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论文例文[合集五篇]

时间:2020-11-02 12:0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管理论文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管理论文例文》。

第一篇:政府管理论文例文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政府管理论文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对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政府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一: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及其效果评价摘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对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政府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及其效果评价

摘要:

本文主要对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概述、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状态、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效果评价等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公用事业;政府;会计

对政府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进行研究可以使公用事业的监管更好的进展,可以实现公用事业单位监管效果的评价体系,不但为政府的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将社会上的各方面力量实现妥善的管理,使社会比较稳定和谐的进展下去。

一、概述

从监管主体进行分析,监管的实施主要由社会的团体、政府和企业自身构成。前两方面是外部的会计监管,企业内部进展的是内部的监管,政府会计监管主要是将政府作为主体,由政府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对社会上的会计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就是一个具体的实施主体和实施限定后的结果,将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可以定义为政府相关机关制定的制度结合约束条件,根据条件对会计监管、政府监管、共同事业监管和公用事业政府会计进行合理的监管。

二、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状态

(一)从监管的性质上分析,公用事业占据很大程度的垄断性

公共事业政府会计监管在进行的时候,经常处于中立场合,主要利用一些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一定的控制。政府主要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在企业的内部对实施的决策和相关的资源设备进行管理;外部主要通过具体的规则对企业进行行为的更正。

(二)国有垄断性经营

在我国建立时期,公用事业主要应用于政府的直接投资,在当时政府和企业开始进行合并、呈现垄断的发展状态。由于社会背景的制约,我国的社会单位和个人还不能够加入资金的投资建设。政府将资金投入到大量的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 1980 直到 1995 年我国的供水量呈现明显上涨趋势,生活用水几乎翻了五倍,供热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以煤气为主的天然气也在 1990 年呈现增长的速度。

(三)市场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人对政府的监管效果进行怀疑。随着西方各国家的事业进展,我国逐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国有垄断确实使公共事业效率降低,损害了社会的生产利益。我国在进行监管的时候采取新型的监管模式,把市场竞争引入到了竞争体制中并开始了广泛探索。从 1997

年水龙头产业以领先的技术和完善的方案进入中国的水市场之后,逐渐开始将水市场进行占据,使投资在中国的水市场广泛的进展起来。

(四)政府监管与市场化并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公共事业的市场化道路上,高强度的市场化让政府的职能呈现降低状态。有些观点阻碍了政府的进展速率,认为政府监管就是完全的放弃政府的管理。但是在实际公共事业在监管的过程中,企业完全不履行监管的责任,使公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人们再次提出了政府监管的要求。

三、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需要更为科学的会计监管管理制度对政府监管效果进行提升。

(一)监管的体系设计不合理

由于权力与责任的分工不明确,在进行监管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职能的交叉管理,在人员的配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1.监管机构复杂多样,权责不能明确由于对我国的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体系没有明确的宪法规定、没有正确地进行监管的界线说明,导致我国的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中不能进行协调,监管部门不能合理进行问题的沟通与反映,使监管的资源不能合理使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问题公共单位的监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质,监管人员不仅要对基础的监管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对经济、法律、社会、财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但是在很多事业单位中,存在着会计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或者对于新型的各种软件的应用以及

核算方法了解不深,运用中容易出现错误,还不能正确地对管理之外的其他领域知识进行了解,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进一步影响了事业单位监管职能发挥。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公共事业的会计监管中,会经常涉及一些权力、利益分配调整的关系。公共事业在运营和监管的时候应该进行法律设计,利用国家的权威性合理进行关系的界定,积极依靠法律对法规作出政策判断,但是从我国的公共事业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中可以明确的发现:一方面,公共事业的会计监管的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漏洞,例如,监管的法规程度不太强、政策比较广、用于操作的可靠性不足;另一方面,各个不同的监管体系不能进行协调,很多的体系和监管法律存在重叠和缺失。

(三)资金管理制度很少

公共事业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在社会的进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定价与具体的服务两个方面。随着原料成本的升高,我国的经营受到了制约,公共事业企业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一方面,由于管理观念的薄弱,很多企业为了使员工的福利不断增加,经常故意的抬高成本,财政的补贴逐渐变得可疑。我国在财政资金的利用上不进行公开,使资金的利用成为疑点。另一方面,我国在公共事业财政的款项没有符合管理制度,财政的发放不及时,不能准确按量发放,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违规行为。

