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气候防护策略———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1建立封闭式空中步道系统,强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受季节影响,往往出现夏季热闹繁华,冬季冷淡萧条的现象。如果能通过封闭式空中步道将建筑连接起来[2],使室内空间得以延续扩展,将有效地抵御严寒、保证冬季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进而提高寒地城市的冬季活力。空中步道应多样化、景观化、透明化,使之成为寒地城市特别的景观,满足“人看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自由的步行路线选择。美国寒地城市明尼阿波利斯采用玻璃封闭的过街天桥将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公共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中步行生活系统。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离,而且为漫长严寒的冬季提供了气候防护,为市民的冬季生活提供了方便,增添了乐趣。
2建立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强调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的融合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指上方覆盖玻璃顶或塑料薄膜的商业街和公共活动中心。这种形式可以为寒地城市的人们提供气候防护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景观效果和视觉享受,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满足人与自然接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德文花园为寒地城市半室内公共空间的典范。它完全封闭在温暖的室内化空间中,内部布置丰富的热带植物、景观小品和休息设施,周围环绕商店、餐馆和写字楼等,使严寒冬季里的人们在街头行走和购物成为一种享受。
3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拓展公共活动范围,降低能耗
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受冬季气候影响较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大大节省寒地城市的冬季能源消耗。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加拿大北部城市蒙特利尔冬季高寒漫长,居民地面出行困难。针对这种气候特点,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
文化构建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
气候是寒地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反之也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寒地城市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吸引力的冬季节庆活动,如冰雪节、冬泳大赛、雪上汽车拉力赛等。同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节庆活动的载体,吸引市民及游客的参与体验,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哈尔滨设立国际冰雪节,汇集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饮食、冰雪运动、冰雪婚礼等,以太阳岛、松花江、兆麟公园、中央大街等为空间载体,冰雪节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冬季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度假,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心理引导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公共空间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顺应气候特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如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利用植物或建筑屏蔽寒风以改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设计语言、材料选择、植物趣味、建筑色彩、照明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弱化人们对寒冷气候的畏惧感,提高寒地居民冬季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诱导人们接触和交往,进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顺应气候、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气候防护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的文化构建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对使用公共空间的心理引导策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喝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第二篇:寒地地下公共空间心理生理感受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建筑构造2》 论文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 号:联系电话:
结课论文
严寒地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因素研究
刘圆圆 林 炯
建筑学11-2班
120103711064 *** 2015年5月
严寒地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因素研究
林炯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114001)
摘 要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逐步成为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下空间固有的特点及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人在生理、心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和需求。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分析了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指出其内在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人的影响。〔关键词〕 地下公共空间;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443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和密度不断增加,发展利用地下空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地下空间与土地矿产资源一样,是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已成为各大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地下空间环境单一,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形成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不相同。针对目前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热潮,设计良好的地下公共空间 环境尤为重要。
本文从安全,舒适,便利,健康等角度,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等因素,全面分析地下空间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影响,以便提高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水平。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概念
