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复扶贫项目试行方案
康复扶贫项目试行方案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7 号),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中共省委、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委„‟19 号),要求着力解决关系残疾人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区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的工作,给予残疾人在政治、学习、工作、健康上更多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扶持,对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港口经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落实《市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任务指标,有计划地帮助因病失明的人重见光明,帮助一些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完成学业,实现部分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的安居梦,扶持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最大程度地帮助残疾人补偿受损伤的功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扶助他们共同建设小康生活,切实解决残疾人一些实际困难,“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体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亲切关怀。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40 号)文件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安定、稳定,构建和谐,经区政府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任务指标:
“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的主要任务是:1、为 200 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2、在 7 个乡镇建立残疾人康复站;3、低息有偿扶持 12 户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经营;4、为 25 名贫特困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轮椅;5、为 20 名残疾人学生、残疾人子女救助学费。其中救助在校残疾人、残疾人子女大学生(含大专生)4 名,救助残疾人、残疾人子女在校高中、高职(职专)学生 16 名;区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6、帮助 7 户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进行住房改造(具体任务分解详见附件 1)。
三、经费预算及筹措渠道 除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外,其它五个项目共需筹措资金 30.9 万元。其中:市残联承担 9.5 万元,区残联承担 21.4 万元,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出。
(一)为 200 名贫特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具体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年为民办实事光明行动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74 号)文件执行。
(二)在 7 个乡镇建立残疾人康复站,每个站 1 万元,共需 7 万元,其中市残联补助 2.5 万元,区残联承担 4.5 万元。
(三)为 25 名截瘫或重度肢残者提供轮椅,每部约需 600 元,共需经费1.5 万元,由区残联承担。
(四)为 20 名残疾人学生、残疾人子女救助学费,其中救助残疾人大学生(含大专生)4 名,每人 2000 元,需经费 0.8 万元;救助残疾人、残疾人子女在校高中、高职(职专)学生 16 名,每人 1000 元,需经费 1.6 万元;共需资金 2.4 万元,由区残联承担。“区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区特教学校报区教育局商请区财政局核拨。
(五)帮助 7 名残疾人无房户、危房户进行住房改造,每户 2 万元,需经费 14 万元,市残联补助 7 万元,区残联承担 7 万元。
(六)低息有偿扶持 12 户贫特困残疾人发展生产,每户 5000 元,需经费 6 万元,由区残联承担。
四、项目实施时间和责任部门:
(一)白内障复明手术采取集中施治的方式,时间为年月—6 月份和10 月—12 月份。
责任单位:区残联、卫生局、财政局(二)年月 13 日起开始轮椅发放工作。
责任单位:区残联(三)年 7 月—11 月份完成低息有偿扶持 12 户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经营。
责任单位:区残联、财政局(四)年 7 月—8 月份完成对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救助学费的发放工作。
责任单位:区残联、财政局、教育局(五)年 8 月—9 月,对“区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的所有学生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资金由区特教学校对在校的所有需要救助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并造册登记,对所需补助经费上报区教育局商请区财政局核拨。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教育局、区特教学校(六)年月—12 月,按照《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65 号)文件要求进度实施。
责任单位:区残联、财政局、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分局,各乡镇和有关村(居)委会。
(七)年 9 月前,7 个乡镇残疾人康复站全部建立。
责任单位:区残联、财政局、卫生局(八)对项目进度进行量化跟踪,并按季度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年12 月份区残联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及时补缺补漏。年月份迎接上级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评估验收。期间邀请新闻单位进行跟踪督查,接受社会的监督。
责任单位:区“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五、具体要求 (一)区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区残联、财政局、卫生局、教育局、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分局、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见附件 2)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责任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把“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抓紧、抓好、抓实,以对广大残疾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三)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项目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形成舆论声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的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工作,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做好各项统计、报表工作,迎接市委、市政府的督查验收。
