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划生育政策对市民生育观念影响调查报告(写写帮推荐)
关于计划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生育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背景说明:
调查目的: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对平顶山人民生育观念的影响
调查对象:平顶山市城乡居民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加结构访谈的方式,发放问卷120份,共计118份有效问卷。
调查分为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部分。
在预调查时,我们打印30份问卷以平顶山市新城区翠湖苑小区的村民及周边商户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调查。
近亲结婚不为人们接受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亲不能结婚的法条已经深入转化成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试调查时,我们的调查对象无论年龄长幼,文化高地,一提到近亲结婚人们立马表示:近亲结婚对后代不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则会补充一句:国家政策不允许,是违法的。被调查者的表情还流露出:“这个问题还需要调查吗?”的神情。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媒体和计生工作人员以及基层干部的宣传,近亲结婚的弊端已深入人心。我国的婚姻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优生优育的价值原则从法律层面上为他们竖立了坚实的屏障。
因此,问卷原本设计的近亲结婚问题已经失去存在意义,我们在修改问卷时,将此问题删去。
女孩在家长心中地位提高
以前河南广大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一些地区认为养女儿是赔钱的行为。一句俗语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试调查时,关于女儿结婚是否留一部分彩礼给家里,人们态度基本一致,早已抛弃原来的旧观念,都会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来决定给女儿多少陪嫁,除非家庭困难,需要接济,不然是不会留彩礼的,现在农村和城市都还保留着赠送彩礼的习惯,但都备当做嫁妆由女儿带走,为小两口未来的生活打下经济基础。
虽然现在女方仍从夫居,但父母早已抛弃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都认为女儿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因此,把对女儿的养育和婚嫁的态度的问题删去。
人们对孩子受教育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计划生育政策降低每个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女孩的家庭地位大大提高,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价值观念,使得家庭将资源集中在孩子身上,如今孩子的养育成本大大提高。其中增长较为明显的是教育费用。
在90年代,笔者所在的驻马店市泌阳县农村里,仍有很多女孩在父母亲的劝告下退学回家劳动或外出打工的事情。有些女孩子在上完初中就自觉放弃读书,外出打工。父母则不会太严肃地阻拦,如果是男孩子,家长则会阻拦得严厉一些。
在试调查的问卷答案中,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人都对女孩受教育持支持态度,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预测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生育子女的数量,无论男、女孩子都是有限的1-2个,父母可以倾注更多的感情和精力到子女身上,优生优育的宣传也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观念。不只追求数量更注重子女的养育质量的信念逐渐在人们心中竖立。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这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普及之后更加明显。
因此在关于孩子受教育方面,不再单独调查对女孩的受教育态度。
在正式调查中,我们共设计20个问题,其中6个问题测量被调查者的个人状况,包含1.性别,2.年龄,3.职业,4.户籍,5.教育程度,6.婚姻状况。笔者希望把这六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去测量其余的因变量。以观察六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一、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作用明显
在问卷的第七题:如果您已经有子女,您已生育()个孩子。若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您将生育()个。答案统计结果如下:
表1.1计划生育政策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
由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已经有孩子的调查人数为32个。共有47
个人回答生育孩子个数问题、其中有19人选择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也会只生育一个孩子。有26人选择生育2个孩子,只有2人会选择生育3-4个孩子。单由此问题可以看出,就算没有政策限制生育人数,人们生育孩子数量也会倾向于1-2个。我们调查中,非农村户籍的占62个。选择生育2个的明显高于一半。很多城市户口的人,即使不符合我们11月份出台的允许城市独生子女生二胎的条件的,也希望能够生育二胎。个别父母,仍有多子女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总数量的控制作用还是非常强大的。
二、经济状况成为人们决定孩子生育数量的最重要条件
在问卷的第20题,您认为谁对你们的生养孩子的观念影响比较大?
答案:A 计划生育政策B 媒体C 亲戚朋友 D 双方父母 E 经济状况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图1.1生育观念的影响因素
从上图可以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双方父母意见和经济因素对生育观念影响很大,其中:计划生育政策对人们生育观念影响巨大,占到32.2%。但最能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还是经济状况,占35.6%,基本上每个成家的人们都会考虑最实际的情况就是孩子是否养得起,怎么养的问题。这个问题设置的是多选题,答案可以平行,所以选项总计为121票。可见仅选择一个答案的人非常多,多选的人并不多。其中在访谈中,有两个人首先提到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媒体,虽然很多人选择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很多生育观念持续潜移默化,离不开我们国家强大的媒体影响力。
人们生育愿望比较强烈
第八题:您认为结婚后是否该生育子女?
