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样例5)

时间:2019-05-12 22:3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收到区委办公室和区委农工委的通知后,我乡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人对全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xxx乡位于xx东南边缘,总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万,是个人均一亩田、五亩山的纯山区农业乡。受位于太河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的限制,乡内的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二产业除利用水资源进行开发的13家水厂外无其他工业项目。为此,乡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着重抓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已初步形成了以黄烟、林果、中草药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群众在一产的收益约计人均1000元。今年全乡共种植黄烟13000亩,中草药种植6100亩,林果产量达到1000万斤。由于今年黄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下降,全乡仅交售烟叶47万斤,销售收入105万元。受黄烟产业的影响,今年的人均纯收入较往年将会有大幅度的下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依托乡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乡党委、政府把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2001年,由齐鲁艺校投资开发的瀑布群风景区正式开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标志着我乡旅游业发展的开始,并经过实践论证,证明我乡的旅游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经过3年的运作,已逐步形成了云明山、三佛山、瀑布群等景区,景区知名度、收益和规模连年提升,旅游业已真正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乡内餐饮业、农副产品销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拓宽山区群众致富的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乡的群众收入主要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目前,全乡在外的务工人员将计2500人,占全乡劳动力的35%。乡财政收入主要靠上级拨付资金维持正常的人员工资等支出,预算外收入往年主要以黄烟特产税返还为主,今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黄烟欠收,预算外收入将会有大幅降低,正常的办公经费缺口很大,根据目前的财政体制,依靠财政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度很大。

二、发展山区经济的经验做法

在特色农业发展上,我乡根据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把黄烟、林果、中草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力争用几年的时间,培育成为xxx的支柱产业。一是宣传引导,增强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自觉性。通过广播、闭路电视、张贴标语等形式,加大对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为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乡政府出资分别组织村两委成员、群众代表到多次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组织乡内种烟大户巡回现身说法,并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重抓了专业村、示范小区、重点户建设,用种植大户的良好经济效益激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乡政府在黄烟、林果、中草药种植和水利设施建设上分别制定了奖励扶持政策,并作为对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产业效益和补助措施的激励下,提高了群众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通过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各村发展任务,对各村进行严格的考核奖惩等措施,使黄烟、林果、中草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四是加强服务与指导,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坚持向科学要效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综合服务网络。乡农科站、烟办、林业站全年向群众提供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做到产前到村巡回技术培训,发放明白纸到户,并统一供应种苗,产中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大田管理,同时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以适应市场需要。为解决产后销售问题,我们在资金、人才、政策上积极扶持市级龙头企业四季青公司的发展和个体私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引导建立了9处农产品购销网点,保证了农产品的及时销售。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们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对深厚的文化底蕴,确定了“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综合开发,逐步建成集休闲渡假、美术写生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乡的主导产业。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旅游业的更快发展。我们先后举办过杏花节、梨花节和山楂采摘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宣传xxx、增强了xxx的在外知名度的目的。建立了xxx旅游网站,全方位地介绍xxx、宣传xxx。通过宣传xxx,促进招商引资,推进xxx的旅游开发。二是抓好林木管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乱牧牛羊和乱砍滥伐给农业结构调整和旅游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乡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林地保护 做好封山禁牧工作的规定》,并成立了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分片治理,由各片长和包村干部负责,对全乡的乱牧牛羊进行了集中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乡政府出资,成立了60人的专职护林员队伍,增强了林木管护力度,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由于市场和气候变幻莫测,农业主导产业所承受的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而当前尚未出台农业入保的政策,致使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存有过多担心和疑虑,影响调整信心和积极性。

二是受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位居太河上游工业项目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乡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生产上明显处于弱势,直接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是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大的投入,根据目前的财政体制,乡财力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的难度较大,而招商引资受外部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大环境的影响,又存有一定难度,虽然我乡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要把旅游业培植成富裕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还须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见证。

