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用于造纸工业论文
1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的简介
超滤膜的膜制作材料一般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聚砜(PSF),聚偏二氟乙烯(PVDF),醋酸纤维素(CA)等。其中无机膜材料是近几年来开发的新型制膜材料,主要有陶瓷、玻璃、氧化铝、氧化锆和金属,这种材质的超滤膜最突出的优点是耐高温,耐有机溶剂性能好,不易老化,可再生性强,适用于特种分离;聚砜材料制膜,易成型,膜机械强度好,耐热、耐化学性能也较好,是目前用得较多的材料;聚偏二氟乙烯材料的超滤膜具有极优良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耐化学侵蚀性能,使用温度在40~260℃,可在强酸、强碱和多种有机溶剂条件下使用,但成本很高;醋酸纤维素材料制造的超滤膜亲水性好,成孔性好,材料来源广泛、稳定,成本较低。但这种材料耐酸碱性能差,也不适用于酮类、酯类和有机溶剂。对于反渗透膜常见的材料有醋酸纤维素膜、聚合聚酰胺膜、复合膜。醋酸纤维素膜一般用纤维素经酯化生成三醋酸纤维,再经二次水解成混合一、二、三醋酸纤维,这类型膜拥有高透水性,对大多数水溶性组分的渗透性相当低,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等优点,但是缺点依然十分明显:随时间的推移,酯基官能团将水解,同时脱盐率逐渐下降而流量增加,随着水解作用的加强,膜更易受到微生物侵袭,同时膜本身也将失去它的功能和完整性。聚合聚酰胺膜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种膜虽然克服了醋酸纤维素膜稳定性与耐热性较差的缺点,但是自身抗氧化性差,容易被污染的特性也使聚合聚酰胺膜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无机共混改性的研究也逐渐活跃。可选用小分子无机粒子,如Al2O3、TiO2、SiO2等。无机膜等与PVDF共混,制膜得到的有机、无机复合膜同时具有无机材料的亲水性、耐热性和PVDF的柔韧性,同时还赋予膜抑菌性、催化性等功能。
2超滤膜与反渗透膜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2.1UF膜处理黑液的应用研究
国内较早的研究案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工业大学曾利用国产PS(聚苯乙烯)膜和丹麦DDS公司生产的膜处理碱性亚钠麦草浆黑液,CODCr除去率达到80%左右,木素回收率50%以上。郭伟杰等人研究了有机高分子超滤膜处理国内某造纸企业草浆制浆黑液,对比超滤处理前后黑液CODCr的变化发现,单独使用超滤膜处理,可使酸析木素后制浆黑液的CODCr降为614mg/L;而先用混凝法预处理再用超滤膜处理,当膜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达到2000时,酸析木素后制浆黑液的CODCr降为61mg/L,可以达到GB3544-2008排放标准的要求。芬兰Rauma纸厂采用面积336m2的丹麦DDS膜纯化木素磺酸盐,年产木素磺酸盐2500t。挪威Borregard公司利用UF技术纯化分离木素磺酸盐,后续产生香草醛,可将废液中的固含量由8%~10%浓缩至22%,膜寿命可达1年以上(1MPa、pH3~4、30℃)。UF对制浆造纸黑液的处理效果主要体现在从黑液中提纯木素,生物质分离与应用研究的热烈氛围,使这种方法重新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但现在的研究成果还显不足,对于超滤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例如:不同水样的预处理工艺探讨,膜的操作压力、温度、清洗间隔,膜的使用寿命延长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开发。
2.2膜在处理白水的应用
Sierka等人用超滤、微滤、纳滤以及低压反渗透膜对白水中各物质进行分离处理试验,得出结论:微滤适合处理白水中悬浮的颗粒和不溶有机物,对于TOC,COD及电导率的处理效果有限。用低压反渗透处理漂白废水电导的除去率达到了95.1%以上,COD的除去率也在88%~94.2%,对TOC的除去率最低,但是也达到了78%~96.7%。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有一定的局限性。纳滤膜的处理效果也非常不错,对TOC的除去率为78%~93.6%,对COD以及电导率也有较高的除去率;同时发现,不同的膜在处理相同水样时,处理效果差别较大,应用时需注意。
2.3UF处理脱墨浆废水