2.1概念: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包括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教室,地下体育场,地下医院,地下实验室等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以及由以上集中功能组合成的地下综合体,更广义的概念还包括地下交通盒地下人防空间。
2.2分类: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生活所必备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类型;
(1)商业服务功能的地下公共空间:此类设施一般包括地下商场,地下餐厅(饮食店),地下旅社等。地下商业服务设施中最典型的是地下商业街。严寒地区的地下商业街占地下空间开发量最,经济效益也很高。(2)地下办公设施:办公需要安静和安全感,正吻合了地下空间的特性。因此,地下办公设施也是比较常见的地下公共设施之一。城市很多高层,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地下部分,也往往被作为地面办公功能的延伸,用于办公功能。(3)地下文化设施:地下文化设施主要指建于地下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此类文化设施一般都有需要安静,利用人工照明等特点(4)地下体育设施:地下科教设施是指建于地下的各类体育场馆,游泳池,体育训练基地等,尤其以前两者为主。(5)地下娱乐设施:地下娱乐设施主要指建设于地下的影剧院,音乐厅,舞厅,俱乐部,游乐场一集其它各类娱乐活动中心。(6)地下科教设施:地下科技设施是指建于地下的各类高教院校和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机构等。(7)地下医疗卫生设施:地下医疗卫生设施指建设于地下的各种医疗,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急救中心等。(8)地下文物古迹类公共设施:地下文物古迹公共设施指地下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9)地下其他公共设施:地下其他公共设施如地下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场所等。2.3地下公共空间的特征
(1)可为人类的生存开拓广阔的空间: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具有很大潜力的自然资源。有人估算,即使只开发相当于城市总容积一半的地下空间,就等于全部城市地面建筑的容积。(2)具有良好的抗灾和防护性能:地下建筑处于一定厚度的土岩层覆盖之下,可免遭包括核武器在内的空袭,炮轰货爆破等破坏,同时也能较有效地抵抗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密闭性:岩土的这种特性致使地下建筑周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温度场,对要求恒温,恒湿,超净的生产或生活用建筑非常适宜。尤其对低温货高温状态下贮存物资,效果更为显著。(4)施工条件较复杂,造价较高:城市地下工程往往是在大城市形成后兴建的,而且要与地面已有的建筑,交通设施等配合与衔接,一般讲,城市地下工程的施工较复杂,工期较长,工程造价较高。据近几年国内外建设成的地下铁道不完全统计,每千米含车站及设备等,造价约3-5亿人民币,国内有的地方还更高一些。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洞“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空间,其内部空间的特点是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在人的生活需要中,首先应当满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其次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是指思想状态、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等等。这些心理上的要求所需要的空间就是心理空间。
地下建筑心理空间既有实际作用,又有心理作用。一方面它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另一方面,人们在地下空间内常有压抑感,良好的心理空间能够改变人的观感,从而帮助克服这种负面心理感受。
众所周知,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的联系只能借助有限的洞口,人在地下活动时,往往因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问题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地下空间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3.1地下建筑的空间特点
地下建筑被封闭在地表之下,没有阳光和水,没有外部景观和自然景色,而且,由于难以利用自然光线,人们无法形成时间观念,这是引起人们不安的原因之一。
封闭的地下空间中,缺乏人们在地面环境中所熟悉的环境声、光线及自然景观,没有鸟语花香,无自然的风感,会使人们产生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时会有的恐惧和反感,并有枯燥乏味、与世隔绝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产生。
人们身处特别的环境,加上个人体验、宗教传统等文化背景的影响和潜意识中对地下空间的消极认知,不少人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怖感,联想到阴曹地府、闭塞的坟墓、坍塌与骚乱、潮湿与不舒适等,这是引起人们心理障碍的又一原因。
人们身在地下,担心水灾、火灾、断电、窒息、骚乱等灾难降临,时时有种恐惧心理。
由于习惯上的偏见,一想到无窗的地下生活,就存在一种否定的印象,总要联想到穴居社会与原始的文化,总容易把地下居住与贫困、地位低下以及临时避难所相联系。地下空间是封闭的,因此其扩建和改造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地下公共空间环境分析
与地面隔绝给地下空间带来了优点,也有一些弊端。分析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主要用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 4.1生理因素
(1)天然光线不足
照明是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重要生理标准。
人体对包含外界可见光及非可见光成分在内的某些光线能直接有所反应。光的强度和光线成分对动物的再生作用,活动,体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光还能诱发出神经激素,影响新城代谢。而地下建筑物由于处于封闭状态,天然光线严重不足,因此采光大部分需要依赖人工光源照明,在这种情况下采光就成为设计地下公共空间时应考虑到的重要生理指标。
(2)新鲜空气不足和室内空气污染
为了防止地下公共空间中污浊空气的积累,并且把地下公共空间中多余的热量排除,需要进行适当的通风。
(3)湿度大
在每年的雨季,如果通风除湿措施不力或设置不当,地下环境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难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非正常噪音
过强或过弱的噪声都容易使人感到心情烦躁,精神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4.2心理因素
(1)地下空间对人们的正面心理影响
通过与地面环境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两点地下空间带给人们的积极心理作用。a. 满足探奇的心理体验: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和信息交流手段的加强,人们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周围越来越多的是人们所熟识的东西,很难发现令人惊奇的体验;而地下空间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让人们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可以满足被心理学家称之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利器“的探奇心理,例如在一些开发相对完善的城市地下街,人们逛街的兴致明显高于地面商业街。
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同样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似乎要求人们成为这个社会高速运转的一个零件,越加程式化的生活让人们变得厌烦和迟钝。而人之作为个体的人,人格上的独立是必需的。在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地面公共空间的完全开放往往让人更加无所适从。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不同的是,前者提供了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在地下街,人们更多关注自己的感受,逛街和购物建立在“这是不同地方,应当不同体验“的认知上。因此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和肯定。b.
