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译构式语法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11-26 11:2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译构式语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译构式语法论文》。

第一篇:浅译构式语法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本观点,最后对该理论做了简短的评价,指出该理论在为语法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关键词】构式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 框架语义学

一、前言

当今语言学界被分成了两大部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构式语法理论则属于后者,它是于80年代末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指的是Adele E.Goldberg和Kay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构式语法理论。

二、构式语法产生的背景

我们知道一种新事物的诞生肯定是在批判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构式语法理论的产生也是在批判传统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确切的说是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传统的语法分析大多是从词汇的语义、语法功能和形式等出发来研究的,对语法现象的分析常常是从主要组成成分入手。

转换生成语法属于形式主义学派,是由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仅仅描写语法形式是不够的,而要探索隐藏在语法行为背后的人类普遍的“语法能力”,这种语言能力通过一套“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从而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把静态描写提高到动态描写。而且,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

三、构式语法理论简介

构式语法学家力图运用构式语法来描述和解释所有类型的语言结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谓的“核心语法”中所定义的语言结构。通过分析和研究非核心结构,人们可以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因为可以用来解释那些边缘的、非核心结构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解释那些非边缘的、核心的语言结构。构式语法将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视为一个整体,它认为:语言的功能使语言的形式得以形成或改变,因此对语言的形式研究离不开对意义和功能的审视;形式和意义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只要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中预测出意义就可以称为构式。

构式语法理论与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构式语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框架语义学,而且基于体验的语言研究方法。其认识论、方法论与认知语言学一脉相承的。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语义和语用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界限。

四、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式语言中的基本单位。Goldberg把构式定义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结合体,且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既有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时,C是一个构式。”根据构式的定义,我们不难得出如果语法中存在的其他构式的知识不能完全预测某个构式的一个或多个特征,那么该构式在语法中是独立存在的。(Goldberg, 1995)

1.单层面—不可逆性

构式语法是单层面的,是不可以逆向推倒的,也就是说它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s)。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时,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例(1)Peter faxed Tom a letter.例(1)包含了多种构式:主谓构式、双宾构式、限定构式(不定冠词“a”)、过去时构式以及与该句中5个词相对应的5个简单的词法构式所产生的。

2.信息的综合性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句法意义跟语义和使用的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语义和语用之间是没有严格的分界线的。因为,每个句式的具体句法形式跟意义和用法这两个方面的规约话是直接相关的。

3.共性—遗传等级模式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构式与构式之间一般来说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构式之间的共同点构成这些构式的共性,这些共性本身也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的特性通过遗传关系传给更加具体的构式,这就是所谓的共性—遗传等级模式。

例(2)a.The woman who she met yesterday.(她昨天遇到的那个女人)(限制性定语从句)

b.Abby, who she met yesterday.(Abby, 她昨天遇到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c.Bagels, I like.(硬面包)(主题句)

d.What do you think she did?(你以为她做了什么?)(特殊疑问句)

可以看到以上每一种句型又都继承了左偏离结构共有的特点:左偏离构式包括两个姐妹结,左结需要满足右结中谓词对价的要求,右结是最大的动词短语,有无主语均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左偏离这个更为概括的构式,找出这些不同句型之间所共有的特性。

五、构式语法理论简评

1.构式语法理论的贡献

构式语法理论的诞生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就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该句式“表示处置”,这其实说的就是“把”字句的句法意义。朱德熙先生也提出了“高层次的句法意义”。构式语法理论对语法研究的贡献,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从理论上讲,构式语法扩展了语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补充了生成语法学派的不足,使语法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以前不好解释、或以前想不到去解释的语法现象。可以有效的解释人们在交际中运用不同句式来表达不同意思和情感的原因。

2.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性

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在为我们语法研究提供新视角、开辟新视野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该理论局限性。

首先,由于构式语法具有单层次,不可逆性。它就不能像转换生成法那样可以产出许许多多的句子,因此,使语言的能产性大大降低了。

其次,构式语法认为构式之间是不存在“转换”的,因此,造成了每一个构式之间的“孤立无援”,使得用来表达相同的意义不同构式之间缺乏联系,最终造成了同一句法层面上不同构式的“割裂”。

例(3)小明打破了花瓶。

(4)花瓶被小明打碎了。

(3)和(4)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构式,但指的却是同样的内容,意思都是“花瓶碎了,打碎它的人是小明”。虽然所指一样,但是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构式,其表达的句法意义就会各不相同。

六、结语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其自身也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接再励,使该理论更加的趋于完善,为研究语言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J.The Mechanisms of“Construction grammar”.1998.[2]Goldberg, A.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1995.[3]顾阳.关于存现结构的理论探讨[J].现代外语,1997,3.[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从构式语法理论看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

面向对外汉语中的离合词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来界定解离合词的一些情况,并针对离合词的语法规范,谈谈在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一、离合词的特点

离合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要作好这一块教学,则必须对汉语离合词具有深刻的理性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对留学生的困惑和错误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说的特殊性。

明。我们首先要清楚离合词的特点,针对留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不仅要分析它的内部结构,研究它的外部功能,还要了解离合词除了体现出动词的一些语法特征外,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一)离合词的界定及性质

汉语中的离合词,因为是特殊的一类,有其特殊的规律,因此,有些人把离合词与短语混淆在一起,因为“离合词”与“短语”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但鉴于实际情况,这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下面我们将对“离合词”进行清晰地界定。

