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10-21 22: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

第一篇: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

【论文关健词】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 知识创新

【论文摘要】在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拙上,阐述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具有创新价值知识的类型,提出网络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重要的信息源。

信息传播是指信息产生、传播、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过程。信息从信息生产者出发。经过中间环节。最后被信息接收者利用再产生新的信息形成一个信息传播链。信息传播是科学研究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积累、是科学赖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可以为人们供获取比传统、大众传播更鲜活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交流与沟通。因为网上空间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从而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拥有独特性质和运行方式。

1网络信息传播的含义和本质。网络信息传播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的活动。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2)网络信息传播在原来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种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通过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行为而不断完善、变化和发展

(3)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人类社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交流、扩散和利用;

(4)网络信息传播有目的性期望产生影响,引起反映。网络信息传播要求信息传播方和接收方必须要有可交流、能沟通的意义空间。

2。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信息的可传导性,使得传播与反馈存在着依附的复杂关系,并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由源源不断的信息反馈,通过自组织过程控制实现复杂系统的平衡状态。网络信息传播过程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由传统的单向传播中的单一接收者角色转向双向或多向传播中的传播与接收的融合。

(2)由原来传播者规定菜单式转向受众自主点菜式变呆板的从上到下的“推送‘’信息转向受众自由地“拉出”信息。一推一拉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受众观。(3)在网络空间接收者不仅能主动地获取信息,还能主动地发布信息与传播者完全出于平等的地位。

二、知识创新需要网络信息传播

1。什么样的知识更具有创新价值

(1)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使主体最经济地分配注意力,将尽可能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问题上提高了思维的效率,有利于思维的升华和灵感的产生。

(2)断层的和不确定性知识。知识是有逻辑的。但逻辑并不是越细越好,适当的知识断层有利于产生学习矛盾。正处在猜想、假设中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创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扩大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使思维不受既成答案的干扰可以进行自主的假设、推论和创造。(3)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多学科、多类型、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且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为底蕴,使得创新的范围更广、更深。

(4)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将专门的知识纳入到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性。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2。网络信息传播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发明、创造或应用某种新知识的过程,信息是知识创新重要原料。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得到和利用所需的信息。知识创新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带来重要的影响。

(1)知识创新的综合性。知识创新中交叉学科将继续发展,学科间的界线将变得模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走向新的高层次的综合学科。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将更加普遍和流行。知识创新的综合性,必然要求信息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跨学科性。

(2)知识创新的多样性。知识创新的学科差异性和很强的探索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是多样性的:既有自由探索式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有一些全球性的、或由国家利益导致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问题。所以它的信息需求主体的多样性既有“大“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也有“小“科学研究课题的信息需求。

(3)知识创新速度的变化。科学进步速度日益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缩短知识创新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来自科学前沿的最新的信息的传递必须十分及时、迅速。

(4)知识创新的国际化和网络化。知识创新将更多地在国际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相互交流与合作。这种国际化和网络化趋势使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转变为对全球信息资源的需求。

知识创新信息需求的变化和新特点‘使得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这些新型的信息需求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新宠。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传统信息传播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多样;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能即时交流网络信息传播资源组织方式灵活。是由于这些优点使网络信息传播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成为知识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信息源。

第二篇: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力量,旨在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合理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群体心理特点;公民素养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不可避免的,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破坏性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热门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力度不断增加,网民群体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中的延伸,与一般意义上的暴力不同,它不是指以武力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甚至危及生命的行为,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大论坛及公众平台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甚至公开他人隐私,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给其造成严重的精神损伤的一种“软暴力”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特点

1.匿名性。互联网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在这里聚集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不用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有自己独特的昵称,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网络群体数量的庞大,鱼龙混杂让他们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必须控制这些欲望,在群体中他很难约束自己,因网络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旦发生具有轰动性的社会事件,具有相同观点和见解的网民会自发组团,形成一个网络群体,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宣泄着个人情感,不顾后果地享受着语言暴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2.群体性。网络暴力的攻击形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性的行动。个体行为不会生太大影响,但一旦个体结成群体,有了相通的情感和共同的目标。他们就会分工协作,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不遗余力。比如,当有了某个攻击对象,他们会分头行动,搜集攻击对象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曝光,直至达成预期目标方肯罢休。3.盲从性。我们将网络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派,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着周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鞭辟入里”的见解,或者绝对支持或者坚决反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实际行动。另一类是中立派,他们不会立马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种“墙头草随风倒”的姿势,我们将这类群众称之为“吃瓜群众”。这类群体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盲从性。通常情况下,在群体中因个人惧怕群体压力会对优势意见表现出附和和顺从的态度,从而使优势意见居于上风。4.破坏性。构成网络群体的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情感简单极端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损伤,而造成这种损伤的方式通常表现为用带有侮辱、讽刺性的话语对其进行言语攻击、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其隐私等,使当事人饱受舆论压力,精神健康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指对其物质生活的干扰,如通过非法手段致使其钱财受损、给当事人寄送带有恐吓字眼的信件或恶作剧玩偶。

