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词条目录
1简介
..1.1起源 1.2定义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3乡村展示
4发展概况
...4.1发展背景 4.2国外概况 4.3发展趋势
5开发分析
..5.1开发现状 5.2开发类型..5.3存在问题 5.4开发程序
6如何设计
7开发措施
....7.1特点结合 7.2结合事项 7.3经济 7.4培训引导
8相关研究
.8.1古镇旅游
9价值体现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11结语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1简介
起源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定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观点:
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性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和定义
概念1:游居
定义:游居即旅游式居住。概念2:居游
定义:居游即居住式旅游。概念3:第二居所
定义:第二居所即以游居为主的旅游式居所。概念4:诗意栖居
定义:诗意栖居即生态文化游居方式。概念5:野行
定义:野行是以强身养性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行走无路径为特色的村野徒步运动。
3乡村展示
掌柜窑村是朔州市平鲁区晋蒙交界处,古长城脚下,古丝绸之路和走西口必经的一个原始自然的原生态村落,距109国道1.5公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李林、黄厚等革命元老和英烈曾在这一带多次作战,村民们积极参与给八路军抬担架、养伤员、送军粮、缝军鞋等支前活动,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属革命老区。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使人们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游客们还可以从事农耕、收获、饲养,步行、探险、运动.打猎.登山等活动。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就连老外都经常驻足赏景,并留下了“掌柜窑是个神奇美妙的地方”赞誉。
4发展概况
发展背景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概况
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国内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据《2015-2020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2009-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以年均43%的速度递增。仅2011年,乡村旅游行业就带来了86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
发展趋势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2)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3)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4)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5)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5开发分析
开发现状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这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laine and Golan 1993;Dernoi 1991)。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Fleischer & Pizam,1997;Page & Getz,1997;OECD,1994)。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Arie Reichel,Oded Lowengart,Ady Milman,1998)。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新华网,2001.12.30)。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Luloff et al,1994)。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增多(Fleischer & Pizam,1997)。同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Hall,& Jenkins,1998)。
英国Richard Sharpley(2001)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在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该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Bardo´n1987,1990;Bote 1987,1988;Candela 1992;Fuentes 1995)。
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存在问题
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中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中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中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中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中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中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乡村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类 型 内 容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
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6如何设计
旅游规划项目组设计了业态旅游规划项目的开发建设,集中在旅游规划区内进行商务度假、疗养、峰会、演出,均将在这个区域内进行。旅游规划专家陈元夫教授认为:“建立开放街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景区的入口来考虑,还要使之成为贵阳的一个高端的休闲场所。纵观贵阳的休闲消费市场,没有什么场所可供周末或晚上消费。所以在该景区建设一个开放的商务度假区既满足了区域内人群的休闲消费,又满足了贵阳的城市生活。”
本旅游规划项目根据其主体定位与自身的地形情况,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分别为风情走廊区,温泉产业示范,景观房产区,商务度假区,开放街区,商务办公区,预留土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精致的人文景观,将成为一些企业的办公首选地。建设商务办公区用来满足乌当区一些居民工作的场所,在建设的前期,可以将预留区栽植大量的乔木,用于育林,后期待到土地区域升值时,在做适当的开发建设。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专家唐童经过长期的实战案例,在乡村旅游开发设计中,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委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对于开发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持乡土特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
三、树立品牌。
四、开发乡村旅游要做好: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扶贫相结合,开发乡村旅游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资源保护和主打生态个性相结合。(五)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开发乡村旅游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开发乡村旅游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开发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强旅游收益,是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7开发措施
特点结合
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保持本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盐城市盐都乡村民居 联合经营
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结合事项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据估算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中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中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济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培训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诗画田园 注: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itourism),农业旅游一般译为agrotourism。
8相关研究
古镇旅游
古村镇旅游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其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未解难题。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其一一深入分析,谨此提出,供有识者思考。
1、保护对象、保护资金与保护机制(1)民居建筑的保护
古建筑是古村镇价值的突出表现,也是重要的保护对象。古村镇中大部分古民居都属于私人财产:宏村全村134幢古民居中126幢都是村民的私人财产;周庄古镇内商铺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40%左右,私有的占60%左右,住宅中公有的(集体所有)占总房产的30%左右,私有的占总房产的70%左右。众所周知,古建的维修、养护费用颇高,而拥有产权的居民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动力来保护、维修这些古建筑,各级政府的保护资金数量和发放范围、方式极其有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对私有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上不安排财政经费补助,各级政府发放的保护资金数量有限,且仅针对已经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因此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古民居失修倒塌的现象。
