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最终定稿)

时间:2021-02-11 11: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

第一篇: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

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 20 年收效甚微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公兵

2005 年 08 月 20 日 15:07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第 23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首次由教育部牵头组团参赛。一大批高校选手取代以往在大学挂名的专业甚至职业运动员参赛,虽也有佳绩,但整体实力和成绩远不如上两届。中国队能在本届大运会上暂列金牌榜首位,主要还是靠跳水、体操、游泳的国家队专业选手。由此“体教结合”能否走得通,再次成为大运会上中国人的关注焦点。

所谓体教结合,即指教育系统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和竞技、学习俱佳的大学生运动员。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之一。中国提出并推行体教结合已有 20 年,但步履艰难,更有专家直言:没有什么成效,近两年才有点起色。

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介绍,体教结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1985 年。那一年召开了一次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两个部委的关注,而国家体委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运动员出路的问题,认为与教育部门联办体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途径。会后出台了一个《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摸索建立一个除传统性的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界形成了一个从少体校到专业队(体工队)的独立体系,专业运动员的培养独立于教育系统之外。这套体制在上个世纪 80年代以前运转得很顺畅。一些工农子弟愿意当运动员,转换身份,得到城镇户口,提高了社会地位。当时,运动员退役后除了当教练的,主要成为企业职工和公职人员。

钟秉枢说,这种体系为国家带来了好的运动成绩,而那时文化教育薄弱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整个国家文化教育程度相对也比较低。但是,进入上个世纪 80 年代之后,这套体系开始出现问题。一方面,进入市场经济、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不肯再接受文化程度不高的退役运动员。更多家长也开始由送孩子去运动队转向让他们考大学。这些都导致少体校招生人数减少。

由于“出口”不畅、“进口”减少,原先很平稳的运动员培养体系开始出现波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办了两件事。第一是体工队学院化,有一部分体工队改称运动技术学院,学生接受大专教育,拿到的文凭各省市都承认。与之并行的另一项改革,就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1987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在高校中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钟秉枢看来,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阶段的开始,并逐渐出现了四种模式。

其一,高校直接将退役运动员引进。但是,这些运动员已经不愿意再训练,不想为高校卖命,只想学习。经过一段时间,高校发现“上当”了。钟秉枢说,这种模式肯定不行。

其二,就是体工队和高校联合办队。例如北航和北京男排的合作,四川全兴足球队和西

南交大的合作。这种模式现在还有很多高校在采用。通过这种模式“上大学”的几乎都是现役专业运动员,他们基本上是挂着学籍而几乎不上课,拿到文凭后多数人也不敢拿这个文凭去找工作。甚至有不少运动员拿到所挂靠的重点院校文凭后又去北体大学体育专业,再靠体育专业文凭在体育系统内找工作。钟秉枢说,随着高校对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也逐渐减少。

第三种模式是高校直接招收运动水平比较高的体工队青年队员、体校队员。全国总共有161 所高校在招生政策方面得到国家给予的优惠,大部分高校的体教结合也采取这种形式。

第四种模式则是高校跟中学、小学直接挂钩,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独立培养体系。比较典型的是清华大学,他们就在清华附中办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招收体育特长生。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很多大学也在尝试这条路子。

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从推出到 2003 年,没见什么成效,其转折点出现在 2003 年,最近几年有比较快的发展。2003 年,国家把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促使教育部更加关注和重视体教结合。在高校层面上,上世纪 90 年代各高校开始并校,出现人数达到数万规模的大学,大学经费也更加充足,养运动队也更加容易。现在,大学的场地、设施迅速更新,很多大学的体育设施已经优于体工队。

不仅如此,原有的体工队系统由于退役后就业渠道不畅,进人也不畅,教练员队伍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固。特别像足球、篮球这些项目,成绩不好教练便饭碗不保,失业压力和风险增大。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也为教练提供了用武之地。原来体工队的教练员队伍也开始分流,一些人进入了高校体系。

调研报告(2):体教结合尚存体制障碍

记者公兵、王镜宇

2005 年 08 月 20 日 15:1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网伊兹密尔(土耳其)8 月 19 日电

“体教结合从 1987 年推出到 2003 年,十几年来没有什么成效,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日前对记者这样说。话语中凸显了体育、教育两套系统在推行体教结合上存在的矛盾,体教结合尚存体制性障碍。

钟秉枢说:“两套体系的并行致使高校在开始张罗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管理体系照常运行。围绕奥运会、全运会、大运会、城运会等一系列运动会,顶尖运动员都在体育系统中,选拔选手、组织比赛也是体育部门操办。于是出现了这种情况:进入大学系统的运动员,缺乏独立的比赛体系,使得大学并未能真正发挥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这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

他认为“体教结合的转折点出现在 2003 年”。他介绍说,国家把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外联和组团任务由国家体育总局移交到教育部,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具体操办。大学生体协

原在教育部体卫艺司,是以民间社团形式出现的集政府职能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机构,独立成立了大学生、中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开始赛事运作、大学生赛事的运作和管理,大学生的赛事慢慢形成。

