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
1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 2 篇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第 1 篇
乡,为通平两县交界处。乡政府距县城 62 公里;距东约 12 公里,同县镇相邻;南约 13 公里,与县接壤;西约 4 公里、北约 3 公里,与镇濒临,西北隔与镇相望。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穷财政不能穷老区百姓,欠发达不能欠老区民生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依法行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尤其是通过扶贫工作的开展,乡的道路和饮水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由于无工业发展,污染较少,空置建设用地较多,发展空间较大,后发优势明显。
一、基本情况
乡面积 39.9平方公里,人口 1.31 万。8 个村委会。其中贫困村 2 个,分别是村和村;已脱贫 1 个,为村;未脱贫 1个,为村;发展渔业产业的贫困村 2 个。
二、贫困村渔业发展情况
村幅员面积 4.19平方公里,辖 4 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 1185 亩,林地面积 2570 亩,其中:田 711 亩,土 474 亩;农业总户数 315 户,总人口 1202 人(其中共有劳动力 697人,外出劳动力 290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54 户,138 人;低保户 27 户,53 人。村现有池塘养殖 7 个,大水面养殖 80亩,流水养殖 1000平米;水产养殖基地 7 个。
村位于乡东大门,距乡政府 9 公里,幅员面积 8.2 公里,辖 7 个农业合作社,农村小学 1 所,农业人口 1998 人,城镇居民 106 人,总户数 456 户,建卡贫困户 140 户、353 人,劳动力 890 人,常年务工人员 790 人,残疾人 170 人,其中持证残疾人 90 人,五保孤儿 24 人。村现有养殖池塘 189 个,大水面养殖 168 亩,流水养殖 90平米,稻田综合种养 230亩;水产养殖基地 23 个。
1、自然条件制约。村有山坪塘 25 口(其中国家补助资金已整治 1 口,国土整理整治 2 口);村有山坪塘 7 口,已整治 1 口。村、村尽管人均耕地较多,但总体上淡水资源短缺,特别是村平均海拔 850 米,是一个典型的深丘旱山村,98%的农户吃的不安全的堰塘水,基本靠天吃饭。这种自然环境,使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底子薄,基础差,这都成为发展的不利因素。
2、区域瓶颈锁闭。村和村地处乡边缘,道路交通状况差,甚至曾连独立的村级公路都没有,村、村落入夹缝之中。这样,周边村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条件更多对这两个村表现为虹吸效应,一些企业很容易在周边落地生根,这种区域上的不利条件成为制约两个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当然这也会成为后发优势,即随着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反而促进两个村的振兴。
3、人文心理影响。由于历史上主要是靠天吃饭,加上商
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地处沿边,整体经济落后,思想解放的程度也受到制约,错失了几次改革发展的良机。加之两个村地处乡边缘,属于贫困区域,在乡发展的战略部署、目标设计、重视程度等全局性安排中,一度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历史上由于受极左思潮干扰领导班子不团结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贫困村渔业发展规划情况
村、村渔业发展规划被纳入乡十二五发展战略以来,乡党委、政府加快这两个村的建设力度,工作的重点业放在了发展产业上。
1、特色养殖。村有良好的养殖传统,是我乡规模最大渔业养殖基地之一。近几年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人口规模小,又处在边角地带,缺乏养殖企业作为龙头,因此在依托金山村颐养中心这个平台,精心打造,扩大养殖面,发展庭院式特色渔业养殖,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对农民发家致富,将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和发展前景。拟规划建设渔业养殖基地 15 个,养殖户 35 户,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200 亩。
2、休闲旅游。村已在潘家河水库建 1 个纯天然的流水鱼养殖基地,以此为载体,将其余的水产养殖基地精心打造,发展休闲旅游,制定了发展规划,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每逢周末,周边乡镇有很多游客前来看山、游览水库和垂钓,但
由于缺乏必要的投资商和具有龙头性质的旅游项目,旅游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如果将所有的渔业养殖基地精心打造,形成田园式的风光,随着经济发展,这里的水库、田园风光、垂钓将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向往之地。拟规划建设渔业养殖基地 30 个,养殖户 50 户,发展稻田综合种养 500 亩。
3、服务业。目前在村、村投资的企业用工人数普遍较少,随着企业项目的增加,一些大型企业的进驻,如果在休闲旅游方面能有大的手笔,服务业的比重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四、贫困村渔业发展建议
1、在工业发展方面,对招商引资的项目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要求,总体是环保,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良好。重点是村潘家河水库生态园区。招商引资应当更多地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主要是当前村、村发展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日显,一些企业将蜂拥而至。主动走出去,将能够更好地选择低碳、环保和效益好的优势企业进驻。同时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村、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与不同发展区域的优势互补,打造新型农业集聚区。
3、加大村、村的宣传力度,扩大村、村的周知度和知名度。目前,了解村、村的还比较少,很多人对这两个村还比较陌生。这一方面说明过去的发展缺乏有影响的产业和品牌,也说明这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处女地。
4、发挥好后发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将来的红色旅游及休闲旅游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并从旅游规划和项目入手,着手招商引资,形成工业和旅游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格局。
5、先行从建筑规划、建筑格局角度考虑,对全区域的发展超前运作和管理,如成都市在各乡镇设立规划师一样,使村、村成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居地,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也是新农村的典型。
6、待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更好地消化农村劳动力的时候,可以适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
