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海绿洲大力打造有机红枣产业
天海绿洲大力打造有机红枣产业
中国经济网北京讯(记者 王城)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人民政府和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京推介有机红枣,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委书记何强书记介绍说,泽普是新疆红枣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着力发展红枣产业,打造有机红枣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红枣品质。目前,泽普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亩,年产红枣3万吨;建成了10万亩有机产品认证基地,是目前新疆认证基地最大县。泽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红枣加工企业集群、红枣商品流通集散基地,成为引领南疆有机红枣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数项国家涉农科研项目。为了发展新疆红枣产业,公司引进了适合当地栽培的红枣品种,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矮、密、早、丰”栽培技术,并派出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为枣业发展提供了4亿株树苗和接穗,建立3个亩产2.7吨以上的红枣示范园,产量获得了基尼斯世界纪录。利用品牌使红枣价格由2005年的每公斤8元增长到去年每公斤25元,仅此一项就使农民收入增加了三倍,增加收入3.3亿元。公司开发的天枣系列、刀郎系列休闲干果类食品和果汁饮料在包装时尚化的基础上,趋向健康化和功能化,凭借独特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沿海发达地区、一线城市等地公司已经建立了天枣专卖店及产品销售平台。
第二篇:关于红枣产业发展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一点思考
传统优势:金丝小枣原产地的土壤、气候条件是独一无二的;本地的栽培管理技术是领先的;金丝小枣的传统消费地域和人群是广大的。金丝小枣这个产业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能丢。
生产现状:近两年红枣产地销售价格低迷,部分枣农在枣园农资投入、管理投入等方面减少,进而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商品率降低,枣农收入减少的恶性循环,部分枣农开始砍伐枣树,改种其他作物。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是价格因素,上世纪90年代,普通小枣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当时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也是10元左右;现在普通红枣价格每公斤5元左右,普通劳动力价格每天80元左右,主要劳动力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一是前几年果品农药残留过高,出口受限,至今未能得到恢复;二是原产地加工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不足,产业链不长,产品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贸市场模式,还在按筐卖,(超市精品干果都是小包装已经按克卖了),附加值过低,反过来影响初级产品的价格。应对策略:
1、改良和调整红枣品种。我县当地看家红枣品种繁多,良莠不齐,进而影响产品的分级、加工,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投入,甚至有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用猴戴帽的粗劣手法欺骗客户和消费者,影响产品声誉。建议县相关部门或专业协会划定专门区域,移栽当地品种,保留种质资源,而在全县其他大部分区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
更新改接不超过三个的优良品种。对保留种植资源的区域给予政策性补贴,对更新改接的区域在技术、接穗等方面给予扶持。
2、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一是培育抗虫、抗病、高产、优质,耐粗放管理的优良品种,培育傻瓜枣、懒汉枣,最大程度降低枣农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对培育出像“懒汉棉”一样优良品种的科技人员给予百万元以上的科研补贴或奖金。二是实验示范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利用枣园空地实现多种经营,增加枣农收入,同时调整政策导向,改变林下经济只是扶持退耕还林区域的模式。三是研究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商品种类,拉长产业链,扩大消费范围,对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扶持。
3、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解放劳动力。目前对合作社的扶持还是停留在引导上,而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扶持政策,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细则。
4、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培育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企业和商标。
5、农业、林业、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涉及红枣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农药、肥料及枣产品加工、流通全程监督,不让不合格农资进入我县、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出我县。
6、组建红枣产业协会,对枣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场,一直到消费群体、消费个体、消费习惯,做好枣产业调查,服务全县红枣产业。XX人民政府政府2014年3月
第三篇:红枣产业发展材料
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 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
中共若羌县委员会
若羌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巴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枣业富民”战略,目前,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累计已达20万亩,2010年红枣总产量3.3万吨,总产值达7.2亿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达到74.66%以上。在红枣产业的强势拉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2216元增加到2010年的14000.26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居西部12省市区首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理清思路,科学布局红枣产业
