第一篇:农村计划生育的困境与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的困境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育龄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这给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了一定的压力。但农村育龄人群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封建思想影响还很严重,计划生育工作也不到位,因此农村计划生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人在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村计划生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农村计划生育存在的困境
1、违法生育的现象仍然突出
稳定低生育水平,依然是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尽管违法生育更趋复杂性,这些违法生育大体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守旧型违法生育,这种对象受“多子多福”旧的婚育观念影响太深,认为家庭要兴旺,孩子多了才有希望。二是赌气型违法生育,这种对象往往第一胎是女孩,怕被别人看不起,于是便决定非生一个男孩不可,进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造成性别比失衡。三是富人型违法生育,这批先富起来的人“人富思想不富”,婚育观念依然传统,有为家业继承的、有为面子的,而且不怕罚款,富人生育渐呈上升趋势。四是流动型违法生育,这些对象往往钻户籍改革和市场经济中人口流动大的空子,既无固定居所,也无固定职业,哪里风声紧就离开哪里,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使计生部门难以管理。五是再婚型违法生育。当前离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再婚率也逐年提高。农村再婚夫妻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性要求再生育孩子的愿望比较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违法生育率。
2、晚婚晚育率下降幅度较大
《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由于登记手续的简化,出现了初婚人数激增、晚婚率大幅度下降的状况,且难以扭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旧传统婚育观念仍未转变,客观原因在于,一是村级源头管理失去了“抓手”。《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前,结婚要登记,必须持村级出具的介绍信,不到晚婚年龄的,村级一般不予出具介绍信。《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简化了程序,取消了村级介绍信,未婚青年只要够法定婚龄,持身份证和户口簿就能办理登记手续。二是台帐管理、合同约束未落实到位。三是乡镇对晚婚晚育控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政策推动上,力度不够,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有的虽然制定了,但落实不到位;在督查考核上,既没有督导村级建立完善未婚青年管理台账,也没有把晚婚晚育工作作为人口责任目标的一项重要指标考核。
3、婴儿性别严重失调,非婚生育问题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胎儿性别成为可能。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某些女性胎儿被流产,造成男婴比例升高,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未婚生育现象在农村也相当普遍,成为躲避计划生育管理的一种手段。一夫多妻进而达到超生目的也少量存在。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威胁到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1、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座谈了解,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一个孩子嫌少、两个孩子正好、生个男孩养老”的旧传统生育观念仍未彻底改变。据反映,农村中多数群
众仍希望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而且有男孩。二是一男孩户、双女户、未婚青年、不符合省《条例》照顾二胎条件人员违法生育欲望强烈。首先,一男孩户和双女户是违法生育的主要人群。由于传统旧生育观念的影响,多数一男孩户想要2个孩子,双女户想生男孩,如果管理措施稍一弱化,这部分人便想方设法超生,达到自己的生育目的。其次,不符合省《条例》照顾二胎条件的人员想方设法超生。主要是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一方农业、另一方非农业的家庭。特别是再婚家庭一般把再生育一个孩子作为维系新组建家庭的纽带,为了达到稳定新组建家庭的目的,想方设法超生。另外,农村出现了达到法定婚龄不登记先生育、不登记先举行婚礼、不够法定婚龄违法生育的三种苗头性问题,且呈蔓延趋势。
2、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不到位
首先表现为个别村干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不强。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个别村干部普遍存在不想抓、不愿抓、不敢抓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不想抓,是由于受村委会三年换届的影响,个别村干部怕落选、丢位子。不愿抓,是由于世代均在一个村子里居住,撕不开情面,放不开手脚,怕得罪人,得罪一个超生户,便得罪一个家族,怕形成世仇,对自己和后代不好。个别村干部为了村委换届当选,私下口头承诺了一些超生户的不合法要求。其次表现为村级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计划生育各项制度、流程制定得较好,但执行不到位。多数制度、流程有文件、有板面,但真正执行落实的较少,甚至县、乡不督查、不考核,干脆就搁置。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干部和育龄群众对村民自治认识模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自治协议书》形同虚设,村里除二胎绝育措施落实合同和流动人口管理合同外,其它合同基本没有。还有一些村干部有意放松计划生育工作,以达到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
3、执法主体不清、责任不明、操作弹性大等成为了农村人口计划生育依法管理的重要瓶颈,直接威胁到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
自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之后,农村计划生育进入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不过,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干部普遍存在着困惑,其中主要表现是:一是计划生育相关法规与婚姻、民政、社会保障等法规的衔接明显不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国策执行部门化”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效度;二是计划生育执法主体不清,尤其是在乡镇以及村级层面并没严格界定执法的主体,因此法律执行力度不够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目前出生性别比责任管理在计生,但是卫生、药检等环节漏洞也比较多,光靠计生部门进行结果管理和控制难度极大,“调查难、取证难、处理难”成为依法行政的主要瓶颈;四是违法生育主要以事后处罚为主,缺少必要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违法生育现象突出的局面。
4、农村计划生育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实现预期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的难度极大