脱墨浆废水的传统处理方法多为气体浮选法,但是浮选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除去柔版油墨,而用超滤技术则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除去率。超滤技术处理柔版印刷水基油墨已经在印钞废水处理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废水回用率可达80%~90%。UptonBH,ChabotB等人研究了超滤技术在处理柔版印刷水基油墨废水的应用,得出结论为:膜通量最低可达53.5L/m2h;当油墨浓度高于0.4%时,通过率与油墨浓度呈对数关系,且膜污染程度较低;当油墨量较低时通过率与膜污染有关,与油墨的浓度无关。
2.4RO在处理造纸厂外排水中的研究
王森等人以二级生化处理后的造纸废水为研究对象,先进行絮凝以及超滤处理后废水的各项指标为:TSD为380mg/L,电导率981μS/cm,浊度0.468NTU,CODCr53.1mg/L。后经过RO膜处理,废水的pH值为7.01,TDS除去率为90.1%,电导率除去率为90.5%,COD除去率为49.5%。pH、TDS、电导率、浊度、COD均达到了国家的GB3544-2008排放标准。谭绍早等以聚丙烯腈为基膜,壳聚糖为改性剂,采用紫外辐射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纳滤膜,处理CTMP废水,对钠的截留率为40.1%,且浓缩液中的固形物含量、燃烧热比原液大大增加。叶丰等采用中试规模的连续微滤(CMF)和反渗透集成工艺,对经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预处理以后的造纸厂污水处理系统二沉池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CMF的预处理使得出水达到了RO的进水要求,经过了RO的处理以后COD平均值为3.2mg/L,浊度为0.07NTU,色度4.1PCU,电导率41.8μS/cm,脱盐率为99%,这些指标都可以达到造纸厂废水回收的要求。
2.5膜的工厂应用举例
瑞典Munkedal市的Arctic纸厂引入超滤系统处理循环白水。白水首先在一个沉降装置里面进行预处理,之后进入超滤装置进行过滤,净化后的水可以在某些环节替代清水。净化水的各项指标大约为:流量10m3/h,pH7.5,TSS约为20mg/L,COD约为100mg/L。Arctic纸厂的白水超滤系统的特征为:产水量为10t/h,膜表面积为270m2,操作温度为45℃,通量为40L/m2h,透膜压力为100~400kN/m2,横流速度3m/s,膜寿命为35~43月,浓缩液返回到白水系统,膜耗能1.5~2kWh/m3。这个白水超滤系统的悬浮固形物除去率超过了95%。这些超滤系统使纸厂的清水用量低于3m3/t纸。国内金东纸业计划建造一座日处理量为20000m3的反渗透工艺处理厂,一期项目于2008年完工。一期投资2510万元,运行成本为2.3元/吨水。一期工程可以减少该公司每年从长江取水255.5万m3,与此同时每年减少了255.5万吨的污水排放,减少了COD排放量140t,氨氦减排0.71t、总磷减排0.35t,回收了水中的热能。每年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400万元,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巨大贡献[14]。日照森博2013年投资几千万建成日处理40000m3/d的膜处理站,对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作工厂除盐水和工艺水,工艺段以超滤和反渗透为主,包括浓水处理工段。项目解决了公司水资源不足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处理后吨水成本降低0.8元。
3超滤膜与反渗透膜使用存在的问题
3.1膜污染
膜污染是指处理水样中的某些组分在膜表面或膜孔中沉积导致膜渗透流率下降的现象。包括膜的孔道被大分子溶质堵塞引起膜过滤阻力增加;溶质在孔内壁吸附;膜面形成凝胶层增加传质阻力。造纸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含量高,处理流程长,容易滋生微生物,从而使膜表面被微生物所覆盖造成膜污染。膜污染问题已经成为膜分离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大量关于膜污染的研究成果,人们通常通过采用料液的预处理、膜的表面改性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抗污染膜材料的研发成为了减少膜污染较为可行的方法,如何进一步研制出具有高选择性、高透过性的材料;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成膜工艺,通过对膜制备环节的改进提高成膜性能这些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重点与难点。
3.2膜价格高
