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监察、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汇报(共)
为适应新形势下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的需要,我局紧紧围绕现阶段的环境管理工作任务和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情况,强力推进环境监察、应急能力建设。
一、建设情况
(一)全面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环境监察机构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推进基层环境监测监察执法业务用房建设,某县环境监察大队2015年通过标准化达标验收。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已制定全县、生态环境部门、重点风险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响应、应急处置、信息报送等制度。重点检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及其重点污染物动态信息数据库。利用系统平台对危险化学品等的存储、运输、使用环节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重点风险源、重要和敏感区域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高风险企业予以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或搬迁,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应依法予以关停。建立环境应急救援网络,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事故应急演练。构建政府引导、部门协调、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环境应急救援机制,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三)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能力建设。依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机制有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环境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行动,以及排污企业的日常监管,确保了全县环境安全。今年截止目前,检查建设项目23家次;
使用移动执法系统检查企业235家次。
(四)妥善处置环境污染纠纷和环境突发事件。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网络平台作用,限期办理和公布群众举报投诉的环境问题,邀请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环境执法,实现执法全过程公开。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和各类环境矛盾纠纷信访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2020年接到环境投诉件237件,均按规定按时处理,处理率均100%,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辖区内无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五)加大环境执法惩治力度。严格执行新的环境保护法、“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三个“十条”和广西环保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行政拘留等环保执法新手段,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联动,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形成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高压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硬件建设不足。环境监察执法仪器设备陈旧、配置不全,更新不及时等。
二是执法人员不足,执法队伍不稳定。目前环境执法工作任务量和职责明显增加,但编制数不够,聘用人员流动性大,无法保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监管任务重,行政任务多,各乡镇对环保重视程度不够,没起到属地政府监管职责。
三是人员业务素质待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不足,人才结构及人员素质与实际发展要求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素质。
第二篇: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的调查研究(支队二)
环境监察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曹可海 李英
近年来,在省环保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入,全市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环境执法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手段更加多样,为全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受经济发展的压力日益凸现,公众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环境监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是法律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和准确的实施,因此,必须造就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环境现场执法队伍。通过对全市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全面调研,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加强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现状
从1998年开始,市县区二级环境执法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发展过程,到目前已有市级环境监察机构1个,县级机构7个,编制86人,实有80人,全部持证上岗,大专以上学历100%。但是,我市环境监察能力总体发展缓慢,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相比差距很大,基础工作薄弱,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编制少、人员缺,现有人员与实现工作量不相对等。
全市目前共有8个环境监察机构,其中地市级机构1个,商洛市环境监察支队属副县级单位,下设三科,现有编制人数10人,实有人数11人,大专以上学历达100%,持证上岗率100%。县级机构7个,分别为商州区环境监察大队、洛南县环境监察大队、丹凤县环境监察大队、商南县环境监察大队、山阳县环境监察大队、镇安县环境监察大队、柞水县环境监察大队。有重点污染源406个,平均5个污染源只有1个环境监察人员,且山大沟深,企业分布零散。市支队仅有10名编制,11名工作人员,既要负责全市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又要抓好市本级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工作。比如,丹凤县环境监察大队只有3个编制、2名干部,肩负着一线执法任务的县区环境监察力量显得十分薄弱,相对于繁重的现场监管任务,由于力量不足,甚至无法全面地对所辖企业执行“三同时”制度状况进行有效监管,此外,由于人员不足,还造成一些县区环境问题重复信访、越级投诉不断。
(二)办公条件落后、执法装备严重不足
执法装备是环境执法的重要工具,是依法行政和处理违法事件的重要基础条件。全市环境监察部门目前现有仪器设备有:执法车辆6辆,其中市支队2部、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大队各1部,商州大队32人,只有1辆12369投诉车辆(昌河车);洛南、镇安、柞水三县环境监察大队没有车辆。共有设备仪器68台/套,具体为:摄像机4部、照相机7部,录音设备4部、影像设备2部、水质快速测定仪1台、酸度计6部、溶解氧仪6台、暗管深测仪1台、烟气黑度仪3台、烟气污染物快速测定仪4台、粉尘快速测定仪2台、标准采样设备6台、声级计2台、放射性个人剂量报警仪5台、台式计算机8台、打印机2台、笔记本电脑5台,其中市支队28台/套、丹凤县大队15台/套、商南县大队14台/套、山阳县大队11台/套。全市市直、县区两级环境监察部门均与同级环保局机关合署办公,无独立的办公用房。
