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5则范文)

时间:2019-11-29 09:0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

第一篇: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

摘要:随着生态建设问题的国际化及政治化,在明确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内涵基础上,提高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提高林地生产力。

关键词:林业生产;可行性;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正不断增加,要紧密结合林业产业自身的独特属性,揭示我国林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根源,改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提高林地经营效率、合理利用林地,达到林业经营规模效率的最优产出。

1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

生产率衡量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间比率,在特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下,根据不同投入要素数量对应不同生产率测度,要明确生产率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同概念,明确实现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是在我们要讨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改善资源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能够反映各种资源投入要素相互影响,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描述长期均衡状态下实际配置与有效配置,综合考虑来选取适合研究开展参考标准。把自然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加入分析模型,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效率模型,分析林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的原因,发现林业政策及体制对林农营林没有实现预期的激励作用,加之基层林业工作站人员文化水平,使得商品林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不高,没有考虑到木材生长周期,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或是与村民的生计需求相适应;非制度因素限制了商品林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运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投资是促进林业经济增长重要的因素。造林要成为一种正规的经济,应当加强林业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要想实现规模经营来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必须加快林地流转平台的建设,有意识和深刻理解集体林权改革的意义,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增大经营规模,主动配置林地生产要素,加强生产控制监督、完善轮伐期营林规划,与村民的生计需求相适应,来增加环境正面影响。

2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及效率

2.1配置状况

现代林业建设正在逐步全面推进,在涉及资源利用的领域分析中,根据林业产业地理分布特征和自然资源因素,分析林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集约比较度,以期了解对林业生产资源要素配置现状。根据调查分析,劳动力资源与林业生产现状依然是东北林区劳动力资源占比例最高,从资本资源与林业生产现状来看,东北林区中内蒙古自治区的资本配置最高,从林业产值与林业生产现状来看,南方林区的林业产值最高,各种资源要素在不同林区间不协调。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林业总产值增长最快的是吉林省,单位劳动力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经济集约比较度可用经济密度指标衡量,基于相关统计数据从林地、劳动力和资本角度来衡量,对林地资源集约度进行计算汇总,对各省区林地经济密度差异情况分析,发现林地经济密度值呈现显著性差异化,林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劳动力资源集约度分析,各个林区以、省区之间劳动力经济密度值也大不相同,劳动力经济密度值最高的是浙江省,西南林区的劳动力经济密度增长最快;从资本资源集约度分析,变化波动性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资本经济密度值最高的是浙江省,南方林区的资本经济密度增长最快。

2.2配置效率

林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计的基础产业,考虑到林业产业的独特自然属性,借鉴农业研究体系的思路,对各个林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选取,采用合适的测度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方法,构建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考虑测度误差及各种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可将产出指标为分为总产值、净产值和最终产值。基于SFA模型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测算?,对林区的模型估计结果进行似然比检验,得出东北地区林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西南地区林业生产的技术进步缓慢提升,南方林区的林业生产存在明显的技术进步,其它林区林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还有待提高。

3各林区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内容

林业生产过程是综合复杂的生产投入系统,认真总结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它依赖于经济、社会和资源诸多因素,最主要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本、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和防治率,受自然规律作用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约束,应重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有利用改善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林业经营会面临更高的机会成本,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对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意义重大。通过优化财政支林结构,提供林业投入的资金来源,支持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科学技术研究,加强林业科研开发及技术推广,对于增强林业生产能力,林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林业生产技术的发挥创造良好条件,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能促进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另外,劳动者在林业生产中一般具有双重作用,可以平均文化程度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作为投入要素参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计算各省基层林业站工作平均受教育年限,然后进行合理组合配置,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即其文化高低影响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水平。最后,还要考虑自然灾害变量,在一定的林业生产技术条件下,根据其有生命的有机生物体特征,表明自然灾害对林业生产损伤程度越严重,因此,林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控制这方面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向华,耿玉德,于学霆,汤欢,陈文静.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2(01).

[2]刘璨,任鸿昌,薛同良.苏北平原地区森林贡献与效率测算及分析[J].林业科学,2005(5).