二、网络群体的力量

(一)网络群体的形成一般而言,群体①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这里的个人没有民族、职业、性别的差别,也不论他们因何而聚到一起。而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这些群体中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简单的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比如大街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虽然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但他们的聚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就不能被称之为一个群体。有时候,仅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多达数十之众的偶然相聚也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自身个性的消失以及思想和感情全部朝一个方向迈进,这是即将形成群体时的个体的首要特征。网络群体的形成也遵循心理学角度对群体的定义。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部分网民会纷纷出来“观戏”,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意见相同或相近的网民会自发结成一个网络群体,而由于网民成分的庞大复杂,导致形成网络群体的成分也良莠不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也有天壤之别。但一旦结成网络群体,他们自身原有的个性便会消失,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有些特征是很多个体所共有的,而有些特征只为该群体或该个体所独有。不容置疑的是,网络群体中的个人有着相通的思想和感情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与暗示和感染机制有关。“群体暗示”①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中的个人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会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辨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轻信和盲从。处于亢奋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烈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情绪和行动乃至整个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构成强有力的刺激,使他的信念、思想和行为方式都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群体感染”②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是由于在现场昂奋的状态下,个体失去理性,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甚至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当网民由于某个事件自发结成某个群体时,他们就失去了在作为独立个体时所拥有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处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从暗示的调遣,对理性的观点无动于衷,永远保持着生物本能的激情,留下的只有极端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网络“暴民”所作出的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了。

(三)群体力量的极端性

群体的感情具有简单和夸张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群体的行为具有极端性。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个体有反对意见,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如果是群体中的个体心生厌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方面,在匿名性的作用下,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责任感,群体感情的狂暴程度也会增加,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数量的庞大,群体中的个体会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力量感,会表现出孤立的个体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三、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议程设置不当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③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对各种“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一些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将具有爆发性的、能博取受众眼球的、敏感性的、涉及隐私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经过媒体的议程设置变成受众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无疑对网络暴力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沉默的螺旋规则在起作用

“沉默的螺旋”④的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女传播学家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们在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先对周遭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劣势地位,一般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沉默的螺旋”揭示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网民的普遍心态,在意见环境的压力下,为了避免被孤立和攻击,多数人选择与优势意见保持统一步调。

(三)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虚拟性。网络世界里面的人用昵称代替真实姓名,用各种各样的图片代替真实样貌,用文字交流代替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这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宣泄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情绪,隐藏在内心的小猛兽可以在这里肆意地奔跑,释放天性。网络暴力的产生就与网络的虚拟性有很大关系。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不敢表达的意见,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得到充分表达,使受众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网民素质整体不高

网民作为网络世界的主要受众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否健康、积极向上,与网民的素质息息相关。目前,网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民意识①和法制意识淡薄、盲目从众、心态浮躁、自由与平等意识的极端化等,诸多问题造成了目前网络环境脏、乱、差的现状。要加快净化网络环境的进程,使网民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中交往,从而提升网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系统。

四、正确引导网民群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一)网络“把关人”不可缺失

“把关人”②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大众传播的信息在经过把关人的整理、筛选后,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而这些信息所传达的内容、观念以及价值观又会对大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因此,把关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新闻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由于网络新闻求新求快的特点,使得网络把关人忽视了把关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信息表意模糊、错别字泛滥、断章取义、新闻失实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局面。加强网络把关工作,强化网络把关人的职业素养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理性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理论”③是拉扎斯菲尔德和伊莱休卡茨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给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而这也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分散性和混乱性,这时候就需要意见领袖站出来发表意见,将舆论引导至正确的方向。意见领袖通常能对社会事件和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理性的分析评价,因此他们的言论对广大受众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成为众多言论中的“领头羊”。但意见领袖也并非圣人,有时候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有失公正的评价,误导大众,“网络推手”就是如此。

