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20-02-11 18:0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

第一篇: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现象已经大大改善。相反地,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开始出现,这也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正确认识当前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充分发挥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是解决当前我国银行等金融体系中存在矛盾或问题,提升金融改革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下面,笔者将对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金融学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1.银行流动性过剩及其表现

20世纪90年代,由于各种主客观限制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借贷活动也呈现膨胀的态势。而进入21世纪以来,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发生重大逆转,流动性过剩的趋向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资金流动性比率在持续降低。近年来,我国银行M1和M2的“喇叭口”在不断增加。M1指的是狭义上的货币;M2指的是广义上的货币,两者都是货币总量的基本指标。其中,M1是由现金+活期存款构成的;而M2则是由“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共同构成的。而M1和M2的喇叭口指的是M1和M2的增速之差。当前,我国M2增速较快,与2014年相比,2015年同比增长18%左右;而M1的增速与2014年相比,增速提高12.5%左右。由此可见,M1和M2增速差距还是先对较大的,这也使得货币的流动性比例(M1/M2)下降。

第二,准备金进一步增加。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力求抑制准备金的超速增长。但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依旧是只增不减。这使得银行的支付成本增加,也使货币政策的传达效果不甚理想。

第三,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就目前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要高于存款余额的增加速度,并且两者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就意味着银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资金流动过剩。

第四,银行货币市场的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呈现倒挂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从20世纪初期,我国的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货币市场的收益率曲线也呈现出回落的情况。而银行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也下降到2%以下,比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要低很多。货币市场的利率与银行的存款利率出现倒挂现象。总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过剩现象也预示着当前我国银行等机构的运转过程并不合理,不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2.行为金融学介绍

行为金融学,就是指将行为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起来的一名门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为金融学是当前演化金融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行为金融学是从微观的角度来揭示个体的行为以及个体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动机,从而来解释、分析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态势。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及应用是为了建立一种描述性模型,从而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实际的决策行为,从而揭示金融市场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和决策的规律。

就国外来说,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及研究是较早的。在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就已经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认为,金融证券的价格并不是仅仅由证券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也会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会对证券的价格变动产生尤为关键的作用。行为金融学又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行为金融学主要是用于解释金融市场中人的实际行为。从研究方法方面来说,行为金融学主要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并且是在传统金融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就当前来说,人们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首先,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者过于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分自信,导致判断乃至行为的失误;第二,投资者回避损失的心理。人们很多的行为活动都是在趋利避害的情况下做出的,而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避害”,而后才是“趋利”。在金融交易活动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避免损失。第三,投资者追求时尚、乐于从众的心理特征。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个人的决策及行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周围人的金融行为或决策会对其个体的金融行为及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投资者谨慎的心理特征。他们趋向于选择那些效果相对明显、不会后悔的决策方式。其次,决策行为的特征。第一,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会相应地调整,而他们的偏好也是在决策过程中形成的;第二,决策者追求的是最令自己满意的方案,可能这种方案并不是最佳方案;第三,决策者会根据决策的性质和环境来寻找不同的决策程序。

总之,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及应用为我国很多现象的出现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对于我们研究各种经济行为也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行为金融学的几点探讨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行为金融学是以金融市场中各个投资人的真实行为为基础的,致力于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各种行为。当前,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这与金融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在市场条件下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存款者在损失厌恶情况下的储蓄偏好导致流动性过剩。行为金融学认为,个人在损失一笔钱中所获得的烦恼要远远大于其在获得一笔钱时所得到的快乐。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损失厌恶效应,会造成投资者承受风险的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资金配置的过程中采取各种保守行为。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总是将储蓄存款作为主要投资方式的重要原因。例如,当前股市动荡,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投资者都不敢在大额购买股票,造成了居民投资的严重不足,储蓄量仍然持续增加。

