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时间:2019-10-30 17:1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生源、教学技术等问题,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有学者提出通过岗课证赛融合的课堂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文章也尝试通过岗课证赛融合,对高职纳税课程进行课堂创新,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提升其职业能力,提高考证通过率。

关键词:岗课证赛;融合;课堂创新

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已给高校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人才的摇篮———高校,必须进行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纳税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是全国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如何上好纳税课程,使学生既能通过理论学习,顺利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又可通过实践训练,具备纳税申报、纳税筹划等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纳税课程教学亟待考虑的问题。通过岗课证赛高度融合的课堂创新,有利于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推动课程的建设,更有利于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高职纳税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岗脱节,影响学生就业

目前,高职纳税课程的教学大都仍停留在理论化教学,教学重心依旧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及账务处理上,较少涉及涉税业务的网上操作。尽管也有不少高职院校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但形式化的实践教学并未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岗位,会影响其就业;对于就业企业来说,需要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培训,造成了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二)课证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消,全国初级会计师资格已成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槛。出于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需要,考取全国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已被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认为是一条必经之路。在现实中,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设计纳税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并没有将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基础考试大纲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得有考证需求的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考证,只能参加社会上的考证培训班,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参加校外考证辅导挤占正常上课时间,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是得不偿失。

(三)课赛缺乏有机整合,整体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为了检验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方向,每年教育部会联合其他部门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各个高职院校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单独地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辅导准备竞赛。这样做有可能会使学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会导致教育的短期性和功利性;从长远来看,由于忽视对大部分未参加比赛学生的教学,会使整体教学质量下滑。

二、岗课证赛融合的纳税课程课堂创新的内涵

所谓课岗融合是将纳税课程定位为以企业涉税人员工作岗位,根据涉税岗位的内容和能力要求,构建融岗位工作要求及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理论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课赛融合是将各个技能竞赛嵌入课程教学之中,以竞赛内容作为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三、岗课证赛融合的纳税课程课堂创新的具体实施

(一)岗课证融合,整合教学内容

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调研,并听取企业专业人士的建议,我们明确了与纳税课程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我们将涉税岗位的工作内容分解成: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纳税申报、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纳税筹划四项典型工作任务。由于各个企业的经营项目和经营范围不同,涉及的税种也不同,我们又将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税种作为主要涉税工作领域,并将四项典型工作任务嵌入主要涉税工作领域中。而这五个主要涉税工作领域既是经济法基础考试的重点内容,又是考试的难点。所以,我们在重构课程内容时,以企业涉税人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同时考虑到考证需求,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职业技能操作内容相结合,实现融“岗”入“课”和融“证”入“课”。此外,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大都进行了财税信息化建设,这就要财务人员掌握互联网、金税工程三期和数据交换等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税友集团开发的税务实训平台,让学生利用实训平台进行网上开票、税种计算、网上报税等仿真实训任务,以期强化财税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实现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二)课赛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类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从技能竞赛反馈情况看,参与竞赛的学生不但在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还掌握了行业的最新技术。前面也提及,代表学校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为了让竞赛的成效惠及面更广,本课程将技能竞赛的内容及机制引入教学中。首先,我们把参与校内税务知识大赛和税友衡信杯税务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作为常规教学项目。其次,除挑选优秀学生参与院级税务知识大赛和税友衡信杯税务技能大赛外,还安排非参赛选手观摩比赛,从而实现参赛学生通过比赛提高了其职业技能,而非参赛选手通过观摩比赛,达到激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其学习效果的目标。

