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下面给大家分享《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1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上过这节课后有如下的一些反思:
一、导入反思。
导入时我采用亲切自然的交谈与共同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产生继续研究三角形的兴趣和需求。本课在导入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很多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达到了理想效果,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足之处就是,欣赏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有一个是三角形的饼干图片不太清楚,学生看后没有马上看清楚是什么东西。
二、教授知识过程反思。
在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从“画一个三角形”到“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思考抽象的空间。依学生的表述呈现反例图形,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这些表述(说法)不准确。由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深入,激起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强烈欲望。接着在“画画、想想”的基础上,借助彩笔娃娃画的三条线段让学生再次经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从而比较准确的表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项活动生动有趣,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切实升华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效果很好。通过图形判断,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关键词,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借助判断题中的三角形作为直观支撑,让学生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基础特征。学生亲历抽象概括三角形特征的过程,尝运用比较、分析、总结概括的方法提高了比较、分析、总结和概括的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用A、B、C表示三角形时先由教师示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作引导,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活动过程细腻、扎实、学生不但掌握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还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之后,请学生“也用三个字母,表示出自己所画的三角开”,提供了让学生运用字母表示的空间。巩固学生对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方法掌握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最后一个环节是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探究做好准备;“活动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通过“拉一拉”发现只有三角形拉不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实践应用”首先让学生借助图片回忆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进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老师放稳相框等,学生经历了以已有经验作起点——运用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整节课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同时,每项活动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意义,领悟数学的价值。
三、不足之处反思。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了难点:在给三角形下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已经充分的理解了概念,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这时没有必要再多次重复三角形的概念了。
由此看出,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高质量教学。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2《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备课的主要思路是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引领学生的活动,通过找三角形,做三角形,说三角形,用三角形,介绍三角形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本节课体现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生活素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从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在引入新课时,出示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馆“鸟巢”,提出把‘鸟巢’与数学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找认识的图形;出示美丽的斜拉大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测量桥顶到桥面的高;举出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并改变练习十四第3题修椅子的呈现方式,变静为动,变文本资料为现实场景。这些环节都体现着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三角形,数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
2、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经历活动:
(1)找三角形;
(2)说三角形
(3)做三角形,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
(4)通过拉一拉,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5)通过观察美丽的白沙大桥,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寓于活动之中,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达到了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使问题有效简捷地得以解决。
数学思想方法上,在三角形的特征时“根据提示,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图形”,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做不同三角形的高等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了分类、对比等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从活动中汲取知识的全过程,获得了快乐心情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3、从教学过程看,引起我深思的问题是:
1、对三角形概念中“围成”的体验不够到位。在描述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我借助找一找活动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但是这个“相邻两条线段端点相连”学生体验的还不太到位,说明对围成的理解不够好。
2、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够,体现在下面两个环节:
(1)本节课的引入我还是延续用2009年备课时设计的《北京欢迎你》和鸟巢来进行,但是发现08年的奥运会离现在的四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似乎又遥远了一些,学生居然问我“为什么北京欢迎你?为什么提到北京?”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找和孩子生活经验最紧密的事物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板演画三角形的高时,一个孩子的三角尺放错了,另一个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这个问题的处理,我有点代办,没有给孩子放宽画高的空间,应该让孩子再正确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到位,会使这两个孩子以及全班同学对高的认识和画法更清晰。我感觉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得不够到位。
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多学习,多经历,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3“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实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思维相当活跃,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课后自己静心的分析,感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情境图选取的素材是生活中对三角形利用的实例,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在引入这节课时,简短的几句话,引入情境后,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则迫切想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并能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探究欲望被激发,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留一片天地,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实践表明,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留给学生一片展现自我的天地。我们必须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做如下几点改变:
1、课前预设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在学生自主验证结论后,应该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再次观察认识,强化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