7、通过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发展,把、老区精神、地域文化、特有农作物、渔业产品和其他特色产品带动起来,发展起来,打出自主品牌。
8、从产业扶贫的角度看,渔业养殖的空间和市场还很大,仅仅乡自身就有着较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需扩大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扶持的方式为养殖业找到市场和买家。养殖空间亦亟需拓展,渔业养殖相当部分还处在零散状态,规模上不去,导致外销不畅,开拓市场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9、致力打造乡的软实力。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影响、硬件环境、财政支持存有某些方面的局限,但是营造乡软实力还有较大空间,这就是充分挖掘乡的人力资源、环境
资源、社会资源,通过打造软实力,构建形成一种各方面关注、各界支持乡村、村发展的良好氛围。
贫困村渔业产业情况调查报告第 2 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通过市政府及主管部门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市的现代渔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 年,全市完成渔业经济总产值 470 亿元,完成水产品总产量 109 万吨,水产品产值 145 亿元。
(一)政策措施日臻完善。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青岛市蓝色粮仓建设规划(2014-2020)》等推动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我市建设蓝色粮仓的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坚持抓好渔业生产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了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和渔业安全生产短信平台,大力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黑、红名单制度,加大检验力度,有效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渔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积极推动传统的捕捞、养殖渔业向远洋、深加工和渔业三产转型。一是大力发展远洋捕捞。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推进远洋渔业开发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远洋渔业公司 27 家,批准远洋渔船 125 艘。二是渔业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总额 100 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
链物流基地的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建设,预计 2016 年建成投产。三是水产加工和渔业三产逐步壮大。全市共发展水产品加工企业 240 多家,去年共完成出口创汇额 16.6 亿美元,建成休闲渔业基地面积近20 万亩,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8 处。
(三)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行渔业健康养殖和渔业资源修复,努力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市完成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 7 万亩,占全市池塘总面积的 60%,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 110 万平方米,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 450 个。全市已建成 7 处增殖休闲型海洋牧场和 1 处公益型海洋牧场,投放礁体总计达 137 万多空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现代渔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海捕捞和沿海养殖明显下滑。近些年来,由于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居高不下,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方式和违规网具屡禁不止,近海捕捞能力远远超过可捕捞量,导致近海渔业资源匮乏。调研中不少渔民反映,出海的收获甚微,近海几乎无鱼可捕。同时,受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和重大涉海项目建设的影响,沿海养殖水域和滩涂面积也在不断缩减,加之部分水域环境被污染,我市海水养
殖面积由 2012 年的 4 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 3.3 万公顷,养殖渔民失海问题日益凸显。
(二)渔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科技转化水平不高。调研了解到,虽然全市已经有 7 万亩养殖池塘完成了标准化改造,但多数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清淤、护坡、水电等简单改造,较少配备废水处理系统、增氧系统或开展生态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总体建设标准不高,配套设施简陋,养殖模式粗放,循环水养殖系统应用比例较低。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渔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比较困难。
(三)渔业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虽然我市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渔业经济起步较早,但仍然缺少像山东好当家集团这样产业链完整、在全国叫得响的渔业品牌,现有的渔业企业多数以生产、销售初级水产品为主,水产品加工企业也是对海产品的简单初级加工,加工层次和附加值较低,全市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力量普遍较小,渔民在技能提升、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另外,我市在远洋捕捞、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发展较威海市等渔业先进市还有较大差距。
(四)财政和金融支持不足。渔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资金对现代渔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燃油价格、人工费用、渔船价格和物流成本等快速上涨,渔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持续上升。近三年来,我市以发展远洋渔业和推动渔业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5.8 亿多
元,在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中完成各方投资 4.2 亿元,渔业油价补助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足额发放,但除此以外,各级财政没有安排支持现代渔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公共财政支持现代渔业的范围较窄。同时,由于渔业养殖成本和损失难以核算,渔业养殖保险仍是空白。