自2001年以来,历届县委、政府着眼于县域经济全局战略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由于若羌县地处沙漠腹地,夏季酷热少雨,日温差悬殊,年均气温13℃,夏季35℃以上高温日多达65天,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902毫米,年日照时数3103.2小时,≥10℃积温4396.8℃,无霜期198.7天,年均相对湿度39%。经过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认为我县虽水资源匮乏、风沙灾害严重,但丰富的光热、土地资源,却为发展耐旱、节水,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兼得的红枣产业,生产全国最优质的红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因此,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科学规划确定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干群联动、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营销” 的发展思路,按照农业“四化”要求,始终不渝,常抓不懈,强力推进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干群联动,营造浓厚的产业发展氛围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全县人民发展红枣产业的热情,县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发展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种植技术及农民致富典型,大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和发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农民发展红枣产业的信心。同时,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累计为红枣产业捐款500余万元,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下地带着农民干、组织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有力促进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政策扶持,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科技人员分片承包责任制和乡镇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纲要》,设立了红枣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水土开发、税收、取消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费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将红枣发展资金纳入预算,仅2010年县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红枣产业发展资金3000万元,2011年又预算安排红枣发展资金4500万元。三是以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截止目前,通过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完成的红枣种植面积就达7.7万亩,占到全县红枣总面积的55%,其中仅退耕还林工程就完成4.9万亩,按照国家政策兑现各项补助资金5045万元,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700余元,为红枣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科学管理,打造全国最优红枣品质
严格按照红枣标准体系建设要求,对苗木调进、定植、管理等红枣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一是选优红枣种植品种。确定了以优质灰枣为主的品种结构,在产业发展初期每年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河南、河北等国内老枣区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枣苗。与此同时,为有效防控林果有害生物,我们大力推广酸枣直播和品种改良技术,加大标准化苗圃建设力度,加快建立苗木自繁自育体系。二是加强红枣科学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红枣生产要求,大力推广红枣先进适用技术,通过领导干部、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帮
一、手把手、面对面”的宣传和帮扶,消除农民疑虑,全方位开展红枣生产科技服务,提高了农民红枣科学管护水平。积极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工作,完成了3万亩绿色、3.9万亩有机基地认证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为预防红枣种植面积大、品种结构单一带来的产业风险,加大了“虫害、风害、冻害”防控力度,实行“固定和聘用”相结合的人员构成方式,组建成立了13支县、乡、村三级林果业机械化防治队伍,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制、统一施药”要求,及时有效开展防治服务,确保了红枣产业和林业生态安全。四是完善红枣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立了红枣质量安全建设领导小组和红枣管理协会,制定了《关于保证和提高红枣品质的实施意见(试行)》和《若羌红枣种植、加工、销售管理办法(试行)》、《若羌红枣创品牌保品质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规范了红枣企业和枣农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了红枣质量安全。若羌红枣的品质上乘,皮薄核小,果形饱满、果面皱纹细浅,色泽紫红色,果肉肉质肥厚,食具粘性、味香甜,总糖≥72%,单果重4.5克,可食率≥90%,水分≤20%-25%,含有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成份,具有保健、补脾胃、安心肺、退紫癜、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被誉为“枣 中极品”、“长寿之果”,深受广大中外客商的青睐。
