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论文
一、信息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电视台数量增加,增加监测难度
在信息化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伴随着“三网”的不断融合,我国当代社会电视台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然而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喜好,他们选择观看的节目也会有所不同,电视台数量的增加必然就会增加广播电视台监测难度,难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1.2干扰问题
广播电视在进行节目传播的时候是以信号为传输介质的,然而这种信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雷电、风雪等因素,一旦广播电视信号遭受到外界因素的感染,就会影响到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而影响到观众的收看。
1.3网络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以假乱真”的电视报道,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向社会播报了一些恶性、不真实的事件,进而误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社会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监视工作急需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安全问题.二、提高广播电视监视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
广播电视网络是有线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是广播电视节目得以传输的保障。在构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监控系统中,有线电视监控管理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监控系统的核心。为了保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传输的信息的合法性,建立有线电视监控信息识别系统作用巨大。工作人员根据监控管理系统的控制,将合法的识别信息插入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并以此作为信息合法性判定的标准。当信号被传入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信息识别系统就可以按照系统输入的合法信息识别对该次传输的信息进行判定,如果与管理监控系统的信息不相符时,系统就会以拒绝该信息的传输,保护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信息传输的合法性。
2.2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网络安全问题作为当代广播电视急需处理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为广大观众播放高质量的广播节目,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如,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数据管理的一种方法,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利用数据库技术,当网络接收到数据信息时,数据库接受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存储。广播电视需要处理的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运行效率,就必须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和存储,使信息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的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要的数据,进而保障广播电视网络稳定运行
2.3实现网络的同步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是由广播电视设备进行传播的,广播电视设备中的图像编码器与数字微波通信设备相连后,广播电视信号可以通过编码器传输到数字微波设备中,再由数字设备进行处理,转变为高速率的信号码,进入到传输网络中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数字微波与光纤技术可以对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中的信号进行定位,实现信息的同步传输,使通信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同步数字体系就是一套自我保护体系,能够提高传输网的稳定性,满足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广大观众的收听。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认识到信息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建立统一的监控网络,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确保广播电视网络安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进而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稳定发展。
第二篇: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
安全工作面临的挑战
安全问题是是我们企业长期以来的难言之痛,事故隐患不除,企业永无宁日,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治之。当前,我们的安全工作面临以下挑战:
挑战一:今年以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节、会活动较多,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很严峻,天灾加人祸,重大事故频发,加上最近铁道总公司系统连续出安全事故,全国上下都很紧张,安全问题无疑又成为焦点问题。国家和铁道总公司相继出台重典整治生产安全,如责任书、承诺书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安全质量信誉评价制度等,一家出事,全系统受牵连,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挑战二:由于我们施工规模的大幅扩大,铁路既有线施工任务尤其繁重,点多线长,管理跨度大,且高空作业、夜间封闭点作业多,安全系数小,我们属于高危行业。同时站后工程往往被挤压到最后要保开通,进度压力巨大,安全压力更大,更是雪上加霜。
挑战三:目前,我们的施工现场作业是以外部劳务人员为主,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原来未经过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和训练,临时组织在一起,素质参此不齐,思想较难统一,给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
挑战四: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基础工作薄弱,说得多、做得少,往往是上紧下松,安全管理执行力层层衰减,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可以说是危机重重、杀机四伏。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抓好安全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就是说抓好安全工作刻不容缓,我们必需增强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讲安全就是讲政.治、讲安全就是讲信誉、讲安全就是讲进度、讲安全就是讲效益的理念,安全人命关天,安全一票否决,关系到我们大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安全,没有理由不做好安全工作!否则,我们会成为千古罪人,遗恨终身。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几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的意识和重视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项目经理要认识到位,作风过硬,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牢固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狠抓安全生产;同时,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把安全管理责任逐级分解传递到末端,要令出必行,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落实,坚持进岗尽责,真正做到“领导抓、抓领导”。只有这样,项目才能形成全员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建章立制是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安全的保证,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源头。安全工作要依法管理、依规制约,要从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安全规章制度,构建合理实用、风险共担的安全工作机制,如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三大员跟班作业制度、“三位一体”联防联控防护制度、隐患定期识别排查整治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硬性考核制度、雨中雨后巡查制度、“一人一机、来车停机、人随机动”设备管理制度、项目领导分段包保盯岗制度、安全质量交班分析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事故易发点卡控制度等等。把这些机制汇编成册,下发到施工队、班组,让员工们熟练掌握,并通过强力推行落实,把安全管理强化到现场,渗透到过程,落实到细处,使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实用化,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三、强化教育是动力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本质是为了实现全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实现安全生产。