[3]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及森林资源状况[J].林业资源管理,2010(01).

[4]钱文荣,张忠明.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5).

[5]孔祥智,张小林,庞晓鹏,马九杰.陕、宁、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及制约因素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06).

第二篇: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效率论文

[摘 要] 金融效率的高低决定着金融发挥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生产性资金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发展的效率。当前农村金融效率低下制约了中国金融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障碍。提高中国农村金融,包括民间金融的运行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农村民间金融;金融效率;农户;农村中小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中央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指出:“中国一些地方的民间融资规模已经占到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8.88%~10.53%,贷款余额的12.37%~14.66%,存款余额的6.92%~8.2%。”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等测算,截至2004年底,广东民间资本存量为10 638亿元,包括已动用的民间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6 022亿元,未动用的民间资本即投资性储蓄2 639亿元,加上居民持有的现金、外汇储蓄、保险资产和境外证券资产等,估计2004年末广东民间资本规模折合人民币超过1.2万亿元。从增量看,广东民间资本增量由2001年的48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 642亿元,呈加速积累的增长态势①。为什么在农村发挥更大资金融通作用、占据了70%市场份额的是民间金融?农村民间金融的效率到底如何?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村民间金融效率的提高?这些因素如何发挥作用?为什么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会改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此,笔者将一一进行分析。

二、金融市场与金融效率的互动机制

金融市场包括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及个人所进行的货币资金借贷活动。金融市场创造了一个中心交易地点,该地点的存在使得发现交易对方的难度降至最小。金融效率(financial efficiency)是指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王广谦,1977)。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这说明民间金融是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融资方式。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主要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经济主体内在需求、金融理论的发展、技术与创新。这些因素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在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中,非正规金融(中国通常指民间金融)是无效率的。他主张将非正规金融融入到有组织的金融体系(爱德华·肖,1988)。完全竞争金融市场的效率体现在配置效率(allocated efficiency)和运营效率(operational efficiency)两方面。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的国家,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市场上效率的程度是不同的,但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常常具有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的作用(埃德温·H·尼夫,2005)。

金融市场内生演进的一般机制表明,金融市场与金融效率是相互促动的。金融市场越大,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工具种类越多,搜寻成本越低,金融效率就越高。金融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断追求更高金融效率的产物。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又直接促进了金融效率的全面提高。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求助于民间金融市场。从微观上看,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促使中国一批农户和乡镇企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从宏观上看,提高了经济效率和资本形成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有效调整,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正是金融市场与金融效率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效率的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农村民间金融一般是没有组织、分散的,使得其在资本集中方面的作用有限。

三、农村民间金融效率分析

从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金融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融资安排,而是解决金融脆弱性的有效手段。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对货币的演变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货币政策的效果,乃至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宏观效率贡献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金融效率体现为农村民间金融能充分吸收农村社会储蓄,将其引入资金需求大、生产效率高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起到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目的。

1.融资交易效率。融资效率高低是影响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首要因素。对融资的交易效率评价,可从融资成本、融资机制的规范度和融资主体的自由度来衡量。融资成本是企业筹措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是资本的预期收益率,也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进行资本筹措的重要依据。资金成本与融资效率成反比。高融资成本(相对于具有相似风险性项目的竞争性市场收益而言)和资金的有限可得性表明了金融不发达。解决金融不发达的问题可以为任何一个经济体带来好处,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这需要逐步形成新的甄别和治理金融交易的能力(埃德温·H·尼夫,2005)。在债务融资方面,由于中央银行的管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难以合法地在社会上进行融资,影响了融资效率。融资机制的规范度体现了资金市场的成熟度。机制规范的资金市场融资渠道多、风险小、效率高。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机制中,民间金融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其重要性往往超过所有其他的融资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民间金融一直采取压制的政策,使得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民间金融手段效率大大降低。融资主体自由度是指融资主体受外界约束的程度,这种约束包括法律上的、规章制度上的和体制上的,约束与自由度成反比,与融资效率成反向关系。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家曾特别强调资本投入效率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资本使用的效率比提高投资量GDp的增长重要得多。

