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沙新区规划解读
全力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
汇报内容:
一、《规划》编制背景
《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
《国家“ 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
(一)有利于创新粤港澳合作模式、促进港澳长期繁 荣稳定。
(二)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共建优质生活圈、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三)有利于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拓展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五)有利于促进珠三角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环渤海湾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粤港澳)
南沙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坚实的发展基础:
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规划 》编制过程
分三步走: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规划》于9 月6 日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9 月12 日经国家发改 委正式印发实施。
三、《规划》基本特点
(一)准确界定战略定位
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二)科学确立发展理念
科学 建设、从容开发
(三)明确提出发展重点
(四)保障措施全面有力
先行先试权利:
赋予政策支持:
四、《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发 发 展 展 基 基 础 础
(一)发展基础和战略意义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 世界级城市群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宜居优先
高端发展,引领未来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市场主导,法治保障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战略定位 粤港澳全面 合作示范区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三)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重点做好五个 方面工作: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 设施
乡村生产生活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加强生态建设与环 境保护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彰显岭南人文特色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建设商业服务中心
(五)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
为主导的产业新高地
打造教育培训基地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六)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构建区域交通枢纽 建设航运物流枢纽 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 强化开放门户功能
(七)构建社会管 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创新社会治理结构 优化社区服务 强化社会管理保障加快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
(八)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拓展国家中心城市战略
(八)强化区域联动发展
促进大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带动内地更广大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九)保障措施
体制机制创新
政策支持措施
协调机制
五、《规划》组织实施
(九)保障措施
强化《规划》总体指导 加强组织保障
细化、实化政策支持措施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谢 谢 谢!
第二篇:南沙新区规划方案
“抓紧提升完善南沙新区城市规划,8月底前要综合提炼出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方案,科学引领南沙开发建设,突出岭南风格、水乡特色,打造岭南水乡之都,建设东方威尼斯”,南沙新区规划方案。这是广州市委常委会议昨天透露的。汪洋提出三项重点任务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打造一个新广州”的战略构想。8月8日下午,担负南沙开发规划的相关部门就南沙新区开发工作情况向省委汇报。汪洋在听取汇报后提出正式审定规划、明确近期开发任务、确定开发模式三项重点任务。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昨主持召开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规划方案《南沙新区规划方案》。南沙规划工作是昨日常委会议主题。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整合提炼、深化研究,抓紧修改完善南沙新区各项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研究南沙新区与港澳、广州老城区以及周边城市区域的关系,以开辟经济转型的新平台、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让南沙新城的功能与广州中心城区的功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根本目标要求,研究确立南沙新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穗四套班子将再赴南沙据悉,广州市四套班子成员在近期将到南沙开展调研,进一步凝聚智慧,共同推动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为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作准备。各有关部门也将有明确任务分工,抓紧做好土地利用、地质情况的摸查清底和土地规划编制、行政区划调整、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工作。市委常委会议要求,全面做好省委、省政府南沙开发现场会筹备工作。围绕汪洋提出的三项重点任务,以及省委、省政府召开现场会的时间节点,确保现场会圆满成功、富有成效。
第三篇: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解读