(五)残疾人康复扶贫助学安居工程的对象,原则上必须选择残疾人贫、特困户进行救助。
第二篇: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
XX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镇扶贫项目资产后续工作规范管理,巩固和发展扶贫项目建设成果,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经济效益,根据《XX市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及相关管理办法,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
第二条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包括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成的资产使用管理、管护及其经营使用、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利益联结、效益评估等内容。
第三条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坚持保值增值、产权清晰、优先助贫、循环利用、监管规范的原则,重点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第四条各村委会担负扶贫资产监管主体责任,应切实加强对村级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日常监管,从建成交付使用、运行管理、效益发挥到滚动发展等全过程实行严格管理。鼓励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第五条到户类资产由农户自行管理,村集体要加强监督指导;公益性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可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扶贫资产管护;重点加强对经营性扶贫资产管理,规范入股分红方式,尽量将股权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及股权的退出和处置方式等,确保扶贫资产发挥效益。专业性较强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可通过购买服务形式进行管护。公益性扶贫资产的管护费用可从经营性扶贫资产的经营收益中列支。镇村两级要管好用好确权的所属资产,产权归属国有或村集体的扶贫资产,要符合国有资产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关规定要求。
第三章扶贫资产所有者管理职责
第六条镇政府指导,各村委会依照《XX市扶贫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本管理办法,制定和执行扶贫资产产权登记制度、清查制度、台账制度、评估制度、经营制度等管理制度。
第七条保障扶贫资产的安全、完整;维护建档立卡贫困户等贫困群体的合法权益;负责扶贫资产的日常管理及风险控制;负责扶贫资产的收回和经营者的选定。
第八条扶贫资产经营者负责扶贫资产的日常维护,保证正常经营,负责执行财务会计、民主理财、资产报告等制度。
第九条镇财政所、经管站、扶贫站要指导村做好扶贫资产的会计核算处理,每年定期对上一的扶贫资产运行情况逐项清查,对上资产收益逐笔清算,将资产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补充登记,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第十条经营性扶贫资产可以依法合理流动,扶贫资产的流转、置换、报损、变卖、报废等,要根据权属履行相应程序。对于归属市镇两级政府扶贫资产的变化,报上级备案;对于权属归村集体的扶贫资产变化,需经村集体民主决策后,报镇政府审核,并报市扶贫资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转让、处置扶贫资产,不得抵押扶贫资产为村集体或其他单位、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或融资。
第十二条新增交付的扶贫资产,要及时确权、登记。对长期闲置、效益差,甚至亏损的扶贫资产要结合当地实际尽量盘活。
第十三条积极开展产业、自然灾害等风险防范类保险,切实防范产业项目失败风险。除自主经营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不承担扶贫市场资本经营风险,经营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优先偿还扶贫资产。建立扶贫资产运营定期审计评估机制,努力消除各种导致扶贫资产损失因素的不利影响。
第十四条在扶贫资产通过转让经营方式而发生权属转移以及自然灾害或市场原因造成损失,由镇财政所、经管站核实后,报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聘请第三方机构依法评估,作为处置依据。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资产损毁的,应由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评估证明文件,可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细则的相关规定予以核销;因人为因素造成资产损毁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如本规定与有关法律法规、上级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参照上级规定。
第十六条本细则由镇财政所、经管站会同镇扶贫站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国农业银行康复扶贫贷款管理办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贷款管理试行办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一日 印发农发行字〔1996〕66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管好用好扶贫贷款,提高效益,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贷款通则》等有关金融法规,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贷款性质。扶贫贷款是为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设置的政策性贷款,是有偿有息信贷资金,专项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支持贫困农牧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第三条 贷款原则。扶贫贷款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借有还,到期收回”等基本信贷原则,依法管理,确保扶贫贷款周转、安全和效益。
第四条 贷款方针。扶贫贷款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项目管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因地制宜,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扶贫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贷款范围和用途
第五条 贷款范围。扶贫贷款投放范围,为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
第六条 贷款用途。扶贫贷款主要用于:
一、重点支持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高,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关的加工服务业。
二、支持能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大量安排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三、支持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建设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商品生产基地及支柱产业。
四、适度支持既富民又富县、增强贫困县自我发展能力的县办工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及国营农业企业项目。
