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教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实施美育或审美教育,其最根本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音乐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范畴。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审美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手段。就学校教育而言,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集团的要求,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其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具有强健的体魄,最终成长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音乐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最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情感,丰富着受教育者的审美体验,愉悦着人们的身心,促进了社会交往,通过激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和终生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音乐艺术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跨入21世纪的中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又十分明确地把美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中来,给予美育以应有的地位,终于使社会主义教育成为一种完全的.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由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育自觉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艺术教育审美效应落实在个体素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个体素质走自己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落实在群体素质的陶冶与建构,使社会群体和谐有序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
一、音乐教育的性质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教育的本体隶属于艺术教育,不仅它的内容体现着一种独特的艺术美,而且在健全的国民教育机制中,它还肩负着审美教育的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绪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人们可以从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比其他艺术教育中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
由于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需要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因此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音乐教育也因此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而必须掌握一定技能。
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愉悦的心理效应。这种复杂综合的心里过程体现在艺术教育中,变产生了“寓教于乐”的共性规律。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人类愉悦着人类。当热,作为音乐教育决不能停留在纯生理的听觉官能情感上,而是存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感性”升高至“理性”层次,从而更加领悟音乐内涵,感受艺术魅力,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但也不排除空间的体验。音乐结构首先要考量的是音与音之间的关联。音乐中没有任何曲风的要素能够独自存在。相反地,高音与低音的差距、节奏的对比、赋格中主题与反主题形成的张力、各调性不同的音色,都会浮现一个空间。在巴洛克音乐里,特别是巴哈的音乐世界,空间的体验会浮现一个层级的观念,举例来说,从高音到低音的转移、从流动性弱到流动性强的改变,或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都可见到空间的转换。透过音音之间的关联与层级的观念来谈论巴哈的音乐空间,必须将空间流动性的转变置於首要的地位。透过圣歌旋律所提供的作曲的基本要素以及旋律所给予空间意义的前导,空间的流动性从而诞生。此外,简短的动机透过不同音域、诸多不同却和谐的音色相互呼应,会不断产生丰繁的效果,有如镜子反射的影像一般,空间的流动性从而诞生。
空间的流动性表现出时间的独特体验。受於形式与调性的限制,音乐创造的是封闭却又循回的空间。然而,巴哈在此一空间放入时间的定向,对於无边无际的天,以不连续的方式如停顿、节奏的切断、半音性、上升下降音的暂停等来处理,以求方位转换的可能性。在文本说出或唱出的过程中,内心忽然浮现的欲求的独特体验,就是方位的转换。这个方位转换的过程正描绘一个故事。从清唱剧、圣咏合唱曲或是耶稣受难曲的开始到结束,事实上交织著一个个阶段性的故事,也是充满危机的时刻。在聆听上帝的话语的过程中,随著内心的微妙感受与个人自由的奥秘,会不断体验吸引与排斥的力量。巴哈音乐作品的历程告诉我们,上帝话语在聆听者的生活中成为血肉的故事。音乐形式的历程所呈现的,是天与心的过渡。
综前所述,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教育。它包括有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它们的表现手段、传播途径和存在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因此,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就音乐教育而言,以音乐为表现手段,通过 “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自身价值;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区拨动人的心弦,比其它艺术能够更直接、更有力“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因此,音乐的美感力量既是独特的,又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涵盖和替代。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宝树.《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摘要] 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放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我们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以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创造力、艺术教育环境
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起巨大的“催化”作用,具有育人的综合功能。它是技艺性、智慧性及愉悦性兼具的基础文化课。主要有音乐、舞蹈、戏剧、诗歌、书法、绘画、摄影等,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什么是创造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刘佛年曾说过: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是有一点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是创造。
现代创造学认为:人的创造力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得以开放和发展的,没有适当的条件,人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学校教育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能够使学生便捷而有效地获得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艺术教育环境应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我们把其归结为显性艺术教育环境和隐性艺术教育环境。显性艺术教育环境指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听觉的,和艺术学科直接相关联的环境;隐形艺术教育环境随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却看起来和艺术学科无直接联系,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如教师的衣着、言谈、政策„„显性环境和隐形环境并不独立存在,他们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一、在艺术化的校园环境中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奇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极大的影响,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课程。因此我们遵照儿童教育规律、儿童的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对艺术内容充分挖掘,创造性的营造艺术教育环境。
1、在音乐、美术教室的墙面张贴一些古今中外音乐美术大师的照片、生平介绍、代表作以及他们的一些名言、观点,让孩子们从小与大师对话,从中吸取营养,接受艺术的熏陶。
2、在音乐美术教室开辟一块学生艺术专栏,专门展示孩子们自己的创作,如:儿童画、泥塑、工艺品、作曲作品、自己歌唱的磁带、表演节目的照片、录像等,还可以放一些自制的乐器,让他们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动力。