第二,心理账户的影响使得银行的信贷进一步收缩。所谓心理账户,就是指人们对财富来源、用途、时间等进行区别对待,并进行独立核算的决策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对财富或者资金的不同部分的看法是不同的,部分资金的价值要高于其他财富的价值。就商业银行来说,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而贷款利益是其主要业务收入。也就是说,贷款的风险及收益大小对银行来说作用是巨大的。

第三,人民币升值带来了“羊群效应”。所谓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交易中存在着学习和模仿的现象。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现实社会中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投资者倾向于将其观察到其他交易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作为自己投资活动的主要信息依据,从而模仿他人的决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资金大量流向国内市场,这也带动其他资金进入国内投资体系。大量的资金内流也造成了我国国际收支账户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流动性过剩的效应也较为明显。

4.应对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相关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社会保障体系,从而降低居民的损失厌恶效应。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给我国金融体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从根本上源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以及教育服务体系等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要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增强其购买能力。要充分运用税收等工具,调节我国的收入分配秩序,从而减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第二,要建立养老、保险、教育等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第三,提高消费领域的服务质量及水平,丰富商品的种类,优化消费者的环境。第四,加大“三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从而改善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市场。这也会进一步缩小居民对投资的损失厌恶效应,改善当前的高储蓄率状态。

其次,要加快金融创新,从而有效改善心理账户效应。商业银行要积极改善和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从而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要创新信贷投放结构,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从而改善对企业的过分依赖心理。同时,要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改善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注意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总之,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重视流动性过剩的行为,从而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银行产能过剩自查报告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利好不断,从优先股到定向降准,从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仍停留在间歇性和脉冲式的波动阶段,一波短暂的上涨之后又归于沉寂。虽然银行业业绩仍保持增长,大家也认可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但银行股的估值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更关注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自觉地淡化所谓业绩增长。在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银行业似乎仍能独善其身令人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数据显示,藏在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良贷款却是银行业心中无法诉说的痛: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并延续至今;从2013年年初开始,不良双升趋势已较为明显,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呈现或多或少的趋势性上扬态势,且有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区别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7月25日,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再创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4亿元。虽然坏账率上升较为温和,但市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一个事实是,从2013年开始,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已呈现多点扩散的趋势。从个别地方担保资金链断裂、虚假融资单崩盘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糟糕。

具体来说,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由于前两个领域与政府利益休戚相关,并或多或少有政府隐性担保,虽然市场一直喊狼来了,但管理层却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市场传递整体风险可控的维稳信号。综合分析,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近期爆发整体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当前银行业最突出的风险爆发点就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上。

央行2013年10月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上述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截至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这表明,至少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已经明确了坚决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意味着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就会收紧,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增速短期内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下行通道,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这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点将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资产风险构成致命的杀伤力。

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压

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新思路下,哪些产能过剩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集中发放区?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集中爆发的领域主要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19个行业的1294家企业;随后的8月,发改委发文称,将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并将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和船舶列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截至2013年10月,上述五行业总资产为11.5万亿元,总负债为7.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其中船舶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0.6%,水泥行业最低也达到60.4%;钢铁行业负债规模最大为4.2万亿元,平板玻璃负债规模最小为883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规模在7.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两部分。如果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计算出五大行业有息负债/总资产的比例在45%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有色冶炼行业,约为48%;最低为船舶制造业,为38%。根据这一比例,我们推算出五大行业的有息负债总规模约5.15万亿元。有息负债有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两个来源,其中贷款占绝大部分,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大概在500亿-600亿元,再扣除信托等其他融资,整体信贷规模约在5万亿元左右。

按照国际标准,产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产能利用率为70.8%;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的42%,产能利用率约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为68%;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这表明上述五大行业均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一些行业只有5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当年加杠杆上产能的举动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今,从产能去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业的产能进化可能面临较大的难度,但在国家三令五申的严厉督导下,产能去化进程可能会加快,否则,对全局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大制约。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被提起,关于五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经济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指挥棒下,也只能不停上马项目,进行大量重复投资和建设。

