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国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01: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境外国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境外国资调查报告》。

第一篇:境外国资调查报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称央企境外资产基本上未进行过国家审计。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如海外国资究竟有多少,近年来发展速度如何?国企海外风险该如何防控?这些资产究竟该如何审计和监管?等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此,《国资报告》编辑部历时近一个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分析和研究,并联系了相关部门、涉外律师事务所及关注国企境外资产的专家学者,对以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答。

据《国资报告》记者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境外国资总量已不少于12万亿元。一方面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资流失的案例发生。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相信,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必然会更加庞大,可能被侵蚀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必须从现在起着手系统地构建针对境外国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以有效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更是成为中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

比如,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力推的高铁外交,不仅促成了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也将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国有资本将出海。而与我国国企国际化发展相伴相随的,是境外投资的风险与监管难度与日俱增。

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列为年度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国家战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等。

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通过日益频繁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等方式,形成了巨额的境外资产。尤其是自2009年之后,大量国有企业前往国外抄底,境外国有资产增长更加迅速。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编著的《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约3.25万亿元。此后的2012、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分别为3.82万亿元、4.5万亿元,以接近17%的速度增长。

到2012年年底,中国海外资产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3.8万亿元,海外收入达4万亿元,员工总人数达到44.8万。这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量占到全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总资产的85%,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绝对主力。

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100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总资产达到5.24万亿元,增长比例接近16%,国有企业的总数量已经增长至84家。其中,中央企业首次达到50家,海外资产约为4.5万亿元;民营企业共16家,海外资产约为2593.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遍布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8.7万亿元。而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中,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

除了110多家央企在境外的巨额资产,地方国企境外资产也颇具规模,仅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的34家地方国有企业,其海外资产已经达到4757.8亿元。

除此之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规模更加庞大。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按照现有汇率,折合人民币7.45万亿元。

因此,仅从上述所涉及到的境外国有资产来说,这一总量已经是一个超过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近几年来,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让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这么庞大的境外国有资产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管理?都有哪些特点?

对此,《国资报告》记者联系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庞教授认为,一般来说,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双重性。即境外资产必须同时接受投资国(母国)和投资所在国(东道国)的双重管理。第二、国际性。境外资产是经过最初的国际贸易进而演化为国际投资形成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依托国际市场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内外向型经济更好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第三、灵活性。境外资产主要是投资主体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资金投入、投资方式和投资地区选择等方面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第四、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上的复杂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等。

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发生。

案例篇·境外国资流失五宗最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企走出国门,海外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增高,既与走出海外所面临的不同环境有关,也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认为,首先,海外国有资产流失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盲目进行扩张而饥不择食,吞下许多难以下咽又弃之可惜的海外项目,尤其是一些资源类项目。例如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大量投资的铁矿石和煤炭项目,现在经营很困难;其次,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明知有风险仍要仓促上马。再次,是国有企业内耗严重,例如南车北车竞标的时候互相拆台。像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象有很多。另外,管理层腐败也会导致巨额海外国有资产损失。

目前,由于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十余万亿元境外国有资产随时都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那么,那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境外国资流失的案例都有何特点?它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梳理发现,境外国资流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宗最: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最遗憾的经营失策;最内讧的恶性竞争;最无奈的审批僵化;最腐败的管理漏洞。

1.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

过程: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是波兰政府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海外联合体于2009年9月中标其中A、C两标段,总长共49公里。这是中国公司在欧盟地区承建 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中海外提出的报价只有波兰政府预算的52%,曾一度引来低价倾销的指责。2011年5月,因为中海外没有按时向波兰分包商支付货款,后者拒绝继续向工地运送建筑材料,最终造成工程从5月18日起停工。2011年6月初,中海外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并赔偿1.885亿欧元。

反思:随意的投标体系。中海外急于进入欧盟基础设施市场,制定了低价中标的策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并通过工程中途变更抬高价格获取利润。殊不知预想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并不存在,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又不断上涨,而波兰又是个财政相对透明的国家,工程制度也很健全,容不得中途加价,这使得中海外的如意算盘落空。国企走向海外时急功近利的现象很严重,最终成了自己给自己下套,搭上了大量国资换来一次深刻的教训。

2.最遗憾的经营失策:中航油陈久霖事件

过程: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接受警方对中航油巨额亏损案的刑事调查。此前,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活动而造成企业近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曾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却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而接受审判。

反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任中海油CEO的陈久霖只用了7年时间,就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半死不活的海外国企经营成风靡亚洲的石油帝国。但在此之后,陈久霖由于对期权油价判断失误,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谷底。完全不顾市场趋势而进行逆向操作,其代价只能是既坑了自己又搞垮了一家上市公司。这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3.最内讧的恶性竞争:南北车的海外竞标

过程:自2000年分拆于原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之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一直在明争暗斗。2011年,在土耳其的机车招标项目上,中国北车刻意压低价格,与中国南车竞争,最终使得该项目被韩国公司抢走。一年后,在阿根廷政府机车外包项目上,南车欲报一箭之仇。首轮竞标中国北车报价230万美元/辆,比国外阿尔斯通等竞争对手的报价性价比更高,因此有望中标。然而,中国南车却开出127万美元/辆的超低价,最终从中国北车手中抢下了总额近10亿美元的订单。

反思:同根相煎何太急。中国南、北车在海外的恶意竞争以及互挖墙角,致使原本可观的项目利润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打水漂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在第四届国际投资论坛上发声:以前在国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他国遇老乡,两眼露凶光。这种竞争导致国家的利益大量丧失。正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采取低廉的报价或者接受昂贵的价格,致使国资大量隐性流失。

4.最无奈的审批僵化:五矿等痛失发展良机

过程:2005年,五矿公司向国家某部门申报,以20多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有色金属巨头诺兰达公司,但是有关部门认为该项目风险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对项目申请不予批准。结果第二年诺兰达公司的价值翻了一番,上升到50多亿美元,五矿因此痛失发展良机。无独有偶。2006年,上海宝钢为参与高端钢材市场竞争,拟就近低成本利用澳洲铁矿石和焦炭建设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总投资近700亿元。然而,项目直到2012年5月才获批准,此时国际钢材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宝钢的只能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上居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反思:僵化的审批机制。央企属于公众委托经营企业,不仅负有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更负有让全民财富增值的义务。可是,却因为某些部门僵化的审批程序,大大降低国有资本的运转效率,致使国有资产长期难以增值。市场瞬息万变,而有关部门的审批机制却对其不管不顾。机遇稍纵即逝,如何提高审批效率,如何在强化监管与激活市场经济活力之间拿捏得当,如何在控制投资风险与谋取国资效率最大化收益之间寻找平衡,考量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担当。

5.最腐败的管理漏洞:薄启亮中饱私囊

过程:作为主管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中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同时也是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薄启亮,曾是整个中石油最大的实权派,其负责的海外业务占据中石油的半壁江山。薄启亮利用亲朋好友在海外项目中寻租,中饱私囊。据媒体披露,薄启亮的哥哥通过代理人开设公司,专门负责中石油海外业务材料采购。中石油80多个海外项目,80%都是该公司的材料,每年收入在200亿左右。2014年5月16日,中纪委监察部通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薄启亮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反思:用监管堵住制度漏洞。长期以来,由于中石油在海外资产监管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漏洞,致使薄启亮之流能在并购、采购等项目上假公济私,寻租自肥。通过成立关联公司自己与自己做生意,致使国有资产落入个人腰包。而境外代理又衍生敛财猫腻,很多海外项目是以私人名义操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国家出,不少项目最后就真成了私人的了。这成为国企海外机构某些心术不正者的生财之道,又往往令人难以发觉。自身的贪婪加上制度上的漏洞,给薄启亮之流打开贪腐和堕落之门。

风险篇·国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出海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代价也是十分惨痛的,有些失利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高管走向腐败也是令人惋惜的。以上所列举的境外国资流失的五宗最,也许未来仍会有类似情况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再被动应对,相反,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首先,我们需要对境外风险的成因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认为,近年来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境外资产在总体上运行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等,严重影响境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乃至资金安全。

首先,从政府层面上看,(1)多头管理、缺乏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体系。(2)对外投资服务功能不完善。(3)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缺失,致使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看:(1)部分国企缺乏长期的境外投资战略。(2)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无法支撑并购后的企业国际化管理。(3)缺乏优秀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并购后的整合(PMI)能力欠缺。(4)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与合作,甚至相互拆台。再次,从外部环境上看:(1)金融危机之后虽然给国企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但也给这些在海外的企业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投资损失。(2)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政治商业周期、重大自然灾害等,也会给国企的境外资产带来安全隐患和投资损失。

国有企业走出海外将面临诸多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复杂,也包含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当前有一些声音认为,既然目前无法做到对这些风险的有效防范,既然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就说明当下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海外战略是存在问题的。与其冒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走出国门,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国内,或者与更具风险意识的民营企业混合后才走出国门。

这一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可辨驳之处,但仔细品一品又觉得有些问题。确实,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可以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也能够明确分工、互相制衡,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把国企规避海外风险的解决方案完全依托于混合所有制,似乎也有所不妥。