四是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满足于现状,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发展欲望还不够强烈,捕捉市场和有利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敏感。

四、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今后,我们将立足xxx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乡、旅游富乡的总体思路,着重抓好服务与引导,做大做强黄烟、林果和中草药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做活旅游产业,尽快把旅游业培植成为兴乡富民产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1、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加快农业调整步伐

实践证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已真正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和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在种植品种和优化布局上下功夫。一是积极稳妥的抓好黄烟生产。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我乡群众在黄烟生产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针对今年重茬地片多灾多病,黄烟几近绝产的形势,今后必须更换新品种,转移种植烟区,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挖掘黄烟空白村和黄烟小村的潜力,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植烟区的扶持力度,逐村逐户做好宣传发动,重点培植新村、新户。同时,对老烟区实施轮茬换种,待条件成熟再发展黄烟种植。根据黄烟市场的需求和收购政策的变化,加强对黄烟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以优质求效益、稳市场。二是切实抓好林业和林果业生产。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积极引进名、优、新、特品种,强化管育结合,提升仁用杏基地建设成果和经济林的产出效益,同时加大陡坡开荒、乱砍滥伐、乱牧牛羊的治理力度,确保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巩固绿化成果。三是积极扩大中草药种植面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积极引进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加强与大型制药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拓宽销售渠道,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抓好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抓好农产品销售,确保产得出、销的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群众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四季青公司“一个绿色、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着力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基地建设,靠品牌占领市场。

2、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增加非农收入

xxx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今后我们将一手抓结构调整,一手抓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渐壮大矿泉水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的机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写生基地建设,以此带动全乡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务工经营和服务业,增加非农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健全完善乡村两级劳务输出机构,加强管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

3、坚持环境建设与保护并重,大力培植旅游产业

近几年,我乡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瀑布群、云明山、三佛山三个景区。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旅游业必将成为支撑xxx经济发展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严格保护、分布开发”的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业,尽快培植成为兴乡富民产业。一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夯实发展旅游的基础。充分利用国债防护林建设项目和部门包荒山绿化的有利时机,抓好环境绿化,并把绿化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提高绿化水平。二是抓好以经济林开发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赢。林果业是生态、生产及景观三效合一的产业,对xxx来讲,抓好经济林开发,不仅是农民增收,更重要的是绿化xxx、美化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今后,我们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逐步压缩粮田面积,发展林果种植,同时,把经济林建设与美化环境、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林开发与旅游开发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增加。三是加强管理与保护。荒山绿化种是基础,管是关键。前段时间,我们集中开展了禁牧集中整治,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了60人的林木管护队伍,并拿出专人,专职长年抓林木管护工作,今后我们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按照建设生态旅游乡的要求,重新进行乡村建设规划,并加大对乱搭乱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景区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写生基地的管理,加强对古街、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的保护,保证旅游资源和写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四是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制作专题网页、办会办节、出版专题画册、录制旅游光盘、制作《xxx风光》专题片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在外知名度;充分发挥旅游网站的作用,不断充实、改进新的内容,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洽谈会,大力招商引资,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乡的旅游资源、矿泉水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但由于我乡民资匮乏,经济薄弱,靠自身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要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最有效途径就是实行招商引资。一是加大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各种招商引资洽谈会,利用各种媒体介绍xxx的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充分发挥xxx旅游网站的作用,宣传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捕捉商机和引资信息,实行全方位招商。通过广泛有力的宣传,进一步提升在外知名度,吸引投资者来我乡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农副产品深加工、矿泉水等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二是优化投资环境,着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力制止乱牧牛羊、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大力进行植树造林。通过落实各项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为实现旅游招商、生态环境招商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化服务。对于投资者,在项目建设方面提供全程优质的服务,积极帮助协调项目建设方面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对已开工项目,积极督促投资方加大资金投入,加紧施工,保证工程进度,使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五、建议

1、农村结构调整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已由示范带动逐步替代了行政干预,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和种植大户的奖励扶持力度。

