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最终五篇)

时间:2021-02-02 19:2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就业载体基本情况,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就业容量和发展思路,更好的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市就业局、市生态移民局组成联合调研组,通过调查基础数据、实地走访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68个贫困乡、615个贫困村共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8个,计划搬迁29150户1161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70户8054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9.35%;

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80户35602人,占搬迁总人数的30.65%;

自然村寨整体搬迁752个,共12677户52866人,占搬迁总人数的45.52%。截至2019年3月底,全市已搬迁入住77010人,占“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人口116142人的66.31%。

(一)县区安置点情况。六枝特区计划建设安置点12个,搬迁4194户165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40户11076人,占搬迁人数的66.73%。盘州市计划建设安置点33个,搬迁7564户294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37户21906人,占搬迁人数的74.28%。水城县计划建设安置点24个,搬迁15305户608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54户41551人,占搬迁人数的68.29%。钟山区计划建设7个,搬迁1679户72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1户5584人,占搬迁人数的77.35%。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计划建设安置点2个,搬迁408户19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户423人,占搬迁人数的21.21%。

(二)安置点地域分布和规模。从地域分布看:县城安置点19个,搬迁72244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2.2%;

集镇安置点26个,搬迁2687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23.14%;

农村及其他安置点33个,搬迁17028人,占搬迁总人数的14.66%。按规模看:200户以下的安置点有42个,200~500户的有20个,500~1000户的有8个,1000户以上的有8个。

二、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情况

就业载体主要包括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周边已创办的各类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扶贫基地、就业创业基地,以及带动就业情况较好的各类生产加工服务主体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截至2019年4月,全市已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85个。其中,扶贫车间20个、企业及扶贫工厂43个、就业扶贫基地11个、其它实体11个,本地兴建企业实体52个、外地招商企业33个。

(一)就业载体覆盖程度。85个就业载体覆盖2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为35.90%。分布在安置相对集中的城镇及其周边交通便利的区域。

从县区覆盖情况看:六枝特区8个就业载体覆盖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盘州市31个就业载体覆盖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水城县32个就业载体覆盖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41.18%;

钟山区11个就业载体覆盖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33.33%;

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就业载体覆盖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覆盖率50%。

从覆盖安置点规模看:就业载体覆盖500户以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个,500户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就业载体全覆盖。

(二)就业载体的行业分布情况。85个就业载体涉及行业主要包括:电子产业14个、建材新能源新材料6个、鞋服加工20个、食品餐饮12个、种植养殖14个、铝产业4个、采矿业3个、观光旅游3个、机械设备加工4个、零售1个、包装2个、劳务输出派遣1个、物管1个。其中,六枝特区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盘州市以种植养殖和电子产业为主,水城县以鞋服加工、电子产业、铝产业、采矿业为主,钟山区以食品餐饮和服装生产为主,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鞋服加工为主。

(三)就业载体带动就业情况。85个就业载体带动就业1461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112人,仅占7.6%。部分就业载体虽然带动就业人数多,但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人数较少。例如:建设在盘州市两河安置点1公里处的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就业116人,其中仅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人;

水城经开区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就业149人,其中只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人;

六枝岩脚的琳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就业800人,其中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

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动力结构及培训就业现状

(一)劳动力结构。全市已搬迁的77010人中,16周岁以上劳动年龄人数为54224人,其中正常劳动力38278人、不具备劳动能力15946人(在校生10385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1147人、残疾人929人、其他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3485人)。

按劳动年龄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16~24周岁9216人,占正常劳动力的24.08%;

25~34周岁8743人,占22.84%;

35~45周岁10304人,占26.92%;

45周岁以上10015人,占26.16%。由此可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16~45周岁的占73.84%,以青壮年为主。

从文化程度来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412人,占正常劳动力的48.10%;

初中文化程度17146人,占44.79%;

