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论文(共)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美丽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假如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非凡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似乎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非凡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心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心旷神怡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园林城市呼唤着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目标,这是建设一流的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规划、设计、园林等各有关方面的工应该共同肩负起建设园林城市的历史重任。
第二篇:城市设计原理论文
城中村街道活力的发展: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城中村其实际的价值倾向和服务的人群以及它对现代城市的贡献出发,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改善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可开发的土地进行论证。
【关键词】城中村
街道活力
消费水平
起义门社区
起义门前的这一块街区算是很有历史的一个地方了。在曾经的武昌城城门起义门外,建筑风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二层沿街骑楼风格,一层商铺二层住宿。在这样的建筑群中一眼看过去,与当代新建的商业街对比起来当然会有一种被这里老房子的灰暗色基调的脏乱差直觉触发。
对比图片:起义门社区的街道氛围(作者拍摄)和现代街道氛围(网络图片)
现在的主流观念评价这样的城中村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城市负面形象来看待。比较极端的负面评价有“城市毒瘤”,城市包袱等,他们认为城中村问题复杂多样,有:形象丑,密度高,环境差,卫生糟,治安乱,公共空间不足,社区配套和市政设施缺乏,消防不合规范等等。另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一种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感延续的观点来看,觉得城中村再怎么脏乱差,它也承载着曾经的时代的印记和回忆,就这么一波推是一种暴力的无脑的行为,缺乏考量和足够的人文关怀。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对城中村毫无考量的拆迁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我看来,那种将城市中的所谓脏乱差的建筑场所,包括城中村一波推而重建的方法,其本质服务的只不过是市政人员和中高产阶级的人们。看过去,城市一片光鲜亮丽,中高产阶级的人们在新建成的商业楼里兴高采烈的消费,市政人员也因为这样的暴力手段消除了城中村这样的低下阶层所在的低下场所而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而升职加薪被提携。那么,那些原本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暂住民呢?抛开文青气质的所谓场所精神的保留和人文文脉的延续,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有谁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放弃现代高档舒适的住宅楼而选择城中村呢?这样的选择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必选题而已。那么为什么城中村不会成为一个因为所谓的脏乱差而被人们所抛弃的空村反而焕发出其独特的生机?存在必合理。城中村是在城市保障中缺乏梯级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自适应化合理选择的结果。在政府在目前国情和经济条件下只能够照顾到中上层阶级(批土地盖高档住宅和商业楼)的情况下,那些大量涌入城市的人们的暂住之地和贫苦之人所选择的地方也只有城中村类似的虽在城市之中却房价不高的地方。
我赞同博主“街道守望者”的博文《城村村城》的观点。他认为城中村实际上自发地对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改善城市土地功能和效益、健全廉价住宅体系、丰富城市服务内容、降低城市服务和创业成本。城中村住房的补充调剂,使得城市避免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形成棚户区贫民窟的可能。“城中村主观上是原村民突破各种政策法律限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客观上是城市土地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是对将城市土地限制为福利用品、无视其经济价值的计划经济式土地政策的一种纠正,也是原村民贡献其土地支持城市建设之后,以所剩土地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一种权利”。如果要把大部分城中村推倒重建成高档楼盘,不管城市乐意与否,那些原城中村的租户会转移到新的区域新的犄角旮旯中,塑造新的形态和机能,因为他们和城市相互需要。
城中村成为城市飞地和自治社区,也是能自我调适有序支持城市运作的自组织系统。城中村承担起城市多年保障房的作用,不仅因为村民自建房成本低(没有地价及报建登记等手续)、设计经济实用、紧凑开放而且租金便宜,更因为全市村落均匀散落在市域范围,基本上能以步行的距离,覆盖和服务了与其相邻的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弥补了众多版本城市规划对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用地安排的长期忽略,平抑了政府保障房建设不足时期的廉租房需求,同时也减缓了城市交通的恶化程度【1】。
起义门社区街道活力的发展
对于真正的城中村自己而言,城中村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城市中比较靠中心的一块地皮,而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市政和城市规划所不能包容的中低收入的人群。对于舆论以及开发商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不在于它的脏乱差,而在于它明明身在城中心却偏偏是个容积率这么低的一二层房楼。而对于政府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脏乱差。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来说,往下的数十年间,在政府和规划还没有健全体制重视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用地的情况下,城中村这样的情况依旧拥有非常合理的存在价值。那么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对于城中村又能带来什么帮助呢?这是本文所想要着重考虑和研究的。下面我将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探讨其功能业态再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只选择其街道活力的发展可能性呢?因为城中村现在的最大存在价值,在于其廉价的租金和住房。居住用地我认为其相对达到比较合理的状况,虽然居住环境可能差些,但是也因为这样的环境才有更加低廉的租金,使之能够在一部分人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我所担心的是如果一旦涉及到居住用地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会是租金及房价的上涨,这并不符合居住之人的利益。而选择街道活力发展研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起义门社区的历史文脉
起义门社区在武昌的起义门外。而起义门之前又称为中和门。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都以宰牛、卖牛为主要谋生手段。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组成了行帮公会“丑帮”,所有的宰牛户都要向帮会交厘头钱,以便保护自己。“回民无事干,挑个牛肉担”,这个流行于街巷间的顺口溜就是专指十字街内的这些以宰牛、卖牛为业的回民百姓的。不要以为回民真的无事可干,这些回民就是靠挑着的牛肉担,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营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从清代中叶开始,城内的人们便常出中和门到十字街游玩,很多的商人也来此街洽谈生意,从而造就了这里发达的茶馆业。十字街的茶馆大多属于荤茶馆,说书唱曲兼而有之。武汉市老一辈的说书艺术家李少亭就在这一带的茶馆里讲评书。李少亭是 2
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的师傅,据清真寺的教友李家明说,李少亭认为,武汉的方言口语有些是从十字街发源的,现在非常流行的“搭白”一词,就是十字街人最先开始说的。十字街的繁荣也给这里的居民留下了很多的口碑故事。十字街上荤茶馆多,清茶馆也不少。(注:从明、清开始,武汉三镇就有众多的茶馆。茶馆无论大小,都分为“清”、“荤”两大类。清茶馆单独卖茶,也有供遛鸟、下棋之处,清静安神。荤茶馆除了卖茶,还有演皮影戏、说书、抹牌、清唱的。)
著名的一勺茶馆就是清茶馆。茶馆之所以取名一勺茶馆,其意就是你只需要喝一勺,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里了,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确实,这里的茶品质好,价钱公道,直到今天,十字街上的老人对此还记忆犹新。
