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露寺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甘露寺村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状况
调研报告
(资中县农业局下派干部魏杰)
一、目前经济发展状况
甘露寺村位于甘露镇腹地,为甘露镇政府所在地,滨临沱江河。该村为内江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干部群众的素质较高,是全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现辖区11个社,总人口1749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518人,全村耕地面积1973亩,属于典型农业村。近年来,该村狠抓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不懈的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已初步形成以枇杷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布局。2009年,全村共种植优质枇杷面积1693亩,枇杷产量达125万公斤,收入达845万元,该村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共养殖生猪达3200余头,收入300余万元。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380元,在全县、全镇均属前列。
二、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主导产业枇杷品种老化
今年全村共种植优质枇杷1693亩,老品种洞庭、茂木种植面积达984.3亩,达总数的60%,新品种大五星、早钟六号种植面积仅655.6亩,只占40%。2009年,在枇杷形色、果质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大五星、早钟六号的收购价格是洞庭、茂木等老品种收购价格的2.8倍,品种上的差异造成了收入上的悬殊。枇杷品种的老化严重制约了我村经济的发展。
(二)劳动力外流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亟待加强
我村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达518人,占全村青壮年劳动力的40%,劳动力的外流使我村剩余人口构建成了“389961”部队(妇女、老人、儿童),劳动力外流,造成生产能力低下,影响村民收入。另外,我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村上一部分便民路路面已开口破裂、几处灌溉水渠也发生暴裂渗水、淤泥阻塞等现象,村上的高音广播、电排等基础设施也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导致无法使用。由于我村民资匮乏,又缺乏上级资金的支持,软、硬件基础设施都得不到及时的完善与维护,阻碍了我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落后是无法高产增效的“硬伤”,地理位置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
我村虽为镇政府所在地,但离县城较远,信息也较闭塞,农户缺乏先进的枇杷管理经验,对枇杷的土肥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等方面都很难做到位,影响了枇杷的增产;同时,信息闭塞还导致农户捕捉市场和有利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敏感,对收入造成了直接影响;再有,我村地处沱江河上游的特殊位置,客观因素制约了工业项目的发展,我村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生产上明显处于弱势,直接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生态旅游还未得到开发
我村滨临沱江河,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甘露寺,又有枇杷为主导产业,山青水秀完全具备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但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前提是必须有大的投入,我村经济基础薄弱,而
招商引资受我村外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还需要基础条件的改善和项目资金的投入。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和措施
今后,我们将立足甘露寺村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村,第三产业富村的总体思路,着重抓好服务与引导,做大做强枇杷主导产业,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猪---沼---肥---果”生态循环经济,将村民养猪产生的猪粪实现了沼气净化,再利用其粪水灌溉枇杷树,生产绿色水果,实现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招商引资,做活第三产业,争取尽快培植成兴村富民产业,促进我村经济发展。
(一)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我村要充分利用全面发展枇杷主导产业的优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加强综合管理,改良枇杷品种,打造“中露”牌无公害水果优质品牌,拓宽销售市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互融共进,提高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步伐,争取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二)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实践证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枇杷种植,是我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形势和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整政策,必须在种植品种上下功夫。我村洞庭、茂木等老品
种不论在外形还是在口感上都与大五星、早钟六号等优势品种有较大差距,从今年开始,全村要陆续更换新品种,争取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品种更替。另外,我村只有完善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央支农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争取在新的一年新增蓄水池9口,石田坎4根,排洪沟2公里,石河堰1道,便民路5.5公里,安置滴灌管道1000米,整治蓄水池12口,整治山坪塘10口,维护便民路2.7公里,渠系维修5000米以上,更换高音广播2个。
(三)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我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青壮年劳动力1000余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与县农业局、县就业局劳务输出中心等单位联系,在我村全面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劳务输出培训,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劳务输出;一方面提高村民现代农业知识,一方面把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保障合法权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我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我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我村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由于我村民资匮乏,经济薄弱,靠自身发展壮大有一定难度,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招商引资。
1、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外宣传,宣传自身资源优势,捕捉商机和引资信息,实行全方位招商;
2、要优化本村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维护,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3、营造良好和谐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入,打造以“中露”枇杷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品牌,实现村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促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篇:甘露寺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甘露寺村基层党建工作
调研报告
(资中县农业局下派干部魏杰)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九十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我党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作为一名下派到基层任挂职党支部副书记的下派干部,笔者在两年的下派时间内,通过参加甘露寺村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深入党员家中走访调研等方式,掌握了近几年来甘露寺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现将调研结果做如下汇报。
一、甘露寺村基层组织现状
近几年来,甘露寺村党支部在甘露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建立健全了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甘露寺村党组织健全,现有党员92人,占全村总人口3.5%,遍布各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得到广大村民的信赖和拥护。
(一)、村党组织建设较为健全,党支部有4名支部委
1员,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名,村主任1名,全村9个村民小组,80%的小组长均为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小组长各有分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任务。
(二)、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支部一班人能带头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农村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能够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尤其是稳定和谐、产业发展、计划生育等工作;涉及村里重大事项坚持一事一议、集体决定,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村党支部工作创新抓得好。甘露寺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全面发展枇杷主导产业的优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走和谐发展的路子,加强综合管理,改良枇杷品种,打造“中露”牌无公害水果优质品牌,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拓宽销售市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建设互融共进,提高基层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步伐,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老党员德高望重,能够参与支部和村里重要事项的决策,积极支持“两委”工作,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年富力强的党员推动发展的作用发挥较好,这些党员中大部分是枇杷种植大户、生猪养殖大
