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指示,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熊辉银同志带队,自治区政协几位老同志和林业厅、我区红枣主产区地州、县市相关领导参加的红枣产业考察团,于6月13日至30日对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红枣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枣优良品种及品种结构调优经验、枣果贮藏保鲜技术、枣果人工制干技术、枣的营养和功能食品加工产业、红枣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精深加工技术、红枣产业化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重点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红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枣树是我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的特有树种,在各地广为栽培。近年来,我国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国家林业局统计),年产量突破230万吨,占全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9%。其次为韩国,产量2万吨左右,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全国红枣品种近800个,其中已登记的704个,按主要用途,分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蜜枣品种、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和观赏品种五大类。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五省,历史上是我国红枣的主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的90%左右,其中,河北省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41万亩和91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黄骅冬枣;山西省为550万亩(含间作面积),40万吨,代表品种为板枣、相枣、骏枣、壶瓶枣、梨枣、木枣;山东省为336万亩,76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枣、沾化冬枣;河南省120万亩,23万吨,代表品种为灰枣、圆枣、扁核酸、鸡心枣。从目前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北方绝大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南方主要为蜜枣品种。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二是矮化密植丰产园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还在探索每亩4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
加工产品方面,枣树全身是宝。枣的加工产品已经发展到数百个品种,但制干仍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绝大多数采用自然晾晒。近年来出现了清洗分级后人工制干。加工产品除初级加工外,主要有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酱、蜜枣、枣醋、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正在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加工企业居多。枣树的树干材质坚硬,可加工木梳、制作乐器、雕刻工艺品等。枣核可用来制造活性炭;枣花蜜是上等蜂蜜,枣叶、枣树皮、枣树根、枣核、枣果、枣花蜜均可入药。
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种,在国内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0吨以上。出口品种主要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灰枣、鸡心枣和板枣等。
尽管我国红枣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原枣及枣加工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各地虽然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但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红枣平均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栽培管理总体比较粗放,新技术应用率较低。三是品种结构不太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主要为中晚熟品种,枣树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四是鲜枣贮藏技术还未过关。五是枣果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六是枣疯病、缩果病、裂果等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日趋猖獗,严重影响着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省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是普遍实行的经营方针
四省区红枣基地建设真正体现了突出重点、规模发展、集中连片、铺天盖地,基地规模化、栽培区域化,参观考察红枣基地,令人置身于枣海,为这壮观的红枣王国惊叹不已。红枣主产县(市)种植面积最小的15万亩,最大的达30多万亩。河北省是我国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枣树面积居全省各林果树种之首,重点形成了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和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两大栽培区域。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中段的行唐、赞皇、阜平、曲阳、唐县等8个县,总面积约200多万亩,平均每个县达25万亩;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沧县、献县、泊头、盐山、海兴、黄骅、青县、大城等12个县(市),总面积约220多万亩。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要想富,种枣树”已成为运城枣区农民的新时尚,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红色战略”的支柱产业,枣树栽培集中连片。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达87.95万亩,年产鲜枣10.71万吨,原枣产值3.4亿多元。河南省新郑市是我国灰枣的故乡,生产的灰枣和鸡心枣驰名中外,全市拥有枣树22万亩、600万株,年产量3万多吨,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山东省无棣县红枣栽植面积更是绵延广博,红枣产量雄冠华夏,全县枣园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金丝小枣(干枣)4.3万吨,冬枣5.5万吨,产值4.6亿元,仅枣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高度重视红枣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近年来,四省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技术服务。河北农业大学专门设有中国枣研究中心,是专职研究枣树的科研机构,对枣树早实丰产技术、枣品种选优、枣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以及红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都有一定研究,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建有丰产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都是专职研究枣树品种、丰产技术及高新技术加工的科研机构,这就为四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河南的新郑、山东的滨州、沾化等红枣大县都建有枣科所,科研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为当地枣树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由于科研成果显著,四省的红枣产业枣树良种化、品种多样化的趋向相当明显,主栽品种明确,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各地品种选优和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开始协调发展,早中晚熟有机搭配成为必然的选择。