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研究性作文的实践研究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松江区泗泾小学
陈宗明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作文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类型,它是活动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特级教师张华万认为:“小学活动作文教学以学生课内外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在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产生表达欲望,使习作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倾吐情感,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个性化表达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一种开放性的习作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研究性作文旨在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产生写作冲动;以研究性活动本身为写作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学的立足点是引导学生将研究性活动的过程或感悟写清楚,提升表达的能力。同时,研究性作文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意识与创新型人格。
因此,研究性作文是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三者融为一体的作文形式,也是将写作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作文形式。
研究性作文的外延较广,本课题主要研究研究“基于科学实验的作文”、“基于调查研究的作文”和“基于历史研究的作文”等三种类型的作文教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笔者主要参考了吴立岗、吕春丽、张化万等人的研究。吴立岗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探索用活动心理学原理指导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活动心理学认为,在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的发展由这个阶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他指出我国的作文教学“离开了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去研究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变成脱离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作文能力不简单地等同于语言文字的能力,仅从训练语言的角度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以学生不同阶段的主导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心理能力的培养促进不同学段儿童语言的发展。
吴立岗教授还认为,“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学习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地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社会活动实践„„”这就决定了在小学中高年级非常适宜开展研究性作文的教学,中年级可以开展教师主导的研究性活动,如科学实验等,高年级则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实验、合作探究、调查研究等。
美国、前苏联都非常重视研究性作文的教学。吕春丽在《中美学生作文比较》一文中指出:“中国小学生作文教育中有明显的‘道德判断’,而此点在美国小学生作文中难觅踪迹。”“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重‘研究性’写作,中国小学生的作文则重自身的情感与体悟。”这讲出了中国和美国的小学生作文在观念和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吕春丽还指出:“美国是崇尚研究性学习的国家,作文教学中也极力地主张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这些作文题从宏观出发,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为研究对象(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息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结论。”
前苏联同样重视研究性作文教学。吴立岗教授在《苏霍姆林斯基作文命题思想初探》一文中指出,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著作中公开推荐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一至十年级的233个作文题,其中观察作文有116个。观察作文又分为艺术性的描写文和科学性的描写文。后者所占的比例也是比较多的。比如一年级《鸽子、燕子、麻雀是怎样飞行的》,二年级《一粒种子怎样变成面包》,三年级《蜜蜂是怎样劳动的》,四年级《湖与河(比较)》,五年级《普希金在<关于死去的皇帝的童话>里是怎样谴责恶行和不公正的》„„他还有大量读书笔记的命题,这些命题类似文献研究或社会调查。
而我国的研究性作文的教学则显得比较滞后,在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中,研究性作文的题目仅有三个:四年级第一学期《我的探索》、四年级第一学期《连续观察日记》和四年级第二学期《记一次
的小实验》。我们的作文“写人记事”成了绝对的主打,课堂作文、周末卷的作文、每月单元测试的作文,总是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考试中,“写人记事”几乎独霸天下,偶见看图作文和想象作文,因而教师们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根本无视研究性作文的存在,更不要说自主开发了。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一些理念先进的教育工作者则开始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其中张化万老师最有代表性。张化万老师曾做过实验作文教学的专题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开发了许多贴近当代小学生的科学实验作文案例,比如“摔鸡蛋的学问”、“神奇的麦比乌斯圈”、“测量气球中空气的重量”、“烧不破的手帕”、“神奇的纸桥”„„还有其他的教师也开发了不少研究性作文的个案。也有一些专门的适合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用书,如《让孩子着迷的77 *2个经典科学游戏》,目前小学的《科学》教科书,《探究包》都能为研究性作文带来素材。
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研究性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
吴立岗教师认为,“从动机走向目的”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要策略。让学生喜欢作文,愿意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动机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让小学生写研究性作文,正是适应学生这种较高层次的需要,以激发其写作动机。
现在的小学生写作动机不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内容可写,而研究性作文最突出的一大亮点就是为学生创造生活的经历,根本不会有“无话可说”的苦恼,因而也能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写作的动机。
(2)研究性作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传统的作文往往以审题、选材的训练为主,各个学生写作的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很难深入指导。言语的形式离不开内容,离开具体的内容进行作文技能的训练是笼统的,训练价值有限。研究性作文由于写作的内容相对统一,教师更容易指导,开展专门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能力。
(3)研究性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应从小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研究性作文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作文的教学,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尝试将研究性作文引入现有的作文教学体系,丰富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生活,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2.研究内容