(三)岗课证赛融合的教学手段

1.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各种涉税业务场景,例如开具发票、纳税申报等,以及涉税工作过程中各种常见问题,进行相应的模拟训练。学生可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在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岗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业务的操作,最终由教师点评学生的成果。这样可使学生掌握纳税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纳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师生共建共享微视频库。在纳税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师生共建共享微视频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确定拍摄内容;再由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拍摄任务,自由组合成团队拍微视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修改、完善微视频,并上传至课程网站,作为学习资源供学生分享及自主学习使用。在这一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将教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与实际纳税工作任务相结合,设计拍摄内容,并鼓励学生分组拍摄微视频。对于拍摄微视频的任务,学生会感觉既新鲜又刺激,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到目前,师生已共建了“手机红包需纳税吗?”“知法纳税”“微商也要纳税”等微视频,并已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引“赛场”入课堂。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佳,实训效率低、上课玩手机等问题,在岗课证赛融合教学模式中,将课堂过渡到“赛场”。将课堂打造成技能竞赛的现场,打造比赛氛围和比赛环境,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团队,每组一个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协调。各个团队轮流扮演参赛队伍、专家评审组、企业观摩组、赛事组织组等角色,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一项课堂模拟竞赛,让他们参与比赛、享受比赛,实现“人人都比、人人能比、共同提高”。

(四)岗课证赛融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手段

以往的课程考核大都以理论考试为主,普遍存在考试前学生临时抱佛脚现象,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借鉴了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后,将岗课证赛的要求融入课程的考评中,确定考核成绩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分段成绩、竞赛成绩、校内外实训和期末考试成绩,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自主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2.分阶段考核,将不同税种的讲授活动分为不同阶段,当每一阶段讲授完毕后,学生即可参加阶段测试,每次阶段测试的成绩将按比例计入总评成绩。3.在学期中期,利用税务实训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税务+会计”的职业技能竞赛,将竞赛成绩直接计入总评。4.学生可选择在校内进行实训,也可选择在校外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效率、职业道德素养等给出考评结果。5.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改革,为学生创业服务。教育部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也鼓励各个教师将创新、创业的思想融入各个课程中,帮助学生自主创业。因此,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企业的发展史,即创办一个新企业,进行税务登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进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涉税业务处理,让学生了解现实经营中的涉税情况,为学生今后自主创业出谋划策。

四、岗课证赛融合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条件

为了保证岗课证赛融合的纳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众所周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纳税课程的知识点既繁又杂,需要教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与相关涉税工作岗位内容对接。这就要求教师熟悉相关岗位要求、工作内容、企业内部控制等事项,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参与各项竞赛,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也不能对学生在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此,可采用多种方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从而组建成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教学资源的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将岗课证赛的要点融入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以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涉税工作任务为引领,邀请企业共同撰写教材、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建案例资源库等,构建一个集教学、实践、考证、竞赛资源的教学资源库。

(三)实训平台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训平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基石。因此,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技能-任务模块-能力训练项目”集基本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训平台。

五、结语

岗课证赛融合的纳税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课程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教学任务模块与职业技能竞赛的完美融合,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丹.岗课证融通导向下的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2]韩艳丽,贾君,曹正,李静,徐银.“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3]梁婧,汪刘伟.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课、证、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4]何玉玲,李辉.信息环境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证赛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5]王宏兰,谢楠.导游服务课程岗课证赛融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9).[6]王峰声.高职会计专业“岗课证赛”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5,(04).

第二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逐步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加并且越来越多元化。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资产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能力,提高利用率,促进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更下发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继续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的发展和办学规模也越来越稳定,固定资产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因高等职业院校合并、发展新校区建设以及办学水平的评估等的建设和采购,使得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同程度的弱化,固定资产在管理和配置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学校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更好的实现其社会功能。

二、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中设备的比重逐年增加,固定资产更多元化

因为职业院校教学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设备,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越来越稳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备也越来越多,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不同专业的需要以及教育办公无纸化、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元化,改变了高职院校原有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组成比例。固定资产中设备比重的增加和和资产的多元化,对院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价值核算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对待。