长期以来,对于众多古村镇中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的来源以及保护机制的确立都是个难题。一些地方探索了各种方式,如古村镇比较集中的黄山市]先后实行了不同的分类保护方式:区块和村落整体保护(如西递、宏村、南屏等);散落古建筑易地集中保护(如潜口民居、休宁古城岩);社会赞助(如日本丰田财团赞助屯溪老街);公益性认领等。2007年还出台了《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首批推出106个古村落,海内外个人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民居并获一定时限的居住权(所有权不变),以期解决作为百姓私有住宅而非国家文物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的保护问题。然而据悉该方案推出以来,响应者寥寥。
对于大量列入以及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来说,保护资金何来?到底是政府主导保护,还是居民自主保护,甚或社会资助保护?如何鼓励不同社会主体参与到古民居的保护之中?什么样的保护制度、机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长期有效?如何在法律上为不同保护方式确立合理的依据?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做出回答。
(2)文化空间的保护
如前所述,保护古村镇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护一个文化空间,一个活的文化肌体。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文化载体(从强调保护单体古建而忽视整个古村落风貌的保护到同时保护文物遗迹、街巷空间、村落形态、乡土建筑与田园环境的转变),但对乡村文化、邻里关系、村镇特性、行为景观、风物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缺乏重视,没有相关法律,而且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以及相应的机制。相对于有形文物的保护而言,文化空间的保护更是任重道远,困难重重。
2、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
古村落和传统民居的所有权问题比较复杂,其中还夹杂了难以理清的历史因素。即使是产权清晰的古建筑,如古民居,也缺乏相关制度安排。一方面多古民居属于私产,另一方面对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民居,则其业主在享有所有权的同时,必须依照文物法对其进行保护。也就是说,作为文物的古民居来说,其产权归属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既不能像一般国有资产一样,也不能简单当作私人财产处置。对于此类资产的所有权、处置权、分配权、经营权,在法律上如何规定,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何确定?这些都是影响古村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根本问题。
3、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
如前所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古村镇开发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不管是村民自治,还是政府主导,甚或企业主营,各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最核心的几个利益相关者,其各自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分别拥有哪些权益?其职责和权益,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产权、投资额、资产额、行政权还是其他?哪种开发管理模式在法律、制度上是合理的,在现实运行中是可行的?什么样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实现古村镇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此,恐怕不能用“存在就是合理”这样简单的逻辑来判断,而应该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并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
从理论上讲,新农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必然矛盾,但在现实中,很多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大拆大建,拆除了一些珍贵的传统乡土建筑。同时由于乡镇撤并,人口向中心乡镇迁移,古村落衰落不可避免。如何处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拆除与保留、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发、特色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标准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千村整治、万村示范”活动中避免千村一面,既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又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如何避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在农村重演?这些都是考验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难题。
思路解读
第一,结合襄汾城市开发与旅游规划发展的两大线索及战略分析,我们针对丁村文化乡村旅游区提出“大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尊重并跳出丁村民居与丁村人遗址两大国宝单位的空间开发局限,分别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以及以丁村人遗址为核心的丁村国家遗址主题公园两大核心驱动项目,推动周围地区包括温泉旅游村(新丁村)、丁村温泉休闲度假区、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丁村人博览园等其他旅游主题区的建设,共同构筑以文化生态旅游、服务接待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版块——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并为旅游规划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的专属功能门区。
第二,为对接襄汾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我们继续放大“大丁村”的空间整合力,提出在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的东部,也即旅游公路靠近大运路的位置,以现有道路两侧的建设用地为基础,推动城市文化新区——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形成包括:晋南明清家具城、丁村国际会议交流中心、晋南民间工艺教育基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晋南美食基地、以及居住社区等大项目的对外招商体系,在“大丁村”的品牌之下,增加地方投资热点,推动地方经济及城市发展。考虑此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在邻近大运路一侧规划有形象门区,包括形象大门、停车场以及可提供大型活动聚会的多功能文化广场等,可同为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和丁村文化创意旅游策划产业园服务。
第三,为加强未来本片区与外部的交通联系,并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我们提出在现有旅游公路基础之上建设文化创意休闲景观绿廊,并规划建设温泉旅游村(新丁村)其与108国道连接的专属道路,配合以温泉休闲、中药养生等为特色的温泉休闲度假区规模性建设,远期逐渐将此道路打造为特色休闲娱乐景观绿廊。由此,以上两条景观绿廊可成为未来进入丁村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通道,作为“大丁村”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
第四,考虑到丁村文化休闲旅游区有“双国宝”的保护需求,所以我们规划了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与汾河古人文生态农业休闲带共同营造其所需的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未来丁村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新区的过度扩张。
第五,针对核心乡村旅游项目——以丁村民居为核心的丁村明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提出“活丁村”的开发战略构想。一方面,以丁村民居为载体,以丁村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填充内容,以动态表演、游客参与等方式活化内部产品,为展示内容注入生机。另一方面,以尊重历史、保护遗产为前提,避免硬性、强制性的政府整体拆迁和统一改造,以功能区块的划分确立并引导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合理的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活生生的人文集团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造,从而实现丁村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丁村的自我更新。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共同展现五百年“活丁村”生气勃勃的魅力。
资源特色
府君山位于蓟县城关镇以北,作为城市公园和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背景,是蓟县城市旅游建设的重点区域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府君山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崆峒积雪”为古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蓟州志》和《钦定盘山志》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府君山作为蓟县城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交通便利,其最主要的旅游资源特色在于道教文化底蕴,以及作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窗口”和“门户”的地位,另外,府君山北麓的西井峪乡村旅游也较有特色。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典故流传甚广。《庄子》中记载,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道教始祖广成子,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
府君山又名无终山、崆峒山,据考证,广成子即修炼于此地,也是其得道成仙的福地,而黄帝问道广成子也发生于此。历史上,府君山有广成子庙、府君塔等道教建筑,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而广成子作为道教始祖,道教又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因此也可以说,府君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旅游规划专家李树平博士分析: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几乎涵盖了蓟县地文旅游规划景观的所有内容,它是我国惟一记录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质历史的国家地质公园,其范围北起九山顶,南至府君山,东至八仙山,西至盘山,面积348平方公里。它保存着大量的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以典型、完整、系统、稀有、科学的内涵,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记录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自然遗产。
