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例文
读 读 0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范文 3 3 篇
【篇一】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国家 2019 年整体就业情况,部署了 2020 年就业工作,向人民传递了“就业信心”!其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 39 次,“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也成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 年,城镇新增就业 1352 万人,调查失业率在 5.3%以下。但由于受全球疫情冲击,就业也面临一些困难,如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今年各级党组织必须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通过留住青山“就业盘”,才能赢得未来“大命题”。
增大政策扶持保障,握牢就业方向盘
握牢就业方向盘离不开政策保障,首先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让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其次,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建立特殊转移
支付机制,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到市县基层,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精打细算各项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级党组织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与此同时,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如降低工商业电价 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减免国有房产租金,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扩大范围增强信心,筑牢就业压舱石
增强就业信心,离不开“五个扩大”。第一个是扩大就业招收,资助以训稳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积极扩招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同时,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第二个是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第三个是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 1 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将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第四个是扩大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
能打工、有收入。第五个是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打牢就业强根基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 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 5.5%左右;打牢就业根基的关键在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特别是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发展问题。将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人群一个不少纳入兜底保障。稳住就业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常轨道,更关乎脱贫致富的进程。在两会中,一些党员代表也为我们的脱贫攻坚促就业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比如谈到推动脱贫攻坚从“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加法效应,向“创业一人脱贫一批”的乘法效应转变。坚持各级党组织部门、地区联动,做好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信息对接,及时发现需求信息,提供就业机会。
留住青山“就业盘”,赢得未来“大命题”。全国两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其中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心血智慧,各级党组织要扎扎实实做好就业保障工作,稳住就业保民生,向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交出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篇二】
2020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要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就要靠扶贫干部扎扎实实“沉”下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浮”上来。
心上有民“沉”下去,不当“过客”。帮扶工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村走访时切勿将自己当成“过客”,切莫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将下村视为“旅游”,走走过场、踏踏青。要做一个让群众“离不开”、能记得名字的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干活、脱鞋坐炕头与群众一起聊天,被群众戏称“远看干活像农民、走近一看是干部”,天天熟得村里“狗不咬式”干部好作风。扶贫工作是一个需要打牢基础的工作,只有沉下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取得实效。
肩上有责“沉”下去,不摆“花架子”。个别扶贫干部还存在“挂着名”只签到不干事,撸不起袖子、挽不起裤腿、沾不了泥土等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当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就要求扶贫干部要有扛起重担的铁肩膀。进百家门、问百家事、解百家忧,主动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做一名抓脱贫攻坚有战斗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有方法、做群众思想工作有“温度”的扶贫干部。
身上有泥“沉”下去,不做“井底葫芦”。扶贫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听群众言、说群众话、办群众事。切勿将驻点扶贫当做“体验生活”,遇到帮扶对象问题复杂难解的便束手无策,不想办法、不谋思路,把帮扶工作“浮”在面上。要把群众的难事当自己的难事,扎实做好当前脱贫攻坚、农村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教育群众,用群众语言说群众故事,解决好扶贫干部“沉下去”的问题,才能实现小康“浮上来”的目标,最终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三】月 22 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对于关注两会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来说,今年的报告颇有不同,仅 1 万字左右的全文,应系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报告虽短,但干货不少。从“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到“减免国有房产租金”;从“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到“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从“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一系列细致的民生安排,回应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人民”二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旧“火热”而“高频”,质朴而温暖。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打开时间的维度,2020 年注定特殊且不凡。“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的集中体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今年“两会时间”的开启,预示着中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前景,也迸发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最强音。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在于顺应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全国人代会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他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回望过去 7 年,每一次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到人大代表团和大家亲切交流。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他总是看得重、问得细、记得牢。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民生之重”从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牵挂之重”!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时间是奋斗历程的忠实记录者。2020 年用将近半载的光阴,见证和呈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奋斗奇迹,筑起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艰险越向前。今年的“两会”,是历史上首次因公共卫生事件而延期,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变化的是会期,不变的是信心;变化的是议题,不变的是决心;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二字重千钧。“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如果将全面小康比作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民生无疑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和最温暖的主题。“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迎着胜利的曙光,承载人民的期盼,深情凝视“收官之年”的全国“两会”,各级党员干部自当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第二篇: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五篇