每逢节假日,城外也相当热闹,除了清真寺之外,附近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庙宇梅隐寺,到庙里上香的香客也不断。香客的到来更增加了这里的繁荣。梅隐寺于民国晚期毁于战火。如今仅在象鼻街尽头留下了一眼井,井水仍旧清亮,井沿有被井绳勒出的印痕。这是梅隐寺最后的纪念。今天的起义街附近的明伦街、象鼻街等街巷内居住的多是宰牛户的后人[2]。
起义门社区本来的兴起即因为商业。复兴此地的商业,从历史文脉上来说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和历史的印记。
·起义门社区的现状
现在的起义门社区,虽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其依然拥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从回民的牛肉贩卖,鸡鸭鱼肉的菜市场,到布匹服装的商店,基本的生活起居用品应有尽有。而且大多 数商铺主人都是起义门社区的原住民。对于起义门社区的商业街铺的整改如果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直接受益者也是这里的原住民,改变对象即为城中村使用者,符合城中村存在的价值。·改变之后的直接效果
首先它能够对城中村传统的脏乱差的一个直观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接受的意愿。而且整改的受益者即会是政府部门,给他们提供改变的动力和资金支持,也会是起义门社区所在的居民,这样直接照顾到了城中村原住民的利益,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所做的改变而不是从开发商出发做出的改变。
起义门卖菜的店铺
小餐馆和卖鞋的小店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起义门社区现状分析
·村内道路
村内道路中,起义街是主干街道,其次是保安街和明伦正街。道路特点有典型的巷道感,虽然没有如同北京胡同一般的四通八达的路口多,但是其不到四米宽的街巷尺度依然能够很好的聚拢过往行人,虽然陌生人间的安全距离是一米二左右的宽度,但是这样的巷道能够很好的打破这种距离感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只是道路的整体色调过冷,在后期的色调调整上可以进行改造。
起义门城中村地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起义门城中村的图底关系和街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公共服务
有公共厕所,起义门小学,菜市场集市,公共自行车起义街站,中山幼儿园,副食品市场,清真寺等。
·人口
起义门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紫阳湖畔起义门城楼之下,面积约0.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160户5512人,其中回、苗、壮、满、土家、哈萨克族少数民族居民132户257人,是武昌区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人口特色是起义门社区的一大重要考量因素。
首先,人员组合复杂。原住民和来武汉打工的外来人口混合。
其次,民族的混杂性。起义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混住的地区。多民族的混合,其带来的文化肯定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在里面的小学就是一座清真寺的部分附属建筑改造而成的。而且各个民族的节假日习俗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这一点,在后期改造中能够把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生活戏剧性的特点好好发挥。
·产业
有生鲜市场小卖部,衣物鞋子服装铺,零食小卖部,小餐馆等一些日常生活店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店主大多数就是起义街的原住民,其服务对象也是住在起义街的群众们,所以相对来说所提供的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相对低端廉价。经营模式比较传统。·建筑
起义街两旁的建筑大多为二三层的骑楼建筑和瓦房楼为主,建筑风格既有东方本土的也有西方哥特式的。这样的建筑风格让起义街社区的街巷更具观赏性和可改性.骑楼风格建筑
另外一种风格形式的建筑
带有革命色彩遗留的西式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城中村肌理形态 街巷氛围感十分强烈。
通过对街巷的现场体验,分析产生这样氛围的一些要素:旧墙,红瓦,坡屋顶,老武汉人及集市感十足的街道两旁的店面,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尺度小的街道及沿街道不规整排布的建筑。同时起义街周边的主干道对这个城中村影响还是很大的。武汉景点起义门就在一条主干道对面,可以将起义门社区和起义门组合起来进行绑定营销,让这两个地方的游客相互观赏和体验。
街道活力发展探究之改造
回到问题本身。我想要对它做些什么。想让它复兴,复兴之后的它的面貌是一个带有街巷意味的可以参观,游憩,消费的生活化的街区而不是街景化的摆设。那其追仿对象会是像楚河汉街这样的商业街的街区氛围感吗?想想如果往下做的话会是这样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楚河汉街来说它的建筑原生性和原本的街道保有还是独特的。其最终呈现的形态也会是人流量大增,两边的店面升级改造,以新的更加高大美观的形象呈现来吸引不同阶级的各种人群。只是这样下来它似乎也与弱势群体的代表越走越远。想想其实这必然是城市手术的后遗症,要想提升此地的消费水平,单单只吸引城中村原住民的消费是不够的。而其他高消费人群的资本对环境的需求又会相对提升。这样是否会对本来就属于低消费级的人群造成经济上的冲击?这是我的一个疑惑所在。
改造原则
1.为原住民和搬至此的打工人群改造。2.在保留街巷意境的前提下提升街巷品质。
改造策略
怎么做呢。通过借鉴已有的改造模式,其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建筑的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
通过对起义街社区沿街建筑的调查,保留其建筑形式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性的建筑,拆除相对简陋和结构不合理的建筑,同时完善保留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等,让其建筑形象在保有本身魅力的同时以更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拆除的建筑在原址上穿插新的现代建筑。二:产业的保留一部分替换一部分
一旦涉及到多消费水平的进入,那么其街道周边仅以原住民生活需求所存在的产业肯定是不能够满足更新之后的消费节奏的。但是又不能够完全的替换成其他产业,这样对原住民的生活需求会带来更大的上行压力。所以需要保留一部分物美价廉且具有特色的商铺,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原来改造之前的消费人群。同时,由于多民族聚居这一强力特色所带来的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进行扩展,将各民族的特色产业保留与相应扩大,达到一个品牌营销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收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三:城中村肌理形态的保留一部分改变一部分
城中村最重要的东西一定是它的街巷氛围。脱离了这个东西那么所谓的改造与拆迁无益。前文已经
分析过城中村的肌理形态构成因素了。那么在保留建筑的一部分之后,其可能所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因素:旧墙,红瓦,坡屋顶,有一定围合感但尺度合宜的一二层建筑。剩下的就是街道的保留了。其实这个还挺重要的。不管从街道的材料纹理还是街道固有的要素比如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该保留还是以另外一种更加抽象的符号替代都需要一个比较细致的考量。
可以借鉴的案例:上海新天地
建筑设计师们要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设计师们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份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3】。
上海新天地入口
上海新天地里弄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结语: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造成的现状不单单是城市摊大饼式的千城一面的城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其所带来的各个阶层的融合与共生也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对待城中村问题上,我们的思考对象不仅仅应该只停留在那片物质化的土地和建筑之中,更多的是考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这也是本文想要表达和强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城村村城》
作者:街道守望者 [2] 百度百科:起义门社区 [3]百度文库:上海新天地
第三篇: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形态完整
----------城市设计的意义
摘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而城市设计是一种通过过程控制,协调各种关系,有计划的干预城市空间的演化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的形态何以存在?它的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为何?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秩序化了的城市空间发展控制行为,又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形态的呢?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设计的关系。在对两者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态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并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