过去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7%,高投资率带来了高经济增长,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祸根。但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但并不起眼,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被飞速发展的基建和房地产所掩盖。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这5年,可以说是周期性行业的甜蜜期,高速扩张的投资和负债使得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经济低迷后,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本已开始收缩的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刚一开始即被迫停止,使得产能继续扩张。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产能过剩行业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产能去化周期。

分行业来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当属钢铁和有色冶炼加工两大行业,由于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使得行业集中度低且有息负债高,加上相关企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财政支持,产能去化进程非常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全行业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造船业境况相对较好,由于其集中度相对较高,有息负债率在五大过剩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景气程度和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性更大,因此,虽然造船业仍处在景气下行通道中,但盈利能力明显好于钢铁和有色。而水泥行业整体情况则更为乐观,其盈利能力在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中最强,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管理层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布38号文和7号文,坚决控制了新增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期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使得区域龙头对价格和产能控制能力较强,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困境重重唯有加速产能去化

同为高风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压的政策举例,产能过剩行业是属于坚决要压掉的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不去产能,经济无法调结构,保增长也无从谈起。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虽然也要压,但却不像产能过剩行业那样几乎是无条件地打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保的意思。以房地产业为例,最近各地不断放松限购的政策即为明显的现身说法。

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7%,有息负债率达到45%,这使得其日常经营对利率指标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负债成本7.1%计算(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业平均财务费用会影响其ROA约4.2个百分点。而金融去杠杆和社会负债压力使得资金价格短期难以看到向下的拐点,这反而将持续加重其财务压力。

除负债成本压力外,五大行业还面临资金可得性的压力,在去产能政策导向性越来越明显之际,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缺乏信用支撑(如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证(房地产行业仍有较高盈利能力),银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挥棒下,即使心有不甘,也会或快或慢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等相关领域,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外,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都属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其相应的环保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在2012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当年环保成本总计约32.7亿元,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吨钢环保成本约136元。中国年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假设吨钢环保成本100元,则仅环保支出就高达700亿元,这样会大致影响行业ROA约1.1%。

如果说财务压力和环保成本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困境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目前产能过剩产业的处境,结果是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在完成产能去化之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总体趋势基本是下行,其面临的困境或许会长期存在,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度依赖投资的现象,而投资往往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中国的产能过剩,与长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有关,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消除产能过剩。目前,五大过剩行业的产能都接近甚至超过全球产能的50%,而中国GDP仅占全世界的10%左右,过剩行业的产能明显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产能去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过剩产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

此外,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进行产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护外,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强调调结构为主的新型调控思路的背景下,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而且,从投资的效率来看,这种模式也已经日薄西山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数据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9年的8.1%降至2012年的3.6%,而每拉动1%的GDP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6年的2万亿元升至2012年10.4万亿元。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货币扩张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固有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有效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反而会因为对有效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而压制经济的潜在动力。因此,过剩行业的产能去化只能进不能退。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从信用风险角度看,目前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三大信用风险:即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这三个方面的贷款合计为40万亿元。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约12万亿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而银行业表内房地产贷款约为15万亿元,表外贷款规模大约在5万亿-10万亿元,整体规模约为20万亿-2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约为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比最大。

与其他两类贷款相比,由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当前调控限制的重灾区,其风险不但会率先暴露,而且还有一个逐渐扩散、蔓延的过程。政府平台融资主体虽然缺乏有效的还款来源,但依托较强地方政府信用支撑以及各类行政资源做后盾,即使在当前调控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较高的融资可得性,通过借新还旧、同业非标等创新手段使得平台贷的问题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持续下去。而房地产业虽然面临房价下跌、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房地产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仍较强,在房价未出现大幅调整前仍具备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况且许多大型房企也乐于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仍是银行较为偏好的贷款投放主体。

而五大产能过剩产业由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银行对其态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贷,甚至是逐步清退,因此,其融资可得性差,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会使其风险较其他两类贷款更早暴露。