以4040型号的中空纤维膜组件为例,国产的反渗透膜的价格在700~800支/元,进口反渗透膜以陶氏公司与海德能公司的最为畅销,相同规格的反渗透膜价格在1200~1400支/元,其使用寿命与处理效果优于国产的反渗透膜;如果进水水质较差则需要选用更为昂贵的抗污染膜甚至是海水淡化膜,其价格在3000~5000支/元。超滤膜的价格由于规格与工艺的不同价格相差较大,最常见的中空纤维超滤膜价格在300元左右,理论使用寿命为3年,其处理效果可以达到造纸废水处理的要求。可见由于技术以及原材料的不同使部分膜组件的价格过于昂贵,影响了膜技术在工业上的规模化应用,如果工厂不能合理高效地运用反渗透膜以及超滤膜,可能会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从根本上降低膜的成本还是要减少膜的污染以提高其使用寿命,这还需要日后在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制膜工艺的改进,更加合理地操作使用流程这些方面下功夫。
3.3浓水的处理
膜技术是选择性透过,过滤过程中截留的杂质会留着在废水中,导致废水浓度高、成分多、难处理,也成为了制约膜技术发展的一个原因。针对这部分浓水可以采取集中、综合处理的策略,将这一部分浓水先集中收集起来,然后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将这些废水综合处理,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如采用改良的Fenton技术———流化床Fenton技术,可减少传统Fenton法大量的化学污泥产量。还可以考虑将这部分浓缩废液进行蒸馏结晶,结晶出来的各种盐可以外销。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引入膜分离技术,特别是超滤技术与反渗透技术,有望实现造纸废水的零排放,可对环境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篇:超滤膜种类分析和工作原理
超滤膜种类分析和工作原理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超滤膜是最早开发的高分子分离膜之一,在60年代超滤装置就实现了工业化。有机膜
有机膜主要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偏氟乙烯等等。根据膜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平板膜、管式膜、毛细管膜、中空纤维膜等。目前,市面上家用净水器用的膜基本上都是中空纤维膜。
无机膜
无机膜中,陶瓷超滤膜在家用净水器中应用比较多。陶瓷膜寿命长,耐腐蚀,但出水有土味,影响口感。同时陶瓷膜易堵塞,清洗不易。中空纤维超滤膜由于其填充密度大,有效膜面积大,纯水通量高,操作简单易清洗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家用净水行业。
陶氏超滤膜筛分过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以超滤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超滤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净化、分离和浓缩的目的。每米长的超滤膜丝管壁上约有60亿个0.01微米的微孔,其孔径只允许水分子、水中的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而最小细菌的体积都在0.02微米以上,因此细菌以及比细菌体积大得多的胶体、铁锈、悬浮物、泥沙、大分子有机物等都能被超滤膜截留下来,从而实现了净化过程。在单位膜丝面积产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滤芯装填的膜面积越大,则滤芯的总产水量越多。
其计算公式为:S内=πdL×nS外=πDL×n
其中:S内为膜丝总内表面积;
d为超滤膜丝的内径;
S外为膜丝总外表面积;
D为超滤膜丝的外径;
L为超滤膜丝的长度;
n为超滤膜丝的根数。
内压式和外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膜
一支超滤膜由成百到上千根细小的中空纤维丝组成,一般将中空纤维膜内径在0.6-6mm之间的超滤膜称为毛细管式超滤膜,毛细管式超滤膜因内径较大,不易被大颗粒物质堵塞。
第三篇:园林企业管理的论文题目1 - 用于合并
一、园林企业管理的论文题目
1.毛泽东自力更生与刘少奇造船不如买船、买不如租船的利弊分析(发展战略)
2.、“三鹿”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教训(企业诚信)?
3.对管理中的人性化与奖惩制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
4.GDP 和GNP作为经济发展指标的特点与应用(数据意义)?
5.经营管理的作用与风险规避?(机会与风险)
6.企业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实与虚)?
