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调研报告
昔阳县位于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县域面积19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万亩,总人口2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通过培育龙头,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快车道,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2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以上。
2007年以来,全县一批以“煤老板”“矿老板”、建筑商为主的企业家累计斥资1.36亿元,竞相“涌”入畜牧业。在省委、省政府提出转型发展,特别是我省正开展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背景下,全县有数千万亿元的巨额资金被释放出来,寻求新的投向。投资我县畜牧业,给县域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昔阳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幅“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亮丽图景。具体经验总结如下:
一、做强产业是基础
不做“煤老板”,今后做什么?自从小煤矿被整合,污染严重的非煤矿产被取缔后,这成了这些老板们上心的一个问题。他们先后考察过不少项目,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畜牧业。现代畜牧业号称“朝阳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这是他们投身其间的根本原因。
昔阳县山多坡广,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标,按照“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畜牧”的思路,坚持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两条路子,大力推广发展龙头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和适度规模户等3种模式,使全县畜牧业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涌现出大寨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
公司、昔阳县诚农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晋阳乳业等一批驰名省内外的龙头企业。2008年后半年以来,全县的诸多产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惟有畜牧业逆势而上,一枝独秀。
逐利性是资本的基本属性之一。为此,惟有尽力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让那些正在找寻二次创业方向的企业家看到有钱赚、有利图,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转型于此,这个产业也才能真正成为转型发展的“洼地”。
二、宣传引导是前提
去年夏季,县委县政府组织养羊大户和部分谋求转型的企业家80余人,赴养羊大县陕西富平参观学习。在目睹了当地大批农户赶着羊群奔富路的“活”事例后,大伙备受鼓舞。“过去,我们觉得养羊、喂猪、侍弄鸡只能挣俩小钱,成不了大气候。但富平之行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
考察归来不久,刘春庆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荒山3000亩,全力挺进畜牧业,搞起了农业综合开发。
由于信息不畅,许多有着二次创业意愿的企业主难以窥见晋中现代畜牧业的诱人前景,只得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茫然地不知该迈向何处。对此,县委、县政府的做法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这一群体尽可能多地搭建一些零距离接触畜牧业的平台,让他们掌握产业动态,了解广阔前景,从而自觉、自愿地朝着这一方向转型。推出了3条措施。走出去看。2008年,多次组织正在寻求转型方向的企业家赴内蒙古、陕西、辽宁及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文水、柳林等县市参观考察。请进来讲。二年来,我县先后邀请北京农大、山西农大、省畜牧局等的专家莅临昔阳,授业传道,给这些企业家“换脑”。身边事“育”。山西大寨农牧开发有限责任
公司于2005年投资建设的大寨农牧种猪场总投资5000万元,引进中美合资鄂美猪种改良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和PIC配套系祖代种猪,采用地热供暖、高床产仔、人工授精、自动饲喂、自动饮水、全天候电脑监控、粪便沼气处理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年出栏种猪商品猪6万头。是中美合资鄂美猪种改良公司在华北地区唯一的一个种猪扩繁场,是全省规模最大、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种猪场。
我县抓住以此为代表的一批成功转型的典型,通过报纸、电视、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经过持之以恒的宣传引导,畜牧业在昔阳逐渐成了民间资本青睐的热门行业。全县近几年新增的10余个规模养殖场中,90%以上由煤碳、铝矾工、洗煤等行业的企业家出资兴建。全县至今已有8家非农企业的老板转型发展规模养殖业。累计投资13600余万元。
造成一方面不少“下岗”后的“煤老板”“矿老板”投资无门,另一方面我省鼓励发展的一些产业领域却资金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缺乏信息的有效沟通。“酒”好还得勤吆喝,好产业也须多宣传。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这些企业主充分了解到相关产业的动态和前景,从而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
三、创优环境是关键
为扶持养猪业的发展,县政府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做出了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养猪大户(村)。为了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畜牧业,2007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规模养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的备案办法》等文件。根据国务院国发(2007)31号《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奶
业健康发展的决定》,按每售奶1市斤补助0.05元直接补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奶农的利益,极大地激发了奶农的养殖积极性。这一揽子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大降低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成本。比如,在土地使用方面,明确规定“养殖户用地视同为农业用地”;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上,“养殖企业按农用电价执行”,水、路予以适当补助……
启示之一。发展畜牧业需要充足的资金做保障。首先,县政府积极向上抢项目、争资金。2006年,全县畜牧部门只拿回项目资金200余万元。而2008年以来,市县两级畜牧部门争取到的项目资金高达100余万元。其次,加大对各类“三农”资金的整合,把有限的钱聚合在“刀刃”上。三是加强信贷扶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市畜牧局联合出台了《关于积极扶持规模养殖信贷工作的意见》,到目前,全县得到重点信贷扶持的规模养殖项目达30余个,被列入贷款扶持的金额总计9102万元。
这一套“组合拳”的打出,为昔阳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产生出巨大的“磁场”效应,让一大批正在探求转型之路的企业家在这里看到了希望。
启示之二。优良环境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地方政府如果想留住那些从煤焦、建筑、运输等行业退出的民间资本,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氛围,为民间资本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
四、部门服务是保障
我们畜牧部门围绕职能创新,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推广技术,搞好服务。一是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坚持深入到养殖户、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帮助制定各项技术规程,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养和饲养、防疫等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从政策、法规、标准的指导和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确保了畜禽的“安全发展”。
启示之三。畜牧部门必须要有意识,也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惟如此,大量的社会资本才会主动投过来、敢于投过来。
在这一科学发展理念的驱使下,2008年,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体系、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也全面开花。市县两级投资200余万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资金306万元,对全县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扩建和新建。2008年以来,县畜牧中心与省牧校合作,定向招收畜牧专业学生34名,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确保转产畜牧业的企业家能够平稳过渡,县畜牧局启动了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工程。我们建立完善了畜牧中心干部包乡(镇)、乡镇兽医站人员包村、村级防疫员包场(户)的工作制度,将监管责任细化分解到人,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了有效的监督服务网络。全县畜牧部门上下形成了“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干事创业局面,做到了每个养殖链条上都有专业化服务。
去年11月9日,一场历史罕见的强降雪突袭三晋。次日凌晨,县畜牧中心的技术人员就顶风冒雪,深入到了养殖基地,统计估计灾情,组织开展自救……类似这样畜牧部门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家服务的事例,在昔阳不胜枚举。
启示之四。涉足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后,企业家仅靠自身的力量,要想顺利取得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要素,往往困难重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理应加强指导,真情服务,帮助他们降低投资风险,尽快进入“角色”。如是,必将会吸引更多在转型路上举棋不定的企业家下定决心,投身此业。