3、课后练习在设计中要有改变,多元化一些。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4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上了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问题导学”训练强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5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画三角形的高。事实上,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许多同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毛瑟顿开,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能量无限,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利用。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探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研究,本节课属于原始课堂,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使用传统黑板和教具来实施教学,看看重难点的突破情况怎么样。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难点是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本节课我还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创造合理的情境让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处产生体验,从而来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如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2)学生自主探究和课本定义学习相结合,因为不管是三角形的定义还是三角形的高,我都让学生先自己尝试、探究进行归纳,同时条件有限,只能教师给出定义后,再让学生在进行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三角形的高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单纯直接从定义出发来学习三角形的的定义和三角形的高,学生未必能不能深刻体会它们的含义尤其是高的定义,并还能理解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点在本节课上未能达到应有效果的,而且在整节课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归纳还不够,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和加强。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与操作中体验数学。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沟通,通过让学生自主回忆找寻,并结合课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过程,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习有用的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59-60页。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我设计教学时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口、眼、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解释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单元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对周围失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特征的愿望不断增强,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三条边上画高。
教 法:情景教学法、归纳总结法、演示法。
学 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具准备:三角尺、四边形、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学校建筑工地,看看图中有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哪一种图形最多?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引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三角形。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们会画三角形吗?那现在我们就进行一场画三角形比赛,请你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看谁画得又快又好。画完的同学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2.展示学生作品。
同学们都认真的画出了自己喜欢的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几副作品,哪些是你们心目中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去观察、思考互相评价,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感知,初步体验三角形特征,为抽象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做好准备。
(二)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给自己三角形起名字。
(1)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那这是谁画的三角形?那怎样区分是谁画的呢?能像同学们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我们也给自己三角形起个名字吧!
(2)请同学们给自己的三角形起个名字,三位同学上黑板前来给自己三角形起名字。
(3)请你说一说你的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同学们都给自己三角形起了一个名字,但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用三个英文大写字母ABC 来表示。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1)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分别叫做三角形的边,这条边叫做AB边,三角形还有边吗?
(2)三角形每两条边相交的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顶点,那这三个顶点分别叫做顶点A,„„
(3)三角形内两条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这三个角分别是角A„..(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那顶点 A 所对的边是哪条边呀?那顶点B的对边呢?那顶点C呢?
(5)想一想,三角形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三)概括三角形概念
同学们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科学家经过再三斟酌,选择‘‘围成” 来表达同学们所说的意思,你也选择用“围成”这个词语,那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围成”?
那谁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自己画的三角形,去思考、探索、交流,抽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你们很快就探究出新的知识,那么看看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给平行四边形画高?
(2)那么这样的话,三角形有高吗?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怎样画三角形画高?三角形有几条高?大家以4人一小组互相讨论交流一下。然后在你的三角形上做出一条高,并说说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刚才是从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出了一条高,那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吗?那你觉得应该有几条高?
(4)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和相应的三个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新知识,老师现在就想考考你,你敢接受挑战吗?
1.填一填:
2判一判: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
3说一说:说说下面哪幅图画出了三角形的高?
4.修一修:围篱笆。
5.画一画:怎样给下面三角形画不同类型的高?
【设计意图】通过反馈练习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抽象的知识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中,可对知识的认识有质的飞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反思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 三个顶点
三个角 三条高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59至6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画高的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探究的问题:1,什么样的图形教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喜欢玩什么?上课能玩吗?老师可不这么想,只要你不贪玩、会玩,能玩出学问来,我会很佩服你,老师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不过老师上课也有要求,请看大屏幕:仔细看、认真听、动脑想、大胆说。能做到吗?声音真洪亮。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唤起与生成
1、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三角形?生发言。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可以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究竟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对三角形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与解决。(1)发现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1号练习纸,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再巡视。画好后坐端正。
师:同学们看,老师画的是三角形吗?同桌互相看看,画的都是三角形吗?