五、适度支持不具备办企业条件的贫困乡村自愿互利、带资带劳到投资环境较好的城镇和工业小区进行异地开发试点,兴办二、三产业。
六、适度支持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
第三章 贷款对象与条件
第七条 贷款对象
一、列入扶贫规划的贫困户。
二、贫困乡村合作经济组织。
三、安排贫困户劳力就业的农业、工商、商业及服务业等各种企业。
四、承担扶贫开发任务的各类经济实体。
第八条 贷款基本条件
一、生产经营项目列入扶贫开发规划,扶贫任务明确,措施具体,产品符合社会需要,预测经济效益可靠。
二、项目权属清晰,承贷主体明确。
三、贫困户申请1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可不受自有资金比例限制,可以放宽担保;其它项目贷款应有不低于20%比例的自有及自筹资金,有符合抵押、担保贷款条件的抵押物、担保人。贷款企业应参加财产保险。
四、贷款企业必须有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或筹建许可证;在经办行开立基本帐户,并向经办行报送经营计划和财务报表。
五、贷款对象必须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恪守信用,保证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第四章 贷款种类、期限和利率
第九条 贷款种类。扶贫贷款分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非贴息贷款两种。其中,扶贫贴息贷款全部用于覆盖贫困户面广、收益率较低的特困乡村办产业和项目。扶贫非贴息贷款,重点用于项目周期短、收益率较高的产业和项目。
第十条 贷款期限。
一、贷款期限根据贷款项目不同的生产经营周期和借款者综合还款能力分别确定。
二、贷款期限一般为一至五年;建设周期长、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最长不超过七年。其中,五年以下贷款,不定宽期限;五年期以上的贷款,宽限期为二至三年。
第十一条 贷款延期
一、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借款人和借款企业应当提前向经办行申请贷款延期。担保贷款、抵押贷款延期还应当由保证人、抵押人出具同意的书面证明。是否延期由经办行决定。二、一年以上贷款,贷款延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一至五年期贷款,贷款延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五年期以上贷款,贷款延期不得超过三年。
第十二条 贷款利率。各类扶贫贷款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和规定,及时计收利息。对项目贷款和企业贷款,实行按季收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按年收息。如遇国家利率政策和规定调整,按调整后的利率政策和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贷款贴息。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有三种:中央财政贴息、地方财政贴息和部门贴息。
一、中央财政贴息,实行统收统支的办法,即由总行与财政部统一结算后,再与各省区分行结算。
二、地方财政贴息办法由各省区分行与地方财政部门商定。
三、部门贴息,由主管部门将应贴补的贷款利息直接贴给借款人。
第五章 办理贷款基本程序
第十四条 办理扶贫贷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受理借款申请。经办行受理借款单位或贫困户提出的借款申请后,要对所报贷款项目进行初审,并签署审查意见逐级上报。
二、贷款评估。经初审同意的项目报上级行列入计划。上级行批准项目计划后,经办行组织对项目进行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续建项目和流动资金贷款要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审批行。
三、贷款审批。审批行对经过评估的项目,按照贷款条件进行审查、决策,并履行审批手续。
四、签定借款合同。对已经审查批准的贷款,借贷双方按照《借款合同条例》和有关规定签定书面借款合同,办理借款手续,按生产进度适时发放贷款。
五、建立贷款登记簿。经办行在贷款业务发生后,要逐户建立贷款登记簿,记载、反映贷款发放、收回、占用形态、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
六、贷款监督检查。贷款放出后,对借款人执行贷款政策、借款合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对违反政策和违约的要及时纠正处理。
七、按期收回贷款。要坚持按照借贷双方商定的贷款期限收回贷款。贷款到期前,书面通知借款人准备归还借款本息。借款人因正当理由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可以在到期前申请延期归还,经银行审查同意后,银行可以按照新约定的期限收回贷款。
八、经济活动分析。经营扶贫贷款业务要注重经济活动分析,掌握扶贫贷款运用状况和影响正常运转的因素,研究改善贷款管理的任务目标和提高贷款经济效益的政策与措施。
九、总结报告。要经常地或定期地总结贷款管理工作经验,并向上级行报告。要在项目建成和收回全部固定资产贷款后,按项目分别进行竣工总结和项目总结。
第六章 贷款管理
第十五条 计划管理。扶贫贷款计划采取自下而上编报、自上而下审批下达的管理方式。扶贫贷款计划不搞基数化,而要根据有关考核指标一年一定。安排扶贫贷款计划的依据是:
一、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的数量及贫困程度;
二、上年扶贫贷款计划完成情况和贷款管理、效益水平;
三、申报的贷款项目计划;
第十六条 合同管理。
一、扶贫贷款要按照国家发布的《经济合同法》、《借款合同条例》和有关金融法规,由借贷双方签定书面借款合同,依法管理。
二、借款合同必须符合法律程序,明确借贷双方权利义务,手续完备,依法成立。容易引起纠纷的合同,要办理公证。
三、依法业经收回的贷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追索。
第十七条 项目管理。扶贫贷款实行全面的项目管理。各级行申请扶贫贷款的项目计划,要正式行文上报,内容包括:计划说明、项目分类、效益分析、市场预测等。每年年末之前各省级分行上报到总行。
第十八条 限额管理。要根据项目贷款风险度、自有资金比例以及资产负债率等,合理确定借款人的贷款限额,具体由各省级分行自定。
第十九条 核算管理。
一、各项扶贫贷款要准确记入总行规定的会计科目。
二、各行要建立半年报制度,按总行颁发的统计报表,准确及时反映扶贫贷款进度和执行效果。
三、收回再贷的扶贫贷款要在总行规定的扶贫贷款有关科目中记载核算和反映。
第二十条 档案管理。各级行都要建立健全扶贫贷款经济档案和项目档案。档案按项目分别设立备选库、执行库、资料库,记载借款人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贷款发放、信贷制裁、贷款检查及经济活动分析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审批权限。建立贷款的分级审批制度。要根据贷款项目风险度、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以及自有资金比例确定各级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审批权限以上的贷款,必须报上级行审批。
第七章 贷款监督与奖惩
第二十二条 建立扶贫贷款使用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投放要与使用效益、贷款的回收挂钩。对贷款使用效益好、回收率高的地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反之,要扣减下贷款计划。
第二十三条 建立严格的扶贫贷款审计制度,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贷款,不准贷前扣息,不准从贷款中预收风险保证金,不准以新贷抵旧贷,违者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对贷款对象实行信贷监督。主要监督下列内容:
一、是否尽了扶贫义务。
二、在贷款使用上是否执行国家的扶贫政策;
三、是否履行借款合同;
四、是否遵守信贷政策和规章。
对违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依据情况给予下列信贷制裁:
一、加息或罚息;
二、停止新贷款;
三、扣收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
对一个贷款对象可同时适用两种以上的信贷制裁。
第二十五条 贷款内部监督。主要监督下列内容:
一、执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二、执行贷款管理规章;