(二)固定资产来源和管理主体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越来越稳定,职业院校为不同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是很多企业人才输送的来源,因此,高职院校的资产来源不仅有国家的投入,因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各种社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量也很大,而且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这种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使得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元化。固定资产的来源多元化也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主体上的多元化,比如,学校教务处、图书馆、设备处、实训中心等不同的部门都是不同的管理主体管理资产,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由于主体过多,也容易导致资产管理的混乱。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多样化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因此,每一个管理主体都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制定了一套管理的制度,但是院校在资产管理的整体上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种多样化的管理制度看起来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院校的发展需要协调各种固定资产,进行资产的合理配置,共同促进院校发展,但是由于各管理主体的管理制度不同,固定资产在使用上,经常会造成各管理主体的矛盾,各管理制度之间互相冲突,导致申请使用的审批过程过长,审批流程不畅,各管理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弱化了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三、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缺少统一性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在购买、报废、资产处置上的内控制度不健全。对资产损毁、老旧资产报废的处置没有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导致一些资产被私用或者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非使用性损毁等问题得不到处置,或者处置监督缺位,执行力度不强,给高职院校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在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申报、销账不及时的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固定资产在申报购买或销账时不及时登记,长此以往登记记录无法核对和清查,就会导致账面不清楚,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严重不符,容易造成资产损失和资产重置,降低利用效率。

(二)资产调拨混乱无序,“非转经”过程中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以一些主题部分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这之中,最先进行社会化改革的就是后勤部,一些高职院校的后勤部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负责后勤部门的运营。院校一部分固定资产被划拨到经济实体中,但在资产划分过程时,资产调拨手续和变更登记没有及时办理,造成资产内部在账、卡、物的管理上不一致,公务私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给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损失。而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鼓励经济实体的发展,对一些固定资产实行零租赁,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划拨发到经济实体中,转为经营性资产,但在转更的时候,没有对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没有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导致转后的资产产权归属不清,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约束,被无偿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重复购置、贪大求全,资产利用率低,且资产管理信息化和共享程度低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不同的学校合并而成,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区比较分散,基础条件较差,而高职学校为了评估和发展,不顾自身的经济和学校教学条件,盲目的通过贷款、借款添置学校固定资产。学校合并初期,可能在资产清查和盘点上做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一些学校在扩大建设时,不注重对已有资产的清点和资产合并利用,反而盲目购置,贪大求全还盲目攀比,既造成了资源重置和闲置浪费,也增加了学校的贷款负担,增大经济压力。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资产上比较丰富,也具有专业的人才,在扩张建设时完善了网络设施,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低,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建立统一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学校固定资产信息得不到共享,资产无法合理利用。

(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财政投入增多,学校融资渠道拓宽,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都在不断地增长,但学校的师资队伍和资产管理水平都还没有跟上,不符合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实验室师资力量缺乏,实验设备无法发挥应用的效能。在资产管理上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才专业程度不高,且因学校合并的影响,资产管理队伍的组成人员在工作背景、社会经验、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上都不同,因此,在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上不合理,导致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对资产的整理、分类、录入、核对、成本估算、折旧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导致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职能弱化。

四、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加强内部控制,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加强固定资产在购买、报废、资产处置上的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损毁、资产报废的处置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保障实施到位。加强内部控制还要加强资产在申报采购和报销环节的登记管理,明确到相关负责人,每一笔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库存情况都要登记清楚,并且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清查,统计,避免因账面与实际不符造成学校固定资产损失,也避免资产过多重置和资源浪费,加重高职院校的经济负担。为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解决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要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坚持统一管理,实行全员监督,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可在高职院校内部设置由财务部门主导的,学校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内部管理结构上,科学的实行分层级的管理模式,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关系和资产实际使用状况,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将管理责任明确到各责任人,这就避免了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并且进行细化,又有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监督部门进行管理,有效解决了各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信息沟通和共享的问题。

(二)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加强对高职院校对资产调拨的管理非常重要,随着院校规模扩大的需要,会有更多的部门会进行社会化的改革,如果不加强资产非经营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将会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资产的出租、出借和占用的固定资产都要找可靠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明确学校所占的份额以及资产产权归属,及时并且严格按照流程办理资产变更登记和移交手续。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学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学校资产被公务私用和无偿占用,切实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也是将学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开,规避学校直接创办和经营企业的风险。