学校体育强盛之后,必然会发生与体育系统的矛盾。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谈到了“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他说,以此次大运会为例,因为第十届全运会即将于 10 月在江苏举行,这必然牵扯到各省市的利益,于是有个别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并没能前来参赛,无疑降低了中国代表团的夺金实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的夺金目标骤减到 10 至 15 枚的原因之一。

有专家提到,由著名教练于芬统辖的清华大学跳水队由于缺乏参加大赛机会,导致手下队员“出走”,流向各省市专业队,显示了教育、体育部门在体制上尚需理顺,在合作上尚需改进。

本次世界大运会中国代表团首次由教育部牵头,使人看到了体教结合发展的趋势和希望。但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苏长青却有危机感,他认为目前运动员、教练员包括高校的体育人才实际上都是体育部门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教育系统自己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这是一个隐患。对此,苏长青建议教育部更多地将招收体育人才的自主权交给高校,放宽招收体育人才的门槛和范围,而不是将一所大学限制在只能招收某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的体育人才上。

调研报告(3):“傻练”耽误了运动员的学业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公兵

2005 年 08 月 20 日 15:1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网伊兹密尔 8 月 19 日电

有人把体教结合难见成效归咎于培养尖子运动员需要“全天候”训练,没有时间像培养大学生那样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这种观点似是而非。

中国体坛一直把“大运动量训练”视为法宝。在经济条件落后、科学训练手段低下的条件下,用多于别人的训练时间和强度来弥补训练条件的简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本身也有弊病,既容易造成运动员伤病,使他们厌练、不能练,也“侵占”了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本应接受的教育。而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科学训练手段提高,我们完全可以像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一样,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缩短训练时间,摈弃那种传统的长时间“傻练”方式,让运动员像普通年轻人一样拥有正常的学习时间。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说,如果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 8、9 个小时,他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呢?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运动队在追求好成绩的过程中是“粗放型训练”,鼓励长时间训练,而不管运动员的承受程度和训练效果如何。

钟秉枢提到,奥运冠军刘翔每天就只训练 3 个小时,但他照样能取得好成绩。但是,对

这样重在训练质量的“典型”,媒体却没有对此进行充分报道,赞扬和鼓励的多是运动员的“长时间刻苦训练”。他认为,运动员如果每周训练时间在 40 个小时以上,肯定没有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即使去上课,也只能睡觉。不仅如此,教练员也没有精力琢磨训练,研究和改进训练方法。与此同时,运动员的伤病也大量产生。

美国是“体教结合”的典范,他们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大学中产生,但美国的大学规定学生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 20 个小时。大家都只能在这 20 个小时之内找效率,研究如何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成绩。钟秉枢说,国外运动员中有很多“常青树”,这跟他们训练时间较少、训练质量较高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讲,运动员每天训练 3、4 个小时,就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文化学习,或者做其它喜欢的事情。

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必须由虚到实,要真正做到学生运动员是在高校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精简训练时间,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他介绍说,现在有一些“先驱者”正在做一些尝试。例如,在温州有一位前国家拳击队退役选手办了一个竞技体校,他要求该校的孩子必须正常学习,每天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在北京 101 中学,有一个女排俱乐部,队员每天训练不超过 3 个小时,她们的学习成绩也能达到所在班级的中等水平。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杨立国说,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引导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像咱们这样,如此强调大运动量训练。他说:“外国哪个运动员每天训练八小时?我走访了很多外国高校。美国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他们所有的大学比赛都叫NCAA)运动员的每周训练时间不能超过 20 小时,包括橄榄球、棒球和篮球这些美国热门项目。他们对运动员管理非常严,超过了时间就不行。”

杨立国认为,在国外,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远远超过了国内。不论是体教结合,还是目前的专业运动队,科学训练都是我们应该真正下功夫研究的课题。

调研报告(4):体教结合是中国体育发展方向

新华社记者刘宁 郑金发

2005 年 08 月 20 日 15: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网伊斯密尔(土耳其)8 月 19 日电

中国体育该如何发展?是走职业化道路,搞俱乐部,还是实行“举国体制”,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金牌道路”?在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看来,这两条道路都不是最佳方案。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中国体育的发展应该以体教结合为主,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辅。

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趋势

章新胜以欧美一些教育和体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例,说明体教结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他说:“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相对来说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往往很难融入到社会中。欧美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队员不只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拿学位。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方向。”

章新胜形象地将体教结合概括为“1+1=3”,教育和体育共同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有好处。“现代体育的竞争已经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围,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体育本身也变成了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持,而大学正好能够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交叉学科的土壤,培养出高素质的运动员。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高校中,像清华和北大的一些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出色的运动员,同时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职业俱乐部和“举国体制”为辅

在章新胜看来,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育,都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因此,体教结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许会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的体育要有中国特色,单纯依靠职业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发展是不能促进我国体育整体水平提高的,不能搞应试教育,而是要通过素质教育,通过体教结合促进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章新胜认为,体教结合并不意味着不去发展职业俱乐部和加强国家队的建设,“中国大体联要加强同各个单项协会的联系,共同主办一些赛事。体教结合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而职业俱乐部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体教结合的有益补充。”