实际上,近几年国有企业出海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则呈现下滑趋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要承担实现国家海外战略及其它的社会责任,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根据经营收益来选择是否出海,因此会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更多来自海外的风险。

比如,虽然我们知道某一邻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们一些国有企业依然会选择参与到国家已经承诺援建或达成合作共识的项目,甘冒风险为两国睦邻友好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例如,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们的邻国尼泊尔。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末,中国对尼直接投资的存量达到7531万美元。中尼两国已经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促进双边经贸发展。尼泊尔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中资企业和个人在尼泊尔的投资项目数量已经超过印度,成为尼泊尔最大外资来源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基建等领域,参与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国企,比较有代表性比如中国电建、三峡集团和上海建工集团等。

相对于民营企业的机动灵活,可以对海外风险做到望风而行、伺机而动,国有企业为响应国家战略而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更像是一种必然。因为,在海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500强企业进行竞争,在竞争中逐渐加速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而相对与我们自身面临的海外风险,如今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为什么一百七十多年前,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国门而大量消耗枪炮弹药,如今却比我们自己还关心中国国有企业走出海外的风险,希望我们不出去才好?其中的缘由,相信不辩自明。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过于强调某一方都有失偏颇。实际上,既然选择了出海,哪会没有风浪。中国古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又有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与其被潜在的风险吓爬下,不如提前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在风险控制上早作打算。

在国有企业走出海外的风险控制上,庞明川认为,主要是需要完善并购模式,规避投资风险,确保国企境外投资持续快速发展。第一,拓展海外并购模式,增加并购成功几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并购中,战略性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在投资方式上则明显呈现出向非控股或少控股股权投资转变的趋势,比如持有少数股份、建立合资企业和联盟等。这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策略从中既可以积累和开展更为复杂的交易所需的经验,又可以融入当地的环境。第二,充分运用国际规则,灵活应对并购风险。从我国近期部分走出去企业屡屡受挫来看,目前跨境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主要是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并购资产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风险,二是投资所在地的居民和环境风险。

对于如何规避和减少政治风险,主要方式包括:(1)通过非官方的互惠互利项目规避所在地的政治风险,比如兴建学校、医院等;(2)及早和发生并购交易的所在国的审批机构沟通,以避免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3)选择灵活的并购方式,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不宜大张旗鼓,而应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收购,或者在国内通过企业重组等方式走出去等,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海外并购的目标;(4)央企还应精通国际商务运作规则和所在国的相关法律,通过限制性条款维护自身在海外并购中的权益。

当然,要实现海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仅仅靠风险防控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和监管机制,形成一整套系统化、常态化的解决办法。

对策篇·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近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出台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加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

对于国企出海来说,《意见》的这两段表述中有三层意思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国企走出海外并不是为了搞跟风式或者口号式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第二、未来海外国有资产不仅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从资本的角度考虑如何运作才更有效率,这可能需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第三、在强调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提出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意味着,未来国有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考核和监管,有望形成一整套常态化的监管机制。

实际上,《国资报告》编辑部在《意见》出台之前半个月,就已经开始策划并组织海外国资风险与监管的专题报道。直到《意见》公布时我们发现,本刊的调查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与其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数万亿海外国资面临流失风险、应完善境外国资审计制度、建立常态化海外国资的监管机制等。

我们之所以会提前预判到海外国资风险与监管的问题,除了是注意到自3月份以来持续不断的关于央企境外资产审计的报道外,还源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国企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保障国企境外资产的安全这一重大课题。

随着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机制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方面自然是由于近年来境外国有资产的迅速增长超过了现有制度所能防范的有效范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在面对海外风险时,往往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比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央企既要实现保值增值同时也要服务国家战略,而当这两者有冲突时又只能服务大局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有时候就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国际化经营风险。

那么,除了在风险防控上做足文章,还需要怎么做,才可以尽量减少风险将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进一步实现海外国资的保值增值的目标?对此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一整套针对境外国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境外国资的审计制度,这是对境外国资进行系统化和常态化监管的前提。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

一般意义上,应该是先建立健全审计机制,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管。但现实情况是,海外国有资产的增长远超预期,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而相对应的国家审计制度又没有建立。因此,当前不能把防范国资流失的期望全部放在系统性的国家审计上。

目前,可以实现相对有效的审计办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抽查式。通过抓重点、抓典型,形成对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威慑力,比如中纪委巡视组的巡视,国务院国资委针对一些央企开展的特定审计工作等。二是委派式。通过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介入,开展调查审计工作。比如今年4月15日,7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中标价格合计达到1139万元。这并不是国资委首次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查境外国资,近年来每年都有过类似的审查。三是自查式。当前情况下,每一个国企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企业自身才对自己在海外的子公司最为了解。通过借助国企自查,是目前能够实现境外国资大范围审计的可操作方式。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明杰博士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认为,目前,在针对境外国资的国家级审计机制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采取地毯式的审计工作方式恐怕并不现实。当前比较适宜的方式,应该是综合式,即将抽查式、委派式和自查式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第二、进一步发挥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优势,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

审计制度的建立,仅仅是实现对境外国资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央企海外资产监管≠地毯式审计,即使审计这一环节再怎么完善,如果没有一整套系统而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恐怕也未必就能够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要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还需要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的工作。

据相关专家透露,现阶段的国企监事制度缺乏比较权威的手段。有些国内的国企的二级三级公司,监事会都难以深入进去,更别提其在境外的子公司了。这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审计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起到了摆设作用,监督根本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国务院国资委的外派监事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以前的事后监督改善为现在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转化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就更要进一步发挥外派监事会的制度优势,把其作为平台,将审计、纪检、巡视等各种有效监督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对于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国务院国资委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如自2011年以来,国资委就陆续出台了《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力图构建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体系,旨在加强监管力度的情况下提高监管成效。未来,需要将这些文件通过法律方式形成更强的制度约束,同时在可操作性上加以完善,这样才能进一步对身在海外的国有企业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力。

第三、形成以纪检为核心的监察体系,严查与境外国资有关的腐败问题。

今年4月30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了一批央企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对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海运等企业的通报中都涉及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此前在中石油系统中,已经有多位负责过海外业务的高管被查,其中包括中石油股份公司原副总经理、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原总经理薄启亮,以及曾任中石油加拿大公司总经理的原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华林等。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整治政府、军队、国企中存在的腐败乱象,通过打虎拍蝇初步实现了不敢腐的效果。但是,这也会让一部分人,比如身处海外的国企高管,为了避风头而选择暂时隐藏自己,从而大大加强下一步反腐工作开展的难度。这也意味着,一旦反腐工作稍有松懈,一些腐败势头就可能会卷土重来。要想将这些身处海外的国企高管手中的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制度设计。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资委正在大力推进的四项改革中,就包括派驻纪检组试点等。

作为反腐主力军的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形成以纪检为核心的监察体系,将反腐常态化和长期化,严查与海外国资有关的腐败问题。一是紧紧围绕海外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侵吞、贪污、输送、挥霍国有资产的违法违纪案件;二是重点查处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重组改制、投资并购、产权转让、招标投标、物资采购、选人用人等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和权钱交易等。

第四、进一步完善国企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

随着国企改革深入发展,国企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目前国企在海外的内部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很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些在海外的国企虽然形式上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距离规范化还一定的距离;第二、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人治现象仍比较突出;第三、一些国企在海外设置的监督部门掌控在被监督对象手中,缺乏独立性,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要建立和完善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就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决策权与监督权相分离,相互制衡;要增强内部纪律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同时,还要拓宽民主渠道,重视民主监督。比如,可以设置直达集团纪检部门的举报热线等。

另外,境外投资经营有很多失败的案例,除了外部环境以及监管的缺失外,主要则是由于管理者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成功了是自己的成绩,失败了有国家买单,也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遏制某些管理者不顾风险的投资冲动,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

第五、组建境外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加强和提高境外国资的投资管理和运行效率。

对出海的国企加强内外部监管,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还需要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才更有效率。因此,这就需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企业,是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以资本营运为主,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境外投资和运营管理的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等功能。这一机构的职责和作用可以包括对外投资审查、重大对外投资活动风险预警、加速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等。

背景篇·国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趋活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抄底,海外并购等投资活动更加频繁。

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407亿美元、433亿美元和590亿美元。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同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1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国内企业已经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万家海外企业,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领域。

2012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2013年为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此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占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22.24%,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步伐的原因是什么?对此问题,《国资报告》联系了相关专家。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分析,一是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海外市场的竞争强度相对较弱;二是一些产业资本需要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来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三是为了回避日益提高的贸易壁垒,不得不选择在海外投资;四是为了增加资本的灵活性和套利机会,主动优化资本的区域配置。

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对外投资规模据估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比我国引进外资高出约2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这个历史性跨越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资金匮乏、外汇短缺的双缺口时代彻底结束,进入到国内资金相对充裕、有条件开展大规模对外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新时代。这对于全球投资格局、国际分工以及中国国内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是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2015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进一步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从国内产业发展看,以高铁、核电为主的装备在国际市场具有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装备走向国际市场,优化外贸结构,既能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也对构建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在外贸方面一直处于顺差位置。但是,出口结构却不尽合理,出口的主力军长期停留在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中,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目前,这些情况已经有所改观。据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目前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以质优价廉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自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成为海外投资的主力,这也是与其国际化进程密不可分的。那么,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带着此话题,《国资报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吴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有其特点。

