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地红枣调研报告
关于对本地特产红枣的科学调查报告
听过老师的自然科学课后,我想就本地区的红枣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相关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做这项科学调查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已有资料中搜集信息,整理判断,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报告中难免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望老师能够及时的指正,使自己从错误中有所发现,有所学习。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对本地区的红枣有了更为科学更为理性的认识,对红枣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彻底的认识。通过这次的调查报告我也学到了如何去搜集整理信息。
通过本报告,我们应该认识到红枣的重要经济价值,更好的发展好本产业,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红枣的自然属性
红枣,又名大枣。自占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历史悠久。大枣最突出的特点是维生素含量高。因此,大枣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红枣为温带作物,适应性强。红枣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具有耐旱、耐涝的特性,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红枣属于双子叶植物纲鼠李目鼠李科。枣树是一种生长在温带地区的小乔木,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花小多蜜,是一种蜜源植物;花色为淡黄色,有芳香气息。果实为枣,椭圆形,未成熟时黄色,成熟后褐红色。可鲜食也可制成干果或蜜饯果脯等。营养丰富,富含铁元素和维生素。在中国,枣还可以被用来制作红枣酒。有时候,中国人把枣放在白酒里面,保存很长时间,慢慢变成枣酒,甘甜,香气扑鼻。枣比较抗旱,需水不多,适合生长在贫瘠的土壤,树生长慢,所以木材坚硬细致,不易变形,适合制作雕刻品。枣木擀面杖是质量最好的擀面杖。
黄河流域两岸地带培育的大红枣,俗称“滩枣”,学名“木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滩枣生长在距黄河五十米至一千五百米范围内的沙滩上,环境优雅、空气清新、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母亲河源源不断滋养孕育的精华,是华北、陕北地区特有珍品。其特点颗粒硕大,呈圆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素称“人参果”。吕梁地处黄河中游,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明显,是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清代以来,红枣即成为大宗出境特产。
枣树素有“铁杆庄稼”之称,俗语说:“沟壑墚峁斜角角,十年九旱干巴巴,1
种庄稼没法法,载上枣树十拿拿”。荒年庄稼歉收,枣树却较有收成,因此很适应吕梁十年九旱的气候。
红枣产业是吕梁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红枣林带,总面积128万亩,产量1.2 亿公斤,产值15000万元,主要分布在沿黄4县和交城、离石边山地区,涉及60个乡镇、1300个村、60 万人。年产量约占全省的67%,全国的13.4%。
临县被列为全国产枣第一县,柳林县三交镇被列为产枣第一镇。本区红枣品种主要有木枣、梨枣、骏枣、帅枣、油枣,近年来还引进了赞皇大枣、金丝小枣等优良品种,其中梨枣、骏枣、木枣被列为全国十大名枣之列。
营养成分
红枣是一种营养佳品,被誉为“百果之王”。红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等人体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含量竟高达葡萄、苹果的70-80倍,芦丁(维生素P)的含量也很高,这两种维生素对防癌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都有一定作用。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经考古学家从新郑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我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
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记载:枣具有益气养肾、补血养颜、补肝降压、安神壮阳、治虚劳损之功效。红枣中含量丰富的环磷酸腺苷、儿茶酸具有独特的防癌降压功效,故红枣是极佳的营养滋补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
红枣性温味甘,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及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此外还含有胡萝卜素等,营养十分丰富,民间有“天天吃红枣,一生不显老”之说。红枣不仅是人们喜爱的果品,也是一味滋补脾胃、养血安神、治病强身的良药。产妇食用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加速机体复原;老年体弱者食用红枣,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尤其是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及神经衰弱者,用红枣煮汤代茶,能安心守神,增进食欲。素有茶癖的人,晚间过饮,难免辗转不眠,若每晚以红枣煎汤代茶,可免除失眠之苦。春秋季节,乍寒乍暖,在红枣中加几片桑叶煎汤代茶,可预防伤风感冒;夏令炎热,红枣与荷叶同煮可利气消暑;冬日严寒,红枣汤加生姜红糖,可驱寒暖胃。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之说。现在,枣仍是中国烹饪中的主要干果原料之一。
营养分析:
1.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药理研究发现,红枣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红枣中还含有抑制癌细胞,甚至可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物质;
2.经常食用鲜枣的人很少患胆结石,这是因为鲜枣中丰富的维生素C,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胆固醇少了,结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随之减少;
3.枣中富含钙和铁,它们对防治骨质疏松产贫血有重要作用,中老年人更年期经常会骨质疏松,正在生长发育高峰的青少年和女性容易发生贫血,大枣对他们会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
4.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5.枣所含的芦丁,是一种使血管软化,从而使血压降低的物质,对高血压病有防治功效;
6.枣还可以抗过敏、除腥臭怪味、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
现代医学证明,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D,对于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的弹性、抗动脉粥硬化大有裨益;所含环磷酸腺苷,能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其疗效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国际药学界推崇备至。
红枣虽好,但吃多了会胀气,因此应注意控制食量。湿热重、舌苔黄的人不宜食用。
吃红枣也要注意其禁忌,过量食用有损消化功能:红枣可以经常食用,但不可过量,否则会有损消化功能、造成便秘等症。此外,红枣糖分丰富,尤其是制成零食的红枣,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以免血糖增高,使病情恶化。如果吃得太
多红枣,又没有喝足够的水,会容易蛀牙。
栽培技术
一、种植密度
小红枣种植规格:株行距3×3米,每亩74株,种植时间在12月。
二、种植方法
