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调研报告(悬空寺)
艺术调研报告
前言: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持单,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调查地点:山西浑源县
调查对象:悬空寺
调查目的:熟悉我国优秀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寻找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独立地客观地分析和解决学习创作中的实际问题,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调研方法:用照相机拍摄悬空寺的景观,在不同角度用速写的形式记录。
调查内容:
1、悬空寺建造背景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到现在已有1511年的历史。这座纯木的建筑,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近看,又大有凌空欲飞之势。据史料记载,初建之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柱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曾一度灭佛信道。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元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宵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悬空寺”。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建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悬空寺最大限度的发扬了我国古老的建筑传统,将古建筑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历史上曾经有多次地震的记载,最近40多年发生了两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一次,县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而悬空寺却安然无恙?选悬空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不但悬空的楼阁靠木材支撑在悬崖上,楼阁本身的框架结构也是由木质的梁柱组成,形成一个榫铆结构。这种结构的建筑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部件彼此错动,当外力消失时又能恢复原状,所以不会遭到彻底破坏。另外,悬代寺所在的翠屏峰俯瞰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的横山主峰也是一个内收的弧形。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悬空寺的日照时间很短,避免了暴晒。
时光流转,正是1500年前工匠们的智慧,在悬崖峭壁之上,创造出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建筑。
2、悬空寺建筑特点
初到悬空寺,便给人一种由内而生的震撼,悬崖上屹立的寺庙让人不禁叹为观止,同时又好奇它是如何在陡峭的悬崖上横空建筑的。考古学家们发现,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直径50厘米左右的木材,好像是从岩石中长出来的。这些横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上面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专家统计,悬空寺共有这样的横梁27根,这些横梁就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悬空寺之所以能够悬空,除了借助横梁以外,立木(即柱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马尾”就是指那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成两个楼阁和一条栈道下面,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的。这些立木,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是要增加重量,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首先在岩石上凿开石洞,这些石洞都是口小肚大,然后在肚里放一个锥型物件,把加工成剪刀形的横梁猛力砸进去,插入岩石里的横梁都是当地产的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不怕虫蛀,还有防腐作用。这样先前放入洞里的木器便钻入横梁,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有长有短,有的着力,有的则是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据内行讲,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虽然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但一到游人太多,负荷增大时,就会挺身而出,脚踏实地负起一柱顶千斤的责任来,从而始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半插飞梁为基础,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形成框架结构,抗震力度增强。浸过桐油的木质构件,具有很好的防腐功能,所有这些都是悬空寺历经千年不毁的真正原因。
悬空寺远景
3、寺内景观
进入寺内后,狭窄的楼价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感觉,伴随着寺内庄严的宗教气氛,让人不禁觉得步步惊心。整个寺庙一半悬于岩体之外,下边有一排立柱托住它的外沿,走上悬空寺,用手可以晃动那些木柱,给人一种险中带悬的感觉,其实整个寺庙主要靠插入岩石深处的飞梁支撑,而负荷大的时候,外边的立柱才会实在的起到支撑作用。悬空寺之精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居然具备一般寺庙应有的形制和规模,它也有一个山门,和钟鼓楼。踏上寺庙,给人进入迷宫的感觉,全寺有大小18处殿阁,交错叠折,殿回楼转,一会儿钻天窗,一会儿走飞栈,尽管有路标指示前进方向,你还是会搞不清你到底是从哪条路走过来的。而且一直揪着心,生怕不小心从上面摔到楼下,因为楼梯实在太陡了。