(三)执法经费短缺,日常运转困难。
充分的资金支持是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的保障,由于环境监察机构均为地方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委托执法机构,其本身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没有独立财政预算,资金主要来源于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总预算,排污费改革之后,排污费的管理与使用对环境执法机构的资金来源产生了很大影响,市级环境监察年3300元人头经费,县区级年3200元人头经费,连最基本的日常工作经费都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出差费用都不能及时报销,严重影响日常环境监管工作。
二、加强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是依法对辖区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履行环境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标准,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处理的专职机构,需要不断完善环境执法体系、健全环境监察机构。开展这项工作,一是环境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市经济欠发达,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 出,环境执法任务非常艰巨,随着群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特别是中小企业数急剧增加,环境监察工作日趋繁重;二是强化执法监察的需要。近年来环境监察的职能有所拓展,新增加了生态环境监察、“三同时”环境监察等任务,随着国家赋予环境监察执法机构承担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处理职能,其工作任务大大增加。《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将原由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排污申报登记工作交由环境监察执法机构承担,使环境执法机构工作量比原来翻了几番,迫切要求增加人员编制;三是加强应急反应能力的需要。全市现有矿产企业136家,尾矿库102座,多数建设于80年代未、90年代初,设计不规范,施工没资质,配套设施不到位,多数尾矿库进入事故多发时期;沿江、沿河危险化学品企业36家,因安全、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次生事故时有发生;面对全市繁重的环境形势和任务,一线环境执法人员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
按照省市规划,市支队、商州、洛南大队要达到《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标准》一级标准,商南、山阳、镇安、柞水要达到二级标准,丹凤要达到三级标准,支队不少于30人,商州、洛南、山阳大队不少于20人,丹凤、商南、柞水大队不少于15人,全市环境监察人数由要83人发展到150人,同时要通过岗位轮训、培训、选送进修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支队人员至少每两年参加一次国家级培训,大队人员三年参加一次省级以上培训,监察支队、大队主要负责人必须取得国家培训合格证书,其他监察人员应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
因为资金投入不足,执法装备差,执法经费不足,不具备最基本的交通、通讯设备,影响着环境执法。按照《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西部地区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环境监察队伍实际,通过地方财政、省补、自筹等措施,全面改善全市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办公用房条件,共需环境监察能力建设项目资金3035.9万元,其中办公用房5600平方米、需资金1176万元,购买基本硬件装备387台(套)、需资金1484.1万元,购买应急装备44台(套)、需资金375.8万元。为了满足环境监察工作的基本需求,保证环境执法的有效实施,保障执法工作经费的落实:支队人均执法工作经费不少于5万元/年,县区大队人均执法工作经费不少于3万元/年。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一)加强环境监察立法工作
在统筹兼顾、保障社会经济的前提下,各级环境监察肩负着环境监督管理的重任,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针对环境监察立法工作滞后的现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环境监察法》或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增加环境监察工作章节,或国务院制订《环境监察工作条例》,或省人大制订《陕西 省环境监察工作条例》,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察工作和机构的法律地位,使奋战在环境监察执法一线的同志们能够更加挺直腰板,在环保行政执法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引导、推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完善行政体制,调整监督和管理的比例
鉴于大多数地方环境监察机构人数不足和装备能力低下这一现状,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形势的要求,调整监督和管理的比例,加强环境监察机构的建设。此外从国家层面应当尽快实现编制的法定化,从法律上保证环境监察队伍履行职责所需最起码的人员编制,使这支队伍能更好地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大历史责任。
(三)加大宣传力度
从事环境监察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即事情越干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有时恨不得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用。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很少有地方积极地去改变这种状况。诚然,其中难度很大,也不否认任何事情都会有个过程,但加强自身的宣传是可以做到的。而宣传的作用在任何工作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工作也一样,正所谓要做到标准化工作,舆论先行。一是要让社会有关各界了解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环保专项行动、群众举报投诉、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等工作,无一不是环境监察人员冲 在最前沿,这支队伍所从事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环境监察人员要恪尽职守,另一方面也要在适当的场合把工作中的难处表达一二,其效果不可小视。二是要积极、主动地向各有关领导、部门宣传环境监察工作,使之不断增加印象,特别要加强与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大的支持。
(四)制定规划,积极推进环境监察机构建设
按照上级要求,积极争取政府及编办、人事、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研究解决环境监察执法机构编制、经费保障问题,加强执法装备建设,配备必须的基本执法装备与应急装备,提高现场检查与应急反应能力。要增加环保专业人员进入环境监察执法队伍,解决目前环保执法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在人员机构、执法车辆、取证设备、应急装备、办公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环境监察机构人员不足、执法装备落后状况。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三篇:开展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局各股室,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