(1)研究性作文与教材作文、考试作文的关系。实践证明,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帮助的教学活动才会有生命力,有些研究非常有意义、有超前性,但因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帮助,而最终无法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研究性作文与教材作文、考试作文的关系,使研究性作文成为现有作文体系的有益补充,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途径。
(2)探索研究性作文的开发策略与教学策略。
(3)开发三、四、五年级研究性作文的课程框架。收集现有的研究性作文案例,再自主开发一部分,比较系统地构成三、四、五年级研究性作文的课程框架。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实验研究。4.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
进行相关文献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寻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构思研究的框架;搜集一定数量的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案例,为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2)实施阶段:
进行一定数量的研究性作文实践研究。本课题对“实验作文”、“调查研究作文”和“历史研究作文”进行实践研究。由于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实践研究不能系统地、分阶段地推行,只能每个类型都选取几个典型的课题进行尝试。
研究性作文教学实践,以吴立岗教授的“作文教学序列”理论和“素描作文”理论为指导,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实践研究的同时,进行较为系统的小学三、四、五年级研究性作文课程开发。(3)总结阶段: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评价研究活动: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
评价研究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
芙蓉镇一小
蔡玲平
2015-5-2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就小学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进行评价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是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自主、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过程中重在评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评价的目的,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参与活动态度的评价。
1、学生是否认真参与每一次活动,并保持浓厚的兴趣。评价时注意学生参与的自愿、主动性,活动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及作用,活动的欲望值与活动的情趣是否保持一致。如,活动过程中带有一些消极情绪,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完成自己承担研究任务的动力。
2、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非常重要。说明学生参与活动保持着良好的思维情趣,能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
3、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对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评价要做到“细”、“实”、“效”。“细”是看学生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哪些资料。“实”是看搜集的信息是否真实可用,不是自编自吹,更不能剽窃别人的成果。“效”要
讲求活动的实效,搜集的资料对研究主题起到支撑作用。整理资料要做到规范,条理要清楚。
4、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研究性学习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一个主题研究是否成功取决于小组合作是否融洽,所以,相互交流,尊重他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评价时应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与人合作。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将决定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有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二、对学生活动中学习方法掌握进行评价
学习方法的掌握可以从采用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学会分类整理资料,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时应关注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
1、多种途径搜集信息的评价。学生可采取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如网络、查阅资料、图书、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信息。评价时要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力求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
2、学会分类整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方法的掌握是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取的,也是学生互助学习、主体活动的表现,评价的依据来源于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悉心观察、感悟与思考等,离开这些活动过程中的原始积累,评价就会失真,不能体现促进性评价的原则。
3、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把自己的点滴体会记下来,实践中又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评价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主生成许多新的课题或主题,从而为下一行动奠定目标和基础。
三、对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可从学生活动中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以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细心观察学生研究的情感,准确判断学生求知的程度,加以评价引导,让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轨道。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养成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评价要以学生活动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评价点,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创新思维,发展独特的个性,研究与众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既是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的表现,又是参与深入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学生研究的主体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关注学生独立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参与引导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不容易走入误区,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学生的动力就会更强,钻研的劲头就会更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所以,教师及时引导、评价对学生活动的发展举足轻重。
四、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进行评价