河北省现有枣树栽培品种120多个,但规模化栽培的品种主要有5个,即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圆铃枣和冬枣,其中金丝小枣为第一大主栽品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枣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7%和42%;婆枣是第二大主栽品种;赞皇大枣为第三大主栽品种,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知的自然三倍体品种,也是河北省向外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全国知名品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枣总面积、总产量的10%。近年来,河北省还从地方品种中选出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如制干品种金丝蜜、无核红、赞金、赞玉、赞宝、南宫大紫枣,鲜食品种月光、早脆王、悠悠枣,以及抗枣疯病品种星光等,目前已处于试栽推广阶段。山西省针对红枣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和优特果多的特点,研究不同土壤、气候因素对枣树适应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积极培育区域化、专用化的优生、适生枣树品种。该省凭借国家枣资源圃在太谷县的优势,不断调优品种结构,逐步实现枣树栽培良种化,确定了十个主栽品种。四省都在红枣主产区重点建设相应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殖圃,为枣农提供高质量的苗木和接穗,从而加大了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力度,然后引导枣农对劣质枣树进行分批更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三)依托科技服务网络,加大生产技术普及力度
一是科技服务网络比较完善。主产区县(市)一直把基层林业站作为技术推广的龙头,向枣农推广技术成果;层层建立红枣协会,上连科研单位,下连千家万户,开展技术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各乡镇建立果品技术信息服务站,各村配备数名技术信息员,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真正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提高红枣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红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红枣主产区组织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果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实行配方施肥、周年修剪、保花保果,坚决杜绝喷洒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新技术。河北省沧州市红枣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达100多万亩,占全市红枣总面积的55%以上,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达40多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层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提高枣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枣树管理水平为重点,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枣农;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帮助广大枣农掌握现代枣树管理新技术,树立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求生存促发展的新思想。山西省永济市还制定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枣树丰产综合技术管理历》和技术操作规程,发到每个枣农手中,便于枣农提高技术水平,搞好枣树的田间管理。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四省在红枣产业发展上不断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由过去只注重抓产前管理,转向既抓产前又抓产后、注重于产业链的延伸;经营方式由单纯抓生产管理转向抓红枣的产业化经营。河北省的做法一是始终把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红枣产业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金融部门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引入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二是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组织。省林业厅按照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百龙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建龙头、育龙头、强龙头、借龙头等形式,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三是实现了从物理加工到化学加工的飞跃。全省红枣加工企业大小达2000多家,加工量已占红枣总产量的25%左右,产值占枣业总产值的40%左右。初级物理加工产品主要有蜜枣、脆枣、阿胶枣、枣酒、枣茶等10余类50多个品种。近年来,新型枣加工产品如浓缩枣汁、冬脆枣、枣蜜素、枣精粉、枣含片等发展迅猛。功能性化学加工产品的研发势头十分强劲,沧州恩际生物制品公司就是一家集科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现代化高科技红枣保健食品企业,该公司引用世界一流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红枣中的有效抗癌成分“环磷酸腺苷”,生产红枣提取物、红枣纤维素、枣多糖等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生物技术生产高档保健品的企业。四是不断进行产业经营机制创新。重点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
山西省从事枣加工的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余家,年加工大枣30万吨,占当地红枣总产量的60%,加工产品的产值约10亿元,每加工1吨红枣约增值2000元左右。位于交城的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1.75亿元,年加工红枣能力可达2万吨,年创产值13215万元,带动农户10000户,产品七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实施品牌创优战略,狠抓国内外枣产品的市场开拓
近年来,四省在市场开拓上坚持“开发一个市场,带动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加强红枣市场建设,大力开发市场,促进红枣销售。
一是积极开展红枣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品牌基地建设,努力培育精品红枣,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用药“四统一”的管理模式,鼓励和
引导品牌企业与农户对接,建立自己的品牌基地,确保红枣质量。四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红枣加工企业,都已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保护体系认证,有的还拥有自主专利产品,河北沧县“好想你”、“枣香村”和“惠宜”牌枣产品,“沛然”枣汁等先后打入了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组建红枣专业批发市场。河北省沧州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占地面积202亩、全国最大的“沧州崔尔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该市场由交易区、初级加工区、信息服务区、储运区组成,是一个集网上交易、电子汇兑、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2006年达到75万吨,交易额31亿元。市场交易范围扩展到全国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红枣集散地。此外,河南新郑市的大枣批发市场、河北黄骅的冬枣批发市场、山东乐陵的红枣交易市场、河北赞皇的大枣交易市场,都是年交易额上亿元的红枣集散地。
三是大力发展红枣营销队伍。加强红枣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枣农和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培养、建立、壮大业务精通、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大枣经纪人协会,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强红枣市场体系建设。以河南新郑奥星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销售大型企业,为开拓市场,积极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重视建设网络销售体系。他们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三种互相补充的销售网络。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立红枣经销商和代理点,尤其在南方省区,代理点几乎覆盖每一个大中城市;另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终端专卖店和加盟专卖店;第三种是在大型连锁超市形成销量稳定的销售网络。
