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山野菜产业调查报告
县山野菜产业调查报告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资源分散,重采轻管,存在资源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资源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资源得不到利用。
3、资源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资源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
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资源。可食山野菜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资源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资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资源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资源。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资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资源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资源。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资源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资源的利用率。
4、联合开发、改造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和引进,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目前,我县的山野菜加工制品有干制品、盐渍制品等,多为粗加工,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应该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野生蔬菜粉、野生菜的发酵食品等等。这样,野生菜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才能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新产品,并更快走向世界。
第二篇:甘肃省陇南市山野菜资源调查报告
甘肃省陇南市山野菜资源调查报告
李新荣
(甘肃省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 武都 746000)
摘要:相对系统的调查了陇南市山野菜的资源状况,对山野菜生物学特性、种类、分布、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查清了陇南山野菜的发展现状和生产开发状况。并对今后的生产提出了开发思路和建议。对陇南山野菜产业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野菜 野生资源 种类 开发状况 发展建议
一、陇南市基本概况
1、地理概况
陇南市位于祖国大陆腹地,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巴(山)山地西部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经104°01′103°36′,北纬32°36′至34°32′。东邻陕西山地,南接川北山地,西连甘南高原,北靠陇中黄土高原。东西长237.0公里,南北宽203.5公里。辖武都、文县、宕昌、西和、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康县等九县。土地总面积4187.25万亩。市内山峦重叠,山高谷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整个地势东低西高,东部海拔不足2000米,西部介于1500-4000米之间,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处为550米。西南部岷山山系余脉横贯全境,东北为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徽成盆地将秦岭分为两支,由北向南,分布有太子山、迭山和岷山三列明显的山地。
2、气候资源概况
陇南市是我国北亚热湿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差异悬殊、复杂多样,既有南方特色,又有北方气息。全市冬半年盛行干冷的西北气候,夏半年盛行湿润的偏南气候,干冷同季,湿热同季,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一部分。气候条件对我市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农林牧副渔样样皆备的生产门类和多种野生名优土特产品,起了重要作用。年平均气温5-15℃左右,≥10℃积温1700-4800℃,无霜期120-260天,在盛产山野菜的武都、文县年平均气温14.5-15.6℃,无霜期为230-260天,还有徽县、两当、成县气候条件亦非常适宜山野菜生长。
3、水资源概况
陇南市雨量充沛,水资源非常丰富。年降雨量400-1000mm,一般东部多于西部。盛产山野菜并品种最为齐全的两当县年降雨量800-1000 mm,全市为最高;全市境内河流交错,水文网密集,大小河流共3702条,汇集成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嘉陵江四大江河,纵横流淌在陇南全境。
4、土地及植物资源概况
陇南全市总面积为4187.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3.9万亩,占总面积的24.93%;林地面积1636.77万亩,占总面积的39.09%;草地面积1042.88万亩,占24.91%。土壤以褐土、棕壤、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红粘土等为主。这些土壤均适宜林木生长,为林缘野菜生长提供了有利场所。植物种类繁多,达13000多种。寒、温、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植物呈垂直分布,是全省天然次生林分布的最佳地带,也是多种经营生产的优势地区。全市森林面积大1486万亩,覆盖率达37%。山野菜主要生长在森林中或林缘地区,自然森林资源的广泛分布,形成了陇南特有的山野菜资源且非常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观念的更新,陇南山野菜已经逐渐成为推动陇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二、山野菜资源调查方法
本次全市山野菜资源调查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种类多,调查人员首先搜集以往各县已有的零星材料,去伪存真,然后采用实地调查与汇总各县调查材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重新修订整理,对不明了的科目重新分类;定时定点实地抽样调查,收集标本,与汇总材料对照,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更趋完善的调查报告。
三、陇南山野菜资源调查结果
陇南市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野菜。系统调查了陇南山野菜的名称、属性、分布及主要功效、营养成分、食用部位等
1、山野菜的分布状况
山野菜是林缘野生蔬菜的简称,被列为名优蔬菜中的稀有品种,主要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地旁、沟溪草地。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木本植物的嫩芽、叶、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据资源调查陇南市山野菜有藻类、地衣、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除真菌外,分属53科。以蔷薇科、唇形科和菊科较多,现查明的有128个。其中已经人工栽培的有41种,人们经常食用的有20种。在这些山野菜中,食用特征划分,食用根或根茎的15种,幼芽或芽苞的15种,嫩茎叶的72种,食用花的8种,果实的23种。
2、山野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概况