中国体教结合迈出第一步

教育部第一次独立组团参加夏季大学生运动会,使得中国的体教结合迈出了第一步。章新胜认为,大运会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大运会也为中国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

章新胜说:“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21 世纪要求年轻人要学会如何共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沟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非常关心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倡全面的素质教育。大运会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学会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中同他人相处。希望中国代表团在本次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但更重要的是,中国选手要加强同世界各地年轻人的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调研报告(5):国外“体教结合”有制度保证

记者公兵、王镜宇

2005 年 08 月 20 日 15:1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网伊兹密尔(土耳其)8 月 19 日电

“运动员如果没有文化,理解能力就上不去,不会用脑子训练和比赛。现在很多家长看到搞体育没有出路,孩子练不出来就废了,所以就不愿让孩子练体育。长此以往,很多好苗子都被埋没了。”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场上,一名中国教练这样对记者说。

目前的现状是运动员基本呆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几乎成了他们的全部,即便在推行“体教结合”后,一些运动员同时成了“大学生”,但仍往往很少“光顾”学校,只是到最后拿到一个“注水”的文凭。体教结合,仍是只“体”不“教”,体育、教育两张皮。

放眼国外,诸多参加大运会的运动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以加拿大为例,游泳队教练安德鲁·科尔说:“我们的队员必须是全职大学生,他们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考试进入大学的。考试通不过,我们是不会招收他们的。在加拿大,有 40 所大学有游泳队,共约 2000 名游泳运动员。这些大学都是学术成就较高的,对学生的要求也严格,因此不存在不通过入学考试或降低很多标准去招收学生的情况。”

除了大学,俱乐部也是加拿大培养运动员的渠道。科尔说:“加拿大有 360 个左右的游泳俱乐部,每一个在俱乐部注册的运动员每年交纳 3000 加拿大元,作为接受训练和使用场地的费用。当然,如果俱乐部觉得你有培养的价值,就可以免去你的费用。”

科尔说:“即使是学生运动员,因为参加世界性比赛而耽误了课程,每个学期仍必须修满一定的学时。在参加考试上,他们与普通学生的标准一样,不会受到特殊照顾,即便他是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也不行”。

同加拿大一样,“美国大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是分开的,他们的就业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美国游泳队教练卡洛尔说,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一个运动员每周的训练时间不能超过 20 小时,执行得非常严格,超过了不行。另外,一个学生一个赛季的上场场次也有限制,场次到了,即便是到了最关键的比赛,他也不能上场。这一规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时间。

除了欧美国家,亚洲的日本显然也意识到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日本共同社记者户部丈嗣说:“在日本,一些大学生如果成绩不好甚至不可以参加体育比赛,他们也都必须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当然,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除了能给他们的毕业增加学分奖励之外,还会对其将来的就业大有裨益。”

户部丈嗣还颇为形象地形容了学业对日本大学生运动员的重要性。“即使是拿了奥运会冠军,他也只能高兴 9 天。到了第十天,他还得为考试而烦恼,专心准备,因为只有考试过关,他们才能拿到最后的毕业证。”

同欧美国家一样,日本培养运动员的渠道也包括俱乐部。日本游泳队教练八塜明宪介绍说:“日本有 8000 个左右的俱乐部,其中有 3000 个参加日本国内的青年运动会。有关部门从中选拔人才,从而保证日本高水平运动员层出不穷。在俱乐部注册的运动员每个月需交纳1 万日元。”

在教体结合中提高(体坛焦点)

2005 年 08 月 23 日 09:0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本报记者

王霞光

第二十三届世界大运会已经落下帷幕。首次由教育部组团的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超额完成了赛前的预期目标,排名金牌榜第二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希望,看到了教体结合的初步成果。

金牌背后看不足

在前两届世界大运会上均列金牌榜首位的中国代表团,本次出征伊兹密尔非常低调,只提出了保 10 争 15 的夺金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派出由教育部牵头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世界大运会,众多高手的缺席却保证了有更多在校大学生获得参赛的机会,这也使得运动员的整体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升,并为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年轻人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单就奖牌的数量而言,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大运会上夺得的金牌主要还是来自跳水、体操等个别优势项目,金牌得主也是以专业选手为主———尽管他们都拥有大学生的身份,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接受大学教育。田径项目有所突破,拿了 3 枚金牌,尤其是男子百米夺冠很鼓舞人心。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因为这几个项目夺牌的成绩还不太理想。再者,美国代表团此次未派田径选手参赛。

另外,在三大球上,尽管这些年我们在高校开展了一些联赛,但除了女足、女排,其他队还显得很弱,与欧美强队差距不小。田径和游泳是金牌大户,但中国选手在这两个大项上并没多少优势,夺金面也很窄。

“小奥运”风光不再

有“小奥运”美誉的世界大运会曾有过很辉煌的时期,各参赛国家和地区都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体育强国。我国的不少体坛新秀正是从世界大运会上崭露头角,后来成为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但是,近10 年来,情况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世界大运会的竞技水平每况愈下,甚至可以说“小奥运”已风光不再。

