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报告农村发展10条经验
调研报告--农村发展的 0 10 条经验
每个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和十分精彩的故事,而在这些不同的故事中,蕴含着确实值得总结推广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值得先进村之间,特别是其他还比较落后的村庄学习借鉴。
始终坚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是被中国人民从内心认同和接受的,是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最大创造,是在每个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从而把先进政党的领导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最基层,成功的取代了几千年来的乡贤治理。凡是知名先进村,首要的经验就是党建工作扎实有力、与时俱进,都有一个坚强有力、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织,始终在各类村级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2 并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村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农村实行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在实际当中,多数村庄只有农民家庭的单层经营,集体的统一经营名存实亡,没有办法弥补农民家庭经营先天的劣势和不足。凡是知名先进村,都是既有农民家庭经营和个体私营,充分调动了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又有强大集体经济作支撑,发挥着主导作用,弥补了家庭经营和个体私营的不足,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为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体制基础。他们的实践充分说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集中体现,要实现全体农民的生活富裕,就必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使集体的统一经营名副其实,与农民的家庭经营互相依赖,共同发展。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
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
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化和对旧体制的改革。没有这一条,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先进村之所以先进,就是因为他们始终高扬解放思想的旗帜,每一次遇到矛盾和问题,不是缩手缩脚退回去,而是迎难而上,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过去中国落后,从根本上讲,都是发展不充分,都是没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取得持续四十多年高速发展的世界奇迹,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凡是知名先进村,他们都深深懂得过去的贫穷落后都是不发展造成的。所以在实践当中,他们能够做到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一步一个脚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有的产品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培育养成良好村风民风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能够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什么时候改革开放就能顺利健康推进,经济发展快,社会风气好,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始终是昂扬向上的。凡是知名先进村,都是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爱党、爱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主旋律,诚信友善、扶贫帮困、尊老爱幼、婆媳邻里和睦蔚然成风。既让村民富了口袋,生活富裕起来;又让村民富了脑袋,追求精神财富。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具体村情出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种制度。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学习而不复制,借鉴而不照搬,把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与计划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了比发达国家更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凡是知名先进村,能够做到持续先进,而不是昙花一现,就在于他们把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别人好的做法经验,与自己村庄的具体村情紧密结合,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从而找到适
合自己村庄特点的发展路径、特色产业和治理方式。
始终坚持相信依靠群众,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长期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发挥出来。凡是知名先进村,都不是一人说了算,而是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成一套完整的治村制度和村规民约,让村民自己当家做主,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大家一起努力把事情办好。
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个村庄一时先进不难,难的是长期先进。凡是知名的先进村,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三四十年,甚至更长,他们能够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讲“认真”二字,一丝不苟。讲求质量,不求数量,对标的是国内国际的一流水平;看重眼前利益,更看重长远发展,始终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追求的 6 奋斗目标。
重视人才、引进人才,依靠人才强村
人才是中国发展的短板,农村尤其如此。凡是知名先进村,能够长期过硬,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团队作支撑。不仅重视培养使用本村的人才,而且敢于打破村庄形成的自然封闭,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引进高端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既给予优厚待遇,更是用人不疑,大胆使用,让其人尽其才。
必须有一个有奉献精神、本领过硬、敢为人先、深得民心的好带头人
一个村庄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班子,而更重要的是在班子中要有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关键时刻敢于拍板的带头人、主心骨。管理一个企业与治理一个村庄,有着质的区别,一个好的书记或村主任,未必同时是一个好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因此,这个带头人,既要了解村情,善于治村,更要懂得市场,善于经营管理企业。发展总是波浪式的,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村庄和企业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顺风,也有逆风,7 有各方面条件环境有利的时候,也有不利的时候。在此时,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胆略过人的带头人、主心骨就特别重要。凡是知名的先进村,大都有这样一个精英式的关键人物。
第二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XX镇XX村XX行动调研报告
