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合鲜切花开发前景和栽培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百合花种类繁多,花朵大,颜色鲜艳,深受大家喜爱。近年来,随着花卉市场的不断扩大,百合花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国民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百合鲜切花的开发前景和栽培优质高产百合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百合鲜切花;花卉栽培技术;优质高产
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甜蜜爱情等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义,而且因其花朵大,颜色鲜艳,花姿妖娆,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花种之一。特别适合用作切花、盆花和园林布景,深受人们的喜爱。百合花种类繁多,大约有9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高海拔山区。我国是拥有百合种类最多的国家,据调查约有46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36个变种为中国特有种,是百合花的发布地。
1开发前景
1.1生活所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对花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随着产能过剩,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花卉业可以重点开发。当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百合切花的生产已成为重要的发展项目,不仅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效益大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3发展花卉,增加对外贸易百合切花属于高档切花的一种,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其它切花品种。近年来,中国花卉产业迅速发展,特别在我国云南省,每年以20%的增长幅度快速发展,是目前国内百合切花质量较高的产区之一。生产的切花除了供应国内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外,还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
2发展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中国百合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我国的百合切花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均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荷兰、日本等),而且百合种球主要依赖进口,伴随着我国鲜切花产业的不断发展,切花百合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许多科研、生产单位为发展我国的百合种球产业,进行了大量百合种球繁殖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2.1选择高品质的百合品种百合鲜切花的品种选择应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亚洲百合属于无香型低档次百合,价格低廉;而东方百合则属于花大、鲜艳、芳香扑鼻的高档次百合花,价格也较高。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考虑以东方百合为主,适当种植亚洲百合和庸香百合的品种。
2.2对种植时间把握好百合切花的种植对时间没有太多要求,只要条件适宜,全年均可种植,但为了利益最大化,把握好种植时间,使百合花的最佳销售时间与元旦、春节、情人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大节日相一致,节日期间销售价格和销售量都明显高于平日,因此要把握好时间播种,确保节日期间有足够的花供应。同时,进口种球和优质自繁种球应避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此时为宿根百合的产花高峰,销量大,但价格比较低。
2.3种球的预处理购买回来的种球应先经过预处理再进行种植,保证种球的品质。冬天种植百合,球根一般都是新近收获而未经冷冻的球根,要尽快将鳞茎种人湿润的土壤中,不要拖时间太长;对于冷冻的种球,应将打开外面包装的塑料袋,置于10~15℃的温度中缓慢解冻,而且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高温带来品质的下降。反复冷冻可能引起种球发生冻害,贮放温度太高或贮放时间太长也会引起发芽[1]。
2.4控制百合种植密度对于百合花的产量和质量,种植密度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要严格控制百合花种球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由百合的品种、种球大小、季节等因素决定,种植时要综合考虑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对种球大小差不多的,植株高大的品种种植要适当稀一些,植株矮小的可以适当密集些。对种球大小不同的,同一季节,球根大的应种植稀一些,球根小的应种植密一些,在光照充足温度高的月份种植密度要高,在缺少阳光的时节或在光照条件差的情况下(例如冬天),为了保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种植密度可以适当降低。
2.5控制湿度种植百合花前要严格控制土壤湿度,以握紧成团、落地松散为最佳。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种植前,应该先浇一次水,要一次浇透,降低土壤温度,防止高温土壤损害种球。种植后,要再浇一次水,水不必太多,使土壤和种球充分接触就可以了,为根的发育打好基础。以后浇水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即握紧成团、落地松散,不出水为宜。浇水的最好的时间是晴天的上午,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左右,避免波动太大,减少叶烧发生。开花期间减少浇水,可以少量多次,防止百合鳞茎腐烂、落蕾。2.6改善种植方法在种植百合前要进行土壤消毒,种植方法采用开沟点种法。春夏季种植时,种植深度距地表8~lOcm,冬季6~8cm,如果种球种植过深,百合出土时消耗养分不说,还会影响根系生长,使鳞茎发育不佳,花芽较少;种球种植浅,球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根系生长发育不好,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进而影响切花生长,花茎不够粗壮,开花时容易歪倒。
3小结
通过本文,大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发展百合鲜切花的条件充足,机会不容错过,各方应该抓住机会,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百合鲜切花,利国利民。
第二篇:数控技术论文数控编程论文:数控后置开发技术研究
学术发表和写作资源平台:www.xiexiebang.com