1、离合词的界定

在汉语语法中,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短语是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能够自由组合、自由拆分。词不可以再分割成更小的能独特定性和独立运用的语言语言单位,而短语可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词义的特定性结构的不可扩展性;短语的特点是:组成成分的独立性和结构的可扩展性。汉语意合的特性允许离合词可以出现分离使用,不受语法常和规律的限制,只是在“离”的频率大小、自由度、方式等方面不完全由语法语义支配,主要取决于语用因素,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人们使用某种语言的目的和功用,有很大的随意性。离合词兼具词和短语的特性使得离合词出现可离合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词和短语边界的模糊性。因此,我们综合扩展法、代替法,参考意义标准,认为:所谓的离合词,“睡觉、洗澡”等,既具有词的语义上的特定性,又具有短语结构的可扩展性,他们界于词和短语之间。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定位离合词的界定标准,符合以下之一的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可离可合述宾形式都为离合词。

(1)带粘着语素的。如:碍事、帮忙、操心等。

判断是否是组成离合,一个可参考的标准是看其组成成分分开后还是不是词。比如“来信”是一个词,但是“来了一封信”中,“来”和“信”是两个词,不能看成一个词,所以,“来信”就不能算组成离合。我们这里说的粘着语素,包含不可以单用和可以单用后语义不同于组合在一起时的意义的语素。比如“帮忙”这个词语,我们可以单说帮,也可以单说忙,比如帮人做事,很忙,不太忙等等。“帮”是自由语素,“忙”也是自由语素,但此处的“忙”就不是“帮忙”中“忙”了,语义发生了改变。因此在“帮忙”中的“忙”为粘着语素,“帮忙”是离合词。

(2)兼有及物动词功能和述宾短语功能的。如:报考、出席、提醒等。

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组成述宾短语。汉语述宾短语中,述语可以受状语、补语修饰,宾语可以受定于修饰,但又不能带宾语。那种既能像及物动词(扩展前)后面带宾语,同时又具有述宾短语功能的述宾形式就为离合词。比如“提醒”,可以说“提醒他一下”,以可以说“给他提个醒”。

(3)形式上不是述宾结构,但用作述宾结构,宾语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宾语素的。如:报到、打猎、洗澡、睡觉等。

(4)两个语素都为自由语素,但组合后语义非原语素义简单相加,语义凝固度较高的。如:开刀、讲理、问好等。

2、离合词的性质

关于离合词的性质,学术界有着很多的争议问题。但是,我觉得离合词是介于词和短语中间状态的语言单位。

众所周知,离合词可以扩展,在这一点上它与短语相同。短语的特征之一是可以自由组合,意义可以分离。离合词虽能扩展,但是它的扩展能力却远非能与短语相比。离合词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即被分开的两个成飞在意义上保持联系,不可分割。例如,鞠躬---鞠过了躬----鞠了三次躬。“鞠”“躬”两个成分虽然可以扩展,但意义上始终紧密联系着,扩张前后基本意义不变。离合词有与短语相同的一面,同时由于它的扩展总是有限,因此有与短语不同的一面。离合词与词具有相同的一面,是就意义上说的。离合词中间不管插入何种成分,也不管插入的成分多么复杂,整个词的意义一脉相承,基本不变。

可见,离合词既有语义上的凝聚性,又有语法联系上的松弛型。它的形式具有短语的特点,意义上具有词的特点,是处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过渡)性语言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是词----短语单位。

3、离合词的分类

为了便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将离合词分为两类:

(1)及物离合词,即可带宾语的离合词。离合词一般不能带宾语,比如:报考、操心、出口、出席、担心、登陆、放心、害怕、加工、进口、劳驾、领先、留神、留心、留学、留意、起草、讨厌、提醒、延期、致电、注意、走私等。这一类离合词主要占小部分,并不是主要的类别。

(2)不及物离合词,即不可带宾语的离合词。不及物离合词里面的主要部分,后面可以再接一个名词或别的词语作为宾语。(2)不及物离合词,即不可带宾语的离合词。不及物离合词是离合词里面的主要部分,他们不能像普通动词那样,后面可以再接一个名词或别的词语作为宾语,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离合词中,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就是把离合词当作普通动词的用法来使用。

在述宾式离合词中,除了少数能带宾语外,大部分都不能直接带受事宾语。由于没宾语,我们要注意的主要是补语的位置,当然也是使用任何离合词时所面临的问题。学“毕了业、吃了一惊、上了一天班、吃过亏„„等等。补语的位置也由一般动词的后到离合词的中间。不及物离合词除了补语的位置变化之外,主要是宾语的位置与一般句式不同。一般式是按照主语一一谓语一一宾语的格式,由于类推作用的影响,套用前面格式就可能出一个句子,(a)*成名了以后他离了婚他的老妻。(成名了以后他与老妻离了婚。)(b)*爸爸喜欢帮忙朋友。(爸爸喜欢给朋友帮忙/爸爸喜欢帮朋友的忙。)(c)*他在公共场所打架了一个人。(他在公共场所跟一个人打架了。)“离婚”、“帮忙”、“打架”这些离合词都是不及物动词,宾语的位置一般借助于介动词前,或放在离合词中间。这种结构非常多,类似的如:向他鞠躬、向你发誓、为心、生我的气、„„。也有个别放在动词后边的,也需借助于介词。如,“献身”这个以说献身于革命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这种情况很少。

4、离合词的离析形式和用法

从总体上来看,外国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都出在“离”上,因此,离合词的教学重点在“离”而不在“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离合词的各种离析方式。

