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型”教学调查报告
中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型”教学调查报告 2013 年,我校 5 位教师在遵义市教研室教研课题申报中选择了中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型”教学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精心选题,周密策划,分步实施。2013 年 6 月,我们进行了“中学课堂教学中‘对话型’教学与师生交流的实效性问卷”调查,现就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国教育家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弗朗德斯提出了一个课堂教学中“三分之二”定律,即认为每堂课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师生对话,而在这些对话中,教师又占用了三分之二的说话时间。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教学,对话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数学课堂中的对话对数学课堂改革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我们拟通过调查,探究“对话”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提高和成长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调查对象:初高中老师、学生。
调查方法:我们按研究计划深入班级和教研组,分别向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教师问卷 100 余份,学生问卷 1200 余份。请教师和学生认真客观作答。问卷全部有效。
调查内容:围绕中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制作的《中学课堂对话型教学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开展,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合作意识增强。教师在上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反映,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关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多数学生则积极上进,获取新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懂得人生的道理作为自己学习的最大收获。他们认为绝大多数老
师工作是认真负责的,教师该做的工作一般都是做了的,他们尽量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基本上都能通过故事、实验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都能联系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生产和社会事例,使学生易于接受。不仅教材中的实验不折不扣地做了,还补充了其他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能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肯定,能经常深入学生,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在课堂上或学习中遇到困境时,一般都能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人格逐步健全,他们喜欢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工作认真负责,幽默风趣,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经常和学生谈心、交流思想的老师。而不喜欢板着面孔,一副学究模样,知识贫乏,生硬死板的老师。
四、调查结论和建议 结论:新课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新课改后的课堂总体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教师教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融洽,达到了预期效果。
建议:尽管新课改以后的课堂教学总体形势是喜人的,但我们也不能掩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有一些教师业务能力不强,敬业精神不强,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话题的设计还不尽合理,话题设计的策略还不够恰当,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教学话题的设计上还需好好下一番工夫。
1.在对话教学话题设计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问题要有意义、有价值和探究性;话题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话题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话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话题要贴近生活;话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启发性。
2.话题设计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通常可根据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生成方式、师生合作这三种方式进行设计。
(1)根据问题的性质设计话题的策略 对话教学离不开问题,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重难点、疑问点或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易于生成话题和展开对话的契机。相应地,关于对话教学过程中的话题有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策略,围绕教学疑点设计策略,围绕争议点设计策略,以及围绕教学内容触及的社会热点设计策略。
(2)根据问题的生成方式设计话题的策略 对话教学中有三种问题生成方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生成,三是由教师生成。在不同情况下,教师要针对这三种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疑问需求,帮助学生获得答案;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追问,恰当地把学生引到话题生成的边缘,不断激发学生,进而引发问题;教师自己生成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而非透彻讲解。
(3)师生协商设计话题 关于对话教学话题的设计,有的学者主张采取“师生协商”的策略,即预先预习―小组讨论―组际交流―合理统整―展示问题。总之,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设计有效的对话教学话题。
初中数学对话教学的研究,说明对话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教学中适度运用对话教学,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途径。由于对话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教师改变各种观念,而且改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具体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和缺陷,教师应该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运用对话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水平。
第二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摘要:对话式教学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加强对话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积极探索对话教学的现实定位,功能价值以及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途径,有利于推进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要途径,有利二推进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对话式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亲人以知识为本位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凭借其教师的权威地位,扮演的是主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受众的位置。毫无疑问,这种带有强制性或单向灌输性的独白式教育方式,对于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个性特征鲜明的青年学生而言,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缺陷已日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以追求人性化与创造性为目标的对话式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新潮流与新方向。
对话式教学是指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这里的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加强对话教学的现实定位、功能价值以及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途径,不仅有利于丰富对话式教学的理论成果,而且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因此,对话式教学是改革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一、对话式教学是对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扬弃。
吧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代表作《被压迫的教育学》中提出了举世闻名的“解放教育思想”。其中最主要观点是反对传统“讲授式教学”,主张实施“对话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弗来雷诊断。人的存在不会是无声的、沉默的,对人所实行的教育不应该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也就是说,教育应当具有对话性,教学应当是对话式的。对话式教学的这种体现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给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满堂灌”、教育者“一家之言”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
(一)对话式教学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弗莱雷在他的《被压迫的教育学》中还指出,传统课堂教学但是导教师权威与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严重的“教师至上主义”。主要表现为,如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孝和,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等。这样的教学由于缺乏学生内在精神的参与、渗透与践行,使老师讲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等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信念并在实践中外化为行为,导致学生严重的知行脱节,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弗莱雷倡导的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所进行的沟通、歙和的洗以。因而,对话式教学首选择就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意义的以教育者为主,受教育者被动和服从的教育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唯师是从”的状况,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上的相互平等、民主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