府君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天津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府君山地质构造遗迹景区”。同时,府君山以山下的国家地质公园广场为代表,也是蓟县国家地质公园面向外界市场的第一门户和重要窗口。
府君山东北麓的西井峪具有一定的建筑特色,村落有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路,周围有梯田石坝、悬崖沟壑、裸石陡坡、象形山峰等,开发乡村旅游旅游规划已初获成效,作为摄影及影视拍摄选景地,被称作民俗摄影村。西井峪规划打造为特色的艺术创作基地和民俗旅游胜地,成为蓟县乡村旅游点的重要代表。
除上述旅游规划特色外,府君山还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传颂的“五子登科”的窦氏遗迹。《三字经》中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即是五代时期窦禹钧教子有方的故事。窦禹钧又称窦燕山,渔阳县人,即蓟县人,官至右谏议大夫。其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是朝廷命官,时人赞窦家五子为“窦氏五龙”。明朝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也讲述了窦禹钧拾黄金三十两、白银二百两而不昧的故事。蓟县还保存着窦禹钧的两处墓葬,一处即在府君山。
土地流转
在农村改革中,土地制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土地流转政策探讨 农村土地使用权主要表现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一定转让费的行为。
1、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实行过三次比较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使农民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土地的产权,形成了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基本格局;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阶段。这期间农村土地又收归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实现了从分散耕作到集中经营的过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雏形;第三次是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阶段。这种经营方式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客观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经营模式已经实行了30来年,30年来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数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家庭承包经营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土地的适时调整和合理化的流动。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保障农民利益的需要,关系国计民生。
二、土地改革与乡村旅游发展
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0年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就是我国乡村旅游还未形成产业规模,还没有得到深化发展。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受到了土地制度的瓶颈制约。
(2)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缺乏全省和全市区域范围的整体规划和空间控制,很多地区都是盲目性开发或者重复性开发,造成一哄而上,产品重复的局面。这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缺少全域的统一规划,差异性小,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3)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户只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产品的特色和文化品位,开发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而且品牌意识也不强,销售不成体系,没有一套完整的预定和销售系统。加上缺乏旅游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产品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2、土地改革为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带来契机(1)乡村旅游规模化
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可以由当前的小块分割结构聚集起来变成大块结构,资源与生产要素的聚集有利于大资金的投入,使得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模化乡村旅游开发,将可以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同时规模化基础的形成,为国内旅游产业资本、房地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国际投资资本等进入我国农村,提供了基础。
(2)乡村旅游资源资本化
当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并不具备资本属性。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后,其承包经营权就可以流转,那么资本的价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由个体人身依附转化为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新形态。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转化为一种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资本。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对投资界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3)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
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农村宅基地就可以集中,为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最大机遇。乡村旅游的深度体验,城市人对乡村环境空间的回购,城市人居住在乡村,就成为现实,这必将带来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带来乡村休闲产业的壮大.三、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随之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也具有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征,特别是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使得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抓住机遇、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国家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等,都使得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好。与此同时还应该提高对乡村旅游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将乡村旅游“做大、做活、做强”,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机制是关键
要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乡村旅游进行合理的统筹、科学的规划,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浪费,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健全的管理机制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3、采取合作发展模式是保证
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政府、企业、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发展道路,采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股份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可以使各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还应与农业、工业、服务业联合起来,建立产业发展链,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旅游规划
第一,从资源本底[1]看,黄山市乡村间存在如下共性:本底支撑要素基本相同——都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宏大背景,以天人合一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为重要基础,以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符号为重要显性载体,以极富魅力的徽州文化为重要隐性载体及灵魂。其差异性则体现在细部层面,如:各地的民风民俗、土特产、特色乡村美食、村落周边具体环境(比如,依山为主?傍水为主?翠竹环绕?农庄环绕?)、田园景观、村落布局、人文背景等。
第二,从乡村旅游产品层面看,主题村落的共性在于:都具有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功能(如,住宿接待功能、观光游览功能、餐饮服务功能),只是配比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个性在于:结合乡村现实情况基础上提炼出的不同主题。通过个性主题有效摆脱同质化竞争,成为黄山市开展深度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第三,重点梳理、挖掘村落富有开发潜力的个性元素,结合市场需求,深度包装、强化个性卖点,突出村落的鲜明主题与产品个性,从而形成能够被旅行批发商(中间商)及终端消费者——游客所广泛理解接受的、并能成功激起市场消费欲望的、个性化的乡村主题旅游产品集群,使理性的项目成为便于市场消费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由此塑造黄山市的乡村旅游总体品牌,构筑各类产品交汇融合、多元化产品组合、更具有个性化的旅游时空连续体。
9价值体现
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等各类信息、周末休闲游线路,快速查询、在线预订。为商户:整合农家乐、度假村,地方景点、地方特产商家,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宣传、营销推广、短信预订、电子商务。