具体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有以下几个劣势:1.盈利能力差。加权ROA水平为1.9%,远低于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2.负债率高,融资可得性弱。五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并且相较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其在信用支撑、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处于弱势,银行对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态度,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3.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五大行业产能占全球的40%-60%,产能利用率在50%-70%,远低于正常产能利用率80%的标准。

因此,相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会较早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业不可避免发放了大量此类贷款,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棒。

那么,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的暴露将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在50%-75%,而根据国际标准正常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这意味着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大约8%-35%的产能将被淘汰。而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如果假设产能过剩行业未来两年经历产能去化后,达到正常产能利用水平(80%),五大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率约为11.2%,按照约5万亿元的总贷款规模计算预计将产生不良贷款约5700亿元,相应地这会增加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约80个BP。如果按照100%拨备计提进行测算,这对未来两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约在16%-17%之间。

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在悄然潜行。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从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来看,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过,化解长期积累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一蹴而就,不少银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银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之忧

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管层态度很明确。银监会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严格监测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对违反规定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提供授信的行为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厉问责。在严格监管与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引导下,银行业开始将信贷资源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为3.26%。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各大银行对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早已提前布局。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等信贷政策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风险领域采取的对策是,情况要明,动手要早,思路要新,办法要多,管理要试,拨备要做。

总体来说,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为主、疏堵结合。五大行虽然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有大量信贷投放,但对象主要是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因而在逐步减少信贷存量的同时,适当进行新增信贷的投放更有利于风险的逐步释放。但对过剩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能以堵为主,积极化解。

据了解,工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实现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减少199亿元,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至0.79%。

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堪忧,尤其是对产能过剩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因此,现实中不少银行在处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方面,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虽然监管层的态度很坚决,但对银行而言,单纯靠堵的方法可以阻止增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很可能导致银行业的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因此,银行在监管和灵活处理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方面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平衡,有时候不想抽贷,但又不得不抽贷。

面对不良信贷增加的压力,银行其实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渡过难关,但又有些力不从心。产业兼并重组往往需要巨量资金,在目前情况下,且不说监管政策是否允许,兼并重组造成母公司主体变更从而引发的财税分配就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

此外,银监会提倡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杠杆助推挖掘市场潜力、引导需求升级,运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相对过剩产能与潜在有效需求合理对接。但这个过程必然涉及信贷资金的增量投放,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作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办法,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的兼并重组、产能转移势在必行,而未来银行或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具体来说,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并购重组是在政府协调基础上的市场化操作,而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摩根在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并购案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们的经验是,银行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行业客户信贷数据,完全可以牵头行业的大型并购交易。这样的兼并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而且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兼并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一批过剩产能,而银行作为重组资金的提供方,其不良资产的及时核销和打包转让,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也需更加灵活的操作。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此前出口部门开始产业整合,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已经超过了18个月,预计将持续至少两年。而此次调整产能过剩对银行业资产带来压力的持续时间只会比两年更长,因为它的问题更大,银行和政府需要平衡的利益更多,会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持续释放压力。

第三篇: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X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X监分局:

为了帮助各级监管机构了解和掌握我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通知》及贵局有关要求,我行认真组织了本次压力测试工作及流动性风险自查工作,测试由业务发展部会同风险管理部、财务部共同进行,并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压力测试基本情况

X银行自 2008年统一法人治理结构以来,各项经营指标严格按照银监会制定的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指标要求,加强检测控制。此次流定性风险压力测试以1104表中G21、G22、G0105表作为参考取数标准,以ⅩⅩ年 12 月20日数据作为基数,测试当年压力指

标。

(一)压力测试范围与假设

本次压力范围为全行所有业务层面,测试币种为人民币,测试数据为ⅩⅩ年12月20日,压力测试假设为金融环境恶化或突发事件出现导致流动性不足或资不抵债的情形出现时,我行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二)压力测试状况