五、科技支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始终坚持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做优做强红枣产业的重要手段,不断强化红枣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强红枣科研,推进科技进步。成立了红枣科技服务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若羌枣树研究所和红枣示范基地。积极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完成了《若羌红枣栽培技术规程》、《若羌红枣标准化体系》、《若羌红枣标准化管理规程》等106个科研课题。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干群素质。通过“科技之冬”活动和邀请县内外红枣专家讲座、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年均培训农民4万人次以上。全面实施红枣实用技能素质工程,将熟知掌握创新枣树栽培技术作为全县广大干部服务“三农”的基本功,累计培训干部76期、9200余人次。三是坚持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典型引路作用。依靠科学管理,我县宋礼、买买提〃依明等一批枣农率先致富,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吾塔木乡库尔贵村现年63岁的枣农宋礼,通过熟练掌握和运用红枣科学管理技术,2010年46亩红枣收入达90余万元,早在2009年就在全村带头盖起了200平方米的小二楼。红枣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若羌农民的“红色银行”和“摇钱树”。
六、品牌营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品牌营销和龙头带动战略,做精做强红枣产业。成立了若羌红枣管理协会和行业商会,先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楼兰”等系列商标,取得了若羌红枣“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了各项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若羌红枣地方标准》,统一和规范了外包装及商标、标志的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核心竞争力。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已拥有楼兰枣业股份、三海瓜园、好想你枣业、七星羌都枣业、楼兰庄园枣 业及农业部认定的定点市场--楼兰果蔬综合交易市场等红枣产业化企业2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3家;拥有红枣专业合作社17家,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供销相衔接的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展示展销、交易洽谈等形式,积极开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若羌红枣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国内大中型城市,2/3销往疆外市场,其中20%左右走出国门。积极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加快研发多醣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红枣系列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深入提炼和宣传“楼兰红枣文化”,积极参加乌洽会和内地相关展会,成功举办了六届楼兰红枣节,进一步提升了若羌红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经过不懈努力,若羌红枣以其独有的品质先后被评为 “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中国(国际)首届枣业博览会金奖”、“2008年奥运果品推荐奖”、“2009年新疆名牌产品”等诸多荣誉称号,我县也先后被授予“自治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 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先进单位”、“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红枣产业发展龙头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之乡”、“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坚定信心,做强做精红枣产业
今后,我们将抢抓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继续按照自治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科技+品牌+市场”的发展模式,确保今年有1家企业产能达到1万吨、“十二五”末达到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力争“十二五”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为规避红枣一支独大给农民稳定增收带来的风险、构建合理的农民增收新模式,我县将坚持以“红枣产业为主线,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为城乡居民及矿区提供蔬菜,辐射青海、西藏等周边区域,打造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畜牧业丰富县域及周边肉食品市场,粪肥用于有机红枣、设施农产品的生产;三者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比例合理,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红枣产业上,在稳定红枣20万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将重点转向提升品质和高水平转化。设施农业上,今年计划新建温室大棚2000座,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现代畜牧业上“,十二五”末实现全县牛羊年末存栏12万头(只)、出栏4.4万头(只),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禽类出栏30万羽以上,建成辐射县域及周边区域的肉食品供应基地。
(二)狠抓加工转化,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坚持科学规划引导,形成品牌产品引领、科技服务支撑、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加销相互衔接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继续加大引进、培育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确保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始终大于农产品生产能力,红枣等主要农产品当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加快与区内外大龙头企业或大集团合作,快速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在技术、质量、经营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三)着力开拓市场,延伸外销渠道