XX村XX工作组组长XX
严格按照区委为实施“3421”工作思路而做出的重大部署,XX镇XX村XX行动工作组于2011年2月16日至3月2日在村开展了XX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民情、住在农家同吃同劳、宣讲政策释疑解惑、尽心尽力排忧解难四个环节,积极改善民生,密切干群血肉联系,在历经半个月的XX行动中,我积极收集资料并进行了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
在XX村开展XX行动期间,我们通过召开院坝会、走家入户、发放宣传单、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等方式,走访慰问了老党员、贫困户、低保五保户和普通社员群众,主要了解农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所需、所忧、所怨,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XX村位于合川区XX镇原XX片区,全村共有XX个村民小组,共辖XX户、XX人,其中低保户XX户(XX人)、五保户XX人,耕地面积XX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为在家从事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较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是这里民风淳朴、和谐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热情好客,村两委会班子战斗力较强,在村民中有威望较高。截止到2010年,全村已有XX个村民小组享受到国土整治项目,修建了便民道、排洪沟以及坡改梯。
二、听取记录,梳理具体问题
通过梳理工作组召开院坝会以及走家入户的记录,发现了以下几
点问题:
1、村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在XX村调研究时,一些群众提出,随着自然村的区划调整,XX村由以前的涨水村和XX村合并而来,小村变成了大村,干部职数减少,而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部分村级制度都没有跟上的情况,工作就带很大的随意性,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村划调整后,原有村民议事领导小组,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等与现在的村域规范有不少的变动,而机构又没能及时调整,就谈不上监督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监督就不力。
2、部分村民反映办事难的问题。群众代表反映在一些职能部门中,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懒、散现象,对群众不够热情,对工作不够热心,对涉农工作不够深入,而且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知识不够,可能有些地方无法表述清楚,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就不耐心,没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工作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3、农村信息不够畅通,部分劳动力有臵闲现象,村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缓慢,与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孩子上学路远,且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给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素,近年来随着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信息的不畅,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流,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加之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以整合,而农村的道路建设,都没有及地跟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
4、农技部门对农作物的种植指导不够,新农村规划需进一步加
快步伐,如今科技种植已让广大农民尝到甜头,但由于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科技知识知道较少,束缚制约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亟待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指导。
5、农村环保需要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单一,馈乏,富裕起来的村民闲暇之时,只能打打扑克,看看电视,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活动,现实生活与村民的要求差距甚远,近年来农村生活用煤、用电,使田间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占据空间有的干脆倒进沟河或焚烧,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6、“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多少特色产业,村民的种养殖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7、基础设施落后,虽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还有部分村民反映公路和饮水问题,这是村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部分村社的公路还没有修好,而且饮水较困难,造成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8、“空心村”现象明显。在开院坝会时,我们发现基本没有中青年村民在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十分严重,全村中青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缺少了中坚力量,村社发展举步维艰。
9、政策宣传不全面,对部分政策执行有“怨言”。受办公条件限制,XX村缺少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不能很好的对村民集中开会宣传学习,农民对国家各项政策特别是当前很多惠农政策知悉度低,对惠农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群众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民对低保执行中的公正性有疑问。
三、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方法
在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调研中,所涉及的还有集镇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我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考核标准。
针对部分行业和部门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政策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并把这定为考核必要条件。
在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一切要让服务对象说了算,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定为一个重要标准,要让涉农部门心中装有百姓,脑中想着百姓,做是为了百姓,实现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百姓的满意是大事。
3、搭建信息平台,服务农村发展。
政府要充分利用处于基层,直接与民打交道的这个平台,要建立外通内联的信息网络中转站,让外出的人员,时时将外边的信息传送回来,然后向广大村民公布,指导他们有目的地出行,涉农部门农忙
之时,要送科技到田间地头,闲暇之时,要利用集会庙会等宣传科技,平时要经常普及科普知识,做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提高收入。
