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三元区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丰富优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良好
2019年三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0949元,同比增长9%。全区落实市分解下达我区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1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维持在6.5万亩;生猪存栏9.12万头,累计出栏18.07万头;家禽存栏29.82万羽,累计出栏57.74万羽;肉蛋奶累计产量16871.68吨;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硒产业不断壮大。
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坂星线9000亩:曹源、楼源、忠山、富源、眉山、欧坑、星桥、乌龙。中村乡4000亩:中村、顶太、白水、南坑)。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富硒米、笋干、蛋禽、茶叶、百香果、米酒等26个富硒农产品(见2-2-123456),其中金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火焰参被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授予“产学研示范基地”,还与河南百消丹药业集团联合出产了“双参含片”(火焰参与西洋参)等产品(见2-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注册区域富硒农产品公共商标“万寿岩”,建立了全区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初步形成了富硒产业的发展格局(见2-2-123456)。二是果蔬产业增产增收。不断完善坂星线3个省控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楼源、沙阳、忠山、富源)(见1-3-123、1-4-1、1-5-123),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见1-10-4),蔬菜产量比增4.8%。发挥省级农特产品优势区(柑桔)的品牌效应,成立三元早蜜协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三元区西际蜜桔鉴评会暨采摘节,参与游客达1000多人次,有力推广三元柑橘品牌(见2-3、4-7)。我区黄金百香果在今年“11.6”林博会上广受好评,并与“北京自然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供销合作意向。三是肉制品加工业品牌提升。投资1.6亿元的三明市牲畜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具备屠宰、分割、物流配送等功能(见2-10)。以省级龙头企业“名佑”食品集团牵头,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并成立了培根产业联合体,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持续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1月20日,“名佑”食品还代表中国肉制品企业参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经贸交流,与比利时代表团签约(见2-5、2-6)。福建乐斯美食品有限公司日产速冻水饺5吨,畅销全国各地,创造就业岗位600人。四是休闲农业初显成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引进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今年来,成功引进兴发归园田居农业综合体(见9-1、9-2、9-3)、圆初生态休闲农业、格氏栲四季花海休闲园等项目,已投资金额约0.5亿元,其中圆初生态休闲农业园已具备基本接待能力。五是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渐成。以中村乡为产业基地,科学运用与华侨大学合作编制的全乡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等模式,今年来总投资约1200万元,扩大庄言兰花园(见9-6、9-7)、南洋湾观光园、洋洋鲜切花种植园(见9-4)、金花茶、埔头城黄金枸骨苗木园等生产规模,使花卉成为我区农业产业新增长点。六是水产产业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完成农民创业园试验示范《大规格棘胸蛙养殖试验示范》城东乡稻城南村基地建设,取得两项棘胸蛙养殖专利,试验养殖面积2000平方米;完成建设鳗鱼场3个,养殖面积62亩,年产200吨,产值2000万元。(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2019年三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细化落实意见》和《关于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三元区主要农作物农业综合化机械化水平率达65.78%(见5-2-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2%(见5-2-2),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见5-3-2);农业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全部运用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主推技术。
(三)农业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已完成省、市规定的53家规模养殖场改造及散养户清理工作,全区资源化率达到88.63%,完成畜禽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见7-1),为下一步全区推进做好准备。二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增施有机肥1000吨,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完成4.98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2.2万亩(见8-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12.7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12万亩;2019年化肥使用量3670吨(见8-3-4),同比减少2%。三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13.15万亩,统防统治技术6.02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122吨,同比减少4吨,减少3.17%(见8-2-4)。(四)特色现代农业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
创建果树、蔬菜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个,已完成建设内容,正在整理材料,12月中旬验收拨款(见1-3、1-4、1-5、1-6、1-7、1-8、1-9);二是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个,累计认证产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到期复查换证率100%(见3)。三是创建“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2019年申报新增三明市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个(岩前镇富源、莘口沙阳村)(见4-3),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1个(西际村,国务院已公示确定),累计27个(见4-4-1)。四是建设设施农业。2019年总计投资约320万元,在中村乡本点的兰博园、南洋湾,岩前镇乌龙村的蓝莓园完成建设并验收设施大棚总计35亩(见9-1-9)。五是培育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做好审核省级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申报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见10-1-5)。并对原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每季、半年、年终共6次监测。申报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亿元。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1.农业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由于我区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农业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回报率低,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
2.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然较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还不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产品品牌不响。我区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品牌不响、有牌无品等问题。在我区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中,真正在省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辐射面不大,带动力还不够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1.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以生态、品牌、休闲农业为着力点,稳定基本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链条。提升一批如“名佑”等已初步成型品牌知名度;培育形成一批如“西际蜜桔”“富硒农产品”等三元农产品标志性品牌;整合一批小众品牌;积极筹措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推广,逐步打响“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着重推进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与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100%;确保农药肥料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种子经营单位及依法取得农药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100%。加大对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频次和力度,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工作建议
1.关于设立现代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
我区建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畜牧业产业链,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7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属于福建省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近年来稳定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建议市政府将我区肉制品加工基地列入现代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
2.关于增加核拨检疫人员工作经费的建议
我区检疫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检疫员共23人,其中在编在岗11个,聘用12个。市区牲畜屠宰均由我局检疫员进行检疫,检疫工作量大,人员经费没保障,自2015年取消检疫收费政策,需投入检疫工作经费120万元,其中由市财政每年下拨资金80万元,区财政承担40万元;而目前检疫工作经费因检疫员工资待遇提高增加至170万元/年,市财政核拨资金却未增加,我区检疫工作经费缺口90万元/年。建议市财政增加核拨检疫工作经费。
3.关于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的建议
我区富硒土壤占全区面积43.7%,为全省十大富硒重点县之一,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26个富硒农产品。注册区域农业公共商标“万寿岩”,引领示范、带动富硒农业品牌16个,初步形成了三元区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计划通过第三方运营,扩大富硒品牌影响力,但资金缺乏。建议市里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