三、意见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环,全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认清形势,明确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进我市现代渔业发展再上新水平。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要抢抓历史机遇,努力使现代渔业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阶段,是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渔业发展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农民渔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手段,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发展现代渔业的条件和资源得天独厚。市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把现代渔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凝聚各
方力量,加快推进步伐,努力使现代渔业发展走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二)要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动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渔业是资源型产业,要像严格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确保渔业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严格休渔禁渔制度,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逐步减轻近海捕捞强度,促进近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要把远洋渔业作为当前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的重点,鼓励现有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鼓励和扶持远洋渔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和海外渔业基地建设,提升远洋渔业资源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加大渔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力度,依托驻青海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积极鼓励渔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构建包括良种繁育、养殖、加工、储运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要加强渔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入户长效机制,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增强科技成果推广能力。继续强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牧场建设等措施,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现代渔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渔民和渔业企业是渔业生产的主体, 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关键是要维护和发展好渔民和渔业企业的利益,调动渔民和渔业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坚持渔业基本经营制
度,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进一步健全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救济制度, 帮助失海渔民就业、转产。要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水产品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扶持一批有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的渔业企业。要鼓励发展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 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促进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品牌化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四)要落实保障措施,促进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现代渔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市政府要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渔业主管部门要履行好行业发展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国家、省、市的各项渔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切实把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落实生产经营者责任追究制,确保消费者吃上健康、放心的水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渔惠渔力度,把财政投入的重点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扩展到质量安全、资源养护、海上维权、安全生产、改善渔民生活等。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协作,积极开发服务现代渔业发展的抵押、保险等金融产品,降低
投资风险。要继续加强渔业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的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渔民、渔业企业和全市的现代渔业发展服好务。
第二篇:铜仁市渔业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铜仁市渔业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尊敬的向东书记、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我们渔业产业,现就全市渔业发展我简要汇报如下:
一、渔业发展现状
铜仁市宜渔水面约60万亩,占贵州省渔业养殖面积的20%以上,是我省渔业生产大市。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渔业建设为主线,以渔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不断推进渔业的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全市渔业生产运行质量成效显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截止2014年末,铜仁市养殖面积达到19.5万亩,占全省养殖总面积的比例达到7%;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2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1%,其中冷水鱼养殖产量1800吨,占全省冷水鱼总产量的42%;全市人均占有水产品量达到10公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公斤;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9%,渔业经济在市委、市政府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二、发展优势
