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 8 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 1 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001 亩(其中水田 6001 亩,土 19001 亩),该村共有 7 个村民小组,农户 3701 户 13401 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 8001 余人,建卡贫困户 190 户1525 人。共产党员 1541 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 xx 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三)社会服务事业薄弱。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 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 85%以上;XX 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 xx 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
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
第二篇:边远山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和平小学 提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平小学地处瑞昌西南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辖区内学生99%以上是农村户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学校的生源出现了匮乏现象,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原有的大坑教学点现已不存在,和平中心小学下辖三个教学点:和平村教学点、杨塅教学点、程家教学点,生源极为匮乏,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和平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杨塅教学点一个班,1个学生;程家教学点一个学前班、一年级一个班,两个班共4人。中心小学开设了学前班、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共4个教学班,学生13人。通过深入分析调研这种现状,主要原因是:
1、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城镇学校的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许多年轻的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于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逐年减少,教师队伍出现严重老龄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在逐渐弱化,教育教学质量下滑,令人不满意。学校在学生、家长、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2、由于办学经费少,村级投入极其有限,教学点的校园、校舍建设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和
绿化程度,校园的人文文化环境,安定和谐环境。和平、杨塅教学点的教学楼还是D类
3、受人口居住变动情况的影响。由于学生家长在城里务工或家庭搬迁到城里,学生就被转到城镇小学就读。
4、受旧观念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的心目中总是抹不去对学校以前和近几年的印象,尽管学校曾经有过辉煌,许多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在农村读不好书,到了城镇小学就能把书读好。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家庭富裕了,生活更加无忧了,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更心切,一心只想城镇学校才是孩子放飞梦想的地方。
二、思考与对策:
(一)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为了稳定农村小学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师资问题值得关注。
1、教师编配应合理搭配教师的年龄。城镇学校办学力量较为雄厚,名校令人瞩目,年轻教师向往城市,都往城市靠拢。近几年来,城乡之间、各中心小学之间(学区)的教师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尽管有些老教师有敬业精神,但走进新课程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劲头。接触新事物,除了要有时间的投入,还要
有精力的投入,工作要有力度。何况部分老教师还有厌教情绪,无上进心,教育教学不能更新理念。这样,每一所学校需要熔入一些年轻的教师,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
2、教师编配要考虑各科教学能力的合理的搭配。教师的编配不仅在年龄上需要趋向合理,在思想素质方面、语文、数学教学以及其它各科教学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统筹。不仅在大范围上需要这样,在中心小学(学区)内也应合理搭配。
3、应适当考虑按班科比例编配教师。农村小学的学生数较少,而目前的教师分配是按学生数编配,而不是参照班科比例。虽然农村小学的办学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要有六个班级,一样要开全所有的科目。而按学生数编配下来的教师数少,教师的功课负担重,不是跨班教学,就是任教好几个科目。上班时间,不是上讲台,就是批改学生的作业。再没有时间去搞业务学习、教学探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了。就是做了,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任务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4、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加大力度。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数少,办学规模小,教师老龄化尽管学校的领导都期望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由于老教师多,他们大部分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继续教育就成了走过场,没有起到有效作用。
(二)让农村小学的办学富有生机,还在于要加强学校本身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使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信得过的学校。
1、必须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部分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形象在逐步暗淡。教育是要靠良心的,而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了,更谈不上理想信念了。学生得不到健康地成长,家长看不到希望,社会看不到成绩。但家长对孩子总是抱着希望的,他们只好把孩子转到其它的学校就读。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了它,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信任。
2、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既要关注教育的结果,又要关注教育的过程。而家长,更多的只是关注教育的结果:孩子考几分了?在班上排几名?„„因此,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不管教育理念怎样改变,提高教学质量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