第二篇:新农合调研报告
新农合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顾家村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11年1月开始,顾家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2010年为71.73%,2011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1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10年顾家村开始试点至今,在淄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顾家村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顾家村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二、当前顾家村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顾家村运行十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顾家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
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
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
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第三篇:易县新农合调研报告
易县新农合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易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区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农合的基本运行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2007年1月开始,易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妥有序地开展起来,参合率逐年提高,2007年为71.73%,2010年初已达到了95.85%,全县27.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10年10月份,共补偿54906人,补偿金额2470.3万元。通过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共为11971名贫困患者减免各类费用152.6647万元。组织县、乡300名医务人员组成30个医疗队,深入18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开展了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免费发放了价值15万元的常用药品。为20名先心病、白血病患儿发放救助资金6万元。
自2007年易县开始试点至今,在保定市制定的原则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新农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新农合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参合农民普遍受益,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民对党和政府的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从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群众感动地说“以前都是干部来收钱,现在得了病,还能报销,这真是一项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事的好政策,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的大好事”。小台乡崔顺利因肺心病治疗得到报销款15000元,其家人感慨地说“为了治病,家里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幸亏参加了合作医疗,交了20元钱就给报销了15000元,合作医疗帮了我的大忙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我们农民群众最切身的感受,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
(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放心就近就医,易县开展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每年集中组织对全县18所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科医生的业务培训,近400名村医由县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09年,已经顺利通过了省标准化、规范化乡镇卫生院验收。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逐渐规范,医疗服务不断改善。为了更好地将这项惠民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各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包括对定点医院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目录外用药,强化药品管理,规范住院登记和病历书写,加强医疗收费票据管理以及实行收费及报销公示制度等。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的行为,严格首诊医师负责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农
民医疗消费需求,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在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如有的医院免费接送病人,有的在医院设立引导员,方便农民就医,有的还对病人出院后进行定期回访等,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新农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运行机制日益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县级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的检查考核及评估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费用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提高了合作医疗收费透明度;建立转诊制度,合理控制参合农民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转诊,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制定和完善了诊疗规范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新农合”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收支账目,确保基金公正、公开、有效地用在农民防病治病上。此外,在新农合运行过程中,易县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立了新农合信息化网络平台,设立专门的农合局域网,并与省新农合平台进行了全面对接,使审核与监控更加实时有力,补偿与结算更加合理规范,有效遏制了滥检查、滥收费等违规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科学、操作规范、监督有力、报销便捷”的预期目标。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累计补偿201761人次,补偿金额达5101.82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二、当前易县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农合在易县运行五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效的减轻了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新农合的运行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惠民政策的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着新农合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一)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向农民筹集遵循原则:自愿参加,多方筹资。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把合作医疗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机制还没有建立,资金的收取多数是在每年筹资时突击宣传,集中入户,难度大,工作成本高。由于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新农合,这样容易导致体弱多病者选择参加,而身体强壮者选择不参加。受农村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特点、农民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方式筹资仍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酬资成本高、压力大,向农民酬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方式采取一年一筹的现收现付制,年前组织印发宣传资料,采取以户为单位宣传发动,签订协议,上门收缴的方式,工作量大,组织成本高。据估计,从农民手中每收取2O元合作医疗基金,其成本大概是2元左右。这样的高成本对于本身就已捉襟见肘的合作医疗基金而言是无法长期承受的。
(二)宣传力度及方式影响政策运行效果
作为一项好的惠民政策,从无到有,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必定有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和村级干部对宣传工作的认
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走过场、不广泛、不深入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有关术语不理解,有的甚至看不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资料。有的农民由于没有履行及时告知义务或超过补偿期限或没有办理转院手续,本可以得到补偿而没有得到补偿,引起农民对制度的不满。由于对新农合报销范围的不了解,导致他们觉得农村医保是不可信,甚至是忽悠人的。某村一村民今年出车祸,花费了不少的钱,本想着今年刚好参保了,可以得到一部分报销,可交通事故是不能报销的,他就说新农合是骗人的,他这辈子就算是病死也不参保了,政策规定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医疗鉴定及因劳务输出造成的工伤、职业疾病发生的医药费等不予报销。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服务和宣传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已参保的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度下降并打算退保。此外,易县今年开始实施门诊统筹,可是部分农民依然认为新农合不住院不报销,住院了才报销,导致一些患小病慢病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补偿。