(一)国内渔业环境优势
中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位,水产品对外贸易一直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在淡水渔业发展方面,我国疆域辽阔、内陆江河纵横,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淡水渔业发展最早的国家,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史长达3100多年。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正确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下,我国淡水渔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并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国淡水养殖仍将大有作为,也应要继续有所作为。众所周知,海洋捕捞因受资源、投资、风险等因素的约束,一时难以明显再增产。海水养殖正受困于近海环境污染、沿岸的滨海工业、港口的开发热潮,也一时难以再有大的发展空间。而淡水渔业则仍“这边风景独好”,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资金投入,风险承担等方面,淡水渔业都远低于海洋渔业。其次,我国淡水产品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淡水产品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再次,全球海洋渔场和海域捕捞量已达饱和或者超过自然生产能力,将进入一个自我修复和调整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特别是对公海渔业资源的保护,从而给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后,目前我国养殖水面有9000多万亩,如果能够整合淡水养殖资源,加快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搞好配套服务工作,从而提高淡水渔业养殖整体水平,那么我国淡水渔业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国内渔业发展大环境,必将为铜仁渔业发展提高更多、更好的机遇。
(二)自身优势
一是地域优势。铜仁地处贵州省东部,素有“黔东门户”之称,与湘、渝相邻,人文生态旅游景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广博厚重,交通便利,沪昆、杭瑞、夏蓉等高速、高铁在境内交叉,乌江航运直通长江,空运可直飞全国重大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便利的交通,为铜仁水产品及加工产品销往国内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资源优势。铜仁宜渔水面约60万亩,占全省水面的20%以上。其中,乌江梯级开发形成的彭水沿河库区、沙陀电站库区、思林电站库区宜渔水面就达20多万亩。我市地下水资源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冷水资源年流量为15.7亿立方米,大于0.1立方米/秒的出水点有120余处,全部开发利用可养殖冷水鱼2万吨以上,当前利用率不足10%;温泉年流量为657万立方米,出水点50余处,当前渔业在温泉利用方面还是空白。我市盛产125种鱼类和多种虾蟹贝类,其中,我市有8个县区获得国家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小口白甲、大口鲶、月鳢、黄颡等优良土著品种,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底栖动物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63种。浮游植物共116种,浮游动物24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74种,为鱼类生存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资源。近年来,我市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和水体污染治理力度,各库区及水库水位趋于稳定,水质得到不断改善,为渔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使得铜仁发展现代渔业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三、存在困难
1、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近5年来,国家财政资金年均投入我市渔业不足300万元,用不足农业投入资金的1%支撑农业总产值的3%以上。全省就800万元渔业专项发展资金,市、县没有专项渔业发展资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全面现代化的进程。建议市县将渔业产业发展列入预算。
2、繁育体系缺失。繁育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80年代初期,全市还有几个较具生产规模的苗种繁育场,但由于近年城市扩容等因素,所有常规水产品苗种场均被征用,而又未进行置换新建配套产业,全市常规苗种自我供给能力几乎全无,苗种来源全靠外调,造成养殖成本高、苗种存活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等现象。就2015年为例,全市需求各类水产苗种4000吨,本地繁育场共生产各类鱼种500吨,则有3500吨靠外调。对于规模场批量外调苗种问题不大,但对普通散养农户外调则养殖成本就高了,因此,全市散养户近十年从85%的比例消失到25%了,特别是稻田渔业方面更为突出。建议恢复1--2家苗种繁育场,为全市水产养殖提供苗种方便和保障。
3、各地政府对水产发展持排斥态度。因环保考核,各地水域限制水产养殖,特别是乌江库区几县,也是我市渔业重点县,自三个库区蓄水以来,所属县业务部门均委托资质部门编写了水域发展规划,至今各县人民政府未颁布实施,刘远坤副省长也多次在会议上要求各区县编制水域规划,今年3月再次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各区县进行要求。我市乌江三大库区失地农民在寻求生存发展之路时,急盼发展水产养殖,从而导致部分农户在库区无证养殖、无序发展。近年来省环保部门水质公报显示,乌江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总磷超标,列为劣V类水质,其根源为上游磷矿工厂排污所致,并非水产养殖所引起。
四、下步发展规划
铜仁市渔业发展思路: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突出水产品“扩量和提质”两个重点,总体布局上形成“两带一网”的水产养殖区域布局(形成以沿江水网体系为依托的大水面养殖带,以山区冷水体系为依托的冷水鱼类养殖带,以星罗棋布各型水库、池塘、稻田为依托的自然生态养殖网构成的水产养殖发展新格局),抓好“大宗鱼(常规鱼)、冷水鱼、特种鱼和休闲鱼”四条鱼,完善“水产运销体系、加工体系、水产苗种繁育体系、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和渔业发展保障体系”五大支撑体系,大力推进优势水产区域化布局和渔业产业化发展。