山野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蔬菜,倍受人们的喜爱。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延年益寿和防病治病的功效。山野菜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生物碱、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特殊营养成分。如焊菜含有焊菜素、焊菜酰胺;马齿苋含有香豆素、黄酮强心苷、蒽、醌甙;蒲公英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古素;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霜、薄荷油、樟脑萜、柠檬萜;蕺菜含有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羊脂酸、月桂酸、月桂醛、蕺菜碱;紫苏含有紫苏醇、紫苏醛、薄荷醇、薄荷醛、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荠菜含钙量为各种蔬菜之首,维生素C是大白菜的两倍;马兰含维生素超过柑桔等水果,多种氨基酸含量除蛋氨酸外均超过了芦笋,尼克酸和胡萝卜素是蕃茄的四倍;蒌蒿的蛋白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等绝大多数养分高于栽培茼蒿;水芹的维生素是黄瓜的八倍,大白菜的七倍,钙是蕃茄的十九倍,铁是大白菜的三十九倍,蕃茄的二十九倍。有些野菜含有独特的芳香味,如薄荷、鱼腥草、紫苏、霍香、山防风、夏枯草、独行菜等。丁谓的《山居诗集》序中就有霍香“芳香袭人,动或数里”之称;发菜是一种极名贵的野生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均高于猪、牛、羊和蛋类,而且脂肪含量极小;马齿苋经医学证明,常食用不仅可以补充人体营养,而且可降低胆固醇含量。
3、山野菜的药用成分调查
山野菜绝大数为药、菜两用植物,适用山野菜既能达到补充营养,又有保健、美容防老、防治治病之功效。何首乌既是一种药材又是山野菜,有增智、延缓衰老、美容的作用,还有促进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光毒等作用;夏枯草不仅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能防病治病;荠菜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马齿苋有治病、调节营养的作用;玉竹有防病和润泽美容的功效;款冬则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地耳、蒲公英、野菊花、枸杞等能防癌抗癌;玉竹、菊芋、马齿苋可防治糖尿病;苦苣菜、石耳、水芹、荠菜、发菜、野菊花、鼠曲草、野葡萄、野荞等可防治高血压;发菜、石耳可治冠心病;野葡萄、野荞、何首乌还能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白首乌、山核桃、五味子有壮阳治阳萎的功能。还有许多野菜可清热解毒、治感冒、止泻治痢疾,开胃行气、治消化不良等作用。
全市调查出的128种野菜中,按药效可分为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暑、镇静、止痛、驱虫、利尿逐水、祛风湿、理气、理血、补益、助消化、固涩、外科用等15类。
四、山野菜产品开发
山野菜因其风味独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为人们所青睐,长期食用可达到食药兼用的作用,因此产品开发速度很快。现已在全市建厂加工山野菜的基地近二十多个,产品以盐渍和脱水干制品为主。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陇南的支柱产业之一。
1、山野菜开发现状
在陇南128种山野菜中,蕨菜、木楠头、核桃花、苦苣菜、灰菜等开采量最大,年产量分别为300万公斤、40万公斤、20万公斤、300万公斤。在武都有“陇南绿源野菜食品厂”、“陇南山林野味加工厂”,在礼县有“山妹子食品开发公司”等许多生产厂家加工成脱水干制品、盐渍水浸品,销往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和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及部分欧洲国家。
文县、康县是薇菜的主产区,年产量约为8万公斤,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市场供不应求。但由于过度开采,近年来的产量严重下降,约为2万公斤左右,急待人工开发研究。蕨菜、木楠头、核桃花、苦苣菜、灰菜等野菜除加工包装销售外,大部分直接装箱以半成品型销往韩国、台湾地区,生产附加值很低。还有部分野菜如蒲公英、薄荷、鱼腥草等虽然其营养成分丰富,但因食用习惯的限制,仅仅是当地人们自采自食,未能形成规模商品,有待开发。
2、山野菜开发思路及建议
山野菜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包括山野资源合理采集、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营销方法、资源再生,新种开发等方面,缺少一项都将制约山野菜产业的正常发展。
(1)、野生资源合理采集
开发野菜产品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合理开发野生资源非常重要,过度挖掘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使山菜产业成为虎头蛇尾,既破坏生态平衡,又制约经济发展。对于芽用类野菜(如木楠头)应采集整株芽的60%为宜,孢子型野菜(如蕨菜)应采集生长区内70%左右植株以保留20%植株成熟生产孢子,来年可保证足数产量;根用型野菜采集量占生长量的50%,使其依靠分蘖及种子保证足数资源;叶用类野菜及果实类野菜可适度重采。
(2)、加工技术生产设备
根据调查,全市野菜生产厂家约二十多家,多为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加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开发生产的野菜产品品种花色不多,建议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在设备上敢于投资,技术勇于引进和创新,是我市野菜产业上上水平上档次的前提。要引进真空包装等先进技术,实现流水线生产,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
(3)、营销方法
在完善和改进现有营销途径的基础上,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外国商客来陇南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应用高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上联国内外大市场,下连产区农户的野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营销网络,发挥我市山野菜产品的名、优、特、新优势,走“名牌战略”之路。
(4)、重视新种开发和保护贵重资源
在山野菜品种开发中,一定要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及贵重野菜资源的保护即开展野菜家种,确保野生种植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挖掘和发现全市新的野生资源,开发生产新的野菜品种。加大对山野菜的人工驯化资金投入,掌握大宗野菜的生长规律,突破人工驯化难关,进行规模化野菜家种,减轻野生资源压力,保证野菜产业正常发展。今后山野菜的开发重点应放在食用部位、营养成分或未被开发的野菜品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要不断推出新的野菜品种,以充分利用和发挥陇南山地的野生资源优势。
第三篇:产业调查报告
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开展产业调查但不知道如何写调查报告,没关系,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产业调查报告范文,内容仅供参考。
篇一: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了大力全方位推动我县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使山野菜行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根据市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对*市山野菜产业进行调查的通知》的要求,责成农委牵头,会同药品监督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山野菜的采集、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山野菜生产、加工、销售情况