最让人称奇的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寺庙中,却把佛道儒三家的众神都请了进来,这里共有主要殿堂17处,其中佛教11处,道教5处,还有三教合一的1处,历史上,这三家争斗了几千年,而悬空寺却建成了著名的三教殿,使佛、道、儒三家的祖师同居一室。这个三教殿建在悬空寺的最高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其中,道教的鼻祖老子稳居佛祖之右,儒家始祖孔子排列在右上首,这里云集了佛教的信男信女前来朝拜,也有道教的弟子前来问卜讨卦,儒家的子弟也会来朝拜师祖,以期金榜题名。各种信仰的人各敬所尊,互不干涉,使这里成为宗教领域中的一块自由天地。
悬空寺中的雕塑石刻都有很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飞楼内壁上镂刻的三尊大石佛,体态丰满,形象逼真,和大同云冈石窟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三官殿的天官、地官、水官塑像也是很具盛名的,它们塑于明初,虽经600多年的风雨,但塑像背后的木雕牡丹却如雨后初绽,被专家门称为“神雕”。
双手紧抓扶梯,从狭小的楼窗爬下,走到寺外,不觉松了口气,总算安全“着陆”。顺阶而下,李白题写的“壮观”二字赫然岩石上。据称是大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李白游悬空寺,仰望琼楼仙阁,惊愕的竟不只用什么样的诗句来形容,于是在寺下奋笔疾书“壮观”二字,之所以壮字多了一点,后人说,李白原意是比壮观还多一点,不知李白自己作何解释。当年人们为了保留李白手迹刻制了壮观碑,还修了太白祠,可惜解放前祠被毁坏,这里看到的是复制品。那块断碑被保存在恒山文物局中。
看完悬空寺,我一直有个疑问,恒山虽多悬崖峭壁,但也并非没有平坦的山谷修建寺庙呀,为什么一定要花如此的功夫,把寺庙建在半空中,要知道这个工程不是一般的大,而且从设计到施工都要冒很大的危险,在建寺的时候肯定也会死不少人的。百思不得其解,请教了当地人,也没有个说法,还是后来查了资料。原来起因与悬空寺下的流水。过去,金龙峡口经常洪水泛滥,每当雨季,洪水从四面涌进峡口,顿时惊涛拍岸,狂滥怒吼,象一条横冲直撞的金龙,猛烈冲击堤岸和崖壁,历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悲剧。后来,有位仙长对当地人说,只要在峡谷两侧的悬崖上各修一座寺院,便能把金龙驯服。于是人们不辞辛苦,修建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悬空寺。而且在悬空寺对面的岩壁上也曾修过一个“白马寺”,两寺隔峡相对,一定尉为壮观。可惜,寺庙并没有镇住金龙,1939年的一次洪水,把浑源古城变成一片汪洋,淹死4000多人,白马寺也只剩了依稀可辨的痕迹了。解放以后为了制服洪水,在这里修筑了恒山水库。从悬空寺山门口,在峡谷的西边绝壁上,有一钢筋水泥的悬空栈道,共400多级台阶,蜿蜒向上,让人望而生畏。当你攀登至天梯极顶时,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所呈现的奇异景致会使你精神为之一振。这里就是工程浩大的恒山水库。凭栏远眺,山水一色,恒山18景尽收眼底。站在这里,看着碧波粼粼,浪袭云岩的,被收服的“金龙”,再回头看那悬空而立的寺庙,心中倒有不少感慨。悬空寺,虽没镇慑住洪水,却留给后人一个非同一般的宝贵遗产。悬空寺虽幽居深谷,但有恒山水库依傍。恒山水库蓄水1300万立方,浇灌着五万余亩良田。夏日,两侧青山侧立,黛色的山峦在水库中显出倒影。水色清碧,涟漪累累。到溢洪闸全开时,峡谷内飞流喷涌,山水相交,浑然一体,结悬空寺的奇景又增添了秀色。由于去时是冬末季节,天气还比较寒冷,恒山水库的水还结着冰,并未看到山水交融的景象,但是冬日的阳光照在崖壁和寺庙上在寒风中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悬空寺内廊道
悬空寺内楼宇
恒山水库冰冻的水
站在崖底,仰头望着这络大的翠屏峰崖壁,整座悬空寺就像是被什么人不经意间粘在了悬崖上似的,你甚至可以用微小去形容它,而顶上突兀的崖石又紧挨其顶,于是竟担心起它会否因承受不了被挤碎。可同时,你又会不自觉地震撼于它与生俱来的威严之下而不敢与“他”对视,于是又有了一种崇敬的心情,仿佛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高人,又纯净得好似从未涉世的婴儿,他凌驾于凡尘、久居于灵宵,单纯简约而又千变万化。
附《悬空寺记》:
作者:张文槐
北魏立,定都平城,百业始盛,佛道弘法,择址兴寺,以资基业百年。
太和十五春,筑寺者行走金龙峡,见草木苍翠,却无鸡鸣犬吠。驻足仰观,两山对峙,山环似鼓,云飞山移,气象万千,乃藏仙聚气之地也。然万仞翠屏,老崖绝壁,上应浩浩苍穹,下接涛涛涧水,东与北岳恒宗相携,南达五台佛国圣境。若施天功,附崖筑寺,空中见佛,岂不妙哉? 址定意决,即文告天下。不日,公输揭榜,巧匠弄斧,山间喧声破寂,崖处坠绳凌空,峭壁飞人。能者开石立柱,艺者凿洞插梁,修栈道于山间,输物料于壁崖,悬空筑起殿堂楼阁四十余间,令观者叫绝。是日工毕,佛道儒相邀一堂,仁爱普度,仙道贵生,融精聚华,化育众生,和谐生辉,天下大同。故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名曰“玄空阁”。
玄空阁座西朝阳,镶嵌山腰。入山门、穿暗廊,方觉洞天别样。扶梯而攀,楼殿叠架,金瓦丹廊,窟殿相连,曲折回环。钟鼓楼晨钟暮鼓,上载危岩,下临深谷。佛道诸殿造像如生,就岩入龛。行走曲廊栈道,虚中有实,似危实安,令人胆颤。然则远眺恒水,悬流飞瀑,俯视峡谷,若悬天宫。“玄空阁”实为“悬空寺”也。
奇观绝世,胜状千年不朽,何也?管者曰:寺于崖凹,遮风雨,避滚石,巧也。洞窍飞梁,承重力,缓强震,智也。若万事善思,万难无惧,谋功则就也。
第二篇:悬空寺导游词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真绝,其建筑艺术真高。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改变。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登上楼,这里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进深都较小,殿内的塑像形体也相对缩小,但比例适度,表情丰富,很有艺术价值。寺中共有殿堂40余处,都是木结构,其位置部署,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游人们在廊栏间行走,如如迷宫,甚至会找不到出路。这正是其建筑构思的一个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乱,给人以曲折玄妙之感。该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班,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师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