文脉环境
城市意象
形态完整
有机体 一 城市形态
尊重自然的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的历史告诉我们,原始的.古代的城市,常常是人类创造的与大自然取得平衡的作品,它的外貌和功能是一致的,它本身的布局是为了居住者的方便。从聚集点、村落发展到城市,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理想追求扩大到了空间范畴,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反应明显。
希腊城市形态的和谐美表现在城市结构本身的合理性上。它们使希腊城市具有如下几个美好特性,因而为实现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状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1)城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城市内部的开放性;(3)城市与自然的平衡;(4)自觉控制城市的发展。【1】。雅典城就是这种美学思考的典型代表。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形态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古希腊人完善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体系上的,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选址、分区布局、街道与建筑的定位和宗教神学思想上。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通衢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变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2】”罗马城的设计与建设反映了古罗马对自然界的美学认识模式。2 美在和谐的城市形态
欧洲中世纪的城镇是〝和谐美〞的典范。这种和谐美首先体现在城市设计对大自然的尊重上,沙立宁在评价中世纪城市与自然地协调时曾说:“中世纪城市像人类艺术的一种装饰图案,它贴切的镶嵌在大自然的壮丽的环境之中。【3】”所有城镇所在地的天然景色是中世纪城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比起我们现代人愿意在城市中搞一些间接的人造天然来说,中世纪的建设者更喜欢利用那些直接的天然景色。
中世纪城市的和谐美还表现在它的设计手法上,因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基本上是空间的设计,建筑物本身只不过是城市形态构成的一个基本元素,它的发展和建造只能服从于城市空间的整体需要。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都是在这种空间概念的指导下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可以说,中世纪建筑的外部形态在形成城市空间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内部形态就不重要。
和谐美也体现在中世纪城市在建筑文脉的协调、延续上。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逐步建造的过程,有些甚至是相当漫长。在这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内,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它的形式、特征。人们每建造一个新的建筑,都要设法使它同原先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本能的去考虑比例、韵律、形式协调等问题。3 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
现代建筑登上历史舞台,它所寻求的是要突破传统的城市形态。首先是那些在美化和完善〝后资本主义〞城市面貌的行动中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们最先感到了传统城市的〝丑陋〞。他们开始致力于发展其独特的新风格。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开始落伍,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更新周围的环境形态。
现代建筑解决环境形态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它所追求的新的创造性,部分地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分析城市功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居住的功能,而对城市的美学形态过于漠视,最后导致了人们对机械功能主义的厌恶和对传统城市人文美学的回忆和向往。
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总结一些城市形态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的,碎片式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往往比实体形态更重要;组成城市实体形态的两大建筑类型是不同的〝事实〞和〝纪念物〞,前者量大面广,被人们设计、建造、使用、然后被拆除,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由于它的特定品质,能够经历时间的磨蚀而成为人们据以回忆城市的依据,这些〝纪念物〞超越了自身实体及视觉的存在,赋予城市以意义,是城市记忆的轨迹;实体的形态特征与虚体的空间形态共同组成了城市的综合形象,向人们提供着城市的文化信息。
二 城市设计中的形态完整
对于城市来说,如果我们把形态理解为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空间及其形成空间之实体之组合,而且在一定的历史、地域环境中,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发挥特定功能、处于某种状态的系统整体。那么,与之相应,〝形态完整〞可以描述为:特定条件下,城市空间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组织有机、系统开放的一种相对景气状态。表征为各种元素之间的不可或缺与相互和谐,体现出一种互存共生、相互联系、整体有机的形态构成原则。它是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综合,自然、社会和人工环境的统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创造适合地方物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舒适空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建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并使现实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相关联;通过对地域文脉的关注,塑造人性化的、丰富多样、具有个性特征、反映地方特点的城市生活空间。
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其形态的形成是自组织演化的结果,具有生命有机体的特征,体现出形态完整的特点。然而,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现代城市来说,这导致了城市形态的自组织特性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使城市形态的构成不再是整体有机,空间组织不再是完整有序。为了恢复城市.形态构成的有机性和空间组织的完整性,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大致有三种倾向:注重空间效果的城市设计;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注重关系的城市设计。在所有的概念中,城市设计历来把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形态的表现作为其核心的内容,并将其根本目标定位于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成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空间发展的控制行为,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城市空间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从而使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体现出其特有的内在秩序性,恢复城市所固有的形态完整。恢复和强化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能,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
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形态基于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追求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形态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建构着城市形态的理想,诠释着城市形态的现状。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城市形态完整包含了很多方面,主要有城市文脉环境和城市认知意象。1 善的城市环境