**县地处***南部山区,境内山高林密,沟谷纵横,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森林野生植被完好,为山野菜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可利用的经济植物500多种,较为名贵的有山参、黄芪、平贝、细辛、鹿茸、刺五加等200余种中草药和松茸、蕨菜、薇菜、榛蘑、黑木耳等山珍产品。
**县山野菜平均每年总量在3500吨(鲜)左右,包括蕨菜2200吨、薇菜650吨、榛蘑100吨、滑子蘑200吨、刺嫩芽70吨、黄瓜香30吨、黑木耳50吨、松茸8吨,出产季节分别为5月中旬5月末刺嫩芽,5月末6月蕨菜、薇菜、黄瓜香,7月9月榛蘑、滑子蘑、松茸、黑木耳。我县山野菜保存和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保存方式多为盐渍和晒干两种;加工方式为晒干,人工挑选剪根,不使用其它添加材料。县内生产、加工山野菜的企业有二十多家,其中有十六家在工商局注册,有十四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品牌。山野菜原料及成品销售方式有直接销到外地客商手中和代销两种方式;销售地点有日本、韩国、香港和国内各地,日本、韩国消费者对我县的山野菜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采集山菜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劳动力一年跑山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占农村农庭总收入2030%。
二、山野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野菜是一种无化肥、无农药残留污染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天然绿色食品,可以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使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山野菜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美味佳肴。从而促使了我县山野菜产业大踏步发展,但同时也使暴露出来一些问题。
1、分散,重采轻管,存在破坏现象。我县山野菜大部分生长在交通不便的重山密林中,缺乏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群众性采集过程中,毁灭式、掠夺式的采集,致使有的物种几尽枯竭,造成了严重破坏,制约了对野生菜的永续利用和商品开发。
2、开发利用的研究较薄弱。由于野生菜分布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它的育种、管理、采收、贮运、包装、保鲜及系列食品的加工,未形成规范化,许多宝贵得不到利用。
3、的利用率低。我县可食野生菜开发利用率仅为其的3%左右,由于野菜生长的特性及部分品种的耐贮性较差,在采集、装运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其利用率。
4、加工企业信息不灵,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我县的一些山野菜加工企业由于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把握国际市场的经营销售动态,进行盲目收购、加工,致使产品积压亏损惨重。再加上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差,花色品种单调,因此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我县出口的大部分山野菜为腌制品和晒制品,用大罐包装,只能作为他国的再加工原料。
三、对山野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保护。可食山野菜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它不仅与食品工业相关,而且涉及到农业、林业、医药、商业、外贸各个方面。因此,应该把野生菜列入国家食品产业来进行开发,建立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域,建立野生菜种子苗圃,保护及收集珍稀和濒危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菜。
在生产上,应实行分区采收或间隔采收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野生的枯竭。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要积极进行人工集约化栽培,建立原料基地,并逐渐实现基地良种化、区域化,使在质量、品种、规格和数量方面有相对稳定的保护,既为山野菜食品的加工提供充足的原料,又可有效地保护。
2、加大山野菜的研究力度。首先,山野菜的开发利用应在充分研究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应对种子进行研究。除开发新型可食野生菜品种外,还应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进行研究,以便实现人工栽培,并保持原有的野生风味。此外,要加强对野生菜的营养、疗效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加强对采后贮运、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并同步研究其配套加工设备。
3、综合开发、提高的利用率。在山野菜的开发中应树立综合开发、物尽其用的指导思想,避免浪费。首先是积极探索山野菜的主体开发。自然界中植物很少单独存在,多数是群落组合存在于各地,一种植物常常伴随着其他植物。因而在开发时,要考虑相关的可食野生菜的开发;其次,要考虑综合利用,比如果实、根、茎、叶、花的利用,可从中提取食用色素、香精、香料、果胶、淀粉、甜味剂等特殊营养成分,从而提高野生菜的利用率。
4、联合开发、改造技术、拓展深加工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和引进,改造现有加工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装潢,制定必要的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的测定,建立国际标准化的体系。
目前,我县的山野菜加工制品有干制品、盐渍制品等,多为粗加工,品种单调,档次较低,应该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开发速冻制品、野生蔬菜汁、保健食品、野生蔬菜粉、野生菜的发酵食品等等。这样,野生菜的研究、开发、利用才能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新产品,并更快走向世界。
篇二: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落实县四次党会议精神,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助推“三个**”和新农村建设,切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县政协xxx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从1xxx年开始,我县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规划》为引领,通过持续努力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到xxx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比xxx年增加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60元,比xxx年增加3687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比xxx年增加7%。
(一)产业化基本情况
十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覆盖了三次产业。初步统计,全县现有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企业55家。其中,本地注册企业41家(含3家国企),外来委托、订单生产企业14家;组建农民专合社82家,发展产业型协会21个,农产品营销经纪人63人。
在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省级认定的扶贫龙头企业1家,市级认定重点龙头企业17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专合社12个,市级示范社13个;获省市优秀农业经纪人4个。