(三)媒体舆论需要正确引导

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对不同的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媒体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报道,对大众进行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传统媒体而言,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利用好其权威性,发挥好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闻报道机制、改进报道方法、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抢占信息制高点,从而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网络媒体而言,一方面要占领和利用好网络这一阵地,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及时跟踪舆论热点,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走向进行预判,引导网络舆论的新走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大网站官方平台的权威性,传播客观公正的信息,对网络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反应机制,网络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四)亟待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互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有着新的发展规律,旧的体制已满足不了其发展需求,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适应、规范其积极有序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平等的舆论环境。同时,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了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机制。例如:网络实名制的推进与实施,对规范网民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五)亟待提高网民素养

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全体网民的共同努力。法律法规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间接性的,真正的约束来自公民内心的自觉性。公民应

【参考文献】

[1]彭爱华.影视文化教育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2]张云波.普通高校影视鉴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34-135.[3]胡学军.浅谈大学生美育中的影视欣赏课教学[J].电影评介,2007(11):70-71.[4]唐姊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影视广告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177-178.[5]杨锐.影视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1(1):133-134.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深化服务功能。要突破传统的涉农信息服务思维,实现从“对农民说”到“为农民说”,再到“让农民说”的转变,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强化新闻媒体反馈和互动功能,收集整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其经验教训,反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建议,并且直接为其创造平台进行交流。在各种网站上普遍设立的“论坛”,却很少出现在涉农网站上。这固然与农民受众的上网几率较低、文化水平不足有关,然而,媒体不够重视也是其直接原因。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另外,应该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涉农媒体的重点战略。目前农产品网店服务模式过于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功能也不够强大,而且其进人门槛还比较高,必须缴费升级才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这就给普通农户进人电子商务领域设置了障碍。从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农产品不仅要搞活国内市场,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广阔天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篇:微博信息传播与网络集合现象

微博信息传播与网络集合现象

摘要: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浪潮,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格局。社会由此进入了“全民麦克风时代”,普通的民众也拥有了话语权,民意的表达转变为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的模式。民意表达有逐渐从线上发生走向线下行动的趋势,群体民意的表达频度与烈度增强。由此也出现了大量网络集合现象。微博作为自媒体中的代表,微博的信息传播与网络集合现象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入手,结合网络集合行为具体的案例,对其进行反思。

关键词:微博信息传播;网络集合现象;案例分析;反思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3

1.参与性高,实现“草根”发声.......................................................................................3 2.即时性,实现“现场的直播”.......................................................................................3 3.信息广泛性,实现“裂变性”传播.................................................................................4

二、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4

1.去个性化...........................................................................................................................4 2.从众...................................................................................................................................4 3.利他行为...........................................................................................................................4

三、微博网络集合现象具体案例分析...................................................................................5

1.案例

一、“李刚门”.........................................................................................................5 2.案例二 “7·23”动车事故..................................................................................................6 结论..................................................................................................................................................6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

1.参与性高,实现“草根”发声

微博的创始人之一Evanwilliams曾说:“微博客好比是一堵墙,所有用户都可以在这堵墙上随意涂鸦,这些涂鸦所有人都可以看见”。微博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思想、事物的随意记录与表达。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人们既可以简单地分享娱乐,也可以进行热切的情感宣泄,还可以对社会现象与突发事件进行直观报道与理性思考。

从使用上来讲,微博简便而强大的功能也迎合了受众的需要。微博的发布信息的功能极为灵活,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其创新的关注功能与简便的转发功能也有利于用户之间的交流,使每个用户个人领域彼此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微博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即时化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使用者信息发布与接收的门槛,使“草根”阶层的发声成为可能。

2.即时性,实现“现场的直播”

微博的信息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不需要专业的采编技术,仅凭短小精悍的文字,配上即时上传的图片或视频就可以对事件进行播报,虽然在专业性上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但在时效性上却占尽优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随身携带一部手机就可以对新闻现象进行即时播报,其速度之快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信息快速迅捷及节点传播的特性,使微博在播报突发性事件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3.信息广泛性,实现“裂变性”传播