五、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资源,加大渔业开发力度。庆丰书记早在2012年就作出重要指示:“工业、农业发展不仅要向山要地,而且要向水中拓展。”要求市直相关部门及各县(区)党委政府在符合政策和环保条件下,加快水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渔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乌江因水利工程形成的几个库区,实施渔业产业扶持政策,把渔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增效和库区移民后扶工程的重要大事来进行部署。同时,铜仁市处于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国家级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范围之中,渔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富民产业之一。因此,今后要围绕我市大水面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养殖容量调研,大力推进大水面健康渔业开发力度。要发挥库区、山区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企业投资,发展冷水鱼养殖,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快水产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种,兼顾特色品种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水产品市场流通及信息化建设。按照“配套、有效、及时”的要求,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组织机构和重点服务设施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及乡、村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上下配套的社会服务网络,做到产前提供信息,产后统一收购、加工、贮运等,提高渔农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按照“放开,搞活,扶持,引导”的方针,因势利导地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渔民和客商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贯通城乡的专业性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转变观念,延伸渔业产业链,发展多功能渔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生活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吃饱穿好,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休闲放松的特色观光旅游,已越来越受民众的喜爱。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民众,更喜爱能够朝至暮归的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而这也给养殖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带来了商机。所以,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的前景可观。下一步,我市重点抓好铜仁市大鲵、冷水鱼、大闸蟹等特色品种为主的渔业餐饮、渔业文化、渔业观光品牌建设,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第三篇: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聊城市水产局
一、建设生态黄河
(一)、基本情况:
黄河聊城段自河南省台前县张庄入境,至东阿县李营出境。境内河长59.51公里, 流域面积29平方公里。经聊城引黄灌区8个市县区,流程100多公里,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黄河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据有关部门20世纪80年代调查,聊城黄河段及其附属水域内自然生长鱼类迄今所知17种,分隶于4科、15属。重要经济鱼类有黄河鲤鱼,鲫鱼等。黄河聊城段天然捕捞历史悠久,黄河鲤、黄河鲶等土著鱼类一直是黄河聊城段水域中的优势自然种群,也是主要的捕捞鱼类。
(二)、黄河渔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多年来,黄河沿岸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黄河中,渔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小浪底水库调沙调水试验对黄河下游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2、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由于受水域污染、水电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的影响,黄河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一些名贵品种频临灭绝。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现状不清,是制约渔业科学管理的难题。目前,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发生了很大
1的变化,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渔业管理的需要。
3、渔政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渔政执法管理整体薄弱,渔政执法机构少、人员少是制约黄河流域渔业管理的重要因素。二是渔政执法经费缺乏,地方财政困难,经费紧张。三是渔政执法装备差,市县没有执法车和必要仪器设备,渔政人员靠租、借车辆进行管理,管理效率很低。
(三)、建设生态黄河的对策
1、积极制定生态黄河渔业规划。沿黄各市县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结合本市县黄河流域渔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生态黄河渔业保护规划。
2、加强渔业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黄河流域要建立省市级水产种资资源保护区,实施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大自然种群,建立珍稀频危物种繁育救护中心,依靠人工饲养和繁育频危物种。
3、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水生生物调查是渔业管理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建设生态黄河”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果的根本保证。要尽快搞清黄河特有鱼类、频危物种类型和分布范围。
4、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渔政队伍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渔政培训,提高执法素质。二是要规范渔业执法机构,统一名称和职能。三是加强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执法能力和手段。
二、渔政执法管理:
(一)、大力宣传渔业法律法规,提高渔民的法律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渔民的法规政策意识,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物权法》等相关渔业法律法规。一是开办渔业政策法规宣传专栏,重点宣传了水产养殖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苗种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安全等重要内容。二是利用会议、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印发通俗易懂、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宣传资料。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印发简报对全社会进行宣传,介绍渔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宣传,强化了全市的渔业法律意识。