1、企业经营型。按产业类别分,现有生产型企业有26家;加工类企业26家;旅游类企业3家。共流转土地、建立产业基地
万亩,发展订单农业9万亩,带动农户达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7%。其中,(1)生产销售企业中,种子生产繁育10家,水果蔬菜生产销售3家,畜牧养殖销售11家,水产养殖销售2家,年生产销售:种子840万公斤,水果蔬菜万吨,生猪万头,珍禽97万只,禽蛋3350万枚,分别占全县总产的100%、5%、10%、13%、%。实现收入亿元。订单农业面积9万亩,流转土地万亩,解决就业3500人。
(2)收储、加工销售企业26家中,粮油类14家,食品7家,蚕丝1家,虫草加工1家,猪毛生化加工1家,林产2家。年收购、加工销售大米7万吨,油脂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特色食品万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3%、40%、30%、15%。
(3)观光旅游企业3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万人。
2、专合组织型。截止xxx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社81个,注册资本6275万元。其中,水果种植20个、畜禽养殖26个、蔬菜种植13个、水产养殖10个、养蜂2个。合作社入社成员5460户,流转土地万亩,带动农户11600户。xxx年,实现销售总额5125万元。
3、协会、经纪人型。全县登记注册的产业化经营性协会共21家、会员3025人,农产品经纪人注册会员63人。产业协会中,从事生产销售的16家,技术指导型协会3家,专业销售型2家。
xxx年,生产型协会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农产品经纪人销售总额达5125万元。
(二)产业化优势与特点
1、区域化布局初现,组织化逐渐提高。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我县立足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了杂交种子、绿色蔬菜、无公害优质水(干)果,可溯源生猪、优质獭兔、无公害水产等10类产业基地,以及“十点五线”休闲农业区。
同时,全县于xxx年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县”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18个,无公害农产品总产达万吨,分别占粮食、油菜、水果、蔬菜总产的%、%、%、%。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十年努力,建成水稻、油菜种子基地万亩,并成功申报为“四川省油菜种子繁育基地县”。
2、内培外引齐头并进,多元投入助推跨越。目前,55家龙头企业中,本土企业41家,年实现销售收入9亿元;引进产业化企业14家,实现生产总值达亿元。带动本县及周边地区农户
3.2万户;81家农民专合社,年收购销售额达亿元,是十年前的35倍。
3、三产融合互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在加快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中,年收购加工粮油达万吨,肉类万吨,(本地原料的)特色食品吨,分别占全县总产的55%、30%、15%。
4、产业特色鲜明,名优品牌崛起。全县现有注册商标18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13家。并培育出“**贵妃枣”、“略坪蔬菜”、“长荣”蜜柚,“汉农”野猪肉、“茂露”山地鸡、“垚垚”、“名凤源”野鸡蛋、贵妃鸡蛋、“昌益”绿壳鸡蛋、“福民”黑鸡蛋等品牌。外销农产品统一包装率达到了30%以上,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不断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
(一)重视不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级推动力度小。1998年以后,全县再没有类似的产业化规划,对产业化的发展也没有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范畴,未有研究、部署和推进措施;二是近年成片、成带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效不明显,新农村示范基本上是在原有产业基础和规模上搞重点工程打造,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农增收不很明显;三是乡镇“重项目轻基础”。对农业项目实施重视,对“一村一品、一镇一色”的发展缺少研究和分析,真正助推农业产业化的乡镇较少。
(二)龙头不强。表现为:真正的产业化龙头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中,仅有16家评为市级龙头,无国家省级的产业化企业;在26家生产型企业中,除种子业10家、果蔬销售3家、生猪养殖11家、水产养殖2家与农业的生产有较强直接关联外,26家加工、3家旅游观光企业与农业生产仅为生产者与收购者的关系,几乎没有定向(订单)生产联系;二是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小,无法满足企业的加工生产,无公害粮油有条件但无参与的企业。贵妃枣、优质梨优势明显,也仅服务于集团消费,没有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生猪(年出栏万头)、小家禽(年产875万只)量足质优,但主要依靠鲜卖,无精深加工,“6115”工程的推动没有全面的支撑体系。
(三)规模不大。我县的农业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式经营,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发育不够,集中连片少、集约化
程度低;养殖业同样如此,规模化养殖比例低。因此,农产品批量供应能力差,在市场中形不成气候。以致没有一个省市级的批发市场;其次,乡镇间产业化基地建设不平衡,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再者,产购间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生产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质量不高。缺乏合同履约管理、监督机制,企业与农户还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龙头与农户间联系松散。
(四)投入不足。虽然“三农”投入逐年加大,但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说,投入显得严重不足。
1、投入结构不尽合理。xxx年新农村建设本级安排1650万元,但用于农业产业培育的资金不到21%,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为零。
2、争取的上级建设项目中,针对农业产业化的比例极少(除了特批专项)。
3、金融支持乏力。由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专合社等经济组织贷款缺乏金融部门支持。
4、民间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土地集中困难,难以进入。同时缺乏民间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
(五)合力不够。品牌效应利用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名牌效益,在水果、蔬菜、大米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枣子就有“万佛”、“调元”、“观音”等多个品牌;二是农口部门优质服务市场未能体现“**”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窗口,有也仅限于大的公司行为,折射出市场发育不全和服务市场、服务产业化的宣传意识不强;三是机制不佳。企业、专合社与农户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签订订单后:农民按价高销卖无视合同、企业随行就市低价收购不执行保护价政策,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同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四是专合社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合作社没有有效发挥组织。