关于离合词的具体离析形式及用法,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当我们需要用离合词表达受影响的人,或者离合词中的宾语涉及到人时,为了把他们表示出来,一般情况下要用离合词的“V+代词+O”或“介+O+V”扩展式,除了少数离合词可以直接带宾语。比如“打架”,动词“打”常常要涉及到人,述宾结构的离合词原带宾语,我们可以这样说“和他打架”。而“伤心”要使用“V+代词十O”的离析形式“伤他(的)心”。大多数情况是只能把涉及到的人插在离合词中。

只有少数离合词既可以说“v+代词+0”,义可以说“介+0+v”。例如: 见面—见他的面—和他见面作主—作他的主—为他作主 生气—生他的气—跟他生气丢脸—丢我的脸—给我丢脸 2.在一些情况下,光用离合词的原式不能充分体现说话人要表示不满意、不屑或者表示否定的语气,那时,要用离合词的扩展式“V+什么+0’。请看下面的例子:.口.....口圈..A.跳什么舞 把什么关 报什么仇 生什么气 B.鼓什么掌 称什么心 吹什么牛 捣什么蛋

A组离合词有歧义,既能表示疑问,又能表示否定、不满意或不屑的语气。如:昨大你到底生什么气呀?(表示疑问)/我能生什么气?!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脾气。(表示否定,意思是没生气)根据重音的不同,我们可以判断出,表示疑问的,重音在“什么”上,而表示否定、不 满意或否定语气的,重音在动语素上。

B组形式的离合词没有歧义,只表示不满、不屑和否定的意思。

3.说话人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急着要别人表态时,常常使用离合词的“V+不/没+V+O”扩展式,也可以使用另外两种变式:“V+0十不/没+V幻”或“V十0+不/没十V”。如: 碍眼不/没碍眼 碍眼不/没碍 犯法不/没犯法 犯法不/没犯 过期不/没过期 过期不/没过 洗澡不/没洗澡 洗澡不/没洗 撒谎不/没撒谎 撤谎不/没撤 讲理不/没讲理 讲理不/没讲 伤心不/没伤心 伤心不/没伤 开口不/没开口 开口不/没开 着急不/没着急 着急不/没着 道歉不/没道歉 道歉不/没道

如果不考虑语气,这些表示已然和未然的问句都可以用加疑问语气词来提问,如“碍眼吗”、“过期了吗”。但是,这种提问表达不出急一于要知道结果的语气。我们还可以在离合词的

扩展式前加上表示强调的副词“到底”,而由疑问语气词构成的提问式是不能加这样的副词的,如可以说“到底伤不伤心”,不能说“到底伤心了吗”。我们知道离合词的提问方式有儿种变异形式,如“v+不/没+v+o”,“v+o+不/没+V+o”,“V+0+不/没十V”等,其中“V+0+不/没+v+0”格式强调的语气显得更重。有时说话人通过提问的方式表示出自己的态度。

4.当说话人要表示述语素的动作行为持续(或伴随的状况)、完成或者过去的经历时,要使用离合词的的“v+着/了/过+0”扩展形式。如:(1)门口有两个人站着岗。(2)孩子们鼓着掌欢迎我们。(3)他订了婚了。

(4)我每天早晨起了床就去操场锻炼身体。(5)他帮过我的忙。

要表达述宾离合词所代表的动作的持续性,我们要在“v+0”中插入着,如例(1);要说明伴随的状况,我们也可以使用“v+着/+0”扩展形式,如例(2)。强调述语素而非整个离合词的动作完成时,一般有句尾“了”,如上例(3),或者后边还有其它动作紧接着发生,如上例(4)。当强调离合词所代表的动作己经完成,而且在同一个句子中不再有其它的动作发生时,不扩展。如:他订婚了。当需要陈述过去的经历时,使用“V+过+0”的扩展形式。5.当需要表达离合词所涉及的数量时,我们需要使用离合词的“V+数量修饰语+0”扩展形式。如:

A帮一个忙 见一个面 请十天假 B洗半个小时澡 撤两次谎 留点儿神

上面两组扩展形式中,数量修饰语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A组数量词语强调的宾语素的数量,是定语,B组数量词语强调的动语素的数量,作补语。数词是“一”的时候,可省略,形成“帮个忙”、“见个面”、“请个假”这种形式。当表示宾语素的数量的时候,一定要把数量短语放在VO之间:如果V后已经带了“了、着、过”,那么,数量短语要放在动态助词之后。例如: 说(了)两次谎 上(过)一次当 报(了)一个名

6.述宾离合词的重叠形式。

动词重叠是一种表量的手段,其语义是表示动作的时量短、尝试、轻松悠闲、轻微等。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动词若可以重叠,形式是“VV”,如“听听、想想’,;双音节动词若有词

形式不一样,应该是“VVO”或“V了VO”的变化形式,如“散散步、唱唱歌、谈谈话、帮帮忙”等。

离合词重叠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有的离合词可以重叠,有的离合词不能重叠,重叠的主要是表示动作性的词语,非动作词、表示心理活动的离合词等一般不能重叠。离合

词重叠式后面不能出现数量词语,因为重叠就已经产生了时量的意义。7.述宾离合词的倒装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按照意义类型来划分,主语有施事、受事、当事三种,宾语也同样有施事、受事、当事三种。在“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的句式结构中,主语类型可以是施事和受事,宾语可以是受事和施事。因此,为了表达的需要,强调突出讨论的话题时,原来宾语可以调整到主语的位置上充当主语,作为陈述的对象。如:(6)你千万别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一这样的好机会,你千万别错过啊。(7)我看完了那本书。~一那本书我看完了。

