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19-05-12 23:2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第一篇: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然各有要求和渠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堂是教师的,阅读也是教师的,学生主体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未能有效地完成阅读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的全过程。近年来,虽然作了一些改观,但仍存在着虚假的主体性(形式主义多,表面上热热闹闹),肤浅的主体性(在课文的表层徘徊,思维水平不高),脆弱的主体性(不是来自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惩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种情况若持续发展,无疑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改革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二期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课程,这一课程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创造力和思考力。能不能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以发挥出双向的潜能?这就有了今天我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在普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动态过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遵循,寻找到每篇教材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充分贯穿起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身心结构都得到自主地变革和发展,以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和创新教育的务实性。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及时进行成果推广。

2.实验研究法:确定自己所任教班级为实验点,在区教研室和科研室的同时指导下,对本课题先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成果

(一)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板块研读

所谓“板块研读”,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性地阅读,即个人自学整理,小小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

那么,何为“板块”呢?“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有相对独立的,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如《田忌赛马》一文,教师若能抓住“转败为胜”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组成条理清晰,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组成的三大板块,即: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失败?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胜利?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三个板块让学生研读,从而读懂课文,同时明白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调配力量,才有可能以弱胜强。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板块”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集中性。从上例可知,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较大的课文覆盖面,但只集中为一个问题情境。在传统的“问答式”中,这样一部分课文教师可能会有多达十几个问题设计。第二是独立性,即每个板块都是分解课文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可以化整为零,供学生单独研读,以分解读懂全文的难度。第三是联系性。每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都紧密联系,丝丝相扣,都要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分解板块,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最后还要取零为整。第四是灵活性。板块的分解,可以因学生实际和教学思路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篇课文在不破坏教材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个板块,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三个板块。

(二)研究性阅读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密切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研究性阅读中进行合作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适时、充分地组织小组活动。

1.个体自研为基础

我们特别强调在个体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中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养成主动倾听,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的习惯,坚决杜绝小组学习中的“陪听生”。

2.选用多种合作方式

为体现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可以让小组成员依次发言,集体比较筛选,组长汇总的方式;古诗研读就不必采用一人一句的形式,这样易破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组内可选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让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把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归为一组,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驳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在品析文章语言时,允许学生小组齐读,代表引读、轮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读、通读等。

3.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当着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是: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如:教学《小读者》一课时,老师安排学生合作筛选各自的问题,准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有一位组长请每一位组员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A为什么编者看了小读者的来信,心理乐滋滋的?学生B杂志上会登载些什么内容?学生C小姑娘为什么会把杂志当作朋友?说明了什么?学生D编辑叔叔的心情为什么会从一开始“甜滋滋”到最后“难以平静”?学生B的问题与课文无关,在组内马上被淘汰了。A的问题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小组成员马上把它解决了。学生C的问题涉及文章中心。学生D的问题涵盖了全文的内容,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小组认为有研究价值。当该组汇报员的发言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称赞时,全组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三).研究性阅读的优势

1.变“讲”为“悟”

目前的语文教学都在由“满堂灌”走向“问答式”,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上也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分析课”往往不需要学生去思考,“问答式”教学也只能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造成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禁锢。二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法。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见”,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学。三不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不单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应在读——研——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可见,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随时了解和觉察自我,明白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是怎样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到释疑;从新知的获取和新能力的形成,经历了哪些步骤,采用了哪些方法。

2.化“繁”为“简”

“问答式”的课堂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细碎的讲解。教师的讲、问主宰课堂,使学生疲于应付,“读”被挤掉了,“练”被挤掉了,“思”被挤掉了。现在教师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琐碎的提问归结为一个板块,就能保证学生有较大的空间自己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教师则有精力去关注课堂学情,从中相机诱导。

3.以“读”带“研”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机械地读还是研究性地读,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研究性读的着力点,肯定是“研”,即“读”带“研”。鉴于一个板块的跨度大,容量多,而只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来做研究,就可使学生充分地自学练习,小小组切磋,并带到全班再讲析交流,在老师指导、群体帮助下获得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以读显形,以读激趣,以读动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4.反“客”为“主”