(二)、完善渔业管理制度,确保渔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养殖证核发工作力度,推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规范苗种生产经营秩序。完善了水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兽药管理条例》,建立了以“五项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制度,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我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渔政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本着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的原则,局领导多次带领渔业执法人员对八个县(市、区)进行突击式、拉网式的执法行动,发现违法行为或问题,严令处罚与整改。对电、毒、炸和非
法捕捞等渔业违法行为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养殖企业、养殖场或水产品批发市场违法使用禁用药物的企业或者个人,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对水域环境、养殖场、基地按照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或未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的养殖企业限期整改,必要时按有关规定处罚。
(四)、加强渔情调查和调研,为全市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一是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渔业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我市成立了由赵庆忠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机构,也成立了由我局刘素真局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全市共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693名调查员。局里组织业务骨干到各县(市、区)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培训,定期对各县(市、区)渔情调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培训。在渔情调查工作中,注重渔情调查与人口普查相结合、与全市水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入户调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为今后全市水产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数据和思路。二是组织各个科室就我市水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我市渔业产业化水平、如何保持渔农持续增收、发展休闲渔业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建设做贡献等涉及渔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完成了“聊城市发展休闲观光渔业调查报告”、“聊城市黄河流域渔业资源调查”、“聊城市渔业基本情况调查”、“聊城市渔业农村合作组织调查”、“茌平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路”、“对鲁西地区池塘养殖效益的调查与思考”等多篇调研报告。三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聊城市渔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为全市渔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五)、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学习与培训,提高政治素质与执法能力。一是加强政治、政策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市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及时了解中央、省、市渔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精神。二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的各种法律法规培训班,举办全市渔业养殖执法培训班,共培训全市各级渔业执法人员60余人,举办渔民养殖技术培训班15班次,共计1000余人次。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执法水平。
(六)、下一步打算。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省、市农村(渔业)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省海洋与渔业厅法制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渔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机制,总结经验,创造和谐发展环境,促进全市渔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聊城市水产局
2012年5月16日
第四篇:渔业优质资源调查报告
XX市渔业优势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快XX市渔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建立好水产板块基地,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近日,XX市水产局积极组织业务骨干到渔业优势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对XX市优质水产品的区域布局及发展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研。现经整理汇总,形成调研报告于后,仅供参考。
XX市地处鄂西北边陲,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境内水网密布,流经境内大小河流27条,仅汉江过境长达57.8公里,水域总面积22万多亩,可养水面16万亩,已养水面13.5万亩,水资源丰富。XX市的养殖用水均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大多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为XX大力发展优质渔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在X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市水产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现有的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全力推进全市渔业优势特色品种养殖。通过招商引资、参股、加盟等方式突出发展了有机鱼、有机蟹、无公害银鱼、小龙虾和鳝等优质特色品种。通过有效管理、科学运作,全市渔业经济呈现出产量增加,综合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了全市渔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市养殖面积13.5万亩,水产品产量3.52万吨,渔业总产值3.57亿元,渔业为全市农民增收贡献45元以上。