7.企业资金的流动与固定分配?(基础投资与消费分配)
8.试析2008年经营危机形成特点和原因(自由经济与管理)?
9.如何认识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试举一个熟悉的企业加以说明?
10.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与企业发展?
11.企业建设投资与消费投资的关系(挖井与吃水及企业战略)?
12.发展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13.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短寿的主要原因(战术与战略)?
14.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15.现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16.基于SWOT分析的发展绵阳园林企业战略
17.从经营战略高度看诚信经营(评无商不奸)?
18.浅论我国新产品开发风险与策略(知识产权保护)
19.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家庭企业的发展)
20.企业经营与政府行为的异同?
21.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园林企业管理创新
22.浅谈园林企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3.公园经营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以调查为例)
24.花店经营主要注意问题(以一个公司的调查为例)
25.为什么专家不一定是好的经理(经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26.如何做好企业的生产管理(以一个公司的调查为例)
27.经营与管理的特点与区别?
28.企业设立和破产的基本法律要求?
29.以中国的历史,分析单干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利弊?
30.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31.简述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异同。
32.简述企业管理的职能和企业管理的一般原理。
3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34.三大名著中唐僧、刘备、宋江为什么可以作领导?
35.红楼梦中王熙凤是怎样管理的?
36.传统质量管理与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的异同?
37.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制约花卉企业发展的技术性因素,制约花卉企业发展的管理性因素,制约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外部因素?
38.蒋介石的准备良好800万军队为什么会败给毛泽东的几十万土枪土炮农民军。
39.企业资金的流动与固定分配?(基础投资与消费分配)
40.经营危机形成特点和原因?
41.为什么有的人有管理才能,却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42.比较农业大寨模式与小岗模式,并讨论其社会和经济效果
43.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经营管理模式,并讨论胜败原因
44.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45.园林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
46.经营管理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47.如何理解责任原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8.伦理与法律及效益的关系是什么?你认为它们可以兼得吗?
49.何谓以人为中心的原理?如何实现?
50.中国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51.企业进入一个新兴产业,选择进入时机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技术存在不确
定性情况下,如何规避风险?
52.如何看待“负债经营”与“借鸡下蛋”(筹资)
53.关于 “船小好调头”与“船大好顶浪”的理解:规模
54.成本与质量:孰轻孰重?(生产)
55.怎样认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营销)
56.如何认识“挑剔的顾客”?(客户关系)
57.企业如何面对“传媒危机”?(风险管理)
第四篇:生态学管理用于机场鸟击防范分析论文
1.鸟击防范和生态学管理技术概述
所谓鸟击指的是,航空器与鸟类发生相撞事故。在飞机发展历程中,鸟击事件一直存在,给航空运输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轻则导致航班延误,重则导致机毁人亡。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鸟击事件出现在飞机的起降环节,所以,重视和做好机场鸟击防范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1963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鸟击会议,相当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是,音响设备是防范鸟击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学因素及其方法,因而成效并不显著。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生态学知识在鸟击防范中的应用,且取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我国鸟击防范工作尽管起步偏晚,然而国家民航总局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国内大中型机场均先后启动了鸟类生态学和鸟击防范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所谓生态管理技术指的是,在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人类的普遍期望,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管理策略强调立足于措施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同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对管理方案的及时、有效调整。
2.影响机场鸟类活动的生态因子
2.1食物因子
机场对鸟类的吸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食物链上,机场及周边的土壤、草坪中生存着大量的小型动物,在鸟类食物链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可能是鸟类的直接食物,也可能是鸟类的间接食物。在整条食物链中,蚯蚓等昆虫会成为鸟类的直接或者间接食物;开花结籽植物能够为植食性以及杂食性鸟类提供大量食物;小体型的鸟类则是老鹰等猛禽的目标。
2.2水因子
机场及周边水体能够对鸟类形成较大吸引力,使其前来觅食或者栖息,特别是鸭类等游禽,如果这些鸟类聚居在机场附近,那么将会大幅提升鸟击事件的发生概率。生存于排水沟或者水塘中的鱼虾将会吸引鸭类飞鸟前来觅食;夏天飞行区那些较低洼处的积水为水生昆虫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也可能吸引一些鸟类前来觅食。
2.3栖息与繁殖场所
所谓鸟类栖息地指的是,鸟类可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栖息地不仅能为鸟类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水源,同时还能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鸟类在选择栖息地的过程中,涉及对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是若干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机场及周边区域内,鸟类在确定栖息地时候主要参考三大因素,一是植被类型,二是和水源之间的距离,三是人为活动强度。因此,在机场及周边范围内人很少涉足的特殊生态环境等便成了适宜鸟类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3.鸟击防范对策