首先是初步尝试阶段,即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随着竞争实力的增强,开始自发地走出国门。但是,由于国企在资本、技术和国际管理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同时国家对国资的对外经营审批也比较严格,这一阶段企业的对外经营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吸引技术和FDI方面,国企对外投资极其有限。当然,也有一些在境外经营影响较大的案例,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首钢并购秘鲁铁矿企业,开始时争议非常大,后来随着铁矿石价格升高,目前来看,收益还可以。

第二个阶段是本世纪初以来的大举进军阶段,国有企业改制后实力逐渐增强,以及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央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大背景,国有企业开始加速走出国门。这一阶段国企走出去既取得辉煌成绩,同时问题也存在很大问题,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有些投资或经营失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非常惨痛,损失很大。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经验和风险管控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另外,此阶段央企对外投资的资产监管体系并不健全。

当前,是第三阶段,可以称为相对成熟和冷静阶段。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国企对外投资更加趋于理性。比如,在高铁外交背景下,为了避免在国际化竞争过程中出现相互拆台、互相打架等现象,促成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也将中央企业的国际化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国资监管也逐渐跟上了国企海外经营与投资的步伐。比如,国务院国资委从2011年及之后就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包括《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力图构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国有资本将出海,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

第二篇:延边州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人员返乡情况调查报告

世界金融危机对延边地区

劳务输出的影响

08级动医专业 蔡莉莉 学号:2084120087

摘要: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延边州就业局势产生的影响和冲击逐渐显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延边州部分到国内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人员和到韩国境外就业人员,也受经济危机影响。要清醒地认识到延边在国际劳务合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解决问题、探寻新的出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务输出,使延边的国际劳务合作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危机 劳务输出 解决问题 探寻出路

一.延边州劳务输出现状

从2008年四季度以来,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延边州就业局势产生的影响和冲击逐渐显现并呈扩大的趋势。延边州就业系统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应对。目前延边州就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因延边州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用工需求下滑,致使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延边州部分到国内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人员和到韩国境外就业人员,也受经济危机影响,在春节前返回延边。受影响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并开始向城镇劳动者蔓延,由此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工作的压力。截止2009年1月末,延边州劳务输出总人数为293,172人,其中,省内输出93,155人,省外输出86,556人,境外输出113,461人。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末,延边州有21807名(城镇9334人,农村 12473人)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7.44%。其中,省内务工返乡3644人,占外出劳务人员返乡总数的16.7%,省外务工返乡4907人,占外出劳务人员返乡总数的22.5%,境外就业返乡人数13,256人,占外出劳务人员返乡总数的60.8%。

在返乡人员中,因企业裁员失业返乡人数为11,457人,占返乡总人数的52.5%;休假探亲返乡2,304人,占返乡总人数的10.6%;准备返乡创业3816人,占返乡总人数的17.5%;回乡就业人数为2906人,占返乡总人数的13.3%;其他1324人,占返乡总人数的6%。

从统计数据来看,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返乡人员占劳务输出总人数的7.44%,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返乡潮。在返乡的境外就业人员中,由于受韩币贬值的影响,有许多人将劳务收入存在韩国银行,并未带回国内。加之韩国与国内劳务收入的差距,有92%的人表示近期还要返回韩国打工。

二.延边州劳务输出的思考

延边州劳务输出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劳务输出的渠道狭窄,方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间协议渠道尚不够畅通;二是境外就业的“窗口”过小;三是输出方式单调。劳务输出领域主要局限在建筑、运输、修路等重活行业,而且目前主要集中在创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2、尚未形成大规模、长期而稳定的国外劳务基地,严重地影响了劳务输出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3、管理体制问题突出。劳务输出的管理上缺乏宏观统筹和综合协调。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丢掉一些合作的机遇。派出劳务人员的中间管理层次过多,审批程序、手续繁杂。仍有一些非法窗口单位和个人乱招劳务,扰乱市场。

4、劳务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需要。

5、劳务成本上升,竞争力减弱。其原因:一是对劳务人员的费用包揽过多;二是管理层次多,层层收费导致劳务成本上升。由于有关劳务人员的费用发放过多,成本上升快,使得竞争力下降。

6、一些国家劳务输出政策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劳务输出业务。如俄罗斯于1994年对所需劳务的引进实行许可证制度,对入境人员实行签证制,给劳务输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三、应对措施

延边州针对当前很多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人员纷纷返乡的现象,搞好调研,积极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保稳定,促发展。

(一)是坚持就业数据动态监测机制;

(二)是加强领导,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并扶持创业;

(三)是强化就业服务;

(四)是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五)是以创业带动就业;

(六)是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

(七)是大力宣传返乡创业人员事迹。

由于延边州劳动力主要输出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已进入经济衰退阶段,且受美元贬值所累,韩币严重缩水,延边州赴韩人员实际劳务收入大幅降低,全州劳务总收入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延边州劳动就业保障等相关部门加强信息调研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全力搞好对返乡劳务人员的就业引导、安置和服务等工作,努力开拓本地、国内、国外劳务就业市场,为出国劳务返乡人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认真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走势,及时做出预案,提醒和帮助出国劳务人员规避就业风险。

延边州出国劳务人员所从事职业多为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强、韩国等居民不愿意做的工作,所以这块劳务市场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由于目前韩币贬值较大,大多数赴韩劳务人员持韩币观望,一部分韩币存入了韩国银行,少部分汇入延边州境内,表现为延边州境外收入大幅缩水。

延边州有关部门加强了境外返乡人员失业登记工作,做好基本情况调查统计。通过建立境外返乡劳务人员抽样调查监测点,对返乡人员和在外劳务人员状态进行监测,动态掌握境外劳动力情况。同时加强境外劳务市场开发,加大赴俄罗斯、巴西,墨西哥、非洲等新就业输入地的开发合作力度;在继续做好传统劳务输入国市场开发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兴国家劳动力市场,为境外劳动力输出开辟新路。有关部门加强了境外劳务返乡人员培训指导工作,着力提高劳动力科技能力水平,为重新就业做好准备;加强国内发达地区劳务市场开发,发挥延边州劳动力人员素质高、劳动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强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向内陆、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力度,为延边州富余劳动力增加输出渠道。

国际劳务合作通过劳动形式提供使用价值,从而使劳务输出入双方均获得经济效益。它有物质性劳务合作和服务性劳务合作,而且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服务性劳务合作在整个国际劳务合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劳务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我国开展对外服务贸易中的一个优势项目。从1978年底开始,我国劳务输出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遍及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已涌现出一批经营有方、信誉良好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以从事国际劳务合作为主的企业及集团。发展国际劳务合作,有利于延边劳务市场同我国及国际劳务市场之间的沟通与接轨,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不仅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而且有力地推动延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延边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延边州国际劳务合作取得了丰收成果,但还存在市场狭窄问题,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合作伙伴不多,过于依赖个别国家,派出劳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信誉不良及缺乏国际劳务市场的劳务供求信息等问题。要清醒地认识到延边在国际劳务合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解决问题、探寻新的出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务输出,使延边的国际劳务合作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引于振兴吉林《延边州劳务输出和境外就业人员返乡情况调查报告》

【2】 引于刘明哲,严明华《延边州劳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及方略》 【3】 引于吉林民族《延边州采取七项措施应对劳务输出返乡人员问题》

【4】 引于民族新闻《延边州“内外兼修” 破解对外劳务返乡难题》

第三篇:境外考察报告

赴澳大利亚教育培训考察报告

本次培训在市教育局的周密安排下,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在临行前的准备会上,通过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本次培训的目标及任务;通过市教育局副局长亲自为我们所做的出国培训,使我们此次培训的各个环节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境外培训期间,全体培训班成员深深地被澳大利亚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本化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规范务实的学校管理所吸引,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大家遵守纪律,服从安排,讲究文明,珍惜机会,端正态度,全面深入地学习考察了南澳洲中小学教育各方面的情况。南澳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presented by the south australian centre for leaders in education)为我们提供了严谨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周到热情的服务,通过专家报告,使我们对澳大利亚基础教育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到中小学实地考察,使我们亲身体验到南澳中小学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所见所闻,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心灵上得到了震颤,观念上得到了洗礼,可谓受益匪浅。可以说,南澳中小学教育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1、人本化的课程建设

由于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南澳的课程建设自然成为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概括起来其课程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改革面向未来。据南澳教育联合会理事会官员介绍,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形成规模,取得实效。近几年,南澳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南澳教学课程、进展标准及学习评估框架》(以下简称“教学框架”),规定了每个孩子从出生到十二年级绝对需要的五个基本学习项目,即:a、面向未来(futures)。要使学习者能发展并增强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能用历史的、联系的眼光来预见并识别未来社会出现的新事物,并找出解决 相关的问题的方法。b、个性和认同(identity)。要使学习者能明确自我的身份,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发展一种切合实际的判断力,正确地估价自己及所在团队的职责及作用,尊重个体及团体的差异。