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想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的、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文脉观念的主要依据为:城市是渐进式演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过程中相互构成,在相互构成中完成渐变。因此,城市文脉观念就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个体设计要以总体为背景;二是插入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衔接。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要注意周围文脉,使个体建筑与城市形态特别是邻近的建筑有某种衔接关系,体现出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当设计师被束缚于一种明显敌对于传统,并把传统文脉的密切联系看做是对创造性的直接威胁的这样一种审美观时,这种连续性是难以达到的。„„建立视觉上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不要变化、不要创造性、不要新奇,要求新奇的愿望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尊重一种建筑文脉并不排除把新奇,甚至怪念头引入到城市的建筑生活中来。【4】”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2 美的城市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丑恶。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设计师的审美意象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以探索创造活动的秘密而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甚至把意象看做是人的创造力的第一因素,说它是一种创造、一种新的形成、一种超越力量。阿恩海姆则说:“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5】。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像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像,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象。主题依照自己的意象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结论 C·亚历山大等人一直强调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过程对于城市整体性的作用,他认为“城市设计是最适合于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学科。„„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过程,而不是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合适的过程,城市就有希望重新恢复往日的完整。【6】”
形态完整,反映着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生命形态的自然演化过程。生命现象的自组织特性是生物有机体形态完整的直接促成者。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形态是自组织互动的结果,具有着生命有机体的特征,其特征构成也就具有了形态完整的特点。但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来说,自组织的危机使其形态构成不再整体有机,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和强化城市形态的自组织机能,建构城市空间的联动模式与机制,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7】。
【1】 [意] L·贝纳沃罗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96 【2】 [美] L·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58 【3】 [美] E·沙立宁著.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5 【4】 [美] B·C·布罗林著.建筑与文脉.翁致祥,叶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28 【5】 [美] R·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7 【6】 [美] C·亚历山大著.常钟隽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
【7】 王福臣著.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学号:姓名:仝090907124 贺
第四篇:城市设计与规划4457
04457城市设计与规
城市设计与规划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古代西方保留至今惟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2、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是斯卡莫奇理想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是地主所有制,而欧洲是封建领主制。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的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3)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但中国由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的重点,而欧洲很早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4、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准确地为可持续发展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促进城市起源的重要因素是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理
6、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
7、城市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占主导地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位。
15、隋朝建造的大兴城除了
8、度量城市化水平是以城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镇人口为标准的。城市化可分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生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坊里。
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水平达到
16、唐长安城布局特点中轴30%左右;
2、中期阶段,城对称布局、规整的方格网、居市化速度较快,较短时间城市住里坊制
化水平达到60%左右;
3、稳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体系
成。由此有城市化进程的S形
1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曲线图。
类的标准:大城市,是指人口
9、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产50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生重要影响的《考工记》,写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口50作于西周。
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人口
10、工业革命后,城市布局发不足20万的城市。生了变化:城市圈层式的扩
18、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展;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行商业与公共用地;交通系统变分级编制,由城市的人民政府化大;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题。
19、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与发展
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11、三国期间,魏王曹操公元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中,以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局方法。
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
12、《雅典宪章》和《马丘比段。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综合丘宪章》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和经常性、实践性的特点。出一些重要的方向,而且它是20、按总体规划的层次要求,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雅典宪章》中最核心的城市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思想是功能分区,“雅典规划。详细规划可分控制性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两种类型。