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奋力实现“双超”目标,是市委、市政府为实现滁州跨越式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大滁城”建设的快速启动,给滁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需要更好地组合。2008年11月,省政府批准了我市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新版《滁州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确定了滁州中心城区为“三大片区、六个组团和一个风景区”构成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城南新区作为三大片区之一,是滁州市的行政、商务、文化及体育中心。随着行政中心的建设,城南新区的开发条件日趋成熟。为进一步形成滁州市“山、水、城”的空间结构特色,营造具有文化底蕴、功能有机、环境宜人、交通便捷的城市新区形象,市政府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对城南新区进行整体的空间环境概念性设计。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是在滁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针对新区的三维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等进行的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和完善,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范围:西起丰乐大道,东至金陵路,南至醉翁路,北至龙蟠河(撇洪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人。
根据城南新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全市。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核心区外围根据用地性质布置商业、居住等功能,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三线、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一核是指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
1)行政中心:位于东西向主干道同乐路和龙蟠大道之间,南北向主干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是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在行政中心附近还安排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设施。
2)体育公园:位于行政中心的北侧,花亭路和同乐路之间,与新区北侧的龙蟠河公园有机结合。体育中心可承办省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
3)商业中心:位于行政中心的南侧,南谯路和中都大道之间,与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共同构成新区核心。主要功能有购物、休闲、娱乐、宾馆酒店、商务办公等。
三线是指:东西向的景观大道——龙蟠大道,南北向的城市景观大道——南谯路和中都大道,这三条主干道构成城南新区主要的路网骨架。
田字廊道是指:城南新区四周有绿化和公园环绕,贯穿新区的东西向龙蟠大道、南北向南谯路和中都大道是新区景观骨架,构成田字型景观廊道。
绿带环绕是指:新区北侧有龙蟠河带状绿地公园,最小处宽度达150米,东侧金陵路两侧为30米绿化带;南边醉翁路两侧为20米绿化带;西侧丰乐大道绿化(两侧各宽25米)和水系相结合,四面绿带相连成环。
两轴是指:以龙蟠大道为主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和以南谯路中都大道为依托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
新区内的水系规划:城南新区有着大量的湖面和水体,水系规划结合城市公园进行设计,强调水系的景观生态性。结合新区北侧撇洪沟设计的龙蟠河公园与区域排水规划、防洪规划相结合,根据西撇洪沟防洪规划的要求,将西撇洪沟水面从西到东分五个标高逐级跌落,跌水处设置堤坝,以调节水位,使水位常年稳定,从而将西撇洪沟由一条防洪沟渠变为城南新区重要的景观河道和城市生态绿廊。东北角的田园农庄和东南角的渔人码头规划建设为湿地公园。
道路规划:新区城市道路网采用“方格网”结构,规划道路分为三个等级。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50-60米)有丰乐大道、龙蟠大道、醉翁路、南谯路、中都大道、金陵路等,城市次干道(红线宽度24-32米)有儒林路、永乐路、同乐路等,城市支路(红线宽度15米)有龙山路等。
新区教育医疗设施布局:结合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和医疗设施布点规划,在中都大道与同乐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建设一所高级中学(滁州中学城南新校区),另在新区内还均衡布置了四所初高级中学,五所小学。在中都大道与醉翁路交叉口西北侧规划一个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总用地约80亩。这些设施的配套建设,将为城南新区居民提供极为便利的就学就医条件。
建筑高度控制及风貌特色: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风貌控制要求,充分体现滁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力求未来城南新区风貌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沿城南新区丰乐大道、中都大道、龙蟠大道、南谯路、儒林路、永乐路等主次干道,建筑规划以小高层、中高层为主,以多层为辅,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空间组织有序,功能设施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化山水新城区。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滁州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专家点评
市政府顾问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仲德崑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强调中心区内职能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高,发挥新区对于城市功能的统领与服务作用,充分提升新区的土地价值,使新区在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通过城市用地结构的整合,强化中心的积聚作用,延续和构建城市发展轴线,并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规划将行政中心、体育公园、商务中心安排在用地核心区,服务于全区,并配建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新区功能更加完善。以行政中心为城市核心,用地周边有机设置绿带,形成环状围绕,以水系、绿地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城市景观要素将核心区、居住区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核四区、三线控制、田字廊道、绿带环绕、两轴统率全局”的形态。
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从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四个方面提出城南新区设计原则,力求未来城南新区是时代的又是滁州地方的,体现了滁州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新时期滁州市飞速发展的整体形象。
第四篇:新区规划
新区规划
一、无锡新区高新产业规划(分为A、B、C区)