有些项目领导存在重效益轻安全或以包代管的思想,放松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对现场存在的隐患也是听之任之、漠然置之,最后出了问题既害人又害己。因此我们必须从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制度入手,形成正常的安全教育程序,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常抓不懈,不仅要把安全工作抓在手上,挂在心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上,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既要做好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又要抓好职工日常安全教育,既要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又要抓好季节性的安全教育,要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
要不拘一格,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安全提醒相结合,促进安全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安全教育除了统一组织学习培训外,可推行项目部、施工队安全例会制度,班前点名交底、班后讲评制度,项目领导现场盯岗,隐患排查就地教育整改;还可以创新载体,如进行安全图片展、制作板报、简报,组织收看安全录像;把外事当家事,组织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现场悬挂固定或流动的安全警示牌、警示语进行安全提醒,施工队驻地制作安全温馨提示语、安全心语、安全活动标语等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将安全卡控措施编印成口诀卡片、安全手册,既便于携带,又方便学习,又随时随地给员工提示;组织召开施工队安全交流会、民主谈心会、,互讲不足,互揭伤疤,互查隐患、互找问题、互相帮助的“五互”活动,掌握员工思想状态,消除思想隐患。从而使项目上下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安全,事事注意安全的工作环境,实现人的本质安全的目标,使全体员工人人有“安全第一”的意识,时刻有“我要安全”的觉悟,工作中有“我会安全”的技能,处处有“我管安全”的责任,承担起“我保安全”的任务。
四、强力落实是保障
首先,要有合理的投入,这是安全的硬件保障。我们要科学处理好项目增加安全投入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方面在资金上有投入,指直接用于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为主,提高物质安全化的资金投入,如事故隐患整治、安全技术攻关、购买安全防护用品、保险、员工体检等。另一方面是指用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解决人的问题为主的人力资源、人员素质的投入。如开展各种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投入。这些安全投入是必要必需的,既有利于生产系统安全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更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社会效益的扩大。
其次,要狠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提高执行力,这是安全的软件保障。在抓责任制的落实过程中,各级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严”字当头,有契而不舍、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放手的精神,以“三铁”(铁手腕、铁石心肠、铁面无私)抓安全文明施工,解决“上紧下松、执行力层层衰减”和“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项目可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逐级签定安全包保责任状,把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挂钩,严格考核兑现。选择安全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敢较真碰硬的人担当安全管理者,赋予尚方宝剑,跟班作业,发现违章,当场予以纠正和教育,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及时制止“三违”现象。选好用好外施队,严管加善待,坚持三大员跟班作业制度和项目领导分段包保盯岗制度,解决作业层的终端管理问题,控制好现场安全、质量、进度和物资消耗。发生问题,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内部进行提级处理,坚持“隐患当事故、小事当大事”,做到隐患治理、事故处理不过夜。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载体活动,这是安全的载体保障。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时间久了,翻来覆去,人会产生厌战情绪、麻痹思想,丰富多彩的安全载体活动,为安全工作赋予了新的创意,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好地搭建了安全管理工作平台,有助于促进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如一法三卡、安全大反思大检查、反三违保安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大家安全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安全管理品位,提高了企业的信誉抓关键点卡控
第三篇: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摘要:过去 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 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和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自 2008 年 9 月 份 到 2009年 6 月底,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连续 6 次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这对稳定粮价发挥了重 要 作 用,但 实 际 上 增 大 了 2010年、2011 年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粮食增产还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障碍和约束。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蓄水,每遇严重灾害,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
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像可能继续深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在各地农断地位的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业绩,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拉大了农户与客观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之间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之间的区别。
六、国际趋势、农业市场和结构变迁
与会专家认为,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加将刺激对大多数食品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粮食供给提出挑战。这些因素会进而推动对肉制品和奶制品的需求,将推动玉米、粗粮等饲料粮和其他膳食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需求将继续争夺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土地稀缺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将使农业发生改变,从而威胁那些依赖作物和畜牧业以保障其粮食安全和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MarkW.Rosegrant先生,研究评估了截止到2050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主要产品、热量供应、价格的影响。对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部经济与社会政策援助小组协调员PurushottamK.Mudbhary先生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研究和推广农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幅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此外,政府必须对食用粮食向生物燃料生产转向进行合理处理。最后,为使穷人免受高粮价之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安全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认为尽管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的基础还很薄弱。我国进口的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尽管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障,对于农业投入的保障,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各种刺激政策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轻言过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尹成杰副主任委员分析了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之后,认为关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国家现代化的首位。
