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车辆外观检测检视作业指导书
车辆外观检测检视 作业指导书1.1 车辆外观检测(检视)目的: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随着行驶里程增加,各零部件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腐蚀、疲劳、变形、老化等现象;其结果不但使汽车动力性下降、可靠性降低、经济性变差、排放污染加大,而且影响了车容市容,甚至影响了行车安全。因此,对车辆外观进行检测的目的是:控制车辆外观技术状况、性能符合有关标准,确保汽车综合性能良好,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和保证行车安全。1.2 检测(检视)判定标准规范:
1.2.1.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1.2.2.GB18565《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 1.2.3.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1.2.4.GB/2186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1.2.5.JT / T19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3 1.3 外观检测(检视)方法
1.3.1 车辆唯一性识别:
核对车身及牌照颜色、车辆类型、厂牌车型、牌照号、发动机号、车架号或车辆识别号等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与行车证记载是否相符。经核对,车辆唯一性标识系统相符后,方可进行该车其它项目检测;唯一性标识系统不符,则终止该车检测。
1.3.2 直观定性检视:
检查车辆各部件损伤、渗漏、松旷、卡滞、脱落、失效、漏装、脏污、润滑等情况,作定性判断。
A.车架车身驾驶室表面:一二级车无锈迹、脱掉漆;三级车无明显锈蚀或变形。
B.车门车窗玻璃:一级车应完好无损;二三级车不得缺损。
1.3.3 仪具定量检测 ——先目测、手感,必要时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检测:
(1)用钢卷尺测量:整车外形长度尺寸和前后轮距应符合原厂规定,左右侧轴距差应≤轴距的 1.5/1000(一级车应≤轴距的 1.2/1000)。并判断能否适应检测线。
(2)用钢直尺、高度尺检测:车体周正度;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在离地高 1.5m 内测量)高度差应≤40mm(一级车应≤20 mm)。
(3)用钢直(卷)尺测量:制动及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应符合原厂规定。
(4)用钢直尺、深度尺检测轮胎磨损:胎冠花纹深度,微型车应≥3.2mm,其它车转向轮应≥3.5mm、其余轮胎应≥2.5mm(三级车——轿车和挂车应≥1.6mm,其它车转向轮应≥3.2mm、其余轮胎应≥1.6mm);胎面和胎壁不得有长度超过 25mm、深度足以暴露胎帘的破裂和割伤。检视:轮胎不得有因局部磨损而暴露胎帘,同轴左右轮胎规格型号花纹应相同、磨损程度应大体一致,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规定,转向轮不得使用翻新胎。
(5)用轮胎气压表测量各轮胎气压,应符合原厂规定。顶起车桥用百分表测量车轮的横摆和径跳:小型汽车应<5mm,其它车应<8mm。
(6)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手段,检测其它有关项目
和参数。
1.4 . 外观检测完毕,检测员必须在“外检单”上签注检测结论和姓名。
1.5 . 外观检测(人工检视)主要项目如下((加“ ﹡”项为否决项)):
第二篇:车辆外观检查操作规程
车辆外观检查操作规程
1. 三工位显示屏显示 “外观检测”,引车员将车开到外检地沟上
方,熄火,等待检测。
2. 检测员按照车辆外检项目对车辆进行外观检查。将不合格的项
目代码打在计算机不合格代码栏中,按回车键发送数据。
3. 汽车底盘检查结束后,根据显示屏提示进行下一项检测。注意事项:
1.2.凡漏油、漏水车辆不可上线检测。转向轮装有翻新轮胎及同一轴上轮胎型号、花纹不一致不予
上线检测。
3.4.车辆必须空载。遇到不熟悉的车辆进行检测,应查阅资料,了解性能,熟悉
操作后方可上线检测。
第三篇:车辆管理作业指导书
车辆管理作业指导书
1.0
目的
保障停车场内车辆的安全,为车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0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丽江花园区内停车场、封闭小区已售/租车位的车辆停放的管理。
3.0
职责
3.1 车场门口岗/封闭小区门口岗负责对进出车辆的计时收费、登记、检查。
3.2 车场巡逻岗/封闭小区机动巡逻岗负责对车辆停放的指引及巡查。
3.3 车场门口岗/区域财务前台文员负责办理月保车场的收费登记。3.4 保安部助理/区域财务前台文员负责车场收费的日清、月结。3.5 保安部/资源部负责按要求完善车场内的标识指引牌。
4.0
内容
4.1 停车收费标准按政府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执行
4.2
车场/区域门口岗对进场车辆的管理
4.2.1 登记车牌号码、派发出入卡、核查月保卡、临时车辆派发计时单。