(四)效果评价不健全

1.监管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有合理的运行评价体系才能使公用事业

单位监管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我国,由于没有健全的评价体系,还不能对政府的监管机构检修评价。这主要由于我国在监管的方面进展的比较迟,没有具体进行衡量的标准,不能对公共事业进行会计监管;另一方面,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如果评价的监管效果比较差,会影响监管在改革事业单位中的发展,不能促进监管工作的进行。但是不点评就不知道政府监管取得的效果,就会使政府监管的权利滥用,造成不好的现象。

2.监管责任追究不明确我国在监管的时候,经常着重于对被监管者的控制,对被监管者进行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对监管者的行为却没有进行约束,监管的时候经常会存在低效监管、问题监管、重复监管和一些比较腐败的人员问题。

四、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效果评价

(一)水务行业和上市的水务公司

1.水务行业的概念水务行业主要进行企业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用水产业,主要进行水源的提取与加工过程,将湖泊、江海的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利用一系列的消毒处理手段使水安全的到达用户家中,构成产业循环链。

2.水务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根据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规定,上市公司主要是指经过国务院允许,给予准许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规定,水务的营业收入比重收入大于或等于 50%,水务的收入是所有的业务中最高的,均占据公司总收入的 30%以上的,定义为水务上司公司。

(二)经过管理水务公司价格的变化

水价主要由进行供给的水价格、进行供给的价格、处理价格等几部分组

成。对于水价的核算主要依据水的基本成本进行核算。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水务上市公司并对产品的费用、价格、供给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营业收入与成本在逐渐增加,在 2010 年到 2012 年,分别增加了 60.32%和 45.7%;毛利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 2010 年到 2011 年增加了 87.4%;从价格的分析可以看出,价格的提升比成本要高的多,不利于水务公司的发展。经过公用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会计的监管效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三)水务的产品服务

1.供水量的分析供水量主要包含有效的供水量和损失的水量。主要由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等组成,根据相关的分析,对 2010 年到2012 年的生湖供水进行详细的展示:根据分析得出,2010 年到 2012 年的供水量在逐渐的增加状态,增长了 1%到 2%;生活用水也增加了将近总供水量的 50%,但是与去年的同比增长相比,下降了 2%;从数据上进行分析,发现 2010 年到 2012 年的水供应的质量在逐渐提升,水务更加的生活化。

2.供水和管道建设供水的管道长度和排水的长度在 2010 到 2012 都有所增长。供水管的质量和供水能力都有所增强,在 2010 到 2012 年,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都呈现增加趋势,对于供水设备进行不断的建设和更新,可以使水务行业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概述、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状态、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的效果评价等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维.公用事业政府会计监管及其效果评价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4,(3).[2]夏群.公用事业政府监管的行政法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2011,(3).[3]李想.我国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监管研究[J].2010,(1).二:城市社区管理政府职能转型分析

[摘要]社区已成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但相应的政府职能在社区的实现却略显滞后与粗放,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随着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主体的多元化,居民公民意识与法治思想的不断增强,政府必须实现社区管理上的职能转型,探索出新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之路。政府要树立起“有限—有效—共赢”的职能转变目标,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厘清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其他社区组织的权力边界;同时与各社区管理参与主体建立起合作共治的社区管理模式,满足公民利益需求,实现社区福祉。

[关键词]社区;政府职能;转型;合作共治

一、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职能现状

(一)主导性过强的“全能型”政府

在社区管理社会化的形势下,很多应当交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依然大包大揽,尤其是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与社区安全等范围。另外,在人员设置与安排上,社区应该以居委会为主以合同方式聘任社会人员,并在经费上采取财政支持与社会化筹集相结合的方式。但事实上,社区工

作人员往往是事业编制或者公务员编制,由政府主导招聘,造成了财政经费的紧张。从这个角度讲,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应只是“事”的转变,而是观念与“权”的转变。

(二)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政府对居委会职能定位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往往更像是政府的“派出机构”,而非自主进行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在事务性工作中,居委会承担了大量各级政府部门的任务,成为了任务落实的执行层。另外,街道与社会团体这样的机构在社区管理中承担的应该是监督与考核的职能,但是在实际中却成为了接受政府考核的单位,导致无法有效地搭建起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桥梁,反受其咎成为众矢之的,大大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政府对社区自治的保障不力