按照国家的要求:到2010年,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但是,就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水平看,一些地区就是人均15元左右,而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人均不足10元,实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目标难以达到。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的投入不足不仅难以支撑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日常管理等,而且也影响
了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稳定。一些村级计生专干的年报酬不足1000元;另外,一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措施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保障,形成了“有导向机制,无政策保障”的尴尬局面。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计划生育的对策
1、强化管理措施,坚决遏制违法生育。一是抓住查访、普查、节育措施“三个关键”,做好控制违法生育的前沿性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好计划生育邻村联合集中办公工作,努力将村查访落到实处。坚持每年至少三次进站普查制度,狠抓进站尾子的清理,将违法怀孕或违法生育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按照“一孩首选放环、二孩首选结扎”的原则,切实抓好已婚育龄妇女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及时落实,筑牢控制违法生育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加大违法生育当事人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征收社会抚养费是惩处违法生育,特别是农村违法生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警示、震慑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手段。这项工作,既要保证征收到位率,又要保证其影响力。对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违法生育户,可“一次征收,分次缴纳”,在一次首付的基础上,此后每年度缴一次,使其年年缴得起,年年受一次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对有钱不怕罚的违法生育户,依照程序提高征收标准。对抗拒不缴的“剌头户”和外逃户,由计生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三是加强对协议离婚、户口迁移、出国人员、不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等特殊人群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大监控力度,对已办理协议离婚、户口迁出、出国的手续人员,村计生专职人员要通过入户随访等方式,掌握其动态,对仍在家居住的人员要及时纳入管理;户口迁出的,及时索取落户证明和计划生育管理证明,确保“人在管到底,人走有手续”,防止以假离婚、假迁户口、假出国为借口违法生育。另一方面,对不符合照顾二胎生育条件的,特别是再婚家庭,要靠上做宣传教育工作,向他们讲明政策;要加强孕情监测,防止违法生育。同时,要加强与公安、劳动、民政、法院等部门之间协作,互通信息,加强联系,把好户口迁移关、离婚关和出国关。四是强化村干部责任。全面实行村级计划生育风险抵押金制度,严格落实责任,明确奖罚政策,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保持计划生育舆论的高压态势。立足于既逐步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又确保舆论的高压态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开课学习、印发宣传材料、粉刷固定标语、广播喇叭定时宣传和组装宣传车等形式,全面宣传中央《决定》、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和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营造浓厚的舆论声势。要大力加强乡镇、村婚育文化一条街建设,利用大、中型公益广告牌和宣传橱窗,抓好舆论环境宣传。要创新宣传载体,加大媒体宣传,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人口计生信息“村村通”,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像、网络上有影、报刊上有专栏,实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立体化、全覆盖,让群众切实了解国情、懂得政策、增强历史责任感。同时,要与育龄群众算好经济对比账,算好多生育一个孩子,抚育子女的成本,引导群众自觉选择少生优生。
3、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晚婚晚育率。一是继续实行未婚青年台帐式管理。指导村级全面建立未婚青年管理台帐,把未婚青年婚情排查列入计划生育邻村联合集中办公重要内容,随时掌握未婚青年的婚情动态。二是实行合同化管理。通过村民自治,规范完善晚婚晚育合同,明确相对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谁违约就追究谁的责任,实行征收违约金的办法,加强协议约束。三是加大政策推动力度。认真落实对晚婚晚育夫妇的各项奖励和优先、优惠政策,发挥好利益导向作用,引导育龄群众自觉晚婚晚育。四是加强对晚婚晚育工作的考核。乡镇要将晚婚晚育率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村级的人口目标责任制考核。五是通过实行有奖举报制度,从严处罚未婚先育,特别是不到法定年龄非婚生育的违法生育家庭。六是责成民政部门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提高晚
婚率。
4、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强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人口性别平衡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出生人口性别比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长远发展。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攀升的势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治标的措施来讲,主要是提高外控力,重点强化三项措施:一是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口计生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加强对B超和流引产药物的监管,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从严处理处罚。二是要加强孕期随访服务,及时掌握持证、册育龄妇女的孕情,杜绝正常怀孕情况下私自终止妊娠的行为。对持证私自终止妊娠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是二胎的坚决不再批准其生育。三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终止妊娠“两非”案件。一经查实,对直接责任人一律开除公职,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责任。二是强化利益导向。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在宅基地划分、子女入托、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扶贫开发、慈善救助、生育关怀、贴息贷款、劳务输出、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在城乡低保、新型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财产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使用权、受益权,让女儿户得到更多的实惠。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切实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已有利益导向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在奖励优惠力度上和享受对象的范围上求突破,使更多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使计划生育户政治上光荣、经济上实惠。