3、抓特色。一种特色,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面旗帜。它会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教师它会凝聚起一种战斗力。
4、与名校“结盟”。和办学效果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结对子,形成互动,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教育资源的某些领域里获得丰富的营养。
第三篇: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调研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林农增收致富
——对加快我区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我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95.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4.7%,林木总蓄积量273.82万m3,森林覆盖率72.9%,林木绿化率73.3%,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和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4.86万亩。
乌溪江库区现有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和黄坛口乡4个乡镇,人口2.9万,区域总面积78.0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8.44万亩,规划生态公益林38.1万亩,毛竹16.5万亩。由于受独特的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依然滞后,贫困人口仍相对集中,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全区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1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竹产品加工企业155家,竹产品加工专业村53个,加工专业户3876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1000万元以上17家,5000万元以上3家。2010年,全区林业生产总值21.1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7.62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7%。
竹产业是我区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6.34万亩,立竹量6796万株,竹林面积万亩以上的竹区乡镇12个,竹区人口6.1万户1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人均拥有竹林面积3.1亩。区内现有竹加工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产品包括竹炭、竹胶模板、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五大类300多个品种。2001、2007年两次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品牌获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201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3310元。与其他农业支柱产业相比,竹产业是目前山区群众增收最多、最稳、最快的产业。
二、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林业产业增效潜力巨大,增收前景广阔
一是高效竹林增产增值潜力巨大。我区是浙江省毛竹主产区之一,全区有竹林46.34万亩,亩均年效益约为500元,而在我省经营管理好的地方已达到700元,每亩收入相差200元,整体水平偏低,增收潜力巨大。
二是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增效明显。我区有板栗4.66万亩、油茶6.04万亩,产量低效益差,产值仅为1.4亿元。
三是观光林业建设前景看好。积极发展观光林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可以加快林产品流通,加快三产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花卉种苗等新兴产业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只要合理调整结构,也有巨大的潜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当前大部分山区群众信息闭塞、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落后,林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示范基地,能够掌握技术的仍然只有少数有知识、肯接受新事物的示范户,技术推广层面不宽。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自然条件差,已经成为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瓶颈,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部分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的贷款、融资等渠道还不畅,影响了企业、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产业经营能力不强。我区林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但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70%以上的企业是为安吉、龙游等地企业生产初级产品,资源消耗量大,企业没有自身品牌,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规范,能够带动农民、组织农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还不多。
四是品牌宣传不够充分。虽然2001年荣获了“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又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但对品牌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还没有真正形成。
除此之外,乌溪江库区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高强度农业开发中的松土除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偏低,道路交通仍处于落后状态,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难题亟待破解。
三、当前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的途径
目前,山区库区农村发展“短、平、快”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增收主要有三大途径:
(一)积极发展优势林业,做大做强毛竹产业。毛竹是我区的优势和品牌,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潜力所在。按照“抓二促一推三”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竹产业为主线,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里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1、立足竹林资源培育。开展“一竹三笋”、毛竹覆盖、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培训,建设区、乡、村三级毛竹示范基地和建立林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基地、示范户制度,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开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技术,引导林农开展高效笋竹基地建设和毛竹低产低效改造,建设“千元山、万元山”,不断提升竹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竹林效益。因地制宜开展竹林道路、竹林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竹农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竹林抗旱能力,让竹产业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竹加工企业到村、到户、到基地设立初加工基地、加工点、培植加工专业村、专业户,力争万亩以上竹区乡镇原竹不出乡、千亩以上竹区村原竹不出村。通过初级加工,提升附加值。重点扶持帮助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笋制品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新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使竹制品生产朝深加工、精加工、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挖掘竹林特色文化:依托“中国竹炭之乡”、竹炭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办“中国竹炭文化节”,建设“竹炭培训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和展示,力争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充分挖掘以竹海风光、溪涧瀑布为典型的竹乡自然风光,按照“观赏性、科普性、参与性、趣味性”要求,建设竹林生态休闲示范基地、观光教育园区,积极发展以竹区农民家庭为接待点、以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倾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观光、游览消费为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竹林旅游品牌。
4、开展竹林复合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山区库区竹农在竹林环境内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立体栽培食用菌、观赏花卉苗木、珍贵药材、耐荫绿肥、饲料、茶叶、饲养益鸟珍禽,形成竹、笋、菌、药、饲、花、禽等复合经营技术和生态立体开发模式,并充分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为竹林寻找更多经济亮点,为山区库区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路子。
(二)加强基地抚育改造,培育壮大油茶产业。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材用价值,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油茶在我区各地均有种植和分布,尤以上方、灰坪、峡川、湖南、岭洋等地最为集中。油茶产业不仅是我区农村的传统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景产业。目前,我区油茶加工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主要以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和衢州市开源油脂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其中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较好。
我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应该把油茶产业作为山区库区农村的一个大产业来抓,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
1、实施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垦复抚育、开挖竹节沟、修枝、嫁接换冠、良种补植、土壤覆盖、科学采收等综合措施,改造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建设丰产栽培基地。推广应用油茶生产专用新肥料和新农药,提高单位面积油茶籽产量和油茶产油率。采用长林3号、4号、21号、23号、40号等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新建优良新品种林,增加油茶后备资源。鼓励发展油茶幼林间种套种农林作物复合模式,支持开展林区养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经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林地产出,解决油茶投产前期林农收益问题。
2、加快油茶良种推广。引进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良种,建立一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力推广芽苗砧嫁接等先进育苗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实行定点育苗、定向供应,按照多品系科学搭配栽培的要求,推广良种壮苗栽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
3、实施精品战略。扶持重点山茶油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挖掘油茶副产品的潜力。加强茶壳、茶饼和茶粕的综合利用,进行化妆品油、茶皂素和茶仁酚等新产品的开发,拉长油茶加工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油茶的效益。
(三)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传统产业效益。林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库区林农的投资积极性,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而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和深度开发,实行上中下多层复合经营,立体综合利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林业经营形式。具有周期短、品种多等特点,既适合规模经营,也适合分户经营,能有效地弥补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是山区库区群众发展林业和促进增收的重要经营形式。发展林下经济,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区林下经济目前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充分依托创建森林城市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高效笋竹栽培、林下养殖、林间套种、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经营模式。
一是高效笋竹模式。在全区12个重点竹区乡镇开展毛竹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重点推广毛竹春笋冬出覆盖技术、“一竹三笋”等先进技术,引导林农培育建设高效笋竹基地,通过运用林地覆盖增温措施,调整出笋时间和产量,使竹林效益成倍增长。
二是林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的林牧、林禽等林下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森林食品饲养基地。充分利用林下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水份和活动场地,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鸡、鸭、鹅等,利用林下活动空间大,草场资源丰富的林地,放养或圈养森林猪、森林牛、森林羊、森林兔等,生产市场畅销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
三是林间套种模式。充分利用板栗林、山垅田、退耕还林地和其他未成林的林地,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模式,种植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或野生园艺花卉,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森林蔬菜或黑木耳、香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推动板栗林内套种毛竹、香榧、茶叶,并逐步将板栗林改造成为竹林、香榧林。