1、测试数据情况 按照 1104 口径,ⅩⅩ年 12 月份20日,我行存贷比例为75.54%,超额备付率为2.74%,流动性比例为46%,核心负债比为53%。

2、假设一:严重假设条件下(高压力测试),本区发生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或其他公共危机,客户取现现象比较严重,此种情况下90日内到期的流动资产为439413万元,90日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为728858万元,流动性缺口为-289445万元,流动性缺

口率-289445/439413*100%=-65.87%,低于一般检测值大于-10%的规定,在此种建设下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假设

二、在中度假设条件下(中度压力测试),90天内到期的流动资产为439413万元,90天内到期流动负债主要有存款构成,我行存款波动概率置信区间为[-20%,+20%],因此在实际发生的较坏情况是存款在ⅩⅩ年12月20日的基础上突然减少20亿元(本区内出现较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客户取现,发生较严重的挤兑),假设20亿元全部为活期存款,构成流动性负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90天内到期的流动资产为439413万元,90天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为728858-200000=528858万元,因此此时的流动性缺口为-89445万元,流动性缺口率为-16.91%小于-10%的检测值,但大于-20%,处于警告区域,存在较为严

重的流动性风险。

假设三,在轻度假设条件下(轻度压力测试,正常条件下),90天内到期的流动资产为439413万元,90天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为728858*50%=364429万元(按照国内外惯例活期存款中大约有50%左右的存款为核心负债,即稳定性负债,只有另外50%为波动性负债),因此此时的流动性缺口为74984万元,流动性缺口率为17.06%大于-10%的检测值。

(三)总体流动性状况分析

截至ⅩⅩ年 12 月20日,全行各项存款854581万元,较年初增加42342万元;各项贷款645589万元,较年初增加115846万元;存贷比例为75..54%.按照测算表测算情况看,本月到期定期存款减少,年末存款会有较大增长,由于考核等原因存在,年内3月以上定期存款增量较大,存款增加,同时导

致未来流动资产增加,从长远来看不存在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具体而言参照 G22分析(见附件),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超额准备金、同业往来扎差和到期贷款,金额为326430万元;流动性负债主要包括活期存款、一个月内到期定期存款,一个月到期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本项数字由于未到资产负债表日未发生结算,实际情况下该数字很小或者不存在),流动性负债合计金额为711403万元,流动性比例为46%,流动性比例较高,不存在存在支付压力。测算表及监测表的数据显示,因到期应付债务额度正常,可用资金宽裕,不存在流动性支付危机。但是超额准备金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值得关注。从长期来看加大超额准备金存放力度也是预防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举措。

二、流动性风险应对措施

从压力测试情况看,12 月20日,全行将面临一定支付压力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缺口率在中度和重度压力测试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流动性缺口风险。因此全行将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动态,加强对辖区内支付情况的持续跟踪监测,及时关注流动性风险;

二是加大存款组织力度,尤其是三个月以上定期存款揽储力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以商行改制为契机,更加重视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业务结构模式;

三是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1104报送中相关指标,按月填报检测存贷比例、超额备付率、不良贷款、流动性分析等报表,并根据 1104 非现场监管G21 及 G22 表的填报要求,按月对流动性进行汇总预测,并安排专人对资金调剂、头寸匡算、紧急再贷款等方

面统筹安排,落实部署,化解支付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此次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自查,督促我社做好流动性指标的考核监督工作,今后我行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建立流动性分析制度,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争取年内做好适应业务发展和流动性管理需要的《X银行流动性风险预防处置方案》的修订工作,坚持依法、快速、高效稳妥应对和处置各种流动性风险。

二是建立高效、全面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逐步建立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管理体制,积极做好系统内资金调剂工作。

三是要充分利用好资金资源,积极做好短期农户

贷款工作,减少期限较长公司类贷款投放,在信贷投放方向、投放量、投放时间等方面做好统筹工作,如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量,合理制定贷款期限,努力提高信贷资金的到期变现能力,多举措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增强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四是加强主动负债能力,加强资金组织工作力度,大力拓展中间,加大票据业务开展,吸收存款保证金等存款,从长期改变存款期限结构问题。

