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

时间:2019-05-13 13: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

第一篇: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

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它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至关重要。只有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以良好的党风带教风、学风和校风,进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对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党员发展面临挑战

新形势下,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受到巨大冲击。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思考,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探索、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理念、新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是各种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在大学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积极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上和学业上不断进步,才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创造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核心竞争人才,才能确保高校完成它在传播、发展、创造先进文化方面肩负的重大使命。做好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党的知识教育大学生,用党的事业吸引大学生,用党的号召凝聚大学生,才能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主旋律,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最强音。

(二)、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未来我国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系于大批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做好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既可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又可为党的事业培育合格接班人,从而为实现科教兴国

和人才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能有效地改善党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和分布

高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是党员队伍中最为年轻的群体,他们加入党组织后可以为党的事业工作和奋斗四五十年。多发展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党员,必将有力地改善党员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高校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每年在高校发展一批党员,可以很好地改善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而且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发展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随着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同时也就改变了各个行业的党员比例和分布状况。此外,大学生充满活力,富有朝气,在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所在的基层党组织输人新鲜血液,增添生机与活力【1】。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个人的问题

经过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之后,走进高校的学生追求各异,相当一部分人只注重文化知识而忽略了政治理论的学习,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党产生了错误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的入党动机。部分同学的入党动机是与个人的名利和发展联系在一起。有的入党是为了当干部;有的将入党作为毕业时找工作的增值筹码;有的将入党简单看作增光彩;有的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至于部分同学入党后不履行党员义务,起不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在同学中给党员造成不良影响。

(二)、党的工作的过程问题

工作方式和观念陈旧,对培养现代人才思考不够。党组织应该吸引现代型的优秀人才入党,但部分党建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对主动适应社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生报有成见,在入党标准上出现把握尺度不准,他们的所谓“优秀学生”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优秀、听老师话、老实稳重等。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新变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斗争中受到了

挫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暂时低潮。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两种制度文化有机会产生剧烈碰击。在此背景下,西方各国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通过各种途径向我国传播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我国高校有些学生不能客观地判断国内外形势,不能正确分析和看待苏联和东欧巨变的根本原因,面对我国发展中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容易产生对共产主义的怀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感到悲观失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鉴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腐朽落后东西的迷惑。部分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产生了动摇【2】。

(二)、国内环境新形势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化,在给我国经济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但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可变性增强,但市场经济活动极易诱发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犯罪行为仍然存在,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特别是高校学生党员遭遇到就业难或类似家庭困难这类问题时,他们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加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中反映出的某些社会深层次矛盾,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三)、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形成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精华糟粕并存,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高校校园网的开通,给师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对师生员工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有些负面的内容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不仅使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误导,而且也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影响到党员和教职工群众的思想意识。如果管理不好,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就可能乘虚而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如何尽快运用好这一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的力度,切实有效地防止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亟待开拓的新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

(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象自身新变化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象包括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大学生。当前大学生普遍是90后的独生子女,对这一社会群体特点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家长的溺爱,使他们产生了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任性、依赖等缺点,他们的社会阅历、心理稳定性、挫折承受力比较差,对深层次问题理解不透彻,当现实社会与老师上课的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时,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部分大学生从小受应试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很多学生不愿意入党,或者入党的动机功利性比较强,就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为了考公务员等。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组织上入党和思想上入党不一致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的这些新特点对于接受党的教育,成为党的坚定追随者无疑是一种障碍作用【3】。

四、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问题,应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采取相应对策,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活,把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发展工作做深做实。

(一)、大学生党建工作要“早抓”

大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只有2—4年,但在人才培养工程中却处于关键阶段,因而不能有丝毫放松。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更要从新生做起,争取早选苗、早培养、早成熟、早发挥作用,这样可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新生入学后由党总支书记讲系列党课,使学生一入学就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事物,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激发其积极入党的愿望。组织新生与学生党员座谈,使他们看到身边的榜样并认识到入党并不是高不可攀,通过学生党员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消除新生对党的神秘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识。组织入党申请大家谈,让新生对“是否提出入党申请”进行讨论。通过座谈,沟通思想、调整认识,使新生尽快加入申请入党人队伍。邀请关工委老同志讲党课。针对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邀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老同志做深层次的分