为企业:提供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拓展培训等服务。为主管部门:提供信息传达、网上评级、行业监管、经验分享。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公示名单
北京市平谷区
河北省元氏县、承德市双滦区
山西省阳城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 黑龙江省木兰县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宜兴市 浙江省兰溪市、新昌县 安徽省霍山县 福建省泰宁县、连城县 江西省武宁县 山东省泗水县、临朐县 河南省登封市 湖北省远安县
湖南省新化县、麻阳苗族自治县 广东省博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海南省琼海市 重庆市武隆县 四川省武胜县 贵州省凤冈县 云南省澄江县 陕西省柞水县 甘肃省两当县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 大连市庄河市 宁波市宁海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公示名单 北京市
通州区第五季富饶生态农业园
延庆县四季花海农园
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天津市
滨海新区海滨街沙井子三村 蓟县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 河北省
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观光园 宣化县假日绿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园 临城县尚水渔庄
武安市白沙村休闲农业园区 山西省
忻州市凤凰山生态植物园 阳泉市华北奕丰生态园
长治市襄垣富阳绿盈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 内蒙古自治区 宁城县黑里河松枫山庄 科右前旗玫瑰庄园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万通旅游度假村 辽宁省
鞍山市高新区山水庄园 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 辽阳市三禾农业观光园区 吉林省
抚松县康红农特产种植场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朝鲜族民俗村 黑龙江省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 兰西县锡伯部落 宾县滨州镇友联村 上海市
崇明县泰生示范农场 崇明县陈家镇瀛东村 松江区雪浪湖生态园 江苏省 如皋市长江药用植物园 无锡市绿源农业观光园 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 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 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区琵琶湾生态农庄 台州市三门农博园
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野藤葡萄休闲观光园 嘉兴市南湖区梅花洲农业休闲园 安徽省
东至县江南农业科技园 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 和县林海旅游农业观光园 福建省 邵武市云灵山庄 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 仙游县聚仙堂生态旅游山庄 永安市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 江西省
婺源县江岭风景区 石城县通天寨荷花园区 浮梁县瑶里梅岭山庄 新建县溪霞怪石岭旅游景区 山东省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里峪村 日照市淞晨茶文化产业园 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 河南省
驻马店市老乐山休闲农业产业园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 济源市养生嘉源休闲观光园 湖北省 襄阳市襄城区中华紫薇园 大冶市龙凤山生态园休闲度假村 竹溪县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 湖南省
衡阳市珠晖区怡心生态园 长沙市开福区新富豪云尚庄园 城步苗族自治县神龙山庄 湘潭市昭山示范区山那边度假村 广东省
东菀市清溪生态农业产业园 连州市湟川三峡-龙潭度假区 潮州市紫莲度假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簕山古渔村 阳朔县百里新村休闲农业示范区 海南省
三亚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万宁市兴隆热带花园 琼海县博鳌美雅乡村公园 重庆市
涪陵区南沱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园
铜梁区巴岳山·玄天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 开县奇圣现代观光农业生态产业园 合川区铜梁洞森林公园友缘山庄 四川省
广元市利州区曙光休闲观光农业园 丹棱县梅湖湾度假村 泸州市江阳区醉美江湾农业园 什邡市箭台村 贵州省
福泉市黄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示范园 赤水市金钗石斛生态示范园 云南省
香格里拉县藏龙休闲观光园 宁洱县磨黑镇 澄江县禄充村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白定村 陕西省
汉中市西乡钧鑫农场 合阳县洽川温泉度假村
铜川市新区照金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西安市沣东新城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甘肃省 皋兰县古梨园平凉市崆峒区崆峒镇 景泰县条山农庄 青海省
共和县生态休闲农庄
互助县高寨青海四和撒拉文化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隆德县神林山庄 永宁县鹤泉湖生态度假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尉犁县罗布人村寨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民俗风情园 奇台县壹方阳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大连市
庄河市银月湾民俗生态观光园 厦门市
同安区莲花罗汉山休闲农业园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十二师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 11结语
旅游成为必需品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正逐渐迈入旅游行业中的必需品之列,尤其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大主要选择,更是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开放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是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有力证据。因此从“三农”角度出发,乡村旅游受到服务农民的政府的重点关注;作为旅游投资商也应该抓住苗头,加足火力,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点旺;作为旅游开发者,应该采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开发、合理的方式来经营,将乡村旅游这把火烧好;而所谓正确的理论指导,当然离不开对旅游开发具有合理指导职能的旅游规划设计院,也正是基于此,我院就此专题进行了以上详尽的探讨,履行我院社会责任的同时,为旅游投资商提供机遇,为旅游开发商扫除盲点,为旅游规划同仁提供借鉴,最终由政府、投资商、开发运营商、规划设计院四位一体、同心协力将乡村旅游做好,促进其持续有效的发展。
第二篇: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导语:别将过去抱的太紧,因为那样你就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了。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乡村旅游调查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从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到XX年的“中国乡村游”,我国乡村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由于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不同的人群中,其特点有很大差异。目前对乡村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一般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角度进行,从年龄和性别方面着手是较常见的研究模式,但从职业角度分析乡村旅游者特征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市本溪小市镇为例,运用市场抽样调查方法,从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和乡村旅游类型需求两个方面,尝试对不同职业的乡村旅游者进行分析,以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调查主要在本溪小市镇新申农庄内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旅游行为特征等方面。
出游组织方式偏好的职业差异表现
总体特征上,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在出游组织方式上偏好“家人/亲朋结伴”和“独自出游”。选择 “单位组织”方式的意向较低,累计比重为%。从职业结构分析,不同职业人员出游组织方式的偏好于总体特征相似,但在具体职业群体则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和企事业管理人员选择“家人/亲朋结伴”方式的意向很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选择“旅行社组团”方式的意向相对较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在“独自出游”方式上,工人的选择比重相对较高,而公务员选择“独自出游”的意向最低,仅为%;选择“单位组织”方式意向较高的是工人和专业/文教技术人员,累计比重分别为%和%。
乡村旅游消费意向的职业差异表现
调查显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旅游消费意向的职业差异特点是:不同职业群体消费意向300元以下的人数所占比重均超过10%,其中学生和服务销售商贸人员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和%。不同职业群体意向消费在300~500元段的人数所占比重最高,除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外,均超过30%,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人和学生,比重分别为%和%,其次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比重为%。意向消费在500~1000元段最突出的是企事业管理人员,比重达%,其次是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意向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最突出的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和公务员,比重分别为%和%。由此可见,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意向性乡村旅游消费水平主要在500元以下。
表1 六类不同职业乡村旅游者传统类型偏好选择
职业古村古镇型乡村风光类乡村传统农业型乡村民俗体验乡村休闲娱乐类乡村土特产类
公务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文教技术人员