附件:ⅩⅩ年12月20日测算1104-G21、G22表

X银行

2013年1月10日

第四篇:银行的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银行的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化,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障制度的推行,《巴塞尔协议Ⅲ》的约束,银行面临的金融市场愈发复杂,面对的监管政策日益苛刻。银行倒闭在金融改革后成为了可能,充分研究国外优秀银行经营管理,借鉴曾经辉煌的英国北岩银行等大型银行轰然倒塌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倒闭风险多以流动性枯竭的形式表现出来,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流动性管理意识,特别是资本金较少、发展地区集中、风险较大的农合机构必须高度关注流动性水平,避免资金业务过度发展导致流动性风险敞口过大甚至失控的不利局面。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面对最主要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风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特别对于农合机构而言,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需要高度关注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并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快速的反应机制。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流动性脆弱是银行的天生缺陷,主要原因是银行的资产来源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客户的存款或者向外筹借获得资金,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经营多种资产业务,然而这种负债的被动性是商业银行无法准确预计,银行不能保证发放贷款和投资等业务对资金的需要。

目前,纵观我国农合机构,单一业务结构、资金期限结构不匹配、资本充足率低、资产流动性下降以及不良信贷比例过高是流动性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影响农合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还括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的政策、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传导、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受对外开放的冲击等等。

流动性风险的管控。存贷比是流动性风险管控的主要指标。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存贷比具有以下作用:一是管控流动性风险,这是存贷比的首要目标;二是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作用;三是与银行体系稳定和宏观经济表现具有相关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的实证研究来看,存贷比较低的国家,其银行体系更为稳健,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宏观经济的表现也更好。

目前,美国、荷兰、比利时及中国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将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韩国、阿联酋等少数国家将存贷比作为监管指标。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还在内部管理中将存贷比作为重要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之一,并对外公开披露。经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欧洲系统性风险理事会,以及英国、比利时等国家已将存贷比作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监测指标。

具体措施

引入精细化管理。农合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存贷比作为流动性风险管控的重要指标,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指标的滞后性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突发性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应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有依赖于更合理的管理-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是银行自身提高经营效益的必备要求。同时,精细化管理是农合机构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可以袮补农合机构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等粗放式管理的弊端,提升自身经营效益。

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力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异军崛起,虽然从时间上是突然,但从技术上可以说是必然。余额宝是最近最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其运营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余额宝每天出现巨大的购买量和赎回量,怎样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反应和控制呢?完善的信息系统。由于在推出余额宝之前,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已经有充分的数据预测资金的流向趋势,解决流动性管理的矛盾破解了金融行业普遍难题--就是资金期限错配所导致的流动性管理的风险和挑战。据介绍,余额宝资金流出预测系统会每天定时进行业务预测,平均预测命中率达86%,最高达97%,预测准确率非常高。可见,完善的信息系统为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提供了非常准确、科学的参照,流动性风险大大降低,也正因为如此,用户们可以毫无顾虑地使用余额宝,享受理财带来的收益和乐趣。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鉴于互联网金融能破解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监控难题,开发属于银行的大数据信息系统成为了银行流动性风险

精细化管理的一大重要任务。精细化管理在于定量分析银行管理中的各个关节,核心在于数据信息。银行经营中遇到的成本、财务等业务流程都能进行量化,使银行管理者有充分的数据对实践进行分析、控制、改进,确保实际管理水平不断上升的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

银行流动性风险虽然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各个角落,但是银行管理者能够通过量化数据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反应、控制,能够进可能地降低流动性枯竭的概率性。为此,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深化,能否开发出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数据支撑成为银行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第五篇: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保障存款人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现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济南槐荫沪农商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有关规定,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制定本应急计划。

第二条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第三条 本应急计划适用于下列情形造成的流动性危机:

(一)临时性融资流动性危机,如突然运行故障、电子支付系统出现问题或其他物理上的紧急情况导致本行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产生临时性融资需求。