2.资本市场效率。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的竞争和效率。民间金融有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形成。为了克服农村分散的、无组织的资本市场的先天性缺陷,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应运而生。形成了民间金融中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农村民间金融机构作为最终借款者和最终贷款者之间的中介,将农村分散的、无组织的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组织起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表明,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在盈余单位把未支用的收入向赤字单位转移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在贯彻这一功能时,其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水平,并在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中最佳地配置稀缺的储蓄(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1988)。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民间金融机构的兴起正适应了民间金融的交易费用和风险需求(彭兴韵,2002)。

3.金融体系效率。金融体系循环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贸易和服务交换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效率。金融体系的绩效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决策也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融资难度大小对一个经济体内资本形成的数量和类型关联度较大。在动态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盈利与效率是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率都处于高水平,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金相对紧缺的国家而言,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来源。但欠发达的金融系统一直无法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资源,高储蓄率与资源浪费并存,投资效率不高(沈坤荣、孙文杰,2004)。金融体系功能的核心是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保持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和增值性。农村民间金融通过实现支付、为积累财富的投资提供便利、为可行的新项目提供融资以及为风险管理提供便利等作用来体现其效率,其产生和发展弥补了现有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

4.资金配置效率。资金配置效率包括资金的有效动员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前者指以最低的融资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指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资金配置效率高低,取决于金融市场上供应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金融商品及金融服务价格的灵活性。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推动,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农村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实经济中,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有多少资金投入到经济运行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两个主要渠道,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金融发展正是通过这两种渠道影响资本形成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沈坤荣、孙文杰,2004)。从各国经济发展史看,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金融是促进储蓄率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资金的充分流动是资金达到最优配置状态的必要条件。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增值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过程中,利息的高低和农村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王广谦,1997)。在农村,由于投资渠道少,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或资金盈余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民间金融的供给者或中介人,将小规模的短期储蓄集中起来,为各种类型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资金,促进了货币或资本向投资的转化,产生对正规金融的“挤出”或“侵蚀”效应。民间金融机构的兴起适应了农村民间金融的交易费用和风险的需求,符合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二)微观效率贡献

金融的微观效率是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这一产业主体在经营发展中的效率,体现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发展效率。

1.降低营运成本。民间金融能节约信息和监督成本。由于信息不完全或监督的高昂成本,使得正规的、有组织的金融机构在面临借款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会对借款者采取信贷配给的政策,使借款者的资金需求得不到全部满足甚至根本得不到满足。这些受配给的农户和企业为了抓住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金融进行融资。通常,正规金融与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相连,而正式的制度安排,其交易成本越高。

在农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较小,从单项交易看,正规金融机构每次的交易成本往往比大额信贷的要高。高昂的交易成本是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原因。而小额信贷是农村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本效率的提高可以从边际投入与边际产出的对比中反映出来。农村民间金融所具有的乡土性,使出借者对借款者的信用和收益状况、人品等情况了如指掌,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金融关系的信息很了解,跟踪管理成本低下,减少金融活动中的交易成本,降低风险和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资本效率的提高还可以通过投资主体外部融资的增长反映出来(崔慧霞,2005)。

2.动员储蓄。动员储蓄意味着将资金从众多小额储蓄者处聚集起来,用以形成生产性资本。一般而言,在动员储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成本:一是从小额储蓄者处集中储蓄的成本;二是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任成本。由于农村民间金融所具有的“草根性”,使民间金融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容易获得有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意会型知识。民间金融在正规金融的缝隙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民间金融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一组合的优势所在。总体而言,目前民间借贷涉及的恶性事件和风险远低于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在动员民间资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资本主要以居民储蓄存款形态而存在,运用市场化方法,构建民间资本供给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组织系统,有效创造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缓解资本压力的基础。相关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2%③。3.降低信息成本。民间金融的运作是嵌入于社会网络和传统型制度环境中,基于社会网络中的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即信任关系,其所依托的制裁机制为社会排斥之类的非正式制裁机制。跨越这些社会网络关系的界限后,民间金融将难以运作。改革开放以来,民间金融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刘会荪、李汉铃、冯兴元,2005)。市场收集信息花费的成本大小取决于以下因素:(1)法律制度的完备性和可置信程度。(2)激励机制的设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激励机制成为必要,而使契约双方利益相容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信息被正确地显示,从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哈特,1997)。(3)产权的明晰程度。产权越明晰,从市场上收集信息的成本就越低。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信息的收集成本。