在“问答式”课堂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客体,无主体地位而言。现在用研究性阅读,就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一转移,是阅读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5.变“窄”为“宽”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研究性学习的渗入,就可以使得我们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国内外重要新闻,本地区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佳篇、知识点等。如在教二年级的《读一读 认一认》各种鸟类时,我校杨晓华老师针对“啄木鸟会捉虫”这一知识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了它的四件法宝棗凿子嘴,钩子舌,隔木耳,铁钩爪。针对“留鸟、候鸟”这一知识点,她又补充了许多罕见的为常人所不知的留鸟、候鸟,请学生用“ 是 ;

也是 ”来说话,教学效果相当显著。最后,她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人类砍伐树木,毁坏森林,使鸟儿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勾起了学生对肆意毁木者的无比憎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爱鸟、护鸟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现研究性阅读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性阅读的教学动态过程

从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开始,选择一定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阅读,到自主互动地交流、评议、内化,从而理解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的主要流程。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展需识境,铺垫研读基础。

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初展文境,作好情趣共融、心理铺垫准备,唤起学生参与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意识。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其内容大致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了解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特点,读准、认清文中的易错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质疑问难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择定专题,进入研读境界。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阅读探讨点,关键要从“带着问题读”向 “读出问题”转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⑴ 从课题入手

课题往往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因此,从课题入手,往往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如《厉归真画虎》,根据课题,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厉归真画虎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既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渗透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生可以根据“没有虎气——虎气不足——虎气十足”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研读。

⑵ 从文章难点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确定与学生“不协调”切“可发展”的言语材料,从而提炼研读专题。如我在教《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一文时学生普遍对文中“他们的风不行,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这句话很不理解。可以说,学生是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突破口。围绕这句话,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处于抗日战争刚胜利,国民党就撕破嘴脸,扬言要在八个月中消灭共产党,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肆轰炸的大环境中。围绕这句话,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学习研讨。针对“他们的风不行”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指谁?”,“‘他们的风’指什么?”,“‘不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针对“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学生提出问题:“‘吹不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针对“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风’指什么?”,“怎么理解‘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等等,可以说是针针见血,通过对这些连锁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研讨,自我赏析,自我总结,整篇课文的结构、内容、主旨皆迎刃而解,一代伟人毛泽东那临危不惧的伟大气魄和他那谈笑风生的幽默风采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⑶ 从文章中心词句入手

围绕中心词句展开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那必定能突破主旨,击中要害。如《西沙渔人》一文中,学生找到的中心句是“这里的渔人大多是机智剽悍的海猎手”,围绕这句中心句,我们就可以确定“文章从那些词句可看出西沙渔人机智剽悍,并请说明理由”。

⑷ 从文章争议点入手

我们要求设计的研读专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迷惘,而急于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学生才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争辩中,在争辩中互相启迪,查漏补缺,深化认识。如《肖伯纳和小女孩》时,学生很容易认为肖伯纳是个自以为是的人。其实,肖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马上检讨自己的言行,恰恰说明他的谦虚。此后,他逢人就说是小姑娘教育他永远谦虚,更说明他胸怀宽广、不想遮短。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就以“肖伯纳骄傲吗?为什么?”为争议点,引导学生研究辨析。

3、引导学生深究感悟,反馈研读成果。

⑴ 自学自研。即根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可以同桌间小声议论,边读边画边注,教师则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自研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⑵ 小小组或自选学习伙伴作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