【篇一】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国家2019年整体就业情况,部署了2020年就业工作,向人民传递了“就业信心”!其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共出现39次,“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也成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但由于受全球疫情冲击,就业也面临一些困难,如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今年各级党组织必须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通过留住青山“就业盘”,才能赢得未来“大命题”。
增大政策扶持保障,握牢就业方向盘
握牢就业方向盘离不开政策保障,首先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让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其次,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到市县基层,决不允许截留挪用。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精打细算各项支出,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级党组织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与此同时,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如降低工商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今年年底,减免国有房产租金,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扩大范围增强信心,筑牢就业压舱石
增强就业信心,离不开“五个扩大”。第一个是扩大就业招收,资助以训稳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积极扩招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同时,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第二个是扩大有效投资,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增加就业。第三个是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将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第四个是扩大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第五个是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打牢就业强根基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打牢就业根基的关键在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特别是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发展问题。将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人群一个不少纳入兜底保障。稳住就业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重回正常轨道,更关乎脱贫致富的进程。在两会中,一些党员代表也为我们的脱贫攻坚促就业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比如谈到推动脱贫攻坚从“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加法效应,向“创业一人脱贫一批”的乘法效应转变。坚持各级党组织部门、地区联动,做好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信息对接,及时发现需求信息,提供就业机会。
留住青山“就业盘”,赢得未来“大命题”。全国两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其中凝聚着代表委员们的心血智慧,各级党组织要扎扎实实做好就业保障工作,稳住就业保民生,向全面完成今年目标任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交出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篇二】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要克服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就要靠扶贫干部扎扎实实“沉”下去,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浮”上来。
心上有民“沉”下去,不当“过客”。帮扶工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村走访时切勿将自己当成“过客”,切莫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将下村视为“旅游”,走走过场、踏踏青。要做一个让群众“离不开”、能记得名字的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干活、脱鞋坐炕头与群众一起聊天,被群众戏称“远看干活像农民、走近一看是干部”,天天熟得村里“狗不咬式”干部好作风。扶贫工作是一个需要打牢基础的工作,只有沉下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取得实效。
肩上有责“沉”下去,不摆“花架子”。个别扶贫干部还存在“挂着名”只签到不干事,撸不起袖子、挽不起裤腿、沾不了泥土等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当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就要求扶贫干部要有扛起重担的铁肩膀。进百家门、问百家事、解百家忧,主动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做一名抓脱贫攻坚有战斗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有方法、做群众思想工作有“温度”的扶贫干部。
身上有泥“沉”下去,不做“井底葫芦”。扶贫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听群众言、说群众话、办群众事。切勿将驻点扶贫当做“体验生活”,遇到帮扶对象问题复杂难解的便束手无策,不想办法、不谋思路,把帮扶工作“浮”在面上。要把群众的难事当自己的难事,扎实做好当前脱贫攻坚、农村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教育群众,用群众语言说群众故事,解决好扶贫干部“沉下去”的问题,才能实现小康“浮上来”的目标,最终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三】
5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对于关注两会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来说,今年的报告颇有不同,仅1万字左右的全文,应系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报告虽短,但干货不少。从“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到“减免国有房产租金”;从“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到“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从“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到“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一系列细致的民生安排,回应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人民”二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依旧“火热”而“高频”,质朴而温暖。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谋大事者必先观大势。打开时间的维度,2020年注定特殊且不凡。“两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活力的集中体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今年“两会时间”的开启,预示着中国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前景,也迸发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最强音。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在于顺应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全国人代会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他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回望过去7年,每一次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到人大代表团和大家亲切交流。对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他总是看得重、问得细、记得牢。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民生之重”从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中“牵挂之重”!