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庄治理调研报告
村庄治理调研报告
调研背景:
在如今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在以加快农村城镇化为目标的背景下,重庆政府始终以“密切联系群众”为主线,实行了多项政策,各级干部反哺农村,帮助农民建设家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完善村庄基础设施,降低农民负担,保障生活环境安全稳定,丰富文化生活,增收产量。总结来说就是使农村
1、生产的发展
2、生活的富裕
3、乡风文明
4、村容整洁
5、管理民主。我们以村庄治理为主进行调研,了解如今真实的农村治理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
一、村干部反应其主要工作
过去村干部主要做的是有两件:一是调解邻里纠纷,二是向村民收各种费税。现在村委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替企业招工做宣传,政府搭桥,鼓励更多的人外出务工;二是维稳,搞好安全生产,比如应对自然灾害,森林防火;三是民生工程的推进,如万元增收。用村书记的话说:“现在的政府是服务型,不是以前的管理型,政府转变职能了嘛。”
二、村民反应村庄治理情况
1、村委选举
农民自己选出来的干部,镇干部不用;镇干部自己任命的又不干事,耽误了村里事务。干得好的干部,群众威信高,但会被排斥。
300多人的村民小组,实际上只到了17人,大叔的儿子还没到法定年龄,但是填了20多张票。是村支书让他这么做的。冉重云,刘仲强,以及大叔的儿子三个人填的最多。候选人代表也是干部指定的。村民代表只值两包烟的钱,给两包烟就可以选你为代表。49年一个人可以代表4票。62年2票,现在是一人一票。村委会干部都是给钱买来的。
案例:
一位老人1999年——2004年连续当了两届,6年村长,2004年到了退休年龄,退了下来。当年当选上村支书的故事非常有趣。因为前一届村长比较腐败,被选下去了。当时他在一家私人砖窑厂工作,完全不晓得自己当上了村长。上头通知他,才知道村里人认为他人比较正直,又当过侦察兵,那时一个人能干过三四人。当过厂长,有一定能力,选了他。
案例:
由于某黄村长很贪,以前选举是党员投票,他就收买了党员,选他当村长,然后他就借村长的职权乱收费,比如增加农业税。黄村长让村民去开会,村民们对他不满所以就以不去参加会议的方式来反抗他的贪污作风。后来由村民投票选举时,就把他给弄了下来,没有当选,现在黄村长担任的是民兵连长。黄村长下台之后是由镇上的吴易修代理的村长一职。
2、村庄收费情况
1、改造电表
2011年改造电表说每户要交250块钱,其中他说里面就有16块钱是用来给政府开销的,除了开工钱,电表其实只要15块钱就够了!这样统计一下,全村4000块钱就落到了上面的腰包里了!
2、电费
问:电费多少怎么交?水费呢?
答:0.52元每度,自己交,国家电网负责的。水是山泉水。不用水费
3、合作医疗
今年农村合作医疗每人交50元,另外政府补贴10元,但是也有人没有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村民直接向朱医生报销,但是朱医生在向医院申请报销时,却不能100%的报销,要被医院扣掉2%的网络费,如此一来,朱医生还要倒贴2%的费用。
4、门牌号
门牌号收了两次钱,每次6元。共12元。村民怀疑村的财务有问题。干部说“你拿出票据来”,可是这个地方从来不出票据的啊!
