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应用与科学教育创新论文主题解读
信息技术应用与科学教育创新论文主题解读 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也必然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着科学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考虑到科学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小学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教育的变革紧密结合,通过自身实践促进科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由于优秀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设施优良的中小学校和科学实验室,以及一流的科技场馆和科研机构等科学教育优质资源的不足,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东部和西部等地区的科学教育质量存在巨大差异。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出现的“慕课”和“微课”,则可以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科学学习活动成为可能,使全球各国或国内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同人群共享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成为可能。
例如,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科技教育机构,利用国外同类机构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以慕课的形式,让中小学青少年体验国外优秀科学教师采用讲授型、演示型和实验型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的互动式科学传播,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而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学校和校外机构的科技辅导员,也尝试利用校外科技活动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逐渐开发出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课,让中小学青少年体验到新的学习科学的模式。同时,上述微课也成为更多地区科技辅导员仿效的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二、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 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许多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从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直至科学课课堂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进而到了基于网络的科学教学模式——中小学青少年在教室手持平板电脑,通过校园无线网连接课件并配合投影仪等其他辅助设备,共享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等课内外学习内容,并随时用平板电脑与教师进行即时问
答的互动或自主学习,这种学习场景已彻底改变了科学教育的传统认知模式,为中小学青少年营造了充分调动其自主性的良好学习环境。
值得一提的还有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场景体验模式”,许多科技辅导员利用这一模式,将科技活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便于更多的中小学青少年自己动手参与活动。虚拟场景是基于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的诸多要素,尝试自我开发建立的一个新颖独特的场景体验模式。其独特性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运用现代高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诸如数字科技馆,使参与者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获得对科学真谛的理解。
除此之外,依托卫星传输、Think Server 服务器和先进的云计算技术等成就的“太空授课”,以及微博互动、手机游戏、移动播报等信息技术载体的应用,亦都为科学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平台。
三、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科学教育创新源于点滴 对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从点滴做起。例如,美国和我国上海的一些科学教师,利用家庭普遍拥有的数码相机,尝试为科学课程开辟了许多新的教学可能。诸如引导中学青少年在物理课上拍摄自由落体在每一秒内的运动轨迹;运用高速摄影,获取或记录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及中间产物;而植物开花的每一个瞬间,也都可以被数码相机清晰地摄制下来。上述数码相机中的图片可以被下载到计算机上,并可以使用图像控制程序,根据需要分割图像、调整大小,或者提高清晰度。中学青少年们可以复印这些图片,既可以将它们作为实验报告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数码资料放到网上加以展现和交流。这一模式无疑可以让中学青少年学到比“人眼观看”更为精确的集信息技术和光学技术为一体的科学观察方式。
再如,每年开展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是一项使用计算机设备开发、创作、设计和制作数字化产品(电脑作品)的活动,体现了广大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而每年开展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则是指青少年运用 DV(用数码摄像机 Digital Video 拍摄、制作的动态影像的简称)技术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探究与 DV 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了
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许多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通过组织中小学青少年参与上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我们期待广大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能够积极参与本次征文活动,将自身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总结出来,并运用相关科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化理论进行梳理,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不言而喻,这些丰富多彩的科学论文,不仅有益于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的相互交流,更可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发展,以及未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6)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
搭“信息”台,唱“创新”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阐述。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正文】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年轻正意味着进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正预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近20年来,时代的发展对自主性、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日显急迫,同样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具创造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本文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就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越性、适合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试作如下阐述:
优越的“舞台”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若询问100位学生:“你喜欢上计算机课吗?”至少会有99个回答:“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条件。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与师资水平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教材在中低年级安排“纸牌”、“画图”、“音乐大师”这样优秀的软件教学十分妥当,高年级安排教学Word2000、PowerPoint2000、“动画自己做”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或网页制作软件的教学也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跟据时代的发展,适当的将市场上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优秀软件引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强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还可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和完善,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实践、去创造。
“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眼下流行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一种比较成熟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我曾听过这样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热闹的画面、沸腾的呐喊、为祖国自豪的体验立即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就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了画图,你能画一幅奥运五环图送给北京、送给祖国做礼物吗?”“能!”孩子们响亮地回答,对这一任务跃跃欲试。简简单单,一个生动有效的情境就这样被创设起来了,效果非常理想。
2、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五边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五边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五边形”会画了,其它的三角形、七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3、民主交流 和谐融洽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4、充分展示 树立自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上交一份与众不同的答卷。这样的作业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5、整合学科 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导演”们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创造性思维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文号“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
3、常州市武进区漕桥中心小学,薛小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2010.7.18
第四篇: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湖北省武汉市三角路中学高中语文论文 论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摘要:我国在7000多年前就注重营养学说,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们所关心的仍然是自身的营养健康,可见从古到今营养的重要性。对于教育来说,教育也需要营养。教育在不断创新,“营养的教育”造福国家、造福社会、造福你我。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取之精华中正确、恰到好处的应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积极转变到积极主动的探索,由普通教学转变成“营养”教学。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行教育教学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教育
信息技术与创新
营养教学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教育主导地位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新是本世纪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和新视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引入到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技术和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也为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给教学补充了“营养”,其主要表现为:
1、神奇的演示效果吸引学生