四是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依托区内森林植被丰富、库区水质优良、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极佳的优势和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块国家级公园“金字招牌”,加大对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地理和民俗资源,结合乡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加大旅游设施和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项设施投入,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培育农家乐特色旅游村,提升“农家乐”旅游层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衢江区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
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村庄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不在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问题,追求生活质量。家庭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收入情况下能够安居乐业。
二、特色景观
重庆巫山县福田镇高桥村境内,有一五龙观,现只留下部分建筑遗迹。高桥五龙观位于五龙山上。五龙山因有五条山脉形似五条蛟龙而得名,位于正中位置的山脉上有一突起的小山峰,形似龙头,高约三十米。五龙观就修建在此山峰上面。小山峰下面平台修建有观音殿,其旁边为灵官殿。山顶建有祖师殿,供奉张三丰圣像,当地人称祖师菩萨,这与五龙的传说是一种暗合。在五龙观有一龙头香,龙头香上雕刻的花纹来看云朵,龙头朝向正南方向,离地面约30米高,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无人管理。据当地人回忆,在1975年因为雷击断裂掉落在地上。现场丈量此龙头香地面部分240厘米,高宽均为30厘米,龙头为25×25×38厘米,龙头上方有向下向内雕刻有13×13×11厘米孔径的香炉;通过目测,山顶边缘道观前方悬崖处还残存约60厘米。据此计算,此龙头香的长度正好也是三米,宽三十厘米。
五龙观修建年代不详。因为文革毁损成为平地,无法查找到任何文字记载。经走访当地一位80岁的老人卢成明,初步推断五龙观建于明末。据卢成明老人回忆当时在世老人的口传,自建成后香火旺盛,但在反白莲教起义时,由于观上道士自称神兵造反,在嘉庆十年前后被清兵一把大火全部焚毁,后又重修。至1930年前后,卢成明已能清楚记事,当时由贺善人(卢成明舅外公)主持观上事务,可以容纳近三百人的朝拜,但所收香火供奉全部由当时国民党派驻的胡团守把持。他亲眼所见,有信徒为了还愿,四肢戴上铁链,两腮用一柄小宝剑横穿而过,不远数十乃至数百里步行登山而上,到达观顶,便单膝跪下,虔诚地走上龙头香,焚香叩拜。所见烧龙头香者,未曾有人从龙头香上掉下。解放后,仍有香客朝拜,后于文革“破四旧”,被红卫兵彻底毁坏,圣像被掀至五龙山下,被水冲走,至今仅存部分石材散落遍地,顶上有一用旧砖修建的简易小观,偶有信徒参拜。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条件差。每年基本上有旱灾侵袭,有的年份极度缺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当遇到狂风骤雨时,农民只能看着庄稼被毁,束手无策。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加上交通不便,无法实行机械化耕种,只能是肩挑背扛的传统模式,十分辛苦。农村基础设施极少,配套不完善。
(二)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不合理,土地纠纷不断,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有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土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土地资源。
(三)村民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安于现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心理,一有空闲时间就沉迷打牌、麻将,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大多不愿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所以光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开销。每星期的上访人员极少,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群众民主法律意识淡薄
(四)社会事业发展极缓。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缺乏优秀教师,大多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数完成小学初中后选择了辍学,随大人在外务工,有的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婚姻,法制科学意识淡薄。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病进行医治,当有重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人们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难、吃药贵”等难题。
四、解决办法
(一)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产品走出去占据市场。
(二)对于土地问题,首先要确定农业从业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农村土地使用权,收回闲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实农村土地承包权,减少土地权界问题纠纷,为农村土地出租、转让、入股提供重要依据。
(三)对于村民素质不高问题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训,从而起到引导带头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村的干部不带头又怎会让农民去接受指导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演,确保美味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外务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要有权利义务意识,村干部定时进行村务公开,村民定时进行上访,提高村民维权意识,加强民主监督。
(四)以推进公共事业发展为重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在学校建设宿舍,让较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安心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二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加快村卫生室的条件改善,增加医疗设备,解决就医难问题。
五、促进农户增收建议
(一)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桥村主要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所以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要把粮食作为主导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加强农业指导;二要注重农产品加工,比如土豆、马铃薯等进行深加工制成成品销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吸纳富余劳动力;三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现在高桥村养猪、牛、鸡、羊的农户逐渐增多呈现良好势头,有的还经营了养殖场,但是规模不大,资金紧缺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帮助在畜牧业上快速发展。