第二篇: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以贵州为例
施秉县马号中学潘翠
摘要: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农村现状、农村家庭本身、学校及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传统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尤其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也包括孩子的成人教育。家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现代元素在农村的不断深入,农村孩子不由自主、无可避免地接触和面对各种外面的新东西。加上家庭结构不完整、家长接受文化程度低、家长自身压力等等,造成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疏忽,孩子的权利(被抚养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没有得到合理的享受或者受到侵害。农村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存在的偏差和失误,也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与行为的困惑在农村日益严重,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正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庭教育得不到重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结束教育的开端。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当然是孩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在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村的父母亲把家庭教育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只负责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他方面的教育都交给学校的老师。他们把读书和教育一概而论,因此无法做到亲力而为地区重视和践行家庭教育。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非良性的现象,教师对孩子们的家长抱有不信任和不放心的态度,就连家庭作业都很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老师或许认为学生的父母大多不认识字,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教师对家庭教育失去信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后者要想顺利和持续发展就难上加难。
社会上,对于农村教育问题是很不敏感的,只是由于最近几年出现诸多留守儿童问题,才把人们的视线拉倒农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上来。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的也只是向学校倾斜,没有或者确实对于家庭教育方面很到位的宣传和必要的引导,使家庭教育问题一直处在边缘境地。
2.家庭教育主体缺失,负责教育的成员主要是祖辈或母亲。
在农村,由于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和中年劳动者都喜欢或被迫外出打工,“抛妻弃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恰恰就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只有祖辈或者妇女,所以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很多家庭都是由祖辈或者母亲担任老师。祖辈们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知识方面又欠缺,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母亲们,本来在接受教育时就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她们留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认识字,所以都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农村的家庭教育中,出现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并受传统模式影响的现状。由于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发展愈发迅速,孩子可以从电视、电影等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孩子对生活或者学习都有一定新的的认识,这使家长面临新的挑战。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或者对孩子的新认识无能为力,不能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就会出现让孩子自己在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的现状。家里只有几个负责温饱问题的老人或者母亲,面对如此诸多挑战的家庭
教育现状,确实让人担忧的。
3.家庭教育与学校脱节现象严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发挥着各自特殊的职能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家庭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孩子的心身发展起着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但家庭教育也不可以一意孤行,与学校教育脱节。
现在农村的教育就出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老师不相信家长,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均由老师全部包办,不和家长交流。家长太相信老师,什么都交给老师,自己孩子出现问题不自己主动解决,都等着学校处理。
在农村的学校里很少开家长会,老师与家长见面只是在开学的时候。平时很少有家庭作业,课后作业也只有老师的勾叉来作为评价,很少有家长的签字。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有老师的看法,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没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协商的看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的决定是孩子自己做出的。目前,这样的局面使孩子的成长出现不协调的现状。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主要困境
1.亲子教育不断弱化,不断出现隔代教育。
受“民工潮”的影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不断弱化。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快,大批农民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多年赖以生存的土地,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务工就业,因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发达城市高昂的教育费,这些农民工不等不将子女留在原籍,放弃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使现在农村不断出现各代教育的局面。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这些孩子在生活上、思想上、都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使得农村的孩子教育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而且人们现在更在乎家庭收入或者家庭建设的比较,对孩子的成长采取自由成才的放纵态度。农村庞大的打工群体给孩子的影响很大都是物质的直接性,说教的方式没有以前的效果,也很难实施,在家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大多数也只是抱着长大成人而非成才的希望。