五是组建红枣商务网站。河北沧州、山东沾化等地建立了专业枣类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达2万余家。山东裕华集团与中国枣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枣业报,及时准确地向枣农和交易者提供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通过宣传,沟通信息,促进了红枣产品的销售。
六是各红枣主产区充分挖掘枣文化资源,以枣为媒,进行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使人们增加对枣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枣、喜欢枣、研究枣、利用枣、消费枣。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枣业对于解决我区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作用,从当地实际出发搞好发展规划
枣树抗干旱,抗盐碱,耐瘠薄,易繁殖,好管理,结果早,寿命长;枣果不仅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大,而且耐储藏、适合远距离运输,非常适合于在我区栽培。应作为我区南疆和东疆地区特色林果业的优势树种大力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枣区,枣果成熟季节正逢雨季,常因降雨发生裂果、缩果病以及黑斑病,造成丰产不丰收,并且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内地各省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区地理与气候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与内地比较,裂果病、缩果病以及黑斑病等红枣发展中的毁灭性病虫害发生率低,加之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红枣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这些客观条件,对我区发展红枣产业非常有利。因此,南疆、东疆适于红枣生产的县市要坚定发展红枣的信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规模发展。我们建议全区红枣的种植规模控制在300万亩左右(其中喀什80万亩、阿克苏80万亩、巴州60万亩,其它地州80万亩)。要选好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品种多样化、高级化。红枣品种一般以制干与鲜食兼用品种为主,把灰枣、骏枣、壶瓶枣、金昌一号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发展鲜食品种。要抓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和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劣质红枣品
种的改劣换优力度,实行一县一品。
(二)重视枣业科研,完善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培训
从四省的经验和做法来看,特色林果业已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各省都高度重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机构健全,同时,在红枣主产区组建红枣产业化办公室和研究所,机构健全,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对特色林果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南疆林果业将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这么大的一个产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建立良种采穗圃、红枣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汇集圃,规范技术标准,最终实现品种良种化;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建议自治区应抓紧组建红枣研究所,专门研究、推广、开发红枣的品种、田间技术管理、精深加工,开发红枣的保健与药用功能,发展高端产品。
要把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建议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林果管理技术,具有现代林业观念的农民群体,使每个村都有高素质的林果(红枣)技术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理林果的明白人,努力实现林果业的提质增效。
(三)加强集约化经营,实现枣产业的增产提质增效
要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我区红枣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栽培区域化。发挥区域优势,力争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巴州的若羌、且末,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鄯善,哈密地区的哈密市作为我区红枣重点发展区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充规模。二是栽培模式标准化。红枣栽培模式要以矮化丰产为主,为便于枣粮间作,采用4×1.5米或3×2米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应用以“树开心、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先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方式,强化树上树下综合管理,加大红枣无公害、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实现枣园增产提质增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把林果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建设纳入林果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产区各级领导都应亲自抓好1-2个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努力形成村村都有示范基地,每亩都是优质果园。四是强化枣果采后分级包装。大力推行干枣、鲜枣按品种进行机械化分级,同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小包装、礼品包装、真空包装等多种多样的包装形式。
(四)依托市场,搞活流通,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为了使1200万亩林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路,建议自治区重视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搞好红枣批发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一是由于新疆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目前我区的枣业生产主要是依托内地市场。我们要把生产与内地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区外乃至国外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红枣产业朝着外向型发展。二是在区内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中,重视林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在南疆库尔勒建设现代化的林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的果品批发业务,并使红枣产品在我区的果品市场中据有一席之地。建议自治区围绕着林果产业加速引进龙头企业。把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业纳入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投资林果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不断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投入
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果农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良种采穗