以本届赛事为例,就其规模而言,确实够大,参赛国家和地区达 170 个之多,运动员近万人之众,可以说场面上仅次于奥运会。但事实上除了射箭、击剑和跳水,其它项目一流高手寥寥无几,别说打破世界纪录,连新的赛会纪录都屈指可数。

仔细分析起来,造成世界大运会尴尬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人们现在逐渐把精力集中于奥运会,以及各单项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等;一些单项国际比赛举办的时间与大运会相近甚至直接冲突,使高水平选手无法兼顾;体育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高水平选手有了更

多的选择,大运会的吸引力降低等等。

教体结合需提速

在发达国家,教体结合早已成为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有效手段。比如在美国,大学一般有两个体育教研室,一个负责竞技性训练,一个负责公共课教学,前者直接归校方领导,经费独立。有 300 多人组成的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具有近百年的历史,该协会现在每年有9 亿多美元经费,能够为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回顾起来,我们也已走过近20 年的教体结合探索之路,但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太一致。这些年来,教体结合在探索过程中一直是几种模式并存。过去,一般是著名运动员“体而优则学”,在大学挂个名,基本上还都在国家队或省市专业队训练,在学校根本见不到人,即使拿了文凭,因为没学到什么知识,往往不被社会接受。

现在,不少高校主要选择各种各样的“联办”模式。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跳水队“联办”,学制暂定为 6 年,前两年打基础,后 4 年上专业课。参加本届大运会的郭晶晶、吴敏霞、彭勃等都有人大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身份。在教体结合的初级阶段,“联办”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是,缺乏校园氛围的教体结合总是让人感到“教”的色彩太淡,很难达到“结合”的效果。有的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正想办法积极改进。

第三种模式是“一条龙”培养,从选苗子做起,甚至从小学抓起。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教体结合发展的方向。上海、天津的一些高校分项目与中学挂钩,招收有潜质的体育人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天津正尝试把各区县体校纳入示范高中,从而让体育尖子更有条件实现进入大学的梦想,而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也能招收到自己需要的体育人才。

(本报伊兹密尔 8 月 22 日电)

时髦与实际 大运会昭示中国体育之路

冉雄飞

2005 年 08 月 22 日 16:4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届世界大运会尘埃落定,“体教结合”再次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但中国体育真正要走上体教结合这条顺应潮流的方向,依然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现实羁绊。

为什么这条路不好走?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系和体育专业体制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两条并行但截然不同的轨道,即使多年来两个系统经常对接和磨合,但在现行体育系统举国体制之下,教育系统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影响力依然有限。

虽然本次参赛者几乎都有本“学生证”,但能摘金夺银的几乎还是在高校“挂职”的现役专业运动员,而国内目前高校里存在的众多体育尖子生中,真正像清华大学那样“既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又有高水平的专业训练”的学生军还凤毛麟角。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夏思勇说,“首先,既要保障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训练,同时又不影响文化学习,这个矛盾很难

调和;其次,虽然最近几年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训练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关配套措施还很不完善,最重要的是恢复和医疗保障方面,高校很难达到专业要求;第三,当运动员真正进入高校后,参加大赛的机会肯定会大大减少,即使有比赛,也达不到足够的竞争和对抗性;其四,大学教师不能等同于专业队的教练,可能在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等方面强于体工队教练,但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他们欠缺不少东西。多年来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体教结合’之路的艰难。”

目前国内最流行的“体教结合”方式是“嫁接”,即运动员在学校挂职读书,同时常年在专业队进行训练,这样生产出来的“大学生运动员”实际上是“畸形儿”,不仅可能导致运动员拿到的文凭注满水分,也让很多大学为这些“体育特长生”头疼不已。

清华大学在探索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方面走在了体制的前列,但他们拥有的很多高水平运动员依然在清华园里“三心二意”,前段时间地方队和清华跳水队进行的一场关于人才的激烈争夺战,反映出的则是“体教结合”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障碍——运动员的注册问题,大学不能组团参加国内各种综合性运动会,那些在高校里面训练的高手又无法摆脱专业运动队员身份的纠缠,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这种体制矛盾越来越突出。

关于进一步提升杨浦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建议(2004 年 12 月报送)

关键词:青少年

区政协医卫和体育委员会 农工党杨浦区委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际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 28 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奖牌取得重大突破,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上海在奥运辉煌的历史上也写上了重重的一笔。这重重的一笔凝聚着各区体育业余训练的心血和汗水,我区在体育业余训练中取得过显著的成绩,市运会上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在体育后备人才输送上连续五年保持全市各区县第一名,为上海在奥运会取得辉煌战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各区县在业余训练工作方面竞争十分激烈,我区足球、射击、田径等优势项目别的区县正处于上升趋势,我们的劣势项目兄弟区县正在大力着手发展,我区要继续保持市运会比赛、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等方面的较强优势已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即将举办的十三届市运会有可能被挤出前六名。如何提升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区业余训练水平,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刻不容缓的列入我们的议事日程。