⑶ 全班组织交流。

在反馈中评议,在评议中内化。这一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自己的疑惑,抒自己的情感。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采用互帮互助的的方法进一步达到内化。教师则有重点地参与小群体的活动,相机调整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具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点拨作准备。教师的职能是①导评,教师充分根据学生的研读反馈,作精而简的疏导和点评,通过疏导、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②点拨,即教师有选择地接过学生研读的成果,自然灵活地作补充或各种深化性的训练。如在学生反馈到“作者参加工作以后,亲眼看到了荔枝,觉得它更是美不胜收”时,我抓住他们这一真切的感受,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换位练习:“假如有一天,你亲自来到了荔枝乡,亲眼看到了荔枝的美,亲口尝到了荔枝的甜,亲身感受到了荔枝主人的好客,你会禁不住想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要是把它种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上,那我们不就可以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了吗?”,有的说:“我想:要是把那良种桂味荔枝引进我们方泰,到每年荔枝成熟的季节,我们举办一个荔枝节,那我们的家乡不就能声名远播了吗?”„„多么可爱而又难能可贵的奇思妙想啊!这个练习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与作者的距离,为他们找到了情感的喷发口。

4、拓展创新,深化研读效果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言语特色、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完《荔枝》一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杨梅录象,并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今天,我来到了杨梅的故乡,远远望去,只见

,走近一看,只见它

,果树的主人慷慨地摘下良种杨梅招待我们,一尝,啊!

。望着手心里

的杨梅,我醉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章的好词好句,而且使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联系旧知进行了知识的整合再加工。

(五)研究性阅读的原则

1、主体与主导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确定的,学习的计划是自己设计的,学习的活动是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所有这些觉悟、能力和水平,都是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对自己选择的一种负责,一种责任感驱动。在这种交互融合环境中,学生体验着自己表达意愿的自由,自己权利的振奋和激动,这是一种自主性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导入阶段,教师是兴趣的关注者和激发者;在择题阶段,教师是思考的参谋者,信息的导航者;在研读阶段,教师是实践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意志的鼓励者;在评价拓展阶段,教师是课程的反思者。自始而终,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者,教师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2、参与和优化原则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不是光尖子生作小老师,中下学生作听众,而是要每个学生都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既有对知识、能力、人生、世界的再认识,也有对自己情感、意志,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前者属于智慧的存在,后者属于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丰富,两者互补互生。具体地说,在研究性阅读中,要求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知识,培养记忆、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比如:研究性阅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教师民主的作风、亲切的教态,同学间的彼此尊重、谦让、帮助,积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成效与启发

研究性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是一个不断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它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成效相当显著,既落实了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心理能力的和谐发展,潜力无尽!但同时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学会择定研读专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性急。刚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研读专题引导进行评议。因为学生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提出的问题质量难以保证,此时教师尤其要发挥好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提问的窍门。此外,不可断然否定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问题设计的典范,使学生的问题设计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

2、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教学重点,紧紧围绕研读专题做弹性处理,绝对不允许“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以累寸累匹的精神要求自己,锲而不舍地往前行,源头有活水流淌,教学就有活泼的生命力。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实践性探究学习;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策划、动手执行及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研习一个特定专题的同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现有知识得到运用发挥,还可能从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学习水平得到综合提高,并获得一种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获取知识的目的,激发自主学习的精神。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是一门跨领域、门类比较复杂的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但鉴于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所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各校科学骨干教师将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三四年级学生年龄段和五六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在三四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利用科学实验、集体活动、制作科学小报等形式将实践探究活动开展起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强动手动脑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1.利用科学实验,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例如,三年级的《种植凤仙花》《蚕的一生》,四年级的《花、果实、种子》等课,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进行记录。许多学生在家中种植了凤仙花,并做好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记录;许多学生从校门口的小店买了小蚕和桑叶,从小蚕长成大蚕到吐丝作茧,这些过程他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集体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实验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拉练活动,这是有效利用自然环境使科学教学得以充分开展的良机。在拉练前,先让学生明确一些考察任务,到达目的地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要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并以书面形成写一篇考察报告交回。内容可以是当地的植物分类、农作物种类及水域污染情况等。3.开展科学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研究专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小报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三四年级的科学书中就有资料库,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收集,如,图片、文字、数据等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学生可以4人为一组,合作编写一份科学小报,通过评选,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在五六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题或专题研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根据五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适合开展一些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利用科学黑板展示系列活动实验骨干教师要求五六年级学生每两周班级出一次黑板报,结合科学课教材的特点(每四周上完一个单元),科学骨干教师组织学生从网络、报刊、书本上收集本单元有关的材料,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并定期评出“科学之星”和“阅读之星”等。