(2)课程管理以校为本。在南澳,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学校较大的课程管理自主权,鼓励支持学校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校长可根据社区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现有教师的能力,提出学校特定的课程体系。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中,各校的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校本课程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办成某一“重点学习领域”(如商科、理科、学术、艺术、人文等)教学的特色学校。如我们参观的澳大利亚科学和数学学校,就是一所以科学和数学教育为重点的学校,该校提高了科学和数学的教学标准以面对21世纪生活的要求。当然,各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联邦政府课程指导意见和洲政府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联邦政府教育部与各洲教育部及各教育团体达成一致意见,规定了所有人都须

重点学习的共同课程领域。共同课程领域,小学包括6个方面: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与环境、创造与活动性的艺术、个人发展与健康与体育。中学阶段包括8个方面:英语、数学、科学、技术与运用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外语(非英语的其它语言)、个人发展与健康与教育、创造性的艺术。

(3)课程设置以人为本。南澳的中学教育一般为5年(学校之间略有差异,有的学校为6年),前3年,从8到10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二到高一,连同小学的7年,这是澳大利亚所有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的10义务教育。10年级毕业后,学生可以寻求就业,不再上学,但绝大多数学生会进入高中11、12年级就读,相当于我国的高

二、高三,然后上大学或就业。南澳的中学课程设置,以满足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首要原则。以数学为例,因为大学各学科及社会各行业需要的数学知识极为不同,所以中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应当都学同样多和同样深的数学。南澳中学在这一方面采取了较大的灵活性,从8年级开始数学课就根据学生水平编班,分为2到3个层次。在有的学校,个别数学特优生还可以去听高年级的数学课,比如8年级学生去学9年级或10年级的数学课,甚至有专门老师辅导学更高程度的数学课程。南澳中学学生一般没有固定的班和教室,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8到10年级的学生的必修课包括联邦政府规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从8年级开始,每一门课程中开设多种选课或分层次班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除数学、英文、科学不设选课,只根据学生学业程度分层次班外,其它课程如历史、地理、管理、商业知识、人际关系、法律与犯罪、社会道德、驾车常识等均设选修课,学生可选学1至2门。技术课基本由选课组成,包括计算机、绘图、雕塑、戏剧、摄影、工艺美术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灵活地调整所学各门功课的比重和进度,并向不同方向发展,既可以为上大学打基础而偏向商科、理科或文科,也可选学当一名技术工人需要的技能。南澳高中评审委员会(ssabsa)是为全洲高中制定课程标准和提供考试

2、主体化的教学方式

(1)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努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使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自选阅读等,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来对知识的深度进行延伸,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校中,图书室、微机室进进出出查阅资料的学生,体操房、多功能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身影,教师与三五成群学生围桌而坐讨论问题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所学校里,当校长介绍说每节课50分钟,两节课之间没有课间休息时,我们感到不解: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两节课怎样衔接?听了校长的解释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课堂教学弹性比较大,教师不搞满堂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空。(2)倡导合作学习。几所学校的管理者都向我们谈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交流、沟通与合作。如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就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共同查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为合作学习创造机会和提供便利条件。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可谓是澳洲中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班克西亚帕克中学,12年级课程协调员戴维德-奥斯本先生为我们上了一堂题为“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学法指导课。教学过程由两个简单的游戏组成,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没有冗长的说教,却使我们领悟到应该如何学习的大道理,而且印象极为深刻。在另一所学校的舞蹈课上,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位舞蹈家,教师让学生用形体及舞蹈动作摆出这位舞蹈家名字的字符图案,从学生愉悦的表情里,我们知道她们在快乐中掌握了学习内容。

西宁青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境外出国考察项目定于2010年年底前实施完成,该项目主要以商贸流通行业发展论坛为主。该项目为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多名经济专家赴英国、德国、法国考察,通过赴英国、德国、法国的考察,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掌握当地经济发展趋势,了解当地商贸流通渠道。

西宁青徽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经营和开发青藏地方土特产品的公司。公司立足青海,一直以来积极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如:牦牛肉干、冬虫夏草、藏茵陈、藏雪莲、藏红花等。为了以质取胜、科技兴贸,使青藏特有产品逐步走出国内、走向国外市场,通过境外出国考察使青海的土特产品走出国门,走向这些国家。让这些国家的商家去了解我们企业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更好更有利的推动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考察,广泛接触商界人士,广泛宣传我们的产品,争取合作意向,解放了思想,找准本单位发展的差距,开拓思路,同时境外出国考察能够给国际市场的商家传递企业信息,促进这些商家对企业的了解,增加彼此的信任,对公司产品的宣传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带来合作的商机。

特申请中小企业国家市场开拓资金中的境外出国考察资金,望批准为盼!篇三:国外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考察报告

国外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方式

(转载)

1、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epc总承包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的总承包,并负责试运行服务(由业主进行试运行)。epc总承包又可分为两种类型:epc(max s/c)和epc(self-perform construction)。epc(max s/c)是epc总承包商最大限度的选择分承包商来协助完成工程项目,通常采用分包的形式将施工分包给分承包商。其合同结构形式是: epc(self-perform construction)是epc总承包商除选择分承包商完成少量工作外,自己要承担工程的设计、采购和施工任务。其合同结构形式是:

2、交钥匙总承包(lstk—lump sum turn key)

交钥匙总承包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交钥匙总承包也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总承包商选择分

承包商分包施工等工作,其二是总承包商自行承担全部工作,除少数必须分包的内容外,一般不进行分包。交钥匙总承包的合同关结构与epc工程总承包的合同结构是相同的。

3、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epcm —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负责施工管理。施工承包商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但接受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商的管理。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全面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承包的合同结构是:

4、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epcs —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superintendence)

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监督施工承包商按照设计要求的标准、操作规程等进行施工,并满足进度要求,同时负责物资的管理和试车服务。施工监理费不含在承包价中,按实际工时计取。业主与施工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并进行施工管理。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的合同结构是:

5、设计、采购承包和施工咨询(epca—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advisory)

设计、采购承包和施工咨询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采购,并在施工阶段向业主提供咨询服务。施工咨询费不含在承包价中,按实际工时计取。业主与施工承包商签订承包合同,并进行施工管理。设计、采购、施工监理承包的合同结构是:

6、项目管理承包(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并对设计、采购、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 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统一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pmc可分为三种类型:(1)

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这种方

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2)

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

计、±10%的费用估算、进行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

(3)

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pmc的合同结构是: pmc方式与epc方式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7、项目管理组(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pmt是指工程公司或其它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与业主共同组成一个项目管理组,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在这种方式下,项目管理服务方更多的是作为业主的顾问,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质量控制的风险较小。pmt的合同结构是:

8、设计、采购承包(ep—engineering、procurement)设计、采购承包是指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和采购进行承包,施工则由其他承包商负责。其合同结构是:

9、施工管理(篇四:赴欧洲学习考察报告

赴欧洲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考察报告

根据++市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工作需要,应丹麦丹佛斯公司的邀请,经上级批准,++市热力公司组织考察学习小组一行2人参加甘肃供热公司用户学习考察团,赴丹麦丹佛斯公司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按照规定计划,6月8日如期出境,6月17日安全入境,历时10天。在境外期间,我们严格按照原定的学习考察内容和行程开展活动,考察了丹麦城市供热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新型节能环保产品等城市建设情况,了解了当地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严格遵守外事纪律,认真学习考察,每天汇总情况。并联系国情、区情、市情和分管工作,结合我市实施的“大城建”城市发展战略,对进一步做好科技兴市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一、行程概况 ++市热力公司学习考察团在丹麦期间受到了丹佛斯公司的热情接待。考察团先后参观了位于丹麦斯尔科堡的供热部门及位于丹麦格拉斯丁的电力电子部门。

在供热部门总部,丹佛斯全球副总裁thomas先生及全球战略总监helle先生分别介绍了丹佛斯公司发展史,公司概况,及丹佛斯公司创建以来对全球节能环保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并由全球技术经理和产品经理介绍了丹佛斯温控阀等供热产品的使用情况和使用后的节能效果。对这些供热产品有了直观的了解后,我们还参观了丹佛斯供热工厂,工厂负责人向我们认真的讲解了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如此现代化的工厂我们看到了丹佛斯公司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之高,他们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节能环保为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能力的同时,又实现了低排放,低

能耗。联系我国国情及我区区情,以上相关技术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最后我们还参观了丹佛斯太阳能逆变器工厂,结合我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能源,借此学习机会,了解了太阳能发电在丹麦及欧洲的发展现状。对未来我市该领域发展将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作用。

通过此次学习参观,进一步加深了对丹麦丹佛斯城市供热等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新型节能环保产品情况的了解,结合++市供热现状,认真探讨了采用能源调节控制和用热计量的采暖系统能达到有效节能减排等问题。此次出访进一步加强了我们与丹佛斯公司的交流合作,为供热计量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也为今后双方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考察情况