师: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生发言,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图片,反驳不完整的说法(它由3条边组成,是三角形吗?不是。它有3个角、3条边,是三角形吗?不是。)看来,这几种说法都不够准确。大家对三角形有了初步感知和认识。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我们来继续观察、研究。
(2)概括定义
1、师:(课件出示:三条线段)这画的是三角形吗?那是什么?(板书:三条线段)师:请同学们再想,把这三条线段怎样就能变成三角形?(生发言)
师:你能指着说说吗?生指着说。奥,把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连起来,就围成三角形了,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现在是三角形了吗?(板书:三角形)
师:指板书:三条线段是怎样变成三角形的?生思考发言。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小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三角形了。你能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吗?不是的请说明理由。
师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既要看它是不是有三条线段,还要看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是否相连。
(3)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1,师:仔细观察这3个三角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生发言,师板书:边、角,顶点)
师:是的,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 B 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板书:三角形ABC)。当然,也可以用字母ABD、DEF来表示。
2、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及读法。(顶点A、角A、AB边)指着三角形的各部分,让学生说说。
(4)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
(回顾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尝试画三角形的一条高——理解高和底的含义,会正确做高——在练习纸上画指定底边的高)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及它的基本特征。还认识这个图形吗?(平行四边形)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吗?生发言。是这样的吗?(出示底和高)读一读
师:其实三角形也有底和高。请大家拿出2号作业纸,尝试着画出三角形的底和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提醒:画完后标上底和高)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生上台。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师:他画的很正确。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生说。
师:谁再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画法?生上台。同学们可要看清楚、听仔细。生介绍画法。你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生说。
师呈现画法:你们都是这样画高的吗?我们再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动画做一条高及高的定义)
师:谁再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生发言。
师:是的,只要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师转身画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板书:底)
师:三角形内,只能画一条高吗?为什么能画三条?
师:是的,三角形的高不止这一条。从任意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垂线,都能做出它的一条高。我们再来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边放师边介绍:这是从顶点A 到它的对边BC边做的一条高,也就是以BC 边为底做出的一条高„„)
师: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规定了底,你能画出这条底上的高吗?能。(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打开60页做一做。请你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生画师巡视)。展示作业,生说自己的画法,大屏幕出示答案。
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以一条直角边为底作高,高正好就是另一条直角边。反之亦然。
(5)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他的基本特征,他的底和高,还会画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性吗?再来欣赏几幅图片。
师:这些物体或设施,都有一部分设计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呢?谁知道?
(生:设计成三角形牢固)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咱们玩个拼图小游戏,验证一下。师:拿出桌洞里的材料,请找出来。先注意听要求:每人选用3根或者4根5根6根,拼一个你喜欢的图形。(生操作,师巡视。)
师:你们都拼了哪些图形?有三角形,有四边形,还有五边形、六边形。好,放下。现在,你先拉一拉自己拼的图形,再同桌或前后桌交换过来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生操作后发言。)
师:你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吗?是的,四边形、五边形轻轻一拉就改变了形状,唯有三角形,怎么拉都拉不动,也就是三角形的形状不容易发生改变,这是三角形独有的特性——稳定性。(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再看大屏幕,任选一个图片,说说哪儿有三角形?它有什么作用?指生发言。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单杠、宣传栏、衣服撑子„)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一起来欣赏。(课件播放图片:南浦大桥、埃菲尔铁塔)
(三)强化与运用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咱们来个智力大比拼,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依次出示:智力大比拼)
1、填空:
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2、判断: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3、课本86页第3题:围篱笆。
小兔子和小猴子在给菜园围篱笆。谁的方法更牢固?为什么?
4、课本86页第2题:椅子太摇晃了!怎样加固它呢?
生思考后回答并示范操作。这样可以吗?可以。说说你这样做的理由?生发言。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他!还可以怎样做?生再发言。
师评:虽然同学们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是都想到了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看来,同学们不仅学数学,还会用数学。
5、刚才咱们拼的四边形、五边形,不是都容易变形吗?谁来想个办法,固定这个四边形的形状?(生操作,师评价:既会学数学,又会用数学。)那五边形、六边形怎么固定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断续研究。
(四)小结与提高
师:老师非常高兴的和同学们共同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发言,师及时点拨评价)
2、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