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样例5]

时间:2019-11-30 12:1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

第一篇: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

摘要::犯罪是一种存在于各个社会角落,且不会杜绝的现象。预防犯罪、惩治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法则。针对于犯罪现象的发生,只从打击犯罪、惩罚罪犯的角度上出发是片面的,这并不能达到预防违法乱纪行为发生的目的。犯罪社会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控制犯罪率上有着很大的发展价值值得探索。本文将从犯罪社会学初步分析入手,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犯罪社会学所具备的实际应用价值,探索犯罪社会学对于控制犯罪率、构建和谐社会的功用。

关键词:犯罪社会学;和谐社会;犯罪控制;价值

一、犯罪社会学

(一)犯罪社会学的概念

犯罪心理学起源于意大利,是研究社会因素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又被称为社会犯罪学或是刑事社会学。其主要内容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犯罪现象,并分析犯罪同社会的关系,是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同犯罪的关系的一种理论。

(二)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其围绕犯罪社会学的这一理概念展开了丰富的交流与讨论,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与理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种理论观念。

1.社会原因说。法国的犯罪学家、社会学家A.拉卡萨涅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既不否认犯罪的个人原因,同时,更重视犯罪的社会原因,而社会就是犯罪行为产生的载体。犯罪是社会失去了控制力所导致的必然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畸形的病理现象。

2.三元犯罪说。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里,他曾是意大利的刑法修改委员会负责人,因此他的三元犯罪说理论在当时的意大利刑法改革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为后来的犯罪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基础。这一学说主要从个人、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来分析犯罪的原因,着重研究经济发展、教育变革、舆论走向等多方面社会原因对犯罪行为造成的影响。

3.二元犯罪说。此理论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李斯特,这一学说主要是建立在三元犯罪说的基础之上,又并不完全认可三元犯罪说。这一理论并不反对遗传因素对于犯罪社会学的影响,但是主要强调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于犯罪行为的影响,对主张从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犯罪行为。

4.随异交往说。这一理论由美国学者萨瑟兰提出,其主要内容是认为犯罪行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与有犯罪倾向的个体与群里的交往中学来的。犯罪行为是从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学来的,而年龄则是决定犯罪可能性的关键性因素。

5.失范理论。此概念理论是由迪尔凯姆提出的,但却是由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发展完善,并最终得出这一概念结论的。这一理论认为,造成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两面性与限制性。由于社会自身带有的不可逾越性、难以抗拒性,使得人民不得不采取非法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从而造成犯罪。

二、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犯罪控制的价值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本实质上讲,就是社会各阶层、各组织协调发展、和谐运用,国民奋发有为、安居乐业。但是,在社会的实际发展之中,总有避免不了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会造成不良影响,危害社会和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国家犯罪率的高低可以看出国家的和谐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见,预防违法犯罪,降低国家的犯罪率是构建社会的关键性举措。我国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就曾开办了犯罪社会学课程,并通过实际体验、亲身经历的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并得出了初步的理论结果,这是中国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我国通过加强对犯罪社会学的深入研究,学习外国的优秀实际案例经验,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发挥社会犯罪学价值的措施

(一)具体犯罪行为具体分析,采用不同解决措施

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是两个不确定的变量,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可将犯罪人分为不同等级,区别对待。针对较为轻微、不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可以利用刑法的威慑作用,对犯罪人进行口头警告,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国民法制观念

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犯罪行为的主体,只有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普法宣传的力度,培养人的法治观念,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减低犯罪率。通过对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影响犯罪行为的具体因素,并探寻到具有实际效果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方法。

(三)提高公民素质,动员社会力量

犯罪行为可能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只有引起全社会人民的关注,动员全社会的人民力量,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国家要着重提高公民素质,加大舆论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法学事业,这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风气,从而推动社会与国民的共同进步。

四、结语

预防犯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和平的重要手段,而这需要建立在充分发挥犯罪社会学价值的基础之上。如何能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加深犯罪社会学的认知与利用能力,使其为我所用,更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求,是我国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小仿.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犯罪控制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2011(20):272-273.

[2]刘振华.浅析菲利犯罪学思想及当今之思考[J].学理论,2014(21):70-71.