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体现在活动的开始、过程、评价中,更应体现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所获得的体验可以从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活动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能对自己进行“反思”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在活动中相互评价时,应要求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评价,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通过平等的评价,才能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相互交流评价又是学生研究活动成果的阶段体现,相互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促进进一步改善探索思路,使研究素质得到提高和拓展。由于农村小学生求知欲望强,但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知识面窄,活动不能全心投入,又不能按时完成活动的任务。有的学生胆小,没有交际能力,遇到困难就后退、萎缩不前。针对这种情况的评价,应侧重于鼓励,树立信心,激发兴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及时捕捉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树立“我能行”的信心,只要迎难而上,就能战胜困难。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谈出自己活动的收获,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所以,教师还应该在学生自评,互评后,及时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期待下一学期有更多的收获。
尽管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但学生仍是最重要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评价,做好自评、互评。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自己和同伴,树立自信,树立“我能行”的意识。同时又用评价的结果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评价时应尽量纳入新的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和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评价的活动中,完成体验,产生情感,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者。
第三篇: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
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课题的来源
人类迈入了一个知识和信息占突出地位的新世纪,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一重大的社会变迁必将导致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传授固有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紧迫。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正是在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追随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
如何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立足于课堂教学,以语文课为载体,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和教学模式,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带动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在文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学模式。
研究的意义:
针对当前语文课教育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改变原来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渠道封闭、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状况,树立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科学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性的教育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实现从“教”的单向活动到“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以此促进语文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学生的思考深度、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本论文的研究将提出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和案例,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有应用价值,并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参考和经验。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内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施,是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最早可
追溯到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尤其是理科教学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学习”。他的倡导者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以“探究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来培养“创造力”。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在上海起步。1998年上海成立课题组开展研究,1999年初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此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但研究性学习的首先开展,是在理科教学中,取得较为突出成绩的,也是自然科学的教学。如何在社会科学尤其是语文学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将是当务之急。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不应当忽视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不应当忽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这一重要因素对学习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目前,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有应用,但多停留在资料查询阶段。这只发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很小一部分作用。而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势在必行。
从目前掌握的研究资料看,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较多,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也有一些,多集中在探讨学习模式上,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甚少,这正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更少,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创新所在。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本文从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这一视角出发,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探讨计算机网络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从研究主题的确定与选择,信息化资源的设计与管理,教师角色转换,研究成果的展示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并对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为语文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说明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基本特征、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是分析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阐述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第四部分是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1、基于网络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怎样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2、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怎样更好的协调。