户,普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和带领村民致富。
(五)、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抓得好。甘露寺村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学用计划,坚持每月一次党员远程教育活动。二是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用工作的积极性,抓好学用典型的培育和推介,让党员干部看到远程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作用。三是针对不同对象学习不同内容,拓展和延伸远教站点的教育服务功能,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需求。
二、甘露寺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新党员发展缓慢。现有92名党员,平均年龄58.9岁,最小24岁,最大85岁;大专、本科学历3人,高中学历15人,初中及以下74人。近年来,虽然每年村里都发展1—2名党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等问题。村里有很多文化较高的青年在外务工,又没有固定的地点,给我村的党组织如何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够,缺少开展党建活动的载体。村里每年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仅两三次,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均为会议、学习文件的形式,外出务工的党员游离于管理之外。由于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以开展文娱活动、演讲比赛等手段提高党员、群众的思想水平,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党员之间、党群之间、群众之间的交流空间不足,弱化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两年来,我村虽然采取新办农村网络教育平台等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等问题。
三、加强和改善甘露寺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全面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没有一个好的载体,即使党员有发挥先进性的愿望,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建设、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增强广大党员的发展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探索出一条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二)、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优化党员年龄结构。
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把握”的党员。二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气和活力。要严厉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反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甘露寺村党支部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致富。下一步主要重抓四项工作:一是抓工程项目。争取国家支农资金的扶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特色产业。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地理优势,引导农民群众继续发展“中露”牌枇杷特色产业。三是是抓科技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与科普书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一些先进科学技术,聘请农业果技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为农民群众讲授枇杷科学管理知识,增加经济效益。四是抓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渠道,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村中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倡导农村新风尚 和谐共建新农村。甘露寺村要
紧紧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全村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新风尚。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村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四篇: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祝家营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扶持家庭经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集体经济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此我乡对祝家营村做了深入地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灵宝市西阎乡祝家营村位于西阎乡政府北2公里处,距离灵宝高**站和连霍高速灵西出口较近,南近310国道,交通较为便利,村共有11个村民组,5个自然村570户,2384口人,党员80名,耕地面积5800亩。该村有四大千亩基地、三个模板厂、七个棉花加工厂、两个果干加工厂、两个养猪厂、五十个小型养殖厂、一个休闲洗浴餐饮为一体的度假中心。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85元。200套的新型农村社区连排小院,配套的卫生中心都在施工阶段,预计2014年投入使用。
2、发展模式和途径
祝家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采取对外招商、大力扶持、政策优惠、以上游带动下游配套产业发展的思路,村干部在支部书记王电吉的带领下,多次到外地考察,探索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1)东来木业经过多次考察,发现本地多数木料运输到外地的板厂加工后再以较高的价格输入到本地市场。村双委积极探讨,研究决定将客商引进到村。由村里提供经营场所,客商负责经营,群众融资参与,三方结合,互惠互利,增加了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同时转移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劳动力缺少的困境。经过努力东来木业在祝家营村成功落户,而且发展的十分壮大,总投资超过千万元,带动了五个中型树皮厂的加工,成品模板院校****,年创收500余万元。
(2)西阎乡棉花种植面积较广,一河之隔的山西棉花种植面积也较大,考虑到这些条件,村双委积极鼓励村民发展棉花加工厂,提供优惠政策,跑资金,安排电源、建厂房,党员张增高看准机会,采购先进设备,学习专业技术,办起了第一个棉花加工厂,带动村里经济发展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初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他的号召下,村先后办起了7个大型先进的棉花加工厂,安排了近百人的劳动力,激活了百辆车的运输,解决了群众的卖花难的问题,推动了村经济快速发展。
(3)村农贸市场,该村是中华巨葱种植第一村,瓜棉套(农户承包滩地)上万亩,销售十分困难,村双委研究建起第一个村农贸市场,市场有专门人员管理,为群众联系货源、招客商,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问题。
(4)祝家营村群众思想灵活,经济发展意识强,村两委联合村经济能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30亩土地,发展特色农家乐产业,投资建成槐香园度假村。安置群众60多名,配套特色类农业种植120亩,在安置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3、发展效果和前景
东来木业落户祝家营后,带动村民发展五个小型板材厂,主要做木材原料的粗加工,为东来木业提供原料。累计投资500万元的板材加工厂经过滚动发展,年加工板材2000方,安排就业50余人,年增加集体收入110万元。为增加集体收入、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党员张增高发展棉花加工,带动6户群众也办起了棉花加工厂,年加工棉花900余吨,产值达2100万元。槐香园度假村依托周边特色种植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季节采摘,就地加工土色土香的农家特色庄园,解决农民增收,安置群众就业,形成农村发展的新方向,仅此一项,周边120亩土地可增收1600元。
4、主要特点和经验
结合祝家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由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经济落后村转变成为人均纯收入7785元的先进示范村,从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如下:
1、要配强班子。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村班子来作支撑,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2、要找准路子。要摸清村情和群众意愿,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好村级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规划。同时,乡党委、政府要抓好指导,整合资源,落实好帮扶工作,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5、意见建议
1、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一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要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三要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切实履行村务公开制度。
2、要优化政策,加强扶持
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惠的政策扶持,离不开优越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我乡现还处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起步阶段,各项政策的扶持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应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创业启动资金、项目贷款贴息和信用担保等。二是合理配置好村级土地使用权。不少村干部反映说:“上面只要给政策他们就有办法”。在不违反政策的原则下,适度给村里一定的土地使用权将能给村里解决大问题。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项目,在用地、税收、信贷、用电等方面,各有关部门都要给予政策优惠,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
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