QQ:275252867 数控技术论文数控编程论文范文:数控后置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基于多年从事数控编程后置处理软件技术研究基础和通用后置软件应用开发经验,结合数控后置处理技术应用需求和具体的后置软件和逆向转换软件的开发实践,阐述了基于常规CAM软件的数控编程代码处理技术和后置处理软件开发技巧。
关键词:后置处理 逆向转换 数控代码
一、前言
随着国内制造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控机床在制造部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这就促进了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数控编程技术的一种重要技术领域,数控编程后置处理技术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和CAM软件一起决定着整体数控编程自动化水平和先进数控机床的使用效率。
我公司自九十年代以来,在装备制造数字化建设方面快速发展,数控设备的规模和普及率有明显的提高。先后引进了Fidia、forest-liné、zimmerman、pama、jobs、Mikron、DMG、SIP、M-torres等国际知名机床厂家的数控设备,既有简单的三座标数控铣床,又有复杂的五座标摆头类龙门铣床、五座标转台类龙门铣床、五座标车铣中心、五座标镗铣中心等加工设备。使我公司的数控加工能力形成了规模,具有综合的飞机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作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数控编程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体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而数控编程后置软件开发技术又是数控编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熟的数控后置处理技术支撑,数控编程很难达到自动化、高效率和高可靠性。
1、常规数控机床控制代码处理技术
简单来讲,数控后置处理技术一般是与特性的CAM系统和数控系统直接相关的,它包括正向的后置处理技术和逆向的转换技术。
在数控编程过程中,一般要产生两类文件,刀位文件和代码文件。一般用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时生成的结果文件是一种通用APT命令的刀位文件。这类文件无法直接驱动数控机床运行,必须经过集成在后处理软件中的某种机床特性参数解释才能生专用的数控代码文件。因此,所谓数控后置处理软件就是用于将刀位文件处理成针对数控机床的数控代码文件的处理工具;而数控逆向转换软件则用于将已经存在的某一类型的数控代码文件转换成特定CAM系统支持的刀位文件或直接转换成其它控制系统支持的数控代码文件,用于进一步的仿真验证或者是数据的重利用或将数控代码文件在不同控制系统间移植。
在进行后置处理相关的开发时,需要详细了解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类型、运动机构形式、特殊代码需求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实施开发工作,一般包括软件框架开发、语法定义、算法分析、特定功能处理、文件读写处理(包括刀位信息的采集、解析、预读、初始角度预判等)等,控制系统和运动机构越复杂,其后置软件的开发难度就越大。对于逆向后置开发同样遵循以上步骤,具有同等的技术难度。
开发人员需要考虑的控制系统问题主要有数控系统命令集(包括各种辅助控制指令和插补指令、固定循环等)、数控机床运动机构、指令优先级定义、指令的模态性以及指令集之间的排斥性以及特殊变换处理(如旋转轴插补优先、局部加工坐标系选定等)。
二、后置处理软件开发设计
对于常规企业用户可直接借用通用后置生成工具进行特定数控机床系统的后置处理软件的定制工作。我们不深入探讨通用后置生成器的应用和开发技术,而是主要论述一般性的专用的后置以及逆向后处理开发技术。
1、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论文发表联系方式 qq:278121888 学术发表和写作资源平台:www.xiexiebang.com
QQ:275252867
我们采用C++ BUILDER 6.0作为开发工具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开发工作。
系统规划为数控加工程序后置处理模块、数控加工程序逆向处理模块、数控加工程序仿真模块(借用相应的CAM系统功能)以及软件授权管理模块等功能模块组成,基本搭建出了针对数控编程代码处理的软件平台。
2、数控编程后置处理模块功能开发
对于后置处理模块,一般涉及如下的信息输入:将要处理的刀位文件、针对的数控机床类型、产生的特定数控代码文件。
(1)界面功能规划
在本软件开发中主要应用了c++builder6.0中的TOpenDialog、TEdit、TLabel、TBitBtn、TMainMenu、TComboBox等类型控件。同过TComboBox实现下拉列表框调用不同的数控机床类型实现不同的处理结果,对于刀位文件可以依据类型实现是catia类型还是ug类型刀位文件,当然有必要还可以扩充到其他类型。
每种数控系统或机床根据编程特性提供多种选择模式,对于某车铣复合机床,可以进行普通非5轴联动、5轴向量编程、5轴BC角编程模式3种方法,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选择性。其它的后置也相应的提供了不同的选项功能,如角度超限检查、对于转台类机床是否全角度行程处理,是否采用B样条编程等。
在后处理过程中还有可以进行统计功能(加工最大行程、最大角度、加工时间统计等)、加工程序报表(与EXCEL集成)等。
(2)、具体的数据流处理
针对每一种特定数控机床的处理可用以下数据流程图表达。
数控后置处理数据流程图
(3)处理算法分析
在此次开发中,重点是针对五轴数控机床的运动机构算法分析。
两个回转轴均为工作台,第四轴转动影响第5轴的方位;
一个转轴为工作台,另一个为主轴头,两者互为独立;
两个回转轴均为主轴头,第4轴转动会影响第5轴的方位。
2D线切割及4轴线切割
对于多轴数控机床代码文件,最重要的就是多轴角度的处理算法定
义和特殊方向、多解的选择和判断等。
对于角度计算,APT文件中任意一个坐标点和矢量方向都能求解出几组值,怎样确定当前最适合的一组角度值是最重要的,一般采用角度变化最小原则。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如机床运动角度达到限程,需要调整)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判断和智能化调整。具体算法略。
对于刀位点计算,5轴机床控制系统过去转头类是转心数据,转台类是机床坐标系数据,现在由于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增强,基本采用加工坐标系数据,简化了后处理;车铣复合类数控机床根据加工需要,需进行局部坐标系转换、轴向坐标数据优先等特殊处理;对于4轴线切割机床,还要综合考虑机床的基面高度、线架高度等特性才能处理出符合机床结构和控制特性的代码。
3、数控代码逆向转换模块功能开发
数控代码逆向转换,是将存在的数控代码文件通过特定的机床逆向后置算法转换为通用的CAM软件刀位接口文件。其应用需求是现有的数控代码数据获取/转换移植以及现有CATIA v5软件实现的G代码刀位输入转换准确性差,且无法实现多轴加工等特性。
由于具体的语法对应结构关系与以上后置处理相似,这里不详述。
4、软件授权信息管理模块功能开发
论文发表联系方式 qq:278121888 学术发表和写作资源平台:www.xiexiebang.com
QQ:275252867
同样我们在项目开发中考虑了版权保护的问题,主要的实施途径
是对网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产生密钥,然后在软件运行时进行密钥匹配。