篇三: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提高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我们分别走访调研了部分物流企业、工业企业、专业市场业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就我区物流产业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物流指标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区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为代表的物流业,适应工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xxx年全区公路货运量 4940 万吨,货运周转量 96693 万吨公里,注册营运性货运车辆 4021 辆,吨位 15801 吨,挂车 294 辆,吨位 9092 吨,总载重达到 24893 吨位。据统计,xxx 年物流业增加值为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 %,占服务业的比重达 17%。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
(二)、物流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260余家,依附四大专业市场130余家,依附工业企业110家,依附商贸企业和为三农配送20余家。但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共81家。其中依附沙发材料市场的有证物流业户41家,依附沙发市场的有证业户23家。全区从事危化品运输的物流物业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区从事物流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
(三)、物流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中,注册资金 300 万元以上(含)的仅有众智达、安顺、恒业、山运 4 家,其中众智达物流的业务主要是对原企业(催化剂公司)服务的,依存度较高。安顺物流主要为兴鲁化工和齐鲁石化服务的,依附性也很高。恒业物流主要以上海、广东、无锡、西安五条专线为主。山运物流主要是依靠为主要业务。这些企业拥有的车辆只有几十部。xxx 年全区纳税过 100 万的物流企业仅4家,分别为众智达物流、大地公司、安顺物流、恒业物流,数量仅占纳税过百万服务业企业的 6%。4 家企业中,纳税都不足 500 万元,除众智达外,其余不足 200 万元。除了这几个较大的物流企业之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只有几部车辆,更为甚者很多物流企业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个门头,主要是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市场的配货站达80余户,但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车辆,只是搞配货业务。依附于沙发材料市场的物流业户41家,大多数是只有一到三部车辆。
(四)、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随着我市鸿运、良乡、王舍物流园的建立,我区第三方物流队伍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零担、专线、联运、快递、危化品运输等络覆盖全国。宏信化工、催化剂公司、兴鲁化工、永大化工、凤阳彩钢、华安新材料等企业物流逐步向第三方物流拓展,加快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银座、利群等商贸连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整合改造,投资新建了一批配送中心,带动了第三方物流的迅速发展。
(五)、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四大专业市场持续的繁荣和发展,带动了为市场服务的物流业。据不完全统计,这四大专业市场物流圈能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各种专线、零担、联运络辐射面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和便捷。我区的支柱工业企业采取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的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物流,也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二、我区物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认识不够。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对现在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清晰,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在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物流服务业的推进和发展。大多建立在低水平的无序竞争运营之中。
(二)、从宏观上没有统一的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这样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的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三)、物流企业成本上升,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运营成本加大。随着土地、人力、燃料等不断升高,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由xxx年的3040%上升为去年的5565%。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利润状态下运行,缺少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的税收管理和税赋不甚合理。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实际经营中,综合性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相互重叠,很难区分运输和服务收入,税务部门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征税。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物流企业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又要缴纳8%的土地使用税,合计缴纳总收入25%的税收。过高的税负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增加10%20%,从而使物流得不到更有效的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便选择政策优惠的地区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四)、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结合得不够。
(五)、管理不到位,物流企业诚信意识缺失。由于我区目前还没有对物流产业实施统一的管理,职能部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致使政府对物流产业管理的不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再加之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使的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无序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低,不讲诚信,代收货款占为己有时有发生,无照无证经营现象存在。