2.农村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令人担忧。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的自然环境、村寨文化、人家关系等对孩子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甚至整个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又缺乏父母监管的农村孩子而言,村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于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现在的影响,农村所剩人群都是孩子和老人,很多孩子都自由成长,孩子内心的变化和孤独很少有人去过问。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孤僻、冷漠、自闭等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的现象,甚至让孩子对这个社会产生排斥和厌倦的负面情绪。
农村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的教育是不包含德育和其他技能的单一的文化教育,在生活中除了文化教育的其他思想技能等方面都不让孩子有机会进行系统地参与和学习。文化教育在农村的教育中占最主要的位置,父母认为文化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想法使孩子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农村孩子想要成才也变得困难。
3.家长目标不明确。
毫无疑义,家长永远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对孩子培养目标系统工程的重要决策者。然而,在现在大部分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参与者和决策者也失去了明确的方向,甚至出现培养目标偏离的现状。盲目从众和失去目标的家长,如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教育道路上健康成长,这是昵称家庭教育发展最大的阻碍和困境。
如果用时代来作比较的界限,我们不难发现,在物质丰富到不像艰苦岁月那样需要用精
神和信仰来支撑生活的现状,孩子们最大的问题是思想傲慢,心灵脆弱,追求个性,遇挫则倒,我们不希望回到担忧温饱的年代,但是,物质欲望太容易得到满足导致很多孩子失去勤奋刻苦,奋发拼搏的精神,无疑会抹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这是社会某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对他们心里的侵蚀,因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沉侵在物质的享受中,他们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教育者很难接受现代元素对孩子的影响,他们不理解甚至抵触学校对孩子实施的现代教育,面对学校和社会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冲突,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变得迷茫,失去明确的方向。
4.农村家庭教育投资面对的风险阻止孩子前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学有所成,长大后有出息。农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孩子们能“跳出农门”,最终会走出大山奔向大城市。
随着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农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走进高等学府。但是伴随人口众多带来的越来越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读书的孩子毕业时遇到的就业压力比城里的孩子更大。这样的回报让很多父母担心他们的投资,还不如从小就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这样的观念使农村的家庭教育偏向物质追求化。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农村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对家庭教育的投资,大部分来自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就是经济条件跟不上,使教育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村父母普遍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很多父母存在着“分数至上”、“教育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教育观念。这些僵化和传统的观念影响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他们的教育只是在乎智育,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如果忽略对孩子实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就使孩子受其不能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美育能力的培养了。马克思曾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孩子应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义地劳动能帮助孩子认识外界环境,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无用观”在大学扩招以后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很多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农村父母认为这样的投资风险很大,导致害怕或者不愿意承担投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风险。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是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虽然现在社会上提倡男女平等,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人人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和心力投入到女孩子身上。
3.农村的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农村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职业因素,农村的家庭教育者都是农民,这样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而且也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
三、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发展地区经济文化,给家庭教育提供环境。