种植前先挖长、宽80厘米,深60—80厘米的定植塘,挖塘时表土和底土分开堆放,每塘底层放入草或秸秆,中层用50公斤腐熟农家肥与表土混匀后回填,然后再回底土(最好全用表土),种植塘回填后高于地面30厘米,或者回土时填至低于地面20厘米时,灌透水,使塘内土沉实后再填土,使其略高于地面。种植时在定植塘上挖一深20—30厘米的穴,把枣苗放入穴中央,边填土边提苗、踏实,盖土后略高于地面,种植深度与苗在苗圃里的深度一致,不可种植过深(埋过嫁接口)或过浅。种植后沿树苗四周整成直径1米的圆形树盘,浇透定根水并用薄膜(一平方米大)进行树盘覆盖,以保湿、增温、压杂草。挖塘和种植时都要拉线,以保证苗木种植后达到“三看”一线。
三、肥水管理
幼树定植后,在春季发芽前10—15天,每株用尿素1—2两兑水10公斤追施,以后每隔一个月重复操作一次(灌水追肥),追肥位置在距树干30—40厘米处。
四、整形修剪
枣种下后剪除根部萌蘖和多余的分枝,主干粗1.2—1.5厘米,二次枝粗0.8厘米时,在距地面60—80厘米处剪去主干,把剪口下第一个二次枝剪去,以下选位置合适的3个二次枝留1个芽短剪,以促发侧枝形成第一层主枝,以后用同样的方法培养第二、第三层主枝,第二层主枝2—3个,第三层主枝1—2个,各层间距离70—80厘米,相邻两层主枝互相错开互不重叠。
五、套种
不可套种高杆或较耗地力的作物,如玉米、薯类等,可以套种豆科作物,最好套种绿肥,以弥补农家肥用量不足,同时还可压制杂草,覆盖地表
产业发展前景
目前,吕梁枣树栽植面积达到160万亩,产量2.2亿公斤,产值5.3亿元,一条北起兴县南至石楼,长320公里、宽20公里,覆盖沿黄枣区四县、55个乡镇、1240个村的红枣林带已经建成。全市现有各类红枣加工企业156家,产品有五大系列200余个品种,销售遍布全国,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但是在红枣产业的开发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红枣这一支柱性产业是异常的脆弱。连续阴雨过后,大面积的枣林有可能会出现裂果,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红枣加工、烘干,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受阴雨天气的影响,土壤和空气湿度较大,红枣还将面临裂果的风险。陕西省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的陈锦屏教授,他率先提出了修建烘干房来改变传统的晾晒方式。在此之前,沿黄枣区四县红枣成熟后,枣农将刚采摘回来的红枣晾晒于自己的院落、房顶上。等到红枣的水分完全蒸发后,已是12月。而在秋季多雨的吕梁,即便是赶在下雨之前将红枣采摘下来,由于不能马上烘干也会使枣农损失不少。现在,烘干房的出现使得鲜枣至干枣的时间缩短为10天,从而大大加快了干枣上市的步伐。
如何解决红枣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裂果病”的问题,已经成为摆在红枣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科技人员终于通过技术措施改变了枣树生理机能,打破了千百年来枣树高生长的状态,采用“矮干低冠”树型,保护好“初花初果、充足施肥浇水”,利用地表高温,寻求红枣提早20天以上成熟途径,避开秋季连阴雨季节提前采收,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
红枣裂果的预防 :根据外地经验在生产中采用修剪、肥水、叶面肥和激素喷施也能对红枣雨裂有预防作用。修剪上,由于果实品质受二氧化碳和光照的影响,无论单果重、色泽、硬度还是可溶性固形的含量都有显著差异。成龄低产枣园应减少枣树主枝层次和骨干枝级数,加大层间距,缩减叶幕层厚度及冠幅,加大主、侧枝开张角度,以利于雨后果面迅速干燥。肥水方面,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有机量含量达到1%以上,含氧量达12%以上,pH值处在6~7的微酸性至中性状态。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含量,使硝化细菌和好气性固氮菌共存,从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根系对土壤有效矿物质的吸收,提高光合效率。叶面肥的喷施,从7月初起,每10~20天喷1次300毫克/升氯化钙+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从果实硬核前后开始,每隔1个月喷1次10%有机钙200倍液或碳酸钙400倍液,连喷2~3次。喷钙期间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尿素消耗钙元素。另外,果色转白期喷布B9,1000毫克/千克、800~1000倍液氯基酸,不但能减轻红枣裂果,也能增加单果重。从8月上旬开始到9月初,每隔7~10天连用2~3次。另外,对易裂果品种应提前收获。可在果实着色前50~60天,喷布250毫克/千克乙烯利,促使枣果提前成熟。
同时在市场方面,重栽轻营、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差、品种选育滞后、品种单
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尤其龙头企业现代化程度低、科技手段落后、加工转化能力差,同时市场营销能力差、销售网络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到位,这些问题一直制约着红枣产业的开发。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我们应该更多的更好的研究好发展好红枣产业,让它不但成为我们的特色产业,也让它成为我们地区的一项支柱产业,让从事红枣种植的人们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发展项目。
第二篇: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
第三篇:关于促进榆林红枣出口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榆林红枣出口的调研报告
李云山
榆林是全国红枣七大主产区之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厚实的土壤孕育了颗粒大、味道美、色泽好、品质优的榆林红枣,其市场前景广阔,出口潜力大。然而,榆林目前具备红枣出口资质的生产加工企业仅有两家,且年出口量小,国际市场少。如何进一步推动榆林红枣出口,壮大红枣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也是检验检疫部门一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榆林红枣产业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榆林已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植历史,遍布全市12县区,目前枣树栽植面积近170万亩,年产量20至30万吨,年产值7.2亿元。枣树栽植面积和红枣产量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的四分之三。清涧、佳县两县的枣树栽植面积和红枣产量更是位居榆林全市前列,分别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红枣名乡”。2005年,佳县建成全国唯一认证的3万亩有机红枣示范基地。2008年“清涧红枣”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
目前,全市有形成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25家,初加工企业63家,季节性加工点230个,家庭式烘烤制干加工点1000多户,保鲜库10余个。红枣加工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8
000多吨,产值3亿元。其中清涧县巨鹰枣业公司和宏祥枣业公司被授予“全国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陕西佳县大自然有机食品公司和榆林市黄河红枣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已通过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备案,是榆林目前两家具备出口资质的红枣加工销售企业。
(二)出口情况。以2007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界,之前,红枣出口企业不要求进行卫生备案。专项整治行动开始之后,为确保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国家要求所有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都进行卫生备案,由于吴堡县的一家企业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而被关闭。通过我局对这家企业的帮助整改和技术指导,今年该企业也通过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备案,具备了出口资质。