三、对我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成立统一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管理。成立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由经信局、发改委、交通局、贸易局、地税局、工商局、公安局为成员的统一管理领导小组,集中对物流产业进行整治和管理。为我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管理体制。在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聘请物流专家对我区的物流的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重新进行规划,制定中长期物流产业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发展实施。
(二)、优化物流产业的政策发展环境。现在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调查中发现,现在发展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来的企业物流实体,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xxx)51号),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功能。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有关差额税收政策。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赋税的原则,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在物流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以提升和带动我区物流产业整体水平。与其他城市联合,重点支持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络联盟合作。
(四)、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高等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有针对性的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能力。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强化自律意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推动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山野菜加工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厂
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业主:杨青云
4、项目拟建地点:南丹县城关镇
5、项目建设规模:年处理新鲜蕨菜、鱼腥草(摘尔根)各1000吨,年产“匡氏”山野蕨菜、“匡氏”鱼腥草各800吨。
7、总投资估算:项目计划总投资72.97万元,其中首期固定资产投资40万元,流动资金9.89万元。
8、资金来源:全部项目建设资金由项目业主自筹解决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历史悠久,宋置南丹州,元改南丹安抚司,明复南丹州,清称南丹土州,民国七年(1918年)改州为县,沿袭至今。地理位置界于东经107。01'至107。53',北纬24。25'至25。31'之间,东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接河池市金城江区和东兰县,西与天峨县接壤,北靠贵州省平塘、独山、荔坡、罗甸四县。县城距首府南宁市280公里,距广西工业重镇柳州282公里,距河池市政府所在地84公里,国道210线和黔桂铁路纵贯县境,是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入海的便捷通道,总面积3916平方公里,辖8镇5乡,总人口28万人。
南丹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山地季风季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6.9度,全年无霜期近300天,年平均日照125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达1476毫米。独特而又适宜的气候,造就了南丹县丰富的物产,除了有色金属矿藏闻名于世之外,南丹县还出产许许多多独特的农副产品,只是由于多年来南丹县人民太过专注于矿业开发,从而忽略了农副土特产品的利用,造成南丹县的农副土特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局面。其中南方人喜食的野生绿色食品——蕨菜和鱼腥草就大量地产自南丹县,据估算,南丹县目前的338万亩的林业用地中,生长蕨类植物的面积约230万亩,每年春季出产的蕨菜可达25万吨左右。鱼腥草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但也有100多万亩,每年出产鱼腥草根(摘尔根)1万吨左右,而且只要有利可图,即可以号召农民大量种植,仅仅就这两类野生食物的开发来讲,前景就极为广阔,因此,南丹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可为。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挖掘南丹县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南丹县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植南丹县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南丹县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了南丹县丰富的资源,闻名区内外甚至国外的矿产资源曾经给南丹县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为南丹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7.17”矿山事故的发生,全面整治矿山秩序,矿业生产受到大幅度的压缩,南丹县的社会、经济状况骤然下滑。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提出了“做强做大第一产业、调整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其中的“调整发展第二产业”的任务,就是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品牌倾斜,把南丹县优势的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建成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在促进全县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益,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顺应了南丹县经济发展大潮,符合县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
2、南丹县目前的338万亩的林业用地中,生长蕨类植物的面积约230万亩,每年春季出产的蕨菜可达25万吨左右,鱼腥草对生长的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但也有100多万亩,每年出产鱼腥草根(摘尔根)1万吨左右,这些野生食物资源,由于没有一个加工企业收购,每年能够上市销售的不到其中产量的10%,还有大约90%左右的产量长成野草白白老化掉。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即可以对其中一部分的产量进行消化,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为部分农民开创脱贫致富的路子。
3、山野蕨菜、鱼腥草等野生蔬菜如果没有经过加工保存,一般都是季节性出产、季节性消费,这就容易出现供销矛盾,出产季节大量上市,产大于销,价格低贱,容易出现滥市,农民销售收入不高;而在非出产季节,市场上大量需求,农民们又无货可供。因此,兴建这样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出产季节由加工企业收购进行加工保鲜,农民收益有保障,非出产季节由加工企业向市场供应经过加工保鲜过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很有必要。
三、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一)需求分析