(二)对话式教学要求教育苗更新教育方法,构建开放的对话模式。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放受教育者,使他们具有批判意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解放。因此,他对教学就是讲授,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人唱“独角戏”的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极为不满。他认为,单向灌输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教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与先进性,忽视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多层性、个性心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样就导致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最终落入形而上学的窠就,走向教条主认的轨道,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因此,他主张对话式教学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问与答来促进学生去独立思考,去主动学习。这样,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不断被激励去主动探究所学知识。并且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受教育程度、思想活动特点以及知情意行的发展状况,选择最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就能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话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对话式教学是对话双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等有效手段,通过对话双方的问与答环节,各抒已见,达到了一种现实的教育方式。从这可看出,对话式教学强调提问,对话与交流。这充分显示了对话式教学的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合作与创新,对话式教学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与功能特点,对于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革新有重大作用与意义。
(一)对话式教学的民主平等性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弗来雷指出,在非对话的教学中,其重要特征之一是一个主体要使对方成为客体。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双方同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是基于对话主体双方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一种语言信息交流与沟通。在对话教学中,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此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可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处于对话式教学模式中的教育者没有了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气势,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的是平行关系而非直关系。这将大提升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权利与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与践行能力,直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二)对话式教学的双向交互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教育主要的途径之一,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通过提问的问与答两个环节,就使原本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讲授变成了双向的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师生之间就会在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中鉴别昌非并提高认识,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局面。这样就使师生双方的关系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与互动中。正如滕守尧在他的《文化的边缘“导言”》一书中所提到的“高扬对话意识的社会将呈现出以往任何社会截然不同的风貌,为人和自然提供一种最有力的生活和生长环境。”不言而喻,这种环境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注重平等交流,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能动性的新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达到最大限度提升,师生双方都处于精神的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充分展示各自的意见,并通过主动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实现思想的交流与感情的沟通,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目的。
(三)对话式教学的启发疏导性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局限于“唯书为是”,其创造性、批判性、分辨性思维受到压抑与禁锢。而对话式老汉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的。雅斯贝尔斯曾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并且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弗莱雷提出的对话式教学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在于:一方面学生自己能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对老师的讲解内容提出质疑。可见,对话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养成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习惯,从而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承担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与理性疏导的职责,让学生的各种问题与意见充分展现,经过讨论与思辨后,使学生达到对问题蝗正确认识,正如德国教育之父洪堡所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断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与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限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可见,对话式教学对教育对象而言,意味着真理的敞亮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话式教学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具体途径:对话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对话式教学以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已成为了21世纪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新理念。它的出现无疑将推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方位位改造,因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加快进行对话式教学进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途径的研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学实践朝着科学化、人性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1、对话式教学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使人们而临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听人们其价值选择、行动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加之现代社会人本管理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一系列新观念迅速勃兴。因此,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如果仍沿袭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势必会削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还课堂于学生,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一是教育者要自觉转变传统的角色意识。教育者要由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二是学生自己要自觉树立课堂教学”主人翁“新理念,积极参与到与老师的双向互动中来。从而达到真正意义 上的”教学相长“,创设和谐、轻松、愉快、融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气氛。
2、对话式教学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
作用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又一重要渠道。为了占领这块阵地,教育者要纷纷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演讲、讨论以及各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大量参与实践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最大特点就是学生感受到的不是被操纵、被驾驭,而是自身积极情感的投入以及享受到成功与心理愉悦的内心体验。