在农村,经济收入地下的原因迫使众多的有劳动能力的父母外出打工,因此,只要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家庭就近便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的功能,与社会一起建设爱心家园,关注农村的孩子成长问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对当地优秀文化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传统的、固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和方向,从而充分发挥当地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只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而更多应对孩子成长过程综合素质和多种功能的培养教育,即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单靠家长来完成这项工程师有难度的,必须加强和学校老师的合作。
3.提倡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
很多农村家长想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和教导孩子,可是怎么改变?怎么教导?这些问题很难解。希望得到引导却无人应答的现实,导致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片面地加强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种普遍的现状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学校教育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恰好可以弥补这种遗憾和空缺。
4.提高家长自身修养意识。
家长本身的修养,对孩子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孩子身上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为人父母,唯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良性教育。
家庭教育并不在乎家长职位高低,只有假装自身修养高,生活习惯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一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农村,对家长的要求就是多跟孩子交流,分享孩子成长的故事,与学校老师多沟通等,孩子会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也只有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才会从心灵上获得健康的教育,才能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谈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困境及对策
论文摘要: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首要的问题,尽管计生政策在人口数量的控制上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为21世纪的中国甚至世界解除了一颗最大的“人口炸弹”,但对人口数量长达30多年的人为干预,已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困境与危机。为了走出困境,中国政府已超越单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路,开始着手制定21世纪中国人口战略。困境
1.1 30年国策,成效显著,困境渐显 建国之初,在“英雄母亲”、“人多力量大”等观念的灌输下,大陆年均人口增长率一路飙升,甚至曾达到罕见的2.5%,8年内增长1亿人。1971年,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央开始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1980年,面对接近10亿的人口数量,中央发布了著名的“9.25公开信”,正式提出“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1984年,被称为“7号文件”的《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一度尝试进行政策微调,适度放开了二胎及多胎的生育条件。然而1990年人口普查大陆11亿人口的数字震惊了高层,1991年中央发布“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严厉的“一票否决制”。由此,大陆再度确立了刚性的生育政策,具体实施多依赖行政力量对违反计划生育者进行处罚。
严格的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有统计称,“1971-1998年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了
3.38亿人,为家庭以及国家节省了74000亿元抚养费。”但是对人口数量30年的人为干预,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一胎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加上某些地方上的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超生游击队、暴力执法、人员死伤、上访、倾家荡产……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痛苦,也令当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趋于紧张甚至对立。在有些地区,下乡的计生干部甚至需要警力配合,否则根本无法进村或出来。针对强制进行的经济处罚,一些超生妇女本身就经济困难,再对她们进行经济处罚,她们的处境就更糟,母婴得不到良好的营养。另一方面,人口政策从松到紧的遽变,无可避免地带来一场随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的困境: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社会的抚养压力,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堪忧……而这一困境将覆盖城乡所有人群。
1.2 4000万光棍是谁惹的祸 据官方最新透露的信息称,大陆现在男女出生性别比高达117: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的同时会有117个男孩出生,在海南省,这个数字甚至达到135:100。而根据人口发展的规律,要保持人口的性别平衡,这个比例应该在105:100左右。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大陆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
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有观点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陆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高官纷纷在公开场合进行辩驳,认为这一现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以韩国尽管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出生性别比也曾达到过116:100为证,说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儒文化国家重男轻女、姓氏沿袭的文化传统。“但是在过去,老百姓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大陆某学者指出,“实行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他们会更多的选择通过流引产,只生一个男孩。韩国虽然也出现过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但是那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我们这里面政策的客观因素更多一些。”1.3 从人多力量大到老龄化问题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新出生的人口和老龄人口比例都很低,整个社会的抚养负担降低,且劳动力供给充足,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机会。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陈友军说,"这是我们厉行了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回报,但是当今天庞大的青壮劳动力进入老年后,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据劳动保障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大陆几近3/4的劳动者没有养老金,在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的比例仅为11%,多数人完全依靠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赡养方式,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中国人口战略走势