一、渔业优势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一批品质优、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名优特新品种得以推广应用,水产品优良品牌的数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优质渔业正由低水平分散发展向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方向发展。其中:
1、小龙虾
2006年,仅有零星养殖户养殖小龙虾。2007年,全市开展以丹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小龙虾养殖基地3000亩。2008年,开展虾林结合生态养殖300亩。2009年,推广小龙虾野生寄养1.6万亩。根据2009年湖北省水产统计年报,2009年,XX市小龙虾养殖规模进入全省前30名,位列第23名,养殖面积达2万亩,养殖产量3258吨。XX市被《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列为小龙虾加工出口原料养殖基地。2010年低产冷浸稻田成功实行虾稻连作,小龙虾养殖面积增至2万多亩,养殖产量达6000吨。
2、银鱼
1995年底,XX市西排子河水库移殖300万粒银鱼卵,黑龙沟水库移殖50万粒银鱼卵。2000年,汉江梨花湖移殖银鱼卵。2005年银鱼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截至2010年,全市发展银鱼养殖10处大中型水库(湖泊),形成养殖面积10万亩规模。2010年,银鱼产量达到800吨。
3、河蟹
2008年,在西排子河水库、梨花湖中,人工放养中华绒螯蟹获得成功,养殖面积
8.3万亩,年产大闸蟹500吨;2009年6月,中华绒螯蟹通过农业部有机产品认证。
4、鳝鱼
2007年,XX市西排子河水库开展网箱养鳝试验,面积2亩,试验获得成功。2008年,XX市光化办事处宋查营村开展池塘小体积网箱养鳝试验,面积5亩,试验获得成功。2009年,全市推广池塘网箱养鳝技术,设置网箱2000口,面积30000平方米,年产鳝鱼180吨。2010年,全市发展池塘网箱养鳝,设置网箱3000口,面积45000平方米。目前,鳝鱼长势良好,预计今年产量达到270吨左右。
二、各级党委、政府对优质特色渔业的扶持
优势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XX市优势渔业的发展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XX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河政发[2006]39号)、《关于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施意见》(河政发[2006]20号)和《创建全省生态渔业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组建了市委书记亲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导全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把名特优生态养殖作为发展渔业的突破口。出台等一系列有利于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渔业发展。对农发项目、移
民开发、土地平整等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倾斜渔业开发;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支渔贷款资金,鼓励和支持优质水产品开发;每年市财政预算专项经费80万元用于发展水产“以奖代补”,奖励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大户和水产品营销大户;重奖水产大镇、水产大村和千亩以上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对渔业开发和改造鱼池达标的进行补助;对获得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水产品)、有机食品(水产品)认证的每个品牌奖励1万元;对注册水产品商标的每个奖励1万元。
在大好政策激励下,2010年冬至2011年春,全市掀起了渔业大开发的热潮,全市新挖、改造鱼池7180亩,渔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水产板块建设实现突破性发展。自优惠政策和措施出台以来,全市累计建设水库池塘板块7万亩,建成水产出口板块基地养殖核心示范区5100亩,水产板块精养鱼池平均单产突破550公斤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XX市优势渔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优质渔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XX市优质水产品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只有35%左右,批量小、集中度低,管理粗放,影响了发展优质水产品的积极性。如,龙虾产业,养虾基地建设主要依靠丹水合作社的投入,由于资金紧张,对基地的投入不足,使得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始终发展不够。另外分散经营问题十分突出,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致使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鳝鱼产业由于规模养殖少,分散养殖成本高,无法承接批量订单,影响养殖效益。
2、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欠佳。随着优势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产量的逐年增长,市内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能力低、带动力弱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优势渔业的发展。如银鱼、小龙虾的深加工等。
3、产业链短,最大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XX市的小龙虾、银鱼、河蟹、鳝鱼等优质水产品缺少加工,还停留在出售原始产品阶段。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技术的运用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集约经营。全市渔业优势产品平均标准化程度约40%左右,与发达地区和市场消费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产业经济效益和潜力难以很好发挥和提高。
4、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目前,XX市涉渔产品获得注册商标的有“汉水
‘梨花仙子’”和“鱻银康”2个,但没有一个获得品牌称号。养殖的小龙虾、银鱼、河蟹、鳝鱼,只能靠出售鲜活体维持生产经营,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四、对策和建议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优质特色渔业发展提供保障
抓住国家、省大力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优质特色渔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采取“项目带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现代优质特色渔业发展进程。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扶持优质特色渔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优质特色渔业投入体系,为现代优质特色渔业发展发挥保障作用。