第二篇: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概论》选修课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01班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李文武教授

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评分:

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摘要:

近几年来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今年爆出台湾知名企业强冠食品今年3月起在超过52000桶食用油产品中掺入地沟油,并销售给味全、85度C等下游企业,目前已经波及到香港和澳门。7月20日,上海电视台报道,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而这些产品一直以来都直接供给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并波及全球其他国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物。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出现问题食品严重时,须砍头。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最大化、地沟油、日常生活、社会化分布广泛、原因、对策、污染 正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然而,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出现,令人担忧,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中。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因此,国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遏制食品问题的频发。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

1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1)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

目前我国有850条河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含氯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及其他工厂的排放物质、焚化炉燃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恶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

(2)种植业与养殖业危害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过量地施用化肥,会照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较多,而硝酸盐会进一步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体造成危害。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导致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经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1.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隐患

(1)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还有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食品流通环节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备,流通领域是个薄弱的环节,仓储、储运、货柜都还未到标准,导致许多本是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腐败变质的食品。还有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钻管理的漏洞,进入到市场上。1.3食品生产经营不合法构成危害

(1)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企业,致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利益轻卫生,弄虚作假,甚至出售过期变质食品。

(2)食品生产者素质比较低、卫生意识不够强烈、操作能力的规范程度差等,造成食品卫生不合格,导致消费者食用出现不良反应。1.4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1)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

(2)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5卫生部门执法不严致使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漏洞:

(1)食品卫生执法部门和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互相推卸责任,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提高。

(2)政府部门的立法、执法模式没有完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执法力度还需加大。基础监督、检验队伍素质和技术水平还需进一步严格化、规范化。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现象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工商部门在一个蔬菜市场查获一批硫磺熏制过的“问题生姜”,共约1000公斤。一些商贩把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烟熏。与普通生姜相比,“硫磺姜”看上去又黄又亮,显得很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出好价。食品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图好看的心理,只注重利益,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011年4月13日,央视报道称,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

2011年3月15日,曝光了中国著名品牌双汇火腿肠为增加产品中瘦肉的含量,在喂养的生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食品生产者想获利更多,反而失利更多,企业受挫,经济大滑,同时企业的名誉也受到严重挫伤。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食品生产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消费者的健康,不仅损失了经济、市场地位,还浪费很多原材料。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食品生产者完全丢失了良知,不顾婴儿的安危,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并且带来了中国奶粉界的经济影响。3 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调整政策,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年9月15日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指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始终把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始终保持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度。

(2)制定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使其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律法规。

3、食品卫生部门要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对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厉惩治。3.2 提高检测的力度,提升食品生产的科技水平:

(1)由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质检机构要加强硬件建设,完备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加强检测人员的素质培养,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有对违禁产品的外观有很强的捕捉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2)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要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界接轨势在必行。我国应在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找出我国现行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差异,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保证食品安全和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

3.3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食品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和食品安全预警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各部门在这些防备基础上,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积极调整,采取有效措施,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全民行动,大力宣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做好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确保企业的商业活动符合法律规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2)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人们爱好环境、珍惜生命,提高全民素质。

(3)就个人、个体而言,应以生命利益出发,自觉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发现和举报企业的非法行为,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言:食品,是人们生存之本,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应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要让悲剧再降临人间,让生命绽放它本应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台湾地沟油事件波及香港澳门专题(新浪新闻中心)

2、中国食品商务网

3、中国食品安全网

4、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第三篇: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流传至今、仍被大多数人所继承的文化。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和个体性格,深深融入中国现代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也是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需要制度上的重新调整加以促进和巩固,另一方面需要和谐的文化为其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就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这种以“和”为内在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对形成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价值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传统“和”文化: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用“和合”的思想和理念,纠正片面认识,转变极端方法,探索、寻求和选择认识事物、处理矛盾、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和有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释道三家“和”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分别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充分显示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儒家“和”的思想着意于人与人关系的调整,旨在求人际之间的和谐;佛教“和”的思想所求的是人身心内外的协调,侧重于人和人自身的矛盾的调整;道家“和”的思想的重点则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以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体现在天人、群我、他我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重和谐统一。“和”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反对破坏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163)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中庸章句》P18)意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宋代张载在《正蒙》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P158)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孔子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述尔篇第七》P73),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挂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很显然,他反对人类的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的。

传统“和”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以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和睦、团结和协作,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谐。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三》在

1这里,孔子区别了“和”与“同”两个概念,“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结党营私。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公孙丑章句下》P241),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梁惠王章句》(P209))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准则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日益进展,当代社会各阶层日趋分化,经济利益多元化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提倡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谅互让、和衷共济、友爱互助的“和”文化精神,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颜渊篇第十二》P1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雍也篇第四》P36)的“和”文化精神解决问题,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现实意义。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传统“和”文化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这种把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对道义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对和谐社会人的自觉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