南丹县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生蕨菜、鱼腥草等野生蔬菜,和其他地方一样,都是大受消费喜爱的“绿色食品”,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多崇尚回归自然,餐桌上野生植物悄然走俏,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之后,人们更注重的是“吃好、吃出健康”,南方的人素来喜食野生蔬菜,其中特别是野生蕨菜、鱼腥草这两类传统野生蔬菜。由于南丹县气候独特、土壤肥沃,出产的蕨菜和鱼腥草特别肥大鲜嫩,味美可口,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项目业主从事山野蕨菜、鱼腥草加工销售多年,尽管只是小规模生产,但与之联系的湖南、广东、海南等地客商,仅对山野蕨菜、鱼腥草两宗产品,供货需求就达100多万公斤,还不包括泡酸豆角、泡辣椒等其他需求产品,有待于开发的市场就更广阔了,而南丹县目前还没有这类加工企业,这是一个供不应求的生产行业。可以预见,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将是一个企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项目业主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建设规模初步规划为:年处理鲜蕨菜、鱼腥草各1000吨,出产“匡氏”山野蕨菜、“匡氏”鱼腥草各800吨。主要建设内容有:
1、征地、平整场地700m2;
2、建围墙100m;
3、新建厂房、宿舍、仓库共400m2;
4、新建浸泡池40个共320m3;
四、建设条件及选址
(一)、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属亚热带山地季风季候,气象水文资料如下:年平均气温为16.9度,全年无霜期近300天,年平均日照125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达1476毫米,年最多风向为偏东风。
2、水电供应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于位城区规划范围内,初步决定征用城关镇城东区铜江居委老四队的集体土地,水、电皆通,项目生产无需大量用水、用电,接通生活用水、用电即可。
3、交通条件
项目初步选址位于210国道线寨任二级公路旁,在拟议中的西南铁路南丹站边上,距城中农贸市场不足2公里,不论内销还是外运,交通条件极为便捷。
(二)、场址选择
经项目业主多方寻找和比较,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厂的初步选址定于县城城东区,地属城关镇铜江居委老四队的集体土地,地处210国道线寨任二级公路南丹入口立交桥西北面约100米处,水、电、路三通,项目实施后,产品内销外运条件都十分便利。
五、生产规模及工艺流程
(一)、生产规模
从原材料供应、产品需求及各种建设条件统筹考虑,确定建设规模为年处理鲜生山野菜2000吨,其中山野蕨菜和鱼腥草各1000吨。
主要产品方案(按投入产出比1:0.8)计:
1、“匡氏”山野蕨菜(半成品)800吨/年
2、“匡氏”鱼腥草(半成品)800吨/年
(二)、工艺流程
山野菜加工,是我国民间传统食品加工工艺之一,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工艺配方保密、制成品风味独特的特点,本项目采用的生产工艺也是如此。
按工序,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扎把:将采收来的山野菜原料扎把、清理并切除老枝、细根、麻点等;
2、清洗:洗净原料;
3、晾晒:将扎把山野菜悬挂、自然晒干水分;
4、腌制:在浸泡池(缸)中将盐和其他配料按一定比例兑水调成腌制液,放入晾干山野菜,密闭封存;
5、封存:时间2个月左右;
6、启封整形:将腌制好的山野菜启封、出池(缸),去掉烂枝、残枝,重新扎把;
7、脱水包装:将山野菜脱水,按2000克/袋包装;
8、产品入库、上市;
整个生产过程除鲜生山野菜清洗水之外,没有其他有害废水排放。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估算依据
国家、自治区、县、市有关政策规定;原料、辅料近期本地实际售价。
2、估算结果
(1)固定资产投资40万元,详见“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
(2)流动资金投资32.97万元,一期投产铺底流动资金9.89万元。其中:按年产蕨菜800吨,吨加工成本1700元(详见“总成本测算表”),年周转6次计,需流动资金22.67万元;按年产800吨鱼腥草,吨加工成本2575元(详见“总成本测算表”),年周转20次计,需流动资金10.3万元;两种产品正常生产年共需要流动资金32.97万元。由于产品投产初期,市场开拓尚需一定时间,故暂定此阶段实际产量只能达设计能力的30%,即需铺底流动资金为9.89万元。
(3)项目总投资72.97万元,首期投资49.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89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全部投资资金由项目业主自筹解决。
七、项目进度安排
2004年11月~12月:项目登记备案;
2004年12月~2005年元月: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2005年元月~2月:初步设计,报建开工;
2005年3月~5月:土建施工,设备定制安装;
2005年6月:项目建成投产(首期达产率为30%)。
八、综合效益分析
(一)成本测算
总成本测算见后附表,测算结果:
1、年总成本费用342万元,其中野生蕨菜总本费用136万元,鱼腥草总成本费用206万元。
2、单位成本:野生蕨菜1700元/吨,鱼腥草2575元/吨。
(二)销售收入和税金
1、产品产量及价格:
(1)、“匡氏”野生蕨菜产品:800吨/年,不含税价2800元/吨;
(2)、“匡氏”鱼腥草产品:800吨/年,不含税价2900元/吨;
2、增值税:
暂按小规模纳税人测算,取6%税率,税中费:城市建设维护费5%,教育费附加3%。
3、计算结果:
达产正常年销售收入456万元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27.3万元,城市建设维护费1.4万元,教育费附加0.8万元.(三)、损益估算
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
年销售收入:456万元
年总成本费用:342万元
年税金及附加:28.5万元
年利润总额456-342-28.5=85.5(万元)
年上交所得税(第4年起计,前三年免税,税率33%):28.22万元
税后利润:85.5-28.22=57.28(万元)
投资利润率:117.2%
全部投资回收期为0.85年(不含建设期0.25年)
盈亏平衡点:2.63%(以生产能力利用率为100%计)
九、结论和建议
该项目建成投产,填补了南丹县山野菜深加工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本项目工艺技术可靠,具有地方特色,共需投入固定资产投资40万元,流动资金32.97万元,一期项目总投资49.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9.89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均由项目业主自筹解决。
项目正常投产后,可以加工处理山野菜2000吨,年产山野菜半成品1600吨,其中山野蕨菜800吨,鱼腥草800吨,年均收入456万元,年均税金及附加28.5万元,年均税后利润57.28万元,投资回收期为0.85年,投资利润率为117.2%,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对本地丰富的山野菜进行深加工,使其就地增值,能进一步发挥山区土特产资源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项目同时还以可安排15人就业,社会效益较好。综上所述,项目是可行的,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使该项目能够早日实施。
南丹县城关镇祥青农产品加工厂(筹建)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第五篇:油茶产业调查报告
油茶产业大有可为
--关于我市油茶生产经营现状的调查报告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组织开展油茶生产发展状况专题调研的有关精神和省林业局的安排,近日我局组织了相关同志对有关乡镇油茶生产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由于时间仓促和一些资料难以收集,调查研究的深度受到限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油茶是经济林中的一个主要树种。据《辞海》:茶油,也叫“茶子油”。从油茶树种子(含油40%-60%)所得的不干性油,主要为油酸的甘油脂。多供食用,也作工业用油。油茶树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渣饼叫茶子饼,又叫茶枯饼,具有杀虫和杀菌作用。用以防治绿萍櫵实螺、萍丝虫、稻田蚂蟥及蚜虫等害虫,防治麦类锈病也有效果。对鱼类有毒性。