学生
工人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表1显示了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对传统乡村旅游类型偏好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差异。从一致性方面看,绝大多数职业群体对古村古镇型旅游偏好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对古村古镇型偏好最高的是学生,比重为%,最低的是公务员,比重为%;对乡村风光类旅游表现出很强的倾向,最高的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累计比重为%,最低的是工人,比重为%。从差异性方面看,不同职业群体对乡村民俗体验型旅游兴趣最突出的是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比重为60%,最低的是专业/文教技术人员,比重为%;在乡村传统农业型旅游方面,公务员与其他职业人员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公务员对该类旅游兴趣最高,比重为%;不同职业人员对乡村休闲娱乐类旅游表现出较高兴趣,比重最高的是公务员和学生;企事业管理人员对乡村土特产类旅游的兴趣最高,比重为%,服务销售商贸人员的比重最低,为%。
现代乡村旅游类型偏好的职业差异表现
表2 六类不同职业乡村旅游者现代类型偏好选择
职业农业生态科技园各类主题性农庄乡村康体疗养现代新乡村各类特种养殖场休闲型度假村
公务员
企事业管理人员
专业/文教技术人员
学生
工人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与传统乡村旅游类型一样,本溪小市乡村旅游者对现代乡村旅游类型的偏好程度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一致性方面,对大多数职业群体对农业生态科技园和休闲型度假村的偏好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对休闲型度假村旅游最感兴趣,最高比重为%,对农业生态科技园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比重在40%左右。从差异性方面看,不同职业群体对各类特种养殖场的旅游兴趣差异较大,最突出的是工人和服务销售商贸人员,比重分别为%和%,最低的是公务员,比重仅为%。对农业生态科技园,公务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累计比重为%。工人对各类主题性农庄的兴趣最低,累计比重仅为%。服务销售商贸人员对现代新乡村的兴趣最低,累计比重仅为%。
本溪县小市镇乡村旅游者的乡村旅游需求因职业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差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乡村旅游意向方面,对于出游方式,“家人/亲朋结伴”出游组织方式上职业差异不明显,不同的职业人员表现出选择倾向的一致性,而在其他出游组织方式上的职业差异明显;对于旅游消费意向,意向性乡村旅游消费在300~500元水平的职业差异不明显;在乡村旅游类型偏好方面,对于古村古镇型的传统乡村旅游类型和休闲型度假村的现代乡村旅游类型,绝大多数职业群体表现出较强的偏好,职业差异不明显。
【1】曾瑞,成都市民乡村旅游行为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XX--179
【2】栗路军,王亮。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XX--67-71
【3】张明珠,卢松,等。上海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及感知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XX--81-87
【4】陈思屹,卢松,等。南京市城市居民乡村旅游行为偏好调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XX--10-13
第三篇:关于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
关于乡村旅游的调查报告
湖南工学院 建工系2013级建筑学1303班班 李高梅 1300540319 摘要: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定义、特征、功能及其成长模式、发展类型、发展层次以及发展状况的的论述,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发展的具体措施!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
以旅促农
正文:
乡村旅游,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在我国,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一.乡村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乡村既有南北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乡村之分。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二.乡村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
2)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3)社会功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4)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
5)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6)医疗功能。乡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作用。
7)文化功能。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以使乡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三.在我国,当代乡村旅游的成长,大体上可划分为四种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
2、目的地依托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实
际上就是这种模式的。这里,又有两种情况:①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②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即,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却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早年最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实际上就是这类模式的,即使从它现在仍然使用的促销口号“住水边、玩水面、吃海鲜”,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4、复合模式:即上面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
综观以上4种成长模式,不难了解,其实正是居民的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如果从当前的现状来考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各种模式中,目前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便是上面所列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其产品构成比较简单,雷同化也比较严重,但是却比较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虽然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但是,其发展模式却无可指责。
对应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乡村旅游又表现为下列的7种类型——
1.休息娱乐型:以休息娱乐为主,其中以一般性“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2.收获品尝型:以特色餐饮美食,或采摘垂钓等为主,以“采摘游”、“垂钓世界”、“美食村”等为代表;
3.运动养生型:以山野及水体运动、乡村自然环境疗养健身等为主,以“乡村运动俱乐部”、某些“温泉别墅”等为代表;
4.观光审美型: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的观光旅游为主,其中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临近名胜观光等;
5.认识学习型:以学校或家长等安排的有目的的旅游与考察、写生、实习等为主,以学生远足、夏令营等为代表;
6.复合型:不过分偏重以上的某一类型,而是某几种类型兼而有之;
7.其他非典型型。
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层次
(一)基础层次
以观光度假休闲为主,吸引物主要是乡村幽静的环境、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和较为缓慢的生活节奏。乡村旅游是使城市居民体验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这种以观光度假为目的的国外游客大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的都市,收入水平比较高。因此基础层次的乡村旅游的客源十分稳定,游客的重游率比较高。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是以观光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换个环境来度过假期生活。因此主要是去那些接近城市的附近农村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利用双休日或者其他假期一至两天的时间。
(二)提高层次
注重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乡村旅游内容要广泛而富有特色。在国内客源市场上,许多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活动很有兴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和采摘各种农产品的旅游很受欢迎。
除了以在农田里耕种、采集等方式让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之外,传统的制作工艺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吸引物加以发扬。在提高乡村旅游层次的另外一个吸引物就是乡村所保留下来的珍贵的传统文化、风俗和完好的古代建筑。
(三)可持续发展层次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耗或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所允许的开发过程。这些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有的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珍贵的传统文化,有的是以生态农业园区来开展旅游活动。农村和城市相比是“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而开发旅游,会不会给相对落后的农村带来冲击,从而导致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破坏资源,尤其是社会文化资源。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如何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文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走新的路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追求旅游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乡村旅
