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斑鳜网箱成鱼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
1.1.1试验地点2013年5月10日在吉林省白山市云丰水库三道沟江段用网箱养殖斑鳜成鱼试验。试验网箱二支,分A和B。1.1.2网箱条件网箱规格为(长×宽×高)4×4×6m,所用网片网目3.5cm。制做网箱的网片均为二层。用2寸直径镀锌铁管做成框架,用直径50cm、长80cm的泡沫塑料做浮子,每2m设一个浮子。网箱设置在背风,水流缓的头道沟。将很多的网箱,联在一起。上面设置生活区和生产区。
1.2鱼种放养
A箱:斑鳜鱼种春片规格11.8g/尾(体长7.1cm,全长8.6cm)。放养量1040尾,放养密度1040尾(12.27kg)÷16=65尾(0.77kg)/m2。B箱:斑鳜二龄鱼种规格217g/尾(体长21.7cm,全长26.1cm)。放养量640尾,放养密度640尾(138.88kg)÷16=40尾(8.68kg)/m2。放养前将鱼种用4%盐水浸洗10min。计数后放入网箱内。
1.3饲养管理
鱼种入箱后,每天投喂二次饵料鱼。饵料鱼主要是池沼公鱼(冰鲜鱼),还有在云丰水库内捕捞的麦穗、棒花等小杂鱼。冰鲜鱼化开后,用4%食盐水浸泡2h,然后向网箱内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
1.4鱼病防治
1.4.1选择无病,健康的鱼种进行养殖。
1.4.2运输中操作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1.4.3鱼种入箱前用4%食盐水浸洗10min。
1.4.4投喂的饲料鱼一定要新鲜。特别是在7、8月份高温季节,更要注意。
1.4.5以防为主,在高温季节,要用抗菌类药物,氟苯尼考纯粉,每吨饲料鱼用100g,与饲料鱼一起搅拌均匀。搅拌后要放置30min,然后投喂。也适当用杀虫药,每半月用一次;高温季节每半月用一次。
1.4.6养殖季节要经常清洗网箱上的附着物,保证水流畅通,同时也起到防病的作用。另外,也可以重新设置新的网箱,将箱内的鱼倒进新箱。
1.4.7一般在7、8月份易发生鱼病,主要是烂鳃、肠炎。这时要投喂氟苯尼考纯粉,每吨饲料鱼加100g。将药与饲料鱼在一起搅拌后,放置0.5h后才可以投喂。同时要停食1d,然后少量投喂。
1.4.8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混合比为5:2,浓度为0.7g/m3防虫。用滴流的方法进行。即用塑料桶装上药液,倒挂在网箱上方,使药液下流。塑料管的粗度直径在5mm,通入水中后,从深度1m以下开始,每半米有一小孔,孔径为2—3mm,管的长度可达水深度5.5m处。在鸭绿江水流的上游设置,每次设置二根管,每3d用药一次,2h药物用完。
1.5测定及观察项目
每天早、中、晚各巡视网箱一次,观察鱼类的活动和摄食情况;测定水温和透明度一次;每三天测定溶氧和pH值一次;不定期测定鱼类的生长情况,同时检查鱼体是否有寄生虫及其它疾病发生。2013年5月和8月对鸭绿江三道沟江段水质进行污染和浮游生物进行监测。
2、试验结果
2.1鸭绿江三道沟江段水质及浮游生物情况
透明度80—170㎝,溶氧7.2—11.1mg/L,pH值8.0—8.7。COD5.27mg/l,总磷0.014mg/l,总氮3.560mg/l。浮游植物72/1.08万个/mg/L,浮游动物155/3.715万个/mg/L。
2.2成鱼出网箱规格
A箱成鱼出箱规格为体长23.9cm,全长27cm,体重261.3g/尾。B箱成鱼出箱规格为体长28.4cm,全长33.6cm,体重609.1g/尾。
2.3成鱼出网箱成活率
A箱养殖成活率为80%。B箱养殖成活率为93.4%。
2.4成鱼出箱产量
5月10日放养,10月3日养殖结束,养殖期共146d。A箱:出箱尾数832,总产量217.4kg;单产为13.6kg/m2。B箱:出箱尾数598,总产量364.2公斤;单产为22.8kg/m2。
2.5生长情况
A箱:增重倍数:261.3g/尾÷11.8g/尾=22.1倍。特定生长率:SGR(%)=Ln(Wt-Wo)/T×100=Ln(261.3-11.8)/146×100=5.519/146×100=3.78。(式中SGR:特定生长率;Ln:自然对数;Wt:出池规格;Wo:放养规格;T:试验天数。)B箱:增重倍数:609.1g/尾÷217g/尾=2.8倍。特定生长率:SGR(%)=Ln(Wt-Wo)/T×100=Ln(609.1-217)/146×100=5.971/146×100=4.09。(式中SGR:特定生长率;Ln:自然对数;Wt:出池规格;Wo:放养规格;T:试验天数。)
3、讨论
3.1关于成鱼饲料