三、贷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安全保障和周转运用。
贷款内部监督的主要方式为:行长和上级行贷款管理机构对下级行、基层营业单位和贷款管理人员的贷款管理进行监督。同时,下级行、基层营业单位和贷款管理人员对上级行和贷款管理机构的贷款决策进行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总行备案。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注:宽限期--所谓宽限期就是在这期间内只付息不还本。确言之,系指银行规定的借款人开始第一次还款的最低期限,该期限不是贷款期限的延长或附加,而是小于或至多等于贷款期限。如其借款人向银行借得贷款100万元,银行定的贷款期限为5年,宽限期2年,即该借款人从第三年起,按一定比例或数额开始归还贷款,直到第五年要全部还清100万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采用宽限期做法,这是国际惯例,目的是为了减轻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一次性还清全部贷款的压力。
第四篇:2022年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方案
2022年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方案
为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工作,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带贫减贫作用,带动建档立卡农户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指导思想。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中全会精神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精准方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框架下,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要求。
结合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资金、责权”落实到县的实际,以明晰扶贫资产产权归属、确保扶贫资产安全为目的,以强化扶贫资产监管、实现扶贫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以规范扶贫资产经营运行、明确资产权益分配为导向,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不流失。
二、工作目标
对党的*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zf债券资金、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资金、东西部协作、社会捐赠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全面摸清资产底数,科学界定产权归属,分类管理,合理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等,有效解决扶贫项目资产“属于谁、谁来管、如何管”和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属于谁、谁来分、如何分”等问题,防止扶贫项目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依规。
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相衔接,遵循国有资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行业管理等相关规定,充分考虑扶贫项目资产受益群体的特殊性,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充分调动积极性。(二)坚持县级主导。
县级人民zf要切实承担起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县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县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切实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抓牢抓实,抓出成效。(三)坚持科学管护。
在权属明晰化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登记备案、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高效运转,提高扶贫项目资产管护效益。(四)坚持权责一致。
按照产权归属落实后续管理责任,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由地方zf负责统筹。根据不同类别扶贫项目资产属性,落实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注重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各地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办法和细则。(五)坚持公开透明。
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在zf门户网站、乡(镇、街道)、村级公告公示栏上将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情况进行公告公示,有效提高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和运营透明度。充分发挥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切实保障脱贫群众对扶贫项目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时间安排
(一)安排部署阶段
按照国家、省、市扶贫资产管理相关要求,为规范清产核资、确权登记、运营管理、资产收益、清查处置等程序,细化相关内容,我县已成立扶贫资产项目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督促指导扶贫资产管理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步:全面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县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辖区内纳入管理范围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重点是非到户类资产,逐年逐个项目追溯资金来源、用途去向、资产状况等信息,核实形成扶贫项目资产情况,县、乡、村分级分类建立管理台账,时间为3月31日前。第二步:准确区分扶贫项目资产类型。扶贫项目资产类型主要分为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经营性资产主要为具有经营性质的产业就业类固定资产及权益性资产。
公益性资产主要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固定资产。到户类资产主要为通过财政补助等形式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所形成的生物性资产、固定资产等。各县直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对纳入管理范围的扶贫项目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分类进行管理,4月15日前,县、乡、村三级均要按照分类情况建立管理台账。
第三步:科学界定扶贫项目资产权属。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一次性确权到位,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或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到户类资产,原则上属于农户所有;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照行业相关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参考目前管理现状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单独到村实施的项目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明确权属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跨乡跨村实施的项目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按照资金投入比例或事先约定确定所有权比例,将权属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归属于国有资产。