4、围绕“农”字,抓住“实”字,解决百姓“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农”,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新村规划结合农村实际,一旦方案定下来,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百姓所需,学校布局调整,给学生造成的不便,应加快村级道路的建设和个别偏远学校建设,加大地方的配套投入,使得百姓受益,乡镇要科学指导农民针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建沼气池,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一,要加强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加以传承和发扬,以达到自娱自乐的之目的。
5、多渠道吸引外部投资,为村民谋福利。
只要想百姓,为百姓,就能帮百姓办实事。引进企业既能促进整村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留住外出打工者,稳定人心,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出现率,响应和谐社会的号召。以上是我在XX行动中调研的一些浅见,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多为百姓,为政府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三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谢先华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臵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推行了很多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通过对我乡相关地区考察,发现我乡农村发展至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乡农村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甚至有的村干部利用村官职权收取贿赂,不为民做事。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乡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乡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4.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乡镇统筹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5.春耕备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
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6.工厂污染问题。
农村工厂一般都非正规化工厂,甚至有的都没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而这些工厂释放的物质和残留的东西都对人的身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比如重金属。农民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从事这些工作从而对身体造成威胁。
二、为了农村的更好更快发展,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典型,无一不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好。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渠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对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对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吸收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改善工业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它在解决农民问题、就业问题、脱贫问题、农村现代化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污染过于集中问题、国家财政来源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及效应,已为国内外所瞩目。
发展乡镇企业要明确8个工作重点和主要方向,即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形成区域特色;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规模经营;以服务农业为立足点,推动产业化发展;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竞争能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提高科技含量;以多元投资为主体,创新运营机制;以利益联结为前提,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加强规范化建设。明确发展布局、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农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省农村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目前形势下 ,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农村合作组织,大力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
(2)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3)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
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抓样板。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第二,抓发展。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第三,抓规范。一是规范政府行为。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第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
3.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
第四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一
前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我在水西村的6天生活中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农村 生活水平质量 文化程度 教育 医疗设施
一、农民的生活现状
在水西村,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他们开始大量建造新宅,由于他们只盖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民
房屋分布杂乱无章。这给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浪费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高居不下,土地被闲置,另一边,不少农民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致使土地管理部门被迫以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用于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生活比较乏味单调,其余空闲时间多,除了聚在一起打下牌,闲情聊聊天之外没多余的其他娱乐活动,而且很多居民反映到周围娱乐设施过少,这也是他们空闲的很大因素。
二、农村的教育问题
1)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但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
学习必要的技术知识。
2)9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农业结构做出科学的调整,以及很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3)农民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了解,希望国家能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