述宾式离合词具有的短语性使得它可以扩展使用,在离析后部分可以像短语那样宾语素提前,作为话题的焦点,从而形成述宾短语的倒装形式。如:(8)婚都离了,他还想怎么样?(9)头也不回,他就那么潇洒地离开了。(10)这个澡洗得真舒服。

事实上,离合词能出现0V倒装形式,必须经过一次“V+.··„+0”扩展才能实现,上面的(8)就是由“他都离了婚了,还想怎么样?”(9)是从“他没有回一下头就潇洒地离开了。”变换得来的。(10)就是回答“洗澡洗得怎么样?”的答句。

总的说来,为了保留原有形式的结构和基本意义,我们必须加以限制离合词的离析用离合词的所有扩展形式中,原来的两个构成成分在新语境中都要以中心语身分出现,其中一个构成成分都不能再与其他语素构成新词,即必须遵循“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原同时,分离后的两部分在意义上遥相呼应,彼此依存,而且不能改变原语素的意义。我们求扩展后,结构关系、结构层次不能有所改变,如:(11)带头他带了个好头。(12)站岗站好最后一班岗。(13)火把着实地火了一把。他带了个头盔。

例(11)中出现的两个“带头”的形式,“他带了个好头”没有改变原来的词义以及结构,是离合词的扩展形式;而“他带了个头盔”则与原来的“带头”意义相差甚远,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带头”的离合词的用法。例句(12)中“站岗”离后没有改语素义,是离合词。例句(13)“火把”拆分后,“火”是“兴旺”之意,“把”相当于量词“与原语素意义大相径庭,因此不是离合词。

二、外国学生离合词教学 针对外国学生离合词教学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他们在使用离合词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用法偏误。

(一)偏误种类分析

下面我们将逐类分析这些偏误。

1、宾语错位

宾语错位是离合词偏误种类中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离合词内部的动语素(V)和宾语素(O)都要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在表达意义上词义往往是自足的,也就是说它们不需要再带宾语。这一点与一般动词显然不同。然而留学生因不了解,常常将离合词误作为及物动词,把该由介词引导的成分误作为宾语,给离合词带上宾语,例如:(1),爸妈,女儿快要毕业大堂了。借妈,女儿快要大学毕业了。)(2),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放笙二企人就是他的父母。(孩子一般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 人就是他的父母。)(3),今天我的朋友遣妄选。(今天我的朋友请客。)汉语语法中,述宾短语后一般不能再接一个宾语,“V十O1+O2”句式不合乎汉语语法。而在述宾离合词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例句的偏误,是在于把具有短语性质的离合词简单地等同于及物动词。述宾离合词跟一般的述宾短语的语法功能基本一致。因此,当离合词要用来说明相关涉的对象时,我们可以使用介词来引导。上面的例句可以改为:“P+O2+V十O1”(P:介词)。这里想要强调一点,当怀疑VO能否带宾语时,为了避免犯错,用“P+O2+V+O1,”句式是比较合适的。

2、状语错位

在离合词的使用中,出现状语错位的情形也不少,举例如下:(4)*结果他们每天好几次打架。(结果他们每天打好几次架。)(5)’亲爱的父亲母亲:不知多少年前给你们写过信,好像我从小时候一两次写信给你们以后直到现在没有了吧。(亲爱的父亲母亲:不知多少年前给你们写过信,好像我从小时候写了一两次信给你们以后,直到现在都没有了吧。)(6)*但很长时间抽烟的话,对健康肯定有坏处。(但抽烟抽很长时间的话,对健康肯定有坏处。)其中例句(5)的“写信”不是离合词,但语料库把它作为离合词的使用错误来分析的。(4)、(6)中的“打架”、“抽烟”为离合词,两句都想表达的是对动语素的时量的补充,但都错误使用状语形式来修饰动语素。

3、补语错位

当说话人要表示述语素的动作行为持续(或伴随的状况)、完成或者过去的经历时,要使用离合词的“V+着/了/过+0”扩展形式。就是说,时态助词应该放在动语素后面。但我们在离合词偏误现象中发现很多把离合词当作普通动词在其后加上时态助词的用法:(7)’我们见面了以后,谈了很多事情。(我们见了面以后,谈了很多事情。)(8)*我在大学读书时,在一家书店打工过。(我在大学读书时,在一家书店打过工。)(9),小时候由于爸爸的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搬家过5次。(小时候由于爸爸的工作的关系,我曾经搬过5次家。)

4、词性错位

外国学生在使用离合词的过程中,词性错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请看下面的例子:(10),可是,不久我上了学也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帮助我很多忙。(可是,不久我上 了学,也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帮了我很多忙。)(11)*他连游泳也不会游泳。(他连游泳也不会。)像(10)这样的句式是外国学生关于离合词的典型偏误。他们没有把“帮助”、“帮忙”区别开来。“帮助”是及物动词,“帮忙”是离合词。

(二)、教学策略

1、由离合词离析方式的多少决定该离合词的教学方式。如果离合词的离析方式多,说明组成该词的述语素和宾语素的自由度高,该离合词的短语性强。于是,我们可以以短语讲授为主,但不能废弃它的词语方面的教学。比如“上课、洗澡、看病”一类词,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的离析形式上。相反,对于离析方式少的离合词,例如“劳驾、出席、动身”,不妨先按“合”教。