析、讲解,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

(二)、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保证党员质量

分层次加强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端正入党动机。随着扩招后学生基数的增加,入党积极分子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由学校统一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已满足不了大学生涌跃参加培训的要求,再者通过上大堂课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为进一步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学校党委明确规定具体的培训工作由各院系党委、党总支负责,党委组织部对培训对象的条件、培训内容培训的纪律和要求、培训时间和方式作出原则规定,并负责做好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各级党团组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江泽民“七一”讲话、“

5、31”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等作为党章、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的重要内容,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及时为人党积极分子订购学习资料,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保证培训质量,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可实行党的基础知识测试制,定期对接受培训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测试。测试题范围涵盖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时事政治,测试工作由党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实施,对测试合格的学生颁发入党积极分子结业证书,(三)、加强信息化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化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高校党建工作要主动迎接挑战,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创造、构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积极推进党建信息化,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党建工作网站, 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师生员工心理要求的主页和栏目,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辐射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方法、新手段,建立各类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掌握党建工作发展趋势和动态。

参考文献

【l 】王劲宋9林天翔.从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J.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920049 ll.【2 】雷立成.构建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长效机制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9 20059 3.【3 】王芳.关于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 J.前沿920049 3.

第二篇: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之二

研究党群关系这个课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既要联系世界的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要看党的建设和群众的自身情况。

从世界环境来看,国际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影响我们,加上受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致使有的群众思想复杂多样;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一些外商实行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导致我国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传媒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手段和途径;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因脱离群众相继跨台,对我们党执政留下深刻的教训,等等。

从国内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发出一系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工农商学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复杂矛盾。

从党的自身情况看,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先进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新的要求;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等而造成群众的不满,等等,都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人,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由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由于就业形式日益多样,人员社会流动范围迅速扩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和身份变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等等。这些新情况,在给我们党密切与群众关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挑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适应形势需要

当前,党做群众工作不论是所处的环境条件,还是所肩负的职责任务,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陷入“用起来不灵、动起来不行”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党做群众工作就很难收到应有效果。比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城镇,人口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如何采取有效方式密切联系这些群众,是一个崭新课题。又比如,因特网等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人们交往、联系、获得信息的基本手段,也是世界各国扩大宣传舆论的重要武器。一些西方国家也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向我们灌输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企图拉拢和腐蚀我们的群众,这给我们党如何掌握和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

新的挑战。

二、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否不断完善

科学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为执政党执政提供有效的保障,固守旧的制度和机制必然导致工作运行弊病丛生。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如果不能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势必会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据信访部门统计,当前群众上访的许多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障碍引起的。对于这一点,调研中很多同志也反映,我们党做群众工作习惯于哑依赖过去传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是依赖强制性的宣传发动、行政性的组织部署和指令性的规范要求等,这些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有其选择和实施的可能性,但总体上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譬如,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国内各种行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商会以及学会、研究会、联合会、联谊会等非政府组织,都希望直接参与社会管理。调查显示,老乡会、战友会、同学会等非规范性团体组织在部分群众中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根据我们的调研统计,有11.53%的人认为老乡会、战友会、同学会和自己关系最密切,仅次于党组织和工、青、妇等传统的群团组织。

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否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形成体察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意愿、易于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并构建有利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机制,从而发挥党的主导作用,回应民众要求,协调社会力量,面临严峻挑战。

三、党能否凝聚广大群众实现共同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既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否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既是党群关系密切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群关系能否密切的现实考验。调研中发现,群众对党提出的宏伟目标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党关心民生、体贴群众的现实见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但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凝聚群众实现这一目标,其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遇到的挑战相当严峻。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来自党和群众这两个主体本身发生变化的压力。比如,党要凝聚广大群众,首先必须获得群众的认同,这是前提和基础。而群众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党的评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的视野不断拓宽,他们对党的评判标准和参照系都较之以往发生变化,逐渐由过去单纯的国内纵向比较转向国际横向比较,对党寄托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党的自身努力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符合广大群众的评判标准面临着新的考验。又比如,从党凝聚群众的方式来看,党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凝聚群众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我们党凝聚群众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我们党直接掌握的影响群众的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日益弱化、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感也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党要凝聚群众实现共同目标,不论在手段运用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其难度都较之以往增加。

四、党能否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调研中,很多同志认为,当前利益问题往往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政治路线。应当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大的时期。但是,随着改革的深人