3.1鸟类的食物源治理
3.1.1喷药灭蝗。直翅目蝗虫不仅体型大,而且数量多,再加上捕捉难度不大,因而成了一些鸟类的捕食目标。建议以机场飞行区草地为对象,每年均设立样方以实现对蝗虫情况的准确调查,然后邢璞乌海林以调查结果为参考,实施针对性的自主喷药灭蝗措施。2-3月大蝗虫的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这是灭杀蝗虫的一个良好时机,能够大幅降低捕食蝗虫的鸦科等鸟类的出现概率,从而防范和减少鸟击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在冬春季节,应对场区内的枯枝败叶进行有效清理,从而实现对虫卵以及越冬幼虫等的有效清除,如此一来,能够明显减少第二年虫口密度。
3.1.2灭鼠。建议在每年的5月与10月,对生活在机场飞行区草坪中的鼠类展开调查,然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具体方法是,于机场飞行区草坪内选出3处观察到鼠类活动的地方,并将其当作样方,各个样方均划出2hm2的供调查面积,通过铗日法以实现对捕获鼠类的有效记录。然后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确定适宜的投放毒饵的方法,从而实现对飞行区的有效灭鼠,这样能够大幅降低以鼠类为食的隼类等猛禽的出现概率。
3.2鸟类的水源治理初春和仲秋时节,鸟类便会依据习性进行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地表水将会对鸟类产生较大吸引力。为削弱机场飞行区水源施加给鸟类的吸引力,机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对飞行区土质区范围内的那些凹坑进行平整碾压,防止积水;对生长在排水明沟中的淤泥以及杂草进行有效清理,避免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上述做法能够减轻水源对鸟类产生的吸引力。
3.3鸟类的栖息地治理
3.3.1清除鸟巢。在春季鸟类进入繁育期之前,机场应制定合理的鸟巢清除计划,对机场内及附近树木上的鸟巢情况予以调查,然后通过人工、机械有机配合的方法以实现对鸟巢的有效清除,同时做好对巢材的回收工作。在鸟类进入繁育期之前清除鸟巢,能够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削弱其繁殖成效,同时还能够降低机场飞行区鸟类的活动频率,如此一来,能防止鸟类在机场及附近的繁殖,也不会给鸟类繁衍带来过大影响。
3.3.2割草作业。机场应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对飞行区范围内草地的管理工作,对草高进行严格控制,使其不超过30cm。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助航灯光等重要设备周边1m范围内的草地,应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通过机械、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清除杂草,防止鸟类在附近活动,给设备的正常使用带来负面影响。
4.机场驱鸟工作的若干建议
1)驱鸟工作人员在既有驱鸟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学习相关的生态学知识,并应用到鸟击防范工作中去,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应邀请业界专家就鸟击防范问题进行培训;
2)认真做好每一天的鸟类巡视工作,并准确记录相关信息,主要包括鸟的种类、鸟的数量以及飞行高度等;
3)通过驱鸟装置进行驱鸟时,应注意不同驱鸟装置的混合使用,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装置而失效;5)在不同时间段,驱鸟工作所采用的方法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差异,所以,应结合时令,因地制宜地开展驱鸟工作。
5.结束语
就现状来看,只要鸟类和飞机仍旧处于同一片蓝天之下,鸟击事件就无法绝对避免,所以,应重视和做好鸟击防范工作,尤其是生态管理知识及技术的应用,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有效防范鸟击事件,这对于航空事业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可用于高中历史教师职称考试复习的论文3
从四个角度看教学主题的确立与落实
——基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性认识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李树全
历史教育教学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学生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任鹏杰主编说:“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因此,“育人”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根本诉求,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涵。确立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意义在于,使历史课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体会历史智慧,感悟人生意义,明确个体责任。
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是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正如傅元根老师所说:“一课的‘中心’实际上是一课的真正重点,而且是能够统率全课、带动一般的张目之纲。”〔3〕
[2][1]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从四个角度就教学主题的确立谈一些实践性认识。
角度一: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以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了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
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内容,展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了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是掌握和认识各个阶段学习西方思想的特点,特别是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主题确立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及其特点”。在这一主题下,整合教学内容,精选历史材料,构建教学逻辑:以“一本新书”(《海国图志》)为抓手,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思想特点及影响;联系“一条马路”(“唐胥铁路”)的修建,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之艰难,理解“中体西用”之必要,体察洋务派的苦衷和智慧,认识“中体西用”的特点;结合“一场辩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辩论),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思想的特点,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本课教学围绕主题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彰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突出各个阶段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使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脉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后果。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流程,有较高的学习要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实现了主要教学目标,也提升了教学境界。