2、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离析方式应作为教学重点。例如把不及物的离合词用作及物的,以及重叠方式的偏误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重点介绍这些离析方式,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减少偏误。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汉语的正确形式和偏误形式(比较时应注意板书的安排)。因为我们给学生讲应该怎样还是不够的,还应给学生讲不应该怎样或者怎样不合适。如:大部分离合词不能带宾语,但也有少部分可以带宾语“担心孩子、出口设备”;有时中间能插入数量短语,有时不可插入数量短语“旷了一节课、发了一场病、*出了一个国(出了一趟国)”等。因此针对和们出现的偏误讲解有关规则,这样效果会更好。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可以先让学生造句,教师板书这些句子,然后教师讲解规则,让学生自己检查所造的句子跟规则有无出入。学生一开始可能造不出很典型的句子,所以教师在讲规则的时候应该边讲边给出一些典型的例句,让学生能把规则和实际话句对应起来学习,这样效果会比较理想。

3、采取循序渐进的循环往复式教学法。如离合词的教学也应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先学一种形式,过一阶段再学另一种形式。按不同的学习阶段将离合词的离析形式的学习划分成儿个周期,以螺旋式递进的方式由浅入深地组织学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学习量并使难点分散,也可使离合词的离析形式在不同阶段多次重复、再现,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又反映了语言的规律。

因此,应针对离合词的具体语法使用规律,来循序渐进的教授留学生学习离合词的用法。

【参考文献】

[1]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 [2]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陈玮 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和教学,语文学刊2006年第4期 [4]李春玲 离合词研究综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l期 [5]刘顺 论现代汉语的“离合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6]鲁文霞 谈离合词的界定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外语教研版)2005年第5期 [7]王晶 现代汉语词的离合现象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林丹丹 离合词的特点和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三篇:浅作文论文

浅析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综合性训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蜍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管窥之见,就教于同行。

一、发挥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作用

在新形式下,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布置一个题目,提出几条要求,再用一些苍白无力的空洞语言去指导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注意,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引导中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设计好具体的指导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指导中,注意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先对过去课文的写法做以个别总结、再指导本次作文的构思、布局、谋篇,最后举出范文启发、点析。通过这一系列的指导,使学生在动笔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在指导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时,我根据作文教学目的,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发心曲,把真话、不违心的话,倾诉在作文当中。在指导作文构思时,我是这样谈的:“今天我们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内容是向别人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取得相关的成绩,存在的不足等,使别人读完文章后能认识并了解你”。在作文要求上,采取“放宽的政策”,字数不限,介绍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在读者面前展示一个清晰的你。由于批导得当,使学生装在写作中感到“作文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二、全面提高学生装的作文能力

1、兴趣------爱。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装的积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爱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明提。要想让学生装喜爱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写作的愿望,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理解-----体味,欣赏----真爱。从课内到课外,我们通过“写园地”、办小报、组织学生装向报刊投稿,增强学生装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2、观察------真。

在作文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同学的作文照搬照抄作文选的文章,应付了事的现象,而对身边的人和事却熟视无睹,这实际上是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足所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写作训练中要能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话写出观察的结果和感受,所以,会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将作文植根于生活之中,有所为而作,才能得心应手,真而不虚。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们采用了三步教学法:第一步以观察室内静物为主,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观察的角度,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第二步大观察的范围,由室内扩展到

室外,由静物到活动的事物;第三步观察人的相貌、神态、动作。通过以上三步的训练,使学生不再胡编滥造,而是文思泉涌,能具体生动的反映生活实际。

3、想象-------宽。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头脑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宽文路,充实文章内容,创造感人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a口头作文。在课文讲解中利用口头作文的形式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讲解《在烈日和暴雨下》布置了《假如我是祥子》的口头作文,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假如我是祥子,我要把坐车的人痛打一顿,然后把他撵下车去”。随即老师加以指导,在当时,祥子一方面要吃饭生活,另一方面,黑暗社会不会允许指导,在当时,祥子一方面要吃饭生活,另一方面,黑暗社会不会允许他有这种反抗的行为,从而使作文训练达到预期效果。b续写、改写。进行续写、改写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如《石壕吏》的改写、《变色龙》的续写,都为学和创设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潜能。c音乐插图。音乐和插图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如讲《听潮》之后放了一段有关森林之景的音乐,让学生听后发挥想象,用文字表述出拭目以待自己听到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由此可见想象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适应新形式下作文教学的发展。

4、积累------富。

常言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也必须有“米”才能解“炊”的问题。词语尤如米,是形成语言的基本材料,只有平时注意、积累,才能拥有丰富的词语,不至于在作文时费尽心机,殚精竭虑,也不尽人意。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箴言示诫“勤于积累”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将一字、一词、一句汇集于胸呢?可以从几下几方面着手:a 通过剪裁报刊、书籍汇积于册。b通过抄写、诵读汇积于心。只有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热心于积累,善于积累的好习惯,才能在写作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5、训练-------多。

多指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练习,学生除了观察以外,重要的是认真反复的练笔。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通过扩写、缩写、改写、仿写、看图作文等我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改革作文教学中的批评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批改作文,也是一样,“改”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改”。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上下几句评语,选出几本范文给学生读一读而已,此法如今已远远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在素质教育轨道上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批改中探讨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1、改的方法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批改的方法也应该“因地制宜”。a讨论法: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推荐优、中、差作文各一本,师生共析、共评,然后让作文评优的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构思、布局谋篇及本次作文的优点与不足之处。b面批法:将本次作文中出现的缺点由教师分项列出,让学生对号入座。c互改法: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d反复法:反复修改,多次训练,直至成文。

2、所下评语要恰如其分。

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评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恰如其分的在评语中指出优点和不足,才能学生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能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作文这教学中,发挥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改革作文教学中的批改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把他们很好的统一起来,才能使作文教学不断发展创新。

