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精选多篇]

时间:2020-11-16 12: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

第一篇: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

《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孝感、宜昌点 0 2010 春季)

题 一、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简述地方政府的含义、地位及作用。

答:

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括政府。通常由地方权力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组成。从广义上讲,具有公众治理职能的基层公共社团也是地方政府。

1.具有不可取代性。2.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3.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国家强大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

2.简述我国省建制的地位与功能。

答:我国的省是国家结构最高层面的一种建制。

在省建制设置中政治因素占主导地位,地理、经济、民族等因素为辅。如便于控制、相互交流、制约,防止分裂、独立。

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性和规模相应(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中央在强调集中的同时,不得不给地方较大的实权和灵活余地)

; 保持了中央— 地方— 社会的相对平衡。

3.简述“地方自治”的内涵。

答:地方政府的官员不是由中央任命,而是由地方公民选举产生; 国家对纯地方事务,不加干涉,由地方政府自主处理,地方政府有明确的自治权和自治范围;国家通过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地方自治进行监督,也可以通过财政手段对地方自治加以调控;地方政 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区域较小的政府与区域较大的政府)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只存在地域大小包含关系。地方政府权力来自于地方人民。采取地方自治 能较为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从而增进地方民主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办好地方事务;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更好地为地方公民服务。但同时地方自治也存在 弊端:中央政

府的决策在地方难于得到完全贯彻。

总之:“ 地方自治” 不是地方政府自治,而是人民自治

4. 简述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几个显著特点 答: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特点:

1.在美国联邦体系中,地方政府在 联邦宪法中无明确规定,因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不发生直接关系。中央政府和州政府是联邦关系;地方政府是州政府的分支机构。

2.州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原则,地方政府不一定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司法权独立,议行合一或者议行分立)

3.各州地方政府的建制、组织机构、领导体制、任期等等,很不统一,没有一个全国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各州在联邦宪法所规定的权限内,对于政治机构有自主的组织权。

4.政府职能的公共性比较突出。

于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字数不少于 500 字。40 分)

1.结合地方实际谈谈你对当前地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看法(体制现状特点、优点和问题、建议等)。

答:

我国开发区的体制模式最初的设计是在 1984 年,目的是在小区域内建立市场机制。开发区是最好的保护伞,好像在沙漠中的绿洲。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开发区体制设计具有极强的自主安排特点。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的混合运作;职能上的强授权;行政及级别上的高层次;财力及资源上的超级安排;地方政府的直接保护;减少社会性管理负担以及解脱对权力机构的定期汇报义务。

我国当前开发区体制分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合一的管理体制。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设机构基本保持行政区管理机构的编制和职能。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开发主体是由开发商来规划、投资开发和管理一个开发区。开发公司不仅要开发工业用地,还要进行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公共基础设施成本靠工业和商业用地开发收入来补偿。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企分离的开发模式。开发

区管委会只负责行政审批、管理和制定政策,而开发经营由独立的开发公司承担。开发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不直接从事开发区的开发经营 开发区管委会将获准开发的土地转让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开发后进行招商转让或出租。这种体制的机构精干、权责明确,在进行大规模成片开发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多数模式)。

目前我国开发区存在的若干问题:1.设置过热过多,缺乏统一规划;2.管理权限由相对集中转为“软性分解”;3.职能由相对单一变为综合多元。最初:开发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集中在土地开发、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经济工作方面。目前:开发区代管一些乡镇和行政村后,加之一些大学等事业单位成建制入驻,辖区面积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社区事务、农村工作、文教卫生、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工作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大量的社会事务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增加,管理链条增长,财政负担增大,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面临膨胀的很大压力。逐步等同于一般行政区划区(只是少一级人大组织);4.管委会内设机构膨胀严重。特别是有些实行区地合一的开发区,其新体制已逐渐被传统行政体制所淹没;5.行政运作逐渐与同级行政区“趋同”。要求开发区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设置相应的工作机构,接受各种检查评比,导致开发区管理机构和人员增多,统一、高效重点服务经济发展的行政运作机制受到制约。

针对当前开发区体制的一些建议:1.赋予开发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并落实开发区行使同级人民政府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等权限。由省市相关部门授权开发区相关部门审批,使开发区管理机构有较大的决断权、处置权。