斑鳜是可以吃死鱼的小型凶猛鱼类。经试验,用冰鲜杂鱼饲养斑鳜成鱼效果很好。投喂时鱼类摄食凶猛。所以在生产上投喂冰鲜鱼或水库中的小型成鱼,进行规模化养殖是可行的。但投喂的饲料鱼一定要保证其鲜度,不能投喂储存时间长或变质的饲料鱼。这样就要保证有冷库或较大的冰柜,用来储藏饲料鱼。保证饲料鱼的质量,就能够取得防治鱼病、获得较高鱼产量的理想效果。
3.2抓好防治鱼病的关键环节
在A网箱中,斑鳜春片养殖成鱼(二龄),此阶段很易得病。特别是烂鳃和肠炎病,一旦感染,死亡率很高,本试验达死亡率达20%,也很难治疗,严重地影响斑鳜的养殖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相比之下,B箱是养殖的斑鳜三龄成鱼,其发病率低,死亡率仅6.6%,这个阶段的成鱼不易得病。经几年来的前期工作,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在本试验中,采取了如本文试验方法中1.4鱼病防治中所提到的八种防治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在7、8月份到来之前,6月下旬就要采取防治措施,投喂药物,主要是用氟苯尼考药物,每三天到一周就得投喂一次药饵鱼。鱼病防治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养殖生产的成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3关于斑鳜成鱼的生长
斑鳜属于吉林省鸭绿江特有的土著鱼类,为小型凶猛经济鱼类,生长速度较快,其食用规格没有确定。在A箱试验中,成鱼规格达到261.3g/尾,这已经是较好的优质鱼类。在B箱试验中,养殖的是三龄成鱼,出网箱规格达到了609.1g/尾,这样的规格,就是最好的食用规格,售价也比二龄成鱼贵。在生长上看,三龄成鱼的生长速度快于二龄成鱼。在特定生长率上看,三龄鱼为4.09,二龄成鱼为3.78,三龄成鱼比二龄成鱼高0.31个百分点。斑鳜在鸭绿江的生长速度较快。与山东的日照、临沂养殖水平(17.36kg/m2)相比,我们三龄鱼的产量(22.8kg/m2)要高于山东。延长其生长期,其规格超过500g/尾以上,可出口韩国和日本,价格将会更高,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根据本试验情况看,养殖三龄成鱼比较合理,可以体现出生长快,规格大,售价高,效益好。
第二篇:洪湖网箱立体生态养殖青虾技术研究与示范
网上受理编号:
湖北省科技计划
研究与开发项目申报书
(格式)
项目名称:洪湖网箱立体生态养殖青虾技术研究与示范 申报单位(盖章): 洪湖市洪城水产养殖场
联系人: 万际文
联系电话: ***
二○○九年十月三十日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制
项目基本信息表
第三篇:沟鲶的成鱼养殖技术
农粹资讯网——最专业的农业资讯平台http://
沟鲶的成鱼养殖技术
农粹网 | 2011-10-8 11:13:00 | 农资农机商城 | 农产品商城 | 我要供稿 | 浏览 20 次
一、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不限,一般家鱼池塘即可,要求水质好,无工业污水,还应彻底清塘除野,以防止病菌、寄生虫和野杂鱼的潜伏影响养鱼类的正常生长。
二、放养密度 池塘养殖分为主养和混养主养时,每亩放养沟鲶600~800尾,搭配花、白鲢200~300尾。主养池不宜搭配鲤、鲫鱼,因沟鲶与它们的食性基本相同,容易发生争食。草鱼的抢食能力强,也不宜搭配。
混养时,每亩放花、白鲢300~350尾,鳊鱼100~150尾,沟鲶300~400尾,沟鲶的规格要求10厘米以上,花、白鲢及草鱼的规格在50克/尾左右,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或在秋季将沟鲶从大规格鱼种直接转入商品鱼饲养塘。
三、饲养方法沟鲶的的成鱼养殖,一般采用蛋白质含量25%~36%的配合饲料饲养,动物蛋白可从鱼粉、肉骨粉、蚕蛹中任选一种,比例约占饲料原料的10%~20%;植物蛋白质可根据各地饲料来源,从豆饼、花生饼、菜饼中选取2~3种,比例约占60%~70%;其它能量可从玉米、小麦、米糠中任选一种,比例约占10%~ 20%。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经常投喂一些新鲜的螺蚌内脏,加速沟鲶生长。投喂量根据温度情况而定,5~9月占鱼体重的4%~7%,4月、10~11月占鱼体重的2%~3%。
原文出自【农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农粹资讯网
第四篇:三峡水库网箱养殖利弊分析..