4)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为初中水平,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村中上高中的人数急剧下降,有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
5)大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内心自我封闭,行为怪癖。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由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从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教育、管教,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6)农村教育的收费问题也比较混乱,据村民反映,以前的小学教育收费居然还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的要少,农村的教育收费混乱,学杂费不断以各种名义去收取,让农民工对此感到负担压力大。
三、农村医疗设施
目前水西村以及村落附近难以发
现一间医疗地点,由于离医疗点较远,村民们都形成了小病不去治的现象,得了大病就只有求组于江湖郎中和一些本地的土医生高贵的医药费使得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另外该村在社保等福利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由于农村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很少村民购买社保或购买最低价的社保,社保普及率低。由于社保不普及,使得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生活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
调研总结:通过这次深入农村的实践调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基于以上的调查报告,觉得农村农民工的生活还有待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存在问题严重的还是对于小孩的教育和村民的医疗保障这方面,政府可以在师资方面加重些力度,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给孩子们一片可学的天堂,也让家长们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目前,国家对三农政策也是十分的重视和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二
20xx年7月29日,烟草学院百村千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受省委农村办的委托,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以便更加了解三农问题。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园的小马屯村,我们在29日下午到达这里,采取问卷调查与村干部座谈的方式分别对10户农民和村支书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以心系农民增收,关注小马屯村发展为主题,了解了该村农民增收所遇到的阻碍和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的诸多措施。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在调查后,我们分析出了小马屯村在发展程度上有待提高,还在摸索中前进的结论。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小马屯村离县城7公里,离最近市集3公里;离最近集市3公里。
(二)所占面积
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部为平原。
(三)耕地面积
在农业用地方面,该村耕地总面积是1120亩,粮食地占有百分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
(四)本村人口
全村共300户,总人口为900人,其中男性440人,65岁以上或病残丧失劳动力的有96人。劳动力总数600,外出务工跟在本村务农各占一半,村民收入基本靠这两项。
(五)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流转3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主要去向是其他方面。
(六)新农村建设方面
小马屯村完成了村庄的规划,以建新房环境整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
开展。文化体育建设也已经完成,包括图书室卫生室的设立,活动中心篮球场等设施的完善,建立村垃圾集中处理的机制,统一处理生活污水等。
二、收支状况
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其中农业创收290万元。村集体收支结余,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村民男性劳动力多数在周边城区打散工,每天有50元收入,但不是很稳定。
家庭剩余人口在家务农,把大部分粮食作物卖给商贩从而获得一部分收入。其余小部分的收入来自政府补助,如粮食补助每年120元/人。村民09年家庭总收入不一,有一定悬殊,低的有1万元,高的有15万元。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土地占用获得补偿款
小马屯村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产业开发园,新型区域初具规模,房地
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房、住房矗立于此,鳞次栉比。不少行政单位的办公楼也建在这里,因此潜力很大。跟村支书交谈时,他告诉我们农民从建设楼房的占用土地中得到了一些补偿,也适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主要增收途径
村委会为村民干实事,创造良好环境。村民部分在临近一些建材市场等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场所打工,还有的去外地做生意、收废品,这是他们目前增收的主要途径。村委会也努力工作,为民解忧,村集体出资硬化了村内的50﹪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来往。还修建了图书室,可使农民汲取到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四 主要经验启示
(一)利用邻近大学的优势,利用商业头脑去发掘商机
我们进行入户访问时,村民提到位于安阳师范学院附近的一个 村庄时发出极大的羡慕之情。原来,那个村的村
民将闲置的房屋租赁出去给学生,学校工作人员,每年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且在学校周围开了商店、饭店,有着巨大的消费人群。相比下,那个村的富裕程度还是很高的。这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将消费人群设定为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涉及饮食、住宿、日常生活用品等种类的商机孕育在大家的头脑中。但是,此想法的施行还需政府的支持,因为小马屯村距离师院不算近,况且两地没有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是村民失望的原因。
(二)身处产业开发区,潜力无限,创办企业或与工厂合作
高新区今后应该是工厂的集聚区,周边已有不少规划好的厂区。小马屯村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比如村集体可腾出部分场地给厂区使用,从而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除此之外还能加大本村村民的就业机会。当然还是可以启发大家,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自己创办企业,打造小马屯村的龙头企业,重在提升本村 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业不再是农村唯一的收入来源。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农户调查,我们发现了小马屯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深究根源,探索其存在的原因。
1、产业结构模式单一
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畜牧、渔业发展程度很弱,几乎没有农户从事。究其原因,地理环境限制了副业的发展,小马屯村地 处平原,没有大型的鱼塘和大块空地去放养动物。此外从交谈中我们得知,畜牧渔业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种地,操作起来很是麻烦,农民还希望利用闲散时间去打工挣钱。