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马
21、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总丘比丘宪章》中着重提出了生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和详细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项控谐问题。
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13、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生活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安排和规划设计。
心在城堡,而经济中心在城
22、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市。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性的特征。
14、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23、各层次规划图纸比例要
求: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0~1/25000,小城市总体规划的图纸比例为1/5000~1/10000。
24、城市性质的含义: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5、确定城市发展性质依据: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炼、定位准确;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26、城市规模的研究所包括的内容有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是受自然、机械增长率支配的。
27、城市人口是指与城市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口。人口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28、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的部门从业人员;服务人口、指在为当地服务的企业、政府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的、没有劳动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第四章 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
29、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18.0~28.0平方米/人;工业用地10.0~
25.0平方米/人;道路广场用地7.0~15.0;绿地≥9.0;其中:公共绿地≥7.030、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用城市用地。
31、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
32、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33、地下水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漏斗。
34、风玫瑰图一般指风向频率玫瑰图和平均风速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一般常用8个、16个方向
35、机场用地适用坡为0.5%~1%。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36、城市煤气管网布置中,煤气管不能在地下穿过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37、卫生防护带可以与高压走廊统一布置,从而节约用地。
38、城市给水水源取水点上游100米以内不得有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
39、地震的基本烈度是以100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是设防的依据。
40、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提供科
学依据。
围城市;工业区分散在城市的41、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周围,并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类用地是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度,均匀地、合理地布置在城地;二类用地是需要采取一定市的四周,城市内部有若干工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点。这种三类用地是不宜进行城市建布置形式或以避免工业的大设的用地。
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工业区第五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 工业
42、城市总体体布局的基本区布置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原则: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呈间断式交叉布置,这种形式发展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工业企业不同的污染情况布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置工业。组团布局:在城市总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体布局中,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带动全局。
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一分区
43、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组团中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居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住区,使生产与生活有机地结同层次规划的要理求。城市用合起来。群体组合布局:在工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业用地布置中,有的将工业用小类。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哪地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些用地?
业区、远效工业区等,而使城
44、工业企业内部的专用仓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库属于工业用地,露天矿用地
48、公共设施分布规划要考:属于水域和其他用地类,居住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城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属市各类公共设施需要配套齐于居住用地。
全,应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
45、防护绿地指对城市环境分级或系统的配置,局部地域卫生、灾害等具有防护、减灾的设施按服务功能与对象予作用的林带等绿地。生态景观以成套的配置。公共设施要按绿地: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市景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的确定要考虑居民对设施方有直接影响的区域。我国规定便使用的要求出以,也要考虑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定到公共设施经营管理的经济额为每人7平方来,没有上限性与合理性。公共设施的分布限制。
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46、绿地在保护城市环境方考虑。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面的功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置。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景观组织的要求。公共设施的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并留有余地。公共设施的布置于城市防灾。城市绿地就其所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有权归属方面。基本可分为:
公共性绿地、专用性绿地、私第六章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有性绿地。
49、城市道路交叉口间距快
47、工业用地在城市总体布速路为1500~2500米、主干局中有四种布置方式:工业包
路为700~1200米,次干路为
350~500米、支路为150~250米。
50、城市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以公里∕平方公里表示。
51、主干道指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次干道指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52、步行街的类型包括:完全步行街,公共交通步行街;局部步行街;地下步行街;高架步行街。