2006年至2010年10月底,榆林累计出口红枣26批,135.1吨,货值53.8万美元。其中:2007年以后,出口14批,88.1吨,货值38万美元。全部出口到台湾地区。出口量仅占榆林红枣年加工生产能力的1.69%,货值仅占年产值的1.22%,而且出口市场单一,红枣出口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二、榆林红枣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红枣基地建设与管理粗放。绝大多数枣园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受传统“铁杆庄稼”观念的影响,多数枣农重栽植、轻管护,技术推广普及率低;多数老枣园长
期以来只采枣不投入或少投入,不能合理密植,不能科学修剪,不重视花期管护,导致树型紊乱,单产水平低,优枣率下降;新枣园从规划选址、品种选择到栽植管理做不到科学建园、规范管理。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改良、科学化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足,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水平较低。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主要是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产前各级技术服务组织对市场调研不深入、信息采集不及时,对枣农指导不到位;产中技术服务、枣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产后红枣贮存及深加工业滞后,市场网络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市场营销带有很大盲目性。
(三)红枣加工水平低。由于榆林红枣产业无论是建园、苗木、田间管理,还是成品加工,都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导致整个红枣行业加工水平低下。一是多数加工企业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机械化水平低,大多为作坊式加工,工艺简单,洗净晾干,打包销售,卫生和质量均达不到要求。二是生产要素整合难,粗加工企业多,精加工企业少;同类加工企业多,龙头企业少;杂品牌多,名优品牌少。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全市80%以上的红枣以原料出售。
(四)多数红枣加工企业对出口认识不足,存在畏难心理。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红枣企业对农产品出口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认为出口门槛高、指标多、市场开拓难,普遍存在畏难心理,不愿意创新、研发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更不愿意主动开发国际市场。
三、提升红枣产业化水平,促进红枣出口的建议
要促进红枣出口,必须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检验检疫部门大力扶持,建设出符合出口食品卫生备案要求的企业。
(一)狠抓源头管理,建设符合出口要求的红枣基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贴、以奖代补、技术服务”等措施,本着“栽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品种优质化”的原则,积极引导枣农按照绿色无公害基地建设标准进行栽植,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栽植、统一密度、统一防虫害、统一田间管理。尽快制定红枣基地建设技术规范,大力推广矮化密植丰产技术,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坚持科学修剪、科学防虫、科学施肥,实现红枣面积、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针对全市红枣栽培品种多数为传统老品种,品种退化、抗灾能力差等普遍问题,红枣产区在大力发展晚熟制干品种的同时,尽快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力引进推广早熟鲜食品种。老枣园可采取高接换头改良品种。新建枣园应选用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贮藏品种应具有优质、晚熟、耐贮、抗裂果等特点;
鲜食品种应选育早熟品种,做到不同成熟期红枣品种合理搭配,积极实施错季栽培,有效调控果实成熟期和采储保鲜期,有效降低红枣产业风险。
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培训和咨询,特别积极引导企业加快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有机食品种植标准,从选址抓起,应保证基地周围无污染源,对栽培土壤和灌溉水源进行农残和重金属含量检测,并符合相关规定。基地应建立种植操作规范、农业化学品管理制度、采收运输管理制度、疫情监控与病虫害防治制度、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制度、产品溯源管理制度,配备具备一定的栽培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知识的植保员。同时,要对已通过美国NOP、欧盟EU及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佳县红枣基地,应给予大力扶持,保护有机红枣基地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红枣深加工研发力度,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红枣产品种类少、质量差、品牌杂的现状,建议红枣加工企业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支持,从生产产品、生产商品转向生产品牌,自主创新,进行红枣深加工,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红枣品牌。第一要提高红枣保鲜保藏技术,第二要选择先进加工工艺和加工方式,第三要利用红枣药食同源的特性,积极开发新产品。
作为检验检疫部门,一是积极向企业宣传出口食品、农产品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优惠政策等相关检验检疫知识,帮助企业树立对红枣出口的信心。二是认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指导企业进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备案,并使其通过。
(三)打破传统,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制定积极扶持政策,健全激励机制,着力用工业化理念指导红枣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红枣产业由“农业产业形态向工业化形态”转变。大力推进全市红枣加工业由作坊式加工业向现代化加工业转变,由初加工业向精深加工业转变,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广“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枣农”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集团化构建、专业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科学化管理、节约化经营格局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将红枣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经济优势。
检验检疫部门应积极加强与农业、林业、商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充分利用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优势,引导和鼓励红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从基地建设管理、生产环境布局、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检验、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对企业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出口红枣符合相关技术、卫生标准,符合进口国的要求。