(三)大病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新农合制度对10种大额慢病有一定的补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患者需要,受益面窄。部分农民患的虽然是常见病,慢性病,但由于不属于大额慢病的范围而无法得到报销,一年下来仍旧花费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住院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限制设
臵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10万元以上的大病保障水平不高。易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尽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对于几百元、几千元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农民还可以负担得起,并不足以影响生活。但是对于得了重大疾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的农民来说,6万元的封顶线对于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尤其是到市外的医疗机构就诊住院,外报医疗补偿费用形成三高三低,即总费用高、检查材料费用高、报销起付线太高、报销比例低、用药目录低、最高报销封顶线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大病的保障,并没有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农村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的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医疗资源的状况和医疗技术水平,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就医需求。投入的不足致使城乡医疗资源严重失衡,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农村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简陋、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农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农民即使是小 病小伤也不得不到大医院就医,既增加了农民就医成本,也增加了合作医疗费用的支出。按照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的意见》和保定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乡镇卫生院应补贴60%以上,村卫生室人员补助按照每人每月50-100元的标准。经测算,全县乡镇卫生院应投入经费551万元,实际投入266.5万元,缺口284.5万元;村卫生室应投入经费
87.84万元,实际投入为零,缺口87.84万元。以上需投入经费均为基本经费,不包含工作人员培训经费。培训经费按照基本经费的5%计算,政府需投入80万元。基于以上情况,由于村卫生的经费投入基本为零,直接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村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的职能得不到发挥。而“留住有用人才”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现有设备还是停留在常规检查上,一些有难度、有技术的检查和治疗不能正常开展,新招聘的医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做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增加了群众就医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所以,仍需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彩超、CR等先进设备。
(五)新农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行使新农合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县级卫生部门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主要是县级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账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县级卫生部门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供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维护农民的利益。也就是说,卫生部门既代表农民购买医疗服务,维护需方利益,又在管理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疗服务提供者。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有效约束。
三、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征缴形式,降低筹资成本。
采取合理有效的征缴形式是合作医疗有效筹资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让那些与农民有密切利益关系的机构去征收医疗保险费的效率较高,也较为便捷。例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签约,委托乡镇财政所在下发粮食补助款时代收,然后转入通过招标确定的银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支付的费用,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由银行直接划拨,实行封闭运行。对于当年发生疾病报销医疗费用的农民,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用报销所得的部分费用预缴次年的参保资金,建立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参合农民在镇或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后,再到镇合管办报销或向所在镇合管办或村卫生室预缴该户次年参合资金。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建立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之上,在得到实惠的时候提前缴纳次年参合资金,迎合了农民参合心理,农民在受益的前提下,信任新农合,一般是乐于预缴费的。
(二)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继续做好宣传工作。新农合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宣传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这对于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一些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持续开展宣传工作。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放新农合宣传小册子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走访宣传讲解等形式,广泛开展宣
传活动。还可以在已有的宣传方式上增加志愿者下基层服务,选择对新农合政策了解的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对农民进行政策普及教育。其次,一定要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纠正宣传偏差,使农民真正理解新农合的内涵及“互助共济”的实质,纠正“不住院不报销”的认识偏差。再次,宣传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还要面向涉及新农合的领导、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吃透政策精神,掌握政策要领,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释译成一些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的政策,将新农合的宣传工作常抓不懈。
(三)不断完善新农合的补偿机制,切实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财政补助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条件下,提高补偿比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适当扩大目录内用药。积极探索大额住院费用补偿制度,在享受新农合待遇的基础上,对大额住院医疗费用超过补偿起付线的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为使合作医疗基金充分有效使用,使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对当年农合统筹基金结余部分(扣除风险基金),可以采取二次补偿的方式对大额住院农户进行再次补偿,或者采取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作为新农合制度的延伸。商险介入医保后,医保服务将大幅提升,弥补社保经办机构经办力量不足,实现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的无缝链接,使百姓的医疗保障提升了一个档次。保险公司因控制风险,会主动监督医院,防止大处方、大检查的出现,从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费用。建议认真遴选1-2家保险公司承担参合农民大额医疗保险,有
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负担。
(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 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在搞好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卫生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专科医院、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应当予以认定,引入竞争,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1、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处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是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建设。如对卫生院职工工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业务经费,医务人员的进修、培训费等予以保障和补助;改变卫生院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疲于奔命的局面。同时,要在人才、技术、设施上给予扶持,并帮助明确服务方向,完善运营机制,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要扶持村卫生室的发展。