三、后置开发工作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于企业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各种数字化制造设备,如我们常说的数控铣床、车床、镗床等等。后置软件工具是这些数字化设备与上游的CAD/CAM软件系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一个强大、高效、稳定的后置处理平台,就无法高效发挥数字化设备的优势。因此,关注后置处理技术的发展,跟踪、掌握最新的数控后置技术并应用与实践,打通企业设计制造数据流的关键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理论与编程技术刘雄伟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数控机床与数控编程技术陈志雄电子工业出版社
(3)数控加工技术明兴祖 熊熙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论文发表联系方式 qq:278121888
第三篇:蓝莓的栽培培养和繁殖论文
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橘,属于杜鹃花科越桔属(Vaccinium),原产北美,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果树,分为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果实深蓝色,甜酸适度,富含氨基酸,抗氧化能力列所有果品之首,堪称“世界水果之王”,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1].目前,国际市场上蓝莓果实售价昂贵,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3].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蓝莓产业化栽培.辽宁丹东地区起步较晚,于1997年开始引种试栽,当时引进蓝莓品种约有50多个,主要来源美国、加拿大,现已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有5个.由于确定主栽品种之初数量有限,我们用组织培养技术加快繁殖,为主栽品种的推广提供一条有效、快捷的途径.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选取4年生蓝莓半木质化嫩茎、已木质化的老茎和冬季休眠枝水培芽作为试材,于2007年分3次采自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苗圃基地,组培试验于2007年在本所组培中心实验室进行.1.2试验方法
1.2.1试验程序外植体处理→接种→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移栽.1.2.2外植体处理切取3cm带顶芽或腋芽的幼嫩茎段去叶片留叶柄→流水冲洗60min→75%酒精浸泡30s→0.1%升汞溶液消毒3~7min→无菌水冲洗4~5次→用滤纸吸去水分→将茎段切成1~2个腋芽的小段.1.2.3培养基制作以MS为基本培养基,按激素6—BA、NAA、ZT含量的不同,诱导增殖培养基设4系列处理(培养基1~4号),生根培养基设2系列处理(培养基5~6号),培养基配方见表1.表1中培养基蔗糖含量:分化和继代培养基为30g/L,生根培养基为25g/L.琼脂8.5g/L,pH值5.6~5.8,在115MPa气压下灭菌20min.1.2.4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2~25℃,每天光照16h,光强2000lx.2结果与分析
2.1外植体诱导培养接种在初代培养基上的外植体在接种4天后陆续出现污染,接种15天后污染基本结束;茎段基部膨大,叶腋处萌发出侧芽,生长状态随培养基不同而不同.休眠枝的采集应在当年12月底至次年休眠芽萌动前为宜;水培时应将水温控制在20℃左右,每隔2~3天换水,并对枝条下部进行清洗修剪.芽长到2~3cm时就可以接种.对于工厂化育苗来说,年繁殖数达到百万株或者更多,就要求在各个季节和时间相互补充,才能不断满足生产,在用室外嫩茎和老茎做外植体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率.2.2外植体增殖培养在培养基的选择上,我们曾试过MS、LS、N6、WPM等7种培养基,结果发现还是1/3MS培养效果最好,为此,我们选定1/3MS为试验的基本培养基.激素选择上,我们最初使用6—苄基腺嘌呤(6—BA)和糠基腺嘌呤(激动素KT),但是所示的几个常用浓度对蓝莓试管苗的增殖几乎无效,接种的外植体,有的长时间不生长,有的只长出愈伤组织,有的长出小叶逐渐色坏死.后来我们选用了价格很昂贵的玉米素6—(4羟基—3—甲基—2—反式—丁烯基氨基)嘌呤,试验使用浓度0.5~3.0mg/L.结果表明,玉米素浓度超过2.0mg/L,接种的外植体茎段萌芽迅速,但长势不正常,显示所用浓度偏高.因此玉米素浓度在1.0~2.0mg/L范围内都比较适合.外植体培养20d左右,在A3、A4系列培养基中均有腋芽萌动并逐渐伸长生长,待组培苗长到4~5cm时,采用微枝扦插和丛芽增殖相结合的增殖方式,将长芽分切成带1~2个芽的茎段,基部丛芽剥成几块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使其继续分化出芽.50d左右腋芽基部又能形成丛生芽.组培苗在A3系列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增殖分化的苗数量多且健壮,繁殖系数在8倍左右.综上所述,用A3系列培养基中1/3MS+BA1.5mg/L+NAA0.2mg/L+ZT1.5mg/L进行增殖培养较为理想,一般在2个周期(40~50d)增值系数即能达到8倍以上.2.3生根培养在无菌状态下,选择健壮的小苗切割成高2cm左右的茎段,转入不同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在1/4MS中的小苗生根率均明显优于全量MS培养基,所用激素以IBA0.5mg/L效果最好,生根率达100%且每株可生5~10条根;所需天数最少,根条数最多,并且根系生长情况最好,所以1/4MS+IBA0.5mg/L培养基为最适生根培养基.同时,在温室炼苗时,我们进行了瓶外生根试验,从常用生根药剂种选择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用不同浓度浸根,处理后20天结果表明,NAA对蓝莓没有明显催根作用,而IBA5~10mg/L催根效果都很好,生根率高、发根多、根系长,20mg/L则基部膨大,发根短,表明浓度偏高.瓶外生根更适合于工厂化生产,可以简化程序和操作方法,显着提高工作效率,省去培养基和相应设备,降低成本,便于大量生产.在移栽作业中,我们还发现,可以将蓝莓组培苗切段,2芽一段扦插于腐苔藓中,控制好温度与湿度,生根与成活率很好,极大的增加了繁殖系数.2.4组培苗移栽当苗根长到1~1.5cm时,打开瓶盖,取出小苗,洗净培养基,(幼枝上沾有培养基,常会引起幼枝发生腐烂,应注意避免).用多菌灵500~800倍液浸泡30min左右,然后栽入0.1%高锰酸钾消毒过的苗床上.苗床基质分5个处理,分别为沙∶草炭土=1∶
1、沙∶蛭石=1∶
1、纯沙、纯蛭石、腐苔藓.试验结果表明,以腐苔藓为基质最好,成活率最高80%以上.草炭土和沙半量配置也不错,成活率50%以上.苔藓用5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捞出后稍沥干水分,铺到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压平压实,苔藓厚度5~7cm.苗木移栽后,每天浇水一次,每周喷一次甲基托布津和营养液,每半月浇灌一次0.5%的FeSO4溶液,盖塑料拱棚,保温保湿,冬季温室内维持15~25℃,夏秋在露地搭荫棚遮挡直射阳光,棚温不超过28℃,7天后逐渐增加通风量,并逐渐减少浇水,1个月后移栽到营养钵或者直接移栽大田[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移栽前在畦内撒少量草炭土,移栽后于生长季浇灌FeSO4溶液2~3次.移栽后当年生长量可达20~30cm,翌春可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3结论