(二)长期性融资流动性危机,如本行评级降至“非投资级别”、遭遇声誉危机等情况,导致本行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存款大量流失。

(三)市场流动性危机,如市场流动性枯竭、交易对手出现违约或破产、可融资金额大幅减少、融资成本快速上升等情况导致本行难以从处于压力条件下的金融市场融入资金。

第四条 应急处理原则

(一)坚持内紧外松原则。鉴于流动性风险具有波动性、扩散性的特点,要求本行内部保持稳定,对外敞开兑付;实施限付、拒付前必须获得流动性风险处臵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书面批准。

(二)坚持保密原则。相关人员要按照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要求自己,严格保密,未经领导小组批准,不得向外界披露风险情况;确需对外公布的,应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

(三)要坚持统一口径的原则。处臵风险过程中,要统一口径,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安抚工作,尽快控制势态发展。

(四)要坚持自我救助和外部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流动性风险处臵工作的领导,成立济南长清沪农商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处臵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行在发生流动性危机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领导组长由行长担任,副组长由副行长担任,成员包括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在风险管理部下设办公室。

第六条 领导小组职责

(一)负责本行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建设、演练和维护;

(二)负责统一指挥和部署本行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实施流动性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决策;

(三)负责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反馈;

(四)负责在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启动后,指挥相关部门开展监管联络和外部信息披露工作;

(五)负责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工作中其它重大事项的决策。第七条 风险管理部作为领导小组的常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的召集与组织、流动性危机的信息收集与汇报、应

急计划的制定与修改等具体事宜。

第八条 营业部负责在发生挤兑、现金库存不足时,与人民银行或同业进行协商,及时调运现金以确保现金正常支付;在支付结算系统头寸不足时及时变现流动性资产并向市场融资,缓释流动性风险。

第九条 综合管理部负责制定对外答复口径、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媒体联络与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和掌握系统内员工的思想动态及社会反映;对不安定因素、风险隐患及突发事件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沟通、协调,确保得到公安机关的帮助和支持;维持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

第三章 风险预警、报告及应急处臵程序

第十条 风险管理部对全行流动性风险和支付能力进行计量评估,主要预警指标如下:

(一)流动性比例

(二)流动性缺口率

(三)核心负债依存度

(四)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五)存贷比

(六)流动性覆盖率

(七)净稳定资金比率 第十一条 触发条件

(A)大批储户围堵营业机构,要求提取存款;

(B)短期内存款异常大幅下降、存款大户集中清户或连续异常资金转移;

(C)备付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资金清算;

(D)本行业务系统、网络或外部交易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资金清算中断;

(E)流动性预警指标低于监管容忍度或本行预设控制水平;(F)本行评级降至“非投资级别”;

(G)社会上出现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传言;(H)其他金融机构发生挤兑、限兑或停兑; 第十二条 报告程序

(一)发生触发条件(A)后,营业部必须立即组织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并在30分钟内将风险情况通报风险管理部。

(二)发生触发条件(B)后,营业部应及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政策建议,在48小时内通报风险管理部。

(三)发生触发条件(C)后,营业部必须立即办理紧急融资事宜,并在30分钟内通报风险管理部。

(四)发生触发条件(D)后,综合管理部必须立即通知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运营保障部获得技术支持,并在30分钟内通报风险管理部。

(五)发生触发条件(E)、(F)、(G)、(H)后,或接到相关部门报告后,风险管理部应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汇报,及时召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判断流动性危机形成的原因与类型,分析决策处臵措施并启动相应的应急计划。

(六)必要情况下,领导小组应立即上报董事长,请求召开董事会会议或股东大会。

(七)综合管理部应按照国家相关制度法规,及时向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报告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后续处理情况。

第十三条 在突发挤兑等事件时,本行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出

面做好对客户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谣言影响,缓解对立情绪,处臵工作要立足于劝说疏导,防止矛盾激化。