针对其服务内容和诊疗病种给予一定的补助,保证村卫生室开展对中老年群体和慢性病等特殊病种的康复服务,并推动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相关信息的搜集、报告工作。
(五)建立管治分离模式,规范合管中心管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新农合试点县市都是由设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农合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管理、医疗补偿款的支付及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称其为“卫生部门主管模式”。这种“上下一体”的模式虽便于上级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信息沟通,但是却存在着新农合管理中心既管理合作医疗,维护农民利益,同时又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的两难局面。如果合管中心不能摆正位臵,确实很难保证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地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
1、建议建立同样也是由政府来组织筹资、财政部门管理资金,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而新农合管理中心设在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管治分离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可以打破管理与施治同为一家的局面,对医院的监管更为中立和超脱,使农合经办机构能够走出目前这种与医疗机构同属于卫生部门却要对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两难局面;不仅合管中心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用药目录、监管经验等医保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同由一个部门管理,也能够为为将来实现三者的统一接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采取张榜公布、建立网站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确保新农合医疗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经办机构必须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投诉电话,并在规定工作日内对投诉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强化新农合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力度,突出执法能力建设,增强工作透明度,广泛吸引相关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参合农民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参与监管。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保障新农合基金支付的可靠性、参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制度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赋予新农合管理中心依法行政的职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其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针对新农合基金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违规的法律法规,为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增强对违规行为处罚的针对性,使新农合管理中心走出既要管理,又要监督的两难局面。
“新农合”的开展与实施,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通过长期摸索,不断完善,多方努力,才会让中央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实惠。
第四篇:“新农保”试点调研报告
摘要:国务院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决定从2009年9月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简称“新农保”。“新农保”是实现党中央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应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又一重要举措。
关键字:“新农保”;“问题”;“调研团”;“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国家做的尽善尽美。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养老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传统,可以说是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大事。而对农民实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更是史无前例,是新社会的一次新的探索。“新农保”既系民心工程,更系社会系统工程,按系统工程学理论观之,其试点推进涉及面极广,需要同步推进一批配套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推进过程中出现反复、拖延、失误乃至“剑走偏锋”的情况,都在所难免。本文试图根据在内蒙古突泉县实际采访、调查到的情况,浅析“新农保”试点一年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三、“新农保”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但由于新农保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敏感性、复杂性,又加是继去年试点之后第一年实施,因此在工作中也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新农保”资金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1、“新农保”面临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发生
“新农保”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农民把自己的“血汗钱”都拿来参保,如何避免“坑农”、“害农”的现象尤为重要。在试点地区我们了解到,“新农保”工作不只是有人力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单一操作,而是由社保局、邮政、地税三方面联合完成,大量资金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都经受着严重的考验。我们将在这项制度的推进过程当中,建立一种合适的监管机制、细化各项管理措施和内控措施,确保这笔资金的安全。
2、“新农保”资金管理方式值得深思
随着“新农保”试点地区的不断扩大,庞大的“新农保”资金安全成为重中之重,这一部分资金发在银行里会不会发生贬值现象受到关注。首先考虑的就是新农保基金的能否保值增值,由于地方县级管理的比较多,县级管理的权限有限,这样是安全第一,要进行投资的这些东西,国家现在有一个法律条文政策,不允许进行一些保值、增值的投资。这个基金这么大一笔钱,放在银行里就有可能贬值,随着中国国内的证券市场不断向好,投资比例也好,但如果进行投资,又会有很多不是很好操作的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
(二)“新农保”资金的筹集出现双重困难,集体补助寸步难行
1、贫困地区农民缴费困难,长期缴费受到挑战
突泉县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贫困县,2007年,该县财政
收入才46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87元。在两个村的调研中,我们得知大部分农民选择100元/年的档次,而这仅仅的100元对于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贫困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有62.5%的受访农民在对“新农保”期望时,希望个人缴费能降低些。另外,受农村传统思想影响,农民普遍没有储蓄思想。所以,农民能否长期缴费成为“新农保”能否长期执行的关键因素,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2、地区财政收入差异,有些地区筹资困难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基础养老金的额度普遍不高,一般都在50元以下,但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压力很大。如何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
3、集体补助在大部分试点地区寸步难行
在国务院09年发布的文件中指出:“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而在大部分试点地区集体补助却寸步难行。例如,在审计署今年公布的数据中,吉林省由于受到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保障水平的限制,到5月底,全省只有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77名参保人员代缴了应由个人缴纳的保费2310元。同样,由于调研地区是贫困县,所以,在此次调研中也未见到集体补助的身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由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状况和保障水平的限制。所以,新农保基金中的集体补助政策很难实行。
(三)政府在落实“新农保”政策时面临众多问题
1、乡镇经费不足、基层经办能力较薄弱。
在突泉县永安镇我们了解到,永安镇辖区总面积416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6893人,其中:享受保险金发放政策的2436人,应保人数17805人。应保人数多,人员分布广,并且“新农保”工作任务重、要求高。但乡镇两级人员及经费严重不足,镇社保所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村级只有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此项工作,而且没有专门的经费,这些都会影响着新农保工作下一步的全面展开。在突泉县六户村调研时,社保所黄所长也向我们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新农保”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如果因为经费不足、办事能力弱而导致政策的中断,不仅损失了农民的利益,也使得农民对养老保障失去信心。
2、农民文化水平低,政府宣传政策受阻。
突泉县社保局鲍书在座谈会上向我们介绍,突泉县在“新农保”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在群众在新农保的政策上有一定的理解。并有一部分人通过宣传已经交纳了新农保。但宣传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阻力。例如,(1)也有一部分人并不关心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用在现在;(2)还有就是中青年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身还年青,没有必要对养老的问题考虑得那么早,心存顾虑;(3)还有一部分农民对新农保的政策理解不透,认为1949年1