5、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04年的时候是每户每月2毛,现在是12元
6、卖菜
“去集市上卖个菜都要收钱”(菜市场地盘被两个人一次性买断了,一个人是公安局的退休干部,一个是居委会主任),你家要是有菜吃不完想去卖点,他们就要收你1--5元不等。看他们心情。
3、路的建设 75、76、77年,集体修了三年的路,在这之前还是小小的山路。93、94、95年又整修了一下公路,每人收120块钱。
现在公路没有硬化,坑坑洼洼,一下雨就不好走,去一趟镇上,打摩的来来回回要60元。去年村里头原本有打算要修路来着,按人口出钱,无论长幼富穷,每人360元。老村长家有四口人,就收了1500元,但由于村里头交钱的人少,路没修起来。
据了解,当地道路基础建设政策是这样的:道路硬化实际需要40万/公里,政府每公里补贴23万元。还有17万元/公里是要村集体出,村里头只能每家每户集资。该村路段有8——9公里。据姜叔介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关于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专款专用:不能找农民收钱的,谁收钱,谁负责。他揣测又是政府卡钱。
2012年有将从镇里到村上的路硬化的计划,通过测算,每公里需要35万元,村的路程长度是约13公里,而上面每公里只划拨25万元,还差十万元一部分县城一家企业每公里捐赠二、三万元,另外不足的钱还不知从何凑足。
公路——村里的那条公路前几年加宽了,上面也增加了一些碎石,当时村民们是每人交了160元,政府出资大部分(修建成本10万元/里)。最近听说这条路要硬化,还要村民交钱,但村民说上面政策是不用村民交钱的,村干部如果要来收,他们也不会交。
2011年时,村支书要求每人交300元修公路时,许多村民都说政府拨了款,另外,大部分家庭的拿不出那么的钱,所以,公路迟迟未修。听一位爷爷说,今年村中的公路要重新,每户出30~50元。
鹿头村村里修了六公里路,花了8万,现在有一个坎,填平要七八万,不敢搞。没有钱。现在集资很难,一是农民不愿意出钱,二是农民外出打工。村里原来有440户人,现在130户左右,一是去打工的,二是去陪读的。
10多年前,村庄修建公路,占用该农户住宅地八十多平方米,当时在村支书等干部的号召下搬迁至学校暂居,并未签下任何合同,村支书等说国家会给予补贴,但至今并未见到补贴。去年,该户在学校附近修建三间砖房,欠下建筑工以及材料费用等三万多元,至今尚未还清。村民反应:“打官司要付3500元律师费,即使打赢了,也只是一张纸,执行不了。现在县里上访办还有我们的上访记录。反映情况不行,互相扯皮推诿。”
4、村庄水库建设情况
七十年代,国家用资金修了水库,但以后都没有资金投入,起不到作用。
村上的那个水库,国家几次拨款进行维修维护,但是却没见到任何改观,去年由于大旱,王先生连稻谷都没种。却见村长家的猪圈,鱼塘,阳台,都已个个诞生,院里还有一堆没有用完的水泥。
鹿头村水库98年的时候上级补助30万,被刘仲强拿了,还有09年的人畜饮水工程,上级的17万,以及水库拨款的20万都被贪了。饮水工程的水管坏了,也没钱维修,现在只有三户人家能用到。水库的修建厚度应该是20公分,但是实际情况只有5--8公分。最薄的只有5公分,水泥设施被暴雨冲坏了,农民饮水难。现在的饮水卖了,变成了镇上的吃水用的了---集体的水库不为村民服务,村委会把村民的利益出卖了,他们从中得到了实惠。
村上的水库是大伙出力,流血,流汗。结果还让村委卖给了镇政府。
两个水库,每年每个拨款350万元扩建,钱已拨付,但一直尚未动工,估计今年农历二三月间会动工,背景是高阳镇需要饮用水
5、村庄治安情况
赌博比较多,偷盗比较少,最多就是偶尔的偷鸡摸狗,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感觉是:“人吃人”一般。感觉竞争力强,有点自私,不是很和谐。
6、其他基础设施
原来没有办公室和活动地点,“那个当书记就在哪个家里开会”,现今两层楼房是于2008年建成,我们看到,一楼有三个房间,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接待群众所,一个是村图书室。二楼是一件大大的会议室,有崭新的一排排整齐的桌椅组成,内有一小房间是村官的住所。在图书馆,农民可以交押金借书,星期二、四、六开放。据了解,一般只有年轻人会去那,而且很少。
三、总结
总的来说,村庄的治理是一步一步的在完善,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民主管理的完善,村庄和谐的完善,干群关系缓解的完善,相信指日可待。虽然现在老百姓还有很多不满,但希望农民们也要换位思考一下当干部的难处,干部也要体恤老百姓的心情,这样才能和平共处,才能共同创造和谐家园。干群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共同建设家园的前提。老百姓的素质文化需要提高,干部的务实之精神需要得到升华,廉洁之文化要铭记于心。这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第二篇: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杭埠镇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檀亮亮
摘要:通过对舒城县杭埠镇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村庄变迁情况的调研,分别从对村庄变迁的客观分析、对以后的村庄规划与趋势分析、对村庄变迁的意见和建议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村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关键词:村庄变迁城镇化工业化土地利用征地拆迁规划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以及新时代农村居民生活习惯与理念的变更,我国广大农村以村庄变迁为主要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及省农委通知的要求,现就我镇2003至2013年村庄变迁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近十年村庄变迁统计数据
二、村庄变迁各方面情况的客观分析
随着乡镇工业化发展对村庄的征用与挤占,许多自然村庄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位于集镇近郊的村庄,取而代之的是城镇集中建设的多层安置小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离开土地的农民为社会上其它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廉价劳动力,促进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收入,从这个层
面上说,村庄变迁的背后有着许多积极的方面。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也将使原本薄弱的农业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三、对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考虑和趋势分析
我镇已于2006年对所有村庄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各村布点规划文本,同时在2010年又进一步对部分村庄进行了更加具体的规划设计。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投入资金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上。从目前形势来看,随着我镇工业强镇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未来几年,村庄变迁还将以自然村庄逐步减少的形势出现。对此,杭埠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已经纳入考虑,划定比较明确的建成区界限,防止建设用地无限侵吞村庄的现象,并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有计划地开展村庄整治工作。