促进红枣出口,既是贯彻落实榆林“特色农业富民”的要求,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检验检疫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积极做好这项工作,为农民增收,为企业创收,为榆林外贸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系榆林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
第四篇:现代特色农业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特色农业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红枣是我县的传统栽植果业。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重点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转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至今红枣产业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在进一步壮大红枣产业上遇到了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全县多个乡村及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就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我县红枣发展的现状
(一)红枣种植及品种构成的基本状况。我县大面积有计划的栽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之前的红枣栽植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状态,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目前红枣保存面积16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3万吨,产值近6000万元。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的枣收入占农民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在东部沿黄红枣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也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张家山乡仅用两年时间,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个村,成活率达70%以上,加快了我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1
(二)良种示范园已建立,单一品种的局面有新改善。为有效优化红枣品种结构,适应消费者需求,在我县品种选优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油枣、梨枣、灵宝大枣、圆铃枣等新优品种,形成了齐家山、中心苗圃和康家塔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园,为扩大品种改良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引进的骏枣,干果重量、出肉率均高于本地木枣,可溶性糖和游离态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含量也大于本地木枣,很有推广价值。
(三)科学栽培初见成效,丰产技术已被相当一部枣农应用。目前后焉村建成10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张家山乡应用“孟岔模式”流转土地1100亩,康家塔高接换优800亩,下山畔、王家圪崂按接改良500亩,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当一部与枣农十分重视红枣的经营管理,能够应用新的丰产技术,每年进行整形修剪,深翻改土、修集雨窖、培保水塄,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并适时防虫,使红枣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扭转了原来的粗放经营模式。
(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枣树是抗旱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在黄土高原栽植枣树,不仅可减少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枣树逐步成为我县农村的“生态树”、“致富树”,同时栽植枣树也成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途径。
(五)红枣加工营销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我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目前全县有红枣烤炉600多座,大型加工企业光大、巨人、国丰等10多家,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成为****红枣外销的窗口。
二、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的红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依旧存在一些制约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品种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县枣树品种基本上是木枣占85%,团枣、牙枣占14%,而新引进的优良品种仅占1%,在优良品种和类型未能形成规模,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好的质量,最终会被淘汰,这对我县枣业现状不能说不是一个警示。
(二)基础设施落后。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很差,虽然有许多村新通了水泥路,但一遇雨,排水不畅,那确实是“水和泥”的路,只有三轮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枣园防虫用水困难,加大了管理难度,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条件根本不能满足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春季病虫危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
枣普遍绝收,损失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了枣农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
(四)缺乏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意识,部分枣农认为枣树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栽植管理简单容易,所在栽植中存在重挂果、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少,成型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低产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枝条生产无序,许多农民怕影响产量而拒绝整形修剪(老枝),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同时大量使用剧毒农药杀虫,单一使用化肥,致使红枣单产低、品质差,全县近5万亩枣园逐步变成低效枣园。
(五)产品加工量小,能力差,深加工不够,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近几年,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县标准烤炉不足300座,农村小型土烤炉300余座,年加工能力不足红枣产量的20%,具有一定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不多,而且加工量也很小。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难以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之深加工跟不上,又没有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绝大多枣农只能停留在出售鲜果和干果的初级阶段。从栽植到采摘包装,主要还用传统粗放的采收,标准化技术的组装和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和集约经营,产业效益低下。