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利益总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发生了利益群体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面,改革初期掌握知识、资本和权力资源的人日益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呈现出利益积聚态势;另一方面,在改革初期得到一定利益的社会边缘群体和困难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这个群体的人数不少,其中包括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城镇下岗及失业人员和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弱病残者。而少数党员干部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逐步演变成既得利益者。调研中,有党建理论专家谈到,贫富差距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控制贫富差距的拉大,但客观上贫富分化的程度还在急剧扩大。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使许多群众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众的心态长期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与焦虑之中,从而导致对党的不满情绪的蔓延、积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和宣泄,那么在一定的气候下,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威胁社会的政治稳定。这不仅影响着党群关系的良好发展,而且更直接地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地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承受范围内享受改革的成果,不仅是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五、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

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能否赢得广大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是,调研中大家反映,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比如,有效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调研座谈中,司法机关的同志谈到,虽然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党内腐败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而且表现方式和特点各种各样,甚至出现了一些目前的法律无法干预的“边缘腐败行为”。这些新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使我们通过反腐败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任重道远。又比如,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这些新社会阶层的成员采取关门的态度,这个群体就可能转向其他的政治方向,寻求其他的政治和利益表达途径,甚至成为我们党潜在的反对力量。因此,我们党能否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使他们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加强党和新生社会阶层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党的先进性,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第三篇:新形势下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新挑战

时间:2013-05-30 00:00:00 来源:现代教育参考2013年2期

作者:帅宪成

[摘要] 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加大,每一个英语教师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关键词]英语教师;挑战

当前,全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素质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新修订的《规范》,更加注重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修养,强调职业精神,尊重道德属性,既看到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面,也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平凡性;承认教师的职业境界是有层次性的,既有适度超前的水平上的要求,又明确了不许超越的行为底线。

随着英语新教课标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已在我省(湖南省)展开,且已形成主流。从反馈的信息看,新教材并未完全充分发挥其优势。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与当前的中学素质教育要求脱节。每一个英语教师不仅都面临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教学问题,而且还要面临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问题,有些教师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厌教。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才得以保证新教材、新教法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我国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保护。

一、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更加注重从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应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优良品质和行为的示范者。把热爱你的岗位和关心学生要放在首位,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文明的举止和行为习惯影响学生,讲课要有激情,要有幽默感。要容忍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不失时机的用你热情洋溢的语言来鼓励你的学生,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退一万步说,你不一定要爱你的学生,但要让你的学生能感觉得着你的关注,尊重学生人格,敢于向你的学生认错,维护学生权益,以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二、更新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

优秀的教师除了用心去教,还要善于思考。教师不仅要追求升学率,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整个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体验了成功感。再者,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新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主动的去想、甚至创造性的去运用和解决问题。当前,改革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为此创新、创新、再创新,才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如何创新?除了很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不断改变。创新教育不仅是课堂内教育,还有课外的教育。它还是学校、教师、家庭的全面教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首先英语教师的身体素质要全面发展,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遇事要沉着冷静,三思而后行。敢碰硬,不硬碰。凡事讲究方式、方法。欧洲有个博学经典:难能理宜停,难处之人宜厚,难处之事宜缓,难成之功宜智。同时也要提高理论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外语教育等等,以理论指导教育工作。英语教师应做到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搞好自己的工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因材施教,贵在得法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成都包含3个方面:教学理论结构,教学活动构成,以及教学方法系统。课堂则为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阵地。《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自学理志,引导学生的教学。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中学英语素质教育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特别强调听、说技能。英语教学应上不封顶,下不划线。挖掘学生共性的同时,兼顾特殊性。了解英语教学法、教学流派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任何新的教学流派,都是在吸收以前各种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任何一个自成体系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英语教学实际和你想要达到教学效果,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塑造出充满爱的情感的教师,才能滋养出胸怀大志、知书达理、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英语新词在成批地产生,传统的语法规则也不断被突破,语言朝着简捷、方便的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的业务根底,应不断吸收新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注意语言发展的新趋势,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系统化、现代化,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社会接轨,教师如果没有“十桶水”的功底,要给学生“一碗水”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英语教师要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学生们喜欢具有广博渊深的知识又善于教学的老师,英语教师除了本学科有较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研究外,还要具有其它学科的广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广征博引、触类旁通,把课上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让学生听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正确扎实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有较强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和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面对挑战,英语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现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侧重研究和实践形成性评价。新大纲和课标都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广大教师对大规模终结性考试早已熟知,而形成性评价则刚刚受到重视,而且正在日益完善。对课堂教学评价,老师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当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老师把诸如分数制,改为等级制,惩罚制改为奖励制。把鼓励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学生分享;教学评价能力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试题评价。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好的教师不仅要会帮助学生应试,而且要掌握试题的分析,从而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应试。