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上的越位与错位并不代表其本职工作的完美,恰恰是在行政过程中的“缺位”造成了更多的问题。首先是在制度保障上,并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配套法规,旧有的原则性宏观性的法规年代太远,已不能细致到指导具体工作,对一些新问题并不能做出及时调整,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社区的发展建设。另外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自治并未形成系统的政策指导,没有建立起运行流畅的机制保障。其次是在对“第三部门”的培育与保障不到位,对社区的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没有进行有效的资助与组织,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激励都没有相应的系统倾斜,致使社会团体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在公共服务提供上,政府依然不能提供足够保障,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社区内图书馆、活动室等建设由于资

金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性解决,使居民无法感受到社区的归属感,从而公民意识不能有效地实现向社区意识的转变,影响了社区管理的实效。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政府要想改变在城市社区管理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必须进行着力于社区建设与政府主导的政府职能转变,其中角色的定位、关系的厘清与模式的选择格外重要。

(一)观念的更新:有限有效

政府在社区管理上的误区,尤其是大包大揽与直接经营的做法,根本在于观念上对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定位不清。政府对社区的管理职能不必也不能体现在直接管理上,社区的自我管理与发展不会削弱政府对社会的管控,恰恰相反,实现社区自治的和谐繁荣就是增强政府宏观控制力的途径和体现。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新问题,逐渐积累科学合理有效运用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进行社区引导与管理,事无巨细的包揽只能造成决策与执行的混乱。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在观念上实现更新,树立起“有限一有效—共赢”的基本目标。“有限”即政府要适当放权,退出社会和市场力量可以自发管理服务的领域,以政策制定与宏观调控为主,将“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效”是指政府要着力于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以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软硬件保障,注重实效性;“共赢”要求政府职能实现过程中保障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将利益分歧消弭在公平公正的政府行政与社区管理中,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社区稳定繁荣、企业经济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各方的共赢与和谐。在观念上,政府务必校正行

政笼罩的政府定位,达到公权力与公民权利、社区利益的互动;构建起民本至上的政府观念与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消除“人治”观念,在“法治”道路上寻求社会整体发展与社区、公民、企业利益的契合点,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政府目标。

(二)关系的厘清:权力边界

从关系上说,政府与社区应建立起政府指导下的社区自治关系,政府行政与社区行为之间相对分离,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宏观调控来对社区管理进行指导,方式相对间接,其目的是协调社区各方利益并提供相应支持;社区的具体事务则是在社区自治组织与相关社会团体及公民自主管理下实现的,与政府部门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种社区自治并不代表社区脱离政府,而是政府扮演政策制定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社区扮演管理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角色,二者之间是一种“政府负责规划指导、给予资助,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关系模式。在关系厘清基础上需要明确认定的就是政府与社区的权力边界问题。居委会是宪法与法律规定的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关键还在于明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的合法权力。2010 年 11 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政府对居委会提供必要的经费与办公保障,委托居委会办理事务应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各类考核评比要大力压缩。这一原则性规定强调了政府作为国家强制力与进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社区自治组织之间明确分工又有机合作,二者应当在各自的权力边界内履行好职能。

(三)模式的选择:合作共治

现代化的城市社区管理是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各主体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社区内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主体间利益的平等,因此主体间应建立起平等互信互惠的关系,最终实现各行其道且有机结合下的共赢,这种模式就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合作共治模式。从政府角度来说,合作共治模式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实现社区自治功能的回归与完善。作为法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由居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着居民的利益,肩负着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职责。政府应当依法合理规定居委会的功能与职权,使居委会不仅成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也“担负起协调邻里之间、社区组织之间、居民与社区各类组织之间关系的重任”,协助政府共同维护社区稳定与和谐。第二是要完善社区内中介组织与市场组织。各类社区服务类机构,如业主委员会、社区文化协会等在社区管理中已经凸显出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发育还不成熟,尤其是保障公民权益与组织公益活动上还有欠缺。政府在培育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加入到社区管理的同时,也要以合法合理的途径引入市场机制,将企业组织引入到社区管理中,发挥其服务的专业性与管理的社会性。只有充分调动其社会与市场的力量,才能更好的满足社区内公民多层次的需求。第三是要坚定政府主导性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对社区各类组织进行有效引导与协调,才能保证社区发展的方向,保障公民的权益。总之,政府社区管理职能的转变既非政府职能社区化,也不是社区建设的去政府化,多元化的社区合作共治模式下,政府将管理职能转为参与与协调职能,并引导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与体系,调动和发挥社区自治组织、非政府社区组织、市场企业组织和党组织的社区