(一)丹麦国建筑采暖及其计量收费的基本情况

总体特点:以区域供热为主,采用动态变流量自控系统,按热表计量收费。丹麦的每平米供热耗能约为中国的30%。随着供热面积的增加,社会总能耗反而大大减少。主要措施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门窗,屋顶,墙体的保温 2.提高集中供热系统效率,包括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3.计量收费

丹麦人口520万,为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1月平均气温0℃左右,7月平均气温17℃,年平均气温为8℃,其采暖期甚长,从9月末到第二年5月中旬为止,将近有8个月的时间。丹麦的房屋以3-4层建筑居多,并积极发展区域供热为采暖热源。目前已有60%的建筑面积采取区域供热方式,其中热电联产又占区域供热的60%以上。除区域供热外,燃气供热占13%,燃油占24%,其

他方式占3%.供热普遍采用主供热站与用户分离的间接供热方式,其间的连接通过换热站进行。

建筑物室内采暖管网均为双管系统,独户住宅一般用水平双管系统,公寓房屋则一般用垂直双管系统。这种双管系统可将各并联起来,使各能分别进行调节。每个的供水管处都安有恒温阀。恒温阀可按需要自动调节进入的热水流量,即用户可根据不同情况设定室温。采暖计量有分户热表及栋用热表加热量分配计两种情况,热量分配计有蒸发式及电子式两种。有中介性的能源服务公司按热表提供的资料计算热费。在这种条件下,对整个采暖系统的水泵、电机和管网运行,都能根据用户需要不断变化,及时自动调节,属于动态变流量的自控集中供热系统。也只有这种动态调节系统,才能保证各家各户的温度控制得以实现。大量的示范项目证明:热计量收费带来的行为节能约为11%,而通过加装温控设备等带来的技术节能可达到13~30%。

(二)丹佛斯公司基本情况 丹佛斯公司系丹麦最大的工业企业,在制冷和空调控制器、采暖和水控制、精密器械、电子元件及智能机电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该公司成立于1933年,为非上市公司。80年代以来,通过全球化战略,丹佛斯公司迅速发展,目前已在在全球25个国家设有70家工厂,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代理机构。公司产品主要有、恒温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变频器、真空管、电动开关、水阀、压缩机、冷凝机等近200种,通过制冷和空调、采暖和水控制及传动控制三个事业部管理。丹佛斯非常重视环保,所有产品都致力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染防治。2002年,公司发起加入了联合国全球企业紧密合作协议,该协议旨在联合全球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欧洲供热产品总体特点

1、国际采暖方式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2、传统的板式、柱型、压铸铝占有较大的份额,以搭接焊为代表更具装饰性、更有个性化的采暖有上升趋势,太阳能采暖及电采暖的形式发展较快。

3、新型单件生产、组装化销售是展会中受到瞩目的亮点之一,新型外表面装饰的多样化和材质的多元化受到青睐。

4、采暖生产企业有住东欧转移的倾向,压铸铝生产企业集中在意大利。

5、欧洲采暖生产企业通过融合兼并形成几个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整合优势,发挥品牌效益,使产品线放大,丰富产品种类。通过展会能够看到欧洲企业的品牌意识强、创新速度快,在重视采暖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及装饰性的特点。

三、对++市城市供热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我市的供热行业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论是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还是在企业管理、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在细节上下功夫。(1)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面对市场经济严峻的竞争形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迫切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创新和质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的企业在采购和安装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产品安全可靠,持久耐用,还要注重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我们要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和防止污染,投入一定资金采用先进技术和购置专用设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篇五:境外市场考察项目计划及资金拨付申报须知

为帮助各单位在网上填报项目计划的相关信息,请在填报前认真阅读本须知。

一、项目说明

1、境外市场考察,是指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商品销售情况、建立和完善销售渠道而对境外市场进行的商务考察和调研活动。境外市场考察不包括在境外举办的各类会议、学习、参观等。

2、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指: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市县中的6个民族自治县(包括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昌江、白沙、陵水、乐东黎族自治县)以及东方市、五指山市的中小企业。

3(1)境外市场考察费用指进行境外市场考察人员的交通费和生活补贴费用。(2)交通费是指考察人员所乘航班的经济舱费用,包括国别(地区)间往返费用,不包括国内交通费用及临时购买的访问国城市间交通费用。(3)生活补贴费用按国家财政规定的访问国补助标准进行核算。(4)经批准中小企业进行境外市场考察,每个企业可支持2人费用。(5)中小企业赴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市场考察项目,支持比例为70%。(6)考察国别(地区)中支持比例既有70%又有50%的项目,交通费补助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统一按70%支持,其它地区中小企业统一按50%支持。(7)考察国别(地区)中支持比例既有70%又有50%的项目,生活补贴费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统一按70%支持,其它地区中小企业按国别支持比例支持。

4、对项目计划的审核结果,将通过本网站进行公示,不再另行下达批复文件,各申请单位要注意上网查询,对于公示结果有疑问,可向所在地的管理机构进行咨询。

二、申报说明

1、按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各单位必须通过本系统如实填报项目计划申请信息,并对填报内容负责。

2、项目计划申报信息填写过程中,可对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暂存”操作。暂存后项目可以继续填写或反复修改。各单位对填报的项目计划信息要认真审核,审核无误后再进行“提交”操作,提交后的项目计划不可修改,因此各单位应慎重对待提交操作。

3、在填写项目名称时,应填写具体考察的国家(地区)名称。

4、在填写项目金额或其他非文字内容时,请在英文输入法状态下填写,所填写数字保留整数,不能添加任何符号或汉字。

5、表格中的合计金额均由系统自动计算生成,不需人工计算填写。

6、表格中的项目所在国别(地区)可通过系统字典选择,不需手工填写。

7、项目简介及申请理由应包括该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计划完成的主要内容和申请市场开拓资金的主要理由。

三、注意事项

1、每个境外市场考察项目,支持国别(地区)不超过4个,每个国别(地区)支持天数不超过7天,累计不超过20天。

2、核算交通补贴时,以购票发票复印件加机票(船票、车票复印件)为核算凭据。

请各单位根据以上原则填报“境外市场考察”项目计划申请表。

为帮助各单位在网上填报资金拨付的相关信息,请在填报前认真阅读本须知。

一、申报要求

1、按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对于已公示批复的项目计划,申请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通过本系统提出项目资金拨付申请。

2、各单位在申报项目资金拨付申请时应严格按照计划批复内容进行填报,对要求填写的内容不得缺项。并对所填报信息负责。

3、各申请单位在网上填写完成项目资金拨付申请表后,应将“申报单位登记表”、“项目计划申请表”、“资金拨付申请表”(一式两份)输出到打印加盖公章,会同其他相关书面资料一并上报所在地的资金管理机构。

4、需报送的书面资料包括:

① 出国考察人员的出国任务批件复印件;如使用因私护照出境,则应提供护照复印件和签证复印件。

② 提供机票(船票、车票)复印件以及购票发票复印件;

③ 出国考察报告;

④ 项目实际发生费用的合法凭证复印件(加盖申请单位财务章)。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5、项目计划批复中未列名的国家或地区及途中所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在支持范围内。

6、对资金拨付申请的批复情况,除由管理部门向申报单位下发批复通知外还将通过网上公示,申报单位可通过网上进行查询。申报单位在收到资金后应及时通过网上填写资金拨付反馈表,将收到的资金情况反馈相关管理部门。

二、申报说明

1、由项目计划申请转入的内容不得修改,对资金拨付要求填写的内容请如实填写;

2、在填写项目金额或其他非文字内容时,请在英文输入法状态下填写,所填写数字请保留整数,不能添加任何符号或汉字;

3、表格中的合计金额均由系统自动计算生成,不需人工计算填写;

4、项目小结内容应包括: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费用支出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等。

第四篇: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 国企管理层腐败导致巨额损失

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 国企管理层腐败导致巨额损失

现状篇·境外国资已超12万亿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称“央企境外资产基本上未进行过国家审计”。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如“海外国资究竟有多少,近年来发展速度如何?国企海外风险该如何防控?这些资产究竟该如何审计和监管?”等问题,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此,《国资报告》编辑部历时近一个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的分析和研究,并联系了相关部门、涉外律师事务所及关注国企境外资产的专家学者,对以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答。

据《国资报告》记者调查统计发现,目前,境外国资总量已不少于12万亿元。一方面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资流失的案例发生。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相信,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必然会更加庞大,可能被侵蚀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必须从现在起着手系统地构建针对境外国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以有效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更是成为中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已经逐步进入国际化发展时期。

比如,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力推的“高铁外交”,不仅促成了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也将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国有资本将“出海”。而与我国国企国际化发展相伴相随的,是境外投资的风险与监管难度与日俱增。

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将“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国家战略,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探索创新‘走出去’模式,注重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探索国际化经营规律”等。长期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通过日益频繁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等方式,形成了巨额的境外资产。尤其是自2009年之后,大量国有企业前往国外“抄底”,境外国有资产增长更加迅速。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编著的《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1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总额约3.25万亿元。此后的“2012、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分别为3.82万亿元、4.5万亿元,以接近17%的速度增长。

到2012年年底,中国海外资产最大的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3.8万亿元,海外收入达4万亿元,员工总人数达到44.8万。这47家央企海外资产总量占到全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海外总资产的85%,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绝对主力。

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100家中国公司的海外总资产达到5.24万亿元,增长比例接近16%,国有企业的总数量已经增长至84家。其中,中央企业首次达到50家,海外资产约为4.5万亿元;民营企业共16家,海外资产约为2593.2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遍布在世界150余个国家或地区,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8.7万亿元。而在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纯境外单位中,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分别达到4.68万亿元、4.49万亿元和1200亿元。

除了110多家央企在境外的巨额资产,地方国企境外资产也颇具规模,仅在“2014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中的34家地方国有企业,其海外资产已经达到4757.8亿元。除此之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规模更加庞大。根据中国银行[-1.21% 资金 研报]业协会发布的《2013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按照现有汇率,折合人民币7.45万亿元。

因此,仅从上述所涉及到的境外国有资产来说,这一总量已经是一个超过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

近几年来,中国的境外国有资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让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一问题:这么庞大的境外国有资产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管理?都有哪些特点?