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是讨论的热点。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在分析了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后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价格频繁波动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认为推动农业发展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他认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三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近一个时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给城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二是绝大多数到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三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四是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分析预测的结果显示,从本世纪开始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新增量全是负值,也就是说增加的少,转移出去的多,从而保证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还有新的供给。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03年,因为中国农业生产率无论是土地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越来越偏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用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比较高,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最低,第二产业越发展、比重越高,越会在资源上限制城市化。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的人均GDP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双放弃”,即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林地和草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来换取城市的户口。马晓河提出了我国目前城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较低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服务业占比将成为制约的瓶颈;二是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问题。当前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民工不是城市市民,所以他们对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没有意义。这种城镇化是农民没有迁徙自由、农民没有发展资本的城镇化;三是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体制以一种纵向的行政层级为主,大量优质资源向最顶端的城市转移,所以反过来大城市建得越来越好,最后又限车、限人入城,形成一种扭曲。此外,城市之间还存在严重的城市行政分割现象,在这种机制下,谁都愿意把稀缺的资源,如土地和资本吸纳到自己的城市里,谁都愿意让农民工进城为他们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美好城市,但谁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成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积累增多,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与能源价格、投机行为、气候变化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深化,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关键特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近日在京举办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政策、外资进入以及市场调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也派专家出席会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
与会专家分析,未来5-10年内,我国农业领域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粮食安全压力将加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虽然未来5年我国大米、小麦供需将保持稳定,但猪肉、禽肉和奶制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会导致我国玉米需求显著提高。其次,石油价格变化和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高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成本。与1997-2006年平均水平相比,未来10年小麦和粗粮实际价格预计将高15%-40%;植物油实际价格将高40%以上。再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将加快,跨国公司对国内食品市场的影响将加大,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将增多。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和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增加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贸易调控等手段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也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价格干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有时很难实现政策目标;二是在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国内政策支持空间将明显缩小。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专家建议,一是要明确调控的主要目标,着力解决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并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尽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干预,让价格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并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努力探索开放贸易环境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还呼吁,在国际市场波动时,各国应进一步增强政策行动的协调性,避免推波助澜。
第四篇: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显的越来越重要,分析当前形势,广电事业存在诸多的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加强队伍建设、创办特色栏目、改进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途径。关键词:广播电视;优势;问题;措施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知识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输是否畅通和快捷,直接左右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农村广播电视已成为人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先进技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受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如何改进和强化县级广播电视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广电事业自身发展的实力,是摆在广播电视工作者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综合分析属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范畴的广播电视,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既要看到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强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要看到制约广电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用战略的眼光去看待和编制发展规划,长远与眼前并重,促使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1、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1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不断增长,从客观上为县级广电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广播电视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不断增长,广播电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榆中县有43万人口,十多万个家庭,以前电视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城镇和川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偏远山区有很大一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机或无法收看到电视信号。近几年,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电视机的消费迅速增长,全县大多数的用户已经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收看电视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成为人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获取与自己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和知识的窗口。