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03 07:0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第一篇: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1引言

航天器研制是一项多学科、多专业相结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具有技术难度大、投入资金多、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协作单位多、研制风险高和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我国航天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航天器研制系统工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一批重大工程的启动,航天器研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研制数量大幅增加,研制周期不断缩短;②性能指标要求不断提升,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③多产品并举,大规模协同,耦合关系复杂。

传统的航天器研制模式都是基于文档的,但由于航天器研制是一项涉及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不同设计人员所关注的领域不同,从文档中读取信息很容易产生理解的不一致性,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迭代修改等情况。虽然近年来,已从过去的纸质形式转换为电子形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2MBSE的内涵

在INCOSE发布的2020年远景规划中,MBSE成为系统工程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规划,MBSE主要经过3个阶段,2010年实现MBSE的标准化,2010-2020年是MBSE理论体系走向成熟化阶段,在系统的架构模型中集成分析、仿真、可视化,并定义出完善的MBSE理论体系,到2025年,在各个领域应用MBSE方法。

最早提出MBSE概念的INCOSE给出了如下定义: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形式化的建模手段,从概念设计阶段开始就能够支持系统需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并持续贯穿整个开发过程和后续的生命周期阶段”。

3MBSE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

3.1航天器研制过程中对MBSE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在继承国外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天器研制的具体情况,对MBSE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

1)通过主模型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

虽然从定义中,指出MBSE贯穿于整个产品研制的全过程,但就目前而言,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MBSE的应用范围仅局限在产品的系统设计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在该阶段,通过系统建模语言(SysML)来支持产品设计初期阶段的需求、功能和结构等过程的建模。但在后续的详细设计阶段,各个学科之间就完全割裂开来,此时SysML已无法适用。

2)融入“模型驱动”的思想

MBSE虽然是通过模型的不断演化、迭代来实现产品设计,但MBSE仍然存在着不足:①建模工作量繁重,几乎所有的建模过程均需要手工完成,对建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较少;②建模质量无法保证,由于建模需要手工完成,建模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建模质量无法保证;③建模的效率低,尤其对于航天器这种大型复杂产品的建模,建模数量多,类型复杂,建模效率很低。

在现有的MBSE体系基础上,融入“模型驱动”的思想,实现由MBSE向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Model-DrivenSystemEngineering,MDSE)转变。两者之间的区别为MBSE是通过“人工”驱动建模,而MDSE是通过“模型”智能化驱动建模,即利用现有的经验知识,通过有效的推理策略进行知识推理,自动化、智能化地实现相关模型的推理,并进一步生成模型,以达到减少大量复杂和重复的工作,更好地重用知识。这种知识隐含在现有的产品研制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才能提炼出来,并且这一过程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不断完善的过程。

3.2MBSE在航天器研制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对MBSE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同时,应用MB-SE理论指导航天器研制实践,以开创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航天器研制管理模式。

1)建立、健全完善的系统工程研制流程体系

系统工程活动及其流程是系统工程体系的核心。根据当前航天器研制任务形势,明确系统工程各阶段任务划分和实施要求,对关键技术活动开展集中攻关,不断开展系统工程流程的梳理和优化,针对总体设计要素,提出所需的建模工具和手段,梳理建立航天器总体与结构协同设计流程、总体与热控的协同设计流程、热控三维设计流程、基于模型的跨专业协同设计流程、有效载荷快速设计流程、构型布局设计实现流程、总体总装设计流程、结构协同设计流程等。同时,借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高效的信息表达、数据管理、数据传递,为航天器研制流程的上下贯穿提供根本性保障。

2)以IDS为统一数据源的MBSE,解决MBSE应用范围窄的问题

结合我国航天器研制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以设备接口数据单(InterfaceDataSheet,IDS)为统一数据源的MBSE,即在后续的设计阶段,各个学科之间仍然可以通过统一数据源IDS进行协调设计,将MBSE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整个产品设计阶段。

3)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实现由MBSE向MDSE的转变

在充分借鉴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知识,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如设计禁忌、设计要素、设计流程等融合到一个集成的航天器总体设计集成环境,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阶段和设计情境,通过有效的推理策略进行推理,智能化地实现航天器研制过程建模。

