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计划
1、紧平衡,加强财政预期管理
科学合理确定收入预算目标,既要保持与宏观经济形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也要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衔接。按照实事求是、把握规律、均衡运行的原则,依法依规平稳有序组织收入。坚持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政收入分析和研判,强化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税源管理,防止财政收入出现大起大落,确保财政稳预期、有质量、可持续,做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守“三保”底线。合理安排支出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预算追加,规范预算支出行为。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严格财政支出风险。
2、保重点,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及时跟进,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在健全协调推进、政策宣传、跟踪评估等机制上下功夫,及时提请政府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二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格执行市委《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壮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运用好财政资金杠杆,促进“双招双引”,支持产业培育。三要加大支出结构调整。要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出优先方向,进一步细化财政支出重点,找准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政策和资金予以精准保障。四要用好用活专项债券资金。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落实好专项债券使用范围等政策,加快建立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专项债券融资成本低、政策见效快等优势。五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善落实财政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制度,用好用活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巩固提升农村电商建设成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的基础上,加大“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城乡供气一体化”工程实施资金统筹调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长江禁捕政策的实施,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3、增福祉,保障改善基本民生
一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聚焦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根据上级统一安排,积极筹集资金,尽力而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量力而行保障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二是落实财政就业政策。用好用活就业扶持资金,开展就业帮扶行动。统筹用好就业相关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等,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发放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保障位置,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全力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参保,巩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多层次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健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依规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聚焦全市社会大局安全稳定,支持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法系统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城市创建等经费保障工作。
4、抓改革,提升财政管理质效
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总体部署,积极应对、跟进、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加强联系和对接,做好安排布置,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激发财政发展动力活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改进财政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健全定额标准体系,推进预决算公开。强化预算执行,从严控制预算追加,依法做好预算调整。建立健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深化预算一体化制度改革,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健全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强化资金支出监控。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激活财政投入方式,强化绩效成果运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规范国有资产处置利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先预算后采购”原则,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将采购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全部预算单位。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按照化债工作计划,预算足额安排到期债务本息和年度隐性债务化债任务,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进一步降低政府性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