自2008年‚1.11‛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两年来下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一批危害严重的污染源,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负荷,环境状况大有改观;同时也确保了无污染事故发生。但在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县环境污染和生态治理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县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不适应。现根据6月17日全省环境监察与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认真彻底在本区域内全面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查思想、查管理、查装备、查现场等方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排查治理各行业领域环境安全隐患,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环境隐患整治,提高各类生产企业对环境隐患排查工作的认识,切实承担起环境安全的主体责任,规范提高环保治污水平,完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案,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及重大环境安全风险源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环境应急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重点
检查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调查辖区内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隐患;二是集中饮用水源地、居民区等敏感区域,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噪声源;三是环保‚三同时‛执行存在‚未批先建‛、‚批大建小‛、‚批‘甲’建‘乙’‛、‚名实不一‛等情况及建设不符合要求,存在溃坝、泄漏隐患的矿山尾矿库;四是煤矿、非煤矿山、化工、造纸、电镀、焦化等重点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五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突击检查,组织开展‚零点‛行动,对恶意闲置排污设施,偷排、漏排的企业进行稽查。
三、时间安排
(一)部署动员阶段(6月20日)
各股室、大队、站等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抽调主要工作力量全力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自的安全隐患排查行动方案,确定排查企业名录。环境监察大队于6月底前将工作方案及总结上报怀化市环保局
(二)排查整治阶段(6月20日—6月30日)
各股室、大队、站等单位应严格按照本方案中的检查内
容与要求,全面、认真地开展环境安全排查。并于6月28日前将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小结汇总环境监察大队。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局长李会猛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周永松、张清伟、贺春林、周恒华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大队、站负责人为成员的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环境监察大队,由县环境监大队长米志良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和协调日常工作。并组建‚零点‛执法小组,由局长李会猛同志任组长,廖声云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从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测站、各股室抽调,由廖声云同志具体负责。
五、后勤保障
局办公室负责执法用车调派,工作期间保证基本用车两辆,备用车一辆。购置夜间检查必要物资和照明设备。配合领导小组做好后勤管理,按照“满足需求、有偿使用”的原则,提高物质设备的使用效益。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提高对环境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环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环境安全监管工作放在各项环保工作的首位,组织好此次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及时报送排查工作进展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及排查中发现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强化环境安全的责任意识。要进一步明确企业是
环境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吸取‚1.11”事件的惨痛教训,化被动为主动,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责,扎实做好排查工作,切实将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零点‛执法人员在排查期间,要保持24小时手机通畅,随叫随到,不得无故请假。
(三)严把环境安全监管关。对可能造成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要严把环境安全监管关。从环评审批、‚三同时‛验收、日常环境监管、现场监察、监测等各监管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混同于一般项目的监管。对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工作。
(四)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县环保局要认真总结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环保执行情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工作情况,重点行业整治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对排查、督查中发现的环境安全隐患和问题,要责令相关企业和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要提出防范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和责任人;对严重危及环境安全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改,并做好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八日
第四篇:新时期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工作探索
新时期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工作探索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干线、大舞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这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过去的首要追求经济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将这种转变成为现实,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监察工作就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环境监察队伍也将成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主要力量。迅速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环境监察队伍势在必行。通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我把环境管理工作划分为三个层次,一层为国家级也可称为高级决策性管理,二层为省级也可称为中级指导性管理,三层为县市级也可称为基层务实性管理。下面我将本着务实的态度和理念,针对第三层基层务实性管理,以环境监察与应急工作做着点,与各位进行探讨研究。