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图:
图1.2婚后是否该生育子女
在婚后生育子女的态度方面,选择“必须生”和“应该生”的共计85个。占了非常高的比例。“不该生”的选项得到0个选票,这和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生育观念拉开差距。中原人“重生养”的思想观念在此得到明显体现。
这个问题和第18个问题联合起来分析,第18个问题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您认为靠得住吗?
图1.3“养儿防老”的观念是否靠得住
由上图可以看出,坚定地认为“养儿防老”靠得住的,仅仅占20.5%,约四分之三的人都会认为“养儿防老”不一定能够靠得住,但仍然愿意乃至必须在婚后生育孩子,甚至期待儿女双全。说明人们的生育观念中,求回报,寻找老年依靠等较为功利性的目标已经动摇,仍有很多非功利性的因素,让人们选择去生养孩子,如为了生命的延续,通俗讲“传宗接代”,另外养育孩子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也给父母带来很多乐趣。
很多人选择独生子女利多,但弊多稍占优势
在填写独生子女的利多还是弊多的时候:
其中,认为利多的人们从经济角度讲,父母的经济压力减小,独生子女可以占用很多资源。从国家层面上讲,有利于减少人口,提高孩子的养育质量。选择弊多的是认为孩子赡养老人的时候,负担太重。对于一家人来说,只有一个孩子风险系数太高,整个家庭不能承担一个孩子有所闪失的风险。对于独自成长的孩子来讲,也不利于形成他们乐群,乐于分享的性格。因此认为:从养老,孩子成长,减少家庭风险的角度三个层面讲,都要改变独生子女的政策。
优生意识亟待提高
优生优育的观念中,人们给小孩买高档奶粉,吃高级营养品,花钱上名校。但优生观念的状况似乎不尽人意。
1.坚持婚检比率尚未过半
婚检是指结婚前对男女双方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生殖器检查,以便发现疾病,保证婚后的婚姻幸福。为待婚男女婚后能有一个健康的宝宝打一个良好的基础。婚前检查对于男女双方都有着重大意义。
在问卷的第12个问题,您认为婚检有必要吗?
图1.4婚检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为了鼓励新人进行婚前检查,所有的检查项目是免费的。在目前自愿婚检的状况下,新人结婚前进行婚检的比率不是特别高。但从我们对婚检必要性的认识测量来看,67%的人认为婚检最好有。但是坚持婚前必须做检查的人还不到50%,估计因为各种原因,在实际结婚时候,能够真正付诸实践进行婚检的占的比率比38%还要少。看来,人们思想观念中,对此事情不够重视,也不要放开讲,坚持两个人都要进行婚检。婚前检查的知识的普及,观念的塑造任然是任重道远。
对胎儿健康状况的产前检查重视程度:
第13题,您认为生孩子前去检查婴儿的健康及胎位状况有必要吗?
图1.5生孩子之前检查胎儿健康及胎位的必要性
第二篇: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xx院xx班
黄xx
“僧多粥少”很好地反映了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寅初就说过,“人口众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他认为“不控制人口,不实行计划生育,后果不堪设想。”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快速增长的严峻形势,我国开始了在全国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现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行已有三十多年,其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总人口上,计划生育有力的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这是最直接的效果。
二、减少了少年儿童的抚养费用与教育开支,缓解了人口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沉重压力,增加了家庭储蓄,提高了国家的积累水平,扩大了投资,减少了失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得以更快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
三、促进生育率的下降。生育率的下降,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负担系数低谷区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40年的“人口红利期”。而且,低生育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普及和教育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四、对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五、有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在现行生育政策下,大大减少妇女早婚早育和多育现象的发生,使妇女可以接受更加充分的教育,为广大妇女赢得了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计划生育政策,对妇女无论是政治、社会地位,还是家庭、经济地位,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使“男女平等”这项国策逐渐变成现实。
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对国家安全和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由于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使国家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日益加重,加大社会保障与福利费用支出,农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还会加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此外,人口老龄化也会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还会继续实施,那么不可避免的我国将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然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千至一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而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千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严峻,我国将会面临着诸如日本的老龄化的情况,另外,还将面临着来自印度的挑战。
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报告则明确指出,中国“人口红利”10年后将进入“关窗期”。这使中国逐渐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劳动密集型 产业将会大量迁往其他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去,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另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据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新生婴儿男女比例平均为120:100,部分省份这一比例更出现了130:100。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2030年国内将有4000万男青年找不到对象。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特别是,由于寻找结婚伴侣难,“光棍”人员急剧增多,从而导致婚外性行为增加,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以及性暴力、强奸、、诱拐少女、拐卖妇女、嫖娼、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此外,性别比例失调也是艾滋病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因素,因为性产业的发展加快了艾滋病的传播。女性是人类的母亲,女性的减少也会使民族的繁衍受到威胁。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也引起了人们对独生子女问题的思考。“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孩子会不会寂寞?”这是亿万中国家庭关心的问题。有人说,在独生子女情况下,孩子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的确,这能让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温暖和甜蜜,但它弥补不了孩子从兄弟姐妹的玩乐中获得的天然的欢乐,而且这种爱多半属于溺爱,其消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容易诱发孩子天性中的惰性,消蚀孩子天性中的斗志,助长孩子的慵懒和骄纵倾向。且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滑,普遍存在人格缺失现象,独生子女尤为明显。再者,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加之溺爱和教育缺失,使独生子女在自主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吃苦耐劳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人格缺陷。”