2、农业种植模式传统
种植作物类别为小麦、玉米。满足自家需要即可,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很小。土地基本都是自己来耕作,个别农户出租土地,转出价为400元/亩。
3、科技兴农投入不够
既然农业生产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就应该加大重视,改善作物土壤、使用优良品种,科技种田的意识要普遍。然而村民告诉我们,一般作物出现病虫害解决的办法经常是听天由命,好点的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即便这种做法也是不能有效抗击作物病害。因此,村委会应积极联系当地农林部门,让专家进行科技指导,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麻烦,那样在农业的生产上才能有更好的收成。村民也希望得到这类帮助,与此同时,自己还要在种植中摸索出来作物长势好的秘诀。
4、基础设施不完善,节能措施不到位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
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农村发展的全面性是指不仅在收入上实现跨越,也要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走在小马屯村的道路上,整洁平整,路边设立的垃圾收集场所,避免了乱丢垃圾的破坏村容的现象。但是,从国际资源匮乏引起的诸多问题上考虑,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是国家上下要倡导的理念。现在在农村,沼气池的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马屯村应坚持四个重在的重在持续,倡导使用沼气节能设施,从以往经验来看,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美化环境。现在都在搞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要到位,例如下水道、有线电视
覆盖等,政府要多从农民日常生活处考虑,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5、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
男性劳动力实现了家庭最主要的收入,然而本村的普遍情况是男性在周边建筑工地等场所打工,每天工资平均为50元,但并非是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给予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机会还应加大点,毕竟不是所有的劳动力找到了工作。这不仅靠个人,还需村集体的安排,推荐本村人员去工作。另外要妥善安置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让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
6、交通不便
新区道路建设完好,有宽阔的马路,虽然小马屯村在高新园内,但是没有该村通往城区的公交,只能开私家车或坐小三轮去城区。有路无车困境的存在着实给村民带来了不便。另外,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距离该村有10分钟车程,距离比较远。我们应该看到小马屯
村与外界联系的通村公路是其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旦政府加大交通投入,村民获得商机的便利程度会加大,农民增收跟农村发展的工作就会显有成效。
7、没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龙头企业带头牵动全村经济的发展
持续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就是这种长效机制。前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是带领农民增收的排头兵,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能科学引导农民的生产活动。未建立农合组织的原因是村民都自己种自家的地,没有联合起来合作,分享生产经验。
结束此次调查后,我们队员在一起深讨如何让农村发展的脚步在小马屯村迅速加快。
六、对策和建议
(1)在主要的农业种植方面,要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科技部门要深入农
村给予农民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的增长真正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农民自身要改变吃啥种啥的传统思想,围绕市场需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市场上需要哪类作物就去生产高效益的作物。历史经验证明,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 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村委会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新型农业,新型农业虽然费时间,担风险,但这能稳定并且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由于本村生产特点的单一性,我们认为发展的多元化是解决农村发展缓慢问题的对策。比较好的范例如濮阳
市西辛庄引进节能灯生产厂家,已打造成节能灯生产基地。这个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楷模。它的发展模式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因此,小马屯村可以从此点考虑,多与上级部门或直接与厂商联系,合作建设工厂或龙头企业,实现一村一品。这将很大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可谓益处多多。
(3)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每个有远见的村集体都会注重教育的发展,针对农村的情况。我们认为,教育应分两个部分考虑,一是孩子们的教育,让适龄的孩子都有学上。小马屯村位于市郊,孩子们基本在市区上学,这样便能获得更加好的教育资源。二是村里成年人的教育,适当让成年人补充知识,让他们在以后找工作时不至于处于被动,能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
(4)处在高新园内,现在的建设还是初步阶段,充分开发的时期即将到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只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在高新区建设中哪些项目是需求的才能容身于规模化的建设中去。咱们农村具有不少的劳动力,因此把握发展方向,采取正确的行动就能利用高新 园的优势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5)可与安阳师范学院配套发展,抓住经济增长点。租赁房屋,开办商店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这项应该容易施行,成本不高但是效益良好,且面对人群广泛,收入持续。
(6)大力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既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发挥创造力,解放生产力。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通过降低门槛、提供场所,即让小企业、个体户有发展场所和空间,能够让全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为农村二、三产
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让小企业、个体户能够从国家金融机构获取手续比较方便、利息适中的小额度贷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苦于无生产场所或资金而无法进行创业的不在少数,如果政府在生产场所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上规范管理,农村潜在生产力将再一次得到拼发。