(三)提高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借助互联网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避免资产重复购置,提高利用效率,就要认真核对学校固定资产的情况,明确使用情况、出借情况以及闲置资产的情况,定期核查清点学校固定资产,有利于学校对资产的合并利用,防止盲目的重复购置,较少学校贷款负担,减轻经济压力。在资产管理上注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并进行定期的分析、对比资产使用占用情况以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标准化的资产管理操作流程,严格规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把固定资产从计划、购置、验收到交付使用的信息全部输入管理系统,使固定资产的信息能够公开透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四)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增强资产管理能力,就要对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人才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学习固定资产管理法规以及相应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的培训,加强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让实验设备发挥应有的效能。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规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管理人在管理中的位置,责任到个人,提高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地位重要,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对学习的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金玲.浅析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21).[2]吴秀明.基于财务管理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6(17).[3]梁瑛.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1).

第三篇: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以岗定课,课程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课证融合,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定位,证书反映课程成绩和职业水平;证赛互补,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证赛共同帮助获取岗位。实践证明,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艾(1980-),女,陕西汉中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会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和会计教育。(浙江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15-02

一、岗课证赛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考评手段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1)人才培养目标;(2)为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教育过程;(3)保证这一过程得到执行的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4)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证赛四项内容恰恰是以上四层含义的内在要求和恰当选择。

(一)岗就是岗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客观上要求我们对经济环境、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行调研分析,在广泛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十二五”时期,企业会计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代电脑记账,再到网络会计的出现,会计行业岗位分工也在不断细化。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家型人才,转向在处理和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的管理型人才,具备投资意识、融资能力。所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大致定位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以及相关经济金融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会计必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成为适应现代企业基层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就是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主要教育过程就是授课,授课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主要传授途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求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整合教学内容,以保证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落在实处。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综合化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可以在充分分析这三年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上进行合理安排,按公共课程、专业大类课程、专业深化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层层深入。其中公共课程主要在大一完成,突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德理学会做人。专业大类课程体现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职业要求,专业深化课程体现会计专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这两类课程主要在大二完成,体现育人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在大三完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证就是证书,包括专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是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在我国,会计行业和相关就业岗位群行业都有相应的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且形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证书的考试制度,会计专业学生取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和将来提升的重要条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件)规定:“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 80%以上。”①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会计专业在制定专业考核标准时应该依据以上要求,不仅考虑学历标准,同时兼顾行业标准和要求,建立统筹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财会技能类证书、经济管理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

(四)赛就是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专家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了。”

会计专业需要充分发挥竞赛的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功能,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在各学期根据学习内容和进度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将竞赛作为一种衡量专业技能、检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积极参加一系列大规模专业赛事,以加强校际横向联系和比较,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立企业会计岗位群和金融机构岗位群及相应的能力目标。把会计人员和银行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管理和金融机构基础业务为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并以赛促训、以赛强技,多维度地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以岗定课,课程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16号文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以校企合作开发为平台,以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依据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教学内容。会计专业在会计岗位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大类定位下,可以分别设定出纳岗、会计核算岗、办税岗、财务管理岗、审计岗、销售业务岗、信贷业务岗等工作岗位。在公共课程和专业大类课程上,体现上述所有工作岗位对个人素质、职业礼仪、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普适性需求。会计专业要坚持校企合作育人,由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兼合作共建课程,坚持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到50%以上,以确保以岗位定课程、由岗位指导课程、在课程中体现岗位的现实需求。

(二)课证融合,课程内容以职业要求定位,证书反映课程成绩和职业水平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会计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会计师证书;第二类是财会技能类证书,包括反假币证书、中文输入合格证书、电脑传票输入合格证书;第三类是经济管理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财务管理师证书、ERP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可以分别为这些证书的取得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必须取得的证书,其他属于鼓励取得的证书。各级职业资格考试机构都对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定了考核大纲,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知识能力要求,一些职业资格考试还有指定教材。对必须取得的证书,可以采用课程与考试对接的政策,教材以职业考证教材为主,课程内容体现职业考证要求,同时辅以操作技能性练习和实训。在课程考核上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考核可以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而初级会计师证书并不是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采用在学分计算和奖学金评比中加分奖励的形式。这样,部分课程实现了证书指导课程,课程与证书考核的完全融合。