2.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专题研究在课外,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对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小区绿化被破坏的原因,写出了《珍爱绿色》和《影响小区环境各因素调查报告》等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在市场上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结合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写出《通化县水污染调查》《通化县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学校曾要求学生在暑假中收集废电池,实验教师抓住契机,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资料学习等途径研究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写出《关于废电池、纸手帕、垃圾袋的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我们学校的下午第三节课是兴趣活动时间,我们学校目前有“趣味实验”“科普活动”“电子百拼”“小制作小发明”等小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参与实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小学科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重探究实践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参与的程度、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感悟到什么、体会了什么等,而且也要注重课题或专题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文可义.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四篇:“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执笔:全柳芳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亲历学习过程时,联系自身已有经验,对他人表达的语言、行为、操作、情感、程序等的体验过程。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学生“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一: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陆丽琴

2、主要合作者:龚秋燕 王秋敏 杨丽君 张菊芳

3、研究内容:

寻找识字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体会汉字的构成方法,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

子课题二: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云芳 顾海红 倪敏霞 俞雅萍

3、研究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

子课题三: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毛华芬

2、主要合作者:高叶芳 瞿 燕 黄红梅 胡 敏

3、研究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入体验,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口头、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子课题四: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1、2、负责人:王晓君

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 薛 健 王惠珍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广泛搜集体验性学习的资料,深入挖掘其内涵

1、图书报刊的检索

课题组通过校图书馆、阅览室及相关新华书店等对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密切关注。对有关体验性学习的资料作必要的收集、整理和学习。

2、网络信息的收集

近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运用电脑和网络上的各大搜索网站,大量搜集关于体验性学习的相关文字,并进行去粗存精的整理。这些网络信息资料弥补了课题组对体验性学习理论和实践层面上认识的空白,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3、进一步解读新课程

本课题的产生源自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几个重要的理念:“感悟”、“体味”“自主”“合作”“探究”等。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是和新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研究中,我们时时关注最新的教改动态,尤其是对新课程理念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纲要解读》、《新课程标准》等重要的教育文献资料我们都组织成员研读,并把它们的实质与“体验性学习”作本质上的探究和整合,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二)积极开掘体验性学习的途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从广义上讲,语文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活动都是体验性学习。我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于优化体验的途径,让孩子们在深入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学得生动、有效,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

1、联系生活,生成体验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生活中习得的各种经验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给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我们课题组在联系生活识字、解词、品句、激情、明理以及习作等多方面深入探究促进体验的捷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联系生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努力将识字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简明的介绍引出新偏旁,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分析,自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想象,将生字学习的过程演化为一个生活中动态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带动学生认识与之相关的形近字或同音字。这样,识字教学由单一变得多样,由课本引向生活。学生成为识字中热情、自主、独立的主人,识字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2)联系生活品句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促进他们对课文的内涵有深入的感悟。对于小学生来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就学生读不懂的个别词语,老师无需作“生搬硬套”的解释,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你对**有什么了解?”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记忆,引导他们回归课文,联系有关语句深入思考,体会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这样,学生解词就更形象、个性化了,对句子的品析也就有了独到的认识。

(3)联系生活激情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或印象深的地方,再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细致品。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4)联系生活明理

“语文学习,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也真实的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积极组织引导,让它们“为我所用”,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思想与生活的体验相联系,明辨是非,积极的在思维的碰击中创造火花。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文本、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体验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5)联系生活习作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大作家,无一不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把题目命到他们的心坎上。在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把他们头脑中那些无意识的、零散的生活体验,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部件”,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到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老师们通过联系生活,引领着孩子们在体验性作文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收获着快乐和成功!在“用眼观察、用心体验”体验作文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引导孩子们积极开展体验活动,如:(1)“亲情”作文:吃饭时,给自己的亲人夹一次菜;生日时,给亲人们做一样手工礼物;适当时,对你的亲人真诚的表达一声爱意„„(2)观察日记:留意身边的人、事、物,写一些观察日记;(3)角色体验活动:“当一回残疾人”、“护蛋行动”、“假日小队行动了!”等活动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一篇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让每一个孩子在乐写、善写的写作之路上快乐徜徉!