三峡水库网箱养殖利弊分析
简介: 投饵式网箱养鱼在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水域水质的影响较大,成为众多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给养殖水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文通过分析长寿湖水库网箱养鱼对水体的污染,三峡水库的渔业养殖条件以及水污染现状,初步论证在三峡水库限制投饵式网箱养鱼的必要性,并对三峡水库的渔业养殖发展提出了建议。关键字:网箱养鱼 富营养化 三峡水库前言
多年来,我国的淡水渔业的养殖模式普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造成对江河湖泊和水库的过度利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质量下降,如追求高产而实施的化肥养鱼直接增加了水体氮磷含量,为提高“家鱼”成活率而过量捕捞食鱼性鱼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等。目前我国淡水渔业的收入每年仅80多亿元,而天然湖泊和水库(即人工湖)的水体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却远高于此。
据水利部最新的全国淡水资源质量评价,我国131个有养鱼的大型湖泊中,达富营养化程度的湖泊67个。城市近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偏高,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云南滇池、合肥巢湖及武汉东湖等均达到高度富营养化程度。
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以及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发电,水库基本形成,水库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目前国家花费大量的国债资金治理库区的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其它污染源如集镇污水、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更艰巨的工作也将进一步展开。
三峡水库建成后为网箱养鱼创造了有利的水域条件,熊天寿提出了建立三峡库区渔业经济管理机构,发展名特优渔业养殖的构想;陈昌齐等人提出了在消落带发展渔业,并对重庆库区的渔业利用进行了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一些地方和部门已在库区发展投饵式网箱养鱼。
本文通过分析长寿湖投饵式网箱养鱼的污染问题,论证在三峡水库限制网箱养鱼的必要性。长寿湖水库的网箱养鱼造成水质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三峡水库应该借鉴长寿湖水库网箱养鱼的教训。对于投饵式网箱养鱼,如果不加以限制,将为三峡水库的水环境保护增加更大的难度。网箱养殖对水质的污染
一些受污染的水库、湖泊水体,除了受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外,渔业对水体的过度利用也是重要污染源之一。根据测算,养殖一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肥猪的粪便量,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投饵式网箱养鱼,例如北京的密云水库发展网箱养殖鲤鱼,亩产在两万公斤以上。网箱养鱼对局部水域污染的贡献率达到31.3%,对水库潜在富营养化的贡献率达到32.1%。
网箱养殖对水域的过度开发,使原有的水草资源遭到破坏,使“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例如,阳澄湖原来水草的覆盖率很高,水质清晰,而现在阳澄湖围栏养蟹(300元/亩湖面),全湖布满网围,水草稀少,水质混浊,闻名全国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命运令人担忧。长寿湖渔业养殖状况及对水质的影响
3.1 长寿湖渔业养殖状况
长寿湖位于重庆市长寿县境内、龙溪河下游,水域面积约约10万亩,总库容为10.27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0米,平均水深约为10米,是重庆市最大的水库,同时也是重庆市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之一。多年来,随着养殖业的无序发展,长寿湖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湖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已很严重,湖泊的饮水、旅游等综合功能正在衰退,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寿湖水质污染问题,已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按照长寿湖上游营养物质的输入情况,湖区养殖业产量应在30公斤/亩左右,但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推广实施肥水性网栏养殖后,养殖业产量迅速增加到300公斤/亩,使湖区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并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在八十年代末以前,长寿湖以淡水敞养为主,污染主要来源于上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养殖污染较小,湖区水质总体上可达到III类水质。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长寿湖主要的污染来源由上游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逐步转变为养殖业污染。九十年代初,长寿湖实行大水面淡水养殖与网箱养殖并重的养殖方式。至1995年,网箱养殖达到高峰,规模为40亩左右,年投饵料9000吨,湖区水质由轻污染转化为中度污染。“九五”期间,长寿湖养殖方式和规模再次发生较大变化,一是改良网箱养殖品种,逐步将网箱养殖规模减少到4亩;二是放弃大湖面淡水养殖,引进并推广肥水养殖技术,在湖区6万亩水域实行大面积肥水性网栏养殖。1998年,肥水性网栏养殖投放鸡粪4000吨、化肥2000吨;1999年,投放鸡粪2000吨、化肥5000吨。目前,由于全湖区大面积肥水性网栏养殖投放大量的鸡粪、化肥,长寿湖水质已全面恶化,部分水域甚至变黑发臭。
3.2 长寿湖的富营养化现状