管理积极性,为社区管理提供切实的主体保障,达成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实现社区福祉与公民权益的满足。作者简介:马旭红,女,1964 年生,湖南洞口人,本科,副教授,工作单位为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政治学。

[参考文献]

[1]卢汉龙.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3]李艳霞.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意识的良性构建———以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视角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0.[4]尹毅.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 管理 知识经济 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 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 政府与管理创新

政府能够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其主要作用不是拨款花钱而是建立促进思想和理论的制度创新机制。另外,政府本身也是管理创新思想理论的巨大源泉。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在93年起相继宣布了被称为“重塑政府”理论的改革总计划,报告中宣称,需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领域内引入市场文化。改革依据的理论大纲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一书。其正式文件是副总统戈尔办公室于93、94年发布的三个重要文件5,《国家绩效评价报告:创造优异的领导与管理》、《国家绩效评价报告: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议与行动》

6、《国家绩效评价报告: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上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趋近于收支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经济的良好态势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成果: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二是美国政府改革成功地减少了政府赤字,提高了政府效率。此外,美国企业界围绕信息技术也提出过很多相应的管理创新理论例如“重理”理论等,其作用都使技术方面的成果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比较我国的情况,在理论界几乎没有提出过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人们习惯于把管理与技术问题分开来,由不同的人去处理,衡量技术标准的焦点主要是放在技术的新、高程度方面,而忽视了管理创新才能产生的知识开发与知识运用。这应该说是我国自从1985年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不足。

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学术活动一向不是技术开发性活动,而是技术转化性的活动,我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与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会在技术与管理结合部的这个领域内对知识管理和管理创新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第三篇:政府绩效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在中国地方政府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和缺陷

字号:[大][中][小] [我要评论] [打印]2011年11月10日

来源:《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02期 作者:李 明 宗帅

【摘要】: 政府绩效管理是发达国家在政府改革过程中广泛采用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产物 , 绩效管理在发达国家政府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 世纪 90 年代 , 政府绩效管理传入中国并在一些地方政府管理中开始应用 ,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绩效与绩效管理

绩效(performance)这个词语源于工商企业界,绩效指的是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即获得的经济收入与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的比例关系。“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包括资本、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描述的经济组织的效率状态。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追求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绩效水平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才不致于在竞争中淘汰,所以,绩效是企业的核心追求。工商部门绩效有很强的数字性和货币性特征,其绩效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很清晰的描述出来。然而,当绩效管理应用于政府部门时,绩效突然成了一个很难界定的词语。这是因为与工商企业部门不同,政府必须考虑绩效的政治意义,而不单单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入、产出。这样,政府目标的多元性、产品的非商品性、产出的滞后性、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产出的认识不同等因素使得政府绩效成为一个很难厘清的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政府的要求不断增加,政府绩效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变化。所以并没有一个得到大家一致认同的政府绩效的概念。

从目前学术研究的成果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关于政府绩效的界定方式:

一是按照政府的活动领域将政府绩效分割成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臧乃康在 《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和评估机制》中指出:经济效率是指政府持续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上的能力,社会绩效是政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表现,政治绩效体现为政府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安排的能力。

二是从财政学的角度把政府绩效分为行政效率和财政效率。马国贤详细介绍和区分了这两种效率:行政效率是指运用公权力和行政强力使行政命令在行政层级结构中传递和被执行的程度,主要是通过时间和投入程度来衡量的;财政效率是公共事业产出与政府投入资金资源的比率,财政效率又按照财政支出的种类划分为经常性支出效率、项目性支出效率和政