1、无锡新区高新产业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为:北起春华路、泰山路,南至新梅路、312国道,西至京杭大运河,东至沪宁高速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1.01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高新产业A区现状用地总面积为3100.6公顷,以工业用地为主,工业用地面积为1679.4公顷,占高新产业A区总用地面积的54.14%,其中一类工业用地面积为1144.0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6.9%,水域、农地、林地等用地约为742.7公顷,用地性质比较单一。
功能定位:以高科技、创新型为主导的制造业集聚区。
规划目标:有机的功能布局、充满活力的产业区;鲜明的城市轴线、丰富的环境景观、高质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便利的公共设施。
总体布局:遵循总体规划中关于高新产业A区的定位与格局,并进行深化,形成“三心、四轴、五片”的规划格局。
“三心”—新洲生态园、创新创意产业园和城铁车站地区。“四轴”—沪宁铁路、江海路、新锡路和新华路。
“五片”—四片工业区和东站物流园区
2、无锡新区高新产业B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西至新阳路,东至锡东大道、北至梅村行政范围、南至沪宁高速,总用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规划区土地存量较大,现状可建设用地较多,土地置换潜力也很大,便于实施灵活的土地开发策略,统一开发形成整体空间。
现有村镇工业布局相对松散,制约环境品质提升,需要加以整治,并搬迁一部分乡镇企业。
园区水网密布,过多的河流将增加道路建设的投入,也给该地区土地使用带来影响。规划需要加强河道整治,清理断头浜,尽可能保留现有河道,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同时适当填埋小河小沟,规整用地。
功能定位: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现代化居住为支撑,以研发创意为促进,以休闲旅游为配套,产业研发、创意设计、商务服务、居住休闲良性互动、综合发展的生态化、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新城区。
规划目标: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和现代化、高品质人居新城。
总体布局:形成“两轴、七片”的规划格局。
“两轴”——“新华路跨区联动发展轴”和“锡甘路(伯渎港)人文生态发展轴”;
“七片”——高新产业区B区、创意研发区、梅村工业集中区、泰伯社区、梅里社区、金城北社区、梅村东社区。
3、无锡新区高新产业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西达锡东大道,南达沪宁高速公路,东面、北面直抵无锡新区规划边界,规划总面积5382.8公顷。
功能定位:
1、融通创新:促进C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沪宁高速公路和硕放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2、吴越文脉:延续无锡吴越文脉的悠久历史,建设富有历史人文特色的C区。
3、国际社区:建设中低密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高档居住,提升居住品味和建设档次。
4、创意生活:形成以低密度、生态性、景观性、度假性为特色的创意生活环境。
规划目标:满足新城区居民生活以及城市旅游职能的需要,利用高新C区自然景观资源,建设一个完整的网络状绿化系统,用绿化网络将各功能区连为一体;以人为本,将建筑绿化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城市主义思想。
总体布局:此次规划总体构思强调城市与生态共存、历史和现代呼应,结合贯穿区块的城市道路骨架规划高新C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七轴六核十一片”。
七轴:东干线发展轴;新鸿路和南部水系的两条文化轴;鸿山路和纬三路两条
生活轴线;沪宁高速公路和伯渎河两条生态轴线。
六核:在东干线、沪宁高速公路道口形成的交通服务核;泰伯墓和鸿山遗址两个历史文化核;分布在三大居住片区的公共服务核。
十一片区:分别为三处特色居住片区,三处工业片区,一处现代物流区,两处文化景观片区和两处生态农业区。
二、新区商务综合配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北起太湖大道、锡沪路,西至塘南路、京杭大运河,南至泰山路、春华路、春晖路、锡甘路,东至沪宁高速公路、新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2.69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商务综合配套区的用地构成比较复杂,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及耕地相互混杂。铁路以西主要为老的工业区,大多为二、三类工业用地,有部分村镇居住和商业用地,布局比较混乱,环境也较差;长江路沿线集中了居住、商务等综合性城市功能,并且有很多地块已批租和出让,但布局很零散;坊前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和空地,开发潜力比较大。
功能定位:创新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国际化新城的多元文化社区。规划目标: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长三角地区的庞大产业规模和物资需求,挖掘自身优势,打造面向全球、国内一流、领先长三角的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集中区和中央活力区。
总体布局:
“三核七轴十片,三主三副四区”
“三核”――分别为区级商业核、金融商务核和文化教育核。
“七轴”――分别为人文生态轴、交通生态轴和主要发展轴,其中伯渎港为人文生态轴;沪宁高速公路与城际铁路为交通生态轴;长江路、锡兴路、金城路和旺庄路为主要发展轴。
“十片”――根据主要功能分布和天然的用地边界,规划区分为:“三主”--商业休闲区、商务金融区和国际教育社区;“三副”—招商城、商贸城西区和商贸城东区;
“四区”—招商城社区、南站社区、坊前西社区和坊前东社区。
三、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规划目标、任务:沪宁城际铁路日前顺利通过初步设计方案审查,2012年正式建成运营。这条全线300公里的城际铁路共设31个站点,并在无锡新区设有站点,将大大缩短沪宁线的“距离”,极大方便新区市民在沪宁间的交通。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位于无锡新区六大功能板块中的高新A区,毗邻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为了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进一步提升无锡新区的交通优势,该项规划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城际铁路站的选址建设对
无锡新区发展的机遇与影响,做好城市规划与沪宁城际铁路线及站场的配合与衔接工作,以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综合交通系统和其它配套服务系统规划,实现协调、高效、智能、快速、便捷的规划目标,科学指导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体现创新性国际化科技新城的城市形象。
规划研究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新梅路、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总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香泾浜、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西侧规划道路,规划面积约0.5平方公里。