3.1茎段、茎尖培养在A3系列培养基中的1/3MS+BA1.5mg/L+NAA0.2mg/L+ZT1.5mg/L上诱导增殖培养40~50d,繁殖系数8倍以上;
3.2生根培养以A5系列培养基中的1/4MS+IBA0.5mg/L最好,生根率达100%且每株可生5~10条根;
3.3移栽基质以腐苔藓为最好,成活率达80%以上.4讨论蓝莓育苗可采用根蘖繁殖、根条繁殖、扦插繁殖[2—3],但所需的繁殖材料增多,繁殖系数比较低,而组织培养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繁殖速度,短时间内能迅速增加苗木数量,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因而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引种初期一般采用组培技术进行蓝莓的生产.对组织培养的蓝莓苗应用于生产,人们通常会怀疑:品种优良性状是否有变化,结果是否延迟,产量是否降低,据观察,由外植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出苗,容易发生染色体变异,而由定芽发育成的幼枝变异少,是可以保持品种原有特性,用于生产性栽培的.因此,我们在繁育过程中通过激素调整试验,避免通过愈伤组织成苗.蓝莓组培苗移栽后当年生长量可达20~30cm,翌春可有部分植株开花结果,品种不同有差异.盛果期在5年左右,其寿命为50年.丹东地区现有人工栽培蓝莓面积10~15hm2,主栽品种有蓝丰(高丛)、北陆(半高丛)、北蓝(半高丛)、北村(半高丛)、美登(矮丛).其中前4个品种属鲜果销售优良品种,美登适合做加工型品种.露地栽培的蓝莓采果期在7月15日至8月15日,采收期可达1个月.温室栽培的蓝莓在5月20日结果.
第四篇:[行政组织变革动力和前景]论文
论我国当前行政组织变革的动阻力与前景
作者姓名:(最好用宋体四号字)
单位:宋小四号
【内容摘要】:
关键词:(至少三个)
(上面都是顶格写)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机构和人员大幅减少。
200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外,2004年各级政府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也对规范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就国务院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特设机构)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时候为100个,1988年改革后为86个,目前已减少为66个;二是机构设置趋于合理。现有的政府部门大多都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置的,计划经济时期按照产品行业设置的工业部门大多被撤消或者合并;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已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为政府主要职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取得进展。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50.1%,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各地开始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经验。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就是推动决策者和行政领导进行组织变革的力量(注: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它是一个综合范畴,即推动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或动因是非常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环境的动因
公共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环境的改变无疑是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的根本动因。无论是一般社会环境、具体工作环境,还是团体社会环境(注:参见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4页。)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行政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着行政组织的变革。特别是现代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环境的这种变化对行政组织产生了持续的冲击和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要求各国政府迅速改变金融政策,苏东剧变使各国及时调整对外关系,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等等。
(二)职能的动因
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存在的依据,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因此,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比如,我国政府过去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了广泛的、直接的强制性管理,各国营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微观管理权都统于政府,造成以政代企、政企不分,这种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机关中必然要设置大量的按经济行业和产业划分的经济管理部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三)目标和价值观的动因
行政组织的目标反映行政组织的价值观和对客观环境的判断,是行政组织战略的凝聚点,而行政组织战略则是行政组织的内外因素如环境和机会,内部的能力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兴趣、愿望以及社会责任等的一种函数。因此,行政组织目标的重新制定或修正,都将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美国战略思想家柯林斯说:“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即使利益丝毫未变,组织像目标一样,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注:柯林斯:《大战略》,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7页。)行政组织价值观的变化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行政组织价值(观)是行政组织的灵魂要件以及公共行政活动的动力源泉和理性后盾,而目标的制定或修正本身是组织价值观念体系平衡的结果,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必然将引起目标的变化,并通过组织目标的变化对组织变革发生强烈的推动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价值观念在许多条件下构成组织变革的原动力,它往往对行政组织变革提供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