第四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研究
城镇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研究
3.5学生研究阶段
3.51确定研究课题。
3.511如何选课题。课题的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教师向学生说明选题的原则和依据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①研究的价值性。②研究的可行性。③研究的科学性。
3.512学生选出课题。①给人与人的关系(友情)评分。②如何存款最合算。③哪家超市最便宜。④中学生厌烦数学的原因。⑤科学早餐的重要性。⑥部分中学生怕数学应用题的原因分析。⑦初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3.513选题论证课。①确定学生的课题。②对学生课题依据其价值性、可行性进行全班论证。③经过全班学生论证后,规范课题名称,确定最适宜开展的三个课题作为班级的课题,即 《营养早餐问题的研究》、《我校初二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我校部分中学生厌烦数学的情况调查》。④全班同学重组课题小组,确定课题组组长以及人员分工。
3.52确定研究计划。
①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方案。②课题组进行小组讨论活动,完成方案设计表(附录)填写,做好口头论证准备。③学生代表进行口头论证。④学生评审课题研究方案(附录),再次确定本班课题为《我校中学生早餐营养情况的研究》(组长:周慧凯),《我校初二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组长:周俊歧)。⑤教师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3.53研究报告撰写。学生根据研究计划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4、结果分析
4.1 学生方面。
4.11学生学习效果方面。
4.111学习成绩。实施二年来,效果显著,考试成绩优生率达到60%,大面积提高了学习质量。学生成绩比较稳定,没有产生分化现象。没有差生,过去是很难达到的。
4.112课堂学习效率提高。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法”后,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得精,学生练得多,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面广,学生学习比较扎实,确实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的负担。当堂的作业,当堂基本完成,学生回家只要自学课本,做相应课本练习题。一般当堂的作业只需20分钟左右,比过去减少了一半时间。
4.113解题速度快。在探究性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大大改变,改
以往的依赖变主动,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同时由于知识掌握好了,解题速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做10道题的时间平均减少15分钟。
4.12学生能力方面。
4.121自学能力明显提高。通过超前学习尝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起初要求学生自学看书,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教师采用抓先进、树典型的方法(班内的林德森、薛逍哲同学不仅完成了当天作业,而且连续完成了后一章节的学习任务),逐步使全班的同学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这样的气氛下,班内有大部分同学的超前学习意识浓厚,到学期末王勇同学已经把第三册课本自学完成,其他大部分学生均不同程度地做到超前自学。
4.122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有明显提高。我校进行探究性教学实验尽管只有两年,但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之中,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变为学会学习,合作交流,探索求知,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探索能力是以前所没有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建议,不同的解题方式闪出智慧的火花。比如求五角星五个角的和的度数计算,学生的解题方法达10种之多。学生表现出的能力让老师刮目相看。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触动较大,促使教师重新认识、定位学生。
4.2老师方面
4.21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原来90%的数学老师上课基本是以传统的讲授课形式为主,在探究性教学的带动下,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运用引导、启发、提问、讨论、探究、自学等等,有80%的老师课堂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4.22教师的教研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对教学有思考了,在课余时间能积极写论文、体会,一学期有十来位老师的论文在县、市不等层次获奖、发表。
4.23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变化。原来上课只围绕少数尖子生开展教学,现在是面向大众教学。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束缚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24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很大的变化。原来以粉笔、小黑板、幻灯机逐步过渡到实物投影、多媒体;原来上课从老师单一的讲到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数学游戏、动手操作、实物表演等等,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5、讨论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现代教学规律发展趋势的。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逐步完善,自学能力较强,能独立思考,能自我评价与调控学习;自觉能动性得到发展,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会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目的与计划意识较强;具有积极创造性,思维活动开始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所体现的是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多了。研究性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和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共同进步。
“研究性学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校行之有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要有持久的耐力,学习要恒心,这对初一学生相对来说有困难,同时探究性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冲击,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作为教学法中的一种特殊方法的探究性教学,亦同样如此。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其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外,关键还要取决于实施的老师和学生。要保证探究性教学的成功,我们还需做许多工作。
5.1进一步研究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别要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中学习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