赋予开发区较大的用人自主权;2.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了管理层次,不求上下对口,避免管理机构与市设机构一一对应,综合设置部门机构(大部门机制)。实行“一栋楼办公,一站式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的集中管理模式;4.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实行挂牌办公、设置公开电话、向社会公开各部门的职权范围、办事程序、有关要求及条件、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和责任人员等。修订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促进高新区行政管理科学化。实行绿色环境效益指标,防止片面追求产值规模和经济效益,导致少数高新区形成以损害环境效益为代价的粗放型、低层次加工生产的延续和发展,极不

利于高新区的健康成长;5.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高新区设立的高科技产业开发总公司,作为高新区管委会委派的总开发商,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要以开发高科技产业为主要任务。管委会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着重抓好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的制订与组织实施,运用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高科技企业健康发展。要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投资联系纽带,使政府投资仅仅局限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以及公益性服务性的基础项目上 ;6.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行审批代办制,为投资者提供从项目审批到动工投产、生产经营的全程服务。积极引导各类投资者组建和创办投资、招商、审计、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形成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组建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服务。7.依法规范和管理。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紧制订出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与地方人大制订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等法规相配套,确立高新区及其管委会的法律主体地位,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管理,把高新区的改革与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用法律明确开发区的法律地位,规范开发区设立、审批权限、管理体制、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等经济活动。要求国家制定一部统一的开发区法,或者授予开发区所在地的城市及开发区管理机构在遵循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开发区实际的法规、政策的权力,为开发区的地位提供法律的保证;8.理顺开发区与当地政府的财税关系。建立开发区培植财源的激励机制。要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一级金库,实行独立的预决算体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有人建议取消现在的“地级市管县(县级市)”的层级体制,推行“市县并立,由省直管”,请谈一谈你的看法(赞同与反对及其理由,以及对策建议。

答:

第二篇:地方政府审计职能软化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审计职能软化问题研究

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审计理应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查错防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一直是政府审计的主要工作。政府审计要在制约和监督权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审计机关的新职责,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政府审计职能软化的表现

从现阶段政府审计所处的法律地位、拥有的审计资源、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看,均表明政府审计已发展到能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水平。但是,着审计难、反映难、处理更难的现象,地方审计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审计职能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是依法独立实施审计监督缺乏必要的保障。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经常容易遇到以权压审计的现象,“维权”工具,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审计干部保护机制,离,甚至降职、免职的情况。

《审计法》要求对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各级这在客观上有些审计机关的审计经

有些经济监督部门如财政、物价、工商以及政重复审查,问他们的主要内容为工程造价审核、财务最后由财政就实质内容和评审对象而言,财政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评审工作与审计机而在新的基建财务制度中,规定了建设项目财务竣工换言之,今后国家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将面临审计完后再审批,还是批完后再审计的问题;对建设单位来说,也存在重复审查之嫌。

五是大规模审计派出机构与地方审计机关重叠。由于审计机关用人权、财权都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财政部门、地方政府的意见自然一言九鼎,甚至大面积损害了基本审计数据的可靠性。据统计,多年来,审计署特派办(特派员办事处)查处的单位违纪金额都高于地方审计机关所查出的金额,最低的为27倍,最高则达到113倍。为解决这一问题,审计署不得不用变通的方法加以解决,大规模派出审计特派员,并在特派员的领导下设立特派办。审计署特派员行政级别高——正司级,并接受审计长的直接领导。这一类似于巡抚大员的制度尽管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这一作用的背后掩盖的问题却是地方审计部门的废驰和国家财政的浪费,以两套班子行同一职责,反映的是普遍的制度性导致的地方审计的职责缺失。

二、强化地方政府审计职能的对策

第一,强化政府责任。我国自设立政府审计机关以来,审计影响逐渐扩大,但从审计效果看,虽然宪法和审计法赋予了政府审计机关相应的职责,但审计的开展还要依赖于领导的重视程度。