2、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山区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上级统盘考虑我乡周边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我乡尚有部分村未解决吃水、修路等问题,根据目前的财政体制,乡镇自身解决的难度较大,恳请上级根据轻重缓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加以解决。

第二篇: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调研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林农增收致富

——对加快我区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我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95.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4.7%,林木总蓄积量273.82万m3,森林覆盖率72.9%,林木绿化率73.3%,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和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4.86万亩。

乌溪江库区现有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和黄坛口乡4个乡镇,人口2.9万,区域总面积78.0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8.44万亩,规划生态公益林38.1万亩,毛竹16.5万亩。由于受独特的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依然滞后,贫困人口仍相对集中,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全区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1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竹产品加工企业155家,竹产品加工专业村53个,加工专业户3876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1000万元以上17家,5000万元以上3家。2010年,全区林业生产总值21.1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7.62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7%。

竹产业是我区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6.34万亩,立竹量6796万株,竹林面积万亩以上的竹区乡镇12个,竹区人口6.1万户1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人均拥有竹林面积3.1亩。区内现有竹加工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产品包括竹炭、竹胶模板、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五大类300多个品种。2001、2007年两次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品牌获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201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3310元。与其他农业支柱产业相比,竹产业是目前山区群众增收最多、最稳、最快的产业。

二、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林业产业增效潜力巨大,增收前景广阔

一是高效竹林增产增值潜力巨大。我区是浙江省毛竹主产区之一,全区有竹林46.34万亩,亩均年效益约为500元,而在我省经营管理好的地方已达到700元,每亩收入相差200元,整体水平偏低,增收潜力巨大。

二是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增效明显。我区有板栗4.66万亩、油茶6.04万亩,产量低效益差,产值仅为1.4亿元。

三是观光林业建设前景看好。积极发展观光林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可以加快林产品流通,加快三产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花卉种苗等新兴产业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只要合理调整结构,也有巨大的潜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当前大部分山区群众信息闭塞、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落后,林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示范基地,能够掌握技术的仍然只有少数有知识、肯接受新事物的示范户,技术推广层面不宽。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自然条件差,已经成为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瓶颈,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部分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的贷款、融资等渠道还不畅,影响了企业、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产业经营能力不强。我区林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但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70%以上的企业是为安吉、龙游等地企业生产初级产品,资源消耗量大,企业没有自身品牌,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规范,能够带动农民、组织农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还不多。

四是品牌宣传不够充分。虽然2001年荣获了“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又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但对品牌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还没有真正形成。

除此之外,乌溪江库区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高强度农业开发中的松土除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偏低,道路交通仍处于落后状态,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难题亟待破解。

三、当前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的途径

目前,山区库区农村发展“短、平、快”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增收主要有三大途径:

(一)积极发展优势林业,做大做强毛竹产业。毛竹是我区的优势和品牌,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潜力所在。按照“抓二促一推三”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竹产业为主线,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里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1、立足竹林资源培育。开展“一竹三笋”、毛竹覆盖、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培训,建设区、乡、村三级毛竹示范基地和建立林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基地、示范户制度,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开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技术,引导林农开展高效笋竹基地建设和毛竹低产低效改造,建设“千元山、万元山”,不断提升竹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竹林效益。因地制宜开展竹林道路、竹林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竹农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竹林抗旱能力,让竹产业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竹加工企业到村、到户、到基地设立初加工基地、加工点、培植加工专业村、专业户,力争万亩以上竹区乡镇原竹不出乡、千亩以上竹区村原竹不出村。通过初级加工,提升附加值。重点扶持帮助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笋制品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新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使竹制品生产朝深加工、精加工、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挖掘竹林特色文化:依托“中国竹炭之乡”、竹炭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办“中国竹炭文化节”,建设“竹炭培训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和展示,力争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充分挖掘以竹海风光、溪涧瀑布为典型的竹乡自然风光,按照“观赏性、科普性、参与性、趣味性”要求,建设竹林生态休闲示范基地、观光教育园区,积极发展以竹区农民家庭为接待点、以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倾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观光、游览消费为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竹林旅游品牌。