53、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于组织水、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各类对外交通运输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对外交通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系统密切联系,由于道把城市大量货流的集散点(如工业区、仓库区、货码头等)串联起来,充分发挥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运输效率。对外交通运输设施的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第七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54、铁路建筑与设备分为二类:与城市直接有关的客运站、货运站、工业站、专业站,与城市无直接关系 :编组站、车辆段、列车段、客车整备场
55、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宜为4~7km2,再近接警报后5分钟应到达出事地点。
56、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压力管就避让自流管。
57、排水制度的分类:分流
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或污水,各自独立成系统,污水管专门排污水,有些工业废水要单设管道系统。合流制:只埋单一的管道系统来排除污水和雨水,此种系统目前已不常采用。
58、排水系统布置的一般形式:截流布置:由主要管道分区收集污水,在各主要管道末端用一根大的干管连接,将污水截流至污水处理厂。扇形布置;在地势向河流方向有较大倾斜的地区,为了避免管道坡度和污水流速过大,严重冲刷管道内壁,常采用这种形式。分区布置;在地势高差较大时,可在高地区和低地区分别布设管道,高地区的污水可直接流入污水处理厂,低地区的污水,如在需要,可用水泵抽送入污水处理厂。分散布置。在地形平坦,或向外倾斜,或用地分散的城市,为了避免污水管埋设太深,采用分散布置较为经济。各分区有独自的干管和污水处理厂,自成系统。
59、城市给水工程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给水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60、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消防)规划、城市减轻灾害规划,城市人民防空规划。
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61、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报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62、城市居住区的尽端式道工业、交通、公共设施等用地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居住较之小城市的比重要高,相对区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地居住用地比重会低些。同时63、一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也由于大城市可能建造较多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高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城市性地;二类居住用地是指市政公质:一般老城市建筑层数较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用地的比重会高些;而新兴工主的用地。三类居住是指市政业城市,或是相对独立的产业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园区等,因产业占地较大,相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自然等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条件:如在丘陵或水网地区,居住是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会因土地可利用率低,增加居用地。
住用地的数量,加大该项用地64、低层住宅是指1~3层的的比重。此外,因纬度高低的住宅,多层住宅是指4~6层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的住宅,中高层住宅是指7层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及以上的住宅。
地的标准。城市用地标准:因65、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半径应为800~1000m,居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半径应为400~500m,居住组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团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70、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应为150~200m。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是66、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包括: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系统甩组成。这种人车分行的理的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道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私人方面的影响;居民行政管理体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之后,制方面的影响;住宅的层数对在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国家和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地区便广为采用。人车混行的有很大影响。
道路系统,是居住区最常见的67、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基本形式:行列布置;周边布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置;混合布置;自由式布置。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68、居住区道路分级布置的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红线宽度要求。第一级:居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都20~30m;第二级:居住小区采用这种方式。人车共存的道级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路系统,这种道路系统更加强14m;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认为人路,红线宽度一般为4~6m;车来应是对立的,而应是共存第四级:宅前小路,一般宽度的,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不小于2.6m。
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69、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主勃勃生机。人车部分分行的道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城市规路系统
模,在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第九章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的比重方面,一般是大城市因
历史更新
71、《内罗毕建议》中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的;《威尼斯宪章》第一部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国际宪章。
72、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绝对保护区以外,其周围还要划出50米的建筑控制地带。73、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经历了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到历史城区及其自然人工环境的过程。历史地段:也叫历史街区,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国家确定的、在城市中不可移动的文物,古代和近现代杰出人物的纪念地、古木、古桥等构筑物。74、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1)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2)现状城市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7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记忆;继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契机。
第五篇:城中村改造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中村的改造创新
---以合肥葛大店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和延生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城中村的问题如顽疾一般都大大的困扰着规划师,其改造难度大且改造成本之高,并且很大的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城不是城,村也不像村所以才是城中村多带来的尴尬,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以自己熟悉的城市中存在的村中村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在城市设计的角度上来对城中村进行合理的改造,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城中村。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城市设计,创新