“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对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的思想内涵丰富,具体而言,贯穿于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自身以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中。对我们解决这五大冲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自身必然有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但对其封建糟粕进行批判和摒除后,可以发现它内含许多超越阶级和时代属性而体现、反映人类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处世准则,如“五常”就包含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一般性的道德内容。所谓“五常”,《白虎通义》说:“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仁、义、礼、智、信,是从孔子的“仁”发展而来。“仁”,从人从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它以“亲亲”为出发点,推及“尊尊”、“孝悌”、“忠信”。而礼则是达“仁”的手段和礼仪规范。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德”,即仁义礼智。孟子的“四德”,以人性善为根基,从“四心”推演生成而来。他认为,人生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5]。孟子解释“四德”,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礼,门也”。智,“知斯二者(仁义)弗去是也”[5]。仁,人应该追求和具有的高尚品格。义,即人达仁的行为规范,要从兄、敬长、先君,就要善于节制自我。礼,是人进入仁义之境的门户,即人的揖让进退之类的 行为规范。礼是仁义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智,其功能和作用是知仁义、通

礼乐、明是非。汉以后的儒者在“四德”基础上增加了“信”,讲诚信、讲信用。孔孟在论述封建伦理道德时还使用了一系列诸如忠恕孝悌友敬节廉耻勇温良恭俭让慎直等概念和范畴,都是其核心

道德观的延伸与扩展。至于行仁义,孔孟认为要外化为表现,转化为行动。而行动的原则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儒学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学说体系,包括内在的人的主观伦理修养论和外在客观政治论这样两个彼此联系着的组成部分,前者即所谓“仁”学,或“内圣”之学,后者即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所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的现代作用,汲取和吸纳传统道德中有利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养料,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个性,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尤其是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涵义: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人性人为贵”的人格肯认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的民主观。从第一个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一直有重讲人的传统。先秦诸子大都采取人本立场,称颂人性独有的尊贵卓越地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人性人为贵”,人是域中“四大”、“三才”之一,人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儒家尤以人事为重,关注社会实际事务。《论语》中记载孔子诸如“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以及“不语怪、力、乱、神”的人本思想。这种现世观、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本态度甚至影响了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佛教,在后来封建社会中得到进步思想家广泛的认同和发展“,舍之天运,征乎人文”[6]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

从第二个方面看,“民为邦本”思想源远流长。《尚书·盘庚》中有“重我民”,“罔不唯民之承”、“实施德于民”,周公提出了“保民”思想。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民和而后神降之福”。民本思想也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石,他们认为得民与否是政治成败的根本。孔子主张富民、教民,“民、食、丧、祭”,民是首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性民本口号;荀子以舟水比喻君民,认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还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融,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失”。道家也重民,老子说“无常心,以百姓为心”。法家比较而言更注重严刑酷法,以此为治国之道,但也不乏重民思想,如法家经典《韩非子》中说“凡治天者,必因人性”、“利之所在民归之”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始终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总把人放在一定的政治伦理关系中加以考察,把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境界的升进寄托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亦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了解人民疾苦,反映人民呼声,“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

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四、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内容。何谓“天人合一”呢?张岱年先生所指出:“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6]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人的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天人合一”观的提出,体现了传统的中国人试图辩证地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的宇宙、自然、主体与客体的整体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生命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在中国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开始萌芽,《周易·序卦》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当时的思想家们大都认为天人一体、人天同质。孟子认为人有天赋的善心善性,天人同性。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7]。庄子极力主张“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8]“天人合一”思想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他把人体与自然界的时令节候相比拟,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带有牵强附会的色彩。这种“天人

合一”思想重视的是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与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北宋张载是正式提出“天人合一”明确概念的第一人,他倡言天人同气,万物一体。认为天人协调、“民胞物与”当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在其名著《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观点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最经典的解释。自宋以降,“天人合一”观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为各派思想家广泛接受。可以这样说,“天人合一”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最醇美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最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思考,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平相处,不能任意妄为,做到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个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这个思想与西方以征服自然为人类伟大胜利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生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5.[7]孟子·尽心上[M].[8]易传·文言[M].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课程结课考核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近年来各界人士争先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到忧心。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加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大学扩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局,近年也初具成效。不仅解决社会部分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还为一些不怎么发展的城市输送了一批优质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除了国家政策的调节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也因重视这一问题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进行人才储备战略——帮助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是也应该注意综合素质的加强,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国家政策 学生素质 原因 建议

