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文明建设工作典型材料
为认真贯彻落实xx市文明委《关于在文明长廊建设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的通知》,我县按照“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原则,把加强环境保护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经济转型,以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助推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污染减排、生态保护、环保宣传等工作,扎实推进队伍建设、环境能力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重宣传,造氛围,全面实施文明长廊工程
为营造文明长廊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整个文明长廊建设中始终把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全过程。一是县委、政府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对新农村长廊建设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全面安排部署工作,掀开了我县文明长廊建设的扉页;
二是环保局自全县总动员会后相继召开了动员培训会议,全面铺开建设施工;
三是是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为文明长廊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力的工作条件,使建设工作顺利稳步推进。
1、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项目工作。今年以来,按照市县签订的环境目标责任书内容的工作要求,我县在杨店乡、豆坪村和土峰村开展农村环境生态保护项目(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项目)。本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典型带动”的原则,以“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为重点,精心谋划、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杨店优美乡镇和豆坪、土峰生态村创建工作,编制上报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申报材料按省市要求8月20日上报了申报材料。
2、实施杨店乡农村垃圾处理场工程。完成在杨店投资51万元的垃圾处理场工程。在村内村设垃圾收集点;
进一步完善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垃圾处置机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白色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强化农村改水、改厕和清洁能源推广,加大区域供水力度,生活饮水卫生合格率大于90%,清洁能源普及率大于60%。
3、实施西山厚道人家山水景观工程。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多方筹集资金实施了国道316线总投资30万元的红色两当文化景观墙、绿化、停车场及景观亮化等项目内容的西山厚道人家山水景观工程。
二、抓载体,强素质,以实际工作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1、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做好建设项目审批工作
2011年,我局共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8份,环评申报表8份。提供环境咨询180余项,环评文件审批率和办理率均达到100%。在做好建设项目审批的同时结合全县灾后重建项目竣工检查验收工作的开展,对我县126个灾后重建项目办理环境影响文件情况进行检查,对未办理环评文件的项目均按照要求责令限期补办。对全县完成灾后重建项目竣工项目进行环保“三同时”验收,现已完成验收35个,执行率达100%。
2、以维护县域环境安全为目标,全面履行环境监察职能
今年,我局针对近年来我县非煤矿山探采业发展较快的现状,结合县人大、县政府的视察非煤矿山调研安排,今年4月我局会同安监、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对全县14个探矿点、4个非煤采矿企业和2个煤矿开采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通过采取现场检查、听取汇报、检查相关手续等方式,较全面的掌握了我县辖区内矿山开采企业初步资料。经检查:我县14户矿山企业查出证照不全、以探代采、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探矿证过期等问题和隐患共48条。对于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我局依法责令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对于已办理了环评手续但未落实环评要求的企业,我局针对现场检查情况责令限期整改。为切实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监察大队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深入实地调查取证,做到亲力亲为,上半年共受理各种环境污染举报、投诉2件,处罚企业一家,案件处理率达100%。
3、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完成主要污染减排指标
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我局即对市、县政府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内容及时分解上报县政府审定后,与14个乡(镇)、工作站xx县直有关单位进行签订;
结合污染源普查结果,将201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分解到12个重点企业,并签订了环保责任书,为年度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全面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一是县政府成立了由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的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xx县2011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二是开展完成了自然保护区、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和核与辐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县3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3个自然保护区均能够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管理;
三是对辖区内涉及重金属污染的花崖沟金矿、核地质二一三金厂沟堆浸试验站和招金公司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共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3份,停产通知1份,行政处罚决定书1份;
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整治行动,对我县辖区内7家涉源单位,共计7个放射源重新进行了检查、登记,做到了底数清,有档案、责任明。今年以来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件与辐射安全事件。也没有因监管失职或监管不到位导致发生环境事件和环境问题突出;
五是对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加强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对重点源每月检查一次,一般源每季度至少现场执法检查一次,为确保城区饮用水源地安全,我局请县人大调研组同志共同对花崖沟金矿作业区上游、下游、两当河与花崖沟沟口以上500米和以下1公里、城区居民饮用自来水提取水样并委托xx市环境监测站进行化验,经监测:以上水样中铅、汞、砷、锌、氰化物等7项含量均没有超出地表水一类水标准限值。
5、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
6月5日在县广播电视台发表县长《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电视专题讲话》,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上街设立咨询点,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播放环保知识光盘等形式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据统计:共发放环保知识宣传单2000余份,悬挂宣传画30余张,环保袋300多个,制作宣传展板4个,在县有线电视台连续播放七天环保知识,并组织环保宣传车利用乡镇集日下乡宣传环保法律法规8(车/次)。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为推动全县环保各项措施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举办“绿色课堂”
9月26日,被两当团县委定为实施“xx县文明长廊工程”重点单位之一的xx县香泉中学举行全校性的环保知识培训会。培训会由团县委、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通过多媒体中一组组鲜明的图片展示和生动的事例讲解,150名同学了解了实施“文明长廊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明白了参与环保的重要性。培训结束后,同学们带着刚发的《环保知识宣传手册》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xx县城4所中小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演讲、小品,举行主题环保班会等活动,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通过他们的言行和宣传,影响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7、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为推进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合理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我局编制了总投资773万元的《xx县金洞乡大滩村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议书》,上报申请争取2011度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投资;