对此,区政协医卫和体育委员会会同农工党杨浦区委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区体育局的工作通报;召开了部分委员的座谈会;考察了浦东新区的业余训练情况;还结合调研,组织委员开展了视察。并就任何提升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问题,向 442 名家长、46 名业余训练教练员、15 名管理干部发放了问卷调查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区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 900 名。在岗在编教练员 49 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练员占总数的 13.5%,(从 1999 年到 2004 年有 2 名获得了高级教练员的资格),中级职称的教练员占总数的 51.9%,初级职称的教练员占总数的 34.6%。教练员队伍呈年轻化,以中青年教练居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占了 84.7%。此外,外聘教练员8 人。这一运转结构基本达到市里对业余训练的教练员配置要求。

从 2001 年——2003 年我区向一线运动队输送人才分别为 78 人、77 人、78.5 人。在输送的皮划艇、赛艇、沙滩排球和足球运动员中有 6 人参加今年雅典奥运会,人数居全市各区县首位。输送的足球运动员孙吉、孙祥入选国家队,沈龙元、忻志良入选备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国青队,浦玮、白莉莉、池漪、陈谨瑜等一批女足球员成为国家女足主力队员。目前,上海申花足球队的梯队和上海男子篮球队均有近半数我区输送的运动员。另外,输送的皮划艇运动员徐琳蓓、印毅俊,赛艇运动员冯雪林,射击运动员戴琦文、徐儇等相继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不俗的成绩。雅典奥运会上,徐琳蓓获女子双人皮划艇 500 米第四名、女子四人皮划艇 500 米第 7 名;冯雪林获女子双人赛艇 2000 米第 7 名。近三年来,我区的田径、游泳和足球三大传统特色项目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显示了一定的竞技体育实力。相继在十一届市运会上获得金牌 62.5 块,银牌 59.5 块,铜牌 43.5 块,金牌总数第二名、总分 3089.5 分,名列全市各区县第二名;在十二届市运会上获得金牌 62 块,银牌 60.5 块,铜牌 48.5 块,金牌总数第四名,总分 3826 分,名列全市各区县第四名。

二、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业余训练存在的问题

1、教练员的质量是影响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瓶颈 教练员是项目建设的设计师,又是训练过程的组织者和操作者。教练员素质如何,关系到一个项目、一支队伍的兴衰成败。调查显示,虽然我区教练员队伍呈年轻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但有知名度的优秀教练还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我区拨给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优秀教练员,加上若干教练员又因路远、待遇等等问题调出杨浦,相对制约了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运动员生源不足严重制约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 我区虽然是人口大区,但独生子女多,可供选择面小,且不论城市孩子吃苦耐劳性差,大部分上海家长是舍不得让孩子去搞体育的,因此生源较难保证。以前由我区率先从外地引进后备人才的举措,现在部分区予以仿效并在经费的力度上大大超过我区,给我区在引进外地优秀运动员后备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增加了难度。

3、场地设施比较落后,影响我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训练经费的投入和场地设施是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基本保证。从调查情况看,我区在场地设施的保障和设施维修经费的投入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方面,现有的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训练的需要,缺少一个业余训练的综合楼。篮、排球等项目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要和其他训练项目挤在一起;少体校的体操房属于危房,经费虽已下拨,但由于其他因素至今维修没有到位,训练只能外借场地。另一方面,我区对体育设施维修经费的投入相对是不足的,去年投入仅 18 万,很难应付全区体育设施维修和更新的局面。进而会影响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

4、体教结合开展的力度不足,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的矛盾突出 多年来,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根据运动员参加训练对他们文化学习影响程度的调查显示:87.5% 的教练员认为影响很大或有一定影响,10.7%的教练员认为影响较小,只有 1.8%认为没有影响。另据调查显示,家长让孩子参加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有机会进入高校。但现在问题是体教结合开展的力度不足,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属于尖子的运动员,体育成绩很好,但因文化成绩较差而进不了高中,也就上不了大学。文化学习与业余训练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三、关于提升我区青少年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后备力量训练的薄弱会严重地阻碍我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影响我区在十三届市运会上的比赛成绩。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促进我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工作,我们建议:

1、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突出重点项目的投入 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在国家地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区政府要对体育战略发展进行研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经费投入上,对我区现有的优势项目、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人才的引进和重点赛事的突破要有资金保证。尤其是十三届市运会的临近,更要有经费的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2、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 发展继续教育,完善教练员的培养体系,提高教练员的科学文化、职业素质。可以对教练员进行上岗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及其他短期培训,提高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促进训练思想、方法由经验向科学转变。加大引进力度,构筑教练员人才高地。教练员队伍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根据人才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用人制度,逐步完善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估、奖励和激励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公正的教练员绩效考核措施,提高教练员的待遇水平,并制定与之相适应,体现责权利与义务、贡献与回报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完善教练员奖励机制,完善收入与责任风险挂钩,分配向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和关键岗位的优秀人才倾斜机制。优化教练员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营造有利于激发教练员创新活动的氛围。