对此,《国资报告》记者联系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庞教授认为,一般来说,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双重性。即境外资产必须同时接受投资国(母国)和投资所在国(东道国)的双重管理。第二、国际性。境外资产是经过最初的国际贸易进而演化为国际投资形成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依托国际市场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内外向型经济更好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第三、灵活性。境外资产主要是投资主体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资金投入、投资方式和投资地区选择等方面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第四、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上的复杂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等。

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着复杂性,因此,也就不断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发生。

案例篇·境外国资流失“五宗最”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企走出国门,海外经营的风险也在加大。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增高,既与走出海外所面临的不同环境有关,也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密不可分。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认为,首先,海外国有资产流失是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盲目进行扩张而“饥不择食”,吞下许多难以下咽又弃之可惜的海外项目,尤其是一些资源类项目。例如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大量投资的铁矿石和煤炭项目,现在经营很困难;其次,是为了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明知有风险仍要仓促上马。再次,是国有企业内耗严重,例如南车北车竞标的时候互相拆台。像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现象有很多。另外,管理层腐败也会导致巨额海外国有资产损失。目前,由于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十余万亿元境外国有资产随时都面临着被侵蚀的风险。那么,那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境外国资流失的案例都有何特点?它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梳理发现,境外国资流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宗最”:“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最遗憾”的经营失策;“最内讧”的恶性竞争;“最无奈”的审批僵化;“最腐败”的管理漏洞。

1.“最草率”的仓促上马: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 过程:波兰A2高速公路工程是波兰政府公开招标的项目,中海外联合体于2009年9月中标其中A、C两标段,总长共49公里。这是中国公司在欧盟地区承建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中海外提出的报价只有波兰政府预算的52%,曾一度引来低价倾销的指责。2011年5月,因为中海外没有按时向波兰分包商支付货款,后者拒绝继续向工地运送建筑材料,最终造成工程从5月18日起停工。2011年6月初,中海外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并赔偿1.885亿欧元。

反思:随意的投标体系。中海外急于进入欧盟基础设施市场,制定了低价中标的策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并通过工程中途变更抬高价格获取利润。殊不知预想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并不存在,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又不断上涨,而波兰又是个财政相对透明的国家,工程制度也很健全,容不得中途加价,这使得中海外的如意算盘落空。国企走向海外时急功近利的现象很严重,最终成了自己给自己下套,搭上了大量国资换来一次深刻的教训。2.“最遗憾”的经营失策:中航油陈久霖事件

过程:2004年12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接受警方对中航油巨额亏损案的刑事调查。此前,陈久霖闯荡海外市场7年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石油大亨,却因从事投机活动而造成企业近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一个曾引领亚洲经济潮流、年薪490万新元的“打工皇帝”,却因在期货市场的违规操作而接受审判。

反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任中海油CEO的陈久霖只用了7年时间,就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半死不活的海外国企经营成风靡亚洲的石油帝国。但在此之后,陈久霖由于对期权油价判断失误,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谷底。完全不顾市场趋势而进行逆向操作,其代价只能是既坑了自己又搞垮了一家上市公司。这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3.“最内讧”的恶性竞争:南北车的海外竞标

过程:自2000年分拆于原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之后,中国南车[-2.54% 资金 研报]和中国北车[0.00% 资金 研报]一直在明争暗斗。2011年,在土耳其的机车招标项目上,中国北车刻意压低价格,与中国南车竞争,最终使得该项目被韩国公司抢走。一年后,在阿根廷政府机车外包项目上,南车欲报一箭之仇。首轮竞标中国北车报价230万美元/辆,比国外阿尔斯通等竞争对手的报价性价比更高,因此有望中标。然而,中国南车却开出127万美元/辆的“超低价”,最终从中国北车手中抢下了总额近10亿美元的订单。

反思:同根相煎何太急。中国南、北车在海外的恶意竞争以及互挖墙角,致使原本可观的项目利润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打水漂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曾在第四届国际投资论坛上发声:“以前在国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他国遇老乡,两眼露凶光。这种竞争导致国家的利益大量丧失。”正是如此,这种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十分被动,最终不得不采取低廉的报价或者接受昂贵的价格,致使国资大量隐性流失。

4.“最无奈”的审批僵化:五矿等痛失发展良机

过程:2005年,五矿公司向国家某部门申报,以20多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有色金属巨头诺兰达公司,但是有关部门认为该项目风险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对项目申请不予批准。结果第二年诺兰达公司的价值翻了一番,上升到50多亿美元,五矿因此痛失发展良机。无独有偶。2006年,上海宝钢为参与高端钢材市场竞争,拟就近低成本利用澳洲铁矿石和焦炭建设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总投资近700亿元。然而,项目直到2012年5月才获批准,此时国际钢材市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宝钢的只能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上居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反思:僵化的审批机制。央企属于公众委托经营企业,不仅负有国家经济安全的责任,更负有让全民财富增值的义务。可是,却因为某些部门僵化的审批程序,大大降低国有资本的运转效率,致使国有资产长期难以增值。市场瞬息万变,而有关部门的审批机制却对其不管不顾。机遇稍纵即逝,如何提高审批效率,如何在强化监管与激活市场经济活力之间拿捏得当,如何在控制投资风险与谋取国资效率最大化收益之间寻找平衡,考量着有关部门的智慧和担当。5.“最腐败”的管理漏洞:薄启亮中饱私囊

过程:作为主管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中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同时也是中国石油[-1.83% 资金 研报]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薄启亮,曾是整个中石油最大的实权派,其负责的海外业务占据中石油的半壁江山。薄启亮利用亲朋好友在海外项目中寻租,中饱私囊。据媒体披露,薄启亮的哥哥通过代理人开设公司,专门负责中石油海外业务材料采购。中石油80多个海外项目,80%都是该公司的材料,每年收入在200亿左右。2014年5月16日,中纪委监察部通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薄启亮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反思:用监管堵住制度漏洞。长期以来,由于中石油在海外资产监管上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漏洞,致使薄启亮之流能在并购、采购等项目上假公济私,寻租自肥。通过成立关联公司自己与自己做生意,致使国有资产落入个人腰包。而境外代理又衍生敛财“猫腻”,很多海外项目是以私人名义操作的,但投入的资金是国家出,不少项目最后就真成了私人的了。这成为国企海外机构某些心术不正者的生财之道,又往往令人难以发觉。自身的贪婪加上制度上的漏洞,给薄启亮之流打开贪腐和堕落之门。

风险篇·国企国际化是一种必然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出海”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代价也是十分惨痛的,有些失利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高管走向腐败也是令人惋惜的。以上所列举的境外国资流失的“五宗最”,也许未来仍会有类似情况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再被动应对,相反,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首先,我们需要对境外风险的成因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庞明川认为,近年来国企尤其是央企的境外资产在总体上运行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原因等,严重影响境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乃至资金安全。

首先,从政府层面上看,(1)多头管理、缺乏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体系。(2)对外投资服务功能不完善。(3)境外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缺失,致使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看:(1)部分国企缺乏长期的境外投资战略。(2)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无法支撑并购后的企业国际化管理。(3)缺乏优秀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并购后的整合(PMI)能力欠缺。(4)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与合作,甚至相互拆台。再次,从外部环境上看:(1)金融危机之后虽然给国企的海外并购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但也给这些在海外的企业带来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投资损失。(2)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包括政治商业周期、重大自然灾害等,也会给国企的境外资产带来安全隐患和投资损失。

国有企业走出海外将面临诸多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复杂,也包含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当前有一些声音认为,既然目前无法做到对这些风险的有效防范,既然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就说明当下国企尤其是央企的海外战略是存在问题的。与其冒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走出国门,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国内,或者与更具风险意识的民营企业“混合”后才走出国门。

这一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可辨驳之处,但仔细品一品又觉得有些问题。确实,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可以推动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等也能够明确分工、互相制衡,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把国企规避海外风险的解决方案完全依托于混合所有制,似乎也有所不妥。