四、新区的教育规划1、10月8日上午,新区管委会与无锡日本人会共同举行无锡日本人学校意向合作签约仪式,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明邦与无锡日本人会会长铃木滋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洪延炜,以及太科园、教育局、招商一局、新安中学相关负责人,无锡日本人会、日本人学校筹备小组、日本语补习学校、日本人会会员企业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日本人学校筹建中涉及在日本国内政府的报批、中国政府的报批、学校校舍租赁、设备设施的添置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筹备等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争取在2010年4月正式开办无锡日本人学校。
2、按新区的教育规划,在新区锡士路上,近2年内将出现6个涉外学校和国际学校,前者只招收外国学生,而后者则可以面向社会招生,实行双语教学;除此之外,无锡各级中小学也可以接收外籍学生入学,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切实解决无锡众多外国人子女求学难的问题。
盛艳/张莉莉
2008年10月12日
第五篇:广州市南沙新区发展战略要点分析
【http:///beijingjfapiao/ 北京开发票】
广州市南沙新区发展战略要点分析背景概况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作为加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并将南沙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列入了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为推动南沙新区成为新龙头,加快引领大珠三角一体化的进程,重塑南沙新区的定位,优化调整其规划与战略布局,各级政府也正在对南沙新区的发展规划进行战略研究。本次主要提出几点个人观点,为南沙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抛砖引玉。2 三个创新定位南沙新区
2.1区域创新
南沙区毗邻港澳、位于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广佛经济圈和珠三角西翼城市群通向海洋的必由之路,也是联结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以南沙港区为中心半径60公里以内包括了广州、佛山、深圳、珠海、澳门、东莞、中山等14个大中城市,半径100公里内覆盖了整个珠三角的城市经济圈。可以说,南沙区在大珠三角发展的格局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只有天津滨海新区的地理区域可与之媲美。因此,在对南沙新区的定位中,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从整个大区域的资源配置来考虑,使其不仅作为大珠三角地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同时也成为区域的发展中心。毕业论文
2.2政策创新
市场经济要求解放思想,为保证南沙新区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就需要赋予南沙新区更多的权利,势必需要在制度、政策方面创新,对其进行调整。目前,上海已有类似的经验,例如上海实行了船舶登记试点,并争取到了相关免税政策。由于开放登记国对船舶的经营管理不予干涉,税收低,在成本上十分有利于船舶所有人,世界上80%市场所用的船舶登记在国外,国内船企的很多船舶登记地也在国外,这带来了税收外流等负面效应。南沙新区应利用区位优势加大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联合港澳向中央共同申请优惠政策,在制度上实现创新,进而提出更高定位。
2.3功能创新
按照新一轮国家的发展战略,南沙整个区域的规划功能布局都要实现全面的优化调整,对其功能定位也要实现创新。从交通功能分析,南沙新区应从过去以南沙港区为中心构建高快速道路和快速轨道,转变为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为目标,打造区域交通中心和综合衔接换乘枢纽;从产业功能分析,应积极引导区域职能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利于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并加强交通枢纽与信息技术的合作,构建快速交通和快速信息化的“双快”网络,进一步强化南沙新区作为珠三角地区中心的地位。八大要素突出发展战略
3.1功能布局战略
功能布局在整个南沙新区的发展中,是所有发展战略的基础。南沙新区的功能应实现“适宜、错位、互补”。“适宜”是指区域的功能布局应与区域区位、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等相适应;“错位”是避免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功能重叠,引起不必要的竞争;“互补”是指南沙新区的功能应能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实现对接,取长补短,促进协调发展。例如在港口货物运输上,南沙可以实现与香港地区的错位、互补。广州港目前以内贸和散货运输为主,集装箱七成左右是内贸货物,未来,南沙港货源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内地广阔市场,包括武广高铁等铁路枢纽、水水联运以及广州航空港带来的货源。
3.2交通规划战略
【http:///fapiaozixun/北京开发票】
【http:///beijingjfapiao/ 北京开发票】
南沙新区处于广州最南端,由于区域的空间距离与广州中心区较远,如何实现广州中心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对南沙的有效辐射,在交通布局的发展战略中应注重“衔接”和“提速”。
“衔接”是指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资源的利用管理,通过充分利用南沙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衔接。从战略上考虑,应将南沙新区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因此南沙应积极参与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跨江距离短、通道预留情况理想、土地征拆成本低廉等优势条件,重点推进珠江东西两岸跨江通道、高速公路、国家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在南沙区内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并积极争取和协调区域交通设施在南沙区内站点的设置,避免仅为区域交通提供过境通廊的不利情况。同时,通过高快速道路和水路交通网络联合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香港机场、珠海机场、澳门机场,打造集合海陆空交通方式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构筑以南沙为中心辐射珠三角的区域客运枢纽。
“提速”是指交通运作的效率,通过交通的提速,从而实现南沙新区发展的提速。道路的“提速”,要完善高等级路网的规划布局,加快南沙新区与广州中心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实现广州交通总体战略中提出的“构筑广州市域1小时生活圈和珠三角2小时生活圈”的目标。轨道交通的“提速”,以城际铁路对外、城市轨道对内为思路,加快推进中南莞城际、肇顺南城际以及广州地铁15号环线的建设,并加强重要节点的衔接功能,达到轨道提速、换乘提速、疏解提速。
【http:///fapiaozixun/北京开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