坚持把市场开拓能力建设作为红枣特色林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外销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心城市搭建长期外销平台,加快建设辐射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和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和销售窗口。加大红枣品牌营销力度,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提升红枣产品包装的档次和水平。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增强主体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完成注册果园和有机果园10万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扶持1—2个区域性著名品牌建设,进一步规范红枣的包装、商标、标志的使用,积极有效开展打假行动。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仓储、保鲜、运输、配送等关键环节工作,积极采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手段,推动“农超对接”。加快培养眼界开阔、适应变化、勇于开拓、善于研究、会抓机遇、懂生产、懂市场、会经营的复合型农产品营销队伍。
第四篇:有机红枣栽培技术规程1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1/4
有机红枣生产管理技术规程
张绳顺 刘秀连 候利峰(山西临县林业局 033200)
历经多年的艰辛和24个月的转换期,2004年开始,临县有机红枣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有机产品各项指标检验,获得中国认证中心全国红枣首家认证。这意味着我国红枣已经获得走向世界的第一准门票。
一、认证条件
有机红枣是指来自于有机红枣生产体系,根据国家有机产品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红枣产品。有机红枣是一种真正源于自然、高营养、高品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有机红枣要求生产程序符合有机生产规范、环境(空气、土壤、水质等)无污染。有机红枣生产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二、生产程序 2.1 产 前
2.1.1 确定范围:有多年生产红枣历史,群众认识能力强,周边地区无环境污染。
2.1.2 划定平行生产:有机区与常规区独立记录,明确区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
2.1.3 确定组织生产人员:绘制有机生产责任图,明确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具体实施单位及其有机生产管理范围。
2.1.4 设置缓冲带:将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交接处(包括公路)的50米范围作为缓冲带,该缓冲带收获的木枣做为常规产品处理,不计入有机木枣收获。
2.1.5 绘制图纸:包括有机区地理位置、地块分布图,对有机生产乡村、树种、面积、水井、河流、公路、缓冲带、周边乡村、及临近地块的第 1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2/4
使用情况进行标注。
2.1.6 培训:对技术、管理、生产人员定期进行系统培训。
2.1.7 生产计划:按春、夏、秋冬三个阶段安排有机生产计划。
2.2 产 中
2.2.1 土壤施肥
2.2.1.1 施用有机肥:维持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禁止使用化肥处理土壤或叶面喷肥。允许使用有机体系内农家肥、作物秸秆、绿肥,限制使用有机体系外的秸秆、堆肥、农家肥,充分腐熟人粪尿。允许使用纯天然矿物质如钙、钾、镁微量元素、硅、氯化钙、磷矿物等。
2.2.1.3 枣园养鸡:减少虫口数量,增加土壤有机质。
2.2.2.3 枣草、枣药、枣粮间作:有机区带间可种植固氮豆类、苜蓿、百脉根等,并实行轮作。
2.3 病虫害防治
2.3.1 防治原则:加强管理,提高枣树抗性;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农药对天敌的杀伤、保护天然,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来控制害虫;采取物理、人工、生物的防治办法。
23.2 病虫害种类:有机区没有病害(木枣抗枣疯病,全县1000多万株仅发现4株);虫害山地有枣步曲、食芽象甲、枣粘虫,滩地有枣粘虫,桃小食心虫、介壳虫。
2.3.2 防治方法
2.3.2.1 深挖树盘: 秋冬翻出越冬害虫,冻死或枣园养鸡吃掉。
2.3.2.2 刮树皮、涂白:秋冬,在枣树主干、主枝上,刮树皮、涂白,集中烧毁,消灭越冬枣粘虫。
2.3.2.3 剪虫枝:结合修剪,剪除蝉、介壳虫虫枝。
2.3.2.4 束草把:秋季树干束草,让害虫在草把内越冬,次年及时解绑,集中烧毁。
2.3.2.5 振树防治:利用食芽象甲低温不活动性、假死性,早上振树,树下集中消灭;利用枣步曲假死性,中午振树,树基堆土堆,烫死沿树干爬行上树害虫。
第 2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3/4
2.3.2.6 生物防治:对枣步曲成虫采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2.3.2.7 性引诱剂:测报、迷向防治,降低虫口密度。2.3.2.8 树冠下培土;控制桃小食心虫出土。
2.3.2.9 草害防治:采用人工除草、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生长,禁用使用化学除草剂。
2.4 花期管理
2.4.1 枣园放蜂:增加花粉受粉授精机率、提高坐果率。
2.4.2 人工措施:采用摘心、抹芽等手段,控制营养生长,促经生殖生长。
2.4 水管理
2.4.1水土保持:采用机修梯田、秸秆覆盖、水平沟、鱼鳞坑整地,减少土壤裸露面积,减轻水土流失。
2.4.2 集水、蓄水:修水窖、打旱井,充分利用天上水。2.4.2 引水浇灌:修筑水塔,引水上山浇树。2.5 污染控制
2.5.1 工业污染:有机区方圆30公里不能有工业企业,杜绝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
2.5.2 水污染:有机区水源为雨水、黄河水和地下水,无污染。2.5.3 白色污染:禁止使用地膜等塑料制品,平行区农地使用地膜首选可降解地膜,防止白色污染。对飘进的地膜要及时拣出有机区。
2.6 做好农事记录
所有有机生产地块都要及时、真实、有效地保留当年和过去三年以上的农事、病虫草害防治、投入物使用及收获情况等生产历史。包括:历史种植记录(有机地块编号、3年前历史种植品种、主要病虫草害,使用药剂、肥料、最后一次使用化肥、农药的时间、品名);种苗、接穗的引入种类、时间、数量、供应人;药剂、肥料的购买时间、来源、票据;病害控制时间、方法、使用物品名称、天气;虫害控制时间、方法、使用物品名称、天气;修剪时间、方法、天气;收获时间、方法、数量、天气;销售记录;贮存记录;农家肥沤制时间、成分;与相关方的各种协议。
第 3 页 有机红枣管理技术规程
4/4
三、产 后
3.1 打枣:采用人工方法,禁止使用乙烯利催熟
3.2、储存、晾晒:采用 院内、笆篱、葵花秆空中支撑、沟道阳洼、烘干房烘烤等多种办法,禁止采用化学制剂处理。
(作者:张绳顺,男,二○○五年十月七日
年山西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临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第 4 页 1992
第五篇: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