编制了总投资350万元的xx县云屏乡垃圾填埋场项目,上报申请争取2011年度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8、继续开展重灾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为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xx县2010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
按照项目实施要求,我局委托xx市环境影响评价所对1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编制实施方案,完成了现场勘察、资料收集、方案编制和评审前期工作,该项目工程正在实施当中,预计十一月底全部完工。部分乡镇已完成了垃圾房建设,村民将垃圾倒入指定地点,并由专人为村里清理垃圾。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9、灾后重建项目完成情况
xx县城区水源涵养功能修复工程项目、xx县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xx县站儿巷镇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均已完工,现正在竣工检查验收阶段。按照省、市灾后重建工程要求,对xx县西坡镇投资160万元的垃圾填埋场工程进行建设,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工程的95%。
三、革除陋习,天天环保活动
环境保护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而培养大众环保意识的养成更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两当团县委从实际出发,要求各乡镇在乡(镇)团委的带领下清理乱扔乱倒垃圾,希望通过志愿者的言传身教动员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环保队伍中。另外,为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购置了230个垃圾箱,手推保洁车15辆、垃圾清运车3辆分别给十个村庄安装和修建环保宣传公开栏,这些硬件的投入为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自觉环保,天天环保”的习惯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城关镇香泉中学组建了一支“xx县文明长廊工程监护小队”,此中队由该校2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负责对实施“文明长廊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汇报,以及校内环保板报的制作。
经过努力,xx县环保局“文明长廊工程”实施成效显著,通过各部门的配合,村镇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进一步实施环保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们还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主要的问题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使环保工作的宣传和开展存在困难,相信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帮助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xx县文明长廊工程”做得更好。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论文
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社会生态文明
保护环境,共建社会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关键字:生态文明;现状;环境保护 一.当前我国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蓝天碧水、惠泽民生。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件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提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就我国而言,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有:
1、森林面积锐减。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少林缺材的国家,森林资源很不丰富,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目前,我国每年采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消耗的森林资源近2亿立方米,超过国家计划采伐量的2/3。
2、草原退化。我国原本是一个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但人均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草地质量不高,低产草地占61.6%,中产草地占20.9%。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和过度使用,加上气候干旱,使草地逐步沙化。
3、土地荒漠化和沙灾。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
4、耕地面积减少。近年来,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到了一种近乎于掠夺的程度,这使得有限的土地承受着过大的压力。同时,化肥的大量施用致使土地质量明显下降。
5、水土流失。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
6、生物多样性破坏。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们肆意捕杀保护动物、采伐、滥挖药材、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致使某些动植物濒临灭绝,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7、海洋污染严重。在我国,近年来共发现赤潮种类20余种,2003年近海共出现119次赤潮,累计污染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
8、成市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可爱的首都北京,空气质量频频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地区PM2.5实时数据曾一度超过900。许多化工厂等不按要求排放气体,甚至在夜里排放大量污黑的工业尾气,对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9、水环境污染问题。全国七大水系中42%的水质超过三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水源),36%的城市的河段为劣五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75%以上的湖泊遭受氮、磷污染,富营养化加剧。无数大型工厂排污超标,据新闻报道,一些非法养殖场不按标准排放、处理污水,导致附近村民乃至整个村庄遭受污染,面临危险。
10、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处理率却只有55.4%,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
11、城市噪声超标问题。全国有近2/3的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看到以上问题,我们会作何感想?严酷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2011年1月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位居第一,列第二到第五的国家分别是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位居倒数5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朝鲜、中国台湾、土库曼斯坦、伊拉克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位居第133位,列全球倒数第12位。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列全球倒数第14位。
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就讲究“天人合一”,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可以把环保的意识渗透到孩子的课本中,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垃圾归类,小狗的粪便随时采集到垃圾袋中。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要大力宣扬环境保护意识,让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要知道保护环境就是造福自己,造福人类,造福子孙后代。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文明的建设。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些不自觉的人会钻法律的空子,破换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的内涵, 使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增加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我国政府应当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合理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森林面积的覆盖率,让城市的雾霾天气重现蓝天。