(三)证赛互补,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 为了弥补证书考试侧重理论性的缺陷,学校可以在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穿插各级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斗志和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手工做账比赛、会计知识大赛可以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备考相结合,初级会计师证书的备考可以由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可以展开多项技能竞赛来提升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

(四)课赛互促,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由于竞赛具有趣味性和激励作用,在课程中融入竞赛项目,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相应的,选拔竞赛选手,竞赛培训过程又对常规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金蝶杯”省财会信息化竞赛为例,由于竞赛内容以中级会计师考试教材为依据,那么知识培训阶段的素材就可以采用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讲义习题。到学生进行常规中级会计实务课程学习时,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小组学习或以学习小组完成讨论作业过程中指导其他同学,达到更好的课程学习效果。

(五)证赛成绩成为取得岗位的“敲门砖”

某些与所求岗位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是上岗的必备条件,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等,如果不具备,将是获得相应职位的最大障碍。而实践证明,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证书和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竞赛成绩,在会计专业学生求职时,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是学生能力的可靠证明。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参考文献]

[1]回晓敏,丛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7).[2]孔德兰.“三双”模式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我国高职教育需求El益高涨和教学资源供给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己经成为当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分析入手,设计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支持,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提供借錾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 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是指学校将收集到的经过加工、整理,用于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各种信息。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运转中发挥着物质资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缺乏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犹如失去方向的航船,不能驶向希望的彼岸。

我国现阶段各个高职院校很难以聚集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工作缺乏长期性;科研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实现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程度普遍较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步伐,也不符合高职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要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教学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对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现状分析

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实地调查,归纳出对xx地区教学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共享意识。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行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学校部门界限较严重,部门管理思想比较僵化,管理人员没有共享意识,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缺乏系统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体系。xx地区大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面没有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相关部门只对重点项目、后勤单位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却忽视了作为高职院校主体的教学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

(3)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教学资源管理主要采用学校统一登记,各部门独立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对自身的教学资源基本只做到统一登记处理,不考虑后续的使用情况,提高利用率的执行力意识不强。

(4)对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地区高职院校有整合资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方面的思想,但只是提出了这些想法,具体实施还在摸索阶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使这些思想没有变成行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方案设计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学资源进行清查,通过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率状态评价对教学资源进行状态分析。

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将教学资源进行初级分类,分为: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然后对可优化资源中投入产出存在问题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进行细致分析。再次,根据资源的性质采取相应优化措施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资源再次进行效益评价和利用率评价,回到最初状态。这个方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止。

(1)教师资源的整合。教师是高职院校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可开发性。高职院校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开发)的现象,对教师的管理、使用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资源的重要性,从专业的合理设置、专业的整体布局、课程体系的安排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出发,来规划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特别要注重教师资源的开发,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师资整合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跟着专业走,专业在哪个系,该专业的教师配置到哪个系,避免师资力量分散,发挥资源集中优势。

(2)课程整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应该享受到的基本教学资源。课程整合有三个层次:一是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整合;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三是专业课整合。课程整合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校可以制定统一标准,比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考试考查办法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不同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选择,实现资源共享。专业课的整合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整合性教学活动,一是根据学生的共性开展同一化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活动总目标。二是在同一化教学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性和差异化学习“小组”开展差异化教学,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分类组合结果,选择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差别化教学活动。

(3)实训资源整合。合并、重组专业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组建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提高专业综合实训水平。改变目前按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验室办法,依据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内在联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按专业设置专业实训教学中心,开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工作。

提高综合性实训教学的比例。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教师要布置综合性实训课题,指导学生把不同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或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各岗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有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功能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信息资源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的,信息资源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学生能全部或部分地共享这些资源,使网络中资源做到分工协作,调剂余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整合的政策支持

(1)实行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有稳固的支持力量,即学校管理层的全力支持,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前提。除此之外,全校教职工的配合也至关重要,防止出现阻碍工作顺利进行因素,这也不利于整合优化的进行。