游质量,即追求旅游精品,不能乱开发,乱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在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乡村旅游地的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中来,并且要引进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实现利益共享。既有效的调动农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又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一窝蜂乱开发搞乱市场最后吓跑游客的现象。
五.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很强的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的农村,乡村旅游作为支持“三农”建设,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拓宽农业致富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之举。
1.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资金
农民生产的土特产品销售给游客后获得的收入,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各种劳务所得的收益,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经营及从业者的收入都会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找到了致富门路。目前,各地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去年10月2日至3日在我县漠沙镇大沐浴举行的首届中国新平花腰傣文化(服
饰)艺术节上,农民积极参与,通过提供住宿、餐饮等,仅两天就直接获利400多万元,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农村富余劳动力,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容易找到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殖业全面发展。由于蔬菜、水果、鸡、鱼、肉、蛋等农副产品以及花卉有了销路,农民瞄准市场,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出现直接与市场对接的种植养殖专业户、专业村,提高了农产品经济效益。
由务农为主转向农商并举。一般是当地有什么,游客买什么,村民就生产加工什么土特产品和工艺品,促使加工业成为村镇及县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现代农业。为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和放心消费,促使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自愿退耕还林还草,治荒治污,出现田园风光与山水风光浑然一体的景象。
4.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乡村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乡村会向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
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没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新农村的新气象。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增强乡村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实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益,使乡村能够有一定的资金投向环境保护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六.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r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
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 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这种游客着眼的主要是低廉的接待费用,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一般含在门票收入中的均有数量的限制)。据观察,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参加乡村旅游的国内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家庭的假日生活。故普遍为近地旅游,出游的时间也都比较短,一般是一至两天。2015年夏天,北京郊区及周边河北省的农村,推出专为退休老人设计的“租住农家房、耕种农家地、采摘农家菜”度假产品,时间为一周、半个月或一个月三种类型。开展情况尚未调查。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上,则表现为对环境优美、民族文化韵味浓郁类型的偏爱;从旅游目的来看,度假、考察、学习的比例在逐年提高;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在逐年延长;游客年龄结构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与国际旅游者比较,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
征。
目前,各地乡村旅游的开发状况也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然而改动的结果,既不具备大规模观光、参与的气势,也没有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建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甚至出现一开发就造成破坏的现象。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方向上,依然存在着重设施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甚至已出现或正在筹建现代化饭店和人造景观点。在管理上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十镇百村千户”特色乡村旅游,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基本原则,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特色,抓住文化差异、资源差异、生态差异和生活状态差异,提升我县乡村旅游内涵,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1.积极引导,扶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对确定的发展对象进行重点扶持,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三条标准开展乡
村旅游重点乡镇、重点村落、重点营业点的试点工作,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扶持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投向产业经营者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二是用于扶持乡村旅游网络开发建设,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当前,乡村旅游在开发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模式雷同,效益低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应该立足本地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使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小城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做好规划。引导农民和开发业主充分发挥区域、区位优势,因地、因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建设纳入到城镇及村级建设的规划当中去,统筹考虑,搞好“点面结合”。
3.创新观念,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首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发展乡村旅游绝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坚持以乡村为依托,突出民族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其次,在政府引导下,让农民唱主角,成为自主经营者,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选择适合的营销模式,做到“经营有道”。鉴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等特征,推荐使用“口碑传播”。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都是乡村旅游的魅力和优势所在,应将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相结合,延伸产业链,形成以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小城镇、森林公园为主要要素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休闲、观光、度假旅游;(2)乡村民俗文化旅游;(3)农业旅游;(4)生态乡村旅游。
4.挖掘文化,培育品牌,提升品位
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亦然。因此,无论是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建设,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对乡村旅游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应在深度挖掘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反映本土文化上下功夫,如将戛洒建成“花腰傣之乡”的缩影,让游客看得到、吃得到、体验到“花腰傣”文化;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同时又要努力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样才能既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进而不断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各地农村风俗各异,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因此,当前在乡村旅游热潮中,应该紧
紧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精心准备,及时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地,重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在市场上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打造“中国—乡村旅游胜地”的形象,使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一文载写 2.《乡村旅游论丛》一文载写 3.北京:商务印出版社