对政府审计机关指出的问题,多数被审计单位积极整改,但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过度自我辩护,或对审计问题置若罔闻,即使执行审计建议,也最多是一些行政处罚手段,审计效果和社会期望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一些政府部门缺乏责任意识。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改革也正在攻坚阶段,只有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并勇于承担自身责任,立法部门和社会公众积极监督,政府审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转变政府审计形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主要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是:只有查出大案要案审计才算成功。因此,经常处于尴尬境地,审计效果也有失众望,法型体制,加强审计与立法的联系;转变政府审计职能,组织和政府部门重复监督的现象,减少资源的浪费,内部控制和风险预警等体制问题,审计向绩效审计、政

第三,构建审计文化。当前,审计精神培育、审计价值取向、审计形象树立,审计文化建设就是在信念和行为准则,审计组织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这比强迫命令更有效。第四,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水平。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在此过程中,强化战略思维,培育辨证思维,解决审计人员更新观念和思维高度

第五,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防火墙”、及时调整审计工使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专项调查项目的质量都经得起时间的

第三篇: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制研究

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机制研究

Xxx

(政管学院xxx级行政管理专业四川xxx645xxx)

摘 要:从非典肆虐到禽流感流行;从豫花面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到台风“罗莎”这一系列突发事件指出了政府对公共事件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问题。接着从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失误原因及其相关对策等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并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规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立或完善一些机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2007年10月8日,台风“罗莎”登陆浙江。之后的30多个小时里,道路成河,城市街道、小区被大水淹没,交通严重堵塞,群众生命财产相当危险。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大范围的雨雪横扫半个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虽然各地全力组织抗灾自救,但还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究其原因,除了灾害自身的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气预警信息不够准确。

2、城市的排水管网不畅通。

3、防汛物资准备不够充分等等。

通过这些事件,一些潜在的、深层次的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地方政府作为处理这类自然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管理能力和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

通过对现实事例的归纳总结,可以将地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失误行为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瞒而不报,隐而不发,即政府职能出现了“越位”。有些地方政府在其所辖区域内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竭力隐瞒事件的真实情况,淡化事件的严重程度,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防止真相外露, 甚至进行上下勾结, 实行新闻封锁。

2、消极应对, 心存侥幸,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缺位”。有些地方政府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 不是立即投入到救灾过程中去, 着手弥补和挽救由该事件造成的损失, 而是希望借助于中央的力量来化解由该事件引起的一系列危机, 导致中央有关部门及人员出现事多繁重的情况。

3、瞻前顾后, 措施不力, 即政府职能出现了“错位”。地方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 这类行为最为常见。它表现为事件发生地的地方政府虽然也试图积极介入到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去, 却由于本身的偏差或考虑不周, 特别是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 导致其各项举措非但无法抢险救灾, 反而因为不能满足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性要求, 贻误战机, 激化矛盾。

上述三种类型的行为代表了有些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它们的具体

表现形式虽然各有区别, 但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和对政府自身形象的损害却是同样严重的。所以,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以“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

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但在地方政府以往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领导干部应对能力.应成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常态化管理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还认识不到社会转型时各类潜在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和危险性,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出现偏差或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理念不正确。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责任主体不清晰、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基础薄弱、反应能力跟不上要求、工作机制不适应等。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结构全面分化,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和真空,全球化的影响,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矛盾与摩擦增加和社会冲突加剧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天灾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加速工业化带来的事故风险几率加大.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矛盾,既有天灾也有。人祸”。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方面造成有形资源的损失,发展计划的打断,投资环境的影响,必然导致政府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受到影响。为了处置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必然要把资源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发展从长期战略规划转移到满足眼前所需。另一方面.如果事件处置不当,则可能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重视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地方政府既担负着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要对当前所处“转型期”历史阶段有足够认识,科学判断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不断创新管理职能,实现角色转型。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管理一条腿短的问题。转变更为广泛的发展视野,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纳入:

1.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发展的阶段特点,相应制订应急管理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应急机制体制、应急平台、应急储备、应急力量等各方面建设.做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2.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权责。要以法定形式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纳入政府及部门常规管理,做到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责权统一,常备不懈。

3.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地方党委、政府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确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做到功过赏罚分明。

4.纳入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强化各级干部及公众的法制意识.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建设及普法工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公民法制意识。