显然,仅仅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无力帮助中国走出现有困境。2003年3月,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求从人口战略高度综合研究人口问题。人口生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生出来,就不能回去,所以政策的修改,要慎之又慎。但是,肯定可以确定的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是一定要改革的。在计生委任政策法规司司长的于学军的预想中,计生工作方式有四个阶段:以处罚为主;奖罚并重;以奖励为主;不奖不罚。于说,最终的目标是人口问题变成个人行为,政府不干涉,就像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对策
人口控制的基本矛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因为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对人口数量的增长要求不一致,于是才制定生育政策限制群众的生育意愿,从而形成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的矛盾。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扭转失误,使今后的人口控制走上科学的道路。
3.1 提高育龄群众素质,降低人口风险。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多子多福,子多势重”的思想积疾难医,仅靠一代人、二代人难以转变,所以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耳闻目染计划生育对自身和社会的作用,抛弃父辈们落后的生育观。从而逐步实现群众对自身生活行为的自觉控制。同时,我们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降低人口生育风险和非生育风险。如随着“生命周期”的展开,我国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新生代”已步入成家立业的阶段,同时他们的父母也开始步入老年。独生子女家庭,双女家庭的风险问题及后顾之忧以及其他计生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如不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实行计划生育的先行群体就可能成为农村中一个不断扩大的困难群体和新的不稳定因素。
3.2 抓好队伍建设,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首先要抓好三项落实。一是要抓好计生网络的落实;二是要抓好日常计生工作的落实,重点抓好宣传教育,知情选择和避孕节育措施落实;三是要抓好工资报酬的落实,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3.3 发挥部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计生、公安、卫生、民政、劳动等部门各司其职又互有关联,如能实现五者联网,互通信息,整合人口资源,共同建立统一的,各部门共享的全市人口资源信息库,那么就能及时发现育龄人群的流动情况,婚育信息,及时识破个别无诚信人员的瞒骗,避免结婚、出生的漏报,从而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3.4 针对流动人口,出台地方性法规,尤其对中止计划外怀孕要有具体、实用、有力度、可操作性强的条款。
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曾指出,50多年来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曲折、悲壮、辉煌的历史。中国人口众多,对社会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是今天人们的共识。而中国人口的巨大增长,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新的世纪,当我们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要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事业的深入开展,就必须立足实际,正视现状,找准症结,综合治理。
第四篇: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作者:骆婧
【摘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且流失严重,幼儿园布局困难、农村地区幼儿入园难,学前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新学前教育观念,规模化办园辅之以建设“微型幼儿园”等措施来促进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 困境 对策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用50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表明国家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笔者走访调研了贵州部分农村幼儿园,发现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师资困境:师资短缺且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据统计,2007年全国学前教育师生比为1:24.68,西部地区远远低于这一比例,如贵州省学前教育师生比仅为1:55.87,在贵州省部分贫困农村地区师生比甚至达1:200①。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在西部地区,为缓解师资短缺压力,大量的中小学富余教学力量通过短期的职前培训即转岗为幼儿教师,成为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主力军,使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出现“杂牌军”现象,这些幼儿教师基本上没有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转岗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单就学历达标率这项指标而言,西部农村地区在不将临聘教师、代课教师统计在内的情况下,学前教育教师仍存在学历不达标情况,这大大降低了学前教育质量,制约了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此外,在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在工作上可以用不堪重负来形容。他们可能身兼数职:既当园长、又当保教主任,还兼任主班教师、后勤工作等。不仅如此,在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社会地位低下、福利待遇低等问题。如贵州部分贫困地区,当地的财政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在低待遇高工作负荷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流失非常严重,导致农村幼儿教师师资进一步短缺,形成恶性循环。加之编制不明确、待遇无保障,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自身专业发展的外动力和内驱力。