电视收视率的不断增长,电视机普及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广电事业的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时机,赢得了市场。 1.2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为县级广电事业从主观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舆论工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比增长,用于文化精神方面的消费比例持续上升,已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农村广播电视在人们精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从农民节衣缩食积累资金购买电视机,配置卫星广播电视接收器的举动充分说明,人民群众渴望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渴望从广播电视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所以,以往公益性传输的几套单调的电视节目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们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内容的需求,为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开展广电信息多功能有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3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广电事业向更深层次领域拓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广播电视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从广播电视事业走过的艰难历程充分证明,如果没有卫星广播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就不可能有今天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将迎来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大好机遇,用户将得到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服务,如视频点播、因特网接入、计算机联网、远程教育、电视会议和高速数据传输等。新的增值业务将会对广播电视事业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使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1.4已经构建形成的广电传输网络和设施,为下一步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拓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过近年来广电人的艰苦创业,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已有长足的发展,城镇及部分农村有线传输覆盖网的架构已基本形成,县城周围有线电视网络已得到延伸和覆盖。如:榆中县的和平、定远、来紫堡、夏官营、甘草、清水、三角城、金崖等10多个乡(镇)和40多个行政村已开通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已突破2万多户,大部分用户能看到50套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县城和周边居民基本都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同时,全县无线广播电视转播台,还保证了境内80%以上的区域都能正常收看到无线转播的4套电视节目。县有线电视台和县广播站,从节目内容采编、制作到节目传输发射,所需要的设备基本保证了广电业务的正常开展,为新业务的拓宽奠定了一定基础。1.5具有一批经验丰富,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广播电视工作者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广电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广电人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确保广播电视事业的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是广电事业发展真正的财富。如:榆中县现有广电专业工作者40多名,其中有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6名、初级职称20多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5%以上,多年的工作实践在他们身上积累着方方面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广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2、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2.1广播电视的经费严重短缺。 广播电视是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重装备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障,而西部县级广播电视部门,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力十分有限,难以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广播电视部门自筹资金十分有限,这必将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 2.2广播电视公益服务性色彩太浓,导致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后劲不足。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属无偿提供服务,有线传输覆盖网络建立后,也仅仅收取微薄的收视维护费提供运行资金,广播电视低廉的收入与高额的投入形成了较大反差,直接影响到广电事业自身势力的增强和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有线电视网络和用户发展,老是停留在公益事业传统运行模式上,则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事业上都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2.3广播电视业务简单而单调,服务方式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现代广播电视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听广播,看电视”发生了质的变化。就电视而言,观众热衷于具有个性特点、地方特色和参与互动性强的电视内容,而县级有线电视至今没有设置单独的频道,自办节目开办的栏目也过于单调,完全徘徊在播报县区新闻,转播电视连续剧的模式中,没有把形成本土特色和特点的节目搬上电视屏幕,缺乏有创新精神的节目。 2.4管理体制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限制着现有广电资源和行业优势的充分发挥。 广播电视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不仅要求广电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政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也要把握新形势对广播电视提出的要求,广电事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引入完善的竞争机制和实行企业化管理。有线电视是县级广电唯一一项有偿服务的部分,受管理体制的制约,现有的网络功能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处于半负荷运行状态,电视收视费的收缴也存在着一定难度,电视台的商业性服务业务偏少等诸多方面,直接限制着广电部门自身势力的壮大。 2.5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直接制约着广播电视服务水平的提高。 广播电视与尖端科技往往渗透和粘合在一起,广电事业的发展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广电工作也需要有热情和执着精神人,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县级广电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县级广电事业引入良性发展轨道
广播电视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在当今社会同样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文化体制改革对县级广电事业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行业保护迟早要打破,如果我们依然墨守成规,使用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和经营处于时代前沿的广电事业,用陈旧的眼光看待新时代广电事业发展的轨迹,终将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县域人口是广播电视这份特殊商品的消费对象,广电服务存在无限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很大,借鉴商品营销的理念来管理和开发广电服务业,在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壮大广播电视的营运能力,增强广电行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县级广电事业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优势和困难,需要广电人重新思考,不断探索,开拓创新。3.1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纪律严明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技术人才在广电事业改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构建一支和谐而合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广电工作队伍,需要引入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机制,创造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广电事业中。