4、开展竹林复合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山区库区竹农在竹林环境内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立体栽培食用菌、观赏花卉苗木、珍贵药材、耐荫绿肥、饲料、茶叶、饲养益鸟珍禽,形成竹、笋、菌、药、饲、花、禽等复合经营技术和生态立体开发模式,并充分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为竹林寻找更多经济亮点,为山区库区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路子。

(二)加强基地抚育改造,培育壮大油茶产业。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材用价值,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油茶在我区各地均有种植和分布,尤以上方、灰坪、峡川、湖南、岭洋等地最为集中。油茶产业不仅是我区农村的传统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景产业。目前,我区油茶加工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主要以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和衢州市开源油脂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其中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较好。

我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应该把油茶产业作为山区库区农村的一个大产业来抓,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

1、实施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垦复抚育、开挖竹节沟、修枝、嫁接换冠、良种补植、土壤覆盖、科学采收等综合措施,改造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建设丰产栽培基地。推广应用油茶生产专用新肥料和新农药,提高单位面积油茶籽产量和油茶产油率。采用长林3号、4号、21号、23号、40号等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新建优良新品种林,增加油茶后备资源。鼓励发展油茶幼林间种套种农林作物复合模式,支持开展林区养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经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林地产出,解决油茶投产前期林农收益问题。

2、加快油茶良种推广。引进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良种,建立一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力推广芽苗砧嫁接等先进育苗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实行定点育苗、定向供应,按照多品系科学搭配栽培的要求,推广良种壮苗栽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

3、实施精品战略。扶持重点山茶油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挖掘油茶副产品的潜力。加强茶壳、茶饼和茶粕的综合利用,进行化妆品油、茶皂素和茶仁酚等新产品的开发,拉长油茶加工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油茶的效益。

(三)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传统产业效益。林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库区林农的投资积极性,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而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和深度开发,实行上中下多层复合经营,立体综合利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林业经营形式。具有周期短、品种多等特点,既适合规模经营,也适合分户经营,能有效地弥补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是山区库区群众发展林业和促进增收的重要经营形式。发展林下经济,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区林下经济目前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充分依托创建森林城市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高效笋竹栽培、林下养殖、林间套种、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经营模式。

一是高效笋竹模式。在全区12个重点竹区乡镇开展毛竹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重点推广毛竹春笋冬出覆盖技术、“一竹三笋”等先进技术,引导林农培育建设高效笋竹基地,通过运用林地覆盖增温措施,调整出笋时间和产量,使竹林效益成倍增长。

二是林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的林牧、林禽等林下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森林食品饲养基地。充分利用林下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水份和活动场地,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鸡、鸭、鹅等,利用林下活动空间大,草场资源丰富的林地,放养或圈养森林猪、森林牛、森林羊、森林兔等,生产市场畅销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

三是林间套种模式。充分利用板栗林、山垅田、退耕还林地和其他未成林的林地,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模式,种植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或野生园艺花卉,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森林蔬菜或黑木耳、香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推动板栗林内套种毛竹、香榧、茶叶,并逐步将板栗林改造成为竹林、香榧林。

四是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依托区内森林植被丰富、库区水质优良、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极佳的优势和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块国家级公园“金字招牌”,加大对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地理和民俗资源,结合乡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加大旅游设施和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项设施投入,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培育农家乐特色旅游村,提升“农家乐”旅游层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衢江区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四篇: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祝家营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扶持家庭经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集体经济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此我乡对祝家营村做了深入地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灵宝市西阎乡祝家营村位于西阎乡政府北2公里处,距离灵宝高**站和连霍高速灵西出口较近,南近310国道,交通较为便利,村共有11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570户,2384口人,党员80名,耕地面积5800亩。该村有四大千亩基地、三个模板厂、七个棉花加工厂、两个果干加工厂、两个养猪厂、五十个小型养殖厂、一个休闲洗浴餐饮为一体的度假中心。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5元。200套的新型农村社区连排小院,配套的卫生中心都在施工阶段,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