高中文化程度1710人,占4.47%;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10人,占2.64%。由此可见,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2.89%,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从性别结构来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正常劳动力中,男性20993人,占正常劳动力的54.84%;

女性17285人,占45.16%。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男女比例为1.21:1。

(二)培训情况。近年来,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周边企业用工、群众培训意愿等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4219人次,主要开展物业管理、育婴师、家政服务、手绣、护林、农村实用技术等培训,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8337人,培训后就业率58.63%。

(三)就业情况。截至2019年3月底,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6407户30079人(其中创业48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按就业区域分,县内就业17091人,占56.82%;

县外省内就业3013人,占10.02%;

省外就业9975人,占33.16%。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县内就业为主。

按就业渠道分,扶贫车间吸纳就业537人,占1.79%;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583人,占1.94%;

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682人,占2.27%;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793人,占2.64%;

单位就业3880人,占12.9%;

灵活就业12990人,占43.19%;

扶贫基地吸纳就业199人,占0.66%;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吸纳就业293人,占0.97%;

其他方式就业10122人,占33.65%。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以灵活就业为主,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带动就业不够明显。

按就业类别分,服务业就业6666人,占22.16%;

建筑业就业4787人,占15.91%;

制造业就业7444人,占24.75%,其他11182人,占37.18%。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就业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未实现就业8199人。从年龄和文化程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小和偏大的群体中,以16~24周岁及45周岁以上人员为主,分别为3289人和2116人,分别占40.11%和25.81%。文化程度以初中和小学及以下为主,分别为3296人和3934人,分别占40.20%和47.98%,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全市未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有就业愿望的人数为4158人,占50.71%,整体就业愿望不强。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的就业载体建设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仍然没有较好发挥出就地、就近吸纳搬迁群众的作用,促进搬迁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及高质量就业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缺乏整体规划且未实现全覆盖。各县(市、特区、区)没有根据搬迁点的实际情况制定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就业载体大部分是安置点周边原有的产业,只有一部分鞋服加工和电子生产类等产业是搬迁安置后引进的。同时,就业载体的覆盖率较低,绝大多数只覆盖了城镇500户以上的安置点,乡村安置点缺乏就业载体支撑。

(二)吸纳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不足。本次调研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就业载体虽然解决了1.4万余人的就业,但搬迁群众占比不到10%。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适合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二是就业载体整体工资水平偏低,对搬迁群众缺乏吸引力。

(三)指导扶持力度不够。就业载体的引进培育主要以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为主,还未形成引进、培育、扶持、指导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就业载体的扶持政策包括厂房使用或场租减免的招商引资政策、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吸纳就业培训政策等等,涉及多个部门,政策合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搬迁群众就业质量不高。从本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看,具备就业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为78.58%,搬迁家庭整体实现“一户一就业”,搬迁群众的就业总体保持稳定。但是,搬迁群众的整体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就业形式以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为主(指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就业但因流动性较强无法掌握具体务工地点和收入的就业),这部分群众虽然从统计层面上实现就业,但收入不稳定,就业稳定性较差,介于就业和失业的边沿。

(五)未就业搬迁群众就业帮扶难度较大。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中,具备就业能力而未就业的占21.42%,这部分群体中有就业意愿的又只占一半,就业积极性不高,从年龄结构看,16~24周岁的未就业人员有3289人,占40.11%,这部分群体恰恰是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就业帮扶。

五、工作建议

(一)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布局。为从根本上解决安置点的后续发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应立足当地安置点的劳动力结构、企业规模、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制定安置点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产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在保证一定规模安置点产业布局的同时,兼顾人数较多的乡镇、村安置点。