(三)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不发达影响了文化、经济的交流,使村难以走出去引进来,只有交通的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只有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从事劳力劳动,提高积极性。
(四)适当发展旅游业。对五龙观进行整改重修,对外宣传,吸引外来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篇
二、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东桥镇位于闽清县北部,距闽清县城32公里,闽江、外福铁路、316国道、123县道穿境而过,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水口电厂及闽清县最大水力发电站安仁溪电站均建在境内。全境面积187.34平方公里,是闽清县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和闽江北集贸旺镇,全镇山地面积2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8万亩,耕地面积2万亩,辖有22个行政村,5603户,20167人。近年以来,东桥镇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在粮食生产方面,大力推广水稻优质杂交稻种植,良种覆盖率96%以上,2005年粮食总产10506吨。在水果生产方面,引导农户种植优质橄榄、无核雪柑、脐橙52号等,同时强化老果园的新技术改造,水果产量达3634吨。在食用菌生产方面,大力推广“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食用菌协会的带动下,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栽培秀珍菇500万袋,香菇350万袋,毛木耳300万袋,大球盖20万袋,金福菇、麒麟菇等150万袋,实现产值3100万元,并已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体系。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家禽和牲畜的存栏数和出栏数与前年基本持平。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近4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中低产田项目已通过验收。
二是招商引资有较大突破。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2005年有4个项目投产和实施:三霸水泥膏已投资400万元,多种新产品正投放福州等地适应性使用;福闽工艺品已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厂房6500平方米,已投产;富森竹业投资200多万元,2005年实现产值550万元,提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深圳表业回归工程已开始基建。
三是经济发展实现稳步增长。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增长47.8%;农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9.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万元,增长31.4%,实际利用外资146万美元,增长386%;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增长10.4%。2006年1-9月份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3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数3.18亿元的75%;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7137万元的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18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4586万元的66 %,;农业总产值8474 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2106万元的70 %;地方财政收入8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103万元的78 %;内资到资82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670万元的123%;固定资产投资248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数5630万元的44 %,其中300万元以上完成 2022万元,占全年任务数1000万元的202%。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东桥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为: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经济规模、总量依然偏小,产业规模不够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经济运行整体效益不高,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二是少数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还不够解放,闯劲和拼劲不足。五是发展不够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等。
三、发展对策
下一阶段,东桥镇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做好经济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克服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业项目带动和农村稳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壮大食用菌、水果、畜牧、林竹、蔬菜五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在今年的“四个百万袋基地”的带动辐射下,明年总量要达到1600万袋以上,并进一步培养和发展灯塔、须弥山等商标成为名优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市场,把品牌做大、做强。大力引进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一村数品”,以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确保增值增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科技兴农,以质量求效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民稳定的购销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支农信贷能力。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渠道。
2、推进工业化进程。牢固树立工业强镇的主导思想,把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东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战略跨跃。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艺品、钟表等产业集群。大力促进东桥表业回归工程,全力做好神龙表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力争形成新的规模化产业。要优化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沿江工业集中区建设,真正把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促进福晶软磁、福闽商贸、闽华食品、三霸水泥、富森竹业等已落户企业的增资扩产,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内地要突出发展龙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给更多的家庭妇女创造劳动就业机会。同时,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放眼市场,主动出击,以诚感商,促进更多的企业来镇投资办厂,更多的项目落地,壮大工业企业规模和工业经济总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带动作用大的企业。实施质量品牌工程,落实扶持政策,积极争创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工业发展整体水平。