第三篇:悬空寺导游词
篇一:悬空寺导游词
悬空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员句超。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悬空寺。我们现在处于名为“金龙峡”的峡谷中,金龙峡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悬空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他们是这样建造的,首先在岩石上凿开口小肚大的洞口,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再把一端加工成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将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的、当地产的铁杉木猛力砸进去作为横梁。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另外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1500多年来仍岿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就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想必现在大家更加懂得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篇二:山西悬空寺导游词
山西悬空寺导游词
篇三:悬空寺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员滑新宇。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悬空寺。我们现在处于“金龙峡”的峡谷中,金龙峡的东侧是恒山的主峰天峰岭,西侧是恒山第二主峰翠屏山,而悬挂在翠屏山的半空峭壁间的就是举世罕见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年来由于沙石不断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即便是这样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这说法固然夸大得过分,然而悬空寺结构之惊险,造型之奇特,确实令人叫绝,难怪咱们有朋友说,未上悬空寺,心倒是给悬起来了。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
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均由飞架的栈道连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延时暗托”的建筑结构。看到这里相信大家肯定除了惊叹之外更多的是疑问,1500多年前没有先进的设备,工匠们是怎样凌空修建栈道的?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在建寺时,工匠们首先在岩石上,凿出一个小肚大小的石洞,然后洞里放一个长度适中的木楔。之后再把事先用桐油浸过,可防蛀防腐当地所产的铁杉木的一端凿出一个较小的内凹锥形为卯眼然后我们将其猛力砸进石洞中去作为横梁。当木楔插入卯眼中,榫卯结合,木头一端被撑大,石洞被填的满满的,之后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的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而支撑在横梁下的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甚至可以晃动。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它们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悬空寺在15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古代工匠大师们充分利用了峭壁的凹凸部分,使其避免风吹日晒,石砸雨淋,这也是悬空寺
至今仍岿然屹立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也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体现。三教殿,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唐代时,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明代时,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
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想必现在大家更加懂得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悬空寺,不论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有一种流动的美。那么各位朋友们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大家来细细体会这种美,一小时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篇四:悬空寺导游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自然总是无私的把它的美奉献给您,但是,当您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时,请千万不要认为,您已经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华九州千千万万个庐山真面目,因为当您顺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时,一定就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是星罗棋布。今天,我们游览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远望悬空寺,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上只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从而使悬空寺外貌惊险,奇特、壮观。