在此,开展了三维设计环境下基于IDS的设备自动建模、设备快速布局、基于卫星电缆网设计系统(SatelliteCableDesignSystem,SCDS)数据的快速布线布缆、总装设计等功能,从源头上保证了设计数据的一致性,有力地提升了航天器研制的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程度,加强了技术状态控制,优化了研制流程,实现了真正的模型驱动。

4)基于模型的跨专业协同设计模式

MBSE概念的提出,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协同设计模式,但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协同仍然是靠人工来协调。为此,在MBSE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航天器研制模式,一方面,基于IDS统一数据源开展了总体-结构-热控协同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人工协商多、复核复算多和设计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了基于多级骨架关联设计的并行机制,通过建立上下游专业设计对象之间、专业内部设计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当上游设计发生变化时,下游设计可以自动更新,从而加快设计迭代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5)基于MBD的全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

MBSE提出将“基于模型”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产品研制的全生命周期,但在产品设计阶段,传统的数字化产品的定义是“二维+三维”形式,即所建的三维模型仅仅作为几何模型,而尺寸、公差、粗糙度、热处理方法等工艺信息仍然在二维图纸上表示,这就导致了在制造环节中仍然要以二维工程图作为制造的唯一依据,整个的制造体系仍然为传统的二维体系,这种产品定义模式无法保证产品定义唯一性。

基于模型定义(Model-BasedDefinition,MBD)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是将三维产品的制造信息与三维设计信息共同定义到产品的三维模型中,以改变目前三维模型和二维工程图并存的局面,保证产品定义的唯一性。目前,国外MBD技术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其中的杰出代表波音公司,在787型客机研制过程中,全面采用了MBD技术,并将MBD模型作为制造的唯一依据,完全抛弃了二维工程图样。MBD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标注,而是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方法更好地表达设计思想,以此打破“设计-制造”之间的隔阂,一方面,能容易地被设计人员所理解,另一方面,又能方便地被计算机处理。

6)航天器系统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在MBSE方法中,需要一套完善的航天器系统工程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支撑,这是MBSE实施的执行依据。在梳理现有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航天器系统工程标准规范体系框架设计,进一步消除系统工程标准规范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通过研究国外相关标准和规范,结合航天器研制的特点,在航天器研制模式探索过程中,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航天器数字化研制标准体系。

航天器数字化研制标准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字化标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标准和基础运维标准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标准,主要包括基础类和应用类两大类标准,其中基础类标准主要为概念术语标准;应用类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制造、装配、试验信息交换标准、数字化设计标准、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制造标准、数字化测试试验标准、数字化产品管理标准等,涵盖了基础、设计、制造、总装、试验、数据管理六大类别。

4结束语

MBSE代表着未来系统工程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应该指出的是,MBSE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结合我国航天器研制特点和当前发展要求,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研究机构在这一领域的进展,进一步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我国航天特色的MBSE,提高我国航天器研制能力和航天器总体设计水平。

第二篇:国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与实践

国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与实践

王崑声 袁建华 陈红涛 蒲洪波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一直是国外航天和国防领域所惯常采用的研制管理方法,保障了自“大力神”导弹及阿波罗计划以来众多项目的成功。然而,自1969年形成美国军用标准《系统工程管理》(Mil-Std-499)以来,该方法变化很小。与此同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却在显著地增长,传统系统工程(Traditional Systems Engineering,TSE)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2012年1月,在NASA的项目管理挑战研讨会上(PM Challenge),来自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技术人员介绍了在航天服开发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的情况。目前,NASA所属的兰利航天中心、喷气推进实验室等都在项目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积极地应用MBSE方法。MBSE作为一种新的范式(Paradigm),NASA、DoD、ESA等政府组织和相关承包商积极在项目中应用,IBM等软件和方案提供商也在积极地开展研究,并开发相关的支持环境。有关MBSE的研究与应用正在快速地扩展开来,影响越来越大。MBSE方法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系统工程界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一、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概念与内涵

2007年,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在《系统工程2020年愿景》中,给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定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对系统工程活动中建模方法应用的正式认同(formalized application of modeling),以使建模方法支持系统要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这些活动从概念性设计阶段开始,持续贯穿到设计开发以及后来的所有的寿命周期阶段。