2、走进角色,深入体验(1)角色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联系自身经验深入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每读一段文字,学生只有真正的将自己融入文本,才能产生独到的体验,“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体验出的情感也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因此,我们的体验性教学常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个人或物,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做他所做,努力的开展“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真切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在朗读中再现文本的内涵。

(2)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而且对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因为课堂表演能兼顾认知、情意和身体运动三大教育目标领域,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单项表演。即表演没有情节,没有多个角色,只是对课文某个词语意思作诠释。如教学《司马光》时,课文中有一段话“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为了让小朋友们理解“使劲”这个词语,就让他们把自己当作司马光来演这段话,其余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使孩子们对词义加深了理解,也大大增强了阅读课文的情趣。使原本无味的课文讲读变得充满乐趣。

综合表演。课文表演的部分,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大多是课文的一个片断或整篇课文。这类综合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有着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建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课间操表演。“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中加强“教师——学生——文本”的三维对话。尝试采用“课间操”表演的方式,就是教师把课文内容编成儿歌,配以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并插入师生间活泼生动的对话。

(3)角色替换

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曾经这样说:“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由此,我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

3、开展活动,丰富体验(1)深入阅读,夯实体验的根基

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为此,在加强课堂自主体验的同时,我们还极为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通过开放图书室,实行“午读”制度,推荐优秀书目,交流读书笔记等形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另外,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与好书交朋友”、“与英雄共成长”主题征文、时文选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丰富个性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同时在“大语文”的环境中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在我校开展的“我读书、我快乐”主题活动中。实验班的学生们坚持每日阅读半小时课外书,并由家长在《读书情况反馈表》中对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另外,结合各年级的“采蜜行动”、美文诵读、读书演讲、读后感征文、与作家面对面等活动,将自己的读书心得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在诵读擂台赛中,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据调查,半年中,实验班生均读书量达到了20.35本,有85%的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有92.3%的学生感到写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近两年,全校有170余篇习作发表或得奖,有数十名学生在各类语文学科竞赛中获奖。我们课题组成员还通过成果辐射,让更多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着“亲近阅读”给自己的思想、情感带来的丰富体验,享受着体验性学习的快乐!

(2)走进自然,开阔体验的天空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自主体验走出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生活是语文自主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性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例如,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采访、新闻访谈、当小导游、街头纠错等;结合家庭及社会生活,组织学生观察、话题交流、影视评论、写家务体验日记等。

(3)走向综合,拓展体验的支脉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开设语文活动课程,从机制上保证这种学习方式的落实,使其更具有系统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这是丰富学生自主体验的有效举措。教师通过故事会、竞赛、搜集资料、话题讨论、现场交流、编专题小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走近鸡蛋、猴年话猴、和成语有约、拜访雪松爷爷等,均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再如,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如寻找模型、图片,看课外书,网上查询等),然后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举办讨论会。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交往能力,还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习惯。

在“漫步古诗苑“系列活动中,同学们通过搜集古代名人诗作,开展“五个一”活动(自学一首古诗、了解一位诗人、学配一幅插图、改编一首小诗、自创一首小诗),交流活动心得,举行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体验了诗歌带给我们无限的美感。在“爱我家园”系列活动中,同学们纷纷走向社会,调查实情的,查阅资料的,走访专家的各显神通,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几天时间,一份份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诞生了。接着,大家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我们吃掉的森林有多少”为题,写起了科技小论文。课余时间,他们调查饭店、采访行人,咨询专家,对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所导致的地球上的资源枯竭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调查结束了,同学们对市民淡化的环保意识有了直接的体验,他们自发兴起倡议,向全市公民发出呼吁:要树立起环保意识,爱护树木,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为保护绿树,保护森林,保护我们可爱的家园而尽责!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兴致高涨、情趣昂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体验中练就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到同伴合作的重要,更体验到合作成功后的那份喜悦。

