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与社会戾气的增长
论文摘要:金庸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自然纷争不断。自网络流行后,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也更立体,相对的,问题会被无限放大,人们的关注会使舆论发酵成为一种风气进一步引起讨论。人们的意见冲突激化成戾气,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本该成为平等交流、理性争鸣的贴吧,却充满恶狠狠的词汇;本该是信息集散地的微博,却成了撒泼的舞台……从何时起,网络暴力已经介入人们的公共生活,一打开通讯工具,就被宣泄的情绪所裹挟。网络暴力并非想象中的暴力,它离现实暴力并不遥远,网上约架变为网下干架,就是一例。更何况,网络暴力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容易误导网民,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自由交互的网络平台变成人们倾泄垃圾的污地。本文尝试从“227’’事件,标题党,疫情人肉,人设等方面解读,力求剖析戾气在网络中的体现本质。
论文关键词:“227’’事件,标题党,疫情人肉,人设
“227’’事件 当事件在网络上出现时,会被不同视角观测。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就更是如此。2020年一二月,网络围绕肖战展开了持久的舆论战。本次事件的导火索为2020年2月23日,一名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上发布关于肖战的同人文章《下坠》最新连载,在《下坠》中明星肖战的”人设“为带有性别认知障碍的发廊女工作者,明星王一博“设定“则为爱上小说中肖战的未成年高中生。这篇同人文经传播后使唯粉大量举报同人文乃至平台,许多自由创造者和用户受波及后集体抵制肖战,两者矛盾逐渐上升到自由创作上。此次事件过于复杂,作为疫情期间在家的吃瓜群众,我与两者并无明显的利益交集,因此我只针对在抵制肖战过程中出先的戾气肆意表达谈论。参考B站文章,据郭庆光《传播学概论》分析,仅对“227”群体来说,产生了某些破坏性的社会后果——跟风黑、全网刷屏、网络暴力、造谣、失智举报等。但在这些现象背后,是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在起作用。
首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认为,处于激动精神状态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强烈的“被暗示性”,这种“被暗示性”会使个人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与现场人群融为一体。而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等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会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在“227”群体中(当然也存在于其他群体)不乏有过激、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因为为非当事人肖战某些流言辩驳,被当成粉丝受到辱骂,B站弹幕里大量跟风刷起来的糊糊糊和上香弹幕等,这些都是群体暗示机制的运作。集合行为中带有主观感情的信息传播,使跟风黑和全网抵制现象的产生。
其次是群体模仿和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性较多表现为无意识、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在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突发事件中,人们会选择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把他作为最有效的安全的选择。对于“227”群体来说,面对自己喜欢的小众文化圈子被针对等情况,愤怒是在所难免的。大部分人将粉丝行为直接上升到偶像,抵制偶像,厌恶饭圈。群体中剩下的人也在无意间趋利避害式的模仿,导致了全网声讨的局面的出现,并且愈演愈烈。而匿名性是指,因为集合行为将个人淹没在群体中,使个人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丧失,“227”小部分人在法不责众心理支配下,做出了P遗照、火化视频等非理智的冲动行为,也就是大规模针对艺人的网络暴力。
在集合状态下,具有亢奋情绪的人们不再具有识别谣言的能力,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散布谣言对其进行操控,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造成破坏性后果。以引导“227”的风车和S小姐为例,散布肖战为劣迹艺人等谣言引起群体对肖战本人的厌恶与愤怒,导致群体中部分人用子虚乌有的证据向广电、国家网信办甚至国安局对艺人肖战进行举报。
疫情期间,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肖战必糊的言论,各种谩骂和诅咒也是层出不穷。说到底,这次事件到底能与肖战本人有多大关系,许多人拿现实中的失意当作网络喷子的借口。这次事件应有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骂战过后,等时间将热度冷却。如果双方能将立场想的更加清楚,在更权威的地方阐明利益被侵犯的地方,就不会有人助长戾气的增长。
标题党 网络戾气网络变得如此戾气,与一些网络编辑缺乏职业操守有关,他们迷信“尖叫效应”——在乌压压的人群中,要吸引人们注意必须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刻意的着重描述无关紧要的点,大方向则是模糊不清。网络编辑有权利对纸媒标题进行再提炼,但前提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放大与异化。摘自人民网:“标题党”是对通过制作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等标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置新闻内容的基本事实于不顾,以达到增加点击量、知名度或者谋取一些见不得阳光的利益等各种目的的一部分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不少“标题党”为了提炼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断章取义、夸张夸大、张冠李戴甚至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根本不管什么社会责任甚至不顾道德底线,其危害也越来越大。