第四篇:语法修辞论文

巧用虚词 增强修辞效果

虚词,古代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实误。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引《湘山野录》记:“太祖幸朱雀门,赵韩王从,上指门额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上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宋太祖不懂,能不耻下问,本是好事。但他说的虚词“助得甚事”这个话不对。“之”字在此例中确实无意义,但它又起着舒音节、缓语气的作用,有没有这个“之”,读起来是不一样的。

有一次,欧阳修为韩琦作《相州昼锦堂记》,写好后,他让人送给韩琦。一会儿,他又派人急速赶去将文稿追回,原来他觉得文中有两句语气不够顺畅,这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经他思索,加上了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一改,果然节奏舒徐,语气顺畅,神韵十足了。这件事《过庭录》、《四勿斋随笔》等书中都有记载。一篇短短的《醉翁亭记》竟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造成文章旋转流畅的气势,铿锵圆润的声韵,向来为人叹服。

“君恩似海;臣节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兵败被俘,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全变了。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语言真是太奇妙了!在由“实词”与“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名家巨匠笔下有许多巧用“虚词”的精彩范例,仔细赏析,对提高我们分析作品与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无裨益。有“人民艺术家”之美誉的老舍,他的作品《宝船》被选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日本出版界有人曾向老舍请教:“您的作品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开船喽!’请问这里为什么不用你们常用的‘啦’字,而要用这个‘喽’字呢?”老舍莞尔一笑,说:“这个地方,我记得自己当时念过,推敲过的。在咱们中国的北方方言里边,‘喽’字是对大伙儿说的。如果说‘开船啦!’那只是对一个人说的,没有许多人在场,而喊‘开船喽’则表示招呼大家。在拙作《宝船》中,这句话不正是对大伙儿说的吗?”语音未落,掌声四起,在座的日本朋友跷起大拇指,啧啧赞叹。“喽”字与“啦”字都是“虚词”中的语气助词,好像没多大区别,而在这里它们的表意功能竟有如此的奇妙差别!其中的学问的确不小,“虚词”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写作中人们一般较为重视实词的运用,而对虚词,则有所忽视。其实,虚词用得好,不仅用助于强化作品的表情达意作用,而且照样有助于提高修辞效果。恰如清人刘大《论文偶记》所言:“文必虚字备后神态出。”唐诗宋词通过炼虚词来强化修辞作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借助虚词丰富作品内涵

从数量看,虚词明显少于实词,加之意义空灵,在使用中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对于虚词,只要准确地把握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切合使用的情境,照样能在虚词中灌注不同的情感,寄寓不同的意蕴,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丰富。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个复音虚词,在句中有“多么”之意,用之便写出了残民以逞的官吏的凶暴,孤立无助的老妇的凄惨,分明地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老妇的同情写了出来。体味到这一层,便决不会同意“作者仅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这一类说法。又如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个“犹”字使全篇笼罩了浓烈悲怆的气氛。两幅画面触目惊心,一幅是白骨累累的沙场,无数男儿毙命边关,未知能否魂归故里?另一是闺中妇女盼良人罢远征回归故园,一家人过上宁馨的生活,两幅画面通过“犹”字连接起来,使读者在对照中产生联想,产生惊悸的感受,对和平的向往必成一种美好的感景。

二、借助虚词寄寓作者感慨

古代那些身遭压抑、困顿偃蹇的诗人总是“发愤以抒情”,他们的不平之声、悲愤之声响彻天地。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对抒发情感、寄寓感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李白《蜀道难》句“噫吁!危乎高哉”,声情并茂,写出了作者对蜀道艰险,重峦叠嶂阻隔前行之路的惊叹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呜呼”一声长叹,写出作者于艰难竭蹶的处境中,犹自心忧天下,牵挂千千万万流离失所、衣食不继的贫寒之士,使读者能够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宽广的胸怀。苏轼被贬黄州,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将之隐栝为一首《哨遍》,表达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情,其过片是“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用了个叹词强化作者的愤激情绪。作者身处逆境,朝不虑夕,说要超脱偏又超脱不了,“忘我”不易,“忘世”更难,胸中憋着一股气,用个 “噫”字,仿佛尽情地得到了释放。

三、借助虚词激荡诗情

写诗作文,最忌平铺直叙,不少作家都讲求风生浪起,一波三折,以造成深邃的意境。恰如刘熙载《艺概》所言:“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味。”一些虚词的使用,极易收到这个效果。如姜夔《长亭怨慢》:“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只”表示让步兼假设,有 “纵使”、“即使”之意,用在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所言结果被排除在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料想即使有并州快刀,也难以剪断千丝万缕的离愁。并州刀剪以锋利著称,却也有它剪不断的东西。“只”字使词意陡转,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虚词配套使用,也可产生同样的作用。司空曙《山村即事》:“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前句说一夜刮风的情况,后句说小船虽被吹走却在长满芦花的浅水边。“纵然”作了让步,“只”则突出了结果。两个虚词配套使用,使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可见,“诗中虚字用得妙时,直使全篇精神涌跃而出”(郭兆麒《梅崖诗话》)。

四、借助虚词深化意境

意境是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基本范畴。在诗词作品中,由于文体本身具有鲜明强烈的抒情特征,因此这种文学形象就表现为主客观相统一的意境。有无意境是衡量一首诗或词优劣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诗词最高的艺术性和美是“意与境浑”。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词人以及文学评论家无不看重意境。意境的形成,既要有形象,又要有情感,若以实词来写诗填词,则容易做到形象性和情感性,而虚词由于本身缺乏实在的意义,于形象和情感都不容易体现。