实际上,近几年国有企业“出海”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则呈现下滑趋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要承担实现国家海外战略及其它的社会责任,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根据经营收益来选择是否“出海”,因此会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更多来自海外的风险。比如,虽然我们知道某一邻国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我们一些国有企业依然会选择参与到国家已经承诺援建或达成合作共识的项目,甘冒风险为两国睦邻友好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例如,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我们的邻国尼泊尔。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末,中国对尼直接投资的存量达到7531万美元。中尼两国已经签署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促进双边经贸发展。尼泊尔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中资企业和个人在尼泊尔的投资项目数量已经超过印度,成为尼泊尔最大外资来源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基建等领域,参与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国企,比较有代表性比如中国电建、三峡集团和上海建工[-1.60% 资金 研报]集团等。

相对于民营企业的机动灵活,可以对海外风险做到望“风”而行、伺“机”而动,国有企业为响应国家战略而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更像是一种必然。因为,在海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500强企业进行竞争,在竞争中逐渐加速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而相对与我们自身面临的海外风险,如今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为什么一百七十多年前,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国门而大量消耗枪炮弹药,如今却比我们自己还关心中国国有企业走出海外的风险,希望我们不出去才好?其中的缘由,相信不辩自明。

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过于强调某一方都有失偏颇。实际上,既然选择了出海,哪会没有风浪。中国古代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又有哪一个不是九死一生。与其被潜在的风险吓爬下,不如提前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在风险控制上早作打算。

在国有企业走出海外的风险控制上,庞明川认为,主要是需要完善并购模式,规避投资风险,确保国企境外投资持续快速发展。第一,拓展海外并购模式,增加并购成功几率。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海外并购中,战略性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在投资方式上则明显呈现出向非控股或少控股股权投资转变的趋势,比如持有少数股份、建立合资企业和联盟等。这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策略——从中既可以积累和开展更为复杂的交易所需的经验,又可以融入当地的环境。第二,充分运用国际规则,灵活应对并购风险。从我国近期部分“走出去”企业屡屡受挫来看,目前跨境并购中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主要是来自两个层面:一是并购资产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的风险,二是投资所在地的居民和环境风险。

对于如何规避和减少政治风险,主要方式包括:(1)通过非官方的互惠互利项目规避所在地的政治风险,比如兴建学校、医院等;(2)及早和发生并购交易的所在国的审批机构沟通,以避免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3)选择灵活的并购方式,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不宜大张旗鼓,而应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收购,或者在国内通过企业重组等方式“走出去”等,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海外并购的目标;(4)央企还应精通国际商务运作规则和所在国的相关法律,通过限制性条款维护自身在海外并购中的权益。当然,要实现海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仅仅靠风险防控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和监管机制,形成一整套系统化、常态化的解决办法。对策篇·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近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到,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出台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加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

对于国企“出海”来说,《意见》的这两段表述中有三层意思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国企走出海外并不是为了搞跟风式或者口号式的运动,主要目的是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第二、未来海外国有资产不仅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从资本的角度考虑如何运作才更有效率,这可能需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第三、在强调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提出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意味着,未来国有企业在海外的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考核和监管,有望形成一整套常态化的监管机制。

实际上,《国资报告》编辑部在《意见》出台之前半个月,就已经开始策划并组织“海外国资风险与监管”的专题报道。直到《意见》公布时我们发现,本刊的调查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与其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数万亿海外国资面临流失风险、应完善境外国资审计制度、建立常态化海外国资的监管机制”等。

我们之所以会提前预判到海外国资风险与监管的问题,除了是注意到自3月份以来持续不断的关于“央企境外资产审计”的报道外,还源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既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国企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保障国企境外资产的安全”这一重大课题。

随着我们持续的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机制已经迫在眉睫。这一方面自然是由于近年来境外国有资产的迅速增长超过了现有制度所能防范的有效范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在面对海外风险时,往往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比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央企既要实现保值增值同时也要服务国家战略,而当这两者有冲突时又只能服务大局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有时候就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国际化经营风险。

那么,除了在风险防控上做足文章,还需要怎么做,才可以尽量减少风险将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才能进一步实现海外国资的保值增值的目标?对此我们认为,需要建立一整套针对境外国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境外国资的审计制度,这是对境外国资进行系统化和常态化监管的前提。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

一般意义上,应该是先建立健全审计机制,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管。但现实情况是,海外国有资产的增长远超预期,是前所未有的情况,而相对应的国家审计制度又没有建立。因此,当前不能把防范国资流失的期望全部放在系统性的国家审计上。

目前,可以实现相对有效的审计办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抽查式”。通过抓重点、抓典型,形成对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威慑力,比如中纪委巡视组的巡视,国务院国资委针对一些央企开展的特定审计工作等。二是“委派式”。通过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介入,开展调查审计工作。比如今年4月15日,7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中标价格合计达到1139万元。这并不是国资委首次委托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查境外国资,近年来每年都有过类似的审查。三是“自查式”。当前情况下,每一个国企自身的情况都不一样,只有企业自身才对自己在海外的子公司最为了解。通过借助国企自查,是目前能够实现境外国资大范围审计的可操作方式。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明杰博士在接受《国资报告》采访时认为,目前,在针对境外国资的国家级审计机制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采取“地毯式”的审计工作方式恐怕并不现实。当前比较适宜的方式,应该是“综合式”,即将抽查式、委派式和自查式三者有效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侧重。

第二、进一步发挥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优势,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

审计制度的建立,仅仅是实现对境外国资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央企海外资产监管≠“地毯式”审计,即使审计这一环节再怎么完善,如果没有一整套系统而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恐怕也未必就能够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要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还需要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的工作。

据相关专家透露,现阶段的国企监事制度缺乏比较权威的手段。有些国内的国企的二级三级公司,监事会都难以深入进去,更别提其在境外的子公司了。这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审计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起到了“摆设”作用,监督根本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国务院国资委的外派监事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工作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以前的事后监督改善为现在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要转化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就更要进一步发挥外派监事会的制度优势,把其作为平台,将审计、纪检、巡视等各种有效监督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对于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力度,国务院国资委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如自2011年以来,国资委就陆续出台了《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央企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力图构建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体系,旨在加强监管力度的情况下提高监管成效。未来,需要将这些文件通过法律方式形成更强的制度约束,同时在可操作性上加以完善,这样才能进一步对身在海外的国有企业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力。第三、形成以纪检为核心的监察体系,严查与境外国资有关的腐败问题。

今年4月30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了一批央企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对中国南方航空[-3.16% 资金 研报]集团公司、中国海运等企业的通报中都涉及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问题。此前在中石油系统中,已经有多位负责过海外业务的高管被查,其中包括中石油股份公司原副总经理、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原总经理薄启亮,以及曾任中石油加拿大公司总经理的原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华林等。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整治政府、军队、国企中存在的腐败乱象,通过“打虎拍蝇”初步实现了“不敢腐”的效果。但是,这也会让一部分人,比如身处海外的国企高管,为了避风头而选择暂时隐藏自己,从而大大加强下一步反腐工作开展的难度。这也意味着,一旦反腐工作稍有松懈,一些腐败势头就可能会卷土重来。要想将这些身处海外的国企高管手中的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制度设计。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资委正在大力推进的“四项改革”中,就包括派驻纪检组试点等。

作为反腐主力军的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形成以纪检为核心的监察体系,将反腐常态化和长期化,严查与海外国资有关的腐败问题。一是紧紧围绕海外国有资产流失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侵吞、贪污、输送、挥霍国有资产的违法违纪案件;二是重点查处利用职务之便在企业重组改制、投资并购、产权转让、招标投标、物资采购、选人用人等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营私舞弊、收受贿赂和权钱交易等。

第四、进一步完善国企内部监督机制,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

随着国企改革深入发展,国企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目前国企在海外的内部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很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些在海外的国企虽然形式上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距离规范化还一定的距离;第二、由于“天高皇帝远”,加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人治”现象仍比较突出;第三、一些国企在海外设置的监督部门掌控在被监督对象手中,缺乏独立性,难以实施有效监督。

要建立和完善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就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决策权与监督权相分离,相互制衡;要增强内部纪律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同时,还要拓宽民主渠道,重视民主监督。比如,可以设置直达集团纪检部门的举报热线等。

另外,境外投资经营有很多失败的案例,除了外部环境以及监管的缺失外,主要则是由于管理者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成功了是自己的成绩,失败了有国家买单,也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遏制某些管理者不顾风险的“投资冲动”,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第五、组建境外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加强和提高境外国资的投资管理和运行效率。

对“出海”的国企加强内外部监管,形成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还需要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考虑如何才能才更有效率。因此,这就需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企业,是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监管职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以资本营运为主,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境外投资和运营管理的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等功能。这一机构的职责和作用可以包括对外投资审查、重大对外投资活动风险预警、加速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等。背景篇·国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趋活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开始海外“抄底”,海外并购等投资活动更加频繁。

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407亿美元、433亿美元和590亿美元。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同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1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国内企业已经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8万家海外企业,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领域。