圃与病虫害防治,但由于自治区财政还没有形成一个扶持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规模与林果业发展需求还不太相适应。因此,建议自治区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每年安排一定份额资金用于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产区地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采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同时安排一定份额的资金,用于红枣精深产品开发研究,或与国内著名的食品、药品研究机构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各级金融机构一定要从加快新疆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出发,调整信贷结构,根据林果业建设的特点,增加对林果业产业化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规模,对一些大型林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贷款,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贴息。
(五)切实加强对林果业产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认清林果产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林果产业的支持与领导。为了促进自治区特色林果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林业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挥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能,自治区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林果业的管理机构。建议将自治区林业厅特色林果办公室升格为自治区林业厅经济林业管理局(按二级局对待),下设综合处、基地处、科技处、产业处和市场发展处等,以便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我区凡适合发展红枣的地方,党政领导都应重视这个新型产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给与这项产业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红枣产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便统筹安排指导,使我区特色林果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第二篇: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
第三篇:关于红枣产业发展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一点思考
传统优势:金丝小枣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本地的栽培管理技术是领先的;金丝小枣的传统消费地域和人群是广大的。金丝小枣这个产业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能丢。
生产现状:近两年红枣产地销售价格低迷,部分枣农在枣园农资投入、管理投入等方面减少,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枣农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部分枣农开始砍伐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上世纪90年代,普通小枣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当时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也是10元左右;现在普通红枣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80元左右,主要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果品农药残留过高,出口受限,至今未能得到恢复;二是原产地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贸市场模式,还在按筐卖,(超市精品干果都是小包装已经按克卖了),附加值过低,反过来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应对策略:
1、改良和调整红枣品种。我县当地看家红枣品种繁多,良莠不齐,进而影响产品的分级、加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投入,甚至有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用猴戴帽的粗劣手法欺骗客户和消费者,影响产品声誉。建议县相关部门或专业协会划定专门区域,移栽当地品种,保留种质资源,而在全县其他大部分区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
更新改接不超过三个的优良品种。对保留种植资源的区域给予政策性补贴,对更新改接的区域在技术、接穗等方面给予扶持。
2、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培育抗虫、抗病、高产、优质,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品种,培育傻瓜枣、懒汉枣,最大程度降低枣农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对培育出像“懒汉棉”一样优良品种的科技人员给予百万元以上的科研补贴或奖金。二是实验示范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利用枣园空地实现多种经营,增加枣农收入,同时调整政策导向,改变林下经济只是扶持退耕还林区域的模式。三是研究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商品种类,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范围,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扶持。
3、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解放劳动力。目前对合作社的扶持还是停留在引导上,而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细则。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商标。
5、农业、林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及红枣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农药、肥料及枣产品加工、流通全程监督,不让不合格农资进入我县、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出我县。
6、组建红枣产业协会,对枣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一直到消费群体、消费个体、消费习惯,做好枣产业调查,服务全县红枣产业。XX人民政府政府2014年3月
第四篇:红枣产业发展材料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
中共若羌县委员会
若羌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巴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0万亩,2010年红枣总产量3.3万吨,总产值达7.2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74.66%以上。在红枣产业的强势拉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2216元增加到2010年的14000.26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居西部12省市区首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科学布局红枣产业