(三)自主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有效体验的生成 1.“激趣——引导”式识字体验 在体验性识字教学中,老师们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活化静态汉字、观察汉字形体、丰富奖励手段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汉字“四味”:趣味、情味、美味、甜味;在此基础上,又开展走迷宫、变魔术、猜字谜等丰富多样的游戏引导孩子体验快乐识字;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体验及生活经验来增强识记,丰富识字体验,来促进快乐识字。在多彩的生活中,孩子们学习识字方法,找到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养成了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在体验识字过程中,因为是从兴趣入手,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中学习识字,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时时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识字的情趣、快乐和成功,因此识字的实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仅以我们开展的“读成语,来识字”主题系列活动为例,低年级的小朋友们通过“成语故事诵读识字”、“成语故事会”、“成语故事游艺场”、“成语故事识字擂台赛”等活动,读故事、识汉字、明道理,体验了自主识字成功的快乐。几个月的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生均自主识字达56个,最多的学生认识了两百多个汉字,读了一百四十个成语故事,过了一把自学成语“瘾”。2.“角色——感悟”式阅读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否走进文本,读透文字背后的意思、情感和价值观,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实效的关键所在。在我们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材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角色体验操作方式,从低年级的角色表演、到中年级的角色替换,直至高年级的角色移情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体验,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从读透文字的意思,到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直至读出文字深处的思想价值,并让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之交流、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角色——感悟”体验阅读的成功之处在于:创设和谐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心灵深处,将学生的心放入文本角色,学生所思、所感即文本人物所要传达给读者的,这样,拉进了读者和作者、人物三者的联系,让他们在情感的同构共生中共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

3.“生活——倾吐”式写作体验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大作家,无一不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把题目命到他们的心坎上。在教学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把他们头脑中那些无意识的、零散的生活体验,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部件”,从而让每个人都感到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此外,我们体验性习写作作研究小组经过反复磨课、反思,总结出“体验性作文课四步曲”: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前奏;感受深切的体验为序曲;淋漓酣畅的表达显高潮;水到渠成的写作谱尾声。这样,为体验性写作指导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程序。4.“活动——拓展”式综合性学习体验

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拓展思维,发展智力。”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苏教版)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板块,旨以将语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有限的课内学习延伸到广阔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问题,在生活中探寻答案。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此,在加强课堂自主体验的同时,我们还极为重视开拓学生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通过开放图书室,实行“午读”制度,推荐优秀书目,交流读书笔记等形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另外,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与好书交朋友”、“与英雄共成长”主题征文、时文选读,“我读书,我快乐”、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丰富个性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同时在“大语文”的环境中熏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学习以活动串联,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家长的帮助和学习小组成员的合作。在十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数以千计的学生走出班级,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上街头,走进广播电视,在广阔的学习时空中学习语文,研究生活,运用语文,锻炼才干,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性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努力探寻体验性学习的评价之路,完善教学的保障机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觉得对体验性学习的评价是反映研究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虽然没有把它作为子课题写入方案,但是,我们还是在实践中努力探寻科学的评价之路,以期深化课题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参评对象的改变:在开展体验性学习时,我们要求每一位实验班学生每天都扪心自问:“今天我体验了吗?”“我体验到了什么?”“我是怎样体验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特点和体验的内容不同,我们注重引导在评价自身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体验的方法和经验,提高体验能力;另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孩子们对学习伙伴体验状况的评价。让孩子们善于用眼睛、耳朵和心灵去观察、发现同伴的独特体验方法,从而在同伴小组合作中相互评价,能够促使学生交流中学习,在互评中找到他人之长,自己之短,争取共同进步;在整个体验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两者都应积极参与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孩子在师长的评价中明确方向、掌握方法。

2.评价方法的转换:在评价过程中,言语评价是激励学生体验的有效方式。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你的体验这么真切,我们的掌声为你响起!”“你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演)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更积极、投入的参与体验过程。