换言之,运用实词,极易造成意境。如冯延已《南乡子》“细雨湿流光”句,描写雨后复斜阳,辉耀沾满水珠的春草。王国维叹为“能摄春草之魂者”;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写水面上的荷叶在晨风中亭亭玉立,犹如被擎举着。王国维对此赞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运用虚词,造成意境则较为困难。但事情决不是绝对的。若将虚词与实词恰当地搭配,作到“虚句用实字辅衬,实句用虚字点缀”(王骥德《曲律·论字法》),相辅相成,则又有利于意境的生成和深化。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境界阔大、寄托深远的作品。其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副词“共”总括范围,表示不同的人同时产生某种行动或出现某种性状,与“来”结合,写出了昔日的战友的共同遭遇;连词“犹自”同“犹”,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状态持续不变,与动词“滞”结合,写出了众人身各一方,音讯阻隔。两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凄凉激楚,充满愤郁不平之气,作品的意境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修辞就是修饰词语,就是对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润色,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整理修饰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古人在诗词的创作中,十分注重炼字。一般地说,炼实词较易,而炼虚词较难。施补华《岘慵说诗》即指出:“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但一些优秀的诗词,恰好就是通过炼虚词来出彩,显示出作者的高超的艺术功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实词正是借助于虚词之助才能尽善尽美地表情达意的。”惟其如此,虚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修辞作用也就很值得注意了。

第五篇:个性化导学构式学习心得

个性化导学构式学习心得

盘古学区 李敏

“因材施教”是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汇,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许这是最早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了。“因材施教”的含义今天人们通常理解为:“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几千年来,“因材施教”一直被人们特别是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的先人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倍加推崇,但是,直到今天却依然还是没有真正形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系统或教育制度,而且,今天普遍实行的“制度化教育”、“划一性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恰恰与“因材施教”背道而驰。因此,今天同样有人把个性化教育简单概括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显然,“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如果只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或教育理想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甚至是倍加推崇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指引教育系统建设和实施教育实践的概念和准则,这个概念则过于简单、笼统和缺乏操作性。单纯的把个性化教育简单理解成“根据孩子的独有个性因材施教“,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只是根据孩子的独有个性来实施教育,这一教育前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概念提出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独有个性来实施,而不是无视孩子的个性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划一性的教育,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模式化的、划一性的、无视学生个性的教育体制的一种挑战,是有进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但是,只是根据孩子的独有的个性存在来实施教育是否就合理?是否就科学呢?显然是不够合理也不够科学。这个定义所强调的孩子的独特个性更多的是指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等的个性特征。但是,人是社会的,人作为构成社会的一员,在不同方面和程度影响和改变社会,同时人又得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人也是利益相关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中,孩子的教育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家族利益、家庭利益、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因此,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条件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人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即所说孩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与孩子利益相关人(孩子的家长或监护人)的目标、要求、期望与需要,如果不同时考虑以上这些因素,所谓的因材施教是行不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学生李某某是一个富家子弟或豪门望族又是独生子,不止一个家庭的希望均寄托于该生身上,家长是望子成龙,希望他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日后好出国深造。可悲的是该生就是不爱学习,英语成绩都不及格,试问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孩子在我们每个班应该不下10人吧?

其次,“因材施教“自身存在着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或自相矛盾。“因材施教“中的”“因材”是指要了解和掌握孩子的个性潜质特征,其主体似乎是指孩子,而“施教”是指实施教育或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主体似乎又是指老师;“因材施教“可以理解为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的“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为以老师为教育主体的“因材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其主张的教育主体是模糊不清的、不确定的、是不明确的。

第三,“因材施教”其中包含了“因材”和“施教”两个关键环节,但是如何来“因材”呢?又是如何来“施教“呢?谁来施教?施教又教什么呢?如果要根据这一概念的指引创建一个具体的教育体系、运营一所学校或者直接教育一个学生,依据这一概念显然只能停留在“概念”本身,缺乏指导性,更没有操作性,与教育的实践性和实证性是不符合的。正因为“因材施教”说存在以上这些缺陷和不足,因此,把个性化教育简单理解为“因材施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概念解释和科学定义。

个性化导学构式学习心得

盘古学区 李敏

“个性教育”说是心理学派提出来的,一些心理学派教育专家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弘扬、发展和优化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持这种观点的定义也比较多,不过大体上含义是相似的,类似的定义有:个性化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个性,帮助学生发掘、形成和发展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就是教育者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能背景、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弘扬学生独特个性的教育,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的教育。”

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并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而反对强求划一式的教育。

这些个性化教育概念强调发展学生个性,而不是无视学生个性存在采用千篇一律的大规模制造的教育,这些概念也主要是针对目前班级授课制和划一性教育制度下无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提出来的,但是“个性”是人的一种客观的、事实的、自然的存在,把教育目的只为发展“个性”显然是具有局限性的,把“个性化教育”等同于“个性教育”,更是失当。因此,“个性教育”说是对个性化教育概念的片面解释甚至是对个性化教育概念的误解,也不能作为个性化教育的科学定义。

个性化导学构式学习心得

盘古学区 李敏

所谓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或customized Education),就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包括个人和企业)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或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个人的家长或监护人,企业的投资人或经营者)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学科教育、阅历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灵修教育多个方面,对被教育对象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知识、技能、经验等展开咨询、策划、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被教育对象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教育和培训系统。