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时间是奋斗历程的忠实记录者。2020年用将近半载的光阴,见证和呈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奋斗奇迹,筑起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战疫丰碑。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艰险越向前。今年的“两会”,是历史上首次因公共卫生事件而延期,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变化的是会期,不变的是信心;变化的是议题,不变的是决心;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二字重千钧。“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如果将全面小康比作一幅壮美的画卷,那么,民生无疑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和最温暖的主题。“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迎着胜利的曙光,承载人民的期盼,深情凝视“收官之年”的全国“两会”,各级党员干部自当倍感触动、倍受启迪、倍增干劲!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篇四】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而对于与贫困户有结对帮扶任务的扶贫干部而言,入户走访需要更加全面细致,不仅仅是“走走”这么简单。扶贫干部要主动作为,带上“金钥匙”,开好帮扶锁。
第一把钥匙:带上感情,打开温度帮扶锁。帮扶工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干部在走访困难群众时,切莫机械式完成任务——进门放东西拍照,一套流程结束后换下一户。要将群众当自己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贫困户多为农村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多唠唠家常,在闲聊的过程中了解贫困户真实的生活状况以及需求。同时注重把结对帮扶与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想帮扶对象之想,急帮扶对象之急,在建立良好干群感情和互动氛围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掌握结对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
第二把钥匙:带上政策,打开深度帮扶锁。扶贫干部在入户走访时,要带着政策走,当好政策宣讲员,着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让结对贫困户清楚明白政策规定,了解自身享受的政策和落实的脱贫举措。同时要注意宣讲方式的“接地气”,贫困户文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在宣讲政策时一定要生动易懂。注重提振贫困人口精气神,鼓励增强脱贫信心和脱贫动力,鼓励贫困人口改善家居环境卫生、奉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践行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督促推动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协助监督检查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帮助引进和培育产业化扶贫企业,推动贫困村产业提质增效。
第三把钥匙:带上办法,打开力度帮扶锁。帮扶工作不能只“帮”不“扶”。要坚决杜绝简单的送钱送物的帮扶形式,想方设法主动“帮”,由“输血”到“造血”,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通过找原因、找源头、找穷根,根据“缺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走向致富。要把帮扶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着力治懒治愚,通过“言传身教”,用自身的努力带动群众,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艰苦创业、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良好风尚,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鼓励贫困户靠劳动获得扶贫收益,树立脱贫信心,自力更生、发展产业,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共进。
【篇五】
受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两会推迟召开,这是40多年来,中国首次推迟召开全国人大会议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中,5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
在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特殊时期,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就业和民生……“最短”政府报告给出了最“硬核”的“中国答案”。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与死神抢时间,与疫魔抢生命,党中央第一时间调派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快速扩充收治床位,优先保障医用物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坚持中西医结合,全力救治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为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广大人民生命安全,适时延长假期、推迟开学、灵活复工、错峰出行,同时,抓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这是国家面对人民生命安全给出的“中国答案”。
迎难而上,因势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及全面建成小康攻坚战。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繁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疫情带来了更加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李克强总理掷地有声“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势施策,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采取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压缩各级政府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让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实施。“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这是国家面对风险挑战给出的“中国答案”。
保障民生,推动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起航。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政府工作报告全文18次提到“民生”,明确提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将人民群众关心的卫生、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起来,同时要求各级政府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大干部应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起航。“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这是国家特殊时期面对民生、发展给出的“中国答案”。
第三篇:读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读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张鸿生
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所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30年来中国的国情不论从国家的宏观现象去观察也还是从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去评价都能感受到它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物,改革开放的依据是邓小平的理论,但是也不能忽视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的四届中央在实践中的创造性贡献。我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根据邓小平的理论激活了商品、市场、企业、企业家和科学技术这五个市场经济要素的作用,从而在中国恢复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其二,在国营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只改革了国营经济的经营机制而不改变它的经济性质从而保留了国家调控经济的功能。因此中国改革后的经济体制能非常有效的抵制国际游资的冲击,这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
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加上有效的国家调控功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质。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说明我们已经非常成功的运用了邓小平理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十分理解邓小平理论。我认为目前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世界万物的运动都有其规律,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有它的规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否可以说明我们踩着了这条规律?