在实验班中,我们也注重学生将每一次体验的过程写成心得放入每人的成长档案袋。或者画画、唱歌、朗诵,或者把参加语文课内外学习、活动的图片、资料收集起来,记载每个孩子体验性学习过程中的成长足迹,教师定期翻阅、评价,为课题研究的深入积累第一手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三年来,我们课题组20余名成员学习理论、交流心得、积累案例,勤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积累,撰写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或案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三年来,课题组成员中全柳芳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并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陆丽琴老师被评为“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仲怡新、金虹霞老师被评为“太仓市教坛新秀”;青年教师胡敏、张菊芳、王秋敏等在太仓市会课比赛中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毛华芬、王晓君、高叶芳等多位教师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课题组向外校输出的杨闻艳、施彩萍等教师已经成长为太仓市教学骨干。课题组教师有34篇论文在苏州市级以上教育部门评比中获奖;52篇论文发表于省、市级刊物;有15节课堂教学在全国、省、市级进行观摩或获一、二等奖,在校级以上执教实验课、教研课、观摩课共计54节。广大实验班学生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有200余 篇学生习作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六(2)班学生优秀习作集《擦亮星星》十五余万字正式出版发行;54名学生在各级作文等学科竞赛中获奖;各年级学生乐于识字、喜爱阅读、勤于实践,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2004年底,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随笔论文专辑,最多的达四、五万字。大家都说,有了课题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就有了方向、有了抓手,教育教学都有了“主心骨”。

七、研究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我们体验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的脚步不会停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总结研究成果,通过网络、现场展示等多种途径在全校、太仓市乃至更大范围内大力推广。我们将动员更多热爱科研的老师一起来继续实践、研究,让我们的课题研究真正造福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识字、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2.体验是语文教学走向深入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几年,我们在识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四个板块中对体验的具体形式和操作方式进行了探究。我们发现,每一个子课题的深入,都凝集了无数的问题,这个课题面广量大,仅以我们课题组二十多位教师的绵薄之力,恐怕难以摘取理想的“果子”。接下来的研究,我们将在阅读教学板块掘口“小井”,围绕我们发现新的课题:怎样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验?怎样将阅读教学中体验的实践提升、总结?教师的阅读体验如何与文本、学生的体验有效组合,促进体验的生成?如何引导学生“沉入”语文,体验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3.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将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因为“身在此山中”,所见、所思、所写往往比较狭隘,尤其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滋养,所以对研究的总结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积极向专家请教是我们今后仍需不懈努力的。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以课程为依托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师研究的新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特别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合作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够生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学习任务必须要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养成。

二、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学科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前后桌4人组成一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民主选举1名学生汇报,本组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样组内每人都有角色,发挥个人特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不但有利于小组学生的互相学习,而且有利于组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组建合作小组的同时,必须建立小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发言,组与组竞争意识,形成融洽、争先的氛围。

三、加强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既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师”,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巡视并深入到小组中去,充当小组的一员,了解合作学习的真实情况。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必然要提出问题,质疑释疑,这样才有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排难解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乐学”。同时,教师对各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提高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自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合作氛围,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四、让学生学会关注

在合作交流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虚心学习,让学生学会关注。只有学生学会了关注,才能有效地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

1?币?关注同学的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小组合作交流过程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时候,让每一个同学都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交流,别人交流时,要聚精会神地听,并认真地思考别人的发言,从中受到了启发,学习别人的好意见、好思路,同时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这样才会引起共鸣,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比醚?生关注别人的成果,学会共享,学会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会听到组员提出的不同问题,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创新的成果,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关注别人的成果,分享学习交流的成功和快乐。

3?比醚?生关注情感,学会体验

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交流情感的欲望,使他们愉悦地参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交流思想,密切感情,在体验感情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谊。

五、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能单一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评价。

在具体评价中,我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适时评价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形成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质量。如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形象、生动的特点,采用“评红花”、“戴智慧星”等方法进行评价,取得了理想的评价效果。我深刻地体会到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下载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土城初中 张明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计划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学期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1月)一、 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

    浅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浅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很必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让学生学习时间相对灵活、自由,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次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前......

    浅谈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必须就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5篇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程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整个中小学阶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