3、对话式教学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课教学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快思想品德课教学进网络的步伐,尽快占领网络阵地。互联网的交互性、无中心性,隐没性等特点为对话教学运用于网络思想课教学提供了便条件。例如:在网上,人们可以不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便将自己所思所,以发送信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使教育者能通过信息了解教育对象的需求,欲望与动机,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且教育者也可以主动通过网络论坛、聊天及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增强同学生的交流以,参加他们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这样能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向教育者敞开心扉,接受思想政治课教学者的教育,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完善自己道德人格。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理念作为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平等沟通、互动的教学观,正成为思相品德学生教师大胆探索与应用的崭新教学方式。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策略的实施做如下思考。
一、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发展对话意识的空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组织对话教学,首先应当转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予学生发展
二 创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把人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去,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它的旋律感受其中的意境。初中生的思维偏向于感性,他们性格开朗喜爱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不妨投其所好,用音乐来渲染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扬起自信的风帆》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歌曲《我相信》。这首曲子节奏强烈,歌词震撼人心,学生听后情绪高昂,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哼唱起来。一曲结束后,学生久久无法平静,课堂气氛持续热烈。之后,笔者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表示这首歌曲能够表达他们的心声,让他们觉得备受鼓舞。笔者趁机给学生讲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相信,我就是我,没有人可以代替,要相信自己能行,要相信明天会更好,要为自己扬起自信的风帆!”用音乐渲染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很容易地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充满激情,让学生感悟到自信的可贵,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向往,不畏挑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最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思想品德课时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情境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结合具体教材,选择最合理、最巧妙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篇:对话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对话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火车头
(永靖县川城学校 张静)
农村初级中学中,英语教学是个顽疾。随着教材的改革,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地困惑。新教材容量大而课时少,农村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晚,教学任务重而教学时间紧,部分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差距,同时,由于没有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渐渐地我们所学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然而,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笔者在一次全校公开教研活动课上,按照示范课和素质教育课堂的要求,大胆的在课堂教学中,让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简单的口语对话练习,顿时,激起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欲望,争先恐后的纷纷到讲台上相互进行口语对话。起初,有的同学不敢举手,有的同学即使走上讲台也表现的不够大方自然,看上去很羞怯很不好意思。可是慢慢的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走上讲台的同学也很落落大方,甚至有些同学不止一次渴望走上讲台展示着我。看到这一现象我欣喜若狂。于是乎,心里萌生了一种想法:既然学生这么喜欢做口语对话这么喜欢到讲台上展示自己,何不把对话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更多的展示机会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因为感兴趣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心动不如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教学,明显发现,现在课堂参与度比以前高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更积极了,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更活跃了,甚至连一些平时从不举手的“钉子户”也勇敢地举起了手。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就农村学生自身而言学习英语的能力略显滞后,开口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如发音标准害怕说错闹笑话、胆子小没有信心张口等综合因素。为此,我们教师要多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正确看待错误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即使犯错误也没关系不必害羞,慢慢地勇于张嘴“说”英语。这个环节中,多听多练是关键。
二、“撬开”嘴巴“说”英语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想办法、找时机,“撬开”学生的嘴巴,尽量做到最基本让他们自读单词、短语、句式等。以便迫使学生被动“张嘴”。我们可以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个的读单词,例如1-10的英语单词,可以指定某个学生读one,然后依次轮流two、three、four等等,接着还可以倒着读ten、nine、eight…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将语法教学和口语教学融会贯通起来。以一般过去时为例,I went to a park yesterday.可以让学生把这个句子变为否定句、一般疑问句、或特殊疑问句等各种句式,然后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也间接地训练了英语口语,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过程中不苛求读的多么准确,即使发音不标准,也要多鼓励,教师应竭尽所能地给学生创造练习听、说的机会。笔者所担任的是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而七年级又是衔接小学和初中的关键枢纽,是一个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和转折点。在教材内容、容量以及知识点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将会为整个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从事七年级英语教学的每一位教师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取得“开门红”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三.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培养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采用多样化、形式不一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培养他们对口语表达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简单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英语的魅力,或者带学生观看原声英语电影,耳濡目染之余激发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想办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只有大量的训练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进行学习,注重师生之间互动合作交流,逐步提升教学水平,耐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刻不容缓。
第四篇: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
钟东福
[摘 要] 把握对话的本质特征,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话。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与自我的真正对话,体现微观意义上的教育平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对话。
[关键词]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现在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也带来了课堂教学令人可喜的变化,学习过程中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对话”已成为当今课改的关键词,然而,人们对“对话”的了解到底有多少?许多打着“对话”旗号的语文课,是真正意义的对话吗?其效果究竟如何?平等的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在这种倾听与应答的双向交往中培养和发展着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运用和发展着教师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身的倾听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理应通过这种交流、商谈,通过共同感知的获得或理解能力的养成,使教学中的人共同分享教学活动中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包含着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四种对话关系,以下是对对话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能否真正开展起来,除了教师的理念上准备外,还在于对教材的处理上。力求将现行的教材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机会。在对话的教学活动中,面对这样的教材其意义是多样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因此,要使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更深刻、更充分,那么教师就应对文本作出多种解释,甚 至相互矛盾的理解。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的笔法特点、写作思路及表达的情怀。”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虽然语文教师都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已有相当的认识,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老师说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以《挑山工》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参和个人的知识积累,对文章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纳。列出文章的重难点:
1、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
2、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不解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
4、学会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是我们在教材中不可知的,需要我们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这就是我要谈到的第二点。
其次,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验证教参。尽管教参都是集各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写出来的,有相当高的可靠性,但是仍可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而且每个地区的教学环境、学生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更需要教师批判性地对待教参,不迷信教参。如果说教参给了教师的是“课文是什么?”那么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做的就是“课文到底是不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的工作了。比如《挑山工》这篇课 2 文,教参中给出的是挑山工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也是多年来,这篇传统篇目给大家的唯一的情感思想提示。但是今天的学生,他们面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给了他们不同于以往学生的“大逆不道”。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一些原本是“定论”的定论,挑山工的精神在当下,难道就没有一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东西吗?面对我们脚下的行程和身边的美景,究竟哪个更值得我们为之费神费时呢?是一味的为最终的目标而奋斗呢,还是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风景呢?作为教师,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从不同的角色角度去引导学生:如果你当前是一名游山玩水的游客,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急于登上顶峰,那样就会错过很多对于游玩来说更重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需要登顶的运动员,那么这些美好的景象会成为你的绊脚石,让你失去你要追求的东西。由此,可以借机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文本的学习找到正确的人生观点。
通过参考教参、研读课文这两个过程,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已经对课文成竹在心,了如指掌。教师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活动实际上是读者通过心灵对达到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至少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情趣。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回变得枯燥与单调。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善于卓著教材重点、难点,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我在让学生交 3 流初度感受之后,并未急于逐段细讲,而是又大胆给了学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采用各种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问题。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由原来的粗线逐步引向深入。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已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世界,在平常的对话中已基本把握了课文的内涵。教师并未就此满足,而是要求学生再读书、再思考,终于让学生抓住文本的重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意义的激烈碰撞: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货上山,不累吗?既然累,为什么还要从事这个工作?在明白了挑山工是以此为职业养家糊口,同时也为游人服务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既然家里很穷,怎么买得起那么多凳子和西瓜?既然一步踩不实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为什么他们还要做挑山工?„„从这些对话中可以刊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急挑山工所急,想挑山工所想。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在心灵自由飞翔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联系生活与文本对话,个性得到解放和张扬。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 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注重满足学习的心理,给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开过多的讲解,因为这占据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教师不是自以为是地用自己的思想去填充学生的头脑,而是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对话充分展开思维碰撞。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要使得学生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活动。
对话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张扬个性、学会交往、促进发展、敢于辩证、体验成功,这不就是幸福的课堂吗?为了真正体现尊重学生,为了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我们倡导——“对话教学,共享幸福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表演,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人生是美好的。
四、学生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谓“生生对话”,即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现实的情形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赞成而不加评判,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使学生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卓有成效的对话呢?首先,教师要爱学生,这一点似乎任何教师都懂得,但把爱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心底爱每一位学生,却是不容易做到的。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自身学习和发展进步的可能性。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污辱学生或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交往,沟通思想。在这方面,主要是真诚地平等地对待学生,对他们发生的问题善意地、机智地加以疏导。但决不是丧失教育者、教师的身份,过分地等同于学生,甚至为搞好师生关系而讨好学生。此外,为了顺利地实现交往,完成教育目的。教师还必须善于在想象中扮演学生角色,要能处在交往对方的位上,要能 意识 到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的意义,想象出学生如何感知这些言语。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对话活动中对话的主题是课本,对话的内容是以书本为蓝本的,但又不仅仅是书本。它应是教师对课本综合实践体验的延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然后再从课本中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活动是一种在场的师生、生生相互对话活动。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首先,一人讲话其他人应学会倾听;其次,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讲话,一个人想讲话,必须等到别人把话讲完。第三,学生要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中,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教育的意蕴》一文。
3、谭松贤译[美]《价值与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4、吴文侃译[苏]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5、杜殿坤译[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第五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
张村驿中心小学王巧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误区:
一、数学课轻了“数”;
二、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三、空洞的热闹;
四、课堂教学的虚化。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使有效学习、有效对话的研究与学习十分必要。
真正对话:
一是少一点权威,多一些尊重,在平等中对话。对于教师而言,真正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关系,既应是朋友,更应是严师。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也需要被管束被要求,宽而有限度,严而不苛刻。
二是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一尘不变的僵化程序,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在预设中生成,在创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展。教师必须根据交流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三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赞美,在欣赏中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