(二)充分开发适合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引导就业载体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充分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开发群众就业意愿较强、对文化技能要求较低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物流配送、建筑加工等行业的就业岗位,精准匹配就业人员和岗位,同等条件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三)加强对就业载体的指导扶持力度。由市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召集相关部门梳理汇总扶持就业载体发展的政策,发挥招商引资、引进培育易地扶贫点产业的政策效应。各县(市、特区、区)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对引进培育就业载体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就业载体发展壮大,增强它们吸纳搬迁群众就业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水平。做好岗位储备,确保有充足的就业岗位能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动态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状况,积极应对搬迁群众的失业风险。为搬迁群众“量身定做”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对搬迁到城镇、已经完全脱离农业的“新市民”要下大力气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切忌“大水漫灌”式的培训。结合安置点的实际情况,有序引导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分层次、分需求的培训。

(五)切实做好未就业搬迁群众帮扶工作。提高安置点就业服务能力,全面掌握未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对有就业意愿的,实行定期销号制度,确保就业帮扶到位。积极动员年龄偏低的辍学青年参加职业教育,增强就业能力。设置城镇低保人员过渡期,避免出现就业即“脱保”,造成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他们主动就业的积极性。针对年龄偏大的未就业搬迁群众开发公益专岗,促使其就地、就近、多渠道就业,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第二篇:汾西易地扶贫搬迁府底垣安置点建设项目

汾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府底垣安置点建设项目

现场照片

项目选址现状

项目西南侧汽车站

项目西南桃临线

第三篇: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2008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2003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3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2003年以来,我州7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2003——2007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临夏县13个、广河县7个、和政县8个、积石山县6个、东乡县7个、永靖县10个、康乐县3个。批准总投资23207.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8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临夏县建成9个,占计划的69%;和政县建成6个,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50%;广河县建成3个,占计划的42.8%;永靖县建成5个,占计划的50%;康乐县建成1个,占计划的33%;东乡县建成2个,占计划的28.6%。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26%;11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20.3%,其中2007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178万元,占计划的78.8%,其中:临夏县到位1566万元,占计划的100%;康乐县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4.2%;广河县到位1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6%;永靖县到位2375万元,占计划的88.7%;东乡县到位1408万元,占计划的86.4%;和政县到位1158万元,占计划的66.7%。州财政局已将2003——2007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55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①群众参与自建模式:如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永靖县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成县、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②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如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永靖县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③县上统一建设模式:如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等在建设2003——2005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从2003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3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和政县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03——2007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截止2008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7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3.7%、47.7%、46.6%。康乐县2004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05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2006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007年的12个安置点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2003——2007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4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20万元,占计划的22.8%,整合资金755.7万元,占计划的26.24%,两项资金缺口达3543.3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03——2007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9.4%,户均达1.2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1652万元,占计划的24.2%。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广河县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00元,为全州最低。和政县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实的情况。

4、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如康乐县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的土地,使群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

5、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群众增收渠道仍然狭窄。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后续产业开发投入不足、组织引导不力,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大多数群众仍然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收入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仍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状态,整体面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本上都属于就近搬迁,将原来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的散居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到本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只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耕作生产仍然依靠原有土地,安置点与耕地相距较远,造成生产与生活的极大不便,生产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支撑,难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二是对安置点群众的就业培训力度不大,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不够,群众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方式。三是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意识还不够强。

6、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资金管理不到位,部分县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存在挤占、挪用、滞留等问题。二是由于省上的有些政策规定和我州实际存在一定差异,部分领导和干部对这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由于大部分县还没有完成搬迁群众的户口划转工作,有些安置点村社组织还没有建立,仍由迁出地管理,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四是群众参与建设项目的程度不高,存在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现象。五是项目验收工作滞后,截止目前,我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还没有一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