从MBSE的定义可以看出,MBSE强调了建模方法的应用问题。我们知道,模型就是针对建模对象(研究对象)中建模者感兴趣的某些方面特征的近似表征,建模就是运用某种建模语言和建模工具来建立模型的过程,仿真是对模型的实施 与执行。模型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计工作的思维基础。实际上,各专业学科及系统工程一直在使用建模与仿真方法,MBSE并不是对建模方法的首次采用,也就是说,MBSE与传统系统工程(Traditional Systems Engineering,TSE)的区别并不在是否采用建模方法。

(一)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系统架构模型

在整个系统工程工作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在头脑中建立(具备)一个关于该系统的全面的“概念”(想法、构思、构想),而且在现实中要针对这个“概念”建立某种类型的模型,如草图、文字描述、表格、图片、图示、实物模型等,这些模型统称为工件(Artifact),是人们自己思考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现实中工件和头脑中的概念相互启发,不断深化和具体化,最终变成生产人员可以使用的蓝图,再由生产人员把蓝图变成最终交付的系统。这实际上是所有设计工作的一般流程,并非系统工程所独有,只是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罢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建立模型来对该系统进行详细刻画,才能够准确地、全面地描述系统,比如修建一座大厦时要画出立面图、管道图、电气图、楼层分布图等,这些称为系统的视图(View),分别对应相关的专业学科、不同的工作角色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系统的视图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刻画了系统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因此,系统的各个视图要紧密关联、保持一致,才能够保证最终的系统是正确的、优化的。

这其中,系统架构模型(System Architecture Model)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系统架构模型是对系统整体的、全面的描述,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整个研制工作的首要的工件(Primary Artifact)。系统架构模型与各个视图相互关联,各方人员针对一个共同的系统架构模型来分析和优化。因此,系统工程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模型。

(二)传统的系统工程用各种文本文档构建系统架构模型

传统的系统工程中,系统工程活动的产出是一系列基于自然语言的、以文本格式为主的文档,比如用户的需求、设计方案,当然也包括一些用实物做成的物理模型等。此时,系统架构模型由“一大包”各种各样的文档共同组成,如火箭的总体布局方案、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等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弹道方案、分离方案等。把这些文档“串起来”的东西是一系列的术语及参数,这些术语对系统 进行了定性描述,文档中包含了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参数,它们是系统的定量描述。各专业学科的分析模型(公式)从文档中抽取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先找到术语,再找到参数),计算之后再把相关参数写入文档,转交给其它学科和相关人员,也就是说,参数在各个文档之间“来回流动”,这种设计流程也被称作“抛过墙的设计”。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档管理的机制、配置管理的机制非常地重要,总体设计的工作主要就是抓总和协调,并控制这些术语和参数。

TSE的文档在描述系统架构模型时具有“天生的缺陷”。TSE的文档是基于自然语言、基于文本形式(Text-Based),当然也包括少量的表格、图示、图画、照片等。由于自然语言并非专门为系统设计所发明,而是要表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还要表示纷繁复杂的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TSE的文档要依靠相关工程设计的术语(也是基于自然语言的组合),来使各方对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各方的沟通交流要依赖不断更新的术语表、词汇表等,否则就容易产生理解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当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参与的单位越来越多时,这个问题就更加地突出了。

文档的电子化、网络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方对文档理解的不一致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工程的文档从过去的纸质方式,发展到电子化地处理方式,比如Word、PDF等电子格式,这只是便利了存取、复制、修改,其编码格式依然是基于文本的,各方人员从文档中读取信息依然是“逐行扫描”方式。对于相关各方对文档的内容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并没有根本的改观。也就是说,TSE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成就。

因此,传统的系统工程就是以文档为中心的系统工程,这个文档又是“基于文本的”,所以也可以说传统的系统工程是“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Text-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TSE)。

(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用系统建模语言构建系统架构模型

在MBSE方法中,用系统建模语言来描述系统架构模型,作为系统开发全过程中首要的工件,并且对它进行管理、控制,并和系统技术基线的其它部分进行集成。用面向对象的、图形化、可视化的系统建模语言描述系统的底层元素,进而逐层向上组成集成化、具体化、可视化的系统架构模型,增加了对系统描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借助相关的软件环境及模型和数据交换标准,可以 对系统架构模型进行存取操作:系统架构模型存储在一个共同的数据库中,相关参数之间是自动关联的;可以生成系统的多个视图,比如导弹的任务剖面、结构图、电气图等,因此,各个学科的专业工程师、各种角色,都可以基于这个系统架构模型来工作,从共同的数据库中取数、并用本学科的模型及软件工具来进行分析。