作为公众,我们只能少评论这类文章乃至不看此类作者的创作成果,以减少这类文章的流量。
疫情泄露隐私 疫情期间,新冠肺炎患者的个人隐私被泄露引发社会持续关注,重庆日报民生频道“市民有话说”栏目读者不断来函来电或在网上留言,表达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希望有关部门出台严厉措施,打击“网络暴力”行为。这类行为是个别人对疫情的焦虑导致的,他们抱着患者被曝光后会离开本地的想法透露隐私。这类人偏激的保全自身引来了人们对患者的谩骂。作为公众我们要清晰法律对其的定位自然人或者个人享有隐私权,而且应该得到保护。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和第一千零三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同时,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可能破坏他人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成都、重庆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恶意泄露、被恶意炒作,这类恶劣行为与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明文规定相背离。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后做出理智的行为。
人设 这个人设并非明星立出来的人设,而是人们在争论中表现的角色和站的立场。许多人争论时可据表现的人设做出与实质上反立场的行为,简单来讲就是故意被骂,给表现的人设群体招黑,从而引起更大的争论,这种行为被称作反串。这类行为会引起很大的争论,因为他们的话语带有极大的攻击性,打击面很广但语意也很模糊给予对方反驳的空间。
我们遇到此类评论后应仅从语言本身指出错误,不能简单的将其作为一个群体对待,不能以偏激对偏激。
网络戾气之所以呈现如此情况,引用知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见面,大多都是笑脸相迎,他说着你好,你说着好久不见,然后相互寒暄着过去和现在发生的种种故事,看似和谐美好,但你无法知晓各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谓“脸上笑嘻嘻心里mmp”,就是这样的了,但是网络世界不一样,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实名认证的阶段,但是大多数人,顶着发言的称号,都只是一个符号,你根本不知道背后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能现实中阳光明媚,岁月静好,但在网络上,就是戾气十足,将和自己不同的观点都看成敌人,不把对方打倒,誓不罢休,这样一个类似的无法之地,就可以让他们在上面做很多他们想要做而在现实中不能或不敢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大多数是他们自己觉得爽,但让其他人不爽的事。除了这种爽的事,还有一个好处是让他们乐此不疲的:那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地指责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现实中的很难成功,换来制高点上的胜利,这对于那些缺乏逻辑的人来说,是会上瘾的。
结论要减少网络对戾气的增长须让人们更注重现实,让人们的不如意以更为平淡的方式宣泄。当每个人无论做对还是做错,都不会有任何改变时,他将不再关注是否要维持行为的正确性。只有当其明白,其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这个社会,影响到自己,影响到别人,影响到自己已出世或将有的孩子时;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其身上有背负了责任时,他才会谨言慎行,以传播真善美为己任。
今天中国,民众与政治、社会决策颇远。其根本原因并非中国人天生不关心身边,不关心自己能为社会的进步做些什么。而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明白,无论自己做了什么,都不会有什么结果,而且极大概率反而会给自己惹麻烦。也正因此,“正经”的事情,逐渐变的没人关心。甚至关心者反而会被骂。人人耽于娱乐,而心有怨气,认为社会不美好,也因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从而转向了纯粹的报复式发泄。但,如果中国真的可以做到民主化,让人人明白自己真的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自己的每一个言行,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到这个社会,都将影响到自己与亲人,都将影响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国人的行为将会更加慎重,更加顾虑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将可能造成的影响。而遇到社会不公、制度不完善或错误时,想到的也将不再是毫无意义的报复式发泄,而是真正考虑如何才能解决它们,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手解决,还是出于值得信赖的,看起来有解决能力的他人解决。
【1】《从群体传播角度分析肖战“227”事件的相关群体及内容(理论:郭庆...》
【2】《如何改进网络戾气重的状况?_知乎》
【3】《怎么让网友接受“网友是一个容易被有意引导,易情绪化,80%的人都...》
【4】《新冠肺炎患者隐私泄露引发社会焦虑_网络》
【5】《新华网评:向“网络戾气”大声说不_后留名府吧-百度贴吧》
【6】《“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新冠肺炎患者隐私泄露引发社会焦虑 市民呼...》
【7】《怎样看待和应对“标题党”问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