(2)地下空间对人们的负面心理影响
a. 物理环境改变造成的不安全感:人毕竟不是穴居动物长久以来对于地表环境的适应已经成了依赖,人们习惯冬冷夏热,在这里地下空间所具有的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性等诸多优势正成为人们心理上的羁绊,首先是对陌生环境的不安。缺乏对环境的认同感: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公众的“从众心理“正是社会性的体现。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总是希望尽快地被环境所接受;同时公众总是期待着设计者创造出易于产生认同感的环境。但是人脑中一些偏见不同程度阻碍了认同感的产生。当然,地下环境接触多了以后,自然会产生新的认同因素。b.
4.3人的需求
(1)天然光线引入 为地下公共空间引入天然光线对于改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具有多方面作用。这既满足了照度要求并且节约采光能源,还满足了人们感受阳光,感知昼夜交替,阴晴变化,季节交替等自然信息的心理需求,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中,天然光线的采用可以使空间更加开敞,从而减少地下空间封闭,压抑,单调,方向不明,与世隔绝等不良心理感受的负面影响。此外天然光线对人体健康也十分重要。
(2)空间舒适性的营造
指适合于人在其中活动的舒适的环境氛围,因为地下与人熟悉的地面空间环境有很大差异,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
热湿环境控制:温度一般问题不大,湿度需要做好防潮防水问题。听觉环境控制:保证一定的传递清晰度。嗅觉环境控制
空气质量的控制:排除地下公共空间中所产生的污染,解决室内新鲜空气的问题。
(3)空间方向性的明确
在地下空间中,整体的体量和形态是不可见的,缺乏参考信息,容易失去方向感,容易产生焦虑,因此需要明确的空间指示来引导人。
(4)合适的比例和尺度
对空间大小的唯一标准是人,所以合适的尺度是空间感受的重要指标。
(5)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
在满足一定生理心理要求后,人们还有对艺术,对美的更高追求。结束语
总之,随着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大提高,而深入探讨其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对其的感受和需求。是进一步发展地下公共空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冠男.寒地城市地下节点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硕士论文D].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3 [2] 李梁.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索[硕士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4
第三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发展
日期:2002-06-27 来源: 作者: 阅读:1384次 字体:大 中 小
——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
人类活动从未如此巨大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而全球气候变化又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在很大程度上得“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在拨动着农业敏感的神经。
我国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刚参加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风尘未洗便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开门见山地说,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正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诸如南极冰川融化、气候变暖、大洋环流变化、臭氧层空洞等等重大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说因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西北冰川的融化就不正常,致使春汛严重,到了夏天水量反而减少,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还对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等有着潜在的、无法准确估量的负面影响。
林所长说,气候年年有波动是正常现象,但近几年的暖冬现象确实是愈演愈烈。据资料研究,过去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气候最暖的,而最近20年又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13个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变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华北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
据林所长分析,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可能会继续,但速度尚不确定,要视人口、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而定。一般认为,在未来3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3个突出问题:粮食产量波动可能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增加。
应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发展决策
林所长强调,气候变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政府决策中,而不仅仅是为了国际环境斗争的需要。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林所长指出,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对短期内气候的变化比较重视,因为其影响看得见,摸得着,而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说,因为气候变暖,我国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将加大,七大流域天然流量和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将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是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二是水量供需矛盾更趋尖锐;三是海平面将上升2~6厘米,将增加沿海风暴潮、海水入侵等危害,对河口岸、三角洲等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必然将增加粮食进口、水利建设、沿海堤防、排灌设施等额外的大量投资,以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这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类将为自己不恰当的活动方式付出惨痛代价。
此外,像高山积雪融化等现象,是否会引起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变化尚不得而知,这种损失决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而不少重大的水利设施建设、重大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因投资巨大,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更需要考虑长期的气候变化对其自身的影响。
为此,林所长呼吁,要尽快把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入政府决策及经济发展规划中,分析研究中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农业病虫害将加剧