四、对村庄变迁的意见和建议
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大潮中,村庄的变迁可以说是一个必然会触及的领域,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城乡差别如何加剧、界限如何模糊,城与乡始终都应以各自的形态而存在,就我镇而言,村庄的变迁是一件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应将村庄遗忘,任由其被其它产业的发展而覆盖、消失。要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地与保护耕地,对于已征用的土地与拆迁工作,要确保乃至提高被拆迁户的征用安置补偿。要保护生态,进一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应始终将农业视为最基础的保障性产业。
参考资料:《杭埠镇土地利用规划》
杭埠镇小城镇建设工作总结报告(2003年至2013年)其它土地、规划、派出所等统计数据
第三篇: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村庄绿化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林造字[2006]72号文件的要求,我县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按照好、中、差三个绿化档次,对全县的村庄绿化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摸清底数的同时,对近年来的村庄绿化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形成了书面调研材料。
一、村庄绿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主线,在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改造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同时,把村庄绿化列入全县为民办的实事工程,重点部署,积极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县农村森林覆盖率达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绿化已成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的新亮点。我县所辖*乡镇、*办事处,共有××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全部完成行政村的绿化规划,做到了一村一绿化详规;完成绿化村庄——个,植树——万株。其中,人均达到10棵标准的绿化村庄——个,人均达到5棵标准的绿化村庄——个,人均5棵以下的绿化村庄——个。庭院绿化较好的村庄——个,一般水平的村庄——个,较差的村庄——个。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把村庄绿化工程列入政务督查考核内容,进行重点调度,并成立了由县林业局、团县委、县妇联、县委组织部下派办、县文明办和县教育局六部门联合组成的督导小组,具体来抓工程协调与督导,明确规定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督导责任人。二是实行领导包工程责任制,县领导与各乡镇书记,各乡镇书记与绿化村庄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状,细化、量化工程任务,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制定政策,保障投入。本着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增强辐射带动力的目标,始终坚持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原则,制定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一是规定村庄绿化凡达到速生林建设质量标准要求的,可抵顶速生林建设任务,享受速生林建设优惠政策。二是本着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有机统一的原则,制定出台了无偿为农户提供绿化苗木的优惠政策。仅此一项,县乡各级财政投入达300多万元。三是积极鼓励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比县里更优惠的扶持政策。例如我县的××*镇、××*镇在积极落实县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种活一棵树,每株补助一元的奖励措施,极大调动了所辖绿化村群众的种植管护热情。四是创新绿化方式,采取市、县直部门与绿化村庄结对帮扶搞绿化的方式,由部门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投入一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调动了绿化村庄群众的绿化热情,提高了村庄绿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三)先点后面,梯次推进。结合小康文明村试点建设,在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把沿省、市、县主干线路的村庄列为第一批绿化重点,然后分步实
朝阳【wlsh0908】整理
施,按照示范村每人10棵,标准村每人5棵的标准绿化,树立典型,以点连线,以线促面全面铺开。
(四)统一规划,科学种植,确保质量。在村庄绿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县本着打造精品工程、亮点工程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自始至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务求实效,做到了严把五关:一是把好规划关。工程实施前期,县林业局专门派了多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会同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对全县绿化村庄、学校进行了实地勘察、测量,并在摸清各村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各绿化村庄、学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绿化方案,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把好工程关。要求凡是造林地片,必须整平筑坝拿畦。坝要够大、够直、够实,畦要大小一致、整齐美观。三是把好苗木关,注重苗木质量。所用苗木都是严格按照标准规格选购,胸茎达到2.5cm以上,根系完整,侧枝发达。同时为防止苗木带入病虫害,发生蔓延现象,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的苗木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检疫规程,对所有绿化用苗木进行了质量检测,确保了苗木质量。四是把好栽植关。根据多数乡镇村民植树不够科学、规范,缺乏种植知识的实际,县乡(镇)林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派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绿化村庄,通过知识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向村民传授栽种技术要领,树木成活率明显提高。五是把好栽后管理关。栽后管理是绿化工程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为切实避免“重栽轻管”现象的发生,我县绿化村庄栽植的树木全部实行了承包到户或专业队管护,并严格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房前屋后,实行“谁栽谁有,谁毁树谁赔偿”的奖罚机制;成片造林达到规定面积的,严格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原则,给予兑现奖惩,确权发证,让种植户吃上定心丸,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种管积极性。