3、以特色品牌吸引生源,以科学训练培育人才 加大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以名人效应吸引生源;利用优势体育项目与企事业的优势品牌联手的品牌效应,来进一步拓展生源渠道。教练员要加强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在“准”字上下功夫,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率。要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库设立全程跟踪和科研配套的训练系统,对重点项目和尖子运动员要由优秀的教练员来训练,实行重点队员重点培养。

4、发挥体教结合优势,寻找合理有效结合点 进一步做好体教结合工作,加强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做好二、三、四线业余训练体制的衔接工作,保证后备人才队伍的稳定。

一方面,建议区体育职能部门向市有关部门呼吁:根据体育的特殊性,从培养体育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训练与学习的有效结合点,确定符合培养体育人才要求的办学模式——针对运动员情况另外命题。此类课程改革可率先在体院附中试点,采用学分制,在学习主课语、数、外的同时,再选一门副课,体育训练也算学分。这样既可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又能使运动员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

另一方面,提倡教练员科学训练,强调训练效果,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化学习。此外,对确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升学上要予以倾斜,以此来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不外流。

5、整合区域体育资源,拓展训练场地空间 在区财政投入有限和体育业余训练设施一时还更新不了的情况下,要对区域内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发挥区域内众多学校的积极性,依托本区内高校包括市属场(馆)等训练设施,拓展业余训练场地的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师资和设施的综合优势,探索社会参与办训之路,提升业余训练的层次。

第二篇:体教结合工作总结

让读书人运动好 让运动员读好书

——七中走体教结合之路发展学校体育经验总结

2008年,桥东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兴建七中新校区,全新的塑胶田径场,人造草坪足球场,多功能训练馆一应俱全。这一年对七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七中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更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七中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新校区硬件设施优势,联合市体育局、市足协等单位,敞开校门,资源共享,逐步组建起以学校为主体的体育运动队,并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与此同时,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也为校园里营造出乐享运动的氛围,带动了七中3000多名师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向阳光的热情。体教结合的思路促进了七中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以教研促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吸引优秀体育人才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加深“新课标”学习,提升教学研究水平,以教研促教学,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优秀的体育教师师资水平为体育日常教学和体育业余训练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多方合作,共享资源

学校积极与周边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及资源优势,实现学校与社会双向交流,形成学校、社会和谐

发展的新局面。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开放,即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开放。人力资源对社会开放,就是充分挖掘学校师资潜力,合理安排教师,拿出少量时间和部分精力与合作单位合作科研、兼授课程等;而物力资源的开放,就是要学校敞开大门,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设施共享。2011年6月七中训练馆对市业余体校开放,市体育局斥资25万元对训练馆进行专业装修作为跆拳道、柔道、举重、散打等项目的训练场所,在方便体校训练的同时,也对以上运动项目在七中的开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便利的条件。

三、加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阳光体育系列活动。

1、连续多年举办学校运动会,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顽强意识。在运动会中参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抖擞,观看的同学们也热情高涨,加油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在为运动员尽情地鼓掌和呐喊,大家充分展现出团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七中学生运动、健康、快乐的风采!

2、全市领先开设游泳课程。立足校情,积极利用学校周边体育设施,在我市首创开发了以游泳为内容的校本课程。通过参加游泳课程的学习,不仅增强了学

生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匀称、协调的发展,使肌肉线条流畅,使全身的线条流畅,优美,显绅士风度,展淑女气质。

3、学校深入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理念,合理科学的利用每天上午10:00——10:20的大课间时间,在全校统一安排广播操和励志跑操等活动,使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快乐体育的成功和愉悦。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普及了相关体育运动项目在我校的开展,发现了大量体育优秀人才。

四、努力创设崇尚体育,热爱运动的校园文化

在七中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不仅可以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还可以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你看那篮球场上腾地跃起的“飞人”;那操场上整齐划一的队列;或是那推动球案上飞舞小球的“运动员”,快乐洋溢在孩子的脸上。在七中工作是幸福的,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免费健身大厅;拥有工会为教师量身打造的各类教职工比赛;拥有每年以校组队参加我市足球联赛的机会。七中人正在用行动勾勒出一幅体教结合和谐发展的画面:一群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大孩子带领着一群阳光少年,享受着学习、享受着运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七中今天取得的成绩,是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发展,走体教结合之路的第一步,相信在七中人的不断努力下,在体育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七中体育教学工作定将成为我市体教结合成功的典范。

第三篇: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署,体育局的领导、区政府的王采顾问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会后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谈2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体教结合”工作的试点最早出现在上海,其内涵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培训结合起来,构建起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为依托,以体育特长生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为目标,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体教结合”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实际上,我区在这方面很早就作出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是因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体教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国民体质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举力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创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并明确学校体育为群众性体育的4个发展重点之一。实行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有利于推进我区的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城区综合实力,并培养出一支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为国增光。

二是进一步增强我区教育工作特色,建设教育强区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灵魂,任何工作都贵在创新。体教结合是我区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多年来已培养出一批尖子运动员,当中不乏xiexiebang.com冠军。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这个教育特色,为建设荔湾教育强区增添新的光采。