5.纳入文化建设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安全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安康的先进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参与水平。不断凝聚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6.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把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做为民生之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应急硬件设施及应急反应网络建设。建立应急专门的危机基金及滚动风险保障金储备。积极倡导在市场机制下调动一切潜在的社会资源.提升保障水平。

三、不断创新,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仍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政府各部门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于层层审批。普遍存在办事手续烦琐,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管理交叉等弊端。一旦遇到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为了更系统、更科学地处理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规律,提出以下几条措施和看法:

(一)完善指挥决策和执行机制。

1.合理确定领导分工。

2.设立常设综合监督协调部门。

3.加强专门应急处置和救援力量建设。

4.整合部门资源。

(二)建立公共危机预警、应急机制

要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全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工作,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具较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等等),须建立能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为做到处变不惊,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做到“常备不懈”,应设立常设机构,力争做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发生险情的所在管理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予以配合。

(三)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同舟共济”的团结局面,避免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同时公开和公享信息,也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合作,实现研究上的突破,尽快解决问题。同时,还需完善信息的上报制度,严格限定险情发生地的当地政府在接到险情后向上一级政府通报的具体时限,不得影响险情的管控。

(四)建立财政资源动力机制

危机管理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不足,使危机的预控、管控及善后恢复都严重滞后,难以应对突发险情。因此,必须在财政上予以有力支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基金,并对危机管理所必须的监督检测、设备维护及技术人才储备给予重视,将其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从法律上给予切实的物质保障。

(五)强化责任.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责任。从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来看无不与一些干部的得

过且过、缺乏责任、麻木不仁、处置不当有关。如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豫花面粉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都暴露了这些问题。为此。

一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大局和责任意识。古人云“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意识,在平时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做到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在突发事件面前要与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二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心理适应力。要有常备不懈精神。克服麻痹侥幸心里,认真分析突发事件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加强日常防范,做到未雨绸缪,掌握工作主动权。面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心理上要沉着冷静,在措施上要积极主动、从容应对。尤其是身处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身先士卒,镇定自若,稳定人心。

三要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决断的能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要迅速搜集、分析相关讯息,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会诊”,迅速科学地判断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危机和突发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认清造成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根源,准确地找出处理危机和突发事件的焦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要增强领导干部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置能力。预瞽不测风云。应对旦夕祸福。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领导干部行动上一定要迅速坚决,措施要有序有效。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本,及时控制事态发展,谨防事态扩大、升级、转化.力争将其消除在初始状态。同时,要充分利用控制后的有利时机,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性质与特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学、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和资源,创造性地解决危机与突发事件。

五要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但不能背离法律轨道。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注重处置事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既要解决当前又要立足长远,特殊情况也要与法周全.但决不能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

公共危机过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在民众的心理方面,影响极大。通常人们在灾后较消极悲观,甚至人生观与世界观都会发生重大改变。另外,人气也极为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元气恢复。因而保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灾后的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相应的保险条款的兑现,为许多灾民的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更是在心理上给予了相当大的信心支持。当然,善后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五、结束语

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和帮助。相信在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定能战胜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危机,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参考资料

[1]李晨,薛立强 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职能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64-66

[2]曾国平,许峻桦。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0(3):52-54

[3]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6):17-18

[4]张志宏,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探析 安全与健康 2009(01):23-25[5]丁敬平政府危机管理 中国新闻周刊 学习月刊[J]2008(01)18-22

[6]何天文 中国现代危机管理 中国政府网[J] http:///jrzg 2006(09)15-16[7]潘伟文 雪灾的思考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出版社[N]2008(02)

第四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目: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学习中心: 开县奥鹏学习中心[16]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12年春 季

学 号: 121511326562 学 生: 代居东 指导教师: 郭 洁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06日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治理结构、权力运行方式等存在的不足,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自行立法”,变相执行政策;隐瞒政策信息,神秘执行政策;逃避矛盾,消极执行政策;曲解政策原意,盲目执行政策等问题,导致政策目标难以甚至无法实现。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削弱了政策在基层的调控力。基于此,本文,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总结归纳我国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使其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的。