自2001年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战略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由于若羌县地处沙漠腹地,夏季酷热少雨,日温差悬殊,年均气温13℃,夏季35℃以上高温日多达65天,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902毫米,年日照时数3103.2小时,≥10℃积温4396.8℃,无霜期198.7天,年均相对湿度39%。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认为我县虽水资源匮乏、风沙灾害严重,但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却为发展耐旱、节水,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红枣产业,生产全国最优质的红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因此,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科学规划确定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干群联动、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营销” 的发展思路,按照农业“四化”要求,始终不渝,常抓不懈,强力推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干群联动,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全县人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热情,县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发展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种植技术及农民致富典型,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发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同时,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为红枣产业捐款500余万元,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下地带着农民干、组织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有力促进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政策扶持,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纲要》,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水土开发、税收、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将红枣发展资金纳入预算,仅2010年县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红枣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2011年又预算安排红枣发展资金4500万元。三是以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完成的红枣种植面积就达7.7万亩,占到全县红枣总面积的55%,其中仅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4.9万亩,按照国家政策兑现各项补助资金5045万元,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700余元,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科学管理,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品质
严格按照红枣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对苗木调进、定植、管理等红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一是选优红枣种植品种。确定了以优质灰枣为主的品种结构,在产业发展初期每年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河南、河北等国内老枣区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枣苗。与此同时,为有效防控林果有害生物,我们大力推广酸枣直播和品种改良技术,加大标准化苗圃建设力度,加快建立苗木自繁自育体系。二是加强红枣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红枣生产要求,大力推广红枣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领导干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帮
一、手把手、面对面”的宣传和帮扶,消除农民疑虑,全方位开展红枣生产科技服务,提高了农民红枣科学管护水平。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完成了3万亩绿色、3.9万亩有机基地认证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预防红枣种植面积大、品种结构单一带来的产业风险,加大了“虫害、风害、冻害”防控力度,实行“固定和聘用”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方式,组建成立了13支县、乡、村三级林果业机械化防治队伍,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要求,及时有效开展防治服务,确保了红枣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四是完善红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了红枣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和红枣管理协会,制定了《关于保证和提高红枣品质的实施意见(试行)》和《若羌红枣种植、加工、销售管理办法(试行)》、《若羌红枣创品牌保品质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规范了红枣企业和枣农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了红枣质量安全。若羌红枣的品质上乘,皮薄核小,果形饱满、果面皱纹细浅,色泽紫红色,果肉肉质肥厚,食具粘性、味香甜,总糖≥72%,单果重4.5克,可食率≥90%,水分≤20%-25%,含有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成份,具有保健、补脾胃、安心肺、退紫癜、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被誉为“枣 中极品”、“长寿之果”,深受广大中外客商的青睐。
五、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始终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优做强红枣产业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红枣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红枣科研,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红枣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完成了《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若羌红枣标准化管理规程》等106个科研课题。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干群素质。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和邀请县内外红枣专家讲座、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年均培训农民4万人次以上。全面实施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将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作为全县广大干部服务“三农”的基本功,累计培训干部76期、9200余人次。三是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引路作用。依靠科学管理,我县宋礼、买买提〃依明等一批枣农率先致富,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吾塔木乡库尔贵村现年63岁的枣农宋礼,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红枣科学管理技术,2010年46亩红枣收入达90余万元,早在2009年就在全村带头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小二楼。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若羌农民的“红色银行”和“摇钱树”。
六、品牌营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品牌营销和龙头带动战略,做精做强红枣产业。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和行业商会,先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楼兰”等系列商标,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各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若羌红枣地方标准》,统一和规范了外包装及商标、标志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核心竞争力。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已拥有楼兰枣业股份、三海瓜园、好想你枣业、七星羌都枣业、楼兰庄园枣 业及农业部认定的定点市场--楼兰果蔬综合交易市场等红枣产业化企业2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3家;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社17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相衔接的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展示展销、交易洽谈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若羌红枣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国内大中型城市,2/3销往疆外市场,其中20%左右走出国门。