策性支出效率。

三是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政府绩效。如美国国家绩效评估的绩效衡量小组将政府绩效定义为“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四是从行政管理结果(result)角度定义政府绩效。亚太经合组织 1997 年在有关结果导向绩效管理实践报告中,“根据多国的实践所体现的结果层面的意义界定为不同的表达方式,认为英文 result 所代表的结果可以包含的产出(outcome)指代的结果预计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

绩效的多种定义体现了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政府绩效的成果,这些定义虽然角度不同其实并不矛盾。大致说来,学者芬维克与福林的“ 4E ”观点最能涵盖政府绩效的内容,既绩效包括:经济(Economic)、效率(Efficiency)/ 效果(Effective)和公平(Equity)。

对于政府绩效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给出了比较权威的定义“所谓绩效管理,是指使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正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二、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现状

(一)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的产生背景

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开始于上个世纪末。这时,中国各级地方政府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人员膨胀的问题,经过了数轮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政府的改革陷入了“改革——膨胀——再改革——再膨胀”的怪圈。这时候,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也在进行着政府的行政改革,如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虽然正在工业化进行中的中国各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与发达国家并不相同,但是,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也对中国的行政改革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地区的政府开始进行了一些绩效管理的实践活动。

(二)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阶段

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监察部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经验在部分城市和地区进行了效能监察,1991 年深圳、1995 北京 山东和漳州市,1996 开始了行政效能监察,这个时期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绩效管理,而只是对于中心工作、重点领域的重点监督。从世纪开始,中国的绩效管理开始全面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谋求行政能力的全面扩展,不仅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等先进管理方法开始应用于中国的地方政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地方政府开始注意到绩效管理所蕴含的民主行政、结果为本等一系列的行政理念,开始对传统的行政模式作出某种改变,虽然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实践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周志忍就曾经指出中国绩效管理存在着七点缺陷,包括:评估主体内部性,社会参与程度低;评估程序不规范,难以操作;评估方法定性为主,指标设计不合理,随意性大等等。但是,中国的地方政府仍然在不断的探索、改善之中。

(三)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现有模式

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实践多开始和成熟于发达地区的城市。比较典型的有青岛的 目标责任制模式、南京的“万人评议政府”和厦门市的绩效管理改革。2000 年,青岛市政府开展了“转变职能、规范审批、政务公开、依法行政、效能监督”为重点的绩效管理改革,提出向工商企业学习,实行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2003 年,青岛市颁布了成为一种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目标管理,“实行联席评审制,由专家、服务对象和有关群众代表对各单位目标进行评议审查”。对下属各个机构和区(县)的工作进行日常、季度、半年和年终考核。从 2001 年开始,南京市政府开展了连续数年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邀请基层群众对政府机关的全局观念、办事效率、依法行政、工作业绩和廉政建设进行评议,并形成了外部评议政府绩效的运作模式。2000 年厦门市政府推行机关效能建设,并于 2001 年整理出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厦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考评评分表》,同时,厦门市的各个区县、各个机关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思明区历经四年时间开发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最具成效,整个过程经历了“从理念到模型,构建绩效评估体系”和“从试点到推广,规范完善评估模式”两个阶段。该系统还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以上是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典型模式,从总体上看,上述实践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了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政府责任感。

三、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缺陷

(一)绩效管理的上级推动痕迹明显,总体呈现“自上而下”的特征

中国政府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体制,在社会与国家关系上,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在政府内部,强调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控制;在政府机关内部,强调执政党的控制力量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这一切造成了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主要是由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推动,集权体制造成行政上级机关不仅承担了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动责任,而且承担了具体评估指标和方法的设计。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民主参与机制,要调动政府机关内部各个层级和社会公共广泛的参与共同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共同评估,绩效评估最重要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社会公众,惟有如此,才能显示出绩效管理的“顾客满意”标准。但是由上级推动的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上级和领导意志特征明显,如南京市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中,基层社区群众在所有评议人员中的比例不足 13%,其余皆是政府机关的官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精英群体,而且占人口比例极大的农民并没有包括在“万人评议”活动之中,这种评议结果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很让人怀疑。而在青岛市和厦门市各下属区(县)和机关设计的政府绩效指标,在权重上向体现上级政府对下级的控制、上级政府认为重要的事项和工作倾斜,而一些与公众直接相关的服务型指标的权重偏低。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使得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成为附庸在集权链条上的领导意志贯彻执行的工具。