2、发展模式和途径

祝家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对外招商、大力扶持、政策优惠、以上游带动下游配套产业发展的思路,村干部在支部书记王电吉的带领下,多次到外地考察,探索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1)东来木业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本地多数木料运输到外地的板厂加工后再以较高的价格输入到本地市场。村双委积极探讨,研究决定将客商引进到村。由村里提供经营场所,客商负责经营,群众融资参与,三方结合,互惠互利,增加了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同时转移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劳动力缺少的困境。经过努力东来木业在祝家营村成功落户,而且发展的十分壮大,总投资超过千万元,带动了五个中型树皮厂的加工,成品模板院校****,年创收500余万元。

(2)西阎乡棉花种植面积较广,一河之隔的山西棉花种植面积也较大,考虑到这些条件,村双委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棉花加工厂,提供优惠政策,跑资金,安排电源、建厂房,党员张增高看准机会,采购先进设备,学习专业技术,办起了第一个棉花加工厂,带动村里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初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他的号召下,村先后办起了7个大型先进的棉花加工厂,安排了近百人的劳动力,激活了百辆车的运输,解决了群众的卖花难的问题,推动了村经济快速发展。

(3)村农贸市场,该村是中华巨葱种植第一村,瓜棉套(农户承包滩地)上万亩,销售十分困难,村双委研究建起第一个村农贸市场,市场有专门人员管理,为群众联系货源、招客商,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问题。

(4)祝家营村群众思想灵活,经济发展意识强,村两委联合村经济能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30亩土地,发展特色农家乐产业,投资建成槐香园度假村。安置群众60多名,配套特色类农业种植120亩,在安置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3、发展效果和前景

东来木业落户祝家营后,带动村民发展五个小型板材厂,主要做木材原料的粗加工,为东来木业提供原料。累计投资500万元的板材加工厂经过滚动发展,年加工板材2000方,安排就业50余人,年增加集体收入110万元。为增加集体收入、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党员张增高发展棉花加工,带动6户群众也办起了棉花加工厂,年加工棉花900余吨,产值达2100万元。槐香园度假村依托周边特色种植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季节采摘,就地加工土色土香的农家特色庄园,解决农民增收,安置群众就业,形成农村发展的新方向,仅此一项,周边120亩土地可增收1600元。

4、主要特点和经验

结合祝家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由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经济落后村转变成为人均纯收入7785元的先进示范村,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如下:

1、要配强班子。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村班子来作支撑,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2、要找准路子。要摸清村情和群众意愿,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好村级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规划。同时,乡党委、政府要抓好指导,整合资源,落实好帮扶工作,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5、意见建议

1、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一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要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三要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切实履行村务公开制度。

2、要优化政策,加强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惠的政策扶持,离不开优越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我乡现还处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起步阶段,各项政策的扶持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应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创业启动资金、项目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二是合理配置好村级土地使用权。不少村干部反映说:“上面只要给政策他们就有办法”。在不违反政策的原则下,适度给村里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将能给村里解决大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在用地、税收、信贷、用电等方面,各有关部门都要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

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下载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新)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有力推动南彰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南......

    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5篇材料)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发展状况农村经济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

    关于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 调 研 报 告 沁源县中小企业局局长 张五一 根椐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我们自3......

    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xx大精神,弘扬道德新风,教育农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交通工具、高档消费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不......

    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五篇范例)

    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

    南阳市私营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定稿)

    南阳市私营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完成情况。卧龙区中小企业数1137个,从业49127人,完成营业收入76.26亿元,增长42%;总产值76.3亿元,增长40.9%;完成增加值22.52亿元......

    乡镇劳务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