图1:系统架构模型的中心位置

很显然,要实现上述目的,MBSE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建模语言及工具,这包括来自软件工程领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系统建模理论、系统建模语言、扩展标记语言元数据交换标准(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Metadata Interchange,XMI)、系统工程数据的交换标准(AP233)等。

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相对于传统系统工程的优势

MBSE和TSE的区别,就在于系统架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工具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模式、设计流程等方方面面的区别。也就是说,传统的系统工程变成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际是从“基于文本”(Text-based)向“基于模型”(Model-based)的转变,这个模型,指的是用系统建模语言建立的系统架构模型,或者说是系统架构模型的建模语言从“自然语言、文本格式”转向了图形化的系统建模语言(SysML)。但MBSE并不是完全抛弃过去的文档,而是从过去“以文档为主、模型为辅”向“以模型主、文档为辅”的转变。

(一)系统工程过程产生系统建模语言框图,并组成系统架构模型

1、传统的系统工程过程三个步骤分别生成三种文本文档

系统工程过程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发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四个回路(Loop),生成三种文档。第一步的要求分析负责把用户的需求及外部环境的约束变换成系统要求。第二步的功能分析与分配负责把系统要求变换成系统的功能,并把功能分解为系统的一个一个的“小动作”,形成的文档是功能架构。第三步的设计综合,则根据现有的产品及技术条件,把功能架构“映射”到物理架构上,完成设计过程。四个回路则负责把三个步骤各自的产出和输入进行对比,看是否匹配,这个过程叫作验证(Verification)。这其中,设计师要在功能架构和物理架构之间进行多次的、双方向的反复迭代,直至所有的功能架构和物理架构都被试验过,并且二者要一致,这里包含了巨大的工作量。

图2:系统工程过程

2、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三个步骤各自生成三种图形

在MBSE方法中,系统工程过程的每一步产生的不再是文本文档,而是用 5 系统建模语言所构建的模型:在要求分析步骤产生要求图、用例图及包图,在功能分析与分配步骤产生顺序图、活动图及状态机图,在设计综合阶段产生模块定义图、装配图及参数图等。

图3:运用SysML后的系统工程过程

在系统不同层次反复应用这一过程建模,可以深入到系统最底层的元素,把最底层元素的模型集成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模型。在支持SysML的软件中,框图所代表的系统设计的相关数据被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借助不同“颗粒度”的系统架构模型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备选方案研究等工作。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文档,以供相关的决策者使用。

尤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需求者也可运用SysML画出需求图,用例图,以此驱动整个过程,这样就可以使用户的参与程度更深,并进而改进整个的设计工作。

(二)系统架构模型成为沟通各学科的“集线器”

目前,各专业学科的模型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但模型缺乏统一的编码,也无法共享,建模工作仍处于“烟囱式”的信息传递模式,而没有与系统工程工作流相结合。TSE下,文本文档是各专业模型接入系统架构模型的枢纽和渠道,比如,电子工程师和力学工程师都在分析研究同一个部件,但它们所使用的术语、模型都不一样,无法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总体设计和协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需要指出的是,MBSE并不是要抛弃掉各专业学科原来所使用的模型,而是要用统一的系统建模语言来沟通各专业学科、专业工程。运用专业模型进行分析时,系统架构模型就像我们接入互联网的“集线器”(Hub)一样,设计师可以从系统架构模型中直接提取相关的参数,比如从参数图中提取相关参数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各专业学科可以同时对用建模语言表示的部件进行分析设计,参数的更改可以实时地显示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使整个设计团队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专业学科在模型、软件工具上的先进成果。

(三)MBSE有助于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设计工作的限制

TSE下,相关的设计工作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而且还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比如,系统工程文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流转,上一个专业学科分析做完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专业的分析,而且做出样机来了,然后各方才能够进行测试等。