国家相关政策:

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⑵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5)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就业促进法》和修改以及完善《劳动法》。

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这对社会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是个有力的拉动。社会劳动人群得到了方向性的流动,减少了劳动人才向东部沿海发展城市的流动造成的人才拥挤,缓解了中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本也着“人才储备”的目的,招聘数量不会有太大减少;随着国家鼓励消费、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拓,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进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正在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势必要有一些企业、一些人在这一轮的更新中被淘汰。但是产业结构更新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性工作的铺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兴起,这些工作都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做的,大学生的机遇也就来了。

再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大学生村官,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与完善、《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的完善,用人单位也逐步完善自己的用人制度,以前非法用工、拖欠工资等现象得以从根本上消除。除此之外,不仅使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法制更加的趋于完善,社会也更加的和谐,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必不可所少的。

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绩,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我们也要从这些政策中去发现对就业有利的重要信息,轻松就业。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政策后面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一些仍然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些弊端不仅有国家政策的弊端,也有社会弊端以及大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一一说明和分析。

存在弊端的原因:

1、国家政策和经济

(1)近年来历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各大高校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时毕业生数目就非常的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可能在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虽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社会用人单位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因此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因为这可能是用人单位提高了资金的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

3、学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而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4、学生自己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身素质的缺乏。大学毕业了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除了过硬的“硬件”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软件”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能力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和发展的地方,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偏僻西南地区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或去条件优厚的外资企业做白领,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一、国家政策领导和合理调控

国家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在解决就业地域结构不平衡方面,应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的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社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各个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一味的追求高学历,忽视本科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应根据自己的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虽然缺乏实际经验,但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四、大学生要充实自己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大学生要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学会做人,这是加强思想道素质的建设;第二,学会生存,这是培养身心健康,提高处世能力的要求;第三,学会学习,这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学会创新,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建设。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努力寻找理想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健发展。尤其对社会的结构和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人才流动的问题,这必然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①大学生就业网 ②百度论坛

第五篇:社会学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社会学班号:10021113学号:1002111330姓名:张凯成绩:

扶,不扶?——社会道德?问题!

摘要:走在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究竟要不要去扶?这个原本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却成了如今每个人所困惑的问题。甚至有人调侃,路遇摔到老人,首先必做的几件事,带手机先照相,买胶皮手套防止留下指纹,打电话找记者让记者到场证明等等。在这些看似玩笑的话语中,所透露出的人们心中的畏惧,从而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让我们不禁想问,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关键词:摔倒老人,扶不扶,救人被讹,社会道德问题

社会道德,是一个社会安稳,健康成长所必须的。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我国是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所以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无论在何时,都是人们心中的希望,而现在社会在一点点的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迈进,但是在经济水平的提高的状况下,有些人的思想水平,或者说道德水平确依旧停留在从前,一个社会发展与社会道德应该是持平的,如果不是,那么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是不健康的。正如一个孩子手持巨大的武器,却没有相应的力量去驱使它。这样即使社会物质再丰富,没有相应的社会道德,也不可能持久的发展。唯物史观告诉我们:道德只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要受社会关系决定。不是道德决定社会发展,而往往是社会发展决定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决定着它的水平和高下。一个坏的社会,怎么也不会提升起好的社会道德水平;同样,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也决不会允许其道德水平长期跌落到它所允许的标准之下,它会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其道德状况,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媒体却频频爆出关于道德的种种负面新闻,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震动。而其中最甚的问题便是:路遇摔倒老人到底扶不扶。人们在问: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正在道德滑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除了对于每个具体事件都仔细了解,认真处置,汲取教训,改进工作之外,还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分析我国道德建设的形势,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而所谓的扶不起的老人最初一件事,便是南京彭宇案的发生。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刚下车的小伙子彭宇好心扶起老人,并且将其送至医院,但是医院鉴定老人摔成了骨折,为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却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尽管彭宇在庭上一直声称没有撞人,证人陈二春老先生也做出了证明,但没过错并不代表不负责任。判决书认为:“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被告彭宇在此判决生效的10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人民币45876元;1870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元,彭宇承担700元,而彭宇也因此事辞掉了工作。任课教师:日期: 2012 年 12 月 4 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社会学班号:10021113学号:1002111330姓名:张凯成绩:

这件事如同风一般传遍了全国,同时陈二春老先生在法院最终判决时候对着记者说的话:“以后谁还敢做好事”也传遍了全国。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件事似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之后发生的事却更加令人发指。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2012年9月5日,肇事司机胡军被判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这件事的发生,让本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彭宇案有被提到眼前。类似的事在这几年内不断发生,累死彭宇好心做善事却被讹诈的大有人在,当人们遇到摔倒的老人,大家只围观,不救人,如果有谁去扶,甚至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此事引起激烈讨论。网友认为,这与当年南京“彭宇案”不无关系,“彭宇案”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

社会究竟是怎么了,原本的道德,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在这一系列的事之后,成了一个个烫手的山芋,人们谈“扶”色变。从2006到2012年。不断有类似的事发生。泰州两名中学生好心扶起老人,却被说成肇事者要求赔偿,最后在周围十几人的证明下,老人才悻悻离去,这是光天化日之下就讹诈人钱财。南京女大学生扶起因踩到西瓜皮滑倒的老人,却被老人抓住说是女生撞的,在周围人作证下才换清白。还有中学生成绩很好,却因扶起老人而遭到诬陷索赔三万多元,导致心神恍惚学业下降最终导致高考失利。这些例子比比皆是。本来就不敢扶,在出现这么多老人一弱势群体的身份故意摔倒去讹诈他人使得社会人们彻底与“扶”绝了缘。

有人说14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这或许是一种调侃,但是这也反映出了社会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摔倒的借此讹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大发钱财;围观的人用彭宇案安慰自己。人人都想置身事外,见死不救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彭宇案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老人倒地扶不起!一起又一起的教训在不断的提醒着人们强化这个意识,倒地的老人是陷阱!这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道德正在以我们不敢想像的速度沦陷,人们在被逼着冷漠,以求获得生存,保障自己那点可怜的利益。这都是源于一个根源,那就是宏观管理调节人们行为的法律出了问题,对套瓷碰瓷的打击力度太低,整得救人者搞不好就赔钱,而套瓷碰瓷的即使被发现了,也只是教育两句就放回,没有任何损失,现在法律规定75岁以上的老人拥有免死金牌,更加加剧了无德老人祸害社会的风险。这是法律的漏洞,同时也是社会的道德的沦陷,无所不用其极的牟取私人利益。退一步说,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救助者及其家人,抱有 “反正担负不起医药费,不如找一个人垫背”的阴暗的讹诈心理;如果没有那么多见义勇为者遭遇“好心没好报”的结局,那么,“扶,还是不扶”、“救,还是不救”这样的问题,还会成为公众争议不断的话题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摔倒,如果这样的情况延续下去,当某天,当我们自己摔倒,自己爬不起来想寻求别人帮助时,我们又能找谁呢?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配合,我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扶,不扶?不再是问题。所以如何尽快消除彭宇案的负面影响,拯救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是各界人士应该关注并且为之努力的。

参考文献:淮水安澜BBS百度百科中国新闻网东方早报 中国青年报 华商报

任课教师:日期: 2012 年 12 月 4 日

下载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犯罪社会学对和谐社会的价值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论文

    对《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的感想 之传统的颠覆 时光飞逝,转眼便期末了,《社会学概论》这门课也接近了尾声,回想这一学期,这门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呈现给我的样子完全不是我......

    休闲社会学论文

    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正逐渐步入休闲社会,民众的休闲问题受到各方的诸多关注。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休闲......

    法律社会学论文

    中国的法制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在以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可以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法制建设中,法律可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法律社会学论文

    旁听南京市江宁区法院开发区法庭之心得体会尼加提25009224 为让同学们零距离接触案件审理,感受法庭庄严,丰富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在东南大学法学院胡朝阳老师的组织下,我班十......

    医学社会学论文

    医 学 社 会 学 论 文 如何有效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社会医务工作者的各方面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

    社会学论文五篇

    浅谈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时间:2013年 12月 01号 目录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

    经济社会学论文

    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主体通过消费支出,取得对自身生活的维持和发展所需的商品或资源时的选择方式,包括各个选择行为和一定选择时期内选择行为的积累......

    婚姻社会学论文

    透过《围城》看婚姻 植保104 陈凤学号:12110419 [摘 要] 一部《围城》,让我们看到了纷繁多杂的各式爱情;一部《围城》,让我们品味了婚姻的坎坷和辛酸。钱钟书先生用不朽的笔锋......