(六)品牌培育滞后,带动力不强。我县红枣尤其是黄河
沿岸的红枣,无论在品质上还是在外形上都堪称一流,可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品牌,主要是由于培养地方品牌自主意识不强,没有长远眼光,看不到品牌对产品的带动及潜在价值的提升,以致“****红枣”的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对策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通村油路建设。二是枣树周围建集雨坑,积极推广下山畔挖集雨窖的经验,在枣园高处修建集雨窖,遇到旱季即可灌溉,黄河沿岸和有河流经进的村庄,可积极修建抽水设施,解决干旱季节的灌溉问题。三是大力兴建烤炉力争在两到三年内新建烤炉600座,同时在红枣集中地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二)加强现代科技应用,普及红枣丰产技术,要积极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并予推广,努力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枣农都能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红枣研究单位和科技部门要围绕红枣生产中的难点问题,确定科技攻关项目,尤其在抗旱、防裂和防治病虫害上下功夫,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优质服务。
(三)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枣果质量。在市场竞争如
此激烈的环境下,果品本身的质量则占有市场的根本性因素,要扩大品种资源,优化品种结构,从外地引进名优品种,通过建立苗圃和示范园的形式,确定适应性强、丰产性稳、品质性优的品种予以推广。在推广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按不同类型和时段进行分区栽植,分类指导以发挥最佳效益。
(四)进行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在烘干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到兄弟县区红枣产业较好的乡村和企业学习经验,由政府支持新建一批影响力大、吞吐量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积极试验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农民成为利益风险的分享者和承担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红枣企业的系列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开发科技含量高、品种花样多、竞争力强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拓宽红枣销路。建立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枣批发市场,使其成为知名度高、销售面广的产品集散地,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网络,使用现代营销手段,在大中城市设立专门销售点,并通过代理商和批发商打开销售门路,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要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红枣,广招客商,要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网络发展电子商力,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平台。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县、乡、村各级领导都要建立任期目标制,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计划、财政、扶贫、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人、财、物、技配套投入,形成合力,综合作用于红枣产业开发上,特别是县财政应拿出一定财力予以扶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三是县、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村,抓典型、树样板、总结经验、辐射推广,使其中下山畔、樊家畔等老典型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再创业绩。
红枣作为我县林业优势果品产业,是立足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加强对红枣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造“两个****”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红枣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林业局领导班子调研材料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红枣产业化
发展的调研报告
推进且末红枣产业化发展,对于提升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水平、创新红枣产业经营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加快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更好更快的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改善的目标。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加快推进我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一、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2002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做出了“超常规”发展红枣产业的战略决策,经过八年的努力,我县的红枣产业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其效益已逐步显现。到2012年,全县红枣栽植面积将达到12万亩。
截止2008年,全县红枣面积已达到7.6万亩,挂果面积达4.5万亩,红枣产量2001吨,农民人均增收104元左右,在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已累计投入765万元,主要用于种苗、嫁接、水费等补助。全县现红枣种植户已达到6400户,占全县农户的97%以上。今年全县计划新种植红枣11000亩,预计2009年产量将头破4000吨。
二、制约我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是目前我县的红枣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县内没有枣业龙头企业。二是广大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认识还很有 限。三是枣农间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各乡尚没有建立体制健全、功能完善的红枣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广大枣农的管理技术水平低,红枣单产不高,经济效益有限。五是缺少一个引领全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管理科学、高标准的红枣试验、示范培训基地。这些都是制约红枣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着力加快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为统领,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围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红枣市场竞争力的原则,依靠科技推广,体制创新,逐步从目前单一的生产原料产品向制干和发展精深加工业过渡。通过市场调节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管理、政策扶持带动、技术服务示范,全面提高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二)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紧抓发展机遇、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土地管理经营制度。现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既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又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好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同时,按国家有关政策,鼓励农村枣园和土地合理有偿流转,让农户在红枣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 的服务和更多的实惠。