Abstract: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urban villages have become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generate have to face the problem, the problem of urban villages like ills are plagued by big planner, it is difficul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gh cost an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it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not a city, village, also don't like a village is the village many the embarrassment, so for this problem, in their own familiar with the city in the problems of village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y how to at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design to reasonabl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s,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urban villages.Keyword:village in the city,transform,city design,reformation
目录 1.城中村改造的现状......................................................(2)2.以合肥葛大店城中村为例进行探究........................................(3)2.1葛大店问题的由来....................................................(3)2.2根源分析............................................................(4)3.相关案例的分析与借鉴..................................................(4)3.1国外改造的案例分析..................................................(4)3.2国内改造案例分析....................................................(5)4.城中村改造中规划住宅的设计方法........................................(5)5.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6)5.1城中村的改造对设计的要求............................................(6)5.2整体布局设计........................................................(6)5.3居住设计............................................................(7)6.城中村的思考..........................................................(8)结论....................................................................(9)参考文献................................................................(9)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不仅仅是城市的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城市的本身的辖区也不断的扩张,因此,以前相较于老城区的边缘 2 地块现状渐渐成为了城市新城区的中心或者次中心地块,大量的耕地被征用,但是仍有一些土地权属问题,城中村存在大量农民自建的房屋,脏乱差的现状比比皆是,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城市中的平民窟。
一.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世纪以来,无论大到深圳、广州等为代表一线城市再到合肥,南京 长沙等二,三线城市都正在轰轰烈烈地大面积开展城中村改造运动,一般都是以整体拆除重建为主要途径、争取解决权属问题,把原村民的集体迁离到别处。并且出来了相关的一系列的文件作为城中村改革的指导方案。比如深圳市颁布的《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中,列出了城中村的两点更新模式:1)综合整治,指的是不涉及拆除房屋的环境净化、美化;[1] 2)全面改造,包括对城中村进行整体拆建(拆建比30% 以上)和部分拆建(拆建比30% 以下)。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城中村更新案例看,全面改造,尤其是整体拆建已成为当前城中村更新的主要模式。济南市也在2011年颁布了为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也相应的指明了指导思想[2]等等,总的看来政府确实十分的关心城市城中村的改造的问题,但是不难发现,这些意见书大多都是从思想上来指导或者是泛泛的提出应该怎样合理的去改造城中村,不能想着用一锅端的或者是草草的想出几个大概的建议就能应对各个存在不同问题的城中村,把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如何合理的,运用专业的规划者的思维和能力来处理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挑战和机遇。
二.以合肥葛大店城中村为例进行探究 2.1葛大店问题的由来:
1979年葛大店来说是发展标志的开始,经济大多为自改自足,大部分人意务农为生,建筑也基本为小的平房,随着国家政策,全国都在大力的发展,自然城市的也迅速的扩张,政府也将葛大店的本属于农业用地也进行了城市的建设,随着高速发展,21世纪初,可以说是合肥大发展的十年,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外来人口来到合肥,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居住压力。葛大店村民也自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原来的1-2层的楼房变成了 对外出租的房屋,层数也渐渐曾经了4-5层,以适应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居住,但是问题浮现了出来,老村区域内建筑大多数为单层,年久失修,却很多都有倒塌的危险,[1]《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2009.(67):34-44 [2] 济南市《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2011(12):66-89 不在适合人居住,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居住在可能倒塌的建筑,具有很大安全隐患。而新村建设的住宅楼,建筑间距过小,市政设施的欠缺。
(图片来源与百度地图)
2.2根源分析
葛大店改造过程其实与大不多的旧村庄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差不多了:比如建筑产权的不明给规划难度的增加,拆迁补偿的巨大。
1,建筑产权不明;合肥如果承认城中村违法建筑的产权,就会很大方面鼓励了村名违违法的行为,但是如果不承认产权,对部分违章建筑强制的直行拆除,则会宁改造无从进行
2,规划难度大;葛大店现状居住区开发强度很大,容积率快要接近3.0市政公用设施严重的欠缺,城中村就如一个鸡肋,葛大店村民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发商也要考虑到呀的利益。
3.拆迁补偿;巨大因为现状的村民很多是以出租自己的房子为收入,前数量之多,村民自然对拆迁有很大的抵触的情绪,这给改造单元带来了巨大的改造成本,这常常让开发商望而却步
三.相关案例的分析与借鉴
3.1国外改造的案例分析
底特律城艾尔伍德的改造
在国外“城中村”这个词汇并不存在,一般是为相同性质的低收入人群的聚居区——贫民窟,艾尔伍德是曾为二战之后从欧洲流亡到此犹太人的居住区,但是不受到重视,服务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最终沦落到环境质量低下,社会治安混乱的区域,被当地人称之为“黑色社区”[3]
对于艾尔伍德的改造,针对入住人群收入状况,把住房的服务对象变为低收入阶级的人群,让原来居住还是能够买得起,解决了基本的旧区的人口人群,在改造方案中还设置了方便便捷的社区街道,保证了居民能够安全自由的从家门走到居住区内商店,公园,游玩场所。各个市政设施都得以维修和重建,不足的设施也得以及时的加以建设。
(图片来源于道路守望者博客)
借鉴对比,充分考虑到了原住民的经济接受能力,改造建设定位准确,很注重了改善交通条件,方便具名生活,从各个方面避免了社会问题的可能[] 3.2 国内改造案例分析 深圳改造最成功的城中村蔡屋围
蔡屋围南村片如仍然存在狭窄的过道,发黑的楼梯,脱落的墙面,楼道可以通过铁窗看到一个胳膊之长别人的家,作为一个城中村,蔡屋围南村的一些地方角落,同样有不容忽视的垃圾处理与环境卫生问题。3
作为深圳旧改范例的蔡屋围,如今的南村虽然实质性的改造还没有完成
但是蔡屋围城中村确实有很多借鉴之处,比如同样是亲密接触的握手楼,但是楼与楼之间的巷子干净整洁,不仅仅每栋楼都设有了楼长服务信箱,还有专门的业主委员会和出租房管理服务中心。为了借助蔡屋围北村,以地下通道,空中连廊进行“南北携手”形成高端金融城市综合体。
借鉴对比,依据了国内城中村所普遍存在的详情,合理的分步性的,从各个方面对城中村进行调整,并且也同样结合了地理区位和周边环境来加速自己的革新与改造4。
[3]查理 科灵思。旧城再生——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实际保存。台北创业出版社,2001:36-40 [4]郑子龙,韩荡。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1)29-31