(二)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现“运动式”的特征

正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政府发起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性不足,使得政府绩效管理的群众基础不足,很难在整个社会形成稳固的政府绩效管理文化,给绩效管理向纵深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使整个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既不能引起整个政府机关的重视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精英特质使得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比较容易受到行政部门领导者个人素质的决定性影响,而随着政府领导人的更换,绩效管理能否继续推行就很成问题,这样就会造成绩效管理一阵风似的运动特征,在风潮过后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变成一纸空文。

(三)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 科学化水平低

首先,与西方国家完备的绩效管理立法相比,中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不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地方法规,各级地方政府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满足绩效管理实践的需要,有待完善。

其次,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其典型表现就是绩效评估指标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政府似乎越来越重视绩效指标的量化,但是却把数量化理解为数字化,把一些不宜量化的指标强制量化,在不经过科学分析的情况下,主观的为一些工作目标赋予权重并进行随意的加减 这种数量化并不具有科学性,而是在量化外衣掩盖下的非量化。

参考文献:

[ 1 ]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60.[ 2 ]党成福,张秀云公共管理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271.[ 3 ]孟华政府绩效评估——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关于政府机关工作效率标准的研究报告[ R ]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3(3).[ 5 ]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J ]新视野,1995(5).[ 6 ]郑云峰.思明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与探索[ A ]郭济主编.绩效政府[ C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5-6.

第四篇:政府采购论文

【论文关键词】政府采购 规范 健全制度

【论文摘要】文章就县级政府采购中存在的政府采购的范围窄、规模小、采购单位意识不强、政府采购行为不规范、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的范围窄、规模小

近几年来,我县的政府采购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要求,涉及到货物、服务二大领域,而规模最大的工程类采购还没有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之中。以统计数据分析,货物类的采购基本集中在办公用品等项目上,服务类的采购项目主要是公务用车的定点加油、维修和保险等项目上,采购品种单一,采购规模小,总体采购量可塑性不大,难以发挥政府采购整体优势,以致纳入政府采购与不纳入政府采购差异性不大。

(二)采购单位意识不强

出现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意识不强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采购法》实施时间不久,宣传力度不够,而原先出台的制度又缺乏刚性,对采购人没有法律约束力,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全县14处乡镇除了车辆购置通过政府采购外,其余事项基本上都是自行采购。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有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买,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

(三)政府采购行为不规范

在采购过程中,采购行为尚欠规范,不依法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把关不严。有的县直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先斩后奏”,搞既成事实,政府采购部门不便追究,只有默许;二是采购方式选择随意性大。政府采购部门由于自身原因对部分专业设备缺乏认识了解,只好口头批复由单位自行采购,而没有形成有效的书面控制,从而使得有关单位在已批复自采项目的基础上,擅自扩大自采范围或增加自采数额。三是采购程序不严密。在采购活动中,擅自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周期,不按规定发布采购信息,搞区域保护和行业封锁。四是招标、投标、评标不规范。招标、投标运作有的不完全符合法定程序的要求,在评标与定标过程中,民主评议不足,公开不够,程序不严密等。

(四)政府采购队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思想理念、理论素养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中采购机构虽然配备了素质较高的人员,不断增加人员编制。但是,由于从业时间短,对政府采购所必备和掌握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仍有待提高,所承办政府采购工作也有不规范之处,创新不够。

二、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的建议

(一)强化意识 更新观念

1·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目前,有些人认为“节约了多少资金”、“完成了多少政府采购”是衡量政府采购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工作时作为重要指标,总结成效时大力褒奖。众所周知:上述指标仅是政府采购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而非根本目的,治理腐败、规范管理才是最终目标。

2·政府采购是促进财政支出优化的重要手段。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对改善公共支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依靠道德和相互监督不能杜绝以权谋私和腐败现象,而公开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大降低了合谋的概率。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

1·规范运作是根本。规范运作必须做到“两制定、两公布”:第一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用专栏、媒体详细公布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第二是制定并公布《县级政府采购(下转第50页)(上接第90页)招标投标办法》。凡达到公开招标起点金额的项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实行公开招标。对招标投标的程序(市场调查——发布招标公告——制作标书——评标——决标——签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2·提高效益是关键。第一要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工作人员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惑,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第二要借助专家智慧提升采购质量。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做到公开征集,严格审核,择优选用,专业齐全,素质权威。在立项源头、采购流程、现场管理、履约验收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