七、要有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种提高教师素质的教研活动。如:组织集体学习、观看有关教学录象,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开展“创优课”活动和集体备课,通过“创优课”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英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就必须具备科研的能力、具备创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给合,并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具备科研能力,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促进中国的兴旺发达,具有重大的作用,也使许多教师成为“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八、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在现在的中学英语教育中,我们要能够俯视身边的可利用资源,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收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能够自己动手做画简笔画和幻灯片,教师就成了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除了用传统的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外,英语教师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应用,认真汲取新信息并加以选择,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的普及给我们的中学教学提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视听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通过互联网学习英语和学生沟通等。熟练的运用好这些现代化设备,使它们为我们教学服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

第四篇: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摘要:过去 30 年,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 2009 年,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已经全面启动。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就必须把困难估计足,在规划之前清醒认识我国农业发展可能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超前谋划,预备对策。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障碍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完善现代农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明显加快,微观层面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二是农业分工分业迅速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援作用迅速突显;三是在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现象迅速推进,重大项目带动、农业项目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坚实等,越来越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仍然较为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及其对农民增收贡献能力的增强,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政府、准政府主导型农业服务体系活力不强,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难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导致农村发展中长期的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对农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机制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在顺应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转型方面,尚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人力资本支撑。

二、要素市场、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城乡统筹滞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包括土地、资金、农贸、企业家、劳动力等要素结构的调整,甚至产权结构的调整。通过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产权流动以及城乡之间在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更好的激活涉农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带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长期存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和国内粮食库存充足满足国内粮食需求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自 2008 年 9 月 份 到 2009年 6 月底,国家在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连续 6 次扩大粮食临时收储。这对稳定粮价发挥了重 要 作 用,但 实 际 上 增 大 了 2010年、2011 年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城乡之间争夺耕地和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粮食增产还面临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障碍和约束。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蓄水,每遇严重灾害,农作物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

五、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的现像可能继续深化

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创新日趋活跃,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在各地农断地位的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贪大求洋”,过度重视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带动,轻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业绩,提高区域农业产业化的显示度,但也拉大了农户与客观企业之间、大型龙头企业之间与中小企业之间在经济实力、谈判地位甚至市场定价之间的区别。

六、国际趋势、农业市场和结构变迁

与会专家认为,持续的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加将刺激对大多数食品的需求,从而对全球粮食供给提出挑战。这些因素会进而推动对肉制品和奶制品的需求,将推动玉米、粗粮等饲料粮和其他膳食价格上涨。生物能源的需求将继续争夺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和土地稀缺将越来越多地制约粮食生产的增长,对粮食安全和人类福祉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将使农业发生改变,从而威胁那些依赖作物和畜牧业以保障其粮食安全和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MarkW.Rosegrant先生,研究评估了截止到2050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主要产品、热量供应、价格的影响。对于如何应对上述挑战,国际粮农组织亚太地区部经济与社会政策援助小组协调员PurushottamK.Mudbhary先生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增加农业研究和推广农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幅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此外,政府必须对食用粮食向生物燃料生产转向进行合理处理。最后,为使穷人免受高粮价之苦,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安全保障。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分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认为尽管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增长,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问题的基础还很薄弱。我国进口的粮食等其他主要农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尽管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增长,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农业生产资源的保障,对于农业投入的保障,对于农产品供给的各种刺激政策仍然是不能放松的,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能轻言过关。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尹成杰副主任委员分析了我们国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之后,认为关键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工业化、城镇化,特别是国家现代化的首位。