监测表明,长寿湖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非离子氨等污染指标严重超标;蓝藻大量繁殖,湖区水体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同时,湖区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急剧增加,污染严重,远远超出长寿湖的天然净化能力。长寿湖养殖业的无序发展不仅使长寿湖养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鱼类出现崎变,对长寿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饮用水源也构成严重威胁。
2002年6、7两个月长寿湖出现大面积浮萍疯长的情况,位置在板桥以下的岳家沟、赵家坡、高家屋脊、鹤尤粮站四处,总面积超过2000亩。对竹子滩、岳家沟、赵家坡口、赵家坡中等4处的采样分析结果见表1,监测时间为2002年7月9日。
用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7]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表1中的监测值的评价结果为:
竹子滩TLI(∑)=59.64(轻度富营养化)
岳家沟TLI(∑)=71.26(重度富营养化)
赵家坡口TLI(∑)=71.62(重度富营养化)
赵家坡中TLI(∑)=70.50(重度富营养化)
3.3 长寿湖的渔业养殖污染负荷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有20余种,其中氮、磷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长寿湖流域氮、磷污染物来源主要是上游来水、渔业养殖投料,直接入库的点源(生活和工业)、农业面源、大气降尘及降雨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进入长寿湖的氮、磷污染负荷见表2。上游来水主要是龙溪河,表1中的负荷是根据2001年对长寿湖上游龙溪河的监测值计算的。近年来长寿湖网箱养殖平均年投饵料4000吨,其氮含量为4.5%、磷含量为2.3%;投化肥3000吨,其中氮肥约占70%,主要是碳酸氢铵和尿素,平均含氮量31%;磷肥约占30%,主要是过磷酸钙,平均含磷量7.3%。
从表2中可以看出,网箱养鱼投料进入长寿的氮约占总量的17.1%、而磷负荷达到了54.6%。
表1 长寿湖水质监测数据
项目/地点
高锰酸盐
叶绿素* 透明度
水温 TP TN 深解氧
(mg/L)
a(mg/m3)(米)
(℃)(mg/L)(mg/L)(mg/L)
竹子滩
4.66
13.03 1.2
0.0369 3.58 9.94
岳家沟
4.93
52.34 0.65
0.148 3.20 9.94
赵家坡口
5.13
61.20 0.63
0.142 2.89 11.6
赵家坡中
5.05
52.30 0.62
0.135 2.6 11.1
表2 河流入湖污氮磷
项目总量
总氮含量
总氮负荷
总磷含量
总磷负荷
(t/a)
(t/a)
上游来水 15.1亿m3
2.67mg/L
4035
0.087mg/L
131.4
饵 料 4000t
4.50%
180
2.3%
92.0
氮 肥 2100t
31%
651
磷 肥 900t
7.30%
65.7
合 计
4866
289.1
养鱼投料
投肥所占比例(%)
17.1
54.6 三峡库区发展网箱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库区内有鱼类150多种,隶属7目19科,占长江水系鱼类总数的70%以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70余种,有的是长江上游的特有种,表现出渔业资源丰富、鱼类多样性、地理分布与区系结构复杂的特点,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场所和发展空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盆地的一些长江流域的主要支流相继筑坝蓄水,江河的流速减缓,河面加宽,河水变深,人们注意到开发水库的渔业潜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把江河水域作为养殖水面看待,采取天然增殖和人工增殖的办法,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限制捕捞规格,取缔有害的渔具渔法,并向江河投放大量的鱼苗、鱼种,增加了江河鱼类资源的蕴藏量,这是利用河流型水域发展养鱼的初步尝试。近10多年来,又把水库网箱养鱼的技术移植到江河中来,开发江河水域的渔业潜力,如涪江百里网箱养鱼长廊,具有一定规模。针对已经富营养化的支流水域,采取小型网箱养鲢、鳙,也有一定的效益。江河、池塘、稻田和水库渔业构成了四大渔业基地。在江河网箱养鱼实践中,还创造了多种形式,如框架网箱、金属网箱和船体网箱等。
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到135米水位,以后逐步达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的淹没范围从坝址至上游约660km的江津附近。水库穿行于川东低山丘陵和川鄂中低山峡谷区,干流库面宽一般为700~1700m,宽于1300m的库段分布在万州至丰都约150km库段;支流库面宽一般为300~600m;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8]。
枯水期在175m蓄水位下,与天然状况相比,坝前水位抬高了100多米,河道平均水面宽986m,比天然河道水面拓宽1.5倍;平均过水面积比天然河道增加9倍;断面平均流速为0.17m/s左右,比天然河道平均流速减小了4倍,坝前深水区断面平均流速只有0.04m/s左右,比天然河道流速减小了将近5倍。
丰水期,水库在145m蓄水位下平均水面较天然河道拓宽0.2倍(20%),平均过水面积比天然状况增大1倍,流速减小0.6倍。而在水库淹没区内,随着水位抬高,流速减小显著。坝前10km范围内的深水区,145m蓄水位下断面平均流速只有0.54m/s,而天然河道的流速为2.66m/s,蓄水后坝前流速比天然河道状况减小了约4倍左右。
支流小江的回水末端开县城区段,当三峡水库坝前蓄水位达170~175 m时,开县主城区河段呈水库特性。由于小江开县城区段地形平坦,水库高水位运行时主城区基本形成大湖湾,开县段河宽由原来的50~100m变成500~1200m,水域面积加大,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枯水期流速相对于天然情况要小得多。研究表明,南河在三峡水库175 m正常蓄水位情况下的流量和流速值,最小月平均流量仅为2.45 m3/s、平均流速0.006 m/s;而天然情况下同期平均流量为2.45 m3/s时,其流速值为0.16 m/s,断面平均流速比天然情况下的平均流速减小约26倍,接近天然湖泊的情况。
由此可见,三峡水库建成后的水文条件变化,为发展网箱养鱼创造了有利的水文条件,特别是在支流、库弯等相对静止的水域,适合发展网箱养鱼。发展三峡水库渔业养殖的建议