4.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我们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碳排放总量突出,我们应当提倡低碳生活,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如果你是有车一族,如果你居住地距离单位并不十分遥远,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也许你因此牺牲了几十分钟的睡眠时间,但你收获的却是新鲜的空气、沿途的风景以及越来越健康的身体。我们都知道,纸是由树木制造而成的,而树是一个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同时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如果没有了树,地球将无法想象会是一种何等景象!大家还应该节约用纸,减少或杜绝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可以挽救许多要被砍伐的木材。除此以外,在生活中做到低碳并不难,比如使用环保购物袋,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家里的废物利用,减少乘坐私家车等等。同时,多种一些花花草草,也是非常不错的明智之选。四.结语
古语云:“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转型发展大势所趋,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它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强有力的臂膀。让我们以积极行动,建设起一个碧水蓝天的美丽家园!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 研 报 告
襄樊市建设局
(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主要从1998年以后,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展开调研。)
为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最近,我们组织专班,先后深入到枣阳、谷城、老河口等县(市)的重点乡镇开展了调查研究。总体的感觉是小城镇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1998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400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466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1204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100亿块。去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000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100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1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2200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7%降为2001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2001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100多项科技项目和2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01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2001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200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四、对腾宅还耕的宅基地,复垦由农民自行负责,或由农民自己复垦,或由农民自愿请人复垦,只要肥力达到正常水平,土地部门应免收复垦费。进镇农民的房屋如已出售或转让,就不应存在复垦问题;第五,对进镇农民入户,应与城镇常住人口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更不能收取所谓的增容费;第六,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进镇农民吃定心丸,由农民自愿选择进城还是留在农村,让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应有作用。
4、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再生能力。发展小城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拨苗助长、矫枉过正,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发展经济为前提,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增强其造血功能。比如我们采取财政担保、银行贷款的办法建设小城镇,必须要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保证投资能正常收回。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乡镇企业的改革力度,用民营经济的机制嫁接乡镇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还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由龙头企业与农民达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让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小城镇,参与小城镇建设,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经济实力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 研 报 告
襄樊市建设局
(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主要从1998年以后,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展开调研。)
为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最近,我们组织专班,先后深入到枣阳、谷城、老河口等县(市)的重点乡镇开展了调查研究。总体的感觉是小城镇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1998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400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466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1204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100亿块。去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000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100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1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2200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7%降为2001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2001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100多项科技项目和2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01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2001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
襄樊市建设局
(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主要从1998年以后,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展开调研。)
为了解和掌握目前我市小城镇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理清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最近,我们组织专班,先后深入到枣阳、谷城、老河口等县(市)的重点乡镇开展了调查研究。总体的感觉是小城镇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1998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400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466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1204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100亿块。去年,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1000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100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01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2200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7%降为2001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2001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200亩,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100多项科技项目和2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01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2001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
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盛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200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