2、坚持遵循市场规律。要充分尊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扩大种植规模和培育龙头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前景、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可行性,立足提高现有生产能力(即全县12万亩左右红枣),不盲目跟风扩展。重点是强化管理,提高产量和品质。
3、坚持因地制宜。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红枣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着力提高红枣的品质和竞争力,重点销售产品仍以干枣为主,品质较差的三级及等外枣可做精深加工原料。
(三)红枣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
1、组建龙头企业。重点在红枣收贮、清洗、包装、运输、销售、初级加工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环节率先实现突破,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建设红枣加工业。抓紧引进、组建和发展壮大1-2个竞争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合理分工、紧密协作、共同发展格局。
2、提高枣产品加工水平。及早规划使我县枣产品精深加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让红枣产业链条尽量延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五年内,争取使我县红枣精深加工率达到30%-50%。
3、加快红枣品牌建设。严格按《且末县红枣标准体系》组织生产,使红枣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优质、高效、安全的知名名牌,使县内所有红枣及龙头企业加工产品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4、提高红枣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扶持发展一批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枣农与组织的利益联系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让广大枣农进入红枣生产管理、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红枣产业化经营领域,使枣农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5、建设全国绿色食品(红枣)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严格按相关制度开展生产、使全县所有枣园都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求规范管理,使我县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红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安全、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推进红枣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一)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1、完善红枣产业化经营机制。这是推进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要始终坚持为枣农服务的原则。一是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或龙头企业与枣农签订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量投入、积极服务、按合同收购的方式,为枣农提供栽培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是大力提倡和鼓励以订单方式发展红枣产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枣农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引导枣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无论采取哪种利益联系方式,都要遵循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红枣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知程度等因素。
2、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引进和培育壮大1-2个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枣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 高枣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支持龙头企业,用自身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参与且末红枣产业发展,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可引进内地大型枣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县建立分厂。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红枣龙头企业的管理。使企业强化责任,争当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模范,不断密切与枣农的利益关系。
3、发展农村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林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参与各类红枣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为红枣生产各个环节服务的中介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枣农组织化程度。引导枣农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红枣嫁接队、修剪队、机防队等。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行业和枣农的合法权益。
4、加强红枣产业化和试验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制定完善红枣产业化发展规划,建立一个管理科学、高标准的红枣试验示范培训基地,在全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枣农规范化管理红枣,推进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红枣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枣树所有权合理流转,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红枣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红枣产业的规模效益。围绕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红枣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尽快建立并完善与基地生产相配套的信息化服务、植物检疫、枣产品及生产资料投入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服务体系。