(四)人事的动因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上变动。这里所说的人事变动及影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高级行政领导人的变动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不同的领导人总要采用不同的施政策略或领导对策,因此他总要对组织结构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比如在西方国家,随着政府首脑的更换,经常发生政府机构的增减裁并。我国也有类似情况,各级政府行政首长更换后也常调整机构。二是人员素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以高质量的行政人员为基础的行政组织将是一个精干、高效的组织,以低素质的行政人员为基础的行政组织必然是一个臃肿低效的行政组织。
(五)专家的动因(注: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专家不一定是行政组织的固定成员,也不一定拥有正式的行政职务,但他们的丰富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行政组织的弊端以及组织变革的意义、步骤和前景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组织变革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是推动行政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特别是日趋发达的网络社会中的电子政府更强调以知识和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更强调发挥行政组织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组织变革中的智囊作用。
(六)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因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政府组织广泛普及与应用,网络政府和电子政府的出现,促使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1)组织结构形态趋于扁平网络化,即行政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并且更加具有有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2)行政组织规模趋于小型化;(3)行政组织权力结构走向分权
化;(4)行政组织信息结构走向网络化、交互化;(5)行政组织管理方式趋于民主化;(6)行政组织办公趋于虚拟化;(7)政府组织内部技术和专家系统的功能更为凸显,甚至连行政组织本身都被看作是“学习型组织”(注:参见吴爱明、祁光华《政府上网与公务员上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版,第63-70页。)。
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阻力是动力的对立面,有动力就有阻力。行政组织变革也必然遇到阻力,这是因为行政组织变革只能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它不可能做到使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从各国实际情况看,行政组织变革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或抵抗力。“任何变革社会生活组织、人际关系、决策体系的行动,都不会不走弯路和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注:米歇尔·克罗齐埃:《论法国变革之路——法令改变不了社会》,第50页。)。不弄清这种阻力的来源、性质和力度的改革是一种盲目的改革,因此,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必要理清这些阻力。尽管现实中许多阻力一时或事先难以认明,但至少在思想上应有所警惕。一般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有:
(一)误解方面的阻力
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作出反应。人们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注:汪永成:《中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及其消解》,《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加上行政组织变革前的信息沟通不够,更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不满和误解,形成一些阻力。事先消除误解之源将有助于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利益方面的阻力
从实质上说,行政组织的变革意味着政府内权力、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比如:(1)在因机构变动而引起的权力再分配活动中,丧失权力的人将产生不满,并可能形成阻力;(2)组织机构的变动可能会触动一些原有的宗派团体等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从而引起这些团体的不满,并形成阻力。来自于利益方面的阻力是最顽强的和最富有破坏力的,对此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一般来说,当行政组织变革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低于预期成本时,人们就会对变革持反对态度。
(三)成本方面的阻力
行政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这里所说的成本投资主要指:(1)所需用的改革时间;(2)改革中所造成的各种损失;(3)所需用的财政经费。美国利特尔咨询公司提出一个公式:C=(abd)>X。式中C指变革,a指对现状的不满程度,b指对变革后可能到达情况的概率,d指现实的起步措施,X指对变革所花的成本(注:参见孙彤、李悦《现代组织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此公式说明,是否进行组织变革还取决于需要变革的各种因素的乘积,要大于变革所花的成本,否则进行变革就得不偿失。
(四)组织惰性方面的阻力
对社会而言,行政组织在功能上是不可取代的,它们几乎没有竞争者和对手,没有能够代替它们的私人对应物。它们几乎垄断了本领域的经验、知识和才能。行政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五)变革不确定性方面的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变革的意义在“新”,即通过变革给组织带来某一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结构、新环境、新任务、新行为、新格局、新利益、新结果。但新的东西总是人们所不了解和不熟悉的,而对不了解和不熟悉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隐晦的不安全感,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这种不安全感