5.2进一步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和控制作用。研究进行探究性教学最佳模式,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以及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培训等等。
5.3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有效改进自己的学习。(2)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岳庭、沈传龙:《数学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方春耕:《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沈雪林:《初中探究型课程实施指南》,学林出版社,2002年。
5、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6、霍益萍:《研究性学习从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7、“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初中研究性学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然各有要求和渠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课堂是教师的,阅读也是教师的,学生主体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未能有效地完成阅读的感知、理解、评价和创造的全过程。近年来,虽然作了一些改观,但仍存在着虚假的主体性(形式主义多,表面上热热闹闹),肤浅的主体性(在课文的表层徘徊,思维水平不高),脆弱的主体性(不是来自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惩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种情况若持续发展,无疑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改革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二期改革中提出了研究性课程,这一课程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创造力和思考力。能不能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以发挥出双向的潜能?这就有了今天我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在普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活动组织形式、教学动态过程、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遵循,寻找到每篇教材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结合点,充分贯穿起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链,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身心结构都得到自主地变革和发展,以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和创新教育的务实性。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及时进行成果推广。
2.实验研究法:确定自己所任教班级为实验点,在区教研室和科研室的同时指导下,对本课题先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和成果
(一)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板块研读
所谓“板块研读”,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性地阅读,即个人自学整理,小小组切磋、研究,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则相机诱导点拨。
那么,何为“板块”呢?“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有相对独立的,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大部件。如《田忌赛马》一文,教师若能抓住“转败为胜”这个关键词,就可以组成条理清晰,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组成的三大板块,即: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失败?孙膑是怎样帮助田忌出谋划策的?第二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胜利?在教师的引导下,按三个板块让学生研读,从而读懂课文,同时明白面对强者,要仔细观察、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合理调配力量,才有可能以弱胜强。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板块”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集中性。从上例可知,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较大的课文覆盖面,但只集中为一个问题情境。在传统的“问答式”中,这样一部分课文教师可能会有多达十几个问题设计。第二是独立性,即每个板块都是分解课文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可以化整为零,供学生单独研读,以分解读懂全文的难度。第三是联系性。每个板块虽然相对独立,但都紧密联系,丝丝相扣,都要以课文整体为起始点和归结点。分解板块,只是为了阅读的方便,最后还要取零为整。第四是灵活性。板块的分解,可以因学生实际和教学思路的不同而不同,同一篇课文在不破坏教材内在逻辑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个板块,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三个板块。
(二)研究性阅读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密切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研究性阅读中进行合作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适时、充分地组织小组活动。
1.个体自研为基础
我们特别强调在个体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中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养成主动倾听,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的习惯,坚决杜绝小组学习中的“陪听生”。
2.选用多种合作方式
为体现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实效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运用有效的合作方式,指导学生井然有序地开展合作学习。如,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很多时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们可以让小组成员依次发言,集体比较筛选,组长汇总的方式;古诗研读就不必采用一人一句的形式,这样易破坏诗歌意境的完整性,组内可选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让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把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归为一组,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驳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我们也可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如在品析文章语言时,允许学生小组齐读,代表引读、轮读、分角色读,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读、通读等。