作为一个法律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中涉及的人权问题会多加关注。生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人们有权决定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子女。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政府为了达到人口控制的目标简直不择手段,除了强制人工流产,强制绝育,还广泛采取扣留、没收,甚至恶意破坏公民财产,非法拘禁,乱罚款。计划生育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法律的盲区。“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该扎不扎,见了就抓。“,”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打出来、压出来、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样的计划生育口号,是不是很熟悉呢?政府为了实施这个政策为所欲为,而不服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却几乎不能获得法律的救济。这些极端的措施和状况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国际上的形象。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面临特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但问题和前提都是会变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公共政策也是有周期的。因此,在新的问题和前提下,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调整,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首要的是要放松一胎化政策,这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起关键作用。当然解决问题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
一、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二、加快产业升级,摆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推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工商业发展,带动人口空间移动;
三、严禁胎儿鉴别、尽量减少婴儿比例失调;
四、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人口素质;
五、计划生育要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篇: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国家确定的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现行的基本生育政策。
但是,随着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我过的计划生育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以及小步调整阶段。
⑴ 1949年至1953年,那时的代表性政策是1952年卫生部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生育的倾向。1954年至1959年间,政策略有反复,尽管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但随后又颠覆了这种观点。
⑵ 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政策逐渐收紧。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十二大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均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地位。
⑶ 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小步调整。各省市实行了多样化的生育政策,如照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农村地区更为宽松,少数民族也有适当照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增速曾出现急升和急降
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增长,这期间相比之前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7%大幅下降至60年代末期的0.7%,与此同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处在2%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中国的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亿。
1970年代,政府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由1970年的3.3%骤降至1980年的1.8%。进入80年代以后,死亡率保持稳定,而出生率则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下继续下降,从而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下滑。虽然1990年前后曾出现过一轮婴儿潮,人口出生率曾小幅回升到2.3%,但随后人口出生率延续了逐步放缓趋势。到2010年已降至1.2%左右,目前稳定在这一水平。
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动与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人口红利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整体来看,我国总抚养比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78%一路下降至2010年的38%,正是由于生产性人口多于消费性人口,储蓄维持高位,这为资本形成提供了充足保证。同时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劳动投入问题,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然而,“十二五”期间人口红利拐点显现。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将减速直至停止,这种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失。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抚养比在2010年停止下降开始回升,此后因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显著上升而提高。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失去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其次,现行的人口政策使人口老龄化加速。
在现行人口政策下,中国老年人占比将加速增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8.87%,相比10年前增加了1.91个百分点,老龄化速度很快。向未来看,如果人口政策不调整,那么在未来的20年,第一波和第二波婴儿潮的人群就将相继进入老年阶段,从而加速中国的老龄化速度。
如果我国的人口政策不调整,可能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国际比较,中国目前还属于比较年轻的社会,人口年龄的中值为34岁。201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23%,人口年龄中值达到45岁;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也超过了15%。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升至24%,人口年龄的中值将达到46岁,相当于现在的日本。
第三,“单独两孩”政策放松后可能拉长人口出生高峰。
目前我国处于第三波婴儿潮的人结婚生子高峰,接下来新出生人口将逐步下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要经历了三次婴儿潮,分别是1949-1957年、1963-1970年以及1980-1987年。目前随着80后逐渐步入婚龄,中国将迎来第四次新生人口高潮。
放松“两孩”政策不会改变下行趋势,但与当前的出生高峰相叠加,则将拉长这一人口出生高峰的时间。根据测算,如果“两孩”生育率提高20%,人口出生高峰有望持续到2020年,延长5-6年,预计新增新生儿数量合计1000万以上,年均150万人。养育高峰维持时间更长,有望再持续9-10年到2030年。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的眼中,逐步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日前出版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辅导读本中,李斌认为,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而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能够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意义重大。”李斌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众多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人口结构性问题正在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人口抚养成本比较低、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在这个时期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下简称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有利于改善人口性别比结构和家庭结构,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