一般与守旧或稳妥的意识相联系,表现为由于担心变革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前途未卜,比如失控、矛盾、冲突、后遗症,因而对改革不轻易认可(注: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277页。)。加上行政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造成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六)习惯性方面的阻力
行政人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行政工作,就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形成某种对这种环境和工作的认同和情感,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作法,即习惯性。这种习惯性建立在时间延续和动作反复的基础之上,逐步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层,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甚至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除非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否则他们通常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行政组织变更本身通常意味着某种习惯性的否定。因此,“不管一项建议有多少优点,叫人忘掉花在现在的系统中的血、汗和泪是困难的”(注:参见F·E·卡斯特和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78页。)。甚至有时人们在理智上明明知道变革将带来比现在更多的收益,但在情感上宁愿维持现在的办法。当变革试图改变他们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容易失去公正地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当前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行政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范围内,对 行政机构的法律地位、行政权力、管理职能、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人 员编制和行为规范的调整和变革。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改革,但与预定的目 标均有很大的差距。对此,理论界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 果。这些成果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笔者认为,在所有的这些讨论 中忽视了行政改革过程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即行政改革权问题。行政改革涉及到行政机关与党和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的内部设置、行政机关 的运行等一系列问题。不同问题的位阶不同,因此,改革权的归属也就不同。这样,才 能确保行政改革的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合理确定行政改革权的归属是行政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处 理好党政关系,使党对行政改革的领导依法、合理的进行;必须处理好立法机关与行政 机关的关系,立法机关要制定法律来规范、确定行政机关的行政改革权,行政自由裁量 权也应以法律加以规范;必须处理好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明确各 自的行政改革权限和共享权限。具体来说:
(一)要解决以党代政、党支配行政改革权的问题
党政关系应当是一种宪法和法律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律范围内的问题应当由国家和政府管,由党管不合适,党干 预太多,不利于在全国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绝不能以党代 政,也绝不能以党代法。这也是新闻界讲的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 要遵循法治的方针。”具体到行政改革权来讲,一方面由于各级党组织不具备行政主体 资格,因此不应在行政改革中包办宪法和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的事务。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机关不是党的执行机关,因此,党不应强行干预行政改革中的一些具体事项。正确处理党政在行政改革权上的关系的方法应该是:一方面,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重 要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对行政改革的领导是通过其方针、政策来实现 的;另一方面,党对行政改革的领导主要应依靠法律来进行,因为法律比政策更规范、更成熟、更具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国家权力直接联系。
(二)行政改革权的划分应该坚持立法机关依法确定的原则,适当兼顾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多的是行政机关在设定组
织、编制、结构、聘任公 务人员、配置行政权力等方面的无序状态”。历次改革中,行政部门往往未经法律授权 以规章、命令、决定等形式自行设置机构和配置权力,造成改革的混乱。这显然是由于 行政改革权没有依法设置造成的。改变这种局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法治原则来建立秩序、减少混乱。法治原则所内蕴的人民主权即民主主义理念“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的组织或 活动必须建立在人民授权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丧失合法存在的理由”。在我国,人民 授权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或法律来进行的。因此,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改革权必 须主要由宪法和法律明确授予,并在其保障下实施,而不能以改革的革命性和行政的高效性为借口抹杀法律的权威性。