3.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担当着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以四人小组为例,他们是:组长、书记员、汇报员、评议员。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除了人人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全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同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解决一些学习疑难;“书记员”负责记录本组学习结果;“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学习结果。如:教学《小读者》一课时,老师安排学生合作筛选各自的问题,准备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交流。有一位组长请每一位组员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A为什么编者看了小读者的来信,心理乐滋滋的?学生B杂志上会登载些什么内容?学生C小姑娘为什么会把杂志当作朋友?说明了什么?学生D编辑叔叔的心情为什么会从一开始“甜滋滋”到最后“难以平静”?学生B的问题与课文无关,在组内马上被淘汰了。A的问题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小组成员马上把它解决了。学生C的问题涉及文章中心。学生D的问题涵盖了全文的内容,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因此,这两个问题小组认为有研究价值。当该组汇报员的发言得到同学和老师的一致称赞时,全组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三).研究性阅读的优势
1.变“讲”为“悟”
目前的语文教学都在由“满堂灌”走向“问答式”,包括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有的实际上也走进了“问答式”的“胡同”,只是略变了一点花样,由教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从教学发展的现状来看,这种教学存在着以下不足:一不利于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分析课”往往不需要学生去思考,“问答式”教学也只能让部分学生发表“高见”,造成大多数学生思维的禁锢。二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法。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一孔之见”,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学。三不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阅读不单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应在读——研——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者人物同悲欢、共爱恨。可见,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随时了解和觉察自我,明白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是怎样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到释疑;从新知的获取和新能力的形成,经历了哪些步骤,采用了哪些方法。
2.化“繁”为“简”
“问答式”的课堂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和烦琐细碎的讲解。教师的讲、问主宰课堂,使学生疲于应付,“读”被挤掉了,“练”被挤掉了,“思”被挤掉了。现在教师把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琐碎的提问归结为一个板块,就能保证学生有较大的空间自己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教师则有精力去关注课堂学情,从中相机诱导。
3.以“读”带“研”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机械地读还是研究性地读,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研究性读的着力点,肯定是“研”,即“读”带“研”。鉴于一个板块的跨度大,容量多,而只围绕一个问题情境来做研究,就可使学生充分地自学练习,小小组切磋,并带到全班再讲析交流,在老师指导、群体帮助下获得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以读显形,以读激趣,以读动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4.反“客”为“主”
在“问答式”课堂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了教师单向灌输的客体,无主体地位而言。现在用研究性阅读,就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一转移,是阅读教学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5.变“窄”为“宽”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研究性学习的渗入,就可以使得我们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国内外重要新闻,本地区热点问题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名著、佳篇、知识点等。如在教二年级的《读一读 认一认》各种鸟类时,我校杨晓华老师针对“啄木鸟会捉虫”这一知识点,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了它的四件法宝棗凿子嘴,钩子舌,隔木耳,铁钩爪。针对“留鸟、候鸟”这一知识点,她又补充了许多罕见的为常人所不知的留鸟、候鸟,请学生用“ 是 ;
也是 ”来说话,教学效果相当显著。最后,她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人类砍伐树木,毁坏森林,使鸟儿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勾起了学生对肆意毁木者的无比憎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爱鸟、护鸟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现研究性阅读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性阅读的教学动态过程
从通过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开始,选择一定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阅读,到自主互动地交流、评议、内化,从而理解语言文字,掌握阅读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的主要流程。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展需识境,铺垫研读基础。
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初展文境,作好情趣共融、心理铺垫准备,唤起学生参与研究性阅读的主体意识。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其内容大致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了解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特点,读准、认清文中的易错字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质疑问难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择定专题,进入研读境界。
研读活动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阅读探讨点,关键要从“带着问题读”向 “读出问题”转变。,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⑴ 从课题入手
课题往往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因此,从课题入手,往往能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如《厉归真画虎》,根据课题,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厉归真画虎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既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渗透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生可以根据“没有虎气——虎气不足——虎气十足”三个板块的内容进行研读。
⑵ 从文章难点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确定与学生“不协调”切“可发展”的言语材料,从而提炼研读专题。如我在教《当炸弹爆炸的时候》一文时学生普遍对文中“他们的风不行,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这句话很不理解。可以说,学生是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突破口。围绕这句话,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处于抗日战争刚胜利,国民党就撕破嘴脸,扬言要在八个月中消灭共产党,对我解放区进行大肆轰炸的大环境中。围绕这句话,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学习研讨。针对“他们的风不行”学生提出问题:“‘他们’指谁?”,“‘他们的风’指什么?”,“‘不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针对“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学生提出问题:“‘吹不动’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针对“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风’指什么?”,“怎么理解‘我们的风刮起来就不得了,要将他们连根拔起’?”等等,可以说是针针见血,通过对这些连锁问题的自我发现,自我研讨,自我赏析,自我总结,整篇课文的结构、内容、主旨皆迎刃而解,一代伟人毛泽东那临危不惧的伟大气魄和他那谈笑风生的幽默风采便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⑶ 从文章中心词句入手