三、意见建议

省上对易地扶贫搬迁在政策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处在试点阶段,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要完全按政策规定实现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的目标等要求,项目实施中困难较多,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加大向上汇报力度,争取符合我州实际的政策。一是针对我州各县多山区,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汇报力度,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不适合我州实际和现状的某些硬性规定,使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变通有关实施细则并能够特许我州在搬迁模式上采取分散搬迁,安置模式上采取集中、分散、插花安置的办法,集中安置以20—30户左右为宜。使搬迁、安置形式更加符合我州实际。二是应根据我州县穷、民穷现状和建设成本持续涨价的实际,争取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尽量减少县级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比例,切实提高扶贫成效,真正使易地搬迁成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2、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全面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发挥项目最大扶贫效益。在今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建设中应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一公开”就是公开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实施单位等主要内容,实行阳光工程。“两参与”就是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制定,使之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断提高项目论证的科学性、民主性;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既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又让群众自觉进行监督,有效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一测评”就是项目建成后组织开展受益群众满意度测评。

3、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规划。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易地扶贫搬迁应抓好四个重点环节:一是认真开展摸底调查,选准搬迁对象、摸清安置区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最佳实施方案。二是合理确定安置地。在调查摸清安置区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电视、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和评估后续产业发展潜力及群众就业机会,择优确立安置地。三是做深做实做透基础工作,积极开展搬迁户安置区宅基地划拨,耕地置换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四是科学规划易地搬迁实施方案,科学分配建设资金,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4、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资金整合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实施成功的保证。为此,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把国家其它专项资金整合到项目区,增加投资额度,发挥资金整体效益。在保持管理渠道不变、资金使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整合整村推进、退耕还林、人畜饮水、农村能源、乡村公路、社会事业、国土整治、基层政权建设、农网改造及其他扶贫资金和“两基”资金,集中用于试点工程建设,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充分调动水利、电力、交通、教育等部门的积极性,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解决安置区路、水、电、医、学校、户籍等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5、积极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在加强改善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科学培育主导产业,积极落实保障措施,引导群众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努力实现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四至五年发展、六年后致富的目标。一是依托迁入区资源优势,面向市场,科学指导,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按照农牧结合和集约化经营的思想发展生产,整合产业发展项目,完善养畜暖棚等后续产业配套工程建设。.如建设牛羊养殖村、蔬菜基地村等。二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将搬迁户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引导他们发展商品经营、运输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城镇活力,壮大城镇规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加大劳务培训和输转力度。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作为劳动力培训的重点,分批分次开展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鼓励开展自主创业,并通过政府组织输转和帮助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6、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州政府对各县目标考核内容。同时,建立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的督查机制,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各县提高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发挥良好效益。

7、积极推广新的建设模式。各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从调研来看,临夏县沙楞沟安置点采取了群众参与式建设模式,实行国家投资阳光补助方式,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了县级配套的压力。这一模式符合我州贫困山区群众搬迁的实际,确保了建设质量、建设进度和入住率,建议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在全州进行交流、推广。

第四篇:整体搬迁安置状况调研报告(最终版)

为尽快启动**乡**村**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安置项目,充分考虑搬迁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乡于2009年5月初对搬迁点和安置条件等进一步进行了实地祥细地调查分析,现就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于1955年移民下坝进驻,隶属**乡**村,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距乡人民政府10公里,有农户85户353人,有耕地890亩,其中水田266亩,旱地624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2008年末,人均占有粮食30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距村委会、村完小及卫生室5公里,群众赶集、子女入学就医等条件不好。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2005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煤矿的基本情况

崩龙田煤矿原属**农场(现保山监狱)的自办煤矿,1958年始建小煤窑供农场自用,开采区在**河的西岸。1988年扩建到2万吨。1993年扩至3—4万吨/年。1995年扩建至6万吨。后来昌宁红星煤矿与崩龙田煤矿同时就大河东侧**村民小组下面的储煤开采作了规划设计,但因技术投资等原因,两家业主都未开工,后经昌宁县人民政府出面与**农场协商,经云南省保山监狱管理局批准,于2000年两家共同联合开发,当时地质灾害点下面储煤的采矿权属昌宁红星煤矿。联合时,农场以河西储煤和资产入股,控股65%,昌宁红星煤矿以河东储煤和200万元入股,控股35%。于2000年3月正式联合运营,2000年底红星煤矿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撤回,由监狱单方进行管理经营。每生产一吨煤支付给红星煤矿10元。2004年改为9元/吨。现开采规模已达9万吨/年。开采区于2005年跨河延伸到**河东岸**村民小组驻地下边,现为主矿区。到目前为止,矿区河东岸地下储煤仍有900多万吨,可采储煤400多万吨,按现有开采能力可供近50年开采。