《新周刊》杂志主笔闫肖峰认为:“博客是被动媒体,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微博是主动媒体,不只在相识者中传递,不相识者亦可通过‘粉丝’变成新知。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其他即时通信工具一对一的关系模式,建立了一种松散的跟随关系,即“关注—被关注”的关系模式,这种陪伴性的“背对脸”关系有独特的开放性与跟随性,这决定了微博的信息传播不是单向的“发送—接收”式传播,也不是简单的双向互动式传播,而是呈网状结构的裂变式传播。信息的传播就像原子的裂变反应一样,由一个信息源扩散为一个“分众群”,而这个“分众群”中的每个信息点又分别扩散为另一个“分众群”。由此层层传递,信息的覆盖面将超乎想象。

二、微博受众的心理特征

1.去个性化

高达数亿人的用户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相互关注之后,用户之间会结成众多小群体,对群体的认同会淹没个人的身份,从而形成去个体化。匿名性、责任分散和自我意识下降是造成去个性化的主要原因,会使个体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不顾及后果。谣言在微博上传播时,匿名用户更倾向于转发而不顾后果,实名用户相对谨慎,更多是通过转发来求证或辟谣。谣言转发的人数越多,责任扩散的范围越大,单个用户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小,用户的自我意识愈加缺乏,其转发的可能性越大,即使是一些违背常识或显著失实的谣言也被传播。名人“粉丝”群的攻击与诬陷他人的行为是微博中去个性化的典型表现。2.从众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倾向。当关注的大多数人都相信某条微博信息时,微博用户自己也会倾向于相信并传播它,而不太关心其是否是谣言。产生从众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而且信息的模糊不清会加重这一顺应行为。谣言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微博受众容易依赖别人的信息而对其进行判断,常常会从众。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引起的从众率也就越高;知识经验越贫乏的人越容易从众。我国微博用户群体规模十分巨大,缺乏鉴别谣言的知识经验的用户众多,因从众而相信谣言的受众数量不低。

3.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没有明显自私动机,对他人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微博这一庞大的社会网络群众,也存在着众多的利他行为,如微博自发打拐、微博募捐助人治病等行为。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微博上会出现许多相关谣言,很多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微博用户抱着“宁信其有,避免伤害”的观念转发相关微博,目的是让关注自己的亲朋好友及更多的用户知晓相关事件,不再受到相关伤害。

三、微博网络集合现象具体案例分析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网民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集合行为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集合行为,指的是在网络上由于某种刺激发生的非常态网络集合现象,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网络和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微博以其碎片式的内容,裂变式的传播和即时性的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新模式的传播特点以及受众心理等因素使得网络集合现象的发生的频率较之于传统媒体更高,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的看到集合行为产生的过程。1.案例

一、“李刚门”

2010年10月6日,李启铭醉酒驾驶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撞倒两名女生,其中一名女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名女生重伤。李启铭在肇事后继续行驶,现场同学将他拦住,他却称“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10月24日,李启铭之父李刚在央视露露面,向受害人及家属表示歉意。10月24日,李启铭已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望都人民检察院逮捕。2011年1月30日,李启铭因交通肇事罪判6年。“李刚门”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巨大的讨论。

网友对“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十分敏感,并由这句话引发了十分广泛的反讽性的解读,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找落,我爸是李刚等等”对于案件判决结果,网友也延续了这种反讽式风格的解读如@圆圆好好:“李刚父子得知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致谢辞:感谢中央新闻频道独家专访,感谢有关网站删帖及时疏导民意,感谢权利在此案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谢有关部门顶住压力不为民怨所屈服,感谢河北大学限制学生作证,感谢受伤者张晶晶不出庭作证,感谢!”

从这些言论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网友们在发泄某种愤恨。这种愤恨包含着人们对贫富差距的矛盾,社会待遇的不公,生活工作压力的难以排遣,在现实社会中又找不到渠道发泄出去。所以这种发泄式的言论产生可以说与微博“草根阶层”得到发声权力后,通过网络这个途径来表达出来。并且这种在微博裂变式的传播的强化之下,这种情绪像感染病一样不断蔓延开来,随着受众的人数越来越多,在群众的压力之下,使得微博的受众的从众心理的作用显现出来。当其在达到顶峰时,网络上仿佛都是丧失了理智的情绪表达。就像《乌合之众》一书所描述的那样,在一群人之中,再理智的个人也会迷失其中。