现代多媒体电脑能将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通过屏幕展示出来,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老师讲,学生只能听的教学形式,神奇的演示效果不仅深深地吸引学生,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2、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拓宽了视野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可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比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新课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求教学有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传统教学只能让教师进行口头描述,而信息技术则能为教师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再现,让教师的情境创设不至于是空口白话,让学生不自觉的就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传统的教学往往以学生自己回家做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为每个学生回家的必修课,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更能为学生在课后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增长了,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健康、营养的观念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显而易见营养对人得重要性。人需要营养,动植物需要营养,教育更需要营养。营养教学势在必行。什么是“营养教学”?我们通过上述的总结已经知道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说教育的营养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的补充,营养教学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的一种教学。对比中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远比我国学生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更为这些国家的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可供选择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内陆和沿海地区差别较大,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不容回避,可见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教育的营养状况另人担忧。很多农村地区存在“营养不良”的教学。
营养不良的教育在边远的农村比较常见,由于经济的落后,信息技术的缺乏,教育与信息技术很难结合运用到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课堂对教师来说有很大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要会查找适当的信息,要回运用信息技术,要能把信息技术与枯燥的课本结合起来,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面设计教学环节等等。总之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应用能力越高,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好,也就更容易、更乐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但是对于我们身处边疆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教育设施受到限制致使很多教师与信息技术相脱节,为此信息技术课堂感觉就是天方夜谭了,更不用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了,正所谓边疆农村教育的“营养不良”,营养的教学也就缺失了。
面对这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常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学生担心,为农村教育担心。为此我们必须马上解决这“营养不良的问题”,把营养的教学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补充营养,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要求
1.能够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方面的要求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5.积极努力,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而言,不同的年龄层的教师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设施的完善不同。在我所接触教师中,有很多人表示他们认可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呢?这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此我仅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各位商酌。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事物之间是矛盾的,教育也一样,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教育来说都是不利的。教育也常常存在营养过剩的情况,这无形中也制约着教育。当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多媒体。要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唯一工具。课件的研制、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要以学生现有的状态、实现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以多个层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各自基础上得以提高为支撑点,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所谓的“营养过剩”的教育就是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只是单纯由“人灌”变为“机灌”,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装填的袋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所以必须进行营养教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法。将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我们怎样解决这种营养过剩的教学问题呢?
1、观念的改变
有的老师说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本身是没错的,而将书本知识直接转移到屏幕就是一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观点,要学会在信息技术中取之精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多媒体,我们要选择适合学情的方法。要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否则会造成营养过剩起到反作用,不利于教学。
2、精心的教学设计
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到底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的、成 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适当的补充“营养”,切忌“营养过剩”
3、多途径、多渠道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的引入,不言而喻,将我们的课堂从书本扩展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世界,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资源,如何采集选取适合教学的素材资源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探索的内容,过多的素材往往会给课堂造成“营养过剩”的效果,教师应注意素材的取舍。
4、合理利用,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培养自主探索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学习和完成作业,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受到抑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多媒体能力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但是,电脑和网络是信息技术构成的两个主要实体,而正是这两样东西,正在改变着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尽管我们有很多家长对电脑和网络心存余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电脑和网络游戏所毒害,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样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断在发展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定义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又在限制我们的下一代尽量少地接触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此我只想说明过多的“营养”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也不断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我们不能只将它当作一种传统教学的新工具来看待,应该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注重“营养”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每个人的需要和目标也千差万别。当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时,凭其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再者,现代社会知识的产生量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产生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每个人的学习需要也就各不相同了。每个人要在这样的社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就要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人们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但是以信息技术为认识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基于学习资源和建构主义学习策略的网络交互式教育环境,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性、个性的压制,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完全是在一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主动、自觉、有创造性地学习,并且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纳最具吸引力、最新鲜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融合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艺术等问题,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引导传达给学生,紧密结合相关学科,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各个学科割裂和肢解的学习经验中重新得到组建,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延伸,增强其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但是,切忌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营养的均衡。
参考文献:
1、苗逢春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展望
2、郑国锦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体会
3、莫邦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4、飞鹰教育资源网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和思
5、百度网页-营养学
第五篇: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中等职业教学论文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就发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开展信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教育
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人,而非简单重复前辈已经做成了事情的人。由此可知,现行的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教育尤其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每位教师创造性地工作,每位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职业技术中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更新旧的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迅速地检索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信息技术,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能力;培养学生无限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解
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要上好每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核心问题,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所学的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茫然的。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2、创设条件,调动创新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地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具备创造的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式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置情境,激发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4、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那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要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
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