2月31日之前出生的人不用缴费每个月可享受55元的基础养老金,自己不想缴费,认为6
O周岁后也可享受55元基础养老金。鲍书记表示,社保局的下一项工作重点就是面向这几类人群进行宣传。
3、“新农保”工程浩大、各部门联动机制接受考验有人认为“新农保”工作只有人力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独自完成,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保”工作是由社保局、地税、邮政、审计等多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操作的,各部门的联系、合作也非常频繁。由此看来,我们调研团团认为:部
门之间联动机制经受很大的考验,如果政府不下打达统一标准,各部门不能良好的沟通、合作,那样很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踢皮球”的现象发生,谁都不负责,谁都不认真,最后受损的是农民的利益。
(四)“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一个难点
新农保制度在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与其它保险制度衔接。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1、“新农保”与“旧农保”的制度衔接
“在农村,还有一部人曾参加了1992年出台的‘旧农保’。随着‘新农保’的到来,这一部人很期待自己能享受到‘新农保’的政策,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吃亏。”六户镇黄所长对调研团这样介绍。目前,在很多的试点地区还未出台“新农保”与“旧农保”的衔接方案,且没有统一的衔接标准,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政策差异。“新农保”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延续,如果不能尽快的调研、出台有效的衔接机制,将会减少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也会拖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进步。
2、“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三元结构过度,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也应值得关注,这就带来了“新农保”如何与城镇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比如农民工,参加的是打工地的城镇养老制度,那么在农转居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了,这是毫无问题的。如果你参加的是农保,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被转移到了城镇变成了居民,需要两个制度衔接。现在新农保正在进行试点,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个转续办法也刚刚发布,如何把城镇的参保和新农保衔接在一起,这需要做一些努力,这些配套的政策需要迅速跟进。否则的话,也会给农民工带来一些疑惑。
3、“新农保”与其它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立体化、多样化,“新农保”还面临着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比如说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如何实现“新农保”与这些制度的有效衔接,是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五)“新农保”不宜强制推行,“参保率”不是唯一标准
1、强制参保违背“新农保”的自愿参保原则。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虽然在调研地区我们没有发现有强制参保现象,所有农民均为在政府宣传下,自愿参保,但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我们发现一些政府为了最求高“参保率”,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要求农民强制参保,这违背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使政府的形象降低。
2、“参保率”不是唯一衡量政府工作能力的标准。有些社保机构为了最求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新农保”普及任务,定下一段时间的参保率,这不仅给落实政策的乡镇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还容易滋生出伪造“参保率”,蒙混过关的现象发生,从而不再重视最基本的普及工作。此外,从突泉县社保局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参保率”低不是政府宣传不够,问题出在农民自身上。
(1)外出务工不在本地人员联系不上;(2)属于中青年农民的范畴,认为自己还年青,没有必要为养老问题考虑得那么早;(3)存在观望的心理,对政策心存疑虑,想等一等再看;(4)心存侥幸,认为不缴费6
0周岁后也可享受5
5元的基础养老金;(5)注重眼前利益,认为有钱不如用在现在。所以,不可单纯的以“参保率”来衡量工作效率,应结合实际情况。
(六)“新农保”的养老金还处于低水平,农民期盼“低投入、高回报”。
在“新农保”试点县的两个村庄调研中,85.7%的农民期盼养老金的金额能提高一些。“新农保”实施时,年满60周岁老人不需缴费就可领取每月55元的养老金,60周岁以下的老人通过15年的缴费,若缴费档次为100元/年,60周岁后大约可以领到76元/月的养老金。无论是55元/月,还是76元/月都是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而且物价处于上涨阶段,将来这些养老金能否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还不能妄下结论。但每月几十元的养老只能满足老人的生活基本需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现状。不过,“新农保”才试点一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制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路,我们要给改革者一定的时间,让“新农保”能从根本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
面对“新农保”在试点地区出现的,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从古至今,没有一项改革是一帆风顺的,之所以每一项政策都要进行长时间的试点工作,就是为了发现政策在实施中的漏洞,并加以改正,使政策更加完善。只要我们在试点期间多关注、多调研、多商讨,在2020年全国农村覆盖“新农保”的时候,工作进行的会更顺利,让全国8亿农民享受“新农保”这项惠民工程。
四、新农保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此次为期14天的调研中,调研团通过走访县、镇乡、村屯三级政府了解“新农保”试点情况,由深入到两个乡镇的两个村中,实地走访71户农民家中调研,倾听农民之声。面对“新农保”在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实践团结合政府文件、访谈记录、调查问卷数据,翻阅大量有关“新农保”资料,经调研团全体商讨,提出了调研团对“新农保”下一步实施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加强资金监管
(1)县财政要监管好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新农保”资金,社保、财政、监察、审计等监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新农保基金的预算、筹集、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公开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确保农村养老金拨付按时足额到位。(2)乡镇、村组每年对本辖区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敖牛村调研中时我们了解到,村里通过“一事一议”“明白墙”等,接受农民的监督,这种方法值得村级政府借鉴。
(二)确保“新农保”资金的保值、增值
“新农保”的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作为基金管理部门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在基金的运营上,必须要更多地首先要保证基金的安全,因为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养老钱,所以,资金的安全是第一。但是目前,从基金安全的角度,一个是要存到财政专户,由财政局专户管理。第二,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资金保值、升值的具体实施办法,专户里的资金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使“新农保”资金得到保值、升值。
(三)加强对贫困试点地区的补助
“新农保”实施中,一部分资金是中央直接补助的,还有一部分是是由地方政府出资补助,而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有限,且贫困地区的农民最需要补助。这就造成了一个两方面的矛盾。所以,中央财政应多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农民保护,使“新农保”能覆盖到任何一个角落。
(四)集体补助最好分地域实施
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依靠集体经济不适合大范围的普及。实施部分地区集体补助,对于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完全有能力支撑“新农保”,这些地区可以实施集体经济补助“新农保”,对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贫困地区,可暂时停止集体补助,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再继续实施集体补助。
(五)加强“新农保”基层落实能力
“新农保”能否能落实好,关键是看基层对政策落实情况,所以必须加强基层落实能力。(1)增加乡镇“新农保”人员工作数量,使“新农保”政策在登记和缴费能无误的进行,提高“新农保”的工作效率(2)多开展对乡镇“新农保”工作人员的培训,“新农保”政策复杂,尤其是在费用的计算和投保年龄的规定方面,所以必须提高乡镇人员对“新农保”的掌握能力。(3)增加乡镇经费投入,确保“新农保”的长期执行。
(六)政府宣传方式要灵活,具有多样性。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新农保”方式宣传不可模式化。在突泉县调研时,我们发现当地的宣传方式多样化,不仅依靠电视、报纸等媒体,而且县社保局的领导定期走进农户,用最明了的语言,向农民宣传“新农保”政策,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敖牛村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村支部开展了“一事一议”、“明白墙”等农村独特的宣传方式来宣传,使得该村参保率几乎达到100%。
(七)建立各部门“新农保”实施中的联动机制
调研中,我们在资料中看到,当地的“新农保”工作组涵盖了大部分政府部门的领导。所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尤为重要,各部门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新农保”的工作,并做好各部门的联系,定期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交换意见,布置下一步具体工作,使“新农保”工作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八)加快“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