三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的需要。青少年是我们祖国和荔湾的未来,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体校则拥有经验丰富的教练,通过开展体教结合,有利于加强资源共享,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栋梁。

四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体教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综合功能,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端正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体教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努力把“体教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体教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除了教育、体育部门外,财政、科技、卫生、宣传、规划和建设政等部门和各街道也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做好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作为“体教结合”工作的主力军,要根据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加强联系沟通,合理调整好项目结构和布局,突出我区的体育优势,健全“一条龙”培训网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区财政部门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区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教育、体育部门开展“体教结合”课题的研究,探索科学训练的路子,提高成才率;规划和建设政部门要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配合,努力扩大体育场地面积;区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我区“体教结合”工作的成绩和先进经验,营造良好氛围;区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优秀体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各街道要wenmi114.com“体教结合”纳入社区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辖内单位的积极性和场地资源,协助教育和体育部门wenmi114.com这项工作开展好。

同志们,新的世纪不仅是科技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扎实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我区的体育事业发展wenmi114.com上一层楼。

第四篇:社体支部调研报告

艺术与体育学院社体支部调研报告

基层党支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党对群众的重要“影响源”和信息“反馈点”。根据学院相关部署和安排,我们紧紧围绕自身发展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来进行调研。为了把基层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实践党的先进性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我支部成员对本支部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下面就党支部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推进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有所裨益。

一、调研情况

根据学院的要求部署,我支部通过支部座谈会、个别访谈、入户调查等三种途径对本支部情况进行了摸排调查。

(一)个别访谈

1.访谈时间:3月22-23日

2.访谈地点:操场、十教、12舍一楼 体育系寝室

3.访谈对象:各小班班长、团支书、党员

4.访谈内容:了解各小班入党情况(入党志愿书递交、党员和预备党员人数、对入党知识的了解程度,对入党所保持的态度等)在小班是否开展过动员大会以及入党思想教育。

(二)入户调查:

1.调查时间:2012年月23-24日

2.调查地点:23舍12舍10舍

3.调查对象:群众 团员 入党积极分子 预备党员 党员

4.调查内容:从不同身份了解他们对我们支部的看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为后来的整改提供一定依据。

(三)支部座谈会

1.调查时间:3月24日

2.座谈地点:体育系会议室

3.参与人员:支部的所有党员及各小班的1-3个群众代表

4.座谈内容:主要是针对前面两项的调查,开一个讨论会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汇总,抓出突出问题,大家一起积极研究对策

二、调研结果

(一)、支部情况:

支部名称: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支部

支部书记:曾宁远

支委成员:陈锋(副书记)曹定兵(宣传委员)肖其林(组织委员)支部人数:党员人数共计85人,其中正式党员女生13人、男生33人、正式党员人数共计46人,预备党员人数39人、其中女生18名、男生21名,(二)、支部活动

本支部近年来开展的活动如下:

1.支部例会双周开一次

每次会议内容是根据学院安排和部署的,在结合我们本支部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展相关活动,深入学习当得相关精神和文件结合我们大学生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我们大学生党员自身应该怎么做。制定支部工作计划,进行民主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发展计划,制定培养、教育、考察积极分子的各项措施。通过每一次的会议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认清自己所处位置存在哪些问题。

2.本支部每月一次党日活动

结合本支部的特点,我们每个月都开展一些活动(户外素质拓展、党史竞赛)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家的党史知识。

3.志愿者活动

我们支部的成员曾经服务于多项活动。新生军训服务、校运会志愿者服务、社区体育指导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定程度锻炼了同志们的动手能力,也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服务人民的作用。

4.开展“驻班党员”“一帮一”活动

帮助有意愿入党同志入党志愿书的填写,解决相关疑难问题,一帮一活动通过经验交流、座谈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顺利完成学业。

5.准备开展“一元活动”

准备在郊区小学选取一名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作为我们支部的帮助对象,开展这个活动就是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贫困学生。我们采取每月每人一元钱,由支部牵头做这个事情。

(三)、学生支部

大一新生在入校不久,我们支部就给每个班分配了驻班党员帮助他们规范填写入党志愿书,了解入党的基本程序,使他们尽快从团员的思想向党员思想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组织生活。入党申请书基本上是全数递交。党校结业情况比较乐观但是还是有少数同志未能顺利毕业。我们完善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考察人制度,驻班党员也落实到位。

(四)、支部分类定级情况

本支部根据学生党支部分类定级评分参考标准支部自评评分81,定级为一般。存在的为题方面:组织活动创新方面不够,会议过于传统化。同志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够高,对组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些我们在积极研究对策,争取早日解决。

(五)、支部党员取得的成绩和奖励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奖学金获得情况:

我们支部有那么一群人一直不断的在追逐梦想,不懈奋斗,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终于登上了荣誉的舞台。她们给我其他党员同志树立了榜样,确立了赶超的目标。她们满载荣誉而归,朱玉同志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第二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标兵”获得国家奖学金。余萍同志连续二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专业奖学金。陈锋、牛放、雷华军 等同志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周容等同志获得专业前5%奖学金。刘婷、付翔等同志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载荣誉而归。通过以上列子还是可以看出我们支部人才济济,希望以后有更多同学加入到他们的队伍里面,是我们支部变得更加优秀。