第四篇: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导语:乡村旅游是跟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掀起一股时尚潮流,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的快速,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田园风光与农业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及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以及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加上过去宣传促销不够与受开发条件所限,使得了解和来我们旅游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然而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就充分说明发展旅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及潜在客源市场。由于我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没能够把知名度打出去,以至于旅游方面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就我看来乡村旅游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当今的经济形式也强烈的呼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县的旅游市场做大做强。
我认为,我县发展旅游业优势突出。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赣粤湘三省交界处保存完好、融山水为一体的生态功能区;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是典型的老区、山区、库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美誉。全县通行客家话,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与风情。县面积不大,只有15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0万人,但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与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空气质量也稳定在1级,江是长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便捷的交通将为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治安指数高,百姓淳朴好客。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是“大京九”沿线赣南西部地带理想的旅游休闲场所。我县拥有国家一级景点4处,二级景点12处,三级景点31处,四级景点55处,五级景点60多处。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即五指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陡水湖国家森林公园。从资源看:休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我县发展休闲产业已具备适合发展休闲旅游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陡水湖和后来国家又相继在江上建成的罗边、龙潭等发电站,形成的“一线穿五珠、一江连五湖”壮美景观。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客家农家小院,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客家朋友。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我们赣州地区除了拥有具有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着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条件并不理想;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相对于那些成功的乡村旅游县的范例,我们缺少的是市场的宣传力度,本地缺少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公司,我们也缺少与外地知名旅游公司的相互合作。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发展成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为此,1999年,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构想,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支柱产业来抓,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当年建设了旅游商贸城,邀请中科院地理所编制完成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年成立首家旅行社—五指峰旅行社;引进外商开发力源山庄;举办了“秋之韵”旅游周活动;编制完成五指峰、陡水湖、仙人湖详细控制性规划。XX年成立了陡水湖景区船运公司;引进新余、千岛湖的客商在陡水湖开发民俗风情苑、鬼城等旅游项目。XX、XX年五指峰、陡水湖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XX年引进深圳安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开发旅游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依托大项目带动整体开发,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综合开发,以核心景区建设带动梯度开发。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有带动性的项目建设。XX年县首家四星级酒店建成开业;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三届生态旅游论坛。XX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同时又喜获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两项大奖。XX年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石艺之乡”,成功举办首届陡水湖金秋赏枫节。XX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县首家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度假村一期项目建成并开业,陡水湖景区旅游专线建成并通车。骄人的工作业绩昭示着的旅游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1、发展目标及定
未来将发展成赣州新区,是赣州主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可按照“魅力乡村,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的总体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乡镇:梅水乡;利用我县“两茶一苗”特色种植优势,洁净水质的水产养殖优势,充分挖掘美食资源、民俗资源,并在沿高速出口,县城至陡水湖旅游公路建设开办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主要建设三个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区:梅水乡洋田葡萄基地和农博园;梅水园村生态茶园乡村旅游示范点;社溪镇沙塅桂花苗木园。将我县建设成为赣州规模最大,特色最突出的泛乡村旅游区域,成为我省乡村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2、乡村旅游点建设措施
扶持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
对于新获评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家旅馆、饭馆,县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
提倡在乡村旅游点进行公务接待。
积极鼓励单位在乡村旅游点或农家乐进行公务接待,县属各单位、各乡镇的公务接待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在乡村旅游点。
给予税费优惠政策。
对农家乐办理证照等方面政策性收费要依法依规给予减免,对新开办的农家乐2年内除上级明文规定的税费以外,地方实际所得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进行奖励。凡新开办的农家乐必须符合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报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认定后,方可享受税费优惠政策。
强化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强化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每年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班,并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
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基层组织,县财政给予一定办公经费补助。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应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协会会长,经民主选举可以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或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担任。乡村旅游协会的设立,应报当地乡镇政府同意,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依法登记,并纳入县旅游部门的行业管理。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对纳入统一规划的农家乐经营业主、金融机构优先安排三户联保惠农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相关设施建设、房屋装修、环境美化、果园开发等乡村旅游点开发。每年整合上级相关贴息资金安排50万元,用于扶持个体业主或外来客商从事乡村旅游资金开发的贷款需要。
强化乡村旅游规划管理
县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由县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策划,规划策划经费由县财政安排。各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实施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须执行规划策划的相关内容,县旅游局负责规划策划内容监督落实。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是我县已经确立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这“十二字方针”精确地把握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三个纬度。要真正实现“旅游兴县”,只有将旅游当作一个产业来打造,才能拉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达到“旅游兴县”的目标。崭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旅游业定将取得更好的业绩!