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武当山麓,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山区农民历来都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习惯。70年代初,曾大面积开发种植过油茶,总面积达到2万多亩,亩产曾达到500斤,具体分布在六里坪、丁营、浪河、官山、盐池、白杨坪、土关垭、三官殿等乡镇,但由于当时油茶栽培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不高,加上投入不足,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影响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大部分油茶被毁,导致目前仅存可采摘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六里坪、土关垭、三官殿等乡镇,而且树势颓废、产量极低。
据市林业部门调查,仅存的油茶经营模式大都以集体林场种植为主,林场经营者多数抱着不扬不弃的经营态度。采摘的少量茶籽质量不高,多数用于民间传统的液压式土榨为主,出油率达到20%左右,即100斤茶籽最多产油20斤,主要利用茶籽饼当肥料。2007年,全市共有油茶林面积2000多亩,属于油茶大年(丰产年),茶籽产量较高,可达到单产2500斤/亩。由于种植面积小,规模程度低,集中收购难,加工能力跟不上,油茶生产场主要是把大部分油茶籽按2.5元/斤的价格卖给附近的榨油作
坊。
二、市内茶油生产企业情况
据调查,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规模不大的成品油料小作坊榨油坊。目前全市范围内还没有能称得上油料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全市40多家小油房年加工能力达400万斤。茶油生产规模小,产量低,所产茶籽一般卖到外地加工,所以建立成品油深加工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三、对当前油茶产业生产形势的分析
(一)油茶发展的潜力
茶油作为一种极富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食用茶油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可以预见,茶油的价格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从我市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已经具有了十分优越的深度开发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商机,具备了能在较短时期内做大做强、做成产业的条件。
第一,有潜在原料优势。我市油茶面积虽然不大,但我们有近10个乡镇的广阔山场适宜发展油茶,而且当地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只要发展到一定规模,只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就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通过对现有油茶的低改和扩大种植,原料不成问题。
第二,有市场空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茶油作为“绿色食品”,不仅具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并且有很大的出口创汇市场。以我市为例,按平均每人每年消费5斤茶油计算,年消费量就可达250万斤。
第三,有政策扶持。市政府为鼓励各方积极投资,在税收、用地、收费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优惠办法。一是在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凡在我市投资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基地项目,按当地农民承包土地的方式办理使用手续,利用荒山荒坡开发的项目,土地使用经营权可延长至70年。二是金融政策。开发新办农业种植业项目,优先纳入退耕还林范畴,享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对龙头企业享受财政安排的10—50%的贴息贷款,优先安排国债支农资金。三是税收政策。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免
征增值税。四是供电优惠政策。对从事鼓励的种植业主,在现行农用电价标准的基础上再优惠5%。
(二)存在的问题。我市油茶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油茶面积过小,栽培管理粗放,油茶发展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等。
(三)与种植其它油料作物的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分析
油茶种植4年后可投产,按每株平均4千克产量计算,亩产可达到800斤,按1元/斤回收,每亩收益达800元。盛果期按小年亩产茶籽1500斤计,出油率20%,则成品油可达300斤/亩,每斤按市价15元计,每亩收益达4500元;而种植农作物芝麻,丰年亩产300斤,出油率25%,则成品油75斤,每斤按市价15元计,每亩收益达1125元。相比之下,油茶远远高于其它油料作物的产值。不仅如此,项目建成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油茶产业发展模式
一是以巩固提高现有老油茶基地效益为主,不断扩大规模,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要求,滚动发展。二是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为规模发展奠定良种基础。三是采取“公司+农户”的基地发展模式为主,在规划区域内,大力培育典型户和种植能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
五、建设内容和投资概算
计划在六里坪、丁营、浪河、土关垭、三官殿、牛河、土台等乡镇发展油茶9万亩,低改1万亩,五年内共计育苗300亩,引进日加工量80吨油茶籽的精制油加工机械一套
以上初步概算为:机械设备和油厂工程建设费300万元,老油茶基地改造400万元,新油茶基地开发4050万元,合计项目总投资为4750万元。项目资金采用国家林业项目投资和自筹方式解决,申请国家项目投资1500万元,自筹3250万元。
六、发展油茶的具体措施
一是市乡两级成立领导小组,专设机构,专人负责,统一部署;二
是林业、农业、科技部门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和农民的利益出发,全面配合项目的开发。三是完善各种林业和土地权属关系,采取新科技促种、精加工促销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在综合利用本地油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建立油茶基地,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四是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建立以精制茶油加工为主的产业化体系,实行种培加、产供销、技工贸农一体化经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油茶成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经济的大发展。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认为油茶产业在我市还是一个朝阳产业,在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创办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我市的油茶产业,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将我市作为国家油茶重点发展区域,用5年时间发展油茶面积10万亩,为农民致富和保护丹江口水源做出贡献。
丹江口市林业局
二OO八年三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