角度二:关注历史与现实把握教学主题重心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课标的要求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很多,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一内容的选择有所不同;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的表述也不一致。教学中应该讲述《共产党宣言》的哪些内容?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当前,不能说不存在着“信仰危机”。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教学中重点突出某一个点——最有教育意义、最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点,对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实现课程目标无疑是有探索价值的。按照这一思路,根据本模块知识的内容属性设计本课教学,可以重点突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原则”的阐述和巴黎公社关于“民主”的措施——《共产党宣言》对“未来共产主义”的原则是这样阐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也主张“自由”,即“自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后,规定公社职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还有权监督、罢免他们,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这两点内容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也符合本模块的主题。在遵循模块主题精神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可以将本课教学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民主”,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由”与“民主”,既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关键词,也是当下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政治话题。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高中生,对“自由”和“民主”也有一些感受。教学中抓住“自由”与“民主”这两个关键词,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引导学生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的老套,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何种社会制度,都把“自由”和“民主”作为自己的诉求,“自由”和“民主”正是人类永恒的政治诉求。在这个主题下组织材料、设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有效思考,甚至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提出问题,活化了理论,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而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展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意义。
实践表明,教师要处处留心,在阅读与思考中提升敏感度和想像力,在学习与观察中提升联系度和发现力,善于以历史元素解读时代话题,善于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进而基于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角度确立教学主题,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区别和联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的有效结合,教学就不再是低层次的知识重复和枯燥的理论说教,课堂教学使人耳目一新,也就上了一个层次,达到一个新境界。
角度三:挖掘知识与价值深化教学主题核心
历史教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任鹏杰主编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知识与效益,固然不可或缺,也非常值得强调,但是,倘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和效益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还能叫做教育?殊不知,知识和效益能够助人,亦可致人死地!”所以确定教学主题需要结合内容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而采用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如在岳麓版必修Ⅰ第13课《鸦片战争》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高中生究竟渴望获得什么?怎样的历史教学对高中学生的思想、发展更有意义?即通过知识学习,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深度思考这段历史,获得新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应该说,这是一个高位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而高位的教学要求当然需要以高标准定位教学主题。只有高标准的教学主题,才会有高层次的教学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可以将《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主题确定为“国家封闭、观念落后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从思想角度挖掘本课教学的价值,认识国家开放、思想解放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主题明确了,价值引领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有了明确的主题和价值引领,寻找历史话题,用精心选择的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思考。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
●对于“侵略”的思考——我们能把英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切行为、要求都简单的归结为侵略要求吗?
●关于“落后”的思考——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仅仅是因为经济、军事、政治的落后吗?近代中国挨打,仅仅是因为落后才挨打的吗?
●关于新思潮的思考——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这股新思潮对当时中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冲击力?