一、环境执法工作的形势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总体来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执法工作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环境执法体系,拥有环境监察机构3063个,环境监察人员4.5万人。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体制的快速转轨、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环境执法工作正处于硬碰硬的攻坚阶段。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2003年GDP增长速度达到9%,但主要原材料消耗却增长10-20%,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能源的供应短缺。2003年全国GDP占世界的不到4%,消耗的钢材和煤炭约为30~33%,50%的水泥在中国消耗。2007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4%,主要原材料消耗增长率依旧居高不下。对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给环境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是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企业故意偷排偷放,小企业连片污染反弹,违法排污导致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四川化工厂违反“三同时”规定强行开车违法排污,导致沱江沿线100多万人喝不上水,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以上;重庆天元化工厂有毒气体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紧急疏散,9人死亡;北京怀柔有毒化学品泄露事故造成3人死亡;中石油吉林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使人民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连起码的生命安全也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是环境执法和短期行为的冲突不断加剧。有的违法生产者以身试法、挺而走险,各地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层出不穷,基层执法面临严峻形势。2009年佳木斯市环境执法中受到围攻就有2件,对执法人员自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的山西环境执法中遭遇暴力抗法等事件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四是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投诉以每年近20%的速度递增,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众信访、上访的8大热点之一。
二、当前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当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依然存在,各地之间、各级环境执法机构之间的执法工作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软、硬件还缺乏坚实的基础,全国范围内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执法难的问题。
(一)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间题解决不及时、不彻底,群众意见很大,以至于造成许多越级上访。一些地方放松日常监管,依赖集中性、阶段性专项行动,使日常性的环境监管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队伍管理松懈,12369举报热线无人接,上班时间松松垮垮,常年不下现场。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片面强调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敢碰硬、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少基层环境执法队伍存在“查了也处理不了”的顾虑,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查过一次但处理不了的不敢查,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有的基层环保局不是在加强执法,而是千方百计对付上级检查,替企业说情。一些地方环保局不愿上报环境信息,瞒报环境污染事故,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地方政令不通,要求查办的案件、上报的情况,三番五次催不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体制问题,也有环保系统自身管理约束机制问题。
(二)行政处罚不规范。较普遍地存在不按行政处罚程序办的问题。遇到上级领导打招呼、批条子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而行政处罚不经集体讨论决定,行政复议不经复议小组核审,仅只少数领导说了算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行政处罚缺乏执法技术规范,导致处罚幅度难掌握,人情难推却,执法难到位。甚至出现对于同一违法单位的同一违法行为,市环保局和县环保局之间、特别是区县和区县之间,处罚尺度有明显不一的现象。到现场取证材料,如照相、摄像以及现场采集的实物证据等,未依规定编号、归档或登记的,更时有发生。行政处罚的主观随意性及不规范性,已经影响环境执法的合法性、科学性与准确性。这说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缺乏完整的规范体系,有待尽快建立和完善。
(三)环境执法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情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收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甚至为企业通风报信等问题依然存在,地方环境监察部门已经发生的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案件并不少见。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放松了对执法人员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个别执法人员放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利欲熏心,腐化堕落。
三、影响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因素
环境监察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问题。目前,环境执法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其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一是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影响环境执法的根本因素。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地方政府的决策导向。不少地方领导仍认为GDP是硬指标,环境是软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手段名目繁多:政府降低门槛招商引资不让查,借助专门机构不让查,出台土政策不让查,为企业挂牌保护不让查。基层环保局由此产生不敢查的顾虑。
二是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是污染反弹的直接动因。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人(企业法人代表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工具(技术装备和污染防治水平落后)、生产资料(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数倍)三大要素,是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的现实基础。三是体制、机制、法制、能力方面的障碍是影响环境执法的主要因素。在体制方面,执法权越放到下面,受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也越大,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国现有的4.5万人环境执法队伍中,有3.8万人在县(区)一级。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
