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工业创新驱动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目前我区实施工业创新驱动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省、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我区创新驱动“136”战略,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F5创意园、科技园、轻纺城创意园三大科技园区初步建成,累计投入15.7亿元。形成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院校为主要技术支撑的研究院总体架构,投资1500万元的绿色印染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发大楼顺利结顶,印染技术标准化研发中心成功组建,并启动多项技术攻关。(二)创新主体局部形成。
坚持创新主体的培育,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逐年增加,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扩面,高端纺织装备制造及新型纺织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培育形成。(三)转型升级有所推进。
我区“四换三名”工程进展有序推进,全区以土地“二次开发”为抓手,推进“腾龙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挖掘存量土地利用率,倒逼企业技改和产业升级。积极围绕“育名企、出名品、树名家”活动,着力打造旗舰型企业、标志性产品和领军型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高。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工业创新驱动工作积极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一)创新氛围有待加强。由于我区长期以来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发展较为粗放,少数领导干部的发展理念滞后,创新思路单一,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进口先进设备、引进新兴项目,忽视了企业务实创新,激发内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企业主和管理者在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做大,忽视做强做优,做品牌、做特色。全社会创新观念尚未形成,创新理念尚未转变,创新氛围还不浓厚。(二)创新思维有待转换。我区虽然是工业大区,然而工业大而不强,经济发展仍未摆脱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我区各层次的科研所、研究室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不少企业以拿科研所挂牌子,争得上级科研经费补助为目的,科技创新内在动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重装备引进、轻消化吸收,在经营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模仿轻创新。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太难,不能创新”的现象。(三)创新措施有待探索。目前区政府各部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缺乏着力点,口号虽响但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未能起到真正效果,财政杠杆作用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奖励扶持资金集中在实力强的大企业,对真正缺乏资金扶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缺少关注。创新驱动工作如何真正为全区经济发展产生效益,还有待探索研究。(四)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一是提档升级缺少要素保障。目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转型升级缺少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二是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缓慢。往往技术含量低,社会贡献度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又是绍兴人说的腊鸭骨头,食之乏味、弃之可惜,一定程度上影响落后产能的淘汰,占据了创新企业的发展要素。三是部分政策有待明确。企业面临政策的不确定,犹豫不前,缺乏坚决技改的决心和转型升级的长远打算。
三、建议和意见
(一)坚定创新驱动信心,营造创新发展氛围。
一是要全面提高创新驱动认识。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既为我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考验,创新驱动是我区再次赢得先发优势的根本保障。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强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对照区委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政府要明确企业是创新主体,避免在工作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要创造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措施和环境因素,实现由“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三是要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继续抓好“三重三爱”主题活动,抓好精准服务企业工作,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驱动工作很多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要注重党员干部的工作担当力建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坚持发展我区传统优势产业。创新驱动不仅仅等同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而是既要重视9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保护扶持传统行业—纺织业,注重提升大纺织印染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以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重点,构建骨干企业主导的传统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对产品、工艺和关键设备的高新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利润,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市场优势,进一步开发附加值高、行业带动作用大的新产品,实现与新兴产业的有效融合。三是完善创新倒逼机制。要充分运用产业政策、资源配置和竞争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设备落后、产能过剩、社会贡献低和环境影响差的个别企业要依法重拳整治、坚决淘汰。可实施加收差别电价、水价、排污费等,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快形成市场对创新的“倒逼”机制。对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已搬迁到滨海集聚的印染企业,由于搬迁成本、运行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经营压力较大,特别是资金压力大,政府要出台一定的政策措施,简化验收手续,扶持企业走出困境。
(三)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和跨国公司,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大项目在提升创新主体指数的示范和支撑作用。在引进新兴产业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乱开政策口子,对个别套取政策的“半拉子”项目,政府要严格对照合同要求,绝不能姑息迁就,做人情。另一方面要培育本地中小型创新企业。充分挖掘我区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引进人才、技术,培育壮大面广量大的创新型的小企业,探索形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环境和模式。要正确处理好引进和培育的关系。核心技术是买不来也买不起的,招商引资重要,但招商引“智”更重要。在引进、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要立足内生发展、创新发展,注重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大树移栽”和“小树栽培”结合起来。可以根据我区纺织印染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在原有的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产业,从而构建我区纺织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四)优化创新驱动环境,提升协同创新水平。
一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政府要加强政策研究和规划制定,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确定我区创新方向和重点,提高创新实效,优化全区驱动创新环境。二是要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发挥好我区科技园、创意园三大技术创新园区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纺织创新平台建设和兴业公共平台建设,提升滨海工业区和柯桥开发区两大平台的发展档次,从而带动周边镇街的产业层次,起到引领、辐射作用。三是要统筹协调协同创新。区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引导作用,以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我区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进“纺织印染提质减排技术和数控信息化成果推广示范工程”,加快成果转化。协同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与企业形成融科研、服务、人才输送、投资于一体的产业链关系,最终产生创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