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借鸡生蛋”等多种培训方式,注重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深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县级广电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3.2抡抓国家投资中西部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发挥广电部门特有的优势,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县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3.3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有线电视网络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有线电视开展增值业务和商业信息服务,广开财源,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必由之路,广电服务业也不例外,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运行,不断拓展广电服务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广电自身的市场发展空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县级广电不能将自己束缚于事业单位计划经济模式贯有的以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为天职的牢笼中,满足于现状,得过且过,广电业先天注定的优越性赋予我们只要开拓创新,必将迎来丰收的季节。县级广电这张网络不能满足于传输几十套广播电视节目就完事,而是要利用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开展综合性业务,以增加收入、夯实基础为发展创造条件。 3.4探索一条既适应当前现状又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管理机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绩效挂钩,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激发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目前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资金短缺,西部广电部门工作条件差确实客观存在,但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有很大份额,如有线电视网络覆盖面偏小、收视费收缴难、电视节目单调等都与此相关联。3.5从创办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视专题栏目为突破口,凭借电视窗口重新树立县级广播电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和优质的网络服务赢得用户,培育属于自己的市场主体,伴随收视率的迅猛增长,县级广电事业将不断显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总之,全面分析县级广播电视目前的现状,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县级广电事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县级广电一定要把握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让广大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和提供更多信息服务作为县级广播电视部门的始终,不断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篇: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世界很精彩,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很诱人。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许多学生渐渐在网络中迷失方向。如果缺乏及时、必要的上网引导,难免会使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从而影响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网络时代怎么当好班主任,是值得每一位班主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时代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学生天生好奇及生性单纯的心理特征,在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他们可能无拘无束放纵情感,尽情挥洒自己,不需要为虚拟世界里的对和错承担任何的责任。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对网络的依赖。网络世界往往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使学生放纵自己,不关心现实生活。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奈之感。
2、网络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由传统的课堂向网络延伸。一些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受到网上“虚拟游戏”的侵害,暴利的场面、诱人的画面往往弄得学生精神恍惚,整日无精打采,以至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渐渐地影响了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极易使他们形成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二、网络时代,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
1、认识网络。
有的班主任说我又不是微机老师,网络了解不了解的有什么必要呢?试问,一个不通晓网络知识的班主任何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评头论足?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学生们早已投向了网络的洪流,网络中有“鲜花”也有“毒草”,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误中其毒。如果我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网络,就很难帮助学生走出网络“雷区”。班主任认识了网络,深入了解了网络世界,就能识别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远离“毒草”,避免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另外,班主任通晓网络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网络巨大的教育功能,让网络成为提高教学的催化剂。
2、认清利弊。
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生走进网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是我们班主任的首要工作。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在班会上我们可以把一个个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们深刻感受网络游戏的危害。我们还要告诉学生网上交友聊天都是在“背靠背”的情况下进行,易使自己产生说谎、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同时,向学生讲清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和“网上垃圾”的严重危害性,使学生能对网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提高自我抑制能力。在展示了网络的种种危害后,我们还应指出网络既有弊又有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开阔视野,在 2
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自己的学习
3、做学生上网的引路者
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冲击了人们的责任感,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就在于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因其华丽的外表,交互式的操作、不断晋级的吸引使许多青少年青睐有加。网络游戏成了一种精神鸦片,严重影响着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又比较强,有时在同学的劝说下接触网络游戏,就开始迷恋于此,还经常交流游戏心得。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他人肯定,就开始在网络游戏中重新对自我定位,假如游戏打得不错,也觉得是一种自我安慰,此类情况在许多学校里都真实地存在着。作为班主任,这时候必须要及时站出来,讲清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引导学生离开网络游戏,重新回归到学习中来。要及时向学生推荐和正确引导学生浏览有利于学习、健康的优秀网站。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教师”。学生在课堂上深刻地认识了网络这把双刃剑后,才能利用网络真正为自己服务。
4、做好家校联系的沟通者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只有家校的教育步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对于许多同学沉迷网络的情况,我与家长多次联系,共同商讨对策,最终达成共识:在校由老师监控,周末要求这些同学都要回家,使他们在家长陪护下使用家里的电脑上网,并做好引导、记录。在多方面的努力下,这些活泼、开朗的孩子,课余不再沉迷于网络
聊天、网络游戏,渐渐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中来。
网络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也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一部分,但对于学生上网一味采取“堵”的消极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应重视利用网络的教育“牵引”功能。网络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通过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信息技术氛围,开展具有信息时代特色的班主任工作,来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