4.2.2 检查车状,如发现车辆损坏,提请车主确认并登记在值班记录本上。
4.2.3 提醒车主停车时拉紧手手掣,切断电源,带走贵重物品,锁好门窗再离开。
4.2.4 禁止载有易燃、易爆、易腐蚀挥发性剧毒、枪支、弹药等违禁物品的车辆泊入场内/区内。
4.2.5 禁止漏油、漏水的车辆进入场内/区内。4.2.6 劝阻酒后驾驶的司机开车进入场内/区内。4.3
车场/区域巡逻岗对停放车辆的管理 4.3.1 指引车主对车辆的停放。
4.3.2 检查车主有否关好门窗和切断车内电源。4.3.3 检查车辆有无破损。
4.3.4 禁止车主在场地/区内对车场进行加油、换电池和修车、洗车、吸烟和动用明火。
4.3.5 督促清洁工搞好车场内的清洁卫生。
4.3.6 检查车场/车位的公共设施、消防器材等是否正常,发现损坏及时报告当值负责人/领班。4.4
对车主不按指定位置停放的管理
4.4.1 如车主当时在场,按《礼貌用语及专业服务用语规范》的要求对车主进行劝喻。
4.4.2 如车主已离场,填写《违章停放警告书》放置于车前挡风玻璃上,或在车主取车时提醒车主下次按指定位置停放。4.4
发现车辆门窗、电源未关的处理
4.4.1 查找车辆入场登记本上车主的联系地址、电话,联系车主回来锁好门窗和关闭电源
4.4.2 如联系不到车主,在值班记录本上做好记录并重点留意该车。4.4.3 如车内有现金等贵重物品,立即上报当值负责人/领班处理,不得擅自动用车内的任何物品。4.发现车辆有破损的处理
4.5.1 查看门口岗有否登记,如无登记及时通知当班负责人/领班,并在值班记录本上做好记录。
4.52 如发现是新的破损情况,注意察看地面有无破损的碎片及相邻车辆有无撞/刮痕,并通知领班/负责人对现场予以拍照。4.6
车场内发生撞车事故的处理
4.6.1 车主在停放车辆时,撞坏相邻的车辆,要及时联系被撞车主到场处理。
4.6.2 处理方法参照《紧急事故处理作业指导书》。4.7
门岗对离场车辆的管理
4.7.1 月保车辆离场向车主收回出入卡并确认车主身份后给予放行。4.7.2 临保车辆离场时,收回出入卡、计时单并按收费标准向车主收取停车费用,将发票给车主,确认车主身份后予以放行。4.8
车辆被盗的处理
4.8.1
发现车辆被盗报当值领班/经理确认后,立即通知车主,协同车主向当地公按机关报案
4.8.2 事故发生后,投保人(车主)应立即通知保险公司。保安部协助车主向保险公司索赔,车场或相关的岗位当值员要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和保险公司做好调查处理。
5.0
相关文件
5.1 礼貌用语及专业服务用语规范 5.2 紧急事故作业指导书 5.3 停车场管理规定
6.0
质量记录
6.1车辆出入登记表 6.2停车时租记录单
第四篇: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
渗透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1.适用范围
1.1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制成的焊接接头及其零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1.2 工件焊接方法为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焊。
1.3 渗透检测可发现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以及其他受检部位表面开口性裂纹气孔和其他表面开口性缺陷。2.参考标准
NB/T47013.5-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二、人员
具有无损检测人员渗透1.2.3级(结果评定需有2级或3级)资格。
三、渗透检测系统
1.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由清洗剂、渗透剂、显像剂组成。但对同一工件检测时,不同类型的渗透探伤剂不得混用。储存时间超过一年的渗透剂,使用前应用灵敏度试块进行对比试验,以确定渗透、显像时间。
清洗剂:HD-EX(可变)渗透剂:HD-RS(可变)显像剂:HD-EV(可变)
2.灵敏度试块:镀铬试块、铝合金对比试块。试块用后应清洗干净,储存在丙酮溶液中。
四、工艺参数与检测要求
1.工艺参数
(1)检测方法:ⅡC-d;(2)渗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当渗透温度为 10-5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10min;超出渗透温度都应适当延长渗透时间,若小于10℃时渗透时间至少为20min;大于50℃时应保持所探伤工件表面的湿润时间至少为15min;
(3)清洗方法:擦洗、水冲洗均可;
(水冲洗则须用实体水柱冲洗,水冲洗的压力应低于0.2Mpa,水温应低于40℃)(4)显像剂施加方法:
采用喷涂法,显像时间不应少于7min; 2.检验标准和验收标准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另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执行验收标准。
3.灵敏度校验
将镀铬试块与工件一起进行探伤操作,若试块上三处辐射状裂纹都能清晰显示,则认为系统灵敏度合格。否则与试块一起探伤的工件应重新进行探伤。
五、检测顺序
1.表面准备
(1)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铁锈、氧化皮、铁屑、毛刺及各种有可能影响渗透的保护层;
(2)局部检测时,准备工作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2.预清洗