(四)强化督导,严格奖惩。督导、检查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重要保障。在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县高度重视工程的检查督导工作,实行了月调度、季排名、年底评比等多项督导制度,多次组织检查人员深入乡镇村庄、学校等建设一线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统一评分排名。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的乡镇和村庄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表扬、奖励;对工程速度滞后,质量差,不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施工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无故拖延的,严格按照奖惩规定,在扶持政策上实行区别对待,提高了全县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与速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认识不足,参与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多数群众都认为村庄绿化工程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实事工程,自觉参与栽植、管护的热情较高,有力推动了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满足于村庄环境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个别对村庄绿工程认识不足,有甚错误认为村庄绿化工程是一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村庄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造林经费短缺。我县建制较晚,陆地是由黄河携带泥少淤积而成,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较重,村庄绿化的树木成活率低下。为确保绿化树木成活率,多数村庄需要实施客地换土、压膜隔碱等工程造林方式,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加之目前,各级都没有专项的村庄绿化造林经费,村庄绿化的扶持政策少,而且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造成了村庄绿化经费短缺,工程建设进展缓慢。
(三)村庄绿化与庭院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目前我县实施的村庄绿化工程,主要以村庄街道、四周空地绿化为主,庭院绿化采取“自主、自愿”栽植的绿化方式,由群众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树种、花卉搞绿化,没有专门列入村庄绿化规划的总体规划,统一标准、要求。群众主要还是沿袭传统习惯,种植一些乡土树木,没有充分利用院内土地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未把绿化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四)造林树种相对单一,绿化缺乏特色。由于我县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为提高栽植树木的成活率,必须选择耐盐碱的树种,但目前我县抗盐碱树种筛选试验经费短缺,试验进展缓慢,树种选择上仍以多年延用的白蜡树种为主,村庄绿化树木单一,缺乏特色。同时,由于大面积栽种白蜡树,造成了林分单一,抗逆性差,引发林木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危险系数增加。
(五)村庄绿化机制单一,市场化融资造林还没有形成气候。我县的村庄绿化工程,目前仍以政府投入、管理为主,多元化融资造林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参与营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支持村庄绿化工作的扶持政策,在林木确权、承包、抵押、村庄绿化树木的管护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资金扶持。一方面各级财政专项列出部分村庄绿化资金,用于工程费、苗木费、管护费的补贴;另一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拿出部分资金按照村庄绿化水平高低,区分档次,参照一定的比例数兑现奖惩;再则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大耐盐碱树种选育试验经费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新树种的选育,丰富村庄绿化树木的品种,增强观赏性和林分构成的合理性。
三是积极探索村庄绿化的造林新机制。按照“谁开发、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新机制,大力支持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到村庄绿化造林中来,发展包括企业、个人等私有林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林业,转变过去单纯政府种植,管理难度大,造价高,树木成活率低,效益低下的弊端。
第四篇:寺东村庄调研报告
寺东村调研情况
一、村庄基本情况
洋河镇寺东村位于胶州市南部,洋河镇政府驻地东4.5公里处。村西0.5公里处与周村相邻,村南1公里处与大村相邻,村东1.5公里处是黄墩后村,村北2.5公里处是宋家茔。村西南与洋河相邻,村北1.5公里处为丘陵地带。该村村北500米紧靠黄横路,距村1公里处有平塘一座。
寺东村现有205户,总人口670人,耕地面积1040亩。该村以种植玉米、小麦、花生等为主,也种植其它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村里无企业,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这是制约张坝村发展的因素之一,村里劳动力基本是输出状态,村中存在大量留守妇女、老人。