关键词:地方政府; 政策执行; 地方利益

I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概述.........................................2 1.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概念..................................2 1.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内容..............................2 1.2.1执行战略力..............................................3 1.2.2执行主体优化力..........................................3 1.2.3执行资源调配力..........................................3 1.2.4执行环境支持力..........................................4 1.2.5执行效力................................................4 2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面临的问题分析...........................5 2.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主要表现..........................5 2.1.1政策执行失真...........................错误!未定义书签。2.1.2政策执行缓慢...........................错误!未定义书签。2.1.3政策执行乏力...........................错误!未定义书签。2.1.4政策执行呆板...........................错误!未定义书签。2.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成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2.2.1自利性是导致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深层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2.2.2执行机制缺损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根本原因..................5 2.2.3人员素质欠佳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直接原因..................5 3 优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途径...............................6 3.1 塑造能动的政策执行双方......................................6 3.1.1 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6 3.1.2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权力配置机制.............6 3.1.3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约束机制...........................6 3.1.4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沟通协调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2 培育执行力文化.............................错误!未定义书签。3.3 弘扬公共精神................................................6 3.4 拓展执行资源................................................6

II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3.5 提高执行能力................................................6 结论与展望..........................................................7 参考文献............................................................7

III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引 言

从理论上说,国家目标、地方政权行动策略与基层社会利益诉求这三者具有一致性,政策执行应该是一种单向的“授权与执行”的复制关系。然而,在执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严重损害了基层社会的利益,阻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在理性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构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同时也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概述

1.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概念

“政策执行力”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从企业界引入到政府政策实践领域的新概念。有学者认为政策执行力是“指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目标及方向,并通过精心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对各种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资源进行集中调控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调控政策、完成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也有学者把政策执行力定义为“公共政策执行力主体为了达到政策目标,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源的调度、控制和使用,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总和”。本文认为“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主体准确把握政策目标及方向,有效集中和调度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执行政策的行动力。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政策时把握的“向度”、“角度”、“尺度”、“力度”、“速度”。政策执行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

1.2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决定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生成结构。对地方政府来说,不存在有没有执行力的问题,只有执行力优劣的问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体现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行为过程中,“政府行为是一种组织的产物”,“是庞大组织依据标准的行为方式运作的产物”,它的执行行为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综合性的,因此它的执行能力也是综合的,是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各种力量综合而成的整合力。

地方政府执行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同时,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整合政府内部的各种力量以及资源等多种要素。可以说,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是由若干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而生成的,这些因素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又直接影响着所生成的执行力的优劣。一般来说,不考虑各级地方政府的差异,生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基本因素是执行战略、资源(包括组织、人员等)以及环境。执行主体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执行主体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责任心、个人素质、工作能力等会对执行活动产生直接作用。然而执行主体并不是决定执行力的唯一因素,执行力不佳不能完全“归罪”于执行主体。除了执行主体外,执行资源、执行环境、执行方式、执行对象等都会影响执行力的优劣。当然执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结果,任何组织或人的执行行为都是讲求绩效的,政府执行也不例外。地方政府的执行绩效是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成正比的,执行绩效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优劣,但是二者并不等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同。

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生成结构出发,就地方政府的共性而言,其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执行战略、执行主体、执行资源、执行环境和执行绩效五个维度所体现出来的能力。1.2.1执行战略力

战略被用于统一行动、创造一致性或连续性,但最重要的是它赋予组织一个新的目标。好的战略意味着好的开始。美国学者利文斯说:“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整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对其机构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的多”。地方政府良好的战略规划,首先要能够充分理解、认知上级政府政策的精神和实质;其次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谋划执行工作需要对战略执行的各项问题投入很多精力。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执行意愿强度、执行方案规划力两方面内容。1.2.2执行主体优化力

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公共政策目标、措施的人员和组织。在我国,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范畴。执行主体是执行活动的重要因素和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在执行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任何政策只有依赖良好的执行主体,才有可能顺利和有效执行。执行力的其他要素,包括资源、环境等都是通过执行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政府执行主体能力的高低、运作的好坏,往往决定执行力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作。这一维度包括:组织合理度、人员适配度、组织协调度和过程监控度等四方面内容。1.2.3执行资源调配力