目前,“旧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还有很多问题,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统一的转换标准,解决好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让农民尽快的领到钱,减少农民对政策的顾虑,促使“新农保”更快的普及到村民身上。
(九)完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的衔接
各级社保部门应加快完善“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在制度衔接时,应注意如下两点问题:(1)衔接的方便。衔接过程不应太复杂,应该更方便办理。(2)衔接的公平性。在衔接中,不应出现转换保障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
(十)政策落实时,不应依靠强制参保提的现象
参加“新农保”的根本原则就是农民自愿参保,但政府在下达任务时,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难免会定一些指标,但有可能造成“强制参保”的现象发生,这违背了“新农保”的初衷,也给政策的推进带来了影响。所以各级政府应明确规定,在落实“新农保”,绝对不应出现“强制参保”的现象,要以宣传,诱导为主,保护农民自己选择的权利。
(十一)政府不应过于看重“参保率”
一些地方的参保率低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比如说,外出务工不在本地人员联系不上、属于中青年农民的范畴,没有必要为养老问题考虑得那么早、存在观望的心理等等,这都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的工作能力差,宣传效果弱。“参
保率”只是一个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农民对“新农保”的印象如何,参保的农民有没有后悔,得没得到实惠。所以,注重“新农保”政策的本身,比“参保率”更有意义。
(十二)时机适合时,可略提高政府对“新农保”的补助额度
在调研的试点地区,有66.7%农民对未来“新农保”的期望是政府补贴能再提高一些。目前的“新农保”养老金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资也必然逐年提高,所以在经济发展到适当时候,可以略提高农民养老金额度,使农民们尝到更多的甜头,让他们知道政策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
(十三)各部门、机构应在试点地区多跟进,多调研“新农保”还处于试点的第一年,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因为很多政策还没有具体成形,所以更有必要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上报有关部门,为完善政策提供资料和建议。这将对“新农保”能否保持长久起绝对性作用,也影响着2020年能否做到我国农村地区的全覆盖。
五、结语
总之,新农保”既系民心工程,更系社会系统工程,按系统工程学理论观之,其试点推进涉及面极广,需要同步推进一批配套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更长时间的试点实施,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调研“新农保”的道路上,这样才会使“新农保”能真的撑起农村老人的片天。
当然,我们调研团这次深入试点地区进行调研,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调研样本少,调研时间短,调研不专业等等,所以,我们的实践报告只供给社会各界进行参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新农保”。在此次调研中,我们调研团发扬了艰苦朴素、勤劳肯干的良好作风,大家在农村真正的使自己得到锻炼,更正要的是使大家开始不再沉于书本,紧闭于宿舍,而是开始走向社会,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倾听最底层的声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尚。最后,我们调研团期盼:“新农保”政策能尽快完善,并早日实现普及,让中国农村老人的黄昏能不再孤单。
第五篇:望江县新农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望江县新农合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第二纪检监察协作区(2010年6月16日)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件精神,以规范、有效运行为基础,保障基金安全,提高基金效益为重点,狠抓监管为核心,不断强化网络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我县新农合制度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县自2003年启动新农合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大力推进新农合作为保障农民健康,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站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创新机制,稳步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尽早得到实惠。全县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新农合工作机制。
1、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我县辖八镇两乡,总人口近60万,其中农业人口近51万。2003年9月15日,我县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县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近7年来,新农合制度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完善;补偿模式由“住院+家庭账户”到“住院+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发展到乡、到村,后逐渐发展到市、省、并辐射到周边县、市;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农民受益面不断扩大,收益程度不断提高。
2、参合率稳中有升,基金运行平稳有效。2003—2004年全县参合农民37.09万人,参合率达78.62%;2004—2005年参合农民40.52万人,参合率达80.45%;2006年达到42.55万人,参合率达83.72%;2007年参合农民达到43.73万人,参合率达85.17%;2008年达到44.63人,参合率达90.58%;2009年达到485434人,参合率达96.8%;2010年达到505284人,参合率达97.88%;报销金额逐年增长,受益农民逐年增加,2003—2009年底,全县共补偿基金支出为15382.98万元,受益农民146.65万人次,2010年1—5月份,全县补偿基金支出为3028.42万元,受益农民251245人次,基金运行平稳有效,当年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控制在25%以内,符合省控制指标。
3、筹资标准逐年增加。2003—2005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3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0元,省财政补助3元,市、县财政共补助7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6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45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6元,市、县财政共补助9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7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县财政共补助5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8—2009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为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元,省财政补助30元,县财政补助1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2010年,每个农民年筹资金额增至15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元,省财政补助45元,县财政补助15元,农民个人缴纳30元。筹资力度的加大,不但提高了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而且提高了农民的受益面和收益度,将进一步缓解农民看病贵问题。
4、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逐步建立。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成立于试点期初,人员编制由5人增至现在的8人,经费预算由开始的每年5万元提高至现在的每年15万元,现正着手落实乡级经办机构编制问题。已经确定市、县、乡、村各级定点医疗机构120个,其中,省级定点医疗机构14个、市级定点医疗机构9个,县级5个,乡级16个,村级76个。同时着手按省农合办统一要求开展与省级公立医院进行定点协议,并结合我县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的实际情况,在长三角地区选建农民工定点医院,方便农民就医报销。
二、主要做法
1、以政策宣传为主线,提高社会关注度。宣传工作是参合农民了解新农合制度的最佳途径,我们一直把宣传当做一项长期工作来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新农合制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农民了解制度的内容、原则和方案。一是积极指导各乡镇、村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做好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运用典型事例,让更多的农民体会到制度的优越性,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农合,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参合率。二是深入细致的宣传参合农民看病的报销流程及相关业务程序、及时通报农民补偿情况、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查处情况、积极宣传新农合的重要意义、调动方方面面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新农合,形成全县大动员、大宣传、大行动的浓厚氛围。
2、以规范运行为基础,严格基金管理。新农合基金是整个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提高基金使用效能,规范运行,严格管理。一是实行独立建帐,钱帐分离,封闭运行。即“财政部门管帐不管钱,银行管钱不用钱,合管局用钱不见钱”的模式进行管理,执行严格的报销和审核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四级审核制度。对每月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级合管办上报县合管局的合作医疗补偿资料,要严把身份审核关,费用结算初审关,补偿资金终审关后经领导审批才能转账拨付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和乡级合管办。三是我局和县财政社保股同时建帐,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情况的监督,确保了基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四是设立预警线。以月均可支配统筹基金总额的90%为预警线,坚持每月定期对参合农民报销情况和资金实际结存余额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影响新农合基金稳妥运行的不正常因素,有效规避资金透支风险。