布园困境:幼儿园布局困难,农村地区幼儿入园难问题尤存。贵州省2011年至2013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没有公办幼儿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省级财政扶持新建500所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办幼儿园,其中2011年新建300所、2012年至2013年新建200所。到2013年底,贵州省三分之二左右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起公办幼儿园。以上发展规划确实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幼儿的入园难题。但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的山村远离乡镇中心,在乡镇中心幼儿园不能解决住宿问题的情况下,山村孩子面对离家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只能望而却步。
西部大量的偏远山区幼儿分散,到乡镇中心幼儿园入园不太可能,如果在各自然村寨建幼儿园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费不足,由于村寨数多,要在各村寨建幼儿园,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这对于贫困的西部来说是一个巨大难题。即便国家支持在村寨建起幼儿园,由于贫困山区人口稀少,幼儿数难以保证,幼儿园也难以维持。另外,如果在农村偏远山区布局幼儿园,是否有人愿意到贫困的农村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观念困境: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观念落后问题可从家长观念和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两方面窥其一斑。家长的观念问题表现为三类:一是忽视学前教育型,该类家长固守6、7岁入学启蒙的观念,将子女“放养”于家中;二是学前教育工具化型,该类家长将入园仅看成是解决无人照管孩子的途径,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型,该类家长将学前教育看成是小学教育,期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较多的知识或技能。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问题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以知识获得目标替代幼儿全面发展目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许多幼儿教师的每日工作计划中都将让幼儿学到某类知识作为重要目标。在教育活动内容上,以知识教学活动主为而非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师幼关系上,将师幼关系看成是长幼关系而非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对幼儿的管理上,教师对幼儿的管理方法以“唬住”方式代替关爱、合作与指导方式。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是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首先,应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农村幼儿教师编制问题。对于公办幼儿园,要核定编制,解决教师的身份问题,工资待遇有了制度性保障,才能让乡村幼儿教师名正言顺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其次,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待遇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目前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待遇较低,既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加入幼儿教师队伍,也难以留住已有的优秀人才。再次,要制定专门的幼教职称评定制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西部地区没有制定出幼教领域的职称评定制度。据统计,2006年,全国55.7%的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未评职称,其中城市幼儿园49.3%未评职称,县镇幼儿园52.0%未评职称,农村幼儿园70.6%未评职称。②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为严重。这导致了幼儿教师只能以小教职称来定级,他们难以与小学教师竞争高层次的职称,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制定专门的幼教职称评定制度,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形成激励幼儿教师积极性的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二是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新学前教育观念。第一,要加大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引导力度。要扩大幼儿教育类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师范院校在教学上既要重视幼儿师范学生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的树立,也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在大专层次上,大力建设幼师院校,在训练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狠下功夫;在本科层面,重视高师学前专业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要想引进高素质、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还必须加以政策引导,如以贫困学生为对象,招收免费学前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服务农村;对偏远山区的幼儿教师实行定向培养制度等。第二,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让更多乡村幼儿教师接受理论熏陶,更新教育理念。针对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特定背景,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从基本理论建设入手,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应大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结构如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基本教师专业结构的科学建构。第三,加大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调查发现,贵州农村幼儿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园所内的专业指导严重不足。就当前开展的幼儿园园长、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研修的“国培计划”而言,贵州国培的受众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和乡镇幼儿园的园长,以及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乡镇幼儿园的新教师、转岗教师却难以获得培训机会。因此,西部地区必须扩大幼儿教师“国培”以及其他级别培训的受众面,惠及更广大的农村幼儿教师。第四,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如建立城市优秀幼儿教师到农村支教或者“园对园”的对口扶持等机制,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让农村幼儿教师从城市幼儿教师那里学到较为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规模化办园辅之以建设“微型幼儿园”。西部农村地区特有的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给幼儿园布局带来困难。分析困难原因、借鉴国内外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独立或联合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规模化幼儿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支持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的方式建立一批幼儿园,着力解决农村幼儿入园问题。第二,因地制宜建设“微型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开办规模化幼儿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可采取流动幼儿园或家庭式幼儿园的形式解决人口稀少且分散地区幼儿的入园问题。流动幼儿园可采取由专业幼儿教师自愿定期组成小分队分赴定点村寨进行走教、举办育儿沙龙等形式开展幼教工作。家庭式幼儿园由几个家庭组成,以家庭住房为教育场所,以农村现有条件为资源,国家给予资金支持聘请具有一定高学历人员为教师开展简易的幼教活动,使偏远农村幼儿受到一定的学前教育。