(7)我国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弱质性,要求政府扶持。有些学者们在 研究 三农问题时,将农民定义为弱势群体。原因为:①农民收入低,增长速度慢;②农民的负担过重,向农民的索取大于补偿;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团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④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众所周知,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使处于身份劣势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体呢?这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民的扶持。
农村发展缓 慢是存在的现状,因为不具备和城市相同的建设环境,但是
农村的特点也比较鲜明,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多让农民受益,在农民创业、打工、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农民。诸如提供贴息贷款降低成本投入所带来的压力;如果有人建设工厂发展养殖业,政府可以提供建舍款。然而一切的合理施行还需要政府的执行,因为政策执行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三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连云港市灌南县镇西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西村坐落在灌南县城西南,距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00余户人家,1506人,人均耕地亩。村民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种植及销售,其占耕地面积的5∕8。
二、调查方式
1、深入村民家庭,到田间地头,个别访谈。
2、到村委会进行询问。
三、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访谈了解,广大村民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应党的政策好,得民心。许多村民反应,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具体如下: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普及,我到访的10多户农民家庭已经全部用上了彩电,有少部分接通了有线,大部分都是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和汽车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和汽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3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每20户就有一辆汽车。
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多。在调查的农户中,90%的安装了电话,98%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四是电脑下乡。通过本人沟通联系,年初镇西小组与县信心产业局合作建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已经正式对村民开放,互联网这一新的名词在村民间逐渐传播开来。通过上网村民们可以了解时下最新的惠农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并通过浏览村区信息网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等。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利用问卷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村委组织的四民工作法学习班,并在村务大会上投过票。村民原先的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镇西村的村村通硬底化工程已逐步完工,全村公路10余公里,实现了村道路畅通。村辖下的第三小组兴建起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统一规划的公寓等等,镇西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1、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村比较富裕,大多数家庭盖有两
层小楼,虽赶不上邻村(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我村1公里)、但明显收入高于临近的其他村。村民普遍感觉良好,安于现状,2、没有近忧,常有进账,够吃够用
我村以种植销售水稻、小麦、蔬菜为主,因产销一体,几乎每天都有现金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用度,平时家庭生活没有忧虑。
3、家庭作业,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我村全部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村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意识较强,大多数村民仅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田上,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太关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4、部分村民沉迷于玩纸牌、麻将等娱乐活动,甚至赌博!
(二)产业瓶颈问题
1、土地产出已达极限
种植粮食作物,辛勤劳作一年,年
收入为3000-4000元:种植蔬菜,年收入为1600-2400元(均为毛收入)。土地的增收能力已经极小近于无。
2、盲目销路不畅
我村的主打产业为粮食作物,种植什么品种完全是跟风式的耕种,依据上或者是上一时期的销售情况,往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谷贱伤农。
3、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减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1、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2、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
~ 26 ~
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目前,镇西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
1、跳出村子看村子
要把我村现状与发展放在与周围兄弟村庄的比较中来看,跳出我村就能看到本村的优势,比如土地质量优良平整,适于灌溉和种菜,村民收入相对较高,也能看到与其它村子的差距,如,没有村办企业、品牌产品、抵御风险能
~ 27 ~
力差、村民收入不稳定(或有下降)等问题。看到优势可以增强信心,看到差距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有追赶目标。
2、把我村的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和规划
这个背景有三:一是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背景,比较而言北河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还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大胆制定本村的宏伟发展规划和蓝图;三是市、县的规划大背景下,我村的发展能否纳入市县(包含争取)的发展规划,如城市发展、经济区划等等,争取更多更好的搭车机会。
3、思想观念的解放
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宣传和引导,也需要活生生的生活事件和刺激,要通过宣传、宣讲、参观等方式刺激村民的思维。
(二)正视瓶颈,寻求突破
我村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使增收希望渺茫。总体说来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的做法是
~ 28 ~
粮食、蔬菜的直销和订单农业,也即是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粮食、蔬菜批发销售为农业(粮食、蔬菜)协会(公司)的统一销售和点对点销售。
(三)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
~ 29 ~ 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六、我村长远发展的建议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也有土地的合法流转、统筹粮食、蔬菜种植规划、加强分时分种指导、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劳动力分流、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七.总结