第四章 流动性管理策略

第十四条

根据不同的流动性危机设臵应急计划,包括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第十五条 针对临时性融资流动性危机,应立即采取以下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对于我行系统出现的故障,立即组织力量抢修。

(二)对于外部系统、网络出现的故障,及时协调其主管机构开展维修。

(三)因故障导致无法使用核心业务系统时应实施手工记账,尽可能满足客户兑付要求,同时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实施业务分流;库存现金不足时,应及时向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调拨。

(四)因故障导致支付清算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时,营业部应合理调拨头寸,通过委托支付方式保证我行对外支付的正常进行。

第十六条 针对长期性融资流动性危机,应及时采取以下流动性管理策略:

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提高备付金率水平;

(二)及时抛售可供出售类证券,必要情况下出售持有至到期证券;

(三)停止发放并收回贷款,降低存贷比例;

(四)出现挤兑苗头、库存现金不足时,由营业部与人民银行或同业进行协商,及时调运现金以确保现金正常支付。

负债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由营业部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卖出回购、资金拆入等业务融入资金。

第十七条 针对市场流动性危机,在采取第十五条中列举措施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资金自救,采取以下流动性管理策略:

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对于向本行关联方发放的贷款、投资或拆放资金,协调其提前归还本息;

(二)及时向人民银行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

(三)抛售可供出售类证券,必要情况下出售持有至到期证券;

(四)出售长期资产或固定资产; 负债方流动性管理策略:

(一)向集团内关联企业实施融资;

(二)在采取以上措施仍不能化解风险的,及时取得地方政府支持,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再贴现等资金支持。

第十八条

为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全行应逐步实施以下负债方融资管理策略:

(一)将本行与集团内关联企业融资策略合并考虑;

(二)建立融资总体定价策略;

(三)制定利用非传统融资渠道的策略;

(四)制定零售和批发客户提前支取和解约政策;

(五)确立同业承诺的备用提款额度;

(六)使用中央银行信贷便利政策。

第五章 对外报告

第十九条 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的对外报告分为:向中国人

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报告;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公告。

第二十条 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报告。本行向中央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报告的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和处理方案,均由综合管理部在领导小组的授权下,根据相关监管要求报告。

第二十一条 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公告。

(一)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的公告,均需经领导小组授权,由综合管理部指定专人提供给新闻媒体或按统一口径接受采访。

(二)在流动性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期间,原则上不接受任何新闻媒体采访;非经领导小组授权,行内任何其他人员不得向新闻媒体透露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或接受采访。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 发生流动性风险时,相关责任人员、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行政或纪律处分:

(一)故意隐瞒风险情况造成风险蔓延扩大和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

(二)发生流动性风险事件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及时上报的;

(三)未经批准向外界泄漏风险情况酿成不良后果的;

(四)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应急计划由风险管理部负责制定、修改和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行流动性过剩论文[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某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本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

    南京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

    南京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修订)    2009-12-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进入论坛 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

    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管理预案5篇

    濮阳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濮阳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

    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影响论文

    摘要:金融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国际投资银行因此而倒闭,这严重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盈......

    信用社(银行)压力测试及流动性风险自查报告

    信用社(银行)压力测试及流动性风险自查报告 **银监分局: 根据《**银监局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自查和压力测试的通知》及**银监分局有关要求,**联社认真组......

    银行流动性管理要转向精细化(五篇范文)

    银行流动性管理要转向精细化 来源: 金融时报 2014年开年再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局面,让市场更加关注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流动性”的表述。日前,多位专家表示,四......

    2011中期各银行理财 流动性及银行业绩(★)

    银行理财 流动性及银行业绩 银行理财产品专题研究:银行理财、流动性及银行业绩 2011年8月 银行理财产品现状介绍。预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余额3万亿—3.5万亿元,11年新......

    银行论文

    毕业实习报告关于在湖州市建设银行从事 信贷工作的实习报告教学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学 学号:28100301030 学生姓名:强诗伟 指导教师:邱晓明教授 指导单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