在很多情况下实施的是同一项政策,但不同的地方政府取得的执行效果却往往大相径庭,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执行资源的差异所造成。正如美国一位负责防治空气污染的州政府官员曾指出:“执行计划的构想,设定流通空气的品质标准,以及建立计划的目的以配合那些标准,均是极佳的创意,但执行的成果有赖于执行人员所能得到的何种何量的资源为定。”如果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是很难通过政策执行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地方政府所占有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的资源总量及地方政府调配资源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影响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优劣。这一维度主要包括:财力资源调配力、信息资源调配力和权威资源调配力三个方面内容。1.2.4执行环境支持力

执行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是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之一。政府执行的投入和政府执行的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政府执行环境之中,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适宜的环境无疑有助于政府有效地执行政策,不适宜的环境必将妨碍政府顺利执行政策。每一项政策执行都是一个具体的系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执行环境,影响政府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自然等方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或单一或综合地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影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优劣。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支持力、经济环境支持力和自然环境支持力三方面内容。1.2.5执行效力

执行效力实际上就是执行的有效性。政策执行的绩效既是执行主体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志,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诸因素效能的综合反映,是直接反映执行力大小的因素之一。这一维度主要包括:执行效度和社会满意度两方面内容。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不佳的主要表现

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人们评判政策的主要标准,也是政策是否具有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2.2.2执行机制缺损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根本原因

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必要的执行机制缺失严重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竞争,缺少沟通,政策主体得不到真实的执行信息,最终导致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低下。

监督对于政策的高效执行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组织内部,政策执行有两个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一是监察局,负责对行政机关实行监督,其具体监督对象是副科级以下干部。另一个是人大的监督。然而,在现行的体制安排下,监督机关在人事、财政、福利等方面与执行机关有着密切的利益依附关系,使监督机构难以正常运转。同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因其权力虚化而缺乏约束力,社会监督由于区域特殊的社会环境而压力重重。2.2.3人员素质欠佳是政策执行力不佳的直接原因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优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主要途径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央或上级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具有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的挑战。它不仅会损耗政策效益,削弱中央政府权威,而且会破坏中央政府形象,妨碍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现象,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调节作用,在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3.1 塑造能动的政策执行双方

3.1.1 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3.1.2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权力配置机制

3.1.3 建立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约束机制

3.3 弘扬公共精神 3.4 拓展执行资源

3.5 提高执行能力 3.6 加强执行监督

美国行政学者邓恩说过,“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人员、官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立法者、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行动”,因此,公共政策的执行要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通过对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使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受到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即时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差,以督促行。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加大惩罚力度,对于政策执行不力、效率低下、执行失误,特别是违背政策、对抗政策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主管领导的责任,并给予严厉的惩处,使政策执行者直接对执行结果负责,促进其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

完整论文请加QQ:147935205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6.[5]杨宏山,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与公正原则.中国行政管理,2004,(6).

第五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控制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控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资金需求。然而,地方政府自有资金有限,因此不得不通过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债务信息却很难全面、准确统计,由此导致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加剧,债务规模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扩大将会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如何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了需要我们关注的课题,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应通过加强债务信息透明度,建立完善债务偿还制度等方式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维持地方财政平衡,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方债务;债务风险;偿债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地方政府需要进行大量的市政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集中了大量的财权,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发行地方债务来弥补进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财政赤字,保证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列赤字的原则,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务。因此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中央地方转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以下属企事业单位的名义举债,由此产生的债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信息透明度低,从而增大了地方财政的风险。

一、地方债务及其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在财政收入不足以保证政府职能的履行时,以财政收入和政府资产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其他企业及个人举借的债务。

(一)地方债务主体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组成,其中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举债主体,2010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为4.97万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46%以上,几乎占到一半。由于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务,这一规定限制了地方政府扩大银行贷款和发行政府债券的规模,所以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了大量地方债务,然而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的增长,在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风险。地方融资平台由于自身偿债能力有限、信息透明度低,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较大的风险。地方债务并未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以至于很难控制其债务规模,这也将大大提升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二)地方债务来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为金融机构贷款、上级财政转贷、发行地方公债以及其他单位及个人的借款,其中大部分债务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地方债务的主要来源还是来自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息息相关,当地方政府存在大量逾期未能偿还的债务,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再融资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程度,限制银行业的信贷扩张能力,同时对其他各行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将下降,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增长。