农村民间金融的“草根性”使之易于了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在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民间金融组织(资金的供给者)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的需求者)相比,存在着信息优势,表现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之间的借贷关系。因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直接到金融市场上筹资的能力,其经营活动中的资金主要还是依靠民间金融机构提供。

4.改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主要是通过金融工具实现的,而新的金融服务或金融工具的出现,通常是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压力进行金融创新的结果。在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中,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较低,人们只要求金融中介机构来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对其他金融组织、服务与金融工具的需求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并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活动。因此,人均收入水平越高,金融市场也越发达和活跃(崔慧霞,2005)。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提高利率,提前支付利息,或实行有奖储蓄等方法吸引储蓄,改进了服务手段,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包括服务时间的延长、取消午间休息。在农村地区,民间金融仍然是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四、民间金融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一)制度环境

农村民间金融最大问题在于其制度环境和相关的政策选择问题。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一直受到融资管制、体制管制等方面的影响,发展缓慢。从中国农村的发展实际来看,民间金融效率比正规金融效率高,而且效率提高的空间很大。目前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之间在规模与利率上都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农村民间金融是由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其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现实中,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非常适合小规模民间金融制度安排,应该给予农村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民间金融运行机制,减少对民间金融的约束,提高金融效率(于谨凯、单春红,2003)。

(二)融资渠道

在经济发展初期,农村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以内源性的融资为主,对金融交易的需求较小,资金融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调剂短期资金的余缺,为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加上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乡土性,使之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但长期融资渠道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包括农村企业的融资能力,诱发替代式的民间融资途径,进而扭曲金融链条的性质,降低链条的供给能力,是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出现的显著依赖短期融资即“借短用长”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高风险的融资结构实际上承受市场波动能力很低,容易导致农村中小企业在快速扩张时期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路线几乎都是“初期发展—快速扩张—快速的短期资金融通—再扩张—资金链条紧张—危机—溃败”的路线(徐益平,2005)。因此,在其经营活动中始终面临着资产结构上的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优化平衡问题。

(三)基础制约

尽管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一定的金融资源配置作用,但总体而言,它们的金融服务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金融创新业务开展缓慢,金融市场非规范运行,金融秩序混乱,金融风险积累,市场机制发育不快等是制约农村民间金融效率提高的基础约束。

五、结论

2004年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中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称,“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其发展形成了与正规金融的互补效应。”这应该是为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正名”。通过笔者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有相应高效的金融运作效率。实行以制度变迁为导向的改革,将为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民间金融效率提供前提条件。

2.经济主体在激烈竞争中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求加大,对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提高金融效率是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民间金融在发展的同时对国家金融体系产生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效率的提高。

4.从效率与规模关系上看,资本市场的规模越大其效率越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社会总储蓄一定的条件下,效率高的市场将形成更多的资本,这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是吻合的。而且,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筹集更多的资本。

5.民间金融在正规金融的缝隙中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民间金融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一组合的优势所在。

6.中国的非组织民间金融的盛行,反映了中国社会部分资金需求无法从有组织金融体系中得到满足。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数量,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仅仅靠取缔地下金融实现其目标是不可能的。

[注释]

①中国贸促会广州市分会会务信息部2005-10-24http://www.xiexiebang.com/servlet/infosystem.news。

②佚名:《中国金融》2006年第6期。

③张帆:《农村金融改革应凸现竞争性》、《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2日。

第三篇:安全生产十要素

安全生产十要素,你知道吗?