积极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加快研发多醣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红枣系列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入提炼和宣传“楼兰红枣文化”,积极参加乌洽会和内地相关展会,成功举办了六届楼兰红枣节,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经过不懈努力,若羌红枣以其独有的品质先后被评为 “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中国(国际)首届枣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奥运果品推荐奖”、“2009年新疆名牌产品”等诸多荣誉称号,我县也先后被授予“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 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先进单位”、“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产业发展龙头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之乡”、“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坚定信心,做强做精红枣产业
今后,我们将抢抓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继续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市场”的发展模式,确保今年有1家企业产能达到1万吨、“十二五”末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十二五”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为规避红枣一支独大给农民稳定增收带来的风险、构建合理的农民增收新模式,我县将坚持以“红枣产业为主线,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为城乡居民及矿区提供蔬菜,辐射青海、西藏等周边区域,打造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畜牧业丰富县域及周边肉食品市场,粪肥用于有机红枣、设施农产品的生产;三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比例合理,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红枣产业上,在稳定红枣20万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将重点转向提升品质和高水平转化。设施农业上,今年计划新建温室大棚2000座,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现代畜牧业上“,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牛羊年末存栏12万头(只)、出栏4.4万头(只),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禽类出栏30万羽以上,建成辐射县域及周边区域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二)狠抓加工转化,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形成品牌产品引领、科技服务支撑、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加销相互衔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继续加大引进、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确保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始终大于农产品生产能力,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与区内外大龙头企业或大集团合作,快速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三)着力开拓市场,延伸外销渠道
坚持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作为红枣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心城市搭建长期外销平台,加快建设辐射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和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窗口。加大红枣品牌营销力度,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提升红枣产品包装的档次和水平。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完成注册果园和有机果园10万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1—2个区域性著名品牌建设,进一步规范红枣的包装、商标、标志的使用,积极有效开展打假行动。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仓储、保鲜、运输、配送等关键环节工作,积极采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手段,推动“农超对接”。加快培养眼界开阔、适应变化、勇于开拓、善于研究、会抓机遇、懂生产、懂市场、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产品营销队伍。
第五篇:现代特色农业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特色农业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红枣是我县的传统栽植果业。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重点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转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至今红枣产业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在进一步壮大红枣产业上遇到了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全县多个乡村及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就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我县红枣发展的现状
(一)红枣种植及品种构成的基本状况。我县大面积有计划的栽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之前的红枣栽植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状态,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目前红枣保存面积16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3万吨,产值近6000万元。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的枣收入占农民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在东部沿黄红枣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也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张家山乡仅用两年时间,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个村,成活率达70%以上,加快了我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1
(二)良种示范园已建立,单一品种的局面有新改善。为有效优化红枣品种结构,适应消费者需求,在我县品种选优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油枣、梨枣、灵宝大枣、圆铃枣等新优品种,形成了齐家山、中心苗圃和康家塔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园,为扩大品种改良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引进的骏枣,干果重量、出肉率均高于本地木枣,可溶性糖和游离态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含量也大于本地木枣,很有推广价值。
(三)科学栽培初见成效,丰产技术已被相当一部枣农应用。目前后焉村建成10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张家山乡应用“孟岔模式”流转土地1100亩,康家塔高接换优800亩,下山畔、王家圪崂按接改良500亩,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当一部与枣农十分重视红枣的经营管理,能够应用新的丰产技术,每年进行整形修剪,深翻改土、修集雨窖、培保水塄,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并适时防虫,使红枣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扭转了原来的粗放经营模式。