MBSE下,用系统建模语言构建出模型后,就能够进行各式各样的分析和测试,提前进行协调、平衡和优化。而且各方围绕着一个存储着系统架构模型数据的“数据银行”(Databank、Repository)来并行开展工作,并且可以支持远程及分布式的工作模式,突破设计人员地理位置的限制。

(四)MBSE为提升研制管理工作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TSE下,不管是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工作,还是项目管理的工作,都要从各种文本文档中逐行扫描取数,然后进行各种的分析。MBSE下,把文本文档用SysML进行了重新地“编码”,使得描述系统的数据既便于人阅读,又便于计算机处理。而且各种用户需求、系统要求、功能架构、物理架构等信息进行了关联,所以系统分析与控制(需求跟踪、权衡研究、配置管理等)的各项工作就更加容易和便利。

由于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对研制管理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既然最底层的对象已经有充分的描述数据,则对完成若干个对象的“工作包”的相关管理数据也必然有全面的数据。依据这些全面的数据,项目管理的有关模型、软件也可以接入到系统架构模型中,项目管理工作就可以提高效率。

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

(一)“面向对象”思想在软件工程界的成功应用

软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创造出的最复杂的产品。这其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分析技术功不可没。“面向对象”思想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对象组成的,各种过程、各种功能、各种动作是由对象完成的,只要详细定义对象(类),就可以通过对象的不同组合,实现丰富多彩的功能及过程。对象的定义包括属性和操作两大方面:属性就是对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当然也是建模者、软件开发者感兴趣的、与开发活动有关的特征;操作用于修改、检索类的属性或执行某些动作,通常也称为功能。

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延伸,把我们要研制的型号系统看作一个“以软件为主的系统”,运用软件中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得出物理架构,然后把那些不能用软件实现的“砖块”(对象)用物理实体代替。在整个物理架构中,需要物理实体来填充的对象,和需要用软件对象来填充的对象,都用类这种数据结构来定义。

(二)专业学科在应用建模技术方面领先于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协调平衡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要在系统整体层次上“驾驭”各专业学科。现在,其它各专业学科在利用模型方面已经大大超前,比如机械、电子、软件等。此外,从流程上看,工程研发、设计、制造的各个流程都在应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工程的虚拟环境、基于模型的概念设计、基于模型的制造等方法。因此,在系统工程方法中全面地、全方位地应用模型已是“迫不得已”,也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三)系统建模语言SysML的推出

系统建模语言(Systems Modeling Language,SysML)由软件工程界事实上的标准语言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发展而来,具有图形化、易于计算机处理等特点,是用于系统工程的标准建模语言,用来分析、详细说明、设计和验证复杂系统,目的是提高系统的质量、提升在各种工具之间交换系统工程信息的能力,协助弥补系统、软件和其它工程学科之间的语义鸿沟。

SysML是图形化的,便于研制人员的读写和理解;便于计算机处理,各种 图形、线条由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规定好,设计人员根据SysML语言规则,在软件环境下画图,以图形及组合表示自己的设计意图。也可以据此生成自然语言的文档,用这个文档和用户进行交流,也可以由用户直接用这个软件画出自己的需求。相应的发工具是支持该语言的开发环境软件(如DOOR)。

四、国外各界对MBSE开展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NASA在多个新的及已有的项目上积极运用MBSE,其目的是显著提升项目的经济可承受性、缩减开发时间、有效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提升系统的整体的质量水平。这些项目包括航天通信和导航项目(The Space Communications and Navigation(SCaN)program)、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出舱活动/航天服研制等。

NASA下属的研究中心也制订了相关的行动计划以支持在本机构中全面实施MBSE。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在研究和应用MBSE上行动积极,具有代表性。制订了一个应用MBSE的发展战略,时间跨度为2009-2016年。开发了MBSE的方法论,叫作状态分析(State Analysis),并在多个项目中应用,是目前7种候选的方法论之一。

作为系统的需求方和采办方,一些机构开始利用MBSE进行招标。例如,一些采办者用它来代替原来的用文本陈述的要求,开发了一些模型来定义性能、环境、约束、有效性度量、质量、利益相关者及其角色以及一些特定的情景,在这些模型中,他们所想象的、准备研制的系统将会运行起来,所有定义的东西将围绕一个“黑盒”系统。供应商用自己的模型来代替这个黑盒,详细的白盒来表示他们的系统方案,包括设计和运行的方案,以及风险减缓的方法。采办者可以根据谁的模型(建议的设计方案)最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来选择谁中标。