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差距,促进家庭幸福、代际和谐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稳定低生育生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进入婚育期,城市“421”式简单的家庭数量显著增加。这样的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并因此导致空巢家庭、失独家庭大量存在。
有观点认为,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可以在政策上终止“421”式的家庭结构,取而代之的是“422”,可明显增加家庭人力资源,提高家庭抗风险和未来照顾老人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家庭自身发展。
目前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近中期不会影响老年人口总量,但会微弱地降低老龄化水平。据测算,单独两孩政策与现行生育政策相比,2030年老龄化水平将从24.1%降到23.8%;2050年从34.1%降到32.8%。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易为社会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全会《决定》公布后说,辽宁、吉林、天津等7省市农村已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具有实践基础。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须长期坚持。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之前,即原国家计生委与原卫生部合并之前,李斌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在其任期的4年内,全国人口只增加2902万,“超额”减少1711万人口的出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李斌在其署名文章中表示,实践证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是完全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
“研究表明,目前就实施普遍两孩政策存在着很大风险。”王培安也认为,一是会导致出生人口大幅波动,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给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两孩政策的效果与影响,还有待实践的考证。我们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政策的正确与否。
人口生育政策,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更对我国长远的战略发展有更加重要的影响,所以,人口生育政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以南京高校为例,论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指出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
1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
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
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2.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
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2.3.2
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
3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
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
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03亿,仅次于美国。而大学生作为进入互联网世界最早的人群之一,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媒体,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9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每天使用网络30min以上,但只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宣传足够多。网络这一越来越强大的媒体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却产生了不小的缺失。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的新优势,将环保观念宣传到位,这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文章以南京高校为例,论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指出调查结果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学生;环保观念调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中国,环境问题已上升为全民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对此,我国已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要求,但最终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环保观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体系,使自觉地保护环境成为一种习惯。
大众传媒在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上扮演了“话语权威”的角色,它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趋向和价值取向,尤其对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表现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媒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对环保观念的宣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次调查选取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和学校过度到社会的年龄段,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担当重任,对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他们是大众传媒的主动受众,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式无不在各个方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环保观念。
对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重要的一方面——环保课题,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和实践者大学生联系起来,探求大众传媒对他们环保观念的影响,以期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此,本课题组组织力量于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关于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定量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取了南京地区的6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1份,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为大学一至四年级(一年级占23%,二年级占31%,三年级占24%。四年级占22%)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文科类(包括经济管理及外语类)占44.4%,理工类占38.1%,艺术类占17.5%;男生448人,占总人数的51.5%;女生423人,占总人数的48.5%。本次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们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自治区,学校包括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以及职业学院,综合性大学、文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学生专业范围广泛,并且他们分布于4个年级,性别比例较均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中发现,广播是这几项媒体中使用频率最低的,42.8%的被调查大学生从不使用广播,89.8%的每天使用广播时间少于30min;由于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内并没有配备电视,有26.6%的被调查者在校从不使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对报纸杂志的使用时间基本在2h以下;由于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在大学生中应用极为广泛,有97.6%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网络;而手机由于随身携带,并且可随时随地上网,加之手机报等形式的信息平台的开通,更使其颇受欢迎,使用频率也较高。见表1。
2.2 大学生接受环保观念宣传的现状
2.2.1 接受环保宣传的途径