一个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二条守则:岗位职责,操作规程;

三定: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拟定整改措施、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期限; 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五个须知:知道本单位安全重点部位;知道本单位安全责任体系和管理网络;知道本单位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知道本单位存在的事故隐患和防范措施;知道并掌握事故应急预案。

六个不变: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变;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变;行之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不变;从严强化安全生产力度不变;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原则不变;充分依靠职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不变。

七个检查:查认识;查机构;查制度;查台账;查设备;查隐患;查措施。

八个结合:建立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职能部门管理与齐抓共管相结合;防微杜渐与突出保障体系相结合;弘扬安全文化与常抓不懈相结合;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相结合;落实责任制度与完善责任追究制相结合;强化安全管理与推行安全生产确认制相结合。

九个到位:领导责任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安管人员到位;规章执行到位;技术技能到位;防范措施到位;检查力度到位;整改处罚到位;全员意识到位。

十大不安全心理因素:侥幸;麻痹;偷懒;逞能;莽撞;心急;烦躁;赌气;自满;好奇。

第四篇: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我公司是以管材精密轧制为主的金属精密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是以不锈钢抛光管及铌锆管,下面以铌锆管为例,铌锆合金管材从宏观上来看,随着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建设以及其他基础工程的建设,作为室外照明的主要用品高压钠灯(HID)的市场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作为高压钠灯的核心配件的电极管用铌锆合金管也应随着高压钠灯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公司应如何作为以迎合这一市场趋势,我认为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我认为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尽可能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产量提高上去,也就是提高成品的生产效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把我们的产能最大化。我公司主营产品的特殊性和精密性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但我公司已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我想随着公司在管材精密制造过程中经验不断的积累,工艺已经非常的成熟和优化了或者优化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那么我们就只能重视如何缩短生产周期也就是提高生产效率上来,经过近一阶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就如何提高我公司的生产效率,有了些还不太成熟的想法,想和经理探讨一下,如有不周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自专业化的分工,流程的标准化,生产的柔性等等,我认为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是人,要有熟练技能,有职业素养的工人,人员要合理调配,依据熟练程度合理安排人员;

对人对事,奖罚分明,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产效率高的员工理应获得应有的奖励,目前我公司有这样的现象,在职工收入差距不明显的情况下有一些职业素养高,专业强的员工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差一些的员工反而承担较少的工作或较容易的工作。

2、要有制度,把工艺的流程优化,标准化;

3、是要有保障系统,保证辅助生产的优化,如原材料的供应,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生产安全,劳动保护等;

4、要用管理,有优秀的管理人员来激励、组织、监督、保证各环节正常运行;

最后,要有技术创新氛围,不断的研究,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篇: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

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6―2010年我国小麦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再运用Tobit 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提高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途径做了简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黑龙江、江苏、湖北、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技术效率常年处于有效或高效状态。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技术效率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灾害的发生对于小麦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也较为显著。

关键词:小麦生产;生产效率;数据包络线分析

一、引言

目前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单产居世界前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小麦进口较多,出口很少。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对小麦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增长源泉,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对于提高农用土地利用效率和小麦单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Tobit模型对小麦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本文将采用这一模型对我国小麦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基于Tobit模型的小麦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估计方法的选择

在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对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Tobit模型是经济学家Tobin于1958年在研究耐用消费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经济计量模型。基本结构如下:

yi*=βxi+εi

yi= yi* yi*>0

yi= 0 yi*≤0

式中:yi*为潜在的被解释变量;yi为被解释变量;xi为解释变量;β为回归参数向量;εi服从于N(0,σ2),i=1,2,…,n。

该模型的特征是:解释变量xi为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yi只能以受限的方式观测到。当yi*>0时,yi= yi*,yi为无限制观测值;当yi*≤0时,yi= 0,称yi为受限观测值。

(2)影响因素变量的选择与假设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以上文得出的陕西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作为因变量,以小麦生产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为了研究方便,本文首先作出如下假设:

(1)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劳动力的投入数量以及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都可能对小麦生产效率的高低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劳动力平均播种面积这一指标来考察劳动力资源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假设在一定面积的小麦生产范围并且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播种面积越大将越有利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率。

(2)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小麦生产效率除了可能受到劳动力资源投入的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其它一些变量的影响,例如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等。这些条件均是小麦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小麦播种范围并且考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情况下,假设生产条件越好,即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越多、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投入越多,对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越有帮助。