三是在机制方面,缺乏事前监督机制、部门联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许多环境违法问题都是决策不当造成的,仅靠环境执法的事后监督,难以奏效,应加强事前防范,预防为主。部门联动,在对下发动和增强行动效果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在日常执法中,还没有形成联动制度。三是对环保做得好的企业缺乏鼓励和重奖措施,降低了企业做好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在法制方面,行政处罚立法依据不完整、法律规定不具体、强制手段少。虽然国家经过修改法律有所改观但是依然存在影响执法力度情况。有的大型造纸企业治污设施每日运行费用在10万元左右,而法律规定的处罚额度仅50万元,企业宁愿受罚也不愿正常运转治理设施。法律规定不具体,操作性差,难落实。对于关停措施,缺乏断水断电、吊销执照、拆除销毁设备、取消贷款等法律规定。强制手段少,难以落实到位。对于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造成执行难。
五是在环境监察能力方面,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力量弱、环境监察队伍缺乏主体资格、监察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没有法律授权,对下级开展行政稽查也缺乏法律依据。力量弱表现在全国4.5万环境监察人员要对23万家工业企业、70多万家“三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执法能力差表现在执法车辆少、调查取证设备少。目前仍有相当数量执法人员素质不适应执法工作需要,仍有相当一部分环境监察人员对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
四、针对上述问题的对策探索
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可能会为环境安全留下各种隐患,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而且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正在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近年来,各级环保部门也在环境执法监察和环境事件应急上狠下功夫,以此为着点用务实的态度对待上述面临的问题,上下连动,统筹协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环保政绩考核,促使政府重视环境执法工作,确保执法监察工作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实行政绩考核制度,签定责任状,目标责任落实到位。高位协调,明确环境指标同时重点突出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从法制角度促使政府领导重视环境保护,促使各相关部门联动积极性,以此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层及个部门形成环保共鸣,为环境监察工作创造优良的执法环境,主动的避免在具体执法过程中领导因不了解具体情况发生的讲情,减免处罚等情况。同时以政府名义分解各部门责任,聚合各部门力量联合执法,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增强、效果明显,执法成本大大降低。例如,2007年佳木斯市开展的“安静行动”整治居民楼下歌厅扰民行动中,联合了公安、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一同执法,于当年集中关闭了居民楼下的98家歌厅,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楼歌厅噪声问题,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得益于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是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环境保护审计制度,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严肃环境问题,对环境形成主动保护意识。三是实行重大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对出现重特大污染事故、出台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文件、引进国家明令禁止的企业,造成污染集中反弹的,实行一票否决,这样从高层次减少环境监察工作的压力,从源头上树立环境保护形象,加强环保监察工作权威。
(二)理顺执法体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适应当前环境监察要求。
建立上下协调、统一的执法体制,是加强环境执法工作的体制保障。一是积极实行环保系统部分垂直管理体制,形成执法合力。实行垂直管理体制,避免上下级各自为政情况。通过实行垂直管理,污染源普查等工作统筹协调能够得以简化、直接,提高办事效率,节省环境保护管理资源。同时,通过垂直管理,可以逐步解决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排污费收缴难等问题。二是建立刚性的环境警察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地方针对执法过程暴力抗法等情况建立的环保公安分局、执法大队等,已经显现出促进环境执法和保障环境执法安全方面的作用,应大力推广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
(三)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素质教育,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一是要振奋精神,牢固树立环保为民宗旨。环境监察应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践行“环保为民”的宗旨上来,按照“勤政、廉政、优政、为民、利民、惠民”的要求,着力转变队伍作风,真正做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更好地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用环境改善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做到让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政府满意。
二是完善制度,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重点完善排污费征收管理六大程序,即:依法告知程序、据实申报程序、依法审核程序、依法核定程序、依法征收程序和归档立卷程序,充分体现依法收费、公平合理、公开透明、阳光操作、集体用权。加强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严格执行排污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定期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落实工作指标定量化、责任落实具体化、内部运转规范化、执法监管人性化、民生工作经常化、服务发展高效化、应急处理实用化、队伍建设制度化和政务办公网络化“九化”要求,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
三是加强学习,加快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教育,认真学习好、研究透、运用好排污收费等相关环境政策法规,降低执法成本、优化执法服务。一要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提高监察队伍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决策力、协调力、创新力;二要提高队伍的执行力,努力培养一支善学法、善用法、善执法的环境监察队伍。三要注重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培养,锻炼出一批专业精、善协调、敢作为的环境监察骨干。
四是把握重点,着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科学开展环境执法监督的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用高科技设备武装执法队伍。畅通12369环保热线,实行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二要提高利用综合手段实施环境执法监督能力。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放大现场监查效果,强化排污费征收工作。三要提高强化执法和引导守法相结合的能力。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企业环境行为自律水平,推动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熟悉和正确运用环境法律法规,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