软件工具提供商也在积极行动。IBM公司也开发了一种方法论,叫作“针对系统工程的统一软件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for Systems Engineering(RUP SE)for Model-Driven Systems Development(MDSD))。软件提供商积极开发相关支撑平台。如LMS 公司的多领域系统仿真集成平台,可用于飞机开发的每个阶段(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分析、详细设计到产品验证)。

五、启示和建议

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的《系统工程2020愿景》中指出:从很多方面看,系统工程的未来可以说是“基于模型的”。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路线图(见图3)可以看出,目前在项目中应用该方法还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正处于探索期。

在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的倡议和推动下,国外军工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进来,成立了很多挑战团队和行动团队,从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及具体项目的研究,比如空间系统的建模、模型管理及基于模型的试验等。

图4:MBSE的发展路线图

从上述的需求、工作原理、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实践等来看,从TSE向MBSE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MBSE方法代表着系统工程方法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任何一种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普及,都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如同企业信息化一样,虽然是一个大方向和必然趋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与问题,但没有人会否认信息化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按照INCOSE在2008年所规划的路线图,MBSE目前正处于探索期。理论方法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MBSE也是如此,它的未来,既取决于理论界的探索,更取决于各界的积极实践,尤其是二者的交流互动。

我国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就。MBSE是系统工程在新世纪的新趋势,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MBSE,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中地理模型制作评价与研究

高中新课程中地理模型制作评价与研究

内容摘要:地理模型制作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往做得比较少。现在通过本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习惯“动手做”,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学会运用。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而且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地理模型探讨

如今的新课程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很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也流行在学习中加强动手操作。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教材里增多了这样的实验操作教学,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加深了影象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讨的。在一年的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关于地理模型制作教学方面我作了一些探究。

一、动手制作,激发兴趣

动手制作活动是通过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动手制作某一地理模型、仪器、标本或专题地图,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利用一个小玩具球制作地球仪、用泡沫制作等高线模型、制作黄赤交角模型等,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受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有一个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活动,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硬纸条表示上升或下沉的气流,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过程,从而能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我所教的班级都有布置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按四人一组课外进行,按时上交作品,并且要写出制作过程。第一个班没有交齐,多数学生反映不会做,想不出来气流该如何运动,而交上来的作品中合乎要求的寥寥无几。看到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向学生交代清楚制作的设计思路和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其中关键性的步骤和制作标准。有些小组能力弱一些,我就参与进去,和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做。第二次交上来的作品好了很多,也都能清楚地讲出制作过程,模型做出来之后对他们理解三圈环流有很大的帮助。

二、地理模型制作教学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体现主体

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该活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觉参与活动,大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在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超越自我,展现自我。不过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指导他们,但不能干预他们,左右学生的想法。

2.重视过程

正如研究性学习,地理活动教学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而并非活动结果。诸如思维方式的展开、知识的整理与综合等,都是在过程中体现出来。重视过程也就是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体验,在活动中使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得到自我认识与教育,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升华。

3.给予评价,鼓励创新

首先对学生完成的模型进行检查验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然后在班内展示较好的作品并保存,这样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鼓舞。对于学生在制作时提出的设想,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哪怕他的观点不是很合理,都不可以否定。我指导学生时就发现,平时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是循规蹈矩的做,速度不快,成绩差的一些学生反而动手能力很强,而且时不时提出

一、两个独特的观点,设计出来的形状也比较好看。通过这次的模型制作,我深刻体会到:决不能以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能力高低。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就让学生尽情发挥吧,有创新才有突破。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表,提升学生自我调控的学习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学生自评可由教师提供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做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贵鹏

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

十八大

重要性

必要性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 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起始点。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兼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五.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党委<关于全国水利会议的报告>》(1965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第583页,1998年。[6]侯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8]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9]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10]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11]金绪广:胡锦涛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2]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13]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14]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5]孙金华,张国富: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

第五篇:尝试教学法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再尝试

江苏省射阳县射阳港学校 薛德林

【内容提要】

“尝试教学法”切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是新课改的方向。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尝试教学法”要讲求课堂结构的可调节性,尝试题的设计要讲求基础性、关联性、相似性、生活性。