(三)地方债务风险及其种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对其承担的债务无法按期还本付息以及相应产生的后果。从地方政府是否对地方债务具有法律上的偿还责任,可以将地方债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指签订了书面合同,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在法律上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并未签订书面合同,地方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还责任,而只是承担道义责任的债务;从是否具有确定的偿还责任上可以将地方债务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偿还的债务。或有债务是指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还款义务或无力偿还时,由地方政府偿还的债务,是在特定条件下才需要偿还的债务。

参照世界银行专家汉娜创建的政府债务风险矩阵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划分,可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为直接显性债务、直接隐性债务、或有显性债务、或有隐性债务这四种债务。其中直接显性债务包括:中央政府代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向国内金融组织与单位、个人的借款,地方财政部门举借的外债,各种拖欠款(工程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等);直接隐性债务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农村社会保障缺口,公共投资项目未来的资本性和经常性支出等债务;或有显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地方政府担保的国内金融组织贷款等;或有隐性债务包括:地方金融机构的债务,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欠款,下级政府的债务等。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积累

(一)地方债务增长迅猛

2008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了防止经济下滑,缓解财政压力,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其中有2.8万亿元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此后,地方债务规模便开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据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年底,全国地方性债务余额为10.72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为6.71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62.6%,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分别为2.34万亿元和1.67万亿元,分别占地方债务总额的21.80%和15.58%。至2013年6月末,全国地方债务余额增长至17.89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也分别增长至2.67万亿元和4.34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14.92%和24.26%。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3年这三年中地方债务总额增长了67%,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债务总额增长的同时,地方债务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比重较大,与此同时,这两年中政府承担担保责任和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总额均约占40%,在债务人无法偿还的特定条件下,或有将由担保人或救助人来承担偿还责任,立即转化成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当地的公共项目或地方企业提供担保,形成了大量的地方担保性债务。2010年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总额为4.01万亿元,到2013年增长至7.01万亿元,增长幅度达74%,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规模扩大,由此为地方政府带来的债务风险也大幅增长。

(二)地方债务结构扭曲

地方债务在不同省份间比重不同,在东部省份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水暖电等设施建设为主,债务规模小。而西部地区的债务规模则比东部省份庞大,主要用于工资拖欠、弥补社会保险经费缺口和维持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和部门运转。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多以建设期限长,投资收益率小的基础设施为主,其投资资金不能靠项目本身的收益来偿还,而要靠地方财政经费偿还,由此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偿债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债务风险。

目前地方债务在政府层级间的分布是省、市级比重偏低,资金主要来自外国金融组织贷款、国债转贷和国内金融组织贷款。县乡级债务比重偏高,由于基层政府财力小,承担的事务支出多,导致债务规模增大。目前部分县乡级政府在财政较在为困难的情况下,由于债务项目多、偿债资金来源窄,偿债能力低,导致债务到期,而无力偿还。截至2014年12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存在0.9万亿的逾期债务,占地方债务总额的6%,2018年以后到期的债务余额为6.2万亿元,占地方债务总额的40%,其中逾期债务主体以县乡级政府为主,近三年为债务偿还高峰期,也是债务风险的高发期。对于逾期债务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债务展期,将当期应偿还的债务延缓至以后支付,和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在不断加大金融与财政风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三)地方债务信息不透明

由于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务是属于违规行为,常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融资,举债方式多样,结构复杂,融资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总体债务信息无法完全统计。全面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现实状况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首要条件,没有真实、全面可靠的债务信息,就不能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及时采取有效防范风险和化解债务的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政府举借的担保债务无法完全准确统计,即使是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债务统计资料反映的也仅仅是债务数额的总额,对或有债务中各融资主体的负债额无法统计出精确数值。每年新增债务、逾期债务等具体数据也很难统计出结果,政府监管部门无法获得综合完整的债务信息,难以确定地方债务规模,无法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预测,难以对地方债务实施有效的监测与管理,从而大大提升了地方债务风险,降低了政府财政稳定性。