2、大力培育加工流通企业,提高优质特色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首先,要积极扶持壮大XX市亨美达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增强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营销能力。其次,要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XX市亨美达水产有限公司、XX市丹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鱼得江渔业专业合作社、双贵鳝鱼养鱼合作社、新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加工流通、生产企业与农户建立规范、合理、契约化的利益关系,达到共同发展、双赢互利的目的。
3、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优质特色渔业技术水平
加快现代渔业科技的开发引进,大力推广一批现代渔业实用技术,如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养殖技术、良种繁育改良技术、水产品保鲜贮藏技术、水产品系列化深加工技术等;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增强农民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加快现代渔业技术人才培养,按照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技术与经营管理培训。
4、加快现代渔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优质特色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政府有关部门相结合的形式,建设立足本市、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搜集发布各地水产品产销信息,为全市现代优质特色渔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当前,要
尽快与中国水产门户网、湖北水产政务网等“供销”平台对接,及时发布供求信息,促进水产品流通。
(2)建立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监测体系。积极推广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动物药品、饲料添加剂等渔业投入品的滥用。积极推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小龙虾、鳝鱼等优质水产品的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不断提高优质特色渔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渔业致富指南》2011-19期
第五篇:摘帽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摘帽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摘帽贫困村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一)**村基本情况
**村幅员面积1.92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135亩,其中:田1743亩,土392亩;农业总户数614户,总人口2363人(其中共有劳动力1352人,外出劳动力870人);有贫困户51户,167人。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2018年末人均纯收入为3742元,2018年6月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时被识别为贫困村。
(二)全村的贫困现状及贫困分析
1、**村中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1%,人均纯收入3742元左右。其中:因病致贫23户,占贫困比例为45.1%;因缺劳力致贫12户,占贫困比例23.5%;因缺资金致贫1户,占贫困比例2%;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15户,占贫困比例29.4%。
2、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粮食种植、生猪养殖和外出务工。
3、村内发展现状:由于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农民都是处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再就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弱,贫困家庭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成员常年患病,医药费支出较大和家庭劳动力少、缺资金导致贫困。
4、制约贫困村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不明显、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低成为贫困的主要问题。
(三)、产业扶贫工作计划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本次扶贫工作为契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一次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懒惰行为,让他们懂得现实真正的脱贫致富,单靠国家的扶贫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改变思观念,致富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2、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相应的帮扶责任人,至少要有一个脱贫致富项目,由帮扶责任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事例引导群众进行发展。
3、村委会要定期召集贫困户到村上接受农技知识培训,请求帮扶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每个农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农业科技知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4、为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打好基础,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准确掌握各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措施。二是要谋划全村产业扶贫的总的方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排队、分类分期帮扶。同时加强与县驻村单位和扶贫工作相关单位的衔接力度,加快本村发展规划编制,早日研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和相关帮扶单位联系,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落实。
(四)、产业扶贫种养计划
1、计划种植优质水稻1700亩,蓄留再生稻1700亩。
2、计划养鸭50000只。
(五)、督促落实
加强督促,责任落实到人,全面完成任务,争取2018年底之前**村能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并发展壮大,实现整村脱贫致富,2020年全部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