(四)建立完善应急机制,形成快速应急体系,时刻警惕环境污染事件严峻挑战
日常环境监察是及时发现环境隐患的基础,通过现场监察建立污染源档案,对存在环境风险的污染源进行归类,要求这类企业制定应急方案,同时环境监察机构也要加大检查频次,以防患于未然。这些也只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期常规性工作,而要科学、果断和有效处理突发性环境事件,就应建立完善应急机制,这是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保障。环境应急管理体制的科学与否往往直接决定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成败和效率。确立纵向与横向机构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尤为重要。纵向机构为国家、省、地(市)和县级应急管理机构,横向机构是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构。实现情况汇报及时,命令传达通畅,部门联动迅速的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应急预案制度。体现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环境突发应急预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在2005年12月份,在松花江污染防控战役中之所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就是因为从国家到地方,从各级环保、水务、水文、防疫、市政、公安等部门,都能在总预案和各具特点分预案的指导下行使各自的职责,保证了整个防控过程的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实践中检验了预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是建立环境应急预警与紧急状态宣告制度。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调查是评价的前提,评价是决定应急状态是否启动的前提。为了科学地防治突发公共事件,杜绝人为的懈怠和反应过度现象,必须建立应急程序的启动标准,这个标准要根据实践经验和权威专家的广泛论证进行设立,并且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不能只依赖标准,还要成立紧急状态专家组,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现场论证和决策,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是建立信息沟通与公开制度。该制度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统计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我国政府及时向俄罗斯和联合国通报情况,用我们的真诚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建立公众报告与举报制度。设立公众报告和举报制度,就是授予公众的隐患举报权、不作为举报权、滥用职权举报权,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并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为我们的环境应急工作带来积极作用。
第五篇: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方案
奈曼旗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奈曼旗节能降耗管理工作力度,2008 年奈曼旗设立节能监察机构,成立节能监察办公室,其职能为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能源应用领域开展节能执法工作,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督,配合上级节能主管部门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节能监察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我旗节能监察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的通知》内发改环资字[2012]600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目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加强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体系机制,实现市、县上下联动执法。重点抓好对全旗主要用能企业的节能监察,注重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意见,确保节能工作深入开展,推进依法节能,依法用能, 实现全市“十二五”节能目标。
二、机构建置
1、机构的体制
按? 年 ? 月? 日奈曼旗人民政府《关于成立节能监察办公室》(?政[?]? 号)文件,奈曼旗节能监察机构隶属奈曼旗经委领导,机构性质为事业单位。
2、机构职能
节能监察机构节能监察办公室职能是,对全旗区域内的能源生产、经营、使用等相关活动的单位以及个人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的活动;并就违法行为处理意见汇报上级节能监察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并结合全旗节能工作实际情况,编制节能监察计划。参与新建、改造、扩建工程项目的节能审查,参与节能产品认证,从事能源利用监测及节能技术服务,3、机构的设置
节能监察机构内设节能监察办公室,定编8人,现在岗5人。其中:主任 1 人,办公室 4 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现有办公用房200平方米,办公设备有取证设备1套(摄像机、数码相机各1套),电脑5台。
4、拟购设备
拟新购便携式工具包1套,执法车辆(含流动试验室车辆)1辆。
三、项目总投资
拟新购便携式工具包1套,执法车辆(含流动试验室车辆)1辆项目总投资30万元,其中申请资金20万元,地方自筹10万元。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计划2012年4月开始,2013年4月结束。
(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至5月)
成立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全面安排部署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材料申报工作。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的通知》内发改环资字[2012]600号文件要求,以及《全国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仪器装备配置指南》,做好设备采购,开展节能降耗管理效能监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照本方案提出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认真检查贯彻落实情况。同时完善节能降耗规章制度,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堵塞能源流失渠道。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2月至4月)
五、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节能监察办公室 主任: 办公室成员:
六、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开展节能降耗管理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组织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各部门组织协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落实责任,明确目标。在巩固“十一五”节能监察体系机制建设成果基础上,通过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对全旗节能监察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逐步形成市旗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重点突出、运转高效的节能监察工作执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