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方面,经济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清理减少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行政管理的某种惯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门和行业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变相的行政审批仍大量存在,应当退出的领域还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深刻变化,造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多发之时,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职能转变不到位,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此,切实转变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2、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1988年以后的几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机构设置上看,各级政府设置部门往往延续了“上下对口”的习惯做法,职能部门在服从本级政府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造成各级政府部门重复设置、机构臃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就很典型,县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达标”任务,不得不设立机构和增加人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又设置了许多临时机构,安排了一些临时人员,造成机构与人员超编。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乡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维持运转的费用和人员工资也随之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财政负债率的不断提高。从层级关系来看,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组织设置的横向划分方面着手,从规模上控制政府机构的膨胀与人员的增加,但在纵向分层的问题上甚少涉及。按照宪法第30条的规定,除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层级一般为省、县、乡三级。但随着行政公署(地区)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现了市辖县、市辖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层级实际上成为四级。层级过多容易导致机构臃肿,信息不畅,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
从机构职责看,由于政府内部职能划分不清,有关职责权限划分的规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门起草立法的影响,导致对有些行政事务多头管理、重复交叉执法,权力与利益挂钩,甚至不同部门权力交叉或者重叠,发生矛盾后难以协调;或者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权力与责任脱钩。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责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
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机构改革减而复增,陷入“精简——膨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从世界各国解决机构编制膨胀的主要手段来看,一个是财政手段,另一个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财政手段最终也是要通过法律才能起到硬约束作用。除宪法的概括性规定外,目前我国既没有上升为法律的统一行政组织和编制法,也缺乏各个部门的行政组织和编制法,更没有推进改革的相关法律。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对组织机构、职能、编制、权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保障机制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企分开不断推进,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应该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工作的连接点和交汇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然触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往历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果,关键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各项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采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证了政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矛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
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强调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按行业设立了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部就曾设过七个,导致了多个中直企业或部属企业的产生,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对有关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不仅要调整好行政机关内部职能,还需统筹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同时更要重视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和切
实转变的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科学化、法治化。由于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进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对象,角色冲突也在一定意义上阻碍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改革涉及到权力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
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较强,因而需要科学论证,提高法治化程度。