5、提高红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生产绿色、有机食 品为目标,尽快修订和完善红枣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建立起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引导基地生产。推进绿色、有机枣产品产地、基地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枣产品质检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质量安全。严格制定红枣生产资料投入品和产出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和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创立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6、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抓紧构建红枣生产、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重点突破红枣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产量、品质提高、有效成分提纯等一批重大、共性的关键技术,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枣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红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国内外红枣产业实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品种和技术更新步伐。加强与上级林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大力推进枣农就业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不断提高枣农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认知水平。
7、开拓国内外市场。县人民政府积极协助龙头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序开拓国内外市场。研究 制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流通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有规模、有影响的红枣综合或专业市场,加快红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
8、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产品和基地),把基地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有效株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龙头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二)加大对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积极争取项目,使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对我县红枣产业化的资金投入,重点为农户提供培训、技术、信息服务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等。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贷款财政可以给予适当贴息,对能带动红枣产业发展的林业产业化项目,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研究并支持枣农参加保险。
2、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红枣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形成多方推进的合力。红枣产业化发展资金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范围中,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投资参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红枣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红枣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对参与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对能带动我县红枣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在用地上可无偿划拨,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和满足其用电、用水等基础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红枣龙头企业的季节性收购资金,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给予办理,切实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枣农和专业合作组织小额贷款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实行五户联保或信用担保方式办理。探索和完善政府与 银行联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合作模式。
3、加大税收支持力度。按国家政策,落实好红枣产业化龙头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税收政策,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力度。
(三)加强对红枣产业化发展的领导
1、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红枣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枣农和红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完善合同内容,规范交易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保护我县红枣的商标和品牌。严禁在红枣市场流通中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要及时总结宣传我县在红枣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发展中介组织、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营造有利于红枣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2、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运用市场规律指导红枣生产,全面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水平。林业、发展与改革委、财政、工商、银行、税务、供销合作社等部门,要继续重视和支持红枣产业化发展,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健康协调发展。县级领导和全县所有县直机关、事业单位要主动积极为我县红枣产业出谋划策,提供力所能及支持,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大力宣传我县红枣优越性,集中全县力量,促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且末县林业局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