如何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也是讨论的热点。农业部陈晓华副部长在分析了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后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是导致价格频繁波动的重要原因。为此,他认为推动农业发展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二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他认为,解决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三是努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劳动力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人口变化、劳动力转移以及由此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近一个时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给城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二是绝大多数到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已经不再从事农业;三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四是农民工对定居城市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分析预测的结果显示,从本世纪开始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新增量全是负值,也就是说增加的少,转移出去的多,从而保证了目前我国城市的劳动力还有新的供给。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03年,因为中国农业生产率无论是土地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迅速提高,特别是2003年以后,越来越偏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用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就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比较高,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弹性最低,第二产业越发展、比重越高,越会在资源上限制城市化。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的人均GDP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工资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居住条件;农民工社保制度亟待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程度也比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双放弃”,即不愿意放弃农村承包土地、林地和草原,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宅基地来换取城市的户口。马晓河提出了我国目前城镇化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系问题。中国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较低的消费率和较低的服务业占比将成为制约的瓶颈;二是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问题。当前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民工不是城市市民,所以他们对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对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没有意义。这种城镇化是农民没有迁徙自由、农民没有发展资本的城镇化;三是城镇化和城市管理体制问题。当前中国的城镇体制以一种纵向的行政层级为主,大量优质资源向最顶端的城市转移,所以反过来大城市建得越来越好,最后又限车、限人入城,形成一种扭曲。此外,城市之间还存在严重的城市行政分割现象,在这种机制下,谁都愿意把稀缺的资源,如土地和资本吸纳到自己的城市里,谁都愿意让农民工进城为他们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美好城市,但谁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承担公共服务支出成本。

近年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积累增多,但受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国际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与能源价格、投机行为、气候变化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深化,全球农产品供需格局及影响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能否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关键特征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调控政策,是“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为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近日在京举办了“十二五”期间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热点问题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促进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粮食安全、贸易政策、外资进入以及市场调控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也派专家出席会议,粮农组织专家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布的2010-2019世界农业展望报告的主要结论。

与会专家分析,未来5-10年内,我国农业领域将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和变化趋势。首先,粮食安全压力将加大。根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预测,虽然未来5年我国大米、小麦供需将保持稳定,但猪肉、禽肉和奶制品需求将大幅增加,这会导致我国玉米需求显著提高。其次,石油价格变化和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将加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能源价格的上涨将推高未来10年全球农业生产成本。与1997-2006年平均水平相比,未来10年小麦和粗粮实际价格预计将高15%-40%;植物油实际价格将高40%以上。再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传导作用将加快,跨国公司对国内食品市场的影响将加大,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将增多。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和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增加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贸易调控等手段在内的市场调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稳定,但也面临一些考验:一是价格干预的边际效应在下降,有时很难实现政策目标;二是在WTO贸易规则约束下,国内政策支持空间将明显缩小。

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专家建议,一是要明确调控的主要目标,着力解决供需方面的主要矛盾,并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尽量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干预,让价格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直接收入补贴政策,并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努力探索开放贸易环境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还呼吁,在国际市场波动时,各国应进一步增强政策行动的协调性,避免推波助澜。

第五篇:新形势下该如何应对祖国统一面临的新挑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

海基会.海协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共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促

进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团结与联合,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台湾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赞成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科技交流不断扩大,以及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同种同文,这些都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造成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台海和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隐患仍然存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国统促会的光荣使命。中国统促会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台独”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强与海外中国统促会和华侨华人的联系,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积极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联合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纽带,发展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桥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积极力量,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未能实现祖国统一,如何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结合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然而台湾当局的一些政党尤其是主张‚台独‛的党派顽固坚持分裂祖国的道路,另一方面,采取‚务实外交‛拓展所谓生存空间。2008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后,虽然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但实现和平统一仍然任重道远。所以,在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成为当前统一战线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下载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建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探讨(精选)

    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探讨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组织结构中,国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党建工作与国企的可......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范文模版]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而发展党员工作更是夯实这一基础的最重要的根基。2013年1......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方法(5篇)

    浅谈新形势下党员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方法盐城市秦南小学赵连文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教师......

    浅谈新媒体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合集

    浅谈新媒体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企业党建是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所......

    浅析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机关党建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重要文件,为新形势下党......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论文[大全五篇]

    一、信息化背景下广播电视监测工作面临的挑战1.1电视台数量增加,增加监测难度在信息化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伴随着“三网”的不断融合,我国当代社会电视台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多,使得......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从机遇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浅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摘要: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大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不断增加,全面认识并构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标准,将具备党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