总之,解决好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是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应当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并进一步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全面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和公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胡韬,赵德肃,郭文:“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以贵州为例”,《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5期,第106页。
②张朝,于宗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
第五篇:浅谈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困境及对策
浅谈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困境及对策
1困境
1.130年国策,成效显著,困境渐显建国之初,在“英雄母亲”、“人多力量大”等观念的灌输下,大陆年均人口增长率一路飙升,甚至曾达到罕见的2.5%,8年内增长1亿人。1971年,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央开始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1980年,面对接近10亿的人口数量,中央发布了著名的“9.25公开信”,正式提出“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1984年,被称为“7号文件”的《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一度尝试进行政策微调,适度放开了二胎及多胎的生育条件。然而1990年人口普查大陆11亿人口的数字震惊了高层,1991年中央发布“9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严厉的“一票否决制”。由此,大陆再度确立了刚性的生育政策,具体实施多依赖行政力量对违反计划生育者进行处罚。
严格的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有统计称,“1971-1998年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了3.38亿人,为家庭以及国家节省了74000亿元抚养费。”但是对人口数量30年的人为干预,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一胎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加上某些地方上的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超生游击队、暴力执法、人员死伤、上访、倾家荡产……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痛苦,也令当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趋于紧张甚至对立。在有些地区,下乡的计生干部甚至需要警力配合,否则根本无法进村或出来。针对强制进行的经济处罚,一些超生妇女本身就经济困难,再对她们进行经济处罚,她们的处境就更糟,母婴得不到良好的营养。另一方面,人口政策从松到紧的遽变,(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无可避免地带来一场随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的困境: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社会的抚养压力,国民经济发展后劲堪忧……而这一困境将覆盖城乡所有人群。
1.24000万光棍是谁惹的祸据官方最新透露的信息称,大陆现在男女出生性别比高达117: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的同时会有117个男孩出生,在海南省,这个数字甚至达到135:100。而根据人口发展的规律,要保持人口的性别平衡,这个比例应该在105:100左右。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大陆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
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有观点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陆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高官纷纷在公开场合进行辩驳,认为这一现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以韩国尽管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出生性别比也曾达到过116:100为证,说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儒文化国家重男轻女、姓氏沿袭的文化传统。“但是在过去,老百姓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大陆某学者指出,“实行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他们会更多的选择通过流引产,只生一个男孩。韩国虽然也出现过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但是那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我们这里面政策的客观因素更多一些。”
1.3从人多力量大到老龄化问题严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新出生的人口和老龄人口比例都很低,整个社会的抚养负担降低,且劳动力供给充足,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机会。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陈友军说,这是我们厉行了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回报,但是当今天庞大的青壮劳动力进入老年后,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据劳动保障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大陆几近3/4的劳动者没有养老金,在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的比例仅为11%,多数人完全依靠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赡养方式,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2中国人口战略走势
显然,仅仅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无力帮助中国走出现有困境。3月,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求从人口战略高度综合研究人口问题。人口生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生出来,就不能回去,所以政策的修改,要慎之又慎。但是,肯定可以确定的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方式是一定要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