3、在教室的外墙上、走廊上定期更换,本校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学生作品及作者简介,使小作者得到鞭策、鼓舞,给其他的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指明努力的方向。
4、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在课间为学生播放精品音乐、诗歌,还有每天大课间的美文诵读活动,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体验到美,获得了美的享受。
5、走进我们的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艺术化和现代化的氛围。绿的操场、黄蓝相间的教学楼、立体绿化、做工精致的宣传招牌„„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这些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奇的空间、一个七彩天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他们创造美的意识。
二、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创造美的本领
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知识传授、感受美、鉴赏美的层面上,而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因为学生的任何创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一般来说,基础知识掌握越扎实,基本技能越技巧越熟练,思维就越灵活。思路就越开阔,创造和发展能力就越强。
1、抓好艺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为确保艺术教育质量,我校严格按部颁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为培养学生创创造美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平台。
我们在艺术学科的课堂中坚持基础的技能与情感并行发展,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广泛地了解、学习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我们坚持把音美课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严格按课程标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调整师生关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以新的教育观念来影响学生;改变传统的整齐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很轻松地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抓好艺术兴趣队组,发展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为适应社会未来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校办学的内涵,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我们开设了艺术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掌握艺术知识,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1)结合我市、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开设了合唱、舞蹈、器乐、绘画、书法等多个艺术队组,学生根据本人兴趣自由选择一个班参加艺术活动。
(2)把兴趣队组纳入课程管理,集中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专门用于艺术活动,打破班级、年龄界限参加艺术活动。
(3)为确保辅导的质量,我校广纳名师,面向社会招聘有名望的艺术人才,长期负责兴趣队组的辅导工作。
学校艺术队组的开办,为学生营造了艺术教育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更自然更容易。
三、在艺术化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每学期,学校都会有几个重大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特长展示活动、歌咏比赛、少先队大队干部竞选等等,在每次活动中,不管它与艺术活动有无直接关联,我们都应该让它艺术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
1、在每次活动开始前,进行拉歌比赛或播放一些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或跟唱;
2、舞台布置艺术化。如特长展示活动的舞台可布置或活泼或欢快型的;少先队入队的舞台可布置成庄重型的;竞选的舞台可以布置成严肃而活跃型的„„
3、活动主持艺术化。主持人的衣着、谈吐、站姿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使学生的成长受到影响。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共同参与或出点子或参与实践,这样就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了。
四、构建艺术教育网络形成具有创造力的群体
吕百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先生在《艺术教育》一文中指出:艺术教育是综合的教育,综合社会、家庭、学校三部的教育。我们也依此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的三结合艺术教育网络,全方位开展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教育实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如:通过家长会或《家教导报》向家长宣传艺术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改变家长陈旧的艺术观;请家长同孩子一起参与艺术活动,家长或担任孩子的艺术老师,或与孩子一同参加艺术训练,既提高了家长的艺术素养,又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孩子们的意艺术能力;在每学期一次的校际“特长展示”活动中,我们都会请社会人士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和家长一起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带到社会中去寻找美,或进行艺术方面的探访等活动,真正构成了一个家、校、社会联动的艺术教育网络,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形成了一个有创造意识,有创造力的群体。
总之,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使孩子们从小就对艺术方面感兴趣,激发孩子不断探索,从而使他们的艺术能力特别是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发展、升华。因此我们要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尽力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以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参考:《现代教育》高等师范大学公共课教材(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一期P44
张章标:《试论中小学创新教育》
第三篇:音乐教育艺术实践论文
音乐教育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姓名:许紫虹 年级:1603 专业:音乐教育
马克思注意唯物论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由此诞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告诉我们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来源于实践,更为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对象。我们甚至能这么说,如果没有实践活动的存在,理论也将不复存在,更不会有认识活动的发生发展。任何认识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和前提,都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在音乐教育中,也是需要艺术实践作为前提和基础,来发展和完善音乐教育。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的技能和技巧,还要学习掌握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专业音乐院校重在“精、深”,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重在“会、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以某一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精”为目标,而是求其“会”;不以某一领域的“深”为目标,而是追求“广”,为将来能够“传”———能够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学习,把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开展适合高师的艺术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可是,与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艺术实践的机会较少,新开办本专业的地方院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这大大影响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那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有那些形式呢?