3、运用网络技术提高采购效益。从标准产品入手,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协议价目录,并上网公示协议商品和价格,查询展示样品,网上定购,网上通知协议供应商送货上门,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1·建立审批制度,强化资金控制。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情况,向当地财政部门申报采购计划,财政部门根据资金支付能力,并区分轻重缓急提出意见,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

2·建立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依据《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县级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明确采购机构、采购单位、资金管理部门、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并实行相互牵制制度。

3·建立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应单独核算,实行“三专”,即设立专户,由国库集中支付;安排专人,实行“四分开”:授权人员与批准人员分开,批准人员与执行人员分开,执行人员与会计人员分开,会计记录人员与出纳人员分开,有效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建立专账,统一会计核算。

4·建立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建立投标保证金制度和履约保证金制度,有效防止“串标”、“流标”现象和“豆腐渣”工程。增强投标单位、中标单位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

(四)深入研究,积累经验

1·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对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创意新颖、操作可行、方法系统、实践有效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善于归纳、总结、推广,逐步完善县级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2·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责任制;强化内部稽核,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3·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从分散采购到集中采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分散腐败转化为集中腐败,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必须将采购机构、采购人员、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所有供应商和社会的监督,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徐深义.财政部门如何加强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

[J].政府采购指导,2004,(12).[2]中国政府采购年鉴[Z].2003,2004.[3]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改革探索与实践(上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服务型政府论文

浅谈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序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站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论文摘要 :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逐步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及研究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但是目前在观念、规章制度、管理体制、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有多问题,本文从治理理念、民主参与、制度建设、管理模式、角色转变等方面阐述了应对措施。推进政府转型,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字:服务型政府,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逐步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及研究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是我国政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步骤,也是顺应国际形势的重要举措。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从管理模式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用有限管理社会的权利,对经济社会管理负有限责任,通过对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互动式管理的政府模式;从特征角度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用全新的服务理念支撑,在服务中试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突出以民为本,以提高政府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从理念和宗旨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在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和社会服务为宗旨的政府。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府是社会主义政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注意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日益拉大,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引起经济和社会的不协调发展,影响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也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相背离。这些显现出构建服务型政府必要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因此,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率先垂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府,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怎样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呢?说到底,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政府的一切决策;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显然,在“管制型政府”条件下,把管“民”放在首位,无法体现上述三个坚持,唯有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做到上述三个坚持,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各级政府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处于经济社会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呈现一系列新的鲜明特征,其中包括: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多样化,选择性不断增强,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愈益增大;随着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有机遇,也有挑战。这些都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会增多。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要求政府必须全面履行职能。要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物质基础;同时,政府必须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些本来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但是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体制和政策不完善,社会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和十分突出的问题。只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无论是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和宗旨,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进程,都要求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我们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上因循守旧

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官大于民”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眼里,领导、上级、自己、其他部门都比百姓重要。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服务意识不强,虽然建立了“政务大厅”,有些“政务大厅”并没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反而增加了服务成本。公务员可能是社会各类组织里最怕犯错误的人,一犯错误,往往造成社会影响,受到全社会的攻击。因为害怕把事情办糟而受到责备,公务员们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抢先做什么事情,碰到事情,往往先问“惯例”是怎么办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普遍存在。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有规章难以落到实处 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讲关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民主制度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和公务员的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不科学,评估方法不合理,各地政府只为上级“服务”;重大的决策论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听证制度都还不完善,流于形式;政府的相关责任机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有了成绩相互争功;没有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缺乏为公共服务方面作保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不能落到实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总量高峰、城市化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与老龄化人口高峰的叠加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品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而我国的综合国力又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有关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不够健全,如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都不到位,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的建立健全步伐缓慢。

(四)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正如戴维.奥斯本认为的:“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浪费和重复。”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办理一件事情,办事员要请示科长,科长要请示分管局长,稍微重要的还要请示局长,这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反对,那这件事情就办不成,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业绩导向不明显,使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政府即使规定了业绩目标,一般也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所以民众极少听说政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少公务员对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行政效率不高是长期以来老百姓对政府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 当前制约行政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解放, 缺乏干事创业的精神气;二是行政审批偏多, 抑制了发展活力; 三是“三乱”有禁无止, 群众反映强烈;四是政令不畅, 部门本位主义严重; 五是衙门习气重, 行政效率低;六是诚信意识淡薄。甚至有“拖”、“扯皮”、“环节多”、“人浮于事”、“执法比较随意”、“政策创新不够”等问题。