用清洗剂把被检部位表面的油渍和污垢彻底清除。
3.干燥
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
4.施加渗透剂
用喷涂法施加渗透剂,喷嘴距工件表面20-30mm,渗透剂要覆盖整个被检部位。并应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湿润状态。
5.去除多余的渗透液
在清洗被测表面以去除多余的渗透液时,应注意防止过度去除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去除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渗透结束后,先用卫生纸将大部分多余的渗透液擦拭干净,再将清洗剂喷涂至卫生纸上进行擦洗。直到将多余渗透液擦洗干净,但不允许往复擦洗(朝一个方向擦洗)或将清洗剂直接喷涂被检部位。
6.干燥
干燥时,被检面的温度不得大于50℃,应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或采用压力低于0.2Mpa,温度低于50℃的清洁干燥的空气。
7.施加显像剂
显像剂使用前要充分摇匀,薄而均匀的喷涂在被检表面(以显像剂正好覆盖掉工件本色为佳)。喷嘴距工件表面300-400mm,喷嘴方向与被检表面的夹角为30-40°。
8.观察
显像时间结束后,对探伤部位进行观察,在容器内部检测时使用手电筒照明(禁止明火照明),必要时用3-5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9.缺陷记录
发现缺陷后,用记号笔在工件上标出,并用草图在探伤记录中标注或拍照。10.缺陷评定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规定或用户有要求,缺陷评定应按NB/T47013.5-2015标准相关条款进行分类及评级。
11.探伤结束后,清除工件探伤部位的渗透剂和显像剂。
六、操作要求 6.1预清洗
6.1.1在工件表面处理后,用溶剂对工件表面进行一次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且保证施加渗透之前不被污染。
6.1.2清洗后检测表面上遗留的溶剂必须干燥,采用常态自然蒸发方式进行。干燥时间为5~10分钟。6.2施加渗透剂
6.2.1用压力喷罐进行喷涂或用毛刷进行刷涂,并使工件被检部位充分被渗透剂覆盖。6.2.2 在10°~ 50°的温度条件下,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0分钟。当温度条件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按附录B(规范性附录)对操作方法进行鉴定。6.3去除多余渗透剂
6.3.1在清洗工件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时,应注意防止过度清洗而使检测质量下降,同时也应注意防止清洗不足而造成对缺陷显示识别困难。6.3.2水洗型渗透剂均可用水清洗。冲洗时,水射束与被检面的夹角以 30°为宜。在无冲洗装置时,可采用干净不脱毛的抹布蘸水依次擦洗。采用冲洗方法时,如无特殊规定,冲洗装置喷嘴处的水压应不超过 0.34MPa。
6.3.3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用清洗剂清洗。除特别难于清洗的地方外,一般应先用干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清除后, 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的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但必须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
接在被检面冲洗。6.4干燥
6.4.1多余渗透剂去掉后表面应采用擦拭,自然挥发或强热风干燥。但工件表面温度不得大于50℃。
6.4.2干燥时间通常为5~10分钟。6.5施加显像剂
6.5.1本工艺使用速干式显像剂,并采用喷涂的方法施加。
6.5.2显像剂使用前应搅动均匀,喷施显像剂时,喷嘴离被检面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与被检面夹角为30°~40°,确保整个被检表面覆盖一层薄而均匀的显像剂。6.5.3显像时间从显像剂涂层变干开始一般不应少于7min。6.6观察
6.6.1观察显示应在显像剂干燥后7~60min内进行。如显示痕迹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也可超过上述时间。
七、质量评定、检查记录和报告签发
7.1 缺陷显示痕迹等级评定,应符合NB/T47013.5-2015规定或有关标准以及图样设计要求。
7.2 做好原始记录。
7.3 渗透检测评定工作由II级人员担任,报告要有检测人,责任人员签字并加盖无损检测专用章才能生效。报告必须内容完整评定准确。
7.4各种记录、报告应随产品检验资料妥善保管,其保存时间不得少于设计使用年限。
第五篇:超声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超声波检测作业指导书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对超声波检测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以保证其超声波检测质量符合有关规程、标准要求。2.适用范围