长寿湖多年来的渔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造成的水质污染却是灾难性的,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好。
三峡水库即将蓄水发电,为发展网箱养鱼提供了有利的水文条件,特别是库弯、支流河口等水流相对静止的水域,适合网箱或围栏养鱼。另一方面,三峡库区的库湾和支流属于比较敏感的水域。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部分支流已陆续出现短期的“水华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目前在长江上的网箱养鱼现象不多,仅在个别地方有少量的网箱养鱼。三峡成库后,如果一些个人或地区,为追求局部利益,利用库区大面积发展投饵式网箱养鱼或肥水性拦网养殖,将可能给三峡水库水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在有效保护三峡水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利用三峡水库形成的大水面,发展库区渔业养殖,是当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建议:
(1)加强对三峡水库渔业养殖容量的研究,科学确定三峡水库的渔业养殖容量。
养殖容量是针对水产养殖业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如病害严重、产量下降、水质污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养殖容量的概念[11]。针对三峡水库的水质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提出的养殖容量是指特定养殖种群,在特定水域环境条件下,水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所能支撑的养殖量。这里强调,既要满足生态系统的条件,还要满足水库水域功能区的水质要求。在确定三峡水库养殖容量的基础上,对养殖容量在库区各区县进行合理分配。
只有搞清三峡水库渔业养殖容量,才能利用三峡水库的水面养殖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保护水库的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
(2)发展库区名特优渔业品种,禁止可能危害水库生态安全的外来物种。
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丰富的河流,具有苗种资源、名特优鱼类资源、种质资源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独特优势。长江流域有鱼类350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24种,特有鱼类占142种。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三峡水库的水产养殖必须以保护长江的种质资源库为前提。因此,可以根据三峡水库成库后因自然条件变化带来的库区鱼类组成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长江的名特优品种。
鼓励大水面人工或自然增殖长江名特优鱼类和不投饵网箱养殖,限制投饵式网箱养殖,禁止肥水性拦网养殖和长江以外的外来物种养殖。
建议在库区适当地方,对于投饵式网箱养殖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制定严格的养殖技术规范,取得成熟经验后逐步推广。同时,在已经发生“水华现象”的支流开展养殖虑食性鱼类等生物措施治理“水华”的实验研究。
(3)科学制定《三峡库区渔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在养殖容量的基础下,科学制定《三峡库区渔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根据三峡水库的特点,综合考虑库区航运、供水、灌溉、旅游等因素,科学划定养殖区域、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和最大养殖数量等。
(4)制定详细、可操作的《三峡水库渔业养殖捕捞管理办法》。
有了科学的规划,还需要在此基础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三峡水库渔业养殖捕捞管理办法》,并且严格执行,管理到位,才能保证三峡水库渔业发展的有序进行。
随着国内水利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梯级开发各个流域使得枢纽工程可能坐落于人烟稀少的偏僻地区甚至是人迹罕至的生态保护区。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做到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适度开发,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施工企业应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生产副经理具体管理、各职能部门(工程管理部、机电物资部、质量安全部等)参与管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其中工程管理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合理安排生产,组织各项环保技术措施的实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质量安全部督促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和不符合项的纠正,监督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其它各部门按其管辖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质量安全部全面负责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定期对本单位的环境事项及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积极配合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环境监督监测。
2.1 防止扰民与污染
(1)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团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事前通知,随时通报施工进展,并设立投诉热线电话。