这次暑假社会实践对已经踏入大学校门,迈入半个社会我来说是一笔极为珍贵财富。农村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不足,尚需在发展中不断进步与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真的可谓是任重道远。
~ 30 ~
~ 31 ~
第五篇: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现在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业、农村、农民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党的十六大提出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全党理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内蒙古地处北部边疆,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较差。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按照当时三步走的规划提前走完了前两步: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基本小康”,但同全国“总体实现小康”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牧区差距更大。国情、区情都说明,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所以,清醒地分析和认识农村牧区的地位、现状和比较优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的家乡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区新巴尔虎左旗地区。这里的人民的生活是以牧业为主,但农业也不可或缺。这次我主要以我的家乡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访问。
我了解到新世纪以来,国家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显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内蒙古全区上下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建立了良好开局。一是全区自然生态环境、公路交通、信息网络、能源电力等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二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农村牧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新形势;四是城乡人民生活和各项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
(一)GDP增速加快,人均GDP已跨上1000美元的重要台阶。
200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01.01亿元,比1999年增长10.47%,人均GDP5872元,比上年增长
9.76%,约合709美元。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提升到2150.4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0%,创历史新高。
(二)农村牧区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和增长。
2000年,全区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543.16亿元,比1999年增长2.04%。其中,农业308.36亿元,比上年下降3.25%;牧业2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79%。2003年,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全区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由降转升,畜牧业继续保持增长。
(三)农牧民家庭收入与物质生活稳步增加和提高。
2000年,全区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38元,比上年增加35元,仅增长1.74%,约合246.43美元。其中,农民为1869元,比上年减少34元,降低1.79%,约合226美元;牧民为3354元,比上年增加656元,增长24.31%,相当于405.6美元。另外,农牧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如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分别比上年增长14.0%、11.1%、3.5%和15.2%。这反映出农牧民家庭物质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农村牧区社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得到改善和发展。
2000年,全区13648个行政村嘎查,通汽车率为81.2%,通电话率为58.79%,自来水受益村为27.76%。2003年,通汽车率达到88.0%,通电话率达到82.7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7.25%,比2000年分别提高了6.88、23.92和9.4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从2001年以来,全面实施“千村扶贫工程”,到目前已惠及2910个村嘎查,绝对贫困人口已减至128.4万人。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并取得新发展。当然这些是从全区发展来看,我通过走访,也了解到,现在农民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每家收入比较固定。牧业发展呈良好势头,大家对生活的期望更高。许多老人都感叹现在生活越过越好。同时农业发展也从低缓变为上升,让许多只靠种地为生的人开心不已。从家庭设施来看,也和过去有许多改善,许多更为先进的家电出现在每家每户。而随着社区的增多,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虽然,许多事情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也是大多数家庭,仍有少部分家庭的生活发展不是如意。在所谓的“平均”下,仍有些不“平均”。因此我向当地的政府部门了解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缺乏统筹城乡实力。这是农村牧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二,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着农村牧区的快速发展。三,农牧民缺乏平等的国民待遇,合理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四,农牧民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家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五,农村牧区发展建设投
资少又极不平衡。
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及时的做出调整,制定出一系列政策方案。一,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二,加快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和特色加工业的发展。三,加快中心小城镇建设,进一步繁荣小城镇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化。四,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五,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总之,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牧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政府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本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牧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