宣泄的狂欢,总得有个头。几天之后,事件的热度也渐渐地冷下来。人们开始用理性地去看待本次事件。有人爆出“我爸是李刚是假新闻,那孩子并没有当众张狂,而是在保安亭,因为害怕而求人,语无伦次中讲到他爸是李刚。”不论这番言论是真是假,可惜的是看到了不同的声音,一边倒的支持或反对往往过于绝对与主观化。不同的声音能够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在本次事件中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民意汇聚引发网络集合行为。但是集合民意的胜利不一定是正义的胜利。不少人对审批的结果提出异议,认为判的不够重,不足以平民愤。司法作为人民赋予国家代为行使的一项公权力,理应受到人民和媒体的监督。但是代表民众诉求的舆论作为一种权利事后救济,应该在法律的过程之后。也就是说只有当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之后,舆论才有正当的理由干涉司法,否则司法遭到绑架,就会陷入“舆论审判”、“媒体审判”的误区。

其次,先入为主的观念造成错误的判断。在本次事件中,网友的心态可以说是“由恨李刚的之子而恨李刚,期待看到李刚的腐败,从而得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德想象。这无疑是社会上“仇官”、“仇富”的心理在作祟,有了这种对事实先入为主的期待,人们就容易轻信,无法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2.案例二“7·23”动车事故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这次事故造成40人(包括3名外籍人士)死亡,约200人受伤。7月24日,张德江主持召开现场会并成立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指挥部。7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事故现场并举行了中外媒体见面会。12月28日,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做出处理决定。

在本次事件中,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网民对事故的真相的质疑和政府承诺未能实现的不满。由于“7·23”动车组事故调查组迟迟没有公布调查报告,李承鹏就发表微博对调查报告还要经过审批表示质疑,“称我们需要真相”。加上上海地铁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信号系统承包方也是“7·23”动车事故信号供应商的这一信息的曝光,更是激起了网友对于事故原因的“雷击意外”之说的质疑。王志安认为“7·23”事故,主要是管理问题,技术问题被夸大了。调度室明明知道区间有前车出故障停不下来,但是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后车。面对网友的质疑,政府的行动虽然迅速及时,但是仍存在信息公开滞后的问题,需要反思。

有关部门承诺在9月中旬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到9月15日却迟迟没有公布报告。面对网友的质疑,还在“力争”与“一定”、“中旬”与“15日”的区别玩起了文字游戏,加剧了网友的愤怒和不满。官方信息一拖再拖,不仅没有把握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给了谣言快速滋生的空间,进一步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可见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预防网络集合现象至关重要。

结论

网络信息传播的个性化表达和参与式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微博就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所以不论是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还是受众心理的特征,都是基于这种潮流的发展。而随之带来的网络集合现象的频发,是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井喷式”爆发的结果。随着网民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事件中,这种“井喷“将会趋于平缓,经过一定时期的过度之后,带来的是网民成熟,即从“情绪化”向“理性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编著.微变革大传播微博与突发事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01

二、期刊论文 1.苏一芳.人肉搜索与网络集合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09,(第11期).2.张小丽.浅析网络群体传播集合行为[J].中国商界,2011,(第5期).3.邢佑川.微博谣言传播特点与受众心理分析[J].群文天地,2013,(第1期).

第五篇: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基于对浙江省新创中小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着重考察融资、政策、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和文化等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中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四要素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科技企业;创业环境;创业活动

引言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活动过程,无论是技术开发型创业还是服务型创业,一定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活动是在特定的创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因此,创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创业环境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缺乏对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相关的实证研究更少,深入研究创业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创业环境是指那些与创业活动相关联的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创业环境的诸多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创业活动以及活动效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Covine&Slevin,1991),外部环境特征如复杂性、敌对性、宽松性及动态性,将迫使企业做出战略态势的调整,进行创业活动以应对环境挑战(Guth&Ginsberg,1990)。创业环境不确定时,创业导向对企业的作用效果显著,创业决策发挥的作用更大,创业环境趋于稳定时,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创业导向降低(Dess&Beard,1984;Covine&Slevin,1989;Zahra,1993)。环境宽松性和动态性直接影响企业对创业机会和商业机会的获取,从而导致新创业者的产生(Romanelli,1989)。此外,环境作为调节变量对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产生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制定要与环境相匹配,与环境相匹配才能更为有效利用资源实现绩效(Robert J.Harrington,2oo4)。动态环境下成功的创业企业强调战略灵活性、质量和传达速度而非战略成本。宽松性环境中失败的创业企业往往采取缩减成本战略(Masood,Davis,2004)。市场的多样化、消费者群体以及竞争者的异质性和动态性与环境的冲突使得企业更容易采取多样化战略达到企业绩效(Filipe,Chris,2005)。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本文着重研究了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四种因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假设:

H1:创业环境与创业机会呈显著相关关系;

H2:创业环境与创业决策呈显著相关关系;

H3:创业环境与创业导向呈显著相关关系;

H4: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过程共分为问卷预试调查和正式调查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浙江省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半结构化访谈,修改调查问卷,第二阶段通过对浙江省十一个地区的550家中小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33份,并用SPSS17.0等相关软件针对调研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所提出假设。

2.2 信度和效度

本文把创业环境分为金融、政府政策、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和文化等七个维度,对这七个维度的测度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这七个维度的Cronbach’Salpha值(表1)分别为0.769,0.716,0.811,0.782,0.715,0.735,0.773,均大于0.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解释变量的所有题项对各自测度对象均有单维度特点,KMo值分别为0.735,0.701,0.798,0.756,0.693,0.714,0.674(均大于0.6),7个变量所包含题项的载荷系数都大于0.6(最小值为0.674),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p<0.01),充分显示了极强的内敛效度。同样,本文还对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包含的四个方面测度题项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14,0.851,0.734,0.766均大于0.7,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KMO值分别为0.769,0.785,0.774,0.736(均大于0.7),四个变量所包含题项的载荷系数都大于0.6(最小值为0.736),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p

2.3 相关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创业环境的七个方面与创业活动的四个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反映出这些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说明,融资环境与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同创业机会没有相关关系。政策环境与创业机会**、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人才环境与创业决策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创业机会有弱正相关关系,与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技术环境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基础设施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呈弱正相关,与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和创业绩效没有相关关系。市场环境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创业决策和创业导向呈弱正相关。文化环境与创业决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创业机会和创业绩效呈弱正相关,与创业导向没有相关关系。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得出创业环境与创业活动存在正相关性,创业环境影响乃至决定创业活动,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和宽松的创业环境都给创业者带来不同的创业机会、采取不同的创业决策、创业导向,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绩效,决定创业者创业和企业再创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如下:(1)增强创业的金融支持,优化融资环境。资金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主要因素。一是继续加快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微型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立足当地、特色鲜明的中小金融机构,继续推进金融组织和制度创新。二是着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融资体系。鼓励诸如融资租赁、保理、债券、股权私募以及场外市场交易等非信贷融资创新,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对民间借贷行为加以规范,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阳光化。四是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建立融资渠道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管理市场化、投资项目分散化的风险投资市场运行机制。

(2)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完善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坚决改变一切束缚人们创业手脚、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抛弃一切阻碍创业、阻碍发展的老框框、旧条条,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公平竞争和歧视排斥政策,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业、成事、发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政策、融资政策、用地政策、人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切实抓好政策衔接、政策创新、政策落实三个关键环节,尤其是政策落实环节,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创业空间。

(3)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与未来产业发展,在干细胞、微纳制造、系统生物、云计算、高温超导、数字农业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促进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紧密衔接,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Romanelli,E.Organization birth and population vailety:A community perspective on origin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Press,1989,11:211~246.[2] Yang 30,FeIlg Yuexuan.Study of entrepreneurial叩-portunity recognition under uncertainty environment.Forum on Science andTechnologyin China.july 2OO9,(7):109—112.[3] 肖永红,陈建成,张万艳.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23-27.[4] 张炜,邢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1):74-78.

下载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一、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

    网络信息检索论文

    网络时代新特征 ——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有感由于没读《世界是平的》,所以谈谈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对网络时代新特征的理解。 加拿大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的著作《理......

    网络信息存储论文

    网络信息存储技术 [摘要]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便也开始了大数据时代之旅。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存储技术尤为重要,而网络存储技术因其结构灵活,......

    电视台设备管理与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电视节目属于观众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传播渠道,同时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视台对于节目制作设备资金方面也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电视台设备属于电视节目录制和之后制作传播的主......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信息传播方式比较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应用的日渐丰富,网络经济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而与之相随的网络营销也迅速成为新的市场营销途径,网络营销风起云涌。网络营销......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

    知识沟的概念与信息传播策略分析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数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沟。这种现象不仅出现的大众传播之中,而且还出现在基础......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 引言 随着当前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网络信息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尤其在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就目前高校网络舆......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案[★]

    洪泽外国语中学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NO7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0-2-23 上课时间: 主备人:张凯 总课时数:[ ] 学习目标: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