悬空寺建筑特色
奇——奇在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但是,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古人又是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悬空寺的整个建筑是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尤其是连接栈道的支撑木把悬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相互连接而留下来的铁环。悬空寺在14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现在,让我们从侧面看一看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可见,古人对建筑气象还是颇有研究的。置身其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殚精竭虑,才成就这天地间有独无偶,千年悬而不坠的空中阁楼,它的玄妙构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同时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
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了。悬空寺的结构精巧,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这个奇妙的原理是现代科学理论很难想象的。所以从远处看人们把悬空寺称为“三根马尾空中吊” 据雁北地方史有关专家统计,历史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13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仅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那麽为什么悬空寺却千年无毁且容颜依旧呢?让我们一起到悬空寺的最高处——三教殿,去寻找答案。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三个人都是丰臂润面,端坐莲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窥探到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释迦牟尼对自己居中似乎认为理所应当,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历劫成道,证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为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确实是功德巍巍,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一脸的不满意,“我主张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荣,同天并老,现在,怎麽能让你一个外国人居中呢?”与他们同样屈居次坐的老子却神态安详,笑意盎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道家本色,认为世事难测,还是顺其自然吧。看来,他们的矛盾已接了1400年都没有头绪,我们局外人也就免开尊口吧,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见,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历代统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这三种,因此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悬寺都能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护是其他寺庙所不及的,正所谓“自古佛门多虔诚,暮鼓晨钟诵太平”。
据说悬空寺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维修乃至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是安然无恙。这不可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令人深思的是悬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规设计兴建的。
悬空寺对于“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这种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为因素使然。因为胆小者根本就不敢悬空而居。悬空寺共有殿宇楼阁四十余间。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中心阁与边阁之间搭有栈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响,颤颤悠悠,透过板的缝隙还能望见百丈深谷,令人惊魂。可是对于净心洁虑的和尚来说,他们是无畏的。以现代人的思想来看,因为现代完全依赖于现在科学实证理论,“木头结不结实?”“踩断了怎么办?”“别被风吹下去?”“掉下去就没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对于和尚来说,因为他对佛是相信的:“ 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会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居住者们感到“有佛而心定”这些突显出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带来不同的状态。