围绕中心词句展开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那必定能突破主旨,击中要害。如《西沙渔人》一文中,学生找到的中心句是“这里的渔人大多是机智剽悍的海猎手”,围绕这句中心句,我们就可以确定“文章从那些词句可看出西沙渔人机智剽悍,并请说明理由”。
⑷ 从文章争议点入手
我们要求设计的研读专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迷惘,而急于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学生才会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争辩中,在争辩中互相启迪,查漏补缺,深化认识。如《肖伯纳和小女孩》时,学生很容易认为肖伯纳是个自以为是的人。其实,肖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后,马上检讨自己的言行,恰恰说明他的谦虚。此后,他逢人就说是小姑娘教育他永远谦虚,更说明他胸怀宽广、不想遮短。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就以“肖伯纳骄傲吗?为什么?”为争议点,引导学生研究辨析。
3、引导学生深究感悟,反馈研读成果。
⑴ 自学自研。即根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可以同桌间小声议论,边读边画边注,教师则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自研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
⑵ 小小组或自选学习伙伴作交流,相互合作,丰富阅读认识。
⑶ 全班组织交流。
在反馈中评议,在评议中内化。这一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自己的疑惑,抒自己的情感。可以是情感的交流,结论的互查,也可以是自研空缺的互补,疑难问题的切磋,采用互帮互助的的方法进一步达到内化。教师则有重点地参与小群体的活动,相机调整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同时,教师应捕捉学生普遍性的疑点进一步挖掘文中具有较高思维、情趣等有价值的问题为导评、点拨作准备。教师的职能是①导评,教师充分根据学生的研读反馈,作精而简的疏导和点评,通过疏导、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②点拨,即教师有选择地接过学生研读的成果,自然灵活地作补充或各种深化性的训练。如在学生反馈到“作者参加工作以后,亲眼看到了荔枝,觉得它更是美不胜收”时,我抓住他们这一真切的感受,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换位练习:“假如有一天,你亲自来到了荔枝乡,亲眼看到了荔枝的美,亲口尝到了荔枝的甜,亲身感受到了荔枝主人的好客,你会禁不住想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要是把它种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上,那我们不就可以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了吗?”,有的说:“我想:要是把那良种桂味荔枝引进我们方泰,到每年荔枝成熟的季节,我们举办一个荔枝节,那我们的家乡不就能声名远播了吗?”„„多么可爱而又难能可贵的奇思妙想啊!这个练习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与作者的距离,为他们找到了情感的喷发口。
4、拓展创新,深化研读效果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言语特色、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尤其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散性训练,创造性地解决课内外学习和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完《荔枝》一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杨梅录象,并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今天,我来到了杨梅的故乡,远远望去,只见
,走近一看,只见它
,果树的主人慷慨地摘下良种杨梅招待我们,一尝,啊!
。望着手心里
的杨梅,我醉了!”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不仅使学生积累了文章的好词好句,而且使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联系旧知进行了知识的整合再加工。
(五)研究性阅读的原则
1、主体与主导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确定的,学习的计划是自己设计的,学习的活动是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所有这些觉悟、能力和水平,都是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对自己选择的一种负责,一种责任感驱动。在这种交互融合环境中,学生体验着自己表达意愿的自由,自己权利的振奋和激动,这是一种自主性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导入阶段,教师是兴趣的关注者和激发者;在择题阶段,教师是思考的参谋者,信息的导航者;在研读阶段,教师是实践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意志的鼓励者;在评价拓展阶段,教师是课程的反思者。自始而终,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者,教师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动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2、参与和优化原则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不是光尖子生作小老师,中下学生作听众,而是要每个学生都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在研究性阅读中,学生既有对知识、能力、人生、世界的再认识,也有对自己情感、意志,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前者属于智慧的存在,后者属于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丰富,两者互补互生。具体地说,在研究性阅读中,要求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知识,培养记忆、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能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比如:研究性阅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教师民主的作风、亲切的教态,同学间的彼此尊重、谦让、帮助,积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成效与启发
研究性阅读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是一个不断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它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成效相当显著,既落实了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心理能力的和谐发展,潜力无尽!但同时必须注意两点:
1、学生学会择定研读专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性急。刚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研读专题引导进行评议。因为学生受制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提出的问题质量难以保证,此时教师尤其要发挥好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提问的窍门。此外,不可断然否定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问题设计的典范,使学生的问题设计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机结合。
2、在研读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教学重点,紧紧围绕研读专题做弹性处理,绝对不允许“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以累寸累匹的精神要求自己,锲而不舍地往前行,源头有活水流淌,教学就有活泼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