对我国当前行政组织变革前景进行展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终为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制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公开、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就能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类社会冲突和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产业和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各国政府提供制度、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行政能力的竞争。哪个国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安排、更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哪个国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政府履行保障国家安全和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等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轻政府财政压力,适应行政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 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论文必须有文献)最好也在后边注上
第五篇: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和前景(xiexiebang推荐)
国际水能资源情况
根据2003年国际水力发电协会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水电发电理论蕴藏量约为4×107GWh、技术可开发约为1.5×107GWh、经济可开发量约为0.88×107GWh。我国大陆部分水电的理论蕴藏装机容量为594.4GW,按8760运行小时计,年发电量2.718×106GWh,其中技术可开发容量为541.6GW,年发电量为2.474×106GWh,“经济可开发量”容量为448GW,发电量为1.753×106GWh,列世界各国之冠。我国水能开发现状
一个世纪,特别是建国以来,经过几代水电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中国的水电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水电建设更是迅猛发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主要修复丰满大坝和电站,续建龙溪河、古田等小型工程,着手开发一些中小型水电站(如官厅、淮河、黄坛口、流溪河等电站)。在50年代后期条件逐步成熟后,对一些河流进行了梯级开发,如狮子滩、盐锅峡、拓溪、新丰江、新安江、西津和猫跳河、以礼河等工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开工的有龚嘴、映秀湾、乌江渡、碧口、凤滩、龙羊峡、白山、大化等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座装机容量超过1000MW的刘家峡水电站投产。20世纪80年代容量2715MW的葛洲坝水电站建成,之后一系列大水电站相继建设,1994年开工建设的三峡电站现今容量已达14.1GW;到2000年底,全国规模超过1000MW已建和在建的大水电站(不包括蓄能电站)已有18座。
除了常规水电站以外,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绩。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于水力资源较少地区,以适应电力系统调峰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功建设了类型各异、技术复杂的众多大型、特大型水电站,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为标志,中国水电设计和施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高坝建设技术、泄洪消能技术、大型地下洞群建设技术、巨型金属结构制作和安装技术、高边坡及地基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水电技术创新的中心。以我国大型机电制造企业中标三峡右岸机组为标志,我国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制造水平从只能设计制造50MW级水电机组,到一跃而能制造700MW特大型水电机组,设备的国产化率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水电装备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成熟的水电开发技术、管理模式和装备制造技术,为加快水能资源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开发基础。我国水能发展前景
我国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3/4以上,但目前开发率仅为8%。尤其是云南省,全省水电可开发装机总容量约90GW,占全国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的23.8%,居全国第二位。省内水资源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红河和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是我国西部最具水电开发潜力的主要省份。但是云南省的工业基础相对落后,水电资源主要位于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发难度较大。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电东输工程必将激活西部丰富的水力资源,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发挥云南等省的地区优势,将其建设成我国的水电能源基地,实现西电东输,既可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又能优化全国的能源结构。目前,川西南总装机容量比三峡电站还大的溪洛渡、向家坝两个巨型水电站正式经国务院批准立项,这将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溪洛波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的交界处,设计装机容量12.6GW,年平均发电量57120GWh;向家坝电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县与云南省水富县交界处,装机6GW,年平均发电70GWh。这两座电站的建设具有调节能力强、淹没耕地少、移民少等其他大型水电站少有的优点。这两个巨型水电站的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发长江上游的水电资源,长江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必将大大改善我国的电力结构,奠定西电东输的大格局,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能源平衡与优化配置。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装机容量约为150GW,可开发容量约为70GW,相应年发电量约为2×105~2.5×105GWh。小水电除了具有大水电的不污染大气、使用可再生能源而无能源枯竭之虑、成本低廉等优点外因其资源分散,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小,技术成熟,投资少,易于修建,因而适宜于农村和山区,特别是发展中的农村和山区。因此水电开发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