寺东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原先名为大庄,后改为寺东。相传其原因是在明朝末年,在距该村500米处一条小河的东岸建有一座寺庙,庙名为普明寺。该寺分为前后两殿,殿内设有神像。该村因在此寺庙的东面,因此得名寺东村。普明寺已于解放前夕被拆除。
该村现有王、李两大姓氏,王姓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蔡家沟迁来,李姓也是于道光年间由高密李家茔迁至该村。另有张、孙、陈、刘、董等其它姓氏。张姓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本镇小王邑村迁来,孙姓在清朝光绪年间由本镇前澄海迁
产、发展经济,取得了成效。在新农村建设中,寺东村会乘着这股东风锐意进取,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二、寺东村发展状况和分析
1、经济发展概况及分析
从寺东村的经济收入和来源看,村庄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渠道单一;从经济发展的格局看,小农分散型经济占比较大,与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差距。从对村庄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个人感觉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了寺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1)农业生产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农业生产作为带动我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大多数种植户都是小农型的分散种植,小型、分散种植模式成为了发展规模农业经济的颈瓶。专业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如今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真正潜力所在。而寺东村目前的农业格局则仅仅是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与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居更大的跨越发展。目前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土地管理费用。集体资产总额少。无其他集体经济来源,村级财政情况十分窘迫,无疑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发展。薄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庄较大的跨越发展,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运转。
(4)鉴于现阶段农民文化偏低的实际,为了让农民能够学得进,用得上,在送科技进村入户的培训工作中,注重改进培训方法,采取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参观大户,由大户现身说法,深入农户进场指导等方法进行,应该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6)尽量多的组织村民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和体育健身场所,使村民远离不良风气,促进乡风文明。加强普法教育活动力度。鼓励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居。
这是我到村通过与村干部的交流,对村民的走访,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完成的调研。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我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三农”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就应该创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进各种优秀人才资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努力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迈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的全局,进一步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谐、进步、发展的寺东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五篇:嵩县村庄变迁调研报告
嵩县村庄变迁调研报告
近年来,嵩县围绕“建设5A嵩县、带富城乡群众、建成小康社区”目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的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逐步得到体现,一部分农民开始向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和集镇搬迁。为摸清全县农村现状,完善相关惠民政策,按照市通知要求,我办对全县村庄变迁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域现状
1、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少。嵩县位于洛阳市西南部,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三山环抱,总面积3009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辖10镇6乡310个行政村11个社区,3736个村民小组,3709个自然村。总人口60万,农业人口53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秦巴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耕地面积47万亩,且多属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和“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的“挂画地”,人均不足1亩。尤其在陆浑水库周边只有耕地1万余亩,人均2分多,库南部分村人均不足1分。
2、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差。由于山高地远,大多数群众分布在偏僻边远山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道
路大多是羊肠小道,许多群众仍然处于“吃水靠挑、运输靠脚、通讯靠吼、点灯靠油”的生活状态。全县尚未通公路的自然村1160个,占全县自然村的1/3;630个自然村,9.25万人饮水不安全;农民居住条件差,现有危房户33200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4;尚有深山独居、散居贫困人口7918户、31848人。