三、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对策

(一)根据政府财力适度举债

各级政府部门是政府债务的承担者,对政府债务的偿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债务规模和效益与各级财政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政府部门在追求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应合理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在进行项目建设时政府部门需要根据项目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与债务偿还能力相适应。同时根据自身债务结构,各项债务的偿还期限,如,本年到期债务,以及后几年年到期债务的数量金额,以控制债务规模为主制定出合理的债务计划。不同省份之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应结合当地财政能力和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出中、长期的债务规划,合理举借债务。例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税源广,财政收入多,偿债能力强,地方债务风险相对较小,进行的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收益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因此可以根据项目收益情况和债务偿还情况,适度扩大融资规模。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不足,还依然要提供义务教育、医疗服务、社会治安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及公共服务,履行事权所需要的财力与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其债务规模,优化债务结构,缩减债务存量,限制新增债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使该地区进行的项目建设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相匹配,避免为了地区发展盲目举债,而产生债务负担过重的情况。

(二)完善地方债务偿还机制

建立完善、可靠和健全的偿债机制是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约束地方政府

过度举债的重要保障措施。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政府应在举借债务的同时制定出具体的债务偿还计划,计划中应明确规定负债的偿还责任,资金的使用范围,债务的偿还期限以及偿债资金的来源。明确债务的偿还责任,政府部门的直接借款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偿还,地方债务在经人大审批核准发行后,地方政府应在每年年初从预算中安排出相应的债务还本付息预算,用于偿还当年应偿还的当期债务;对于能够产生效益的项目可以在项目建成后由自身收益偿还债务;政府部门承担担保责任的债务,应由最终债务人负责偿还。偿债主体要严格执行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资金,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地方政府还应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偿债能力,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避免由于资金浪费导致的债务无法按时偿还。政府还需建立偿债基金来防范债务风险,财政部门按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将经常性收支结余和债券投资项目收益列入偿债基金,以此来偿还尚未产生效益的项目债务以及下一级政府暂时无力偿还的到期债务。

(三)建立与完善债务信息披露机制

提高债务透明度可有效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建立地方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来提高地方债务信息透明度。目前我国地方财政部门对外公布的地方债务信息通常缺乏准确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地方债务管理者认清地方债务情况,对债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无法为地方财政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为保证地方债务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政府应定期公开地方债务相关信息,以便公众准确判断地方政府的融资和偿还能力。此外还需要对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债务资金使用状况,债务结构等债务信息定期公布: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是指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自由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对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进行准确地披露,有利于对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准确评估,有效地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债务资金使用状况的披露,有利于强化投资者及监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支出,有利于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债务规模与结构的披露,公众可以对当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余额和未来各需要偿还债务数量充分了解,投资者可以对未来的债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进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从政府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公开记录和反映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等情况,使地方政府债务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约束,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国盛著,《地方政府债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

[2] 李东兴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3] 刘尚希著,《财政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4] 谢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1月。

[5] 焦菲,《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05月。

[6] 田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预警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04月。

[7] 李盼,《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06月。

[8] 庞晓波,李丹著,《中国经济景气变化与政府债务风险》[J],经济研究,2015年5月,第18-33页。

[9] 吴俊培,李淼焱著,《中国地方债务风险及防范研究―基于对中西部地方债务的调研》[J],财政研究,2013年3月,第25-30页。

下载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政府研究考试题(例文)[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关于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晚,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

    地方政府置换收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案例研究 ——基于破窗理论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视角 李彬彬 2012-11-15 10:13:08 来源:《金融与保险》2012年第9期 一、引言 一直以来,地......

    醍醐灌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研究

    醍醐灌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深层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2017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会议提出,要“严格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研究方法2基础性课题3文献综述4常量5日记描述法 二、 填空(每空一分,共20分) 1研究三要素:一是目的,它是一种有目的、......

    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研究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研究摘要:土地资源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它也超一出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成为社会稳定的基本构成。所以对于土地问题......

    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的对策研究——以**为例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保障民生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小......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与研究(格式)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与研究 摘要: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不足,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但是过度的举债行为亦会让政府......

    关于提振地方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关于提振地方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