3、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着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中心开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大方面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2-3年内,对全镇大部份灌溉渠道和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对重要防洪堤进行建设维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旱涝保收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二是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集镇中心区建设。结合过洋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关键性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建成农贸市场、加油站,明年要建成信用社新营业大楼、建成新镇政府办公楼、东桥文化服务综合楼、东桥交通客运站。并使集镇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三是加大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力度。通过上级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村(居)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争取各村(居)要建成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一个以上体育活动设施(场所),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以整房治散建文明小区、整路治脏建配套设施、整水治臭现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整三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五是实施“大交通”战略。争取明年内对沿123县道镇境内路段全部进行路面硬化改造,建成南洋公路;加大对村庄、小区进行路面硬化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的出行条件。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对新桥等地质灾害区群众实施救灾搬迁。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民政救助体系,深入开展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关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事业,重视做好老龄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障等福利保障制度,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贾李村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贾里村---位于
西安市南郊,隶属于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
区王曲镇,在册1680
户,6800多口人,由
两个自然村组成,有
23个村民小组,是长
安区最大的行政村,号称长安第一大村。
原有可耕地7000亩,近年来因修路和单
位征地原因,现实有
耕地4800余亩。村
民的主要收入是劳
动力在外打工的收
入。为了响应党的号
召,发扬十八大精
神,西安培华学院财
会学院抽取部分学
生深入贾李村进行
调研。
贾里村村支部书记某某热情洋溢的说,全村今年来道
路硬化80%,农民的房子由原来的土坯
房换为厦房,土木房
换为平房。我们在去
贾李村的路上,也能
感受到水泥马路给
交带来的便利,给村
民带来的喜悦,土房
子几乎没有,二层甚
至多层的家户很多,有的还是小洋楼,欧
式风格的建筑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农
村生活确实跟以前
不一样了。
村支部书记指
着左手边的幼儿园向我们介绍说,现在学生已经步入远程教育,小孩子的学习有了新的保障。全村现在有三所幼儿园。不管怎么样,娃娃的学习生活是最重要的。体现了贾里村村支部书记对教育的重视。
村支部书记还提到,过去一亩地生产的粮食就是三四百斤,远远不够人们正常的生活,主要是由于化肥供不应求,而现在村民每家每亩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800到1000斤,每到收割的季节,可
以看到,人们都是用收割机收割,没有以前的手拿镰刀背朝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做饭拉风箱,现在都是电磁灶过去是土炕,现在几乎没有了。过去每家一台电视,现在都是两三台。村支部书记还有信心的表示,明年贾李村的电视信号由有线电视全部升级为数字电视。大家村民生活的变化和书记的信心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大家分成小组进行入户调查。我们调查了一位正在洗面包车的村民,他说:“过去农民只能靠微薄的农田产量维持生计,现在不一样了,党的政策好了,种地的少了,你看嘛,我这个农民都买车了。”说完就是一阵开心的笑声。映衬着他后面的小洋
楼,显得格外幸福。
在新农村建设中,贾里村两委能够贯彻落实“新农保”政策,对村民的生活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如,村中央先除了村委会大院外,还有一个大型集团集贸广
场。店铺门面、食堂、超市、理发、银行、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各种器械设施、服务基本齐全。自来水也早已入户,村内200多盏路灯。村里还有出租车三十两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贾里村各户贫富差距不大,但是仍有落后的村民。我们走访了一位90岁高龄的孟大爷,在他带我们去他家里的时候发现,他的生活条件与其他村民比起来很贫穷,据他说,他的大儿子犯了法,二儿子有房但是具
体为什么让他一个
老人住在那种漏风漏雨的房子,我们没有深入打听,因为怕伤害老大爷的心里。据孟大爷说,他每年会收到国家的补贴。但是一年几百块钱的补贴对于老人来说是杯水车薪啊~!我们看到老人的厨房几乎没有光,黑乎乎的,做饭用的锅碗都很脏,而且还是老式的拉风箱的那种灶火。
这几年国家强有力的推行富农政策,对农业进行反哺,在农村收到很大成效,现在种地不上农业税,甚至还进行
补贴,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种地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从城里又回到农村,重新投入农业生产。这几年政府提倡新农村建设,成绩还是很大的。农村普遍硬化了路面,基本做到水、电、路三通,大大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现代化设施也基本都有了,农民群众对这几年的生存状态,还是满意的。
最后,村支部书记引用胡锦涛主席的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表示了他对贾里村今后经济
等建设的信心与决心,贾里村未来的经济发展指目可待。他还鼓励调研的同学:你们是早晨八点钟的太阳,你们要趁着年轻奋力拼搏。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同学们对书记的讲话又一次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时间:2012--12--24 地点:西安市贾里村
调查人:崔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