在对“您通过哪种途径接受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的回答时,42.3%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40.3%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10.1%的人选择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选择了“其他”。由此,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受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
2.2.2 接受环保宣传最多的媒介
对于“您在哪种媒介上接收到的环保宣传最多”问题。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电视”,15.1%的选择了“公交地铁广告”,7.0%的选择了“报纸杂志”,5.6%的选择了“网络”,2.4%的选择了“书籍”,2.1%的选择了“手机”,1.1%的选择了“广播”。虽然大学生在校电视拥有量不大,但电视仍是大学生接触环保宣传的最主要途径。见图1。
2.3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环保观念具体的影响作用
2.3.1 大众传媒较其他影响因素而言作用较小
对问题“下列对您形成环保观念起最大影响作用的是哪项”的回答中,41.4%的人选择了“公民自身”,26.0%的人选择了“学校教育”。21.2%的人选择了“大众传媒的宣传”,10.9%的人选择了“国家政策”,0.7%的人选择了“其他”,见图2。
此外,对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22.7%被调查者表示“有很大影响”。72.0%的认为“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5.2%的认为“没什么影响”。
而在对问题“在逐渐接受过大众传媒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之后,您会”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么事一定要环保”,60.4%的人选择“想起来的时候环保一下”。2.8%的则承认自己仍“想不起来环保”。
2.3.2 大众传媒中电视的影响作用最大
在各类媒体对环保宣传作用大小的调查中,电视、网络、报纸名列前三名:78%的被调查者认为电视在环保观念宣传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认为网络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认为报纸作用排第三,而手机作为最灵活的媒体,却有49.1%的人认为手机对环保宣传所起的作用最小,见图3。
2.3.3 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认可度高
在对“哪种宣传方式最有效”进行调查时,27.5%的人认为“负面批评报道”最有效。18.2的认为“正面宣传典型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最有效,54.3%的认为“正面公益广告”最有效。并且,受众对部分优秀的环保公益广告评价较高。对于“大众传媒中环保公益广告怎样”的问题的回答中,19.1%的认为“现在的公益广告只是单纯地说教,太死板”,41.3%的认为“一般,不好不差”,有39.6%的认为大众传媒中的环保公益广告“都很有创意,令我印象深刻”。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填写了印象最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的广告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的提及次数为12次,“超级玛丽”游戏主题的公益广告“你能过儿关”、南京市公交车移动电视播出的倡导“绿色地球”的公益广告在各大省级卫视播出的,女孩帮助没有将易拉罐投进的男生放进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题上,24人提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方面的公益广告,10人提及保护森林资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广告,5人提及垃圾分类回收的公益广告;而在所有被调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广告中,央视的公益广告被7次提及,而没有任何地方媒体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大众传媒中,现有的公益广告很少。总结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出部分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建议:
3.1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是大众传媒宣传环保观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本次调查显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优秀的公益广告已经在大学生受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广告在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对环保的宣传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央视作为国家的领军媒体,对环保的宣传力度更居于各媒体之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媒中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众传媒对于某些主题的强调和突出,受众对于一些提及率高的环保问题,接受程度和记忆程度很高。但对于现状同样堪忧但媒体宣传力度小的环境问题,则缺乏认知和关注。因而,在今后的环保公益广告制作时。可依据我国当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或针对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来设计,使其更符合时代特点,以此来增强受众对一些现状严重的环保问题的重视。
其次,今后可以以央视为领军,各级媒体可在保障媒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制作大量符合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公益广告,最终达到公益广告独具创新性、受众乐意接受、宣传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进一步挖掘公益广告的潜力,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效力,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 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大众传媒的影响力
根据本次调查,在所有宣传环保问题的传播途径中,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众传媒其次。而对于大学生环保观念影响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大众传媒”,而是“公民自身”。对于目前“大众传媒在环保宣传上的努力如何”的调查结果显示,95.1%的认为媒体宣传有所缺乏,媒体作用的发挥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众媒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的宣传,充分挖掘媒体的社会功能,帮助实现倡导环保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此外,媒体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价值观传播的效果。调查显示。只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值得信赖,而83%的大学生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持“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的态度,另有8%的人认为媒体是虚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体信息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需从媒体自身出发。确保信息传播的各环节的真实和高效,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许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为在任何事业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只有强大的公信力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以坚实的公信力做后盾,才能产生更大的媒体影响力。
3.3 网络媒体在环保宣传作用上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03亿,仅次于美国。而大学生作为进入互联网世界最早的人群之一,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媒体,更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对他们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本次调查中,92%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每天使用网络30min以上,但只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在环保宣传方面的宣传足够多。网络这一越来越强大的媒体在环保方面的宣传却产生了不小的缺失。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利用网络的新优势,将环保观念宣传到位,这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