2.1.本指导书适用于使用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检测仪,以单探头接触法为主进行的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和压力管道的超声波检测工作。
2.2.本指导书不适用于铸钢、奥氏体不锈钢及允许根部未焊透的单面对接焊缝、曲率半径小于125mm和内外径之比小于80%的纵缝、外径小于159mm的钢管对接焊缝检测; 3.超声波检测一般要求
3.1.超声波检测人员,必须按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 3.2.超声波检测主要操作及出具报告必须是相应技术等级资格的Ⅱ级(含Ⅱ级)人员;
3.3.超声波检测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其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3.4.待检工件应以超声波检测委托单为依据,对待检工件的检测部位外观质量进行复查合格后,方可检测;
3.5.超声波检测所用设备,须经有关部门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6.凡技术文件与图样有明确要求的产品,均按技术文件和图样的要求进行验收;技术文件或图样无明确要求,按国标、部标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进行验收;
3.7.进口锅炉压力容器合同中没有注明验收技术标准的,则以制造厂采用的标准验收,但不得低于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4.超声波检测 4.1.准备工作
4.1.1.工艺准备:根据委托要求,全面了解被检产品的结构、规格、材质等,制定检测方案; 4.1.2.设备准备: 4.1.2.1.检测仪、探头
新购或修理后的仪器和探头,应符合ZBY-344,ZBY230-84《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并应按ZBJ04001和BZBY231的规定对灵敏度、盲区、分辨率、动态范围及水平线性进行测试;
仪器和探头的组合灵敏度在达到所探工件的最大检测声程时,其有效灵敏度余量应不小于10dB。
分辨率应能将CSK-1A型试块上φ50与φ44两孔分开,当两孔反射波的波幅相同时,其波峰与波谷的差不小于6dB。 主声束偏离:单斜探头声束轴线水平偏离角不应大于2°,主声束垂直方向不应有明显的双峰;
入射点K值的确定:入射点和K值在CSK-1A试块上测定(K值测定应在2倍近场区外进行)。
4.1.2.2.试块
本指导书采用国标、部标规定的标准试块。其他非标试块仅做参考。
为保证检测质量,试块不用时应采取防锈措施,其表面不得有锈蚀、污物等;
在同一种产品上相同检测方法不得使用不同型号的试块; 现场检测时,允许用便携式试块对扫描线及灵敏度进行校验,但灵敏度不得低于检测灵敏度。
4.1.2.3.工件准备
被检工件应切断动力源、压力源和物料来源,并应清洗置换达到合格标准;
检测面和检测范围的确定,原则上应保证检测到工件被检部分的整个体积。对于钢板、锻件、钢管、螺栓件等应检查到整个工件;对于熔接焊缝则应检查到整条焊缝。 检测面应经外观检查合格,所有影响超声检测的锈蚀、飞溅和污物都应予以清除,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检测要求。
4.2.检测条件及操作
4.2.1.使用外接电源时,电压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不得进行检测; 4.2.2.使用电池时,电压不足时应停止检测; 4.2.3.根据规定的工艺和设备制作曲线、调节灵敏度; 4.2.4.电渣焊应在正火后进行检测;
4.2.5.探伤面和移动区,应符合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9.1.3.1的要求; 4.2.6.扫查方法和区域按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4.2.7.对于厚板焊缝如因条件限制,只能从一面或一侧检测时,还应增加大K值的探头检测;
4.2.8.如需检测横向缺陷,应将焊缝磨平后探测;
4.2.9.耦合剂:耦合剂采用机油(20#)、特殊情况选用工业干油或浆糊,且不得损伤检测表面;
4.2.10.耦合补偿:表面粗糙度补偿,衰减补偿及曲面补偿按有关规定执行。
4.2.11.探头移动方式按JB1152-81《锅炉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第4.8条或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9.1.5.1执行;
4.2.12.在探头移动的全部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得间断对荧光屏的观察。探头的扫查速度不得大于150mm/s,探头的每次扫查的覆盖率应大于探头直径的15%;
4.2.13.对超探可疑部位,应辅以其他方法检测;
4.2.14.在检测过程中,随时校验扫描线及灵敏度是否正确。4.3.结果评定 被检产品的评级按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1152-81《锅炉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及JB3144-《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的分析》标准执行。4.4.出具超声波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