(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枣树是抗旱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在黄土高原栽植枣树,不仅可减少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枣树逐步成为我县农村的“生态树”、“致富树”,同时栽植枣树也成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途径。
(五)红枣加工营销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我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目前全县有红枣烤炉600多座,大型加工企业光大、巨人、国丰等10多家,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成为****红枣外销的窗口。
二、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的红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依旧存在一些制约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品种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县枣树品种基本上是木枣占85%,团枣、牙枣占14%,而新引进的优良品种仅占1%,在优良品种和类型未能形成规模,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好的质量,最终会被淘汰,这对我县枣业现状不能说不是一个警示。
(二)基础设施落后。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很差,虽然有许多村新通了水泥路,但一遇雨,排水不畅,那确实是“水和泥”的路,只有三轮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枣园防虫用水困难,加大了管理难度,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条件根本不能满足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春季病虫危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
枣普遍绝收,损失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了枣农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
(四)缺乏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意识,部分枣农认为枣树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栽植管理简单容易,所在栽植中存在重挂果、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少,成型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低产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枝条生产无序,许多农民怕影响产量而拒绝整形修剪(老枝),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同时大量使用剧毒农药杀虫,单一使用化肥,致使红枣单产低、品质差,全县近5万亩枣园逐步变成低效枣园。
(五)产品加工量小,能力差,深加工不够,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近几年,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县标准烤炉不足300座,农村小型土烤炉300余座,年加工能力不足红枣产量的20%,具有一定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不多,而且加工量也很小。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难以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之深加工跟不上,又没有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绝大多枣农只能停留在出售鲜果和干果的初级阶段。从栽植到采摘包装,主要还用传统粗放的采收,标准化技术的组装和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和集约经营,产业效益低下。
(六)品牌培育滞后,带动力不强。我县红枣尤其是黄河
沿岸的红枣,无论在品质上还是在外形上都堪称一流,可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品牌,主要是由于培养地方品牌自主意识不强,没有长远眼光,看不到品牌对产品的带动及潜在价值的提升,以致“****红枣”的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对策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通村油路建设。二是枣树周围建集雨坑,积极推广下山畔挖集雨窖的经验,在枣园高处修建集雨窖,遇到旱季即可灌溉,黄河沿岸和有河流经进的村庄,可积极修建抽水设施,解决干旱季节的灌溉问题。三是大力兴建烤炉力争在两到三年内新建烤炉600座,同时在红枣集中地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二)加强现代科技应用,普及红枣丰产技术,要积极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并予推广,努力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枣农都能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红枣研究单位和科技部门要围绕红枣生产中的难点问题,确定科技攻关项目,尤其在抗旱、防裂和防治病虫害上下功夫,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优质服务。
(三)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枣果质量。在市场竞争如
此激烈的环境下,果品本身的质量则占有市场的根本性因素,要扩大品种资源,优化品种结构,从外地引进名优品种,通过建立苗圃和示范园的形式,确定适应性强、丰产性稳、品质性优的品种予以推广。在推广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按不同类型和时段进行分区栽植,分类指导以发挥最佳效益。
(四)进行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在烘干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到兄弟县区红枣产业较好的乡村和企业学习经验,由政府支持新建一批影响力大、吞吐量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积极试验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农民成为利益风险的分享者和承担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红枣企业的系列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开发科技含量高、品种花样多、竞争力强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拓宽红枣销路。建立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枣批发市场,使其成为知名度高、销售面广的产品集散地,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网络,使用现代营销手段,在大中城市设立专门销售点,并通过代理商和批发商打开销售门路,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要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红枣,广招客商,要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网络发展电子商力,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平台。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县、乡、村各级领导都要建立任期目标制,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计划、财政、扶贫、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人、财、物、技配套投入,形成合力,综合作用于红枣产业开发上,特别是县财政应拿出一定财力予以扶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三是县、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村,抓典型、树样板、总结经验、辐射推广,使其中下山畔、樊家畔等老典型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再创业绩。
红枣作为我县林业优势果品产业,是立足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加强对红枣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县红枣产业发展步伐,使我县红枣产业的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造“两个****”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