更为令人震惊的应该是它的设计构思与选址。“在悬崖上建庙”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现在,那很可能会被现代科学家“否决”。根据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理论认为,受风吹日晒,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体可能会剥落、风化、滑坡等危机存在。其实呢科学家如果以现代理论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一想法。可是了然和尚想到了,为什么他敢这样想呢?他是一名修炼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对大自然有更高的认识与理解。他可能想:“佛会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
管”等等。所以他根本就不会认为山体存在什么危险,即便有危险也能避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其实“悬空寺”见证了“和尚”这些修炼者对佛的“正信”。如果没有对佛法的正信根本上来讲是不可能把庙建到悬崖绝壁之上。了然和尚所处的北魏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决不会学到现代科学,这个历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修炼者也是掌握科学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学,诚信然。
这座“悬庙”必将象灯塔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田,激励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惊险奇巧著称于世,而且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和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损害,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篇五:山西省导游现场考试口试景点讲解:悬空寺导游词
山西省导游现场考试口试景点讲解:悬空寺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在这个吉祥美好的日子,光临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
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
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
第四篇:悬空寺导游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大自然总是无私的把它的美奉献给您,但是,当您正在陶醉自己的足迹已踏遍大江南北时,请千万不要认为,您已经真正认识到我们中华九州千千万万个庐山真面目,因为当您顺着东方古老文化的摇篮黄河走来时,一定就会发现,彪炳千古的文物古迹在山西境内是星罗棋布。今天,我们游览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高空建筑——悬空寺。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远望悬空寺,像一副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上只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从而使悬空寺外貌惊险,奇特、壮观。
悬空寺建筑特色
奇——奇在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据说在悬空寺建成时,没有这些木桩,人们看见悬空寺似乎没有任何支撑,害怕走上去寺会掉下来,为了让人们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
但是,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古人又是怎样凭虚而建悬空寺的呢?清代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不知者以为神为之也”。
相传,在当年修悬空寺时,一位姓张的师傅率领一群巧匠承揽施工,他们把所用材料在山下加工,然后绕几十里山路运到寺顶山头,连人带料吊下半崖,凌空施工,然而悬空寺的整个建筑是依据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尤其是连接栈道的支撑木把悬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相互连接而留下来的铁环。悬空寺在1400年间仅维修过几次,每一次可维持数百年。现在,让我们从侧面看一看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悬空寺是凹进崖龛中的,三面环山,不受西北来的任何气流袭击,一天内日照时间只有3个小时,可少受日光侵蚀,延缓风化。可见,古人对建筑气象还是颇有研究的。置身其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到,正是由于古人殚精竭虑,才成就这天地间有独无偶,千年悬而不坠的空中阁楼,它的玄妙构思和自然山水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极致。同时每根立木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立木落点都经过精心计算,以保证能把整座悬空寺支撑起来。据说,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来平衡楼阁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它的支撑作用,如果空无一物,它就无所借力了。悬空寺的结构精巧,整座寺庙由立木和横木支撑着。这些以横木为梁者叫做“铁扁担”,是用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加工成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进岩石里去的。据说,木梁用桐油浸过具有防腐作用。
这个奇妙的原理是现代科学理论很难想象的。所以从远处看人们把悬空寺称为“三根马尾空中吊”