(3)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小麦生产效率有正向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农业生产资源配置也会有所不同。同时,经济较发达地区往往更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对小麦生产效率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采用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代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则其用于改善生产经营条件的资金就越多,越能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实证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构建了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TEit=β0+β1CSRit+β2BZMJit+β3HFSYLit+β4NYJXit+εit

被解释变量TE为上一节计算的中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值。解释变量中CS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BZMJ代表人均播种面积,HFSYL代表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NYJX代笔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i=1,2,…,15分别代表15个样本省份,t设置2006年为l,2007年为2,…,2010年为5。β0、β

1、β

2、β3为模型待估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Tobit回归,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表5 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值 显著性

常数项 0.696850 0.075350 9.248182 0.0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2.94E-08 1.00E-05-0.002936 0.9977

人均播种面积 0.474813 0.147945 3.209394 0.0020*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 1.027126 0.237076 4.332471 0.0000*

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0.047494 0.012727-3.731663 0.0004*

注:*代表在1%水平下显著

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这与张忠明(2010)对农户粮地生产效率的微观研究结论基本吻合,即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化肥投入会对小麦的总产出起到促进作用。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前文的假设相背离。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动力投入越多,生产效率越低。从单位面积产出的实际情况看,无论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多高,小麦产出的决定性因素是播种面积总量,小麦的播种面积不会因机械化程度提高而增加。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黑龙江、江苏、湖北、宁夏、新疆等地区的技术效率常年处于有效或高效状态,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也基本维持在1左右。说明这些省份的要素配置较为合理,小麦的生产效率很高。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省份的技术效率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的纯技术效率较低,表明了在这些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技术小林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另外,这些省份的规模效率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规模有效。

(2)在一定范围内,人均播种面积的增加对小麦生产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单位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

(3)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化肥投入会对小麦的总产出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在非DEA有效的地区,化肥投入均存在过量的情况。劳动要素的过量投入也是造成这些地区技术效率过低的原因之一。此外,灾害的发生对于小麦生产效率的负向影响也较为显著。

2、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小麦产出的持续增长。我国应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的研究力度,提高科技支撑度。应该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地区气候差异、不同灾害类型和灾害发生的程度系统地对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规律进行全面研究,并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另外,要加强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建设。气象预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应该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最主要的核心,通过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灾害天气预警和信息的及时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统筹规划,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等措施减少灾害的影响。

(2)合理配置小麦生产要素。控制化肥施用量。化肥的使用量对于粮食产量增加无疑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过度使用化肥会削弱庄稼生产能力。氮肥过多使用可减弱庄稼抗病虫能力而增加消灭病虫害的农药用量,直接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导致和加剧环境污染。过多施用化肥,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甚至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同时也浪费大量紧缺资源。合理施用化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逐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

参考文献:

[1] 孙学科,范金等.中国地区农业TFP测算与分解:以南京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1)

[2] 顾海,孟令杰.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及其构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下载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探讨论文(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生产要突出“四要素”(共五篇)

    安全生产要突出“四要素”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推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和......

    林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依法管理探究论文

    1依照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负责全面责任,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责任制。......

    我国林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合集5篇]

    摘要;管理是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重造轻管,使得营造林成效不显著。介绍了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强林业管理的有效措......

    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共5篇)

    加强西山技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摘要:技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各类技工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加强技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在学生开展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林业行业资讯 2012年我国投产密度板生产线共39条等

    林业行业资讯2012年我国投产密度板生产线共39条等 1、2012年我国投产密度板生产线共39条。根据中国纤维板专业委员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投产密度板生产线39条:多层生产线:23条,......

    关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共5篇)

    关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 作为生产部的一员,对于生产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建议。做以下说明: 第一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在这一点上公司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每月每周每天......

    关于我国环境问题论文(共五则)

    论我国环境问题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

    在全市竹产业发展暨林业生产要素流转体制改革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开这个现场会,主要是简单回顾和总结“十五”期间林业产业发展的经验,认真研究怎么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活林业的体制机制和市场主体,提高林业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