一、加强校园艺术活动
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十分突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形成教学互动、学练相融的动态教学模式,是如今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教学所提倡的。因为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校园艺术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艺术风采的音乐艺术平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艺术活动,以使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全面地锻炼和提升素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校园艺术活动的质量。许多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艺术活动中展示出来,如乐队训练、MIDI制作、知识竞赛、音乐剧、课文剧、音乐会等等,甚至包括活动策划、节目主持、舞台布置、服装化妆、灯光音响乃至礼仪迎宾等一系列的“非音乐”因素,都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学生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会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能力上、智力上、专业上及情感上弥补和完善课堂教学的缺陷。因此,校园艺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锻炼和自我完善的形式。新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具有较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更要有文化底蕴和组织能力,不仅要上好音乐课,而且还要能组织和辅导各类艺术活动。而提高这种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加强校园艺术活动。通过大学时代一系列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能力。
二、组织艺术观摩活动
音乐是感官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用其他艺术学科所不能比拟和取代的形式美、音色美、织体美等等表现手段,通过人的感官,强烈地震撼和感动着欣赏者,使人们在美的环境中体验美的音乐艺术,陶冶美的情操,获取美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从音乐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三个阶段。音乐学习的基本机制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因而音乐学习中的感知是整个音乐学习心理过程的开端。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音乐学习中的感觉是学生对音乐语言诸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力度、声色等个别单位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觉等5个种类,其中听觉和视觉在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音乐学习中的知觉是学生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印象。学习者不是把音乐音响看成是孤立的、互不关联的单纯音响,而是把这些音乐音响当成完整的艺术综合体加以认识。比如在音乐观摩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能力,还要能在音乐中听出由这些音乐基本要素综合成的主题、乐段、乐章等整体性的结构,这就是完整的知觉。控制论的研究成果表明:音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调节的过程。音乐学习中学生所接触的音乐现象是信息源泉,感官起着检测信息的作用。感官产生的反映通过神经系统传送给大脑,然后,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作出判断和发出指令,又通过神经系统把指令信息传给执行器官,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感官再把控制的效果作为新的信息反馈给大脑,大脑作出修正调节的控制,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正调节控制过程,才能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由此观之,音乐学习中的感知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感觉器官的感知活动,学生的意识中就无法形成学习内容的表象,那么,音乐学习自然成为不可能。由于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口传心授是学习音乐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现场观摩感受专业音乐家的高水平表演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场观摩专业音乐家的表演,使他们对于音乐的领悟得到深化,学有榜样。
三、组织音乐采风活动
音乐采风活动是一项十分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而且它还是挖掘民间音乐宝藏,使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视野,同时也锻炼了工作能力。我院音乐采风活动包括采风前的准备工作、实地采风工作和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一)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采风活动能顺利开展,在采风前必须做好周详的准备工作。
1.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民间音乐采风可选择不同音乐类型,如民歌、器乐、民俗活动、祭祀活动、说唱音乐等。
2.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争取对方有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这有助于正确安排采风时间和采风路线。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
3.制定采风计划。它包括:采风的目的、任务、内容、地点、时间等。制订一份具体可行的采风计划,可引导采风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
4.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采风过程中音乐资料的记录非常重要,单靠耳听手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录音机录下歌手、乐手当时演唱、演奏的音响;用照相机拍下音乐活动的表演场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态和民族乐器的形状等;用摄像机有声音有动作地记录下音乐活动表演的全过程。总之,采风前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越细致,就越能保证采风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地采风工作 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展开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
1.及时做好尽可能详尽的现场笔记。每次采风工作结束后要尽快整理现场笔记,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2.做好采风日记,对当天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3.录音、拍摄要完整、清晰。录音、拍摄所获得的音像资料需及时整理,并注上文字说明。另外,对当地的一些特色乐器、民间乐谱、唱本等也可适量购买做为实物资料保存。采风是一件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整个采风过程中,只有按计划有条不紊、仔细认真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采风活动的顺利完成。
(三)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
采风后的成果展示与经验总结是音乐采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最后环节。成果展示可分为展览与音乐会两个部分。在举办成果展示前,可以开座谈会,谈谈采风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同时要求学生整理挑选出展览用的采风资料,如照片、乐谱、录像片、特色乐器、采风日记、采风心得等。并且对采集来的民间曲调、歌谣进行创作与改编,排练成声乐、器乐节目,在采风创作音乐会上进行表演。在实施艺术实践的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高师音乐教育应紧密结合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其结构体系,才能使我们的培养对象──未来的音乐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们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这一重要手段,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提升到创作和研究的高度,使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把教与学、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积累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挥自身智力潜能,升华知识和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素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四篇:校外艺术教育论文
校外艺术活动对少年儿童成长的作用
摘要:
在当今时代,校外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主渠道之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少年儿童能力的养成。仅仅靠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课外艺术活动拓展学生的求知空间。基于此,我对近几年的关于校外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校外艺术活动 少年
校外艺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外到国内都发现了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校外艺术活动以其鲜明的专业性特点,多年来一直吸引和吸收着大量少年儿童,为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不少人走上了艺术成才之路,最终成为艺术领域的佼佼者。校外艺术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有以下显著作用:
1,校外艺术活动的丰富性可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塑造时期,他们情感单纯,想象丰富,心理性格、审 美意识等正在逐渐形成。此时培养他们具 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注 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他们主动参与、探究(1)
发现,交流合作的进行学习,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得到发展。