3、以优化补偿方案为核心,充分发挥基金效益。由于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新农合补偿政策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优化。一是每年根据省新农合统一方案制定《望江县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二是不断简化转院手续、不断简化补偿程序、不断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补偿封顶线、住院补偿比例、保底补偿比例、慢性病门诊补偿比例。三是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明确意外伤害补偿程序、鼓励开展中医中药治疗、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
4、以提升监管为动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得到加强。一是我县从2005年起就运用HIS软件在县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进行直报,提高了新农合的工作效率,有效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二是2009年我县先后邀请合肥托思、湖南泰阳两公司专家对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于当年6月份顺利与省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省、市、县三级并网运行且与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了新农合的监管效能。三是实现四级直接兑付。为了方便群众、规范运行,全面提高结算兑付服务水平,确保参合农民第一时间拿到补偿金,我县积极搞好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直报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与市级及周边县医疗机构达成协议,便于参合患者及时得到补偿金,目前,已于市级9所公立医全面开通直报系统,已经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兑付,参合农民“随诊随报,出院即报”。四是方便农民就医、补偿,全面启动“IC卡”。“IC卡”的全面启动使得参合农民就医时只需一证、一卡(身份证、“IC卡”)即可,且在定点医疗机构享受当场报销,提高了接报效能、方便了参合患者,同时在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杜绝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5、以补偿模式由住院扩大到门诊统筹为切入点,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门诊统筹是新农合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受益面、巩固群众基础、提高参合率的主要途径,是减少“门诊”转“住院”现象的有效办法,是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的现实措施。我县早在2009年5月份南陵召开的全省门诊统筹会议上就作为先进县进行交流。一是积极组织召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现场会,迅速掀起建站热潮。二是积极加强软硬件建设,迅速推动开展门诊统筹直报工作。三是不断增加慢性病补偿病种,进一步鼓励中医药门诊开展。四是遵循“五统两分”的原则,有效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站的监管。五是每月实行督查与纠查相结合,有效加强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监管。
6、以加强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准入制、协议制、动态制管理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准入条件进行协议管理,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补偿和医疗服务质量等不定期的考评制度,依据考评情况,够格则定,降格则停,违规则改、不改则汰。二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信息通报制度。每月将县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药总费用、次均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自费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基金流向等信息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用以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警示和监管。三是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督查,仔细核对身份证明、患者材料、药房处方、患者记录、电脑处方等,走村访户进行核实。四是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半年综合考评制度。每半年对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关于合作医疗管理方面分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村级医疗机构两大块共100项指标进行半年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县通报并与是否定点结合起来,与医疗机构目标考核结合起来,与一年一度的服务协议签订结合起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督促与指导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切实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
1、政府得民心。通过借鉴外地经验和几年来的实践,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组织管理、规范筹资、医疗基金的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监管等方面,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农合”制度基本成熟,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
2.农民得实惠。“新农合”总的实施原则是:政府组织、农民参与、互助共济。推行“新农合”后,相关部门从基金的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医疗环境的改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资质考察和严格要求,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负担,农民的就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做到小病不出村,多发病、疑难病不出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小病不想医、大病不好医、最后无法医”的就医习惯,防止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农民看病更加方便和放心了。
3.医院得发展。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乡镇卫生院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资金总量迅速上升,在上级卫生部门的监督和“新农合”制度、“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大步推进,乡村卫生室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医护人员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就医环境得到改善,硬件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渐增强,这些都为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体制不健全、乡级合管办问题突出、部门联动机制不强。一是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我县乡镇经办机构队伍从各部门借用组成,没有办理入编工作,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专业性。二是筹资票据管理混乱、参合数据整理不及时、不准确。乡镇新农合经办人员没有及时核对筹资票据,大部分乡镇是采取先将参合资金缴入县库,根据基金数额倒推人数,导致部分乡镇出现基金数额标准大于人数标准现象,造成参合信息管理混乱隐患,容易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参合登记是无章可循,大名、小名、学名是应有尽有,人、户错位现象较多,这就造成参合信息无法核准,经常性出现票据登记信息与户口簿信息及系统中信息不能有效对应;农民手中有票据,系统中无信息现象,给参合农民报销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新农合制度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三是补偿金兑付不及时。大部分乡镇合管办受理材料的程序过于繁杂,参合患者住院材料往往在村干和经办人员手中滞留,经办人员初审、上报不及时;不能迅速通知参合患者领取补偿金,有的补偿金长达3个月以上未兑付,严重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和对政策的误解。四是出现补偿金截留现象。部分乡镇患者补偿金由村干代领,由于补偿公示制度又没做到位,这就给补偿金兑付带来一定隐患,有些村干在代领过程中截留部分资金甚至出现截留全部补偿金或者冲抵相关欠款等债务现象。五是现金兑付,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乡镇在兑付补偿金过程中采取现金兑付,这既违背新农合基金封闭运行原则,也易造成安全隐患。六是兑付手续把关不严。部分乡镇在兑付补偿金时带有情感因素,手续过于简单,无身份证明,甚至出现非患者本人或非患者直系亲属代领现象。七是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我县财政每年安排仅15万元的工作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工作正常运转,仅定点医疗机构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维护发展和新农合相关会议的费用就远超过15万元,经办机构有时对新农合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八是经办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乡级合管办工作人员是非卫生技术人员,甚至是无学历人员,难以胜任繁重的新农合工作任务。九是各级各部门在新农合筹资、运行、监管过程中缺乏联动机制,造成新农合管理局孤军奋战,很难达到预期运行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2、公示不及时、不全面、不完整。一是乡镇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对补偿信息都存在公示不及时现象,有的公示兰内容半年得不到更新,甚至时间更长。二是公示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只是一小部分。三是公示地点仅限于办公场所,范围很窄,不全面,没有达到接受社会监督的效果。