第五篇:张北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报 告 材 料
张北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目的:深入乡村,体验乡村生活,切身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文化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张北正蓬勃发展的草原生态旅游业入手,体会张北经济的进步。形式:(1)向广大农民发放调查问卷。
(2)考察张北草原旅游景点。时间:2009 年 7 月 12 日 地点: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张北镇 组织者: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院团委 主要内容:
一、发展情况
近几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乡村旅游与富民强县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了《张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2006年全县乡村旅游共计投入资金达230万元,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到目前,全县已有三宝营盘、三台蒙古营、海子洼、大梁庄等7个村的500多户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其中,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已被评为河北省首批30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张北镇紧邻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该村投入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农家宾馆楼一栋和农家小院5处。截止06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户发展至50多户,拥有马匹85匹,草原摩托35辆,卡丁车20辆,户均收入1.6万多元。经营突出的农户,被授予“星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农户家家吃、住设施一应俱全,娱乐项目、针绣编织等农民自制旅游纪念商品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缺乏科学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二是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张北县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工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同时,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桦皮岭、海子洼、马连滩生态园区、小二台农业示范区、错季蔬菜种植园区、奶牛小区、甜菜种植园区以及牡丹花山观林亭等区域内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积极确定第二批张北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把乡村旅游引向健康、持续、和谐的轨道上来。
(二)深挖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品牌。目前,该县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今后,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三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出台扶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农口、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重点改善道路、院墙、排水排污、医疗卫生、旅游厕所、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邀请河北地理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宝营盘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在开发资源、兴办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上档升级。
(四)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派出所和执法大队的职能,定期深入农家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示范点(户),送教上门,努力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面对草原畜牧业普遍遇到的现实状况,草原兴发为整个肉羊产业的持续发展,在项目区政府的支持之下,决定发展″饲草料基地项目″。根据内蒙古草原的现状,决定在不改变整个草原大气候即其天然洁净属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发展高产人工牧草,通过专业化、高效率的草业建设、饲草料加工和牧草供应,重点解决牧区冬季的牧草供应难题,逐年减小因白灾而导致的产业经营风险,使企业的主业经营更加稳健成熟。
牧草的特点是质量轻、体积大,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应对草原降雪后出现的运输困难,该项目除配置播种、收割设备外,还将相应配套混合饲料加工机组3套、自动青贮加工机组9套、牧草快速烘干加工机组3套、秸杆饲料草块机组9套„„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加工苜蓿块3万吨,苜蓿草粉8400(吨、普通饲草料27000吨、秸秆饲料块90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部供应项目区,稳定整个产业体系。与国际防健体系接轨
1999年,农业部颁发的《关于加快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见》,把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第一条政策措施放在了首位。内蒙古自治区也提出″一线三防″战略,即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建成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在这个大背景下,草原兴发提出在三大草原上开发″羔羊基地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旨在加强防疫病薄弱环节,与国际防健体系接轨。草原兴发肉羊生产加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产旺季主要集中到秋季,其余时间相对宽松,主要为生产旺季做准备,而利用这一时期开展以国际惯例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指导牧户展开″防疫″工作,则是为旺季生产提供充足标准原材料的最好时机。此次投资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在项目区推广塑料棚式圈舍,指导牧户在充分考虑夏至和冬至太阳高射角度的基础上设计羊舍,以利于在冬季暴风雪天气中,羊群有一个良好的避风港,并为羔羊出生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因地制宜地利用锡林郭勒、科尔沁、呼伦贝尔丰富的绿色植物和特色药物植物资源,开发纯天然的绿色饲料添加剂等,如保护性麻籽添加剂等功能型肉羊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妊娠期母羊的体质和羔羊母乳的质量;研究推广甘草浸膏副产品复方添加剂,维生素、酶制剂、生物活性肽等安全性添加剂、瓜果糖类添加剂、高级矿物添加剂,以提高过冬基础母羊和初生小羔羊的免疫能力,应对冬春季节由于草原气候恶劣,牧草相对缺乏等因素造成的肉羊体质相对较虚弱、易染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加强天然草原特有的沙葱属、沙参属植物的开发和利用,配制羊肉鲜味添加剂,进一步减少羊肉膻味,增加其特有的草原鲜香品质。
---在各级政府以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严密防疫体系下,重点建设三个研究室---传染病防治检测研究室、寄生虫预防研究室、普通代谢疾病防治研究室,组合羊病专家防疫系统,在技术和程序上向国际接轨。建立对地区内动物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控和迅速反应能力,把动物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形成初期,并通过″采集病料→病原微生物分享培养→生化鉴定→提纯培养→药敏试验→确定治疗及预防方案″的传染病检测与预防技术体系确保畜群安全。与此同时,通过确认寄生虫的发病环境→提出预防方案及治疗方案→精选药物→确定投药时间,做好项目区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向牧民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严把最终进厂检测关,做到免疫到位、监测到位、宣传到位、消毒到位、人员到位和监督到位。(CIS)快速浏览窗:为了大幅度提高项目区抵抗冬季″白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整个肉羊产业体系的稳健发展,草原兴发拟投资14,795.02万元,进行羔羊育肥基地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包括开发旱作人工草地、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和饲料作物基地;建立畜牧兽医检测中心,进行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治、天然绿色添加剂开发、产品检测等全方位的专业保障服务。
作为中国肉羊行业的龙头企业,草原兴发始终把特质食品的″天然纯净″与″安全放心″放在第一位,即使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卖方市场环境中,仍然视食品质量为生命,此次投资的″羔羊基地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无疑是在草与羊两个″源头″基础上注入了长远战略的汩汩″源泉″,无论对草原的生态保护还是对企业的效益增值都将产生直接利好。背景扫描:
内蒙古大草原是一片远离工业污染的特殊环境,由于自古就以畜牧为主,至今还保留着绿色净土的美誉。由于特质资源的影响,这里生长的牛羊肉质鲜美,安全无污染。但作为以肉食品加工为主业的企业来说,必须在生产环节中把安全放在首位,从源头上时刻把好″防″这道关,才能使淳朴天然的草原羔羊等畜产品永远以其特有的绿色品质闻名中外。背景扫描:
喜忧参半的自然气候位于我国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大草原,有着非常突出的草原气候特性:夏季水丰草盛,凉爽宜人,是洁净优美的避暑天堂;冬季,由于受西伯利亚寒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气候寒冷,经常受到暴风雪的袭击,有些地区一个冬季可能连降十几次大雪,气候十分恶劣。面对突发而至的气候灾害,分散经营的草原牧户基本处于无力应付状态,加之靠天养畜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心存侥幸等原因,使得这一突出问题难以得到合理解决。
四、实践收获:
经过这次实践学习我深深感受到张北乡村农民的朴实、纯朴。体会到任一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坚实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整个张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才是致富的新道路,张北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该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张北的旅游业集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是经济学中“产业链”的真实体现,启示我们:任何一件事的顺利进行都有着它的一个流程。尽可能多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只对一方面的知识了解是不行的。我今后一定会好好学习,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对人民、国家有用的人。
报告人: 2009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