第四步: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县级人民zf对本县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履行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乡镇zf管理责任清单。各主管部门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的制度规定,履行好行业监管职责,对村内属于行业管理的扶贫项目资产,各部门应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乡镇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的日常监管;村集体要切实担负起对确权到村扶贫项目资产的直接管理责任;将扶贫项目资产进行抵押担保的,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履行民*主公开和决策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护运营。扶贫项目资产产权归属国有资产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管护;产权归属村集体的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进行管护;产权归属农户的由农户自行管护,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要加强指导和帮扶。公益性资产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可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的问题,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参与管护。
属于村集体的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可由村集体经营性收益、地方财政资金统筹解决。对供水等易损耗、易损坏公益性资产落实受益者责任,引导农户自觉参与管护,自觉缴纳有偿服务和产品费用。经营性资产可以釆取承包、托管、租赁、合作等方式落实运营主体,确定经营方式和期限,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注重风险防控。各地可根据实际,成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公司,实行集中统一管护运营,管护经费根据运营方案原则上从经营收益中列支。
第六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以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前提。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按照现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制度未予明确前,应通过民*主决策程序进行收益分配。属于村集体收益的,由村委会按照“村集体提方案、乡镇审批、县级备案”的流程,履行民*主决策和公告公示等相关程序进行分配。属于国有资产的,收益分配使用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按照《省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实施办法》执行。
第七步:合规合法处置扶贫项目资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扶贫项目资产。确需处置的,应按照集体资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属于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处置由村民*主决策经乡镇审核,报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结果及时公开。对金额小于十万元(含十万元)的扶贫项目资产,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公示无异议后简化程序处置。
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处置收入应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振兴,不得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扶贫项目资产损毁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评估证明文件,参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核销。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全县扶贫项目资产核销登记总台账,准确记录全县扶贫项目资产核销情况,行业部门和乡村两级要同步建立扶贫项目资产核销登记台账。
第八步:精准登记扶贫项目资产信息。各乡镇(街道)在确定扶贫项目权属的基础上,按照经营性、公益性、到户类资产分类登记造册,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登记内容包括资产名称、类别、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数量、单位、原始价值、资金来源及构成、净值、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收益权人、收益分配及资产处置等信息。扶贫项目资产状况发生变动的需及时更新登记,做到内容无遗漏、数据无差错,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7月30日前,各部门及乡镇(街道)要将完整的扶贫项目资产信息登记台账(附件3)盖章扫描件及电子版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各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明确管理责任,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既不缺位,也避免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共同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严肃追责问责。
加强风险防控,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预防资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各类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对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不善导致资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隐藏不报、虚报、截留私分、贪污挪用、侵占套取、非法占用或违规处置扶贫项目资产等违法违纪行为从严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三)健全管理机制。
各部门及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产清查、核算、登记、运营、收益分配和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扶贫资产安全运行、保值增值。第五篇:康复项目(本站推荐)
1、视力残疾
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
2、听力残疾
聋儿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移植、成人助听器验配
3、言语残疾
聋儿语训
4、智力残疾、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5、肢体残疾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肢体矫治手术、肢体康复训练、假肢安装、辅助器具适配
6、精神残疾
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