曹晓峰教授所主张的个性化教育定义中,不仅阐述了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结果个性化”和“前提个性化”;而且明确指出个性化教育的中心和主体是被教育对象,个性化教育是家庭教育专业化、学校教育个性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三大教育系统的融合和统一,个性化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教育和培训系统,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

我们知道,个性化教育应该是教育的“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如果只有“目的个性化”没有“过程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目的是没有保障也是不能实现的;如果只有“目的个性化”最终没有实现“结果的个性化”那就是一种失败。“因材施教说”强调了“目的个性化”,但是没能把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内涵概括进去;“个性教育说”强调了“目的和结果的个性化,但是没有过程的个性化内涵;“一对一教育说”和“合理匹配说”突出了“教学组织个性化”和“教育过程个性化”,但是没有明确“目的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显然这些定义都不能准确、系统、全面、完整概括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由于曹晓峰教授提出关于个性化教育的这个定义比较准确、系统、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目前个性化教育相对比较科学的定义,在2008年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学术会议中被采纳为标准定义,同时也被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中国理事会、中国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学术专家委员会共同确定为个性化教育的标准定义。个性化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个性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个性化、家庭教育专业化和社会教育系统化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个性化教育将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自身缺陷和不足,个性化教育的作用有:

1)促进学校教育个性化发展

学校教育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个性化,无视人的个性存在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模式下无论是老师、学生、教学内容或课程、教育装备和教学管理等都是标准化的、划一性的。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制约人创造性和自我个性化的发展,把人都教育成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2)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和未来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是家庭教育普遍性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的人由于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将影响一生。而个性化教育将有效弥补家庭教育专业化不足的弊端。3)促进社会教育系统化发展

社会教育非常灵活,但是又无所不在,社会教育的最大缺陷就是系统性缺乏,而个性化教育完全可以弥补社会教育系统性缺乏的弊端。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考虑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自己思考,制定自己的计划,系统地阐述自己的问题,使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并且检验他们的计划和想法,以确定其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强调个性,对发展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不过,教师必须懂得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不是要孤立他们,或是授之以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形刚好相反:表现民主主义社会成员特征的个性,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孤立环境中发展的。它是“通过某种社会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互相合作”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学校中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的最佳途径,是设计出“一套计划,使每个人都能参加,并且计划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我们的小组合作。我把我们班63人分成8个小组,每组一名组长,八名同学按成绩由高到低编号1—8号,组长责任重大他负责这八个人的整体协调工作以及合理的布置任务,并给予检查。如,我们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们。学案分三部分

1、学习目标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在该环节学生们会了解本课要学什么;

2、温故,在该环节通过几道简单的习题设定检测学生们对上节课所学的效果;

3、知新,该环节的设定结合学习目标精简本课重点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什么。说实话,这样的学案设计,班里的20多名学困生无法独立完成,怎么办?我们以此学案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功效。小组成员本就有强有弱,那我们就以强带弱,课堂上“温故知新”环节发言的一定是这组最差的7号、8号同学,如果他们回答正确我们就大力表扬,让全组成员都体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时间长了小组内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而我们的学困生又向告别不及格迈进了一步。下一步我们只需“勾勾手指,然后画个圈,让学生跳进来就行了。”比如,我们在班上候课时组长会提醒全组同学准备课上用品,我们的组长就会帮老师检查预习完成情况、督促学困生在课前再看看老师有可能问到的问题。这样,我们上课后的前10分钟会很顺畅的完成“预习检测”环节。我们的环节二即导学建构环节,该环节预设30分钟,在这30分钟内充分的体现了我们的个性化导学构式,那就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却达到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环节三“达标检测”所要求的学生较好的掌握本课所学。这就是我们正在探讨的“个性化导学设计”,它是指基于教学内容,依据学生情况,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个性、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面对同一课题,不同的老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这就是教学设计的个性化。个性化教学设计是一种艺术,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给我们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提供给我们展现个人素质的舞台越来越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展现个人教学的风格,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教师要为学生开拓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使课堂充满灵性,变得活泼起来。总之,我们只要拓宽视野,放开手脚,不拘泥教材和教参教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设计个性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学习方式,一定能够全面而又快速提高学生数学的整体素养。

下载浅译构式语法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译构式语法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 谈 参 与 式 教 学

    浅 谈 参 与 式 教 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

    个性化导学构式框架和程式

    个性化导学构式框架和程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践,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注重培养学......

    internet防火墙技术浅论文

    INTERNET防火墙技术浅谈 专业 计算机科学技术 日期 2007年7月楼可挺著 2007年 陕西师范大学 目录 1 引言…………………………………………………………………..1 2 int......

    班主任工作浅探-班主任论文

    班主任工作浅探教师的工作是为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把教......

    浅述地铁车站钻孔灌注桩及格构柱施工

    浅述地铁车站钻孔灌注桩及格构柱施工 郝旋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陕西宝鸡、721000 摘要:车站钻孔灌注桩及临时格构柱施工是一项质量要求高、施工工序多,并在较短的......

    论文写作之英文语法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 2006-10-30 16:26 总则 语言风格清晰流畅的书面语言。注意向已发表的文章学习语言专业术语必须从该领域的文献中学习避免自创的新奇语句,应注意的问题: 一......

    复 式 教 学 方 法 浅 谈

    复 式 教 学 方 法 浅 谈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门镇黄龙铺小学 张斌 复式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课堂教育艺术。它是在同一教室里编排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由一位教师在同......

    参与式教学论文

    “参与式教学及其特点”的研究报告 一. 文献综述及参与式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王谦、陈景玲、沈连峰在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实践中对参与式教学的概念作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