3、政策受限较多,县域发展困难。2000年被确定为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区,全县210万亩的天然林地封山,要求人不上山,树不下山,造成以林木为基础的项目难以发展;境内的陆浑水库在2006年被确定洛阳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面积72.44平方公里。嵩县南部驻扎着二炮部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被划分为军事禁区。因此,全县山林、河流、矿藏及大部分土地的开发利用、招商引资等,均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控制。
二、村庄变迁状况
经过近几年扶贫搬迁、异地安置,深山区群众搬出来一部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外迁主要单户(单人)为多,整村搬迁没有,外迁以出村住、回村耕田居多,全迁者少,村民组、自然村变化不大。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及村落扩大,有些自然村实际已经合二为一。如九店乡上下马沟村、上下陶庄村等,已经连成一体,不分上下。
1、德亭镇:近十年涉及有自然村整体搬迁的行政村共10个,共搬迁18个自然村,244户,978人。
2、何村乡: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瑶北坡社区:前身为瑶北坡村,辖9个村民组及5个自然村,2012年3月创建为瑶北坡社区,现辖区内划分为6个网格。
3、木植街乡:2003年统计为15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289个自然村;2005年,栗盘村后山组群众搬迁,全乡143个村民组288个自然村;2012年,坪地村碾沟组白蒿沟自然村整体搬迁,全乡143个村民组287个自然村;2013年,寨沟村松林组头道河自然村整体搬迁,全乡为143个村民组286个自然村。
4、车村镇:村民组数量由2003年的405个演变为现在的381个。
5、九店乡:2003—2013年,全乡157个自然村未减略增,新增2个村落为移民搬迁新村。2009年—2013年新增搬迁新村2个,为郭岭移民新村、郭沟移民新村。
6、黄庄乡:村民组无变化,自然村由原来373个变为337个。
7、城关镇:加大城中村的改造,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将原城中村新
一、新
二、北店街、西关四个村分为新
一、新
二、西关、北店街、文化、安康六个社区。
三、变迁后各方面情况客观分析
一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变迁村大部分是居住分散零星户,通过变迁后,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难、养殖难、种植难、就
医难、交通不便造成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更严重的子女婚姻问题因地理条件差很难解决。变迁后此类情况基本不存在,逐步解决了生活生产的生存问题。二是收入来源范围扩大。变迁前,大部分农民靠农业种植创收,只能解决自己自足问题。变迁后,农民为了摆脱贫困的帽子,纷纷外出打工,视野不断开阔,阅历不断丰富,逐渐学会先进技术,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商业。经过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外地企业的进驻投资,为农民就业、增收搭建平台,扩大农民的创业空间,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此,生活比较稳定,有稳定的居所,稳定的收入。三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村庄变迁。抓住城乡一体化的机遇,对已进入县城拥有固定住房、有稳定收入的农民,纳入城镇人口统一管理,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通过城中村改造、回流移民安置、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定居。
四、对今后村庄变迁的规划考虑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是必然的趋势。新型城镇化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一)就地提升改造。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积极探索就地实现城市化的路子。农民无需进城,就在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实现了城市化,避免了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带来的副作用,而且通过城市化改造,农村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土地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投向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改造策略,在学习借鉴外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逐步建成产业集中、土地集约、居住集中的特色社区,实现经济发展规模化、人文素质市民化、社会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把原有分布较散的村民集聚区将整体拆除重建,高标准建设新居民区;而对历史村落群采取低强度的开发模式进行保护更新,保证历史建筑风貌的协调,保护历史村落的格局。
(二)整村搬迁推进。立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不足10户的自然村分期进行整村搬迁。坚持“依城镇建区、依村设点”的原则,优先考虑在人口比较集中、有一定产业支撑的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安置区,根据整村搬迁自然村农户需求,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困难救助三种安置模式。明确农户原有集体资产享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保持不变,复垦的宅基地实行退宅还林或耕,发展农林生产。
五、村庄变迁意见和建议
村庄变迁:
1、符合政策,宣传到位;
2、群众自愿,主动申请;
3、利益导向,政策推动;
4、措施适当,民生为主。
同时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自身因素:整体素质偏低,接收新事物能力较弱,观念落后,重农轻商意识严重。
二是体制方面:农业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 三是产业结构方面: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对相关产业拉动力小。
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积极开展异地转移农民就业培训,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同时开展移地农户就业帮扶、就业援助,力争一个家庭有一个劳动力就业。
二是转变发展思路,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要把增强农村集体实力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通过资源开发争取项目,多方帮扶,转变当前靠“输血”“而无造血”能力现状,推进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优惠政策,让搬迁农户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