校外艺术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欣赏活动,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影视欣赏等等;二是表演活动,如舞蹈、演唱、演奏、朗诵以
及美术技能表演展示等等;三是创作活动,如编舞、谱曲、绘画、手工制作等等;四是参观访问活动等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内容,他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爱好,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会空前高涨,他们的学习劲头定会十足,他们的成长是快乐的有趣的。
2,校外艺术活动有利于拓展少年儿童的审美视野
校外艺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和提升少年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情趣,又能陶冶少年儿童的性情,净化少年儿童 的心灵,美化少年儿童的生活。另外,校外艺术教育能 够引导少年儿童热爱生活,开拓少年儿童的视野,增长
他们的文化生活,校外艺术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审美情感、爱心以及心理调控能力。(2)
随着校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办法,以对外交流活动为契机,让少年儿童学回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从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在促进少年儿童感性成长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理性成长。
3,校外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
校外艺术教育与校内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它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感兴趣、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兴趣群体的形成打破了对学 生的性别、年龄、学校以及学习成绩的限制,学生 拥有选择接受校外教育的主动权,他们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活动内容、项目、时间和(3)指导老师,当兴趣转移时,还可以重新选择。这有
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使学生身心(3)
得到健康成长,一些学生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由于调皮受到压抑而丧失信心时,往往能在以兴趣为纽带的校外活动中找回自信,发现自己,展示才华。
自信是一个人健康人格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象在“我能行”中所说: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少年儿童在合作学习中由于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象独唱、绘画、摄影等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唱、器乐合奏、表演等学习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在艺术活动中,只要我们鼓励他们多参与,给每一个少年儿童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真正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就和胜利自然会增加他们的自信。相信每一个孩子将来都是栋梁之才。他们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一定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4,校外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校外艺术活动在开发少年儿童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很重要的 作用。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小制作、小 发明活动,有许多孩子的作品获得了专利,有的已 经生产,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又如:在美术儿童
画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4)
创造力,将自己想象的看到的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位母亲曾对自己的孩子做评价说“他现在学习自觉,爱读书,爱提一些也许是很可笑的但都潜藏着创造力的想法,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敢于评论家长或老师的思想和方法的对与错,性格也开朗多了,显然我深知他依然内向和怯懦,但我现在可以不必再为这些过于担心,我相信将来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美术班开拓的和鼓励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都将使他受益无穷”。
5,校外艺术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能力的养成
校外艺术活动的大多内容其特点是实践性强,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各种培训的活动要亲自 动手。如:绘画、书法、弹奏各种乐器、工艺制作、科技制作等等都离不开动手,现代科技教育观认为
孩子动手有利于大脑的发展,同时动手活动对于同 时动手活动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组织能力也(5)
是非常有利的,在学校由于受文化课、时间及场地、设施的限制不能使每一个孩子充分的参加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而校外活动阵地的优势正在于此为孩子参加各种提高动手能力的活动,培养多方面专业的技能技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实践证明,校外艺术活动在提高少年
儿童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中起到学校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校外教育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的育人特点与素质教育不仅有着自然紧密的内在联系,而且与学校课堂教育相比,校外开展的活动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校外艺术活动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提高少年儿童审美素质、促进少年儿童个性健康的发展,发挥着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谈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摘 要: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很久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注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与此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文献的形式,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各大中小学学校也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推进作用,都积极努力的做好艺术教育工作。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艺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艺术教育 现状 对策
艺术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即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但中小学受各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工作的推进滞后导致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与实施,这样一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个不可实现的美好的梦。下面就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学校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片面的认为艺术课就是玩耍的课,上不上无所谓,有时间还不如学点实用的知识。所以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艺术课,对其重视性过弱,课堂形同虚设,经常被主课占用。这样一来就使孩子们不能拥有正常的艺术教育知识,造成艺术素养低下的现象。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学,师资力量匮乏,对艺术教育知识进行专业化学习和系统化培训的教师极少,很多艺术课教师自己都是现学现卖,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是不可能教好学生的。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中小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重视力度弱,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很好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二 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校领导和教师正确认识艺术教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深刻理解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加大教学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性条件。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
4.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课程,并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积极影响,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5.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积极参加,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广阔天地。同时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成就很好的音乐素质。
6.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艺术教育
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认识到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在日常课堂中以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为基础有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 [2]张波、胡冬芳.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 [3]陈俏雨.浅析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