2.支部研究生保送情况:

我们支部多名党员同志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专业和学术上都有重大突破。彭涛、任贵同学考取北京体育大学,杨文婷,朱从兵考取成都体育大学。李宏伟因为专业和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四川大学。

通过上面的列子不难看出,本支部的党员是比较优秀,们希望通过支部的一些优秀党员、先进党员典型事例带动其它同志们跟据这些优秀党员的情况发挥他们各自的先进模范作用促进支部党员树立自己个人目标,前进动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共同进步、成长。

3.专业技能凸显

党员同志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论是学习、生活上都要起到表率作用,本支部同志学习成绩非常凸显,专业知识非常扎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同志。

2011年朱玉参加校运会一举打破两项纪律(200米 400*100)女子跳高冠军。2011年朱玉、余萍同志参加全国健美操比赛进入全国总决赛。2009年余萍、朱玉同志参加校级啦啦操比赛获得一等奖。陈兴权同志2011年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甲组标枪第四名 2011年中国农业院校运动会400前八。三十六届校运会优秀运动员。常宏同志参加校园吉尼斯活动荣获迷你铁人四项冠军。曹定兵同志获得花式上篮冠军。以上只展示了个别同志的荣誉成果,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同志向荣誉看起为自己争光,为我们支部争光添彩。

(六)、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1、支部学生党员年级结构、男女比例不合理

上没有党员,发现党员分布趋于高年级,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新鲜血液的输入。男女比例不是很协调。预备党员还占多数。

2、入党动机和思想方面还不够端正,对党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党史知识严重缺乏。

3、党支部会议过于传统,组织生活过于单一化。同学们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得到开会的效果。

4、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资料填写不够完整。

(2)整改措施

1.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在于大一才来大多数同学还是入党积极分子还处于考察期内,不能被组织发展成为党员。大二和大三的同学基本上处于预备党员和党员这个时期所以人数比较众多。还有就是支部发展党员的相关要求所制约,由于我们社体专业人数不断增加,院上分给我们支部的名额逐步减少所以限制了班级推选入党积极分子的人数,这样也不利于低年级的同志发展。我们应该调整名额分配,更多名额倾向低年级的同志,高年级适当减少。还有就是毕业生应单独计算这样可以减少名额的分配,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2.我们要端正入党动机就要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发展历程,学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净化思想。

3.我们可以改变开会地点,比如操场这样大家距离更近显得更加亲切,没的严肃感。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让三个年级的同学相互了解,增强支部凝聚力。我们改变传统的开会模式这样思维可能会更加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说出来。更加利于支部的建设

4.我们借鉴广策支部的做法准备把党员进行分组管理,初步计划是划分三个组按照班级来进行划分这样比较易于日常管理,也对部分同志起到了锻炼作用。也能起到一定对比的效果。最重要一项就是党员的资料管理,我们支委牵头副书记负责党员的资料管理,组织委员负责预备党员的管理,宣传委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资料的管理。这样实行责任制以后再那个环节出了出问题要负责到人。这样更加细化支部管理工作。

以上建议和意见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第五篇: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摘要: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体教结合;篮球;后备人才;必要性;

前言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 [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 [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篮球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篮球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体教结合做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篮球运动,普及篮球运动,提高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篮球竞技运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篮球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篮球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篮球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篮球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篮球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篮球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篮球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做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做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篮球体育运动是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着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篮球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篮球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篮球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篮球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是我国篮球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2]于洪润,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成效研究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11-114,118

下载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研报告(1):体教结合20年收效甚微1(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研报告1

    干部作风建设年调研报告 吴光用 一、全队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年来,连队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思想作风建设,不断......

    调研报告1

    强化管理优化机制突破瓶颈----对泰兴三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调研报告从8月中旬开始,在闻国泉、赵鹤立二位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后备干部教科研调研小组分别对泰兴市大生小学、泰师......

    调研报告1

    关于制约扎赉特旗新农村牧区发展因素问题的调研报告 (规划角度).cn2009-12-24 09:01【打印本页】 【字体:小 中 大】 【关闭】按照旗委统一部署,围绕当前我旗新农村牧区发展的......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1

    小学语文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华巷小学华雪梨----------- 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我们通过探阅读教学整合的案例,力图达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

    教体结合,双栖共赢(武术特色项目总结)

    教体结合,双栖共赢 ——常州市盛毓度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回头看总结 盛毓度小学座落于运河河畔,是一所环境清幽、优美和谐的省级实验小学。近几年,学校始终坚持以“让每个学生健康......

    在"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5篇模版)

    同志们: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会议,推进我区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区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孙峰副区长就下一步如何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作了明确部......

    在全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市长)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议,推进我市的“体教结合”工作,这是我市体育、教育工作上的一件大事。刚才,陈春林、施智蔚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结合各自工作实......

    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2

    积极推进“教体”结合,大力培养足球人才 ——重庆市青少年足球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情况介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重庆市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