【关 键 词】

尝试教学法 数学教学

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缘起

邱学华先生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是一种让数学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尝试教学法提倡“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讲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通过学生的尝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尝试教学法”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学习、研究“尝试教学法”,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成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自觉行动。研究实践证明,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二、研究经过

本人在农村小学从事数学教学近20年。1995年,在一份数学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了邱学华先生“尝试教学法”的文章,当时眼睛一亮,觉得这是一种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以后,便有意识地在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也陆续阅读了邱学华先生有关“尝试教学法”的专著。2004年之后,“校校通”工程带来了网络,我就进一步学习“尝试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践研究。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我愈来愈觉得“尝试教学法”之路是能够切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能够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也同样有利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通过一个个课例的实践,通过长期的思考,我对“尝试教学法”教学思路越来越明晰。

三、研究结论

1、尝试教学法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要强调: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每节新授课,我都先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再设计好尝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我先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看看谁能最快掌握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兴致盎然地纷纷投入学习中。自学课本例题后,再让学生完成黑板上的尝试题,结果,多数同学都做对了。这样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尝试教学法先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练习,长此以往,就能逐步形成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一改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束缚。在学生先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只起辅导、引导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学生讲尝试题顺利解答出来之

后,我立即报以微笑,并表扬了他。那个学生立刻高兴得跳了起来。接着我再让他到黑板上给全班同学讲解一下。由于他讲解清楚,思路清晰,讲完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大的前进动力啊,学生能不找回他的自信吗?

3、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课堂上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4、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番,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作业时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差生。差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思考,认真作业,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5、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最缺乏的东西。“尝试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从而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实践表明,“尝试教学法”用于中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格外大。

6、运用“尝试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尝试教学法中有一个环节是要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一环节,除了组织、引导好学生,讨论之后我还让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长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四、运用“尝试教学法”的注意点

1、课堂结构要有可调节性。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五个环节: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教学环节的先后次序。

2、对于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一般不适合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一般来说,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作为后继教材内容,应用尝试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有了百以内加减法知识基础,再学万以内多位加减法;有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再学复合应用题;有了通分的知识,再学分数加减法。这些后继教材的教学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不过,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才能取得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并不是所有数学知识点都适合尝试教学法。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不适合于应用。例如,量的概念、几何初步概念,这些教材内容,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如果直接尝试似有强人所难之嫌,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求面积、体积(容积)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仍可应用尝试教学法。

4、设计尝试题的要求。一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关联性,二是尝试题与例题要有相似性,三是尝试题要体现基础性,四是尝试题要体现生活性。

5、应用尝试教学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要注意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等。一般来说,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自学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6、应用“尝试教学法”,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仅是在一堂课中的“进行新课”的一段中,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必须用多种教学法。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是对立的,而应该互相结合、互相配合、综合运用。

总之,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是一个蕴藏深厚的富矿,有待我去不懈地探寻。我将在已有收获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将这一课题深入持久地研究下去,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从而造就优质数学课堂和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邱学华 《尝试教学法(修订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2、邱学华 《邱学华与尝试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3、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4、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薛德林 联系地址:江苏省射阳县射阳港学校 邮编:224345 邮箱地址: SYXSYG@126.COM 电话:0*** 5

下载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航天器研制中的研究与实践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人决策所需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领域中核心......

    Proteus在电子实践教学课程中应用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PROTEUS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该仿真软件的优势,通过实例说明虚拟仿真在电子设计方面的应用。[关键词]Proteus 软件 仿真 实践教学一、前言伴随......

    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及应用教育论文

    [摘 要] 运筹学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它在实际应用时却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列举了主要运筹学理论的应用局限性,并在文中介绍了“软运筹学”......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实践与体验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青州市谭坊小学 蔡新生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成熟期明显前移,道德养成期必然随之前......

    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王琪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157000 摘要:由于地理事物的规律相对复杂、晦涩,因此成为高中学生最头疼的一门学科。通过微课教学,能够......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已经进入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网络教学的载体——网络教学平......

    工会在职工思想动态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工会在职工思想动态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 思想动态管理是企业及时、正确地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化解各类思想矛盾和解决需求意见,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必要手段和环节。......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映射真实世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