从微观具体的层面看,气候变暖将使农业病虫害加剧。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副处长杨普云告诉记者,由于今冬气温偏高,今年农业病虫害将加剧,呈中度到重度发展趋势。
据介绍,今年由于暖冬现象持续,冬季气温偏高,使不少害虫的越冬基数也偏高,死亡率偏低。从全
国的情况来看,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小麦锈病等农业病虫害出现的时间比去年提前了1到两个月,今年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容乐观。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特别提醒,去年,蝗虫的越冬虫源基数较往年高,今年,全国蝗灾预计规模将加大,程度加重,发生规模可能较往年增加20%以上,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杨普云说,为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加剧趋势,农业部已经通知各地要积极预防,提前作好病虫害防治预案,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防止病虫害进一步加剧。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2-06-18
第四篇:冯帆-提纲-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1.3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概念定义 1.3.2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相关理论
2.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形成及发展 2.1.1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历史沿革
2.1.2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形态类型
2.1.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的发展趋势
2.2理论基础
2.2.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2.2.2校园规划及校园建筑设计理论
2.3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地域与自然条件
2.3.2校园的总体规划和格局
2.3.3校园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原则解析
3.1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构成要素 3.1.1教学区的建筑布局
3.1.2教学区的景观环境
3.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寒地特殊的自然条件
3.2.2 学校类型和布局发展
3.2.3 历史因素和文化延伸
3.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的设计原则
3.3.1适应寒地特殊气候
3.3.2满足学校动态发展
3.3.3融合历史文脉传承
3.4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建筑空间设计对策
4.1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形象的整体观 4.1.1高效适寒的整体布局 4.1.2合理优化的区域划分 4.1.3分合并重的位置选择
4.2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组合的秩序化 4.2.1核心建筑位置的选择 4.2.2连接界面的复合性功能 4.2.3围合界面的多层次整合
4.3教学中心区空间文化的延承与创造
4.3.1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4.3.2地域文化的体现与发扬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景观环境设计对策
5.1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宏观环境构架
5.1.1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核心景观
5.1.2结合规划结构完善线性景观
5.1.3协同建筑布局的节点性景观
5.2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中景观环境塑造
5.2.1广场景观环境
5.2.2核心景观环境
5.3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微观环境表达
5.3.1使用便利的道路设计
5.3.2适宜寒地的绿化配置
5.3.3彰显个性的景观雕塑
5.4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
第五篇: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气候谚语
一)天时谚语
天时,是节气农时的条件,即温度、水分和光照等自然条件。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为保证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准确把握农时。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时”的影响,因此,掌握节气变化,不违农时地安排农事活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气”是固定不变的,而自然条件,却往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必须根据节气的变化,因地制宜,不违农时的安排生产,使庄稼的生长发育过程,充分适应自然气候条件。大批的农谚都有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如“种田无命,节气抓定”,节气反映的是自然条件的变化规律。“节气抓定”即抓住了生产安排的关键,如“节气抓不定”则会出现“人忙天不忙,早迟一路黄”的现象。在面积广阔的中国领土上,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有些谚语就明确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以冬小麦的播种季节为例:
华北地区中部的农谚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华北地区南部的农谚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华北北部的农谚是“白露节,快种麦。”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
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
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
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江西);
即使是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不同,彼此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也不一样。还是以小麦的播种为例,华北的农谚就是“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湖北的农谚则是“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高山和平川,即使它们是属于同一地区,播种同种农作物,农时上也要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气候、时令节气、温度等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民们的春种秋收、衣食饱暖,影响着农业的生产。地域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农时,古代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因此农民对天时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十分注意。为此,农民们根据多年来对天时节令的关注,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概括出了无数经典的农业谚语,成为了农民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天气预报”,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