(3)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施工作业,以防止公害的产生为主。
(4)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及时清理。
(5)由于施工活动引起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2.2 保护空气质量
(1)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工程开挖施工中,表层土和砂卵石覆盖层可以用一般常用的挖掘机械直接挖装,对岩石层的开挖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或者采用凿裂法适当辅以钻爆法施工,降低产尘率。
②钻孔和爆破过程中减少粉尘污染的具体措施。钻机安装除尘装置,减少粉尘;运用产尘较少的爆破技术,如正确运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或缓冲爆破技术、深孔微差挤压爆破技术等,都能起到减尘作用。
③湿法作业。凿裂和钻孔施工尽量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
(2)水泥、粉煤灰的防泄漏措施。在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并由密封系统从罐车卸载到储存罐,储存罐安装警报器,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并定期对其密封性能进行检查和维修。
(3)混凝土拌和系统防尘措施。混凝土拌和楼安装了除尘器,在拌和楼生产过程中,除尘设施同时运转使用。制定除尘器的使用、维护和检修制度及规程,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机械车辆使用过程中,加强维修和保养,防止汽油、柴油、机油的泄露,保证进气、排气系统畅通。
(5)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使用0#柴油和无铅汽油等优质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6)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防止运输车辆将砂石、混凝土、石碴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区场地上,安排专人及时进行清扫。场内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畅通,并经常检查、维护及
保养。晴天洒水除尘,道路每天洒水不少于4次,施工现场不少于2次。
(7)不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2.3 加强水质保护
(1)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的处理。生产废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反应池及沉淀池,为保护当地水质,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后设置调节池及抽水泵,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进入调节池储存,采取废水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损耗水从河中抽水补充,与废水一并处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设置干化池,沉淀后的泥浆和细沙由污水管输送到干化池,经干化后运往附近的渣场。
(2)混凝土拌和楼生产废水集中后经沉淀池二级沉淀,充分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送到渣场。
(3)机修含油废水一律不直接排入水体,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出水中的矿物油浓度达到5mg/L以下,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
(4)施工场地修建给排水沟、沉沙池,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江河。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保护开挖邻近建筑物和边坡的稳定。
(5)施工机械、车辆定时集中清洗。清洗水经集水池沉淀处理后再向外排放。
(6)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
(7)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2.4 加强噪声控制
(1)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打桩机、混凝土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进行修理或调换,直至达到要求。加强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加强交通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车辆运输时间,限制车速,禁鸣高音喇叭,避免交通噪声污染对敏感区的影响。
(3)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隔音降噪。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浆搅拌机等机械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空压机等产生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尽量安排在室内或洞内作业;如不能避免须露天作业,建立隔声屏障或隔声间,以降低施工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以降低声源噪声;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2.5 固体废弃物处理
(1)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弃渣场。
(2)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堆渣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将剥离表土合理堆存。完善渣场地表给排水规划措施,确保开挖和渣场边坡稳定,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