2012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2013年为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此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占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22.24%,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步伐的原因是什么?对此问题,《国资报告》联系了相关专家。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分析,一是由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有些海外市场的竞争强度相对较弱;二是一些产业资本需要拓展更大的国际市场来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三是为了回避日益提高的贸易壁垒,不得不选择在海外投资;四是为了增加资本的灵活性和套利机会,主动优化资本的区域配置。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对外投资规模据估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比我国引进外资高出约2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个历史性跨越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资金匮乏、外汇短缺的“双缺口”时代彻底结束,进入到国内资金相对充裕、有条件开展大规模对外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新时代。这对于全球投资格局、国际分工以及中国国内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是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2015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促进我国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进一步“走出去”,实现互利共赢。从国内产业发展看,以高铁、核电为主的装备在国际市场具有高性价比的竞争优势。推动中国装备走向国际市场,优化外贸结构,既能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也对构建互利共赢的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在外贸方面一直处于顺差位置。但是,出口结构却不尽合理,出口的主力军长期停留在纺织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中,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被贴上了低端、廉价的标签。目前,这些情况已经有所改观。据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目前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以高铁、核电为代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以质优价廉的优势赢得国际认可,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自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成为海外投资的主力,这也是与其国际化进程密不可分的。那么,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带着此话题,《国资报告》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吴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有其特点。

首先是“初步尝试”阶段,即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随着竞争实力的增强,开始自发地走出国门。但是,由于国企在资本、技术和国际管理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同时国家对国资的对外经营审批也比较严格,这一阶段企业的对外经营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吸引技术和FDI方面,国企对外投资极其有限。当然,也有一些在境外经营影响较大的案例,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首钢并购秘鲁铁矿企业,开始时争议非常大,后来随着铁矿石价格升高,目前来看,收益还可以。

第二个阶段是本世纪初以来的“大举进军”阶段,国有企业改制后实力逐渐增强,以及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央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大背景,国有企业开始加速走出国门。这一阶段国企走出去既取得辉煌成绩,同时问题也存在很大问题,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有些投资或经营失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例非常惨痛,损失很大。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我国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经验和风险管控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另外,此阶段央企对外投资的资产监管体系并不健全。

第五篇: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26号令)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26号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02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王勇

二O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境外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境外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企业及其各级独资、控股子企业(以下简称各级子企业)在境外以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国有权益的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境外企业,是指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我国境外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依据当地法律出资设立的独资及控股企业。

第三条 国资委依法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履行下列监督 管理职责:

(一)制定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组织开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统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绩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三)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四)依法监督管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处理境外企业重大突发事件;

(五)按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组织开展境外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 中央企业依法对所属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依法审核决定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组织开展境外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境外企业监管的规章制度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建立健全境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体系,对境外企业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四)按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规定,负责或者配合国资委开展所属境外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

(五)协调处理所属境外企业突发事件;

(六)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赋予 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依法对境外企业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出资人权利,依法制定或者参与制定其出资的境外企业章程。

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依法参与其出资的境外参股、联营、合作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第二章 境外出资管理

第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境外出资管理制度,对境外出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规划。

第七条 境外出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和所在国(地区)法律,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符合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收购、兼并境外上市公司以及重大境外出资行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国资委备案或者核准。

第八条 境外出资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尽职调查,评估企业财务承受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防范经营、管理、资金、法律等风险。境外出资原则上不得设立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第九条 以非货币资产向境外出资的,应当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并按照有关规定备案或者核准。

第十条 境外出资形成的产权应当由中央企业或者其各级子企业持有。根据境外相关法律规定须以个人名义持有的,应当统一由中央企业依据有关规定决定或者批准,依法办理委托出资、代持等保全国有资产的法律手续,并以书面形式报告国资委。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离岸公司管理制度,规范 离岸公司设立程序,加强离岸公司资金管理。新设离岸公司的,应当由中央企业决定或者批准并以书面形式报告国资委。已无存续必要的离岸公司,应当依法予以注销。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境外企业纳入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境外企业预算目标,加强对境外企业重大经营事项的预算控制,及时掌握境外企业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境外资金纳入本企业统一的资金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境外资金调度与使用的权限与责任,加强日常监控。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应当对境外资金实施集中管理和调度。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境外大额资金调度管控制度,对境外临时资金集中账户的资金运作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督检查,定期向国资委报告境外大额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情况。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境外金融衍生业务的统一管理,明确决策程序、授权权限和操作流程,规定交易量、交易权限和交易流程等重要事项,并按照相关规定报国资委备案或者核准。从事境外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金融衍生业务应当严守套期保值原则,完善风险管理规定,禁止投机行为。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外派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工作纪律、工资薪酬等规定,建立外派境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定期述职和履职评估制度。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统筹境内外薪酬管理制度。不具备属地化管理条件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属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外派人员薪酬管理办法,报国资委备案。

第三章 境外企业管理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是所属境外企业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境外企业应当定期向中央企业报告境外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情况。

第十七条 境外企业应当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加强风险管理,对其运营管理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第十八条 境外企业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制度,明确负责机构和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境外国有产权管理。

第十九条 境外企业应当加强投资管理,严格按照中央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 境外企业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章程规定的相关权力机构审议通过的预算方案,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严格控制预算外支出。

第二十一条 境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合同的审核与管理程序。

第二十二条 境外企业应当遵循中央企业确定的融资权限。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不得为其所属中央企业系统之外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融资、拆借资金或者提供担保。

第二十三条 境外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管理,明确资金使用管理权限,严格执行企业主要负责人与财务负责人联签制度,大额资金支出和调度应当符合中央企业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

境外企业应当选择信誉良好并具有相应资质的银行作为开户行,不得以个人名义开设账户,但所在国(地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境外企业账户不得转借个人或者其他机构使用。

第二十四条 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和企业章程,在符合所在国(地区)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及时、足额向出资人分配利润。

第二十五条 境外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账簿及财务报告应当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收支情况。

第二十六条 境外企业应当通过法定程序聘请具有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暂不具备条件的,由中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第四章 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和报告制度,加强对境外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境外出资企业股东代表的选任条件、职责权限、报告程序和考核奖惩办法,委派股东代表参加境外企业的股东(大)会会议。股东代表应当按照委派企业的指示提出议案、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并将其履行职责的情况和结果及时报告委派企业。

第二十九条 境外企业有下列重大事项之一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中央企业核准:

(一)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申请破产或者变更企业组织形式;

(二)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三)发行公司债券或者股票等融资活动;

(四)收购、股权投资、理财业务以及开展金融衍生业务;

(五)对外担保、对外捐赠事项;

(六)重要资产处置、产权转让;

(七)开立、变更、撤并银行账户;

(八)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条 境外企业转让国有资产,导致中央企业重要子企业由国有独资转为绝对控股、绝对控股转为相对控股或者失去控股地位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国资委审核同意。

第三十一条 境外企业发生以下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报告中央企业;影响特别重大的,应当通过中央企业在24小时内向国资委报告。

(一)银行账户或者境外款项被冻结;

(二)开户银行或者存款所在的金融机构破产;

(三)重大资产损失;

(四)发生战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群体性事件,以及危及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

(五)受到所在国(地区)监管部门处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六)其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第五章 境外国有资产监督

第三十二条 国资委应当将境外企业纳入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范围,定期组织开展境外企业抽查审计,综合评判中央企业经营成果。

第三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境外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以及国有资产运营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境外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报告制度,按照规定向国资委报告有关境外企业财产状况、生产经营状况和境外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情况。

第三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对境外企业中方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开展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重要境外企业中方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报国资委备案。

第三十五条 国家出资企业监事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对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检查,根据需要组织开展专项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境外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违规为其所属中央企业系统之外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融资或者提供担保,出借银行账户;

(二)越权或者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投资、调度和使用资金、处置资产;

(三)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存在严重缺陷;

(四)会计信息不真实,存有账外业务和账外资产;

(五)通过不正当交易转移利润;

(六)挪用或者截留应缴收益;

(七)未按本规定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第三十七条 中央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国资委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建立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

(二)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有关核准备案程序;

(三)未按本办法规定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四)对境外企业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各类分支机构的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 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所出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境外国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境外国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大年”即将来临 2015年国资国企改革加速度:将面临七大主要任务 刘东;王川 导语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在2014年12月3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国资改革方案(本站推荐)

    一个职能强大、几乎对央企无所不管的国资委,将被拆分成三块功能差异明显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从管资产到管资本,再坚持一个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淡马锡模式已不合时宜。 一 这......

    国资工作总结

    2010年度市国资经营公司(国企办)工作总结2010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坚持按照“企业改革与资产运营相结合”的工作要......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6号)2011.7.1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6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6号《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

    境外佣金税收政策

    支付境外佣金相关税收政策宣传稿 一、营业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40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

    境外上市流程

    境外上市流程 上市前的准备: 1、理顺公司股权结构; 2、重组初步上市架构; 3、制定财务、税收规划; 4、境外上市法律、会计以及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 5、为满足上市要求,进......

    境外汇款申请书

    现汇金额 购汇金额 大写金额 账号 自己公司地址 组织机构代码 收款公司银行名称 账号 收款公司名称及地址 国籍 交易金额 合同号码 签名 电话 SWIFT号码 交易附言√代码......

    支付境外费用专题

    支付境外广告费如何代扣代缴近日,深圳市地税局第二稽查局在对辖区某广告公司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该公司未按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税务机关依法责令该公司补代扣代缴营业税45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