二、受灾情况

(一)居住区受灾情况:该村民小组座落于**盆地北段东部边山坝结合部位的缓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主体结构松散,稳定性差。加之主灌渠上东沟以南北走向从寨子上边通过。2005年以来,由于受崩龙田煤矿跨河采煤的影响,上东沟以下地表出现渗水,**村民小组85户农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地表滑坡造成62户住房墙体拉裂变形,至今为止,已有5户人家8栋房屋倒塌拆除。目前旱季仍有6户人家的面房畜圈里出水,且出水量在增加。房屋基础被软化,造成垮塌的可能性很大,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二)生产区受灾情况:

在居住地受灾的同时,下边近300亩的耕地地表出现凹陷和变形,田间道路和灌溉沟渠受到严重破坏长达近1公里,造成耕种困难,现已由水田改为旱地,农户收益明显受到影响。此变形的地表下面是煤矿的主采煤区,通风口就在农户居住地的下边。

(三)群众意愿: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生存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村民住房墙体拉裂、房屋倒塌等问题,多数群众普遍认为是崩龙田煤矿采煤所致,反应强烈,并引起多次群体上访事件。群众要求搬迁到地质稳定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解决**小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灾情处置方案

(一)总体处置方案

1、搬迁规模:鉴于灾情明显,危害较大,**村民小组应实行一次性整体搬迁,转移安置85户353人,宅基地按户均220㎡划拨给搬迁农户。房屋建设的结构和投资由农户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自行决定。

2、安置点选择:迁入区选择在**乡**村**村民小组黄家大地,土地权属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不需作调整。地势相对平缓,地质稳定性好,土壤以红壤土为主,且远离矿区,地质条件能满足搬迁安置需要。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

3、建设内容及规划:安置点的建设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标准,超前合理规划。建设内容根据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安居建房85户;村庄道路及弹石路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6.5公里;活动场地、电力设施、灌溉沟渠等来组织设计。

4、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项目估算总投资768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补助资金193万元,保山监狱承诺补助资金220万元,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投入25万元,村民自筹30万元,缺口资金300万元。

(二)乡级前期工作情况

在灾情发生后,**乡在考虑到需要搬迁时,一是积极协调各方,请昌宁水利局勘测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设计队帮助完成了皇家大地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代可行性报告),并报国家批准。二是在群众上访、思想不稳定时做了正确引导维护稳定工作。三是小项目捆绑上到位一个实施一个,完成了人畜饮水主管道架设,活动场地建设等投资近20万元。

(三)需县级帮助解决的事项

1、为确保整体搬迁的顺利实施,请县人民政府帮助协调保山监狱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适当增加补助资金,参照卡斯大水平新村村民小组因采煤影响搬迁补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520万元,在原承诺的基础上追加补助资金300万元。

2、部门支持,合力攻坚。请县直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具体内容为:

发改局:帮助协调国家易地搬迁项目尽快下达实施;对村民房屋进行资产评估。

建设局:帮助对安置点进行规划、设计并提供建设技术指导。

水利局:帮助给予安置点人畜饮水项目支持和帮助。

国土局:帮助办理安置点农户宅基地使用手续,对安置点作出地质灾害评估;将迁出区列入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耕地恢复。