(2)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开展一项工作的前提是明确最终完成的目标,而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校投入产出效益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是对工作开展过程的保障。

(3)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控制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了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结语

高职院校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平台,能够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搞清学校教学资源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学校在改革发展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第五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如今时代的大幅度进步,运用多媒体科技在如今的教育课堂上获得了普遍的使用。体育教学在校园的教学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关系着学生是否可以强健、健全、整体进步的确定性原因。经济以及时代的高速进步需要体育教学把培育学生的终生体育理念、技能以及整体健康与时代符合技能等等内化于体育教学的身心整体进步的目的当中。

关键词:多媒体科技;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多媒体科技的普遍运用,让教育范畴内的所有学科展开了一次方式甚至于思想意识的整体革新,以此原因,它也可以促进体育范畴内的教育过程以及成果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学校教学当中取得了一定的探究以及使用,但是和其它各门课程对比,相对而言在多媒体使用方面较为普遍。

1多媒体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使用中出现的不利现象

1.1高职院校硬件装备准备不足

多媒体在体育教育当中所需求的场所、装备比较高。体育课程教育的重点场地在户外运动场,场所布置不比教室如此严密,所以多媒体装备相对繁杂。多媒体科技装备不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1.2体育教育支出远远不够

依据不完全的调查,许多高职院校都没有依据国家需求支配体育教育费用。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之中没有足够的注重,多数以保持现有情况为主导,对它的进步并没有十足需要的注重。

1.3教师对多媒体互联网的控制标准良莠不齐

多媒体体育教育课件的写作,写作者除了拥有一定的编制技能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多的体育文化水平,不只有运动生理学、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定、裁判准则和体育学问以及对中国年龄段身心标准状况的理解等等很多角度的学问,还需要理解体育教育。

1.4体育教育使用材料的比较缺少

给如今现代化数据科技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调整计划了不可进步时期体育教学材料视觉上感觉基础上非常富有,但是因为探究人员对体育学科多媒体课件的开拓注重不足,非常多的内容在以一个低标准的专业情况重复制作,所以教学材料的正确开拓以及使用都必须有更深层的发展。

2多媒体教育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协助地位

2.1多媒体在文化课中的使用

在课堂排置上都必须每个学期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课,包含了体育比赛知识、生理、心理、卫生等等的文化内容,内容都是十分合理正确在多媒体课程中使用的,用互联网作为体现国际因特网而避免了时空以及人为原因的约束,这让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更全面的文化和知识,以此提升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兴趣爱好,也合乎当前对学生进行素养教学的本质性成果。

2.2多媒体教育和能力课密切联系,提升能力课的传授品质

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以及教师的传授密切联系在一起。如若使用游戏软件展开协助教育,能够轻而易举的把基础战术组合全部体现出来。使学生展开对比、剖析,在脑海中产生动作含义。并且,形成在实际中尝试的想法。由于精彩丰富的动漫画面以及软件发达的竞赛录影能力,学生表达出非常高的热情。

2.3创建背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怀

教师能够使用电教传媒,抉择健康、生动、美好、明朗的音乐,用合适的健美操动作相组合,热络氛围,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背景,用这种方式,学生学起来就会更加容易、灵动、舒张、大方。不只强化了体魄,还进步了学生的调和性、柔软性、灵活、速度、力量、耐久等等素养,用人类活动的特有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直接体会感觉到美的存在,在活动中熏陶了美的情怀。

2.4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思维方式品质培养

体育教育被视为一项建造以及培养学生的非常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及模式,它不只让学生强化体魄,掌控以及提升活动能力,并且可以督促进步学生的智慧,熏陶情怀、强化理念、培育学生爱国思想以及共产思想的优质道德观念。