[5]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商住设计探究——对现实蔡台村改造的调查研究,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城中村改造中规划住宅的设计方法
针对城中村改造后规划住宅的使用者有明确的对象,多数仍然是原村民,所以城中村改造应该以乡村乡亲为主,可以把城中村定义为一个容纳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具有浓厚的任务色彩的城市综合性社区。社区的环境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在提供舒适的
休闲娱乐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要体现出乡村的概念
可以发现其实城中村和城市的老城区很像,但是存在着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很大不一样的是,老城区曾是城市的是中心,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城市的中心向为移,由于时代的原因,自然出现了一些道路或者建筑,空间上面的问题,但是城中村原本就是以乡村的模式存在的,也是按照乡村的模式来发展,只是随着城市的扩张,而渐渐的被城市所包围,却没有紧紧的跟着上城市的步伐,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区域文化,所以在针对城中村的设计改造中,不能完全的按照老城区的改造模式照搬照套的去做。因为每个城中村都有自己的文化。
(照片来源于实地拍摄)
五.城中村改造对城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5.1城中村的改造对设计的要求
对于合肥葛大街的城中村的资料的查询和实地的调研总结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1)增加休息娱乐空间,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部分,约占60%的居民在家工作或者是游手好闲,基本上早晚外出,根据生活习惯和方式,应该设置一些小型的广场,娱乐休闲,交流中心等,这样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满足这些具名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往的需求。
(2)道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在道路规划中既要便利通畅,又能满足消防的功能(3)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4)增设老人和少年活动空间,可以设有老年人活动场所
城市设计时对于城市中历史文化保护的传承和演绎,对于合肥的葛大店城中村虽然看上去被遗忘了 但是有它独有的元素,比如有好几所高等或职业院校,还有就是离马鞍山路很近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铁一号线也马上很快就通车,一系列的元素让葛大店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5.2整体布局设计
社区的整体布局设计应充分的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行为,提供方便 舒适的居住环境、安静的工作空间,满足休闲娱乐和购物等行为,体现人 性化的设计,创造出田园风情的环境空间。城中村改造背景下西安高层商 住综合体中住宅的布局和环境设计: 高层住宅,从环境方面来讲,给予居住者及周边的影响是很大的。城 中村改 造背景下的高层商住综合体住宅的总体布局,要从整体居住环境和其对周边影响的观点出发来进行研究设计。
城中村改造中的景观轴的设计 从整体布局来对城中村的改造,一个区域的轴向设计很重要 从形态上讲,轴在社区要表现为以步行和绿色开放空间为主体的景观走廊,它既是对城市外部秩序的衔接,也是对社区内部秩 的限定。轴在社区中是一种可感知的景观空间形式,它通过建筑物的布置、道路的走向、步行空间的延续以及绿色开放空间的分布被感知出来。由于景观轴在空间形态上所 表现出来的复合性和多样性,轴的设计使得社区具有了生命的灵魂。在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中,应该将最有自然气息、最有可能吸引“人气”聚集、最能体现社区景观特色的地方让给步行的人群,以创造社区的精神与文化。由于步是景观体验最为生动细腻的方式,步行空间的景观轴线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照片来源于筑龙网)
5.3居住设计
对于城中村最重要的城市设计当然是居住的设计,包含居住环境和住宅的设计,确保容积率和足够的室外开敞空间的设计 高层住宅是利用高容积率来实现低覆盖率的。但是由于层数增多而造成单位面积上住户的密度过高,要想充分保证室外足够的开敞空间就显得较为困难。对于地下停车库的设计,停车难是很多小区所头疼的问题。如果没有地下停车场,就会让地表就会停车场,既不安全也不能很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因此,在对居住小区中的住宅进行规划布局时,应以追求土地的多重使用及高效利用的办法,努力维护居住环境外部开敞空间的设计。
日照对于居住者来说,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居住环境条件。所有的住户如果都能够拥有南向的房间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由于用地条件所限不能现的情况也有。葛大店原有的楼房破旧且楼房间距非常的小,日照很难达到标准所以在改造时候,由于大部分城中村都处于城市中心区,日照时间可按 2~4 小时来进行日照分析,从而确定两栋高层住宅之间的间隔距离。葛大店地势想对于比较高,加上旁边是马鞍山高架,所以具有良好的眺望视野,很重要,设计中如果能够对于高度充分的加以利用,能够与周边城市环境进 行相互借用,对于改善居住者的室内舒适度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规划布局时要避开周围建筑物和相邻高层住宅的遮挡,以获得空间上的开放感,葛大店居民就能从住宅眺望到 城市等不同的景色,比如不远处的包河万达等等。
社区边界经常有城市道路、相邻用地边界。边界不同的空间形式赋予高层商住综合体社区封闭或开放的景观空间感受。,高层住宅生动活泼的景观造型应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以通过 对住宅形式的改进顺应和激发多样化的居住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来创造边界的景观空间特色。在城中村中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已占有重要地位。从表面上看景观设计是美化环境、创造整洁优美的外部空间的一种手段,而实际上,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以偏重建筑以外的土地利用形态和自然元素的加工组织手段,使建筑物与外部空间有机结合,使人工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理想的居住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意向群是强化建筑群体空间特6征的一种方式,虽然它具有独立的空间形象,并往往成为社区的核心空 间,但是它的结构应从属于住宅区的整体结构,并与建筑群的形象特征相应。
六.城中村的思考
[6] 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四川建筑,2006年第五期 [7]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科学出版社,2004 现有城市规划不能真正改造而只是铲除城中村,而城中村又是一种积极和正确的存在和真正的合肥城市特色,当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改造的,不是城中村,而是当下城市规划。
如果要把大部分城中村推倒重建成高档楼盘,不管城市乐意与否,那些原城中村的租户会转移到新的区域新的犄角旮旯中,塑造新的下半身形态和机能,因为他们和城市相互需要”。启发和改造城市规划的,也恰恰是被城市规划威胁的城中村。欲速则不达,结论
作为一个专业的规划师所应该做的 就是要上每个城中村变得独一无二,城中村改造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城市就像一个人,有着自身的形象和内涵,个性化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因此城镇“城中村”改造规划首先应继承传统建筑,体现地方特色;在编制改造规划设计时应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挖掘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手法,编制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改造规划。继承传统的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外来的文化,注重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世界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参考文献
[1]《关于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的实施意见》.2009.(67):34-44 [2] 济南市《加快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意见书》.2011(12):66-89 [3]查理 科灵思。旧城再生——美国都市成长政策与实际保存。台北创业出版社,2001:36-40 [4]郑子龙,韩荡。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对策,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11)29-31 [5]城中村改造背景下商住设计探究——对现实蔡台村改造的调查研究,西安建筑科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 城中村更新策略研究,四川建筑,2006年第五期 [7] 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