交通局:帮助解决部分公路建设资金,并提供建设技术支持。

新农办:帮助将安置点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予以资金支持。

电力公司:帮助将安置点通电工程列入电网改造项目予以支持。

经贸局:协调红星煤矿给予村民部份建房补助。协调保山监狱及早拨付补助资金。

财政局:对申报的**村民小组一事一议项目予以资金倾斜和支持。

地震局:帮助将搬迁户列入地震民居房补助。

扶贫办:帮助将**村民小组搬迁列入扶贫易地搬迁项目进行申报。

司法局:帮助调处解决疑难矛盾纠纷,开展法制政策宣传、维护社会稳定。

公安局:帮助搞好搬迁安置社会稳定工作。

信访局:做好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的解释疏导工作,防止村民上访。

农业局、林业局:帮助将安置点沼气池建设列入项目支持,并提供建设技术支持。

异世球皇 伪娘 冷血的传奇之旅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调研报告1

***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调研报告

为及时掌握***区的城乡劳动力具体情况及未就业人员数量,全面提升我区的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日前,我们对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区劳动力资源就业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局依托辖区*个乡镇,*个办事处,依据“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对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情况,我区城乡劳动力户数为****户,人数为*****人,其中男性为****人,女性为******人,第一产业*****人,第二产业*****人,第三产业*****人。未就业人数*****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未就业人数中有就业意愿的****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有参加培训意愿为****人。培训专业主要是财会、电气焊、服装、护理、计算机、家政、驾驶、美容美发等。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城乡就业形势有所缓和,形势比较乐观,但未就业人数总量依然偏大,压力不容忽视。

二、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突出问题

一是从劳动力资源现状分析,求职总量偏高,素质普遍偏低,技工严重短缺。从劳动力技能状况看:城镇的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因技能单一而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导致就业再就业困难;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因就业技能单

一、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年龄、身体等因素,用工单位很难录用。

二是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区****名有培训愿望的人员中,申请培训财会、电脑、驾驶所占的比例很大,通过培训后,实现就业的难度大。一方面,部分专业如驾驶、电脑等专业,不像过去是一种职业,而现在应作为一种技能来实现就业。另一方面,申请培训的人员中,没有从社会所需的岗位选择培训专业,他们的就业目标还是定位在办公室及后勤等管理岗位,而通过辖区企业用工需求来看,企业需要这部分专业的岗位很少,难以满足这部分人员实现就业。

三是从统计情况和电话抽查部分培训人员素质来看,有培训愿望的人员中,“40、50”以上人员占有一定比例,没有技能的人员数量也很大,根据《*****加强就业培训****规划实施方案》中要求的初级职业技能培训时间为****课时,其中实际操作培训不少于****,培训时间短。通过召开培训机构负责人会议反映的情况来看,部分培训专业的培训时间最长为****个月,费用最高为****元,这样通过《实施方案》实现技能提升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通过就业资金支付培训机构的培训费用过低,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就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省、市有着严格的管理和规定,地方政府很难对培训费用标准进行调整。

目前,培训费的支付标准为初级技能培训****元/人,中级技能培训****元/人,高级技能培训***元/人,创业培训费用为*****元/人。其中: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就业转失业人员培训费用由区财政承担***%,失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区财政承担***%。培训费用难以满足培训机构的费用支出,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高。

五是由于就业渠道的多样化,*****通过电话回访发现,部分乡镇(办)上报的未就业人员有培训意愿的人员已经实现就业,实际有培训意愿人员数目偏低,造成了参加培训班的人员不足,而对这部分人员的培训状况很难掌握。

三、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从就业资金支付以外的支付渠道来补充培训费用,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二是人社部门及各镇、办事处应该边培训边对接,及时搭建企业与有就业愿望人员对接平台,将用工对接常态化。同时,每半个月将企业岗位需求信息以电子版的形式发到各镇(办)、社区和村,让广大求职者不出社区就能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真正实现就业岗位进社区的信息平台。

******就业办公室

****年*月**日

下载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载体建设及劳动力状况调研报告(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