3结论和意见

3.1结论

3.1.1使用多媒体,促使学生的活动表像的产生。利用图画以及动态的一起解读、变动、定住、慢进度播放、能生动直接的掌控活动重点,更深层了解,掌控合理的活动含义,快速产生活动表象。3.1.2使用多媒体视频示范方法,让学生合理合适的认识体育专用词汇。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师在教育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能够停止、慢速或是次数频繁播放所应该具备的影音资料,亦或是增加文字解释与视频播放一起进行,产生动静密切联系的多方位集中的大容量的教育内容,做到视听联系、生动灵活、直接具体、有利于查看以及模拟的目标。3.1.3使用电脑的数据剖析技能,促使学生产生合理的活动含义。体育教育之中,把学生的活动技能录影或者图片以及卓越运动员的技能录影或者图片聚集一起来进行比较剖析,寻找出学生技能活动的不同和不够之处,协助学生提高活动质量,尤其是针对一些本身感触相对较低,活动接受技能相对慢的学生特别有用。3.1.4使用信息技能,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全面的体育信息。开拓学生的文化概括面,扩展视线,能够给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供应平台。3.1.5高职学院体育教育和另外的科目不一样,自身存在的特征以及秩序。它是把室外身心锻炼作为训练主体,室内文化教育作为协助,以加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健康标准,培育学生品质、终身体育的理念、爱好以及技能为引导思维的科目。所以,在使用信息技能展开体育教育时,并非简易的使用,而是高水准的联系和主动适合,是信息科技和体育课堂的调和。它的主体是课堂,并不是信息科技,避免为运用科技而运用技术。总结来说,教师不只需要拥有进步以及先进的角度传授多媒体教育的思想,也需要用向上以及厚实的态度来看待体育的传统教育方式,让俩者互相的产生意义,相辅相成。

3.2意见

3.2.1多媒体进入课程。使用多媒体展开教育作为高职学校教育的进步补充,当它融入课程教育之后,即便允许取代教师的讲述、演示、模范、研论等等到教学运用,教育之中使用多媒体科技,不只是全面教育行动之中的一项方式以及形式,而并非是所有。3.2.2改变体育教师意识。转换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跟着时代进化,需要以进步以及先进的角度接受使用信息技能展开体育教学的新型意识。合理合适解决多媒体教育方式和其他教育方式的联系。使用多媒体展开教育,是为了显现出重点、解决好难点,协助更优质、更快速的做到教育目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并非是说,它能够取代所有的教育方式,唯有各种各样教育方式一起存在,各个都发扬其自身的特点,优点相互补充,才可以获得优秀的教育成果。3.2.3充分使用体育多媒体教育。完善室内体育运动场所教育装备,在情况可以的状况下,组合多媒体教育装备,激励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十足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多媒体互联网等等现代信息科技展开教育。高职学校体育教育重点是在广阔的场、馆、池等等室外条件下展开的教育,是利用教师讲述模范以及学生来回的身心锻炼来促进身心素养加强,提高体魄。所以,在使用多媒体科技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当、适量,分明白重要以及次要,对症下药。

4结语

多媒体科技给教育带来了新型的方式,充实了新鲜的意义,并且给教学时代化提供了新型的动力以及深入的影响。它避免了老式体育教育的活动重点的讲述、教师展开行动演示的形式,使用多媒体科技协助教育,真实的教育条件,美好、标准的演示行动给学生们感受到体育的优点,营造灵动直观的学习气氛,充足调节学生踊跃性。

引用

[1]余代俊.多媒体技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3):223-223.[2]唐志强.高职体育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应用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119-119,134.[3]杨家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5):110-111.

下载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课岗证赛融合研究论文[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的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采用内部控制的新方法,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起到实施与监督并存的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预算; 内部控制高......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写写帮推荐)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 引言: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差异与联系,阐述了高职......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协调,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面对新形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

    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改善高职院校太极拳选项课教学的研究 作者:陈晓妹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本文从太极拳的概念与运动特点入手,通过......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弹性管理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需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依靠教师并为其主体性发挥......

    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论文(大全五篇)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分支,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成人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产生......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周灌中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404) 摘要: 从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机制、加强师德师风......

    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现代化是其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比较高职院校管理和高职院校治理的运行特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