据雁北地方史有关专家统计,历史曾经有24个皇帝到过恒山一带,有13个皇帝曾亲自带兵在这里打过仗,仅大的战争就不下十次,那麽为什么悬空寺却千年无毁且容颜依旧呢?让我们一起到悬空寺的最高处——三教殿,去寻找答案。殿内,中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是儒家学说代表孔子,右边是道家教圣老子,三个人都是丰臂润面,端坐莲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就不难窥探到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释迦牟尼对自己居中似乎认为理所应当,看上去泰然自若,悠然自得。是的,佛陀一生历劫成道,证悟出高深的思想智慧,成为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确实是功德巍巍,而我们的孔老夫子却一脸的不满意,“我主张的儒家思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直至今天仍安富尊荣,同天并老,现在,怎麽能让你一个外国人居中呢?”与他们同样屈居次坐的老子却神态安详,笑意盎然,一副与世无争的道家本色,认为世事难测,还是顺其自然吧。看来,他们的矛盾已接了1400年都没有头绪,我们局外人也就免开尊口吧,但佛、道、儒三教始祖同居一室世所罕见,这正是古人的聪明之处,历代统治者所信仰的不外乎这三种,因此不论怎样改朝换代,悬寺都能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此它所受到的庇护是其他寺庙所不及的,正所谓“自古佛门多虔诚,暮鼓晨钟诵太平”。
据说悬空寺是北魏时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经过维修乃至多次地震,整体结构仍是安然无恙。这不可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令人深思的是悬空寺的建造完全是不按常规设计兴建的。
悬空寺对于“居住者”也是有要求的,这种要求是自然的而非人为因素使然。因为胆小者根本就不敢悬空而居。悬空寺共有殿宇楼阁四十余间。上下有螺旋式楼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后人的头顶;中心阁与边阁之间搭有栈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响,颤颤悠悠,透过板的缝隙还能望见百丈深谷,令人惊魂。可是对于净心洁虑的和尚来说,他们是无畏的。以现代人的思想来看,因为现代完全依赖于现在科学实证理论,“木头结不结实?”“踩断了怎么办?”“别被风吹下去?”“掉下去就没命了”等等思想,怎敢在上面居住呢?可是对于和尚来说,因为他对佛是相信的:“ 有佛保佑”“人生有命”等想法,他就不会把生死看得那么重,居住者们感到“有佛而心定”这些突显出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带来不同的状态。
更为令人震惊的应该是它的设计构思与选址。“在悬崖上建庙”这一提案,如果是放在现在,那很可能会被现代科学家“否决”。根据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理论认为,受风吹日晒,或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体可能会剥落、风化、滑坡等危机存在。其实呢科学家如果以现代理论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这一想法。可是了然和尚想到了,为什么他敢这样想呢?他是一名修炼者,他知道宇宙的真理存在,他对大自然有更高的认识与理解。他可能想:“佛会保佑信佛的人。”“山有山神管”等等。所以他根本就不会认为山体存在什么危险,即便有危险也能避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其实“悬空寺”见证了“和尚”这些修炼者对佛的“正信”。如果没有对佛法的正信根本上来讲是不可能把庙建到悬崖绝壁之上。了然和尚所处的北魏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也决不会学到现代科学,这个历史背景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修炼者也是掌握科学真知的人,佛法也是真正的科学,诚信然。
这座“悬庙”必将象灯塔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田,激励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悬空寺,不仅以它建筑的惊险奇巧著称于世,而且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同样精彩纷呈,以巧妙的多元宗教文化内容,在作为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和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竟然得以1500多年保存完好,未受损害,堪称奇迹中的奇迹。
联邦德国的一位建筑专家说: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
第五篇:悬空寺导游词
引导语:悬空寺是我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去悬空寺旅游,那么有关悬空寺的导游词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悬空寺导游词一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距今约1400年。历代都重修,但原来的结构都没有改变。
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
进寺后,有楼梯可攀登上楼,这里并不显得多么惊险,但当你在楼上,然后沿着紧贴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过一条栈道,走到北边的那座三层三檐的楼阁时,就会发现这里地势已相当高。往上望,“上载危岩”;往下看,“下临深谷”,脚下的楼板又有晃动的感觉,真是惊心动魄,惊险之至。建在崖壁上的殿堂进深都较小,殿内的塑像形体也相对缩小,但比例适度,表情丰富,很有艺术价值。寺中共有殿堂40余处,都是木结构,其位置部署,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游人们在廊栏间行走,如如迷宫,甚至会找不到出路。这正是其建筑构思的一个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乱,给人以曲折玄妙之感.在寺的栈道石壁上,刻有“公输天巧”四个大字,赞赏悬空寺的建造技艺。公输就是鲁班,也叫公输班,春秋战国时代人,被认为是建筑工匠的祖师爷。这四个字是说,这座建筑物简直是鲁班那样巧夺天工的匠师所为。接下来是自由行动时间,大家请各自参观,请保持好卫生,下午两点后在此集中,谢谢大家!