(3)施工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复耕或覆土绿化。
(4)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贮存设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
(5)遇有含铅、铬、砷、汞、氰、硫、铜、病原体等有害成份的废渣,经报请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在环保人员指导下进行处理。
2.6 水土保持
(1)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
(2)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进行土石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做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7 生态环境保护
(1)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树木,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
(2)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认识,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不捕猎和砍伐野生植物,不在施工区水域捕捞任何水生动物。
(3)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
(5)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环境恢复。
2.8 文物保护
(1)对全体员工进行文物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初步识别文物的能力。认识到地上、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据为己有。
(2)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执行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处理文物的指示。
施工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业主的大力支持。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中,业主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第五篇:巴西鲷的成鱼养殖技术要点
巴西鲷的成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般的池塘均可进行巴西鲷养殖,其中以向阳背风、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的池塘为佳,面积600—3000平方米,最大不超过6500平方米,水深1.2—1.8米为宜。鱼种放养前进行常规的清塘肥水处理,并配备1台增氧机。
(1)鱼种放养
巴西鲷鱼种放养时要求水温稳定在15℃以上,一般为4月末或5月初。放养体长约15厘米,体重40—45克的1冬龄鱼种1000—1200尾/亩,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为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及饵料生物,还可配养200尾左右的花、白鲢鱼种;如放养巴西鲷的夏花鱼种,密度可为1200—1400尾/亩,同时放养花、白鲢鱼种约100尾。所有鱼种在下塘前均用每升10毫克的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左右消毒。
鱼种放养后即开始投喂饵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求为25%—30%,以投喂鲫、鳊鱼的全价颗粒饲料为佳。具体的投喂量应根据鱼体规格的大小、水温、摄食强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每日投饲两次,即上午8:00—9:00和下午5:00—6:00,其中下午的投喂量较大,占全天的2/3。由于巴西鲷抢食不如鲤鱼、罗非鱼活跃,投喂时间应持续长些,约40—60分钟。一般每隔20天检测一次池鱼体长、体重,以便及时调整投饲量。
(2)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摄食、活动及水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般清晨主要观察鱼的活动和有无浮头;午间则检查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傍晚则检查有无残饲、有无浮头预兆。盛夏高温季节,天气常突变,鱼类易发生浮头,半夜还应巡塘。
由于巴西鲷生长最快的阶段在6—9月,正值高温季节,随着投食量增大,排泄物增多,池水易转肥而恶化。如池水过浓,变黄、发黑,应及时加换新水和开启增氧机,以调节水质,也可通过合理投饵和使用生石灰等措施来调节池水肥度,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如池水呈油绿色、褐色,不浑浊,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则不必换水。另外,不定期投喂绿萍,还可改善水质,增加植物性饵料。
(3)鱼病防治
巴西鲷抗病力强,除低水温期因操作损伤感染水霉外,目前在成鱼养殖阶段尚未发现致命或影响生长的鱼病,但在鱼苗培育阶段会出现车轮虫病,造成鱼体消瘦,甚至大批死亡,发生该病时可用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全池泼洒;鱼种阶段易患白皮病,可用0.3ppm强氯精全池泼洒,有较好效果。在人工养殖时,鱼种下塘前可用10ppm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左右或呋喃唑酮2ppm浸洗20—30分钟以消毒,具体浸浴时间依鱼的忍受程度来定。在养殖过程中,每隔20—25天泼洒10ppm生石灰,以防病和调节水质。在鱼种放养当天全池泼洒鱼康0.5ppm、痢特灵0.2ppm(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每天一次,连泼4天能较好地预防鱼病发生。巴西鲷对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孔雀石绿等十分敏感,因此在进行鱼病防治时应禁止使用该类药物,可选用呋喃唑酮、土霉素、亚甲基兰,慎用鱼虫克星、强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