这些思考话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在不断的思考中,使学生对这段历史一点一点的清晰、深入,从而进一步检讨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唤醒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实现历史教育教学价值。只有把握了知识学习和思想价值的关系,用思想价值引领知识学习,用思想塑造学习能力,历史教学对学生发展才更有意义。
角度四:加强阅读与思考提升教学主题意义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往往是简单的,分析的角度也有失全面之嫌,历史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多元意识,教师就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补充、补正,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开阔的历史视野。1.在阅读与思考中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广泛阅读、深刻思考基础上的。教师的广泛阅读,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标和教材,进而拓展、突破教材,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7课《辛亥革命》,课标的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材则从辛亥革命的准备——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和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成果——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等三个方面呈现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如何才能让高中学生更好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历史智慧呢?带着这些思考,我阅读有关辛亥革命方面的书籍,如马勇先生的《1911年中国大革命》、傅国涌先生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雷颐先生的《历史,何以至此》、杨国强的《晚晴的世人与世相》、廖大伟先生的《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还有《天变》《真假共和》《袁氏当国》等等。
通过广泛阅读,我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如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不仅有革命党人发动的一次次武装暴动,还有清政府主导下的声势也很大的“立宪”运动,可以说中国在改良与革命两条道路上赛跑。为什么最终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改良道路没有走通,无疑是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通过广泛阅读,我还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辛亥革命中,袁世凯绝非是野心家和“反动分子”,其对辛亥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满清皇帝,在关键时刻主动退位,还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对于这一行为,简单的否定能解决问题吗?辛亥革命究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应当汲取怎样的思想营养?都需要我们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
通过广泛阅读,我看到了一个比历史教科书丰富的、与教科书不太一样的、“多元”的辛亥革命,也启发我重新认识辛亥革命、评判辛亥革命。新认识、新思考,使我对《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主题认识逐渐清晰:“实现民主,和平建国,是辛亥革命的两大遗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以民族大局为重,通过努力,实现和平,中华民族避免一次刀兵之乱,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进步。教师通过阅读与思考丰富历史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塑造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教学境界有重要意义。2.在阅读与思考中培养多元认识创新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隐藏在课标的要求中,隐藏在教科书的表述中,需要我们挖掘并在教学中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一课的教学主题不是惟一的、固定的,主题的新颖度与阐述角度,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度,影响着教学创新度。所以,对历史教师来讲,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增加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助于创新教学主题,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如岳麓版必修Ⅰ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可将教学主题确立为“十月革命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但随着有关十月革命和苏联的书出版、很多新观点出现,显然,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不是教科书内容所能解决的。在准备本课教学时,我阅读了吴恩远的《苏联史论》,王斯德等人主编的《苏联兴亡史》,美国学者莫斯著的《俄国史》,周新远著的《富强、平等和苏联的强国之梦》,王云龙、苍松著的《1917年俄罗斯纪实》、[意]安东尼拉·莎洛莫尼著的《列宁与俄国革命》、沈志华教授主编的《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等有关俄罗斯、苏联和十月革命的书籍,在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教学主题,力图更全面、系统的把握这一历史。
通过广泛阅读,深化了对俄罗斯历史和十月革命的认识,并对这场革命多了一些理解。从彼得一世以来,追赶西欧、实现俄罗斯的复兴和强大是俄罗斯人的梦想,这一梦想经历了很多曲折坎坷,一直都没有实现。十月革命,为俄罗斯实现几个世纪的梦想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如果本课教学把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放在俄罗斯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认识这场革命的历史地位更有意义。因此,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的教学主题确立为“十月革命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独特发展之路,”尝试从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从历史的长时段理解十月革命的意义。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俄罗斯历史、十月革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准确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还使教学境界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确立教学主题,不仅需要我们研究课标、教材,还需要我们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进而发现、创新教学主题,挖掘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感悟历史智慧,而且,教学主题的新颖、准确、恰当,对提升教学境界有重要帮助。
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任鹏杰.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3)封二.
[3]傅元根.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探索——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Ⅰ教学问题探讨[J].历史教学,2005(5):50~52.
说明:本文提及的教学课例,可参看2008年第5期、2009年第10期、2011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2期《历史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