(五)计划性不强 工作中疏于计划,即使有计划也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工作进度、责任落实和奖罚措施,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工作中不设定目标、不规定工作方向、没有灵魂,出现盲目和混乱。只关注日常事务性工作,不了解整体工作发展状况,不清楚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在谋划整体工作的发展上前瞻性不强,特别是在下达工作任务时,仅仅是把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简单分解,不能提出具体推动整体工作的考核指标,有的甚至是把不符合下级工作情况的指标下达给基层,使基层产生怨言。

(六)缺乏团队意识,安于现状

只关心眼前利益,对整个团队所处的“优”、“劣”漠不关心,更不会想到为团队多增一分光彩,工作中我行我素,不是自己份内的事绝不会伸出援助的手,安心于每天的按部就班,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某一单位或某一岗位多年,或多或少地积淀下一些长久养成的习惯,工作中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这种习惯的引导,长期会拘泥于这种工作方式,工作中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和创新。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要实现政府治理转型,现代政府理念的确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确立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治理理念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正确的治理理念。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政府行政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政府只有从维护人民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以民为本,按市场规律办事,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才可以做到政令畅通并赢得民心。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要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政府明确和落实责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化,改变原来政府是唯一治理中心的传统做法,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及私人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从本质上要使政府管理功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同负担,将社会和群众力量形成国家建设的协同网络,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注重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

科学和民主的决策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一项好的决策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提高决策水平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要求,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 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的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事项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要切实保证政府与公众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

(三)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在制度上实行绩效预算和成本核算,改革传统的统一薪酬制度,实行绩效工作制,以让工资反映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努力建设一支精英化、廉洁高效、务实的公务员队伍。

(四)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规范立法行为,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尽快制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实施细则,有效控制行政执法人员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超越职权、权力滥用等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要切实保证政府与公众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扩大和加强公民对政府管理的参与性、沟通性和互动性,便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大幅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送更加接近供应者本身,有效地遏制以权谋私和腐败,为社会及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五)明确政府角色,实现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

把政府的职能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等。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有效制度性手段和机制。在我国现阶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必须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 展的需要。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也要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向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化,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预防和化解矛盾。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通过健全有效覆盖全社会的管理体系,更好的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我国的公共支出具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财政的特点。我国政府投资的主要领域仍然是竞争性行业,虽然近年来增加了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但在竞争性行业方面的投资仍然占了财政支出的大部分。另外,在公益性投资项目中,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支出所占比例过大,行政管理费增长过快。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项目设置的严重不合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把公共资源优先用于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来。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解决好关系民生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四、结论

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逐步建立和实行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职人员观念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民众社会主体意识增加及民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目前,我国的改革正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在这个特定的大背景下,推进政府转型,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政府,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日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

5、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理论前沿》,2003(23)。

6、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

下载政府管理论文例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管理论文例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府管理结课论文(小编整理)

    美国选举制度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其选举制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选举制度还很年轻。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我们都应该对......

    浅谈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简谈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 专业名称: 公共事业管理 姓 名: 王 珍 珍 考点名称: 准考证号: 联系电话: *** 目 录 内容摘要„„„„„„„„„„„„„„„„„„„„„......

    政府诚信建设论文

    政府诚信建设 摘要: 诚信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信赖与坦诚。政府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和表率作用,是社会诚信的典范。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论文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了促进政府透明化的改革浪潮,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其中的热点和趋势。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

    建设人民满意政府论文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水权分离与政府水管理范围界定论文

    摘要:水价、水权与水市场是水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而这三者也是建立现代水业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与这些概念的进入相辅相成,近两年来有关水权分离的问题也成为行业热点。水权分离......

    政府危机管理——泥石流

    甘肃舟曲泥石流 摘要: 关键字:提纲: 一、背景 二、现象 三、真相; 四、原因; 五、对策 正文: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mm,持续超过四十分钟......

    政府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7月,2000年12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基地。本所主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