悬空寺导游词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在这个吉祥美好的日子,光临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莽莽苍苍蜿蜒起伏的北岳恒山,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古有“恒山十八景”之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寺。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金、明、清均有重修,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具有险、奇、巧的特点,共有楼阁40余间,从低到高三层迭起,最高处三教殿距峡谷深处的高度曾为90余米,由于1500余年峡谷河床沙石沉积,现高度仅为45米,但站在三教殿仍有身临险境的感觉。这座纯木构建筑,瞩目远望,仿佛是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大有凌空欲飞之势,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民间道:“悬空寺,半天高,三尺马尾空中吊”,大诗人李白则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形容之。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寺院高出地面近百米,而支撑寺院的仅仅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柱子。那么悬空寺为什么建在这悬崖峭壁之上而不与地相接?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势力的分裂,道教也被分为南北天师道场。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曾一度灭佛兴道,并且迎请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京都平城设立道坛。在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将天师道场移到恒山,就在当年,按照寇谦之道长“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遗训修建了“崇虚寺”,后来人们根据崇虚寺建筑悬空的特点,改称如今的“悬空寺”。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而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而成,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狭窄。寺院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一座三层式的楼阁,内设悬梯连接。第一部分是一个标准的寺院布局,由于建于悬崖峭壁之间,所以将一个平面的寺院布局立体化了。第一层是禅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的两个配殿,为比肩式楼阁。真正体现“悬”的地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两座楼之间飞架悬空栈道连接,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插入岩石里的横梁使用当地产铁杉,事先用桐油浸过,起到防虫防腐作用。之前先将木楔置于洞内,后将横梁插入,因石洞口小肚大,外边用力越大里边咬合就越紧,这样固定的横梁就把压力传到了岩石上。在横梁的下面用木柱支撑,这些木柱长短不一,有的着力,有的则虚设,甚至可以晃动,根本不受力,悬空寺像这样形似虚设、可以晃动的支柱有十多根。当然,这些虚柱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用的,一般情况下并不吃力,一旦承重压力增大,就起到一柱顶千斤的作用,从而使悬空寺形成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危中见俏的奇特建筑
悬空寺的选址充分显示出它的合理性,没有花费巨大的劳力去改造地貌,而是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依势造殿,显示出各殿阁的主次错落和强烈的节奏感。寺庙建筑半藏绝壁之中,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下雨时雨水顺崖而下,正好滴在寺庙前檐流入峡谷,避开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山风吹来两旁突出的石壁减缓了风势,减少了对寺庙的威胁。另外,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相对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就是日照时间最长的夏至时节,每天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些因素是悬空寺巍然屹立1500多年,仍然保持原有风采的重要原因。
悬空寺不仅以建筑奇巧著称于世,最主要的就是反映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全寺共有大小殿宇40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教殿”。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崇高境界。
悬空寺不仅外形美观,转折升降的木梯上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木梯上用铁钉组成数十种莲花状的图案,如繁星灿烂,似铁水迸溅,令人赏心悦目,堪称古寺一绝。既起到保护木板和装饰的作用,又赋予了深刻的寓意。香客进寺,踏步而上,可谓“步步登莲,吉祥如意”。集实用、装饰、宗教价值于一身,可见古代建筑工匠的良苦用心。
全寺共有铜铸、铁铸、木雕、石刻、脱纱等塑像80余尊,其中最突出的是大雄宝殿内的3尊脱纱佛像。其做法先用胶泥塑成泥胎,再用南方生产的麻(也叫夏布)一层层地裹,裹到一定成型的厚度,再磨光、油漆、上彩、贴金。塑完后把里边的泥胎从底部掏出,整个塑像形成空壳,高度达50厘米的塑像,净重不超过3公斤,为悬空寺塑像中的一绝。
古往今来,悬空寺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公元735年,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此,挥毫书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公元1633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悬空寺后,在他的游记当中留下了“天下巨观”的赞誉;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曾无限感慨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尽善尽美,我真正懂得了毕加索所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句话的含义,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而且是全人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