邓小平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述非常简单,根据他的论述,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也就是激活了市场经济的五个要素从而激活了中国的经济,从此中国就腾飞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都是市场经济,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下述三条:
企业家投入资金和技术创立企业。
企业家运用它的功能将原材料制成商品。
商品依靠它的性能和质量通过市场卖给它的用户,并实现它的市场价值。
市场经济的三条内容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整体,这个运动是否能正常的进行,其决定的条件是它产出的商品必须能卖出去,同时还能实现一个大于其生产成本(商品的生产价值)的市场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即实现一定的利润量。
“利润”是市场经济必然的产物,企业的利润率决定企业的兴衰和存亡,国民经济的总利润量则决定国民经济的繁荣和萧条。
商品在市场实现的市场价值最终决定于商品的卖方,优质适销的商品获利就大反之则不能获利。这条法则虽然还是经济理论中尚待破解的一个难题,但是它的存在确实是无疑的,这是决定市场经济性质的一条法则。具有这条法则的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没有这条法则的经济体制则是计划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来之不易,我们决不能只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财富而忽视了它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经历深入探讨邓小平经济理论更深层次的含意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本文最后涉及的“利润”问题就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问题。
“利润”产生于企业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增殖性财富量,这宗财富最终都要通过生产资料市场式生活资料市场成为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回流市场,同时它也将通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活动促进市场产生相应增长的市场供应。
市场经济就是在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品的更新;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充分的就业。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就是不断创造财富的过程,人类一切的生产劳动都要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转变成财富,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也都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去实现的。
中国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必须重视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真理的威力是巨大的只有正确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011.5.8
于山东菏泽
第四篇: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读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关于经济增速预期调低为7.5%的思考在不久前两会审议通过的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将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调低为7.5%,这是八年来,经济增速首次低于8%,温总理在报告中解释说,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此举向社会各界释放了鲜明的经济调整信号:中国将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应。
经济增长预期是一个保底指标,去年经济增速预期为8%,而实际增速为9.2%,此次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并不是因为国家很难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实际上以地方各级政府的干劲,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中央政府此举实际在告诉各级人民政府,中央政府将淡化政绩GDP考核,促使各级政府转变工作重点,不再把目光只盯在GDP增长上,可以把精力放在改善民生,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上,这样一来,经济增速虽然降低了,可是含金量却提高了。
政府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预期,可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留出一定空间,在政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2012年,以汽车、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此举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弃一定的GDP,淘汰一批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以换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随着世界能源的逐渐枯竭,环境的不断恶化,传统的发展方式必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为了能使我国经济能够持续良性发展,政府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换取以后的长期利益,可以视为一明智之举。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消费、出口、投资,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来看,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实际上有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经济不景气给我国出口市场所带来的影响;二十国家为保障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平抑房价的政策,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明显受到遏制,许多大中型城市房价均在下跌,房地产市场的冷清,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的的投资,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消费,但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很难弥补投资和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十二五”规划将5年平均经济增速预期定为7%,而今年经济增速预期定为7.5%,去年为8%,从上可以看出7.5%的经济增速预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的,是逐步进行的,因此不应该一次性将经济发展速度降到7%。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到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以上,就业的增长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持,否则新增就业岗位无从而来。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样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持,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让每个人分到的“蛋糕”更大,一味强调把“蛋糕”做好而不做大是不现实且不实际的。
2012年,经济发展形势仍旧严峻,对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7.5%的经济增速预期符合客观实际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五篇:读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读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民生的篇幅更长、政策更实、提法更新、标准更高、速度更快。一项项民生措施,汇聚成闪亮的民生新亮点。尤其是在措施的第六部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报告也提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措施主要有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为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大部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机构也要优先选用基本药物。进一步完善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切实保护好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教育到医疗卫生、从收入分配到三农问题。都是民生,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大的篇幅谈民生问题,显示出政府在民生方面付出的努力。
在学习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到,温总理在讲到统筹城乡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中,5次提到“农民工”,而且用了较大的篇幅,这在过去政府工作报告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不仅说明了温总理对“农民工”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也表明了政府对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坚决态度和决心。这无疑对在异地他乡奔波的农民工兄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我们为温总理的报告叫好。
温总理在讲到统筹城乡发展时说,“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温总理在讲到保障改善民生时说,“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
从温总理五次讲到农民工,我们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报告的要求,拿出有力的具体措施,帮助农民工解决好就业和生活困难,让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待遇,过上幸福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处处是民生,更有惠民之举,民生更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大亮点,今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的标准又有新的提高,从而让13亿民众享受改革开放的优秀成果,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