3、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造成参合患者对政策误解。因各级各部门宣传力度,广度受限,基层新农合队伍业务素质不高,工作不够深入,解释不够透彻,补偿流程混乱不清晰,宣传又不主动,加上参合患者对新农合报销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就容易造成对新农合政策的误解。
4、定点医疗机构责任意识不强,服务能力较低。一是多数医疗机构随意放宽入院指征,小病大医,门诊转住院、甚至出现挂床住院现象,导致住院率不合理上升。二是随着基金保障力的增强,医药费用是一涨再涨,更没有实行目录外用药协商签字制度,导致次均费用过高,直接降低患者的实际补偿比率,降低了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三是大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信息维护人员,药品匹配不能到位,申报不能及时。四是乡镇卫生院缺乏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分解处方,串换药品,门诊日志登记不全,逻辑关系不清,处方管理混乱。五是大部分医疗机构尚未设臵与新农合往来会计科目,不能反映与新农合往来资金。
5、新农合筹资成本高。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新农合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在农民自愿筹资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集中筹资时间短。每年的9、10月份为集中筹资时间。二是筹资成本高。每年各级政府为筹资层层召开动员会,印制大量的宣传材料,乡、村干部组织下村筹资,由于农民人口多,居住分散,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告知难度大。
6、外出务工农民参合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常年外出务工农民回乡时间与筹资时间正好错过,造成部分想参合的农民没有得到参合。二是外建农民工定点医院尚未开展。
五、对策和建议
1、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一是通过对乡镇经办机构和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督查出的一系列问题,县合管局及时予以通报,进行制止和纠正,通过下发文件进行系统性的规范和指导。二是进一步加强筹资票据管理、参合登记管理、核准参合信息工作。各乡镇经办人员要加强筹资票据管理,做好各村(社区)票据领发、使用、接报、核销工作,筹资结束后要及时收缴、核销所有已发票据,要确保票据的完整性,做到所开票款与入库基金一致,加强对已开票据存根联及空白和作废票据的保管,以防残缺,遗失。对因核对不严、保管不善造成负面影响的乡镇,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责任;要加强参合登记工作管理,切实按照户口簿或身份证进行开票登记,依据我局09年6月按照公安系统的户籍信息整理的基础信息,结合开票登记信息进行核对,务必做到参合人数与入库基金标准一致、系统参合信息与所开票据登记信息一致,对参合信息登记错误、核对不准造成负面影响的乡镇,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责任。三是严把手续审核关。各乡镇合管办在受理材料、兑付补偿金时,须严把手续关,在提交住院材料的同时须审核身份证明,参合证明、“一卡通”或邮政银行存折首页等。四是各乡镇合管办要迅速启动“一卡通”平台,本着便民的原则,确保基金及时、有效、封闭运行。为规避现金直付风险,各乡镇合管办应接受县合管局拨付基金10日内完成核对该批次参合基础信息,运用财政农户信息平台通过“一卡通”或委托邮政银行将补偿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并将整个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建账管理。五是增强经办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自律意识,杜绝基金截留现象。经办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严谨、慎重、一丝不苟地为参合患者服务;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律意识,坚决杜绝基金截留和挪用,甚至贪污现象的发生,如发现违纪、违规和违法现象,将依规依法追究经办人员和直接领导的相关责任,绝不姑息。六是完善新农合相关文件、材料、参合信息等资料整理、归档工作。新农合资料的保存和归档是新农合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财富,是我县新农合统筹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各乡镇合管办经办人员要高度重视新农合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切实从各年的筹资票据、参合信息、相关制度文件、各种台账入手,进一步加强新农合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新农合工作水平,对新农合档案资料整理、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将直接追究经办人员的责任。
2、创新筹资机制,减少筹资成本。受农村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特点、农民价值观等因素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方式筹资仍然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新农合筹资困难的问题,让农民切实地感受这项政策带来的优惠。一是建议尝试采取三定筹资。如利用村级便民服务室实行定点、定时、定量筹资。二是建议采取常年滚动筹资。农民在一年内任何时间都可以为次年参合进行缴费,给外出务工农民给予方便参合。三是积极探索长效、低成本的筹资机制。
3、进一步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一是各乡镇、村及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对新农合政策上墙宣传,对一些新农合标语要张贴在醒目位臵,并制作报销具体流程,对一些不予报销的药品和诊疗项目应该告示,正确引导参合农民就诊。二是县合管局将借助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加强对各新农合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4、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一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贯彻省编办《关于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设臵和编制配备的通知》(皖编办[2009]58号)文件精神,尽快做好乡镇经办机构人员入编工作。二是继续加大对各级新农合管理人员的培训。新农合管理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技术全面的管理队伍。建议继续强化培训,以提高相应人员政策水平、管理能力,杜绝各种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基金安全、有效、封闭运行,以适应新农合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三是改善办公条件,落实办公经费。建议县政府为新农合经办机构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改善办公条件,并提高预算办公经费,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转,为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5、以考核为抓手,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一是合理制定《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采取定期或突击的方式进行考核。二是结合新农合运行分析报表和一些典型个案围绕住院率、次均费用、实际补偿率、直报率、药占比、目录外用药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三是以考核结果为标准,建立“三级防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四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检查、治疗和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杜绝乱收费行为。五是将新农合医药用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完善购、销制度,降低医疗成本。六是发挥药监局、物价局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规范药品及服务价格,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七是探索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制度,并逐步扩大限价病种,切实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6、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补偿公示基金。新农合补偿公示是提升新农合运行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接受全社会监督的最有效途径,基金使用和费用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一是乡镇合管办要将参合农民补偿信息表在兑付补偿基金前后及时进行公示,公示地点在各镇(乡)、村、组不少于6处,公示期限不少于2个月。二是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在单位醒目位臵设立新农合公示栏,长期公示新农合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公示医疗机构服务项目及价格、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及价格,公示参合农民就诊流程、补偿比例、起付和封顶线、补偿审核程序,公示新农合监督举报电话,每月公示参合农民门诊和住院补偿情况。三是对于公示内容要全面、真实,形式要严谨、科学,方便群众监督,保证参合农民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基金使用的透明度。
7、强化部门协作,健全新农合管理体系。一是建议县新农合管委会、监委会等领导机构定期开展工作,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和协作,充分发挥充分发挥各组成部门优势。二是建议新农合管委会、监委会、物价、药监、专家组成员对乡镇